实用文档>《下棋》教案

《下棋》教案

时间:2024-04-30 19:58:15

《下棋》教案推荐

《下棋》教案推荐

《下棋》教案推荐

  一、教材解读

  《下棋》是现代文艺理论家、散文家、文学翻译家梁实秋先生“雅舍”系列小品文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者从传统的东方棋艺中,给我们铺展开一幅妙趣横生的棋人百相图,并在一尺见方的小小营垒中,在看似简单的消遣娱乐中,浓缩出婀娜多姿的人性表演,在对众生棋相的诙谐描摹中,流露出“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世的理想风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认读、理解、积累基本生字词。(预习、课堂朗读、随文赏析共同完成)。

  2、赏析细致入微,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

  3、品味诙谐生动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初读感知——再读欣赏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棋人棋趣,领悟作者寓于其中的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棋人趣相的精彩描写;诙谐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争而有度,“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粗知围棋及中国象棋运动。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初知文章大意。

  3、依据注释,查阅资料,了解梁实秋。

  (二)激趣导入,创设下棋情境,了解“抽车”、“手谈”等棋艺术语。

  1、多媒体展示围棋、中国象棋、一象棋残局。学生认识两种棋类运动,师生合作进行残局游戏(教师居主,执红先走,学生居客,推选代表执黑应战,其他同学观战)。教师引导了解“抽车”、“当门炮”、“跳马”等棋艺术语。

  2、板书“下棋”,提一生板书作者。

  (三)读书、批注、讨论、汇报,师生合作,赏析棋人趣相,完成教学重点。

  1、师生合作初读,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1)荐读1、2、3段,范读4段。

  (听读要求:圈点勾划,读不准的字、不太明白意思的词用“?”标出,有趣的地方用 标出,观点态度不明白的地方用 标出。

  (2)读后学生提问字词,扫除字词障碍。

  2、自读、批注棋人趣相。

  [引导:听读时,我发现很多同学不时露出惬意的微笑,能概括说一下为什么吗?(生:趣)那就请同学们拣你认为有趣的地方评赏一下,好吗?将评赏要点批注在文旁空白处。

  顺便说一下,批注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清人金圣叹批注《水浒》,今人刘心武批注《红楼梦》,都是一批成名的典范。我以为,本文知识密度大,可圈可点多,批注法尤其适用,大家不妨用用。选一两处批注即可,批完后找个合作伙伴交流你们的看法,探讨你们的疑问。]

  3、分组交流批注结果。

  4、分组推荐代表,汇报批注及交流成果;教师适时适当点拨,师生共同完成棋人趣相的赏析。

  [预设赏析点如:首段用了8个“或”字句,排比穷举受窘者面临威胁、苦闷难耐时的各种表现、各色趣态,多姿多彩,穷形尽相;写神态,写动作,写声音,有形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用词精当诙谐:例如,写额上汗滴用“陈列”,而不用“冒”、“排列”、“摆放”等,写出受威胁者心急如焚而强作镇定,急于摆脱窘境而又百思不得其招的有趣情态;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丰富细腻,生动幽默。再如2段,下棋者争出棋盘,拳脚相加,扭作一团,跳到桌上,作者用动作、神态等典型细节进行漫画式勾勒,细致入微,形神毕现;顶真、类比、比喻等手法的运用,诮皮生动,机智风趣。再如3段,观棋者宁挨打骂,不愿“不语”,4段宁舍性命,不愿弃棋等,亦是痴态可鞠,妙趣横生。]

  适时板书。弈趣观

  5、趣相仿写,深入赏析。

  (引导:我对2段中作者对情态各异的下棋有争者进行描摹的7个“有”字句特别感兴趣,课前我不光赏了,还仿了,各位有没有兴趣听我用与同学们不同的方式把我的赏析展示出来?

  朗读仿句:有你死我活斗志斗勇者,有尔虞我诈不择手段者;有运筹帷幄演兵布阵者,有破釜沉舟越甲吞者;有驾轻就熟运斤如风者,有磕磕绊绊走走停停者;有雄韬伟略惊心动魄者,有瞻前顾后步步为营者;有宠辱不惊神态自若者,有物喜己悲患得患失者;有威加海内衣锦还乡者,有四面楚歌自刎乌江者;有一枰既毕情欢意悦者,有胸怀块垒懊恼不已者;有戚戚于失,汲汲于得者,有得失胜负平常事,尽欢尽兴而已者。

  光学不用可能会印象不深,流于浅薄,同学们若觉得老师这种赏析方法可取,课后可以用这种方式写一写吃相,喝相,哭相,笑相,握手相,排队相,理发相,谦让相,男人相,女人相,炸活鱼相等等,这些芸芸众生相,梁秋实都曾细细地描写过,我们不妨也来写写。作为一项课外作业吧。)

  (四)再读探究,领悟棋趣描写中流露出的作者的争而有度、 “平正通达”的人生态度。

  (引导:咱批注还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我在准备这堂课时,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努力思考并查阅大量资料,有了一些想法,但不敢确定是否正确,所以借这个机会提出来,跟大家探讨。有句话叫“人生如棋”,反过来,很多人也会用下棋来喻比人生。梁实秋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妙趣横生的棋人趣相图,作者自然也乐在其中,但我不知道,作者自己的棋趣跟他笔下的很多人有没有不同,如果有,那么不同在哪,作者下棋的情趣到底是什么?放眼人生,这下棋的琐事中寓含着什么人生道理,人生态度了吗?)

