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1
【内容标准】
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文学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基础知识。归纳整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主要阵地、地位作用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内容涉及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文化运动是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促使人们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树立起民主、科学的意识和信念。
【教学要点】
要点:新文化运动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贡献、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出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思考:民国初建,身为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忙于祭孔祀天?补充介绍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迫不及待地从“临时”到“正式”到“终身”总统的简要过程,继而倒行逆施、企图圆皇帝美梦的历史事实。说明袁世凯为维护专制统治,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新课探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卖国媚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分裂与混战,使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这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2、开始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或口号):
民主(Decrac“德先生”)和科学(Science“赛先生”)。其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
6、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前期: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孔孟之道
(2)后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7、文学革命
(1)兴起的标志: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掀起了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主要作品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
8、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崭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好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9、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上,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引导人民同封建专制与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③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发展: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转向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④但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总结巩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2
一、基础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
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4.代表人物
5.历史意义
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
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5.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这场政治 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
讲授新课:
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板书)一、新文化运动
任何一场运动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都是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看书,范文,课本正文的第一段及小字部分)
(板书)1.兴起的原因
一方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在政治上大搞独裁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为其复辟帝制服务,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这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
在这两股反动势力的`推动之下,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板书)2.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其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又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想向人们宣扬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
(板书)3. 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民主,又称为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科学,又称(Science),指自然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两面最光辉的旗帜。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孟之道的儒家伦理学说。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学是指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结合起来的文学。这些思想的传播与一批杰出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是分不开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的小字部分,找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主张。
和同学一起总结。
那么,这场伟大的思想活动有何意义呢?
(板书)5.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2)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面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当时思想界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
(2)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
欣赏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刚才我们欣赏的是刘半农先生于1920年在伦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国的文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用“伊”或“他”字,但其中并没有男女性别区分。在“五四”运动之前,“他”字兼称男性、女性以及一切事物;在此前后一段时间,“伊”字则被用来专指女性第三人称。
1918年,刘半农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二号首次发表了《她字的研究》一文,在此文中他最先“她”字专作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谁知,一个“她”字在文化界竟引起强烈反响。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将《“她”字问题》写好之后,寄给当时发表过几篇论辩文章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此文写成于1920年6月6日,发表于1920年8月9日;发表之后,又收入《半农杂文》集中,获得了广泛认同。渐渐,“她”字便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出现在文章书籍中,并最终为人们认可并广泛使用;就连刘半农只在文章中提及而未来得及深入解说的“它”字,现在也成为人称之外的其它物名的`确定代词而广泛运用。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过后,女性的第三人称便渐渐为“她”字替代,表示物的称呼也有了“它”字。这两个字,沿用至今,这个成绩,是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的刘半农先生创获的。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今天我们学习新文化运动,我们将从新背景、新人物、新内容、新形式、新发展和新意义这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新背景:
“新”思潮——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中华民国成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新”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新人物:
陈独秀——1880—1942曾留学日本,创办《新青年》,提出民主科学。李大钊——1889—1927曾留学日本,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鲁迅——1881—1936曾留学日本,代表作《狂人日记》。胡适——1891—1962曾留学美国,首倡白话文写作。
三、新内容:
材料一“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陈独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材料二:“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
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材料三: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仔细看了半夜,…满本都写着“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材料四: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孔教,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潮流。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读新文化运动的主旨。(生齐读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四、新形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材料:胡适积极倡导白话文运动,但有些喜爱文言文的人有抵触情绪。有人开玩笑说:“白话文语言不精炼,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胡适笑着说:“不一定吧,有位朋友给我打电报,邀请我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意从政,决定不去,就用白话文复电拒绝了他。”请同学们试着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各拟一份电报。
五、新发展:
师: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大战后的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什么事件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呢”?(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终于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拥有事实的理论,具备了征服人心的说服力。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决定人类命运的已不是资产阶级,而是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让新文化运动有了什么样新的发展呢?李大钊等人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进入到一个新时期。
六、新意义:
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生回答。 中国新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第二,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七、小结板书:
新背景:“新”思潮新文化运动“新”经济
新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新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新形式: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新发展:宣传马克思主义
新意义:思想大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作业:P22——23页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列表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2.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激发学生高度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本课难点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以下两个问题思考讨论:
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
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使学生明确尊孔与独裁专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当时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冲突,理解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必然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要求,采用六环节教学模式,即“目标定向————自学自练————讨论问难————精讲指导————-练习检测——-检查反馈”。通过目标定向,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什么?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点拨学生自学自练、论疑问难,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明确知识点;学练检测,明确学得怎样?课堂上充分体现教师检查、引导、督促激励、评点的作用。
学习方法:
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四幅人物图片,问:哪位同学能说这些历史人物?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中国处在了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之下,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为首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了一场探寻中国出路的新文化运动。
过渡语:(展示《青年杂志》的封面,过渡到本课第一个大问题)
同学们,此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青年》的创办
自学指导一
快速阅读课本41页第一段到第三段,回答下列1——3题:
1、新文化运动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兴起的?(同桌讨论)
2、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锋芒指向孔教。?(各抒己见)(提示如下)
①北洋军阀尊孔并且要把孔教定为国教的目的是什么?
