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的导学案设计
绿色蝈蝈的导学案设计
学习要点:
1.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难点:
1.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打比方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mì) 篡(cuàn)夺 酷(kù)爱 篝(gōu)火
喑哑(yīn yǎ) 气氛(fēn) 螽(zhōng)斯 莴(wō)苣
啄(zhuó) 钳(qián)子 吮(shǔn)取 喙(hùi) 盔(kūi)甲
2. 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弱肉强食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庞然大物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惊慌失措)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津津有味)
二、检查导入
1.导课:孩提时代,知了唱歌、蟋蟀鸣叫、蜘蛛织网、蚂蚁运食,都是我们天真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忙碌之中少了那份赏玩的心境。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法布尔。《昆虫记》就是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的巨著,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便是其中一篇。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提问作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明确: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
2. 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明确: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体会拟人修辞方法的好处
1.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都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2.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
明确: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
3.“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你还能找出其他使用比较的例子吗?
明确: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
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三、品读课文,赏析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学生讨论:《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
明确: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
概括:本文的语言有两大特色:(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
例如:1.“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做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比喻生动贴切,突出了蝈蝈喜吃甜食的特性;2.“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把蝈蝈比喻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蝈蝈的食性。3.“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和睦”一词把蝈蝈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蝈蝈的生活习性。
四、拓展阅读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