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入门四问》导学案
有关《入门四问》导学案
《入门四问》导学案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主备:徐庆波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与学习方法。
课时: 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我们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但阅读经典,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一、应当丈量出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合作学习——阅读文本
(一)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 )( )( )( )四大部分。
1、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 )( )( )( )( ),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 )( )( )( )( )( )( )( )( )( )( )( )( )。( )( ) ( )( )
称为“四书”。
2、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 )( )( )( )( )。
3、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如( )( )( )( )等著作都属于子部。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4、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历代作家的散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 ),如( )( )。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 ),如( )( )有关诗的集子称为( )。
(二)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的特点。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横向分类,那么这一部分则是纵向展开,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所做的梳理。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古人“治学要先治史”的观点。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其与教材的对应情况,我们可以用图表的形式作一总结。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代表作品
春秋
战国
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春秋战国
至两汉
西汉
两汉至
隋唐
唐代至
清代
唐代
宋代
明代
先秦至
明代
明清
之际
近代
(三)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答:
第二课时
(四)、怎样学习本书。
本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一条线索是从( )展开的;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 )展开的。
在结构上,本书安排了( )( )( )三个栏目。
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态度与方法也很重要。
在态度上,我们可以以一种( )态度来面对中国文化经典。
在方法上,学习中国文化经典,可以是一个与( )对话的过程,即
学习中国文化经典,也要与( ) 对话,即
学习中国文化经典,还要与( )对话,即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1、为什么说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2、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
3、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的经典,主要指“六艺”之学,即《 》 、 《 》、《 》 《 》 、《 》、 《 》。
读《经典常谈》
1、 叶圣陶先生认为现代学生应该读些古书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