②尊孔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平等思想有冲突吗?
教师点拨:
1、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2、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3、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强调:学生会依据课本回答出以上三个方面。教师指出,这个问题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可概括为两句话: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二是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
为加强理解教材,教师提出问题:
1、课本中的“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是何意思?
改造国民性,当时的国民性又是指什么?(教师简单解释即可)。
2、西方的`民主平等的新思想与北洋军阀实行的独裁专制的旧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尊孔的目的是实行独裁和专制。所以,新文化运动要反对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就必须把矛头指向孔教。所以,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斗争。
动脑筋: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分小组辩论)
教师点拨:
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教作为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集中体现,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进步潮流的。
自学指导二
快速阅读课本41页第三段和42页第一段,回答下列1——4题: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个?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吗?
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主要阵地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阅读42页红体字及四幅图片,想一想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他的哪些精神值得你学习?
教师点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主要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
2、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
强调:“民主”和“科学”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提倡民主和科学在今天过不过时呢?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学法指导: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4、言之有理即可。精神紧扣着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模范作用。并以此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当学习和继承新文化运动先
驱者们那种勇于探索,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的精神,将民主和科学的两面大旗举得更高,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过渡语:(过渡到新世纪的曙光)
我们一般把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为“四提倡、四反对”,可是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使得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新世纪的曙光”
自学指导三
快速阅读课本42页最后一段和43页2段,回答下列1——3题:
1、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2、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
3、你怎样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
教师点拨: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指导学生读42页竖黑体字——摘自《庶民的胜利》。
2、当堂掌握陈独秀及创办的刊物,李大钊及其文章。
学法指导:(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写法;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写法。并让学生写一写。)
3、A.意义: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各抒己见
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和后期在内容上你认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点拨:
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活动探究
阅读分析:
有人说:“胡适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只限于文体形式方面的改良。”请阅读下面胡适写的两段文字,在小组里,谈谈你对上述意见的看法。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5
【活动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主要是利用创设情景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根据所学分析社会现象,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教学设计】
模式:
课前准备活动反思
教师:查找资料播放歌曲创设情景知识拓展自我评价
制作课件引入课题引导设问整理总结找不足
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
建构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问题引导,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新文化运动中为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认识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
教法
学案导学法——指导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情景教学法——学生身临其境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针对学案预习本节内容。
2、撰写两百字演讲稿。
教师准备:
1、在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查找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
2、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学习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兰花草(展示幻灯片1和2),简单介绍胡适对民主思想传播的贡献,并提问:作为新文化运动健将,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呢?
通过优美的歌曲以及简明的文字材料对民主思想的传播有一个整体认识,思考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1、新文化运动背景
(展示幻灯片3和4):新文化运动前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设问:新文化运动前,我国经济、政治、思想上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呢?
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知识和现有材料得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自由发言,生生互动,相互补充。
总结归纳出新文化运动背景:
(1)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政治上: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政府推行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3)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通过图片和材料展示思想解放前的社会心态和政治氛围,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感知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2、新文化运动概况(展示幻灯片6和7):
新文化运动基本概况表,并简单介绍蔡元培的办学方针。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通过介绍让学生感知蔡元培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
3、新文化运动内容
(展示幻灯片8):将内容与巴金的小说《家》结合起来。
(展示幻灯片9):将学生分为两组——高老太爷组和觉慧代表组,让两组同学根据不同的情景进行讨论。
(展示幻灯片10):引导学生通过陈独秀的一句话来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
针对两组学生分别设问:
1、高老太爷组:对待国家命运的变化是什么态度呢?
