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导学案编制指南

导学案编制指南

时间:2025-01-06 09:04:54

导学案编制指南

  导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教材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编写的供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学习方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导学案编制指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概念

  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案。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二、内容及原则

  (一)导学案编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教师精点、达标测评、学习小结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

  (二)“导学案”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尽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3、方法化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地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化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三、使用方式

  导学案的使用是导学案实施高级目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目标(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关键。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导学功能的落实。课后拓展是落实基础目标(文化知识掌握)的重要保障。

  四、指导思想

  1、关注学习方式改善交互环境

  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构建立体交互环境、做到生生交互、书生交互、师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际交互、生媒交互齐举,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课堂教学效益

  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整体备课

  备知识体系,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情。

  2、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文本要写明编写人、审核人、编制日期,并上交一份学校存档。教师把电子文稿传至学校指定电脑上。

  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同时收集学生的意见,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

  6、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六、导学案设计常见问题及对策解答

  (一)导学案编制及使用常见问题

  1、侧重讲授内容,教案化倾向明显。

  2、偏重训练功能,习题化特征明显。

  3、关注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

  4、偏重教师讲解,忽视学生探究。

  5、重视展示交流,忽视目标达成。

  6、重视传统评价,忽视分层评价与及时评价。

  7、偏重个体备课、忽视集体研讨。

  (二)对策

  1、教案的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导学案的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的是学,要求教师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出发,按照从易到难,从表面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有层次安排学习内容。所以了解学生学情是编制导学案的前提。

  2、导学案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手段,而习题或考卷则是检测学生学习水平与能力的手段,两者性质不同。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要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五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当堂检测评估——课后拓展延伸。特别是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案的导学、导思、导练功能。

  3、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隐性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扬民主、注重学习活动方式的选择,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积极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隐性目标的显性化要设计得合理到位。

  4、有的教师重自己教,轻学生学,善于包办一切,不愿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不愿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实行“导学案”,不是新瓶装旧酒。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讲,讲难点,重点,易混点。要大胆地鼓励学生以学习的内容为中心,根据导学案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质疑、讨论、探究,用好导学案中探究内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适时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并从创新、求异、实用方向加以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走入学生中,不能当局外人,并及时给予小组与生评价鼓励。

  5、交流展示是班内进行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方式,但展示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不是结果,更不是目标。否则活动就是流于形式,真正的教学目标未达到,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思维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参与过程的机会。教学目标才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

  6、要注重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与分层评价。传统评价体系下,知识维度是评价的唯一维度。新课程中的教学评价核心指向是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强调“人本”精神,注重三维目标。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7、导学案编写设计过程是一个由个体研究到集体研讨的学习提升过程,更是一次很好的学科教研活动。集体研讨是对课程目标、实施策略、学生学习方式、训练内容及评价办法的集体智慧的碰撞与研讨,这样的导学案才是高质量的,备课组可采取提前分工——初稿研讨——二次研讨——定稿审批——印刷的流程。

  导学案怎么编写

  1、课时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导学性原则

  4、探究性原则

  5、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编写的步骤:

  1、计划:学科专家组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制定某册教材教学的课时计划,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主要教学内容、例习题编写提示、编写责任人、交稿时间等,为教师编写导学案提供依据。

  2、编写:教师独立编写导学案初稿。

  3、讨论:由备课组长组织参与编写的所有教师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时应请学科专家组成员参加并听取专家组意见。

  4、修改:教师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修改,并再次征询同科教师和专家组意见。

  5、定稿:教师根据集体讨论结果、同科教师和专家组意见,最后定稿。

  6、审查:教研组长进行初审后交专家组集体审查。

  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

  一、导学案设计基本要求

  1、版式要求

  (1)体例设计:

  要体现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比如标题设计、学情设计、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反馈等。其中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一般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里。

  (2)题头设计:

  一般要有课题、课型、课时、学校、年级、学科、设计人、审核人、授课人、授课时间等。此外,还可以有导学案编号、班级、学习小组、学生姓名等。

  (3)版面设计:

  力求生动活泼、美观实用、形式新颖;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版纸要求:

  B4纸(试卷纸)或B5纸型都可以,字体、字号等符合常规性要求,题量以不超过B4纸正反面一页为宜。

  (5)版式设计:

  大致有普通式、分栏式、表格式、混合式等几种版式。

  2、基本设计要素及要求

  (1)学情调查:

  学生的现有状况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并据此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策略。

  (2)学习内容分析:

  包括教材结构(又分为学段、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不同层次)分析、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

  (3)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目标要求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可以省略);行为动词要具体、可操作;表现程度要具有可观察、可检测性。学习目标要立足学情,分层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个体学生。

  (4)学习重点及难点预测。

  (5)知识链接:

  包括必要的旧知识链接或者相关联的拓展性材料链接。

  (6)学法指导:

  以问题式学习为主线,重点研究如何让学生开展有效自学、小组合作、问题展示、问题质疑、知识自我建构等。

  (7)学习过程:

  一般要体现独学、对学、群学、展示、反馈等基本环节的设计。教师的指导作用可提前预设到导学案对学习过程的设计里。

  (8)整理学案:

  学案整理重点要关注对个性化问题的整理、课堂生成整理、易错点整理,最后绘出知识树、知识导图(思维导图)。学科知识结构要体现以下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开放性、选择性和实践性。

  (9)达标测评:

  测评方式包括自评、生生互评、对子测评、教师抽查等。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达标测评,重在体现过程性评价和指导,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

  (10)教与学反思:

  其中前两项“学情调查”、“学习内容分析”一般不体现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上。

  二、导学案设计基本流程

  1、个人“初备”形成“初案”

  2、备课组“集备”形成“共案”

  3、课前个人“复备”形成“个案”

  4、课中“续备”形成“续案”

  5、课后“补备”形成“补案”

  三、使用规范

  1、课前使用——自学(独学)为主

  2、课中使用——对学、群学、展示、整理学案、反馈达标

  3、课后使用——拾遗补缺,拓展提升,整理归档

  教师使用常规要求,概括讲:

  1、课前——“独学抽查”、“二次备课”

  2、课中——关注学情动态、学法指导、学习进程

  3、课后——批阅、辅导、反思、修订

【导学案编制指南】相关文章:

穷人导学案05-30

《背影》导学案10-16

《氓》导学案08-08

观潮导学案09-03

《心声》导学案08-05

《封锁》导学案06-20

Amazingthings导学案06-06

《手指》导学案09-03

《北京》导学案06-13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