  [预设思考要点:下棋要争,但要有度。作者开头说,他不喜欢和“太有涵养的人”下棋,原因应该是“太有”则过,控制情绪固然好,但胜败喜怒不形于色,对于消遣而言,则未免让人觉得寡味,所以下棋要争,而且要争得有声有色。2段,“自古博弈并称,全是属于赌的一类,而且只是比‘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略胜一筹而已”句表明,找点事做——下棋——消遣、消磨时光而已,不必那么认真,所以作者说,慢性人有如乌龟,与兔子赛跑,胜则胜矣,但慢得让人着急,至使对方不战而认败,也就失去了下棋消遣的意义。自然,性急草草者,“仍然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一贯作风”,跟这种人下棋连消遣都谈不上,自然也无趣得很。“下棋不能无争,争的范围有大有小”,那种斤斤计较者,“赶尽杀绝者”,“一面消骂”者,“最不幸的是,争的范围超出棋盘而拳足交加者”,“扭作一团” 者,“跳到桌上”者,还有挨打被骂还非多嘴不已者,更有甚者,嗜棋舍命,警报作,炸弹落,还非让人陪他接着下不可,其认真之态,痴迷之相,趣则趣矣,但拳脚相加,忍辱含愤,乃至舍生忘死,嗜棋舍命,则大失水准,实在不必。“下棋只是为了消遣”,如此种种,未免过分。]

  适时板书:争而有度、平正通达。

  (五)补充资料,了解作者,深入领悟文中寓含的人生态度。

  我们在《下棋》中领悟到的争而有度、“平出通达”的人生态度到底准不准确,全不全面,深不深刻,我也说不太清楚。我说这话,不是谦虚,而是诚实。

  尽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我们课堂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我们仍然很难期望在短短的一堂课时间内能解决所有问题。说实话,这篇文章我读了很多遍了,但仍然有许多问题在困扰着我。我不懂,是因为我对作者这个人缺乏了解。我不了解,是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我指的是我们大陆文学界、文学文艺评论界、出版家、编辑,当然还包括政治家们——将这位事实上在现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的、非常有影响的文学人物边缘化了。

  我对这个人物的认识也是在上中学的时候,不过,不是作为学习的榜样,而是作为批判的对象。主要有两次,一次是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批判他是“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那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在那个非常年代里,他主张人性论,反对阶级论。一次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在全国抗战如火如荼的时期,左翼文艺界批判他宣扬“与抗战无关论”。

  是的,在英雄主义如火如荼,风靡一时之际,梁实秋始终把“平和中正”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并把“普通人性”作为自己抒写对象,穷形尽相地刻画着大千世界,人生百态,形成“雅舍”系列小品文,放射着生活的异彩,透露出智慧的光茫。有些事实我得告诉大家,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实秋是新月派首席评论家,一位文艺批评大家。一直以来,他都勤耕不辍,写成“雅舍”系列散文6集,机智闪烁,谐趣迭生,至今已经发行五十余版,创中国现代散文印行最高记录,成了二十世纪华语世界散文天地一代宗师。“雅舍”小品文与他的那间雅舍一样,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一个传奇。他还给世界留下近2000万字沉甸甸的英译著作,其中莎士比亚戏剧400万字。垂暮之年仍笔耕不辍。

  有一位评论家说,历史人物留给后代人的“形象”与其本然面目之间,有时竟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异。如果仅凭常识(往往是不正确的“常识”)去臧否人物,往往会弄得面目全非,一塌糊涂。有些事情其实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琐事一桩,简直微乎其微,不值一提,而后人却又主要据此来推断他漫长生涯的全部,看上去就像那一时期人们全部都没睁开眼睛,连最清楚不过的基本事实都看不到,从而使人们蒙受屈辱。

  历史事实到底如何,梁实秋到底是何等样人,本文可以做一把钥匙,通过它,请同学们去开启梁实秋这把大锁,从而走进这个人物,走进他的作品吧。

  下课。

  下 棋

  梁实秋

  板书。 弈

  趣 理——争而有度 平正通达观

【《下棋》教案】相关文章: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

《牧场上的家教案》经典教案设计03-20

《什么虫》教案01-08

关于《勇气》的教案03-20

飞天音乐教案10-31

《 西瓜船》教案11-17

人生多彩的教案09-04

激素调节教案02-02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