2、觉慧代表组:如何改变高老太爷的这种态度?
得出结论:新思想、新文化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
展示陈独秀和胡适的'两段材料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革命的内容。
设问: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继续学习文言文
(展示幻灯片11)觉新与梅的爱情
两组发言人分别说明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由此提出了第一个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让学生理解“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内涵,陈独秀为什么要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什么把科学置于和民主同等重要的地位?
(展示幻灯片12)琴与母亲的对话
小组辩论:琴该不该去觉慧的学校读书?
导入: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问:新文化运动为什么将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上,采取由难化简的设问方式提出三个小问题:
(1)儒家学说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2)儒家学说的核心强调的是什么?
(3)新文化运动倡导的又是什么?
两组学生分别就当时的社会现象表明自己的观点。
了解文学革命的内容
正确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思考并讨论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讨论回答:儒家思想强调的封建等级观念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平等违背。
通过两组学生的对话使学生容易理清文学革命与“民主”“科学”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同时也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这样做恰恰是为了强调“民主”与“科学”,努力实现历史过程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通过小组合作
组间协作获取信息
通过小组辩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4、新文化运动评价
(展示幻灯片12)蜕变:高家三兄弟随着新文化运动开展,思想发生一系列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展示幻灯片12)通过两则材料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展示幻灯片13)向学生推荐几个书目和影片
讨论回答:觉新的变化体现了民众的觉醒,觉慧对旧家庭的反抗体现了新一代民主青年的成长,觉民人生道路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通过两组学生的自主探讨,可以身临其境去感受新文化运动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在一系列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情操,还能从著作中去感受当时的社会变迁。
5、拓展延伸(展示幻灯片14)主题讲演:
九十多年前,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过时了?
学生活动:通过提前准备的演讲稿抒发自己的感想
通过这一个主题演讲,让学生将过去与现在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民主”“科学”的内涵,也进一步升华情感。
【板书设计】
经济
背景政治
思想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的探索,中国要富强必须提倡民主和科学。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三、教学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背景: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政治方面内:独裁专制外:列强侵略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文化尊孔复古逆流与民主共和观念势不两立(直接原因)
2、概况: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活动基地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设计意图:为后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对后来中国的思想影响做铺垫。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设问:为什么要开展新文化运动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层层设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
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主要阵地和代表人物。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等。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3. 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和辩论。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这一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8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兴起背景、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归纳和评价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贡献。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2.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作用。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授新课:
讲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知识分子对现状的不满。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贡献,如陈独秀、胡适等。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和旧道德等。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对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3. 课堂互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贡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影响的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旗帜、活动基地等基础知识。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等。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及相关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内容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袁世凯身着古装率百官祭孔拜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民国初建时袁世凯为什么要模仿封建帝王的样子,进而引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 讲授新课:
介绍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等基础知识。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等。
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3.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如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加深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背景、标志、代表人物等基础知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积极参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对民主与科学的`弘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斗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何将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以及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播放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介绍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政治上的军阀统治、经济上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化上的西方思想传入等。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标志、代表人物和主要阵地等基础知识。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等,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内容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包括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等。
3.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积极参与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资料,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手抄报,展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讨论问题、分析材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反对传统腐朽的思想和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你知道五月四日是什么节日吗?”引出五四运动,再引出其先声——新文化运动。
2. 讲授新课:
背景:介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推行尊孔复古政策,以及帝国主义在文化上的支持,导致复古思想泛滥。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主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历史意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 课堂互动:
提问: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还需要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4. 课堂小结: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 布置作业:
阅读相关材料,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小论文。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体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变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新文化运动为何将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以及儒家思想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首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民谣或歌曲,如胡适的《兰花草》,引出胡适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2. 历史情境再现: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分别扮演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模拟他们在当时的讨论和辩论。
角色扮演的内容可以包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对孔教的批判、对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向往等。
3. 讲授新课:
结合角色扮演的内容,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强调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和对民主与科学的弘扬。
分析新文化运动将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课堂讨论:
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5. 课堂小结: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史实、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6. 布置作业: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03-03
新文化运动教学反思(通用5篇)10-17
八年级剪纸教学设计02-26
初二上册历史《戊戌变法》教学设计09-29
五年级上册《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设计08-29
八年级《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精选15篇)10-16
八年级地理《土地资源》的教学设计10-14
《标牌设计》的教学设计03-14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