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导学案
《不懂就问》导学案
孙中山
1866—1925):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私塾:我国旧时一种私人举办的初级学校。规模一般很小,多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为课本,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无一定的学习年限。
学习目标:
1.认识17个字,会写9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理解“私塾、糊里糊涂、摇头晃脑、鸦雀无声”等词语的意思。
3.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精神,养成“不懂就问”的
课前预习:
认真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字在书上标出拼音,并记下来。把要求会写的字
读一读,写一写,完成下列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中山()私塾()教室()意思()段落().......
讲解()习惯()顿时()糊涂()戒尺()......
良好()照例()吓呆了()道理()....
摇头晃脑()鸦雀无声()..
2.比一比,再组词。
私()良()音()糊()呆()吓()理()
秋()浪()意()湖()保()下()埋()
3.火眼金睛巧连线。
孙guàn
晃hū
惯dài
糊sūn
huàng
1、大声读课文,把课文正确流利的朗读一遍。
平行训练
我是智慧星。回答问题,我最棒!
什么叫“私塾”?与我们的课堂有什么不同?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1、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他使用礼貌用语了吗?
2、观图,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学习流程二:自学指导
1、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勤学好问?
2、孙中山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对先生提问为什么要壮着胆子?他使用礼貌用语了吗?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平行训练
我最棒!我能读的很流利。
【拓展延伸】
作业1.学习了《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当堂检测】
1、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你能把它写下来吗?
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山东杜郎口中学、南京东庐中学以及泰兴洋思中学的崛起,其“起家”的法宝一“导学案”之类的“课堂学习材料”的样式(导学稿、学案、讲学稿、预习稿、前置性学习、学习单等等不一而足)开始规模化流行。
那么,“导学案”为什么会迅速走红呢?我们通常会听到这样的冠冕堂皇地公开话语: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自主学习之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事实上,许多学校移植“导学案”,主要是看中其对于学习成绩迅速提高的神奇效果,我们只要从许多学校为学生设计的海量的“导学案”,让学生整天埋头于学案中的“习题”,就可以窥见一斑。实事求是讲,许多学校实施后,学生考试成绩的确似乎有了提高。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呢?如何正确看待“导学案”?
一、对于“导学案”的基本认识
温家宗总理曾经在几年前教师前接见全国优秀教师的会议上提出:(教育的)第一件事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
我们认为,温总理的重要讲话切中了教育的要害。独立思考意味着自主学习,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创新思维意味着学什么、获得什么样的素质才算是好的教育的问题。
因此,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导学案”的努力,实质上是一些中小学在建构自主课堂方面进行的探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试图有效处理“学”与“教”的关系,凸显出“学”。这些探索的共同特点就正面意义来讲:在教育理念上,从“教师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牛,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可见,就积极意义而言,这样的改革既极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党和一对教育的要求,还与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十分一致,应当成为今后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导学案”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但是,我们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以及学校考察中小无遗憾地发现,当前许多学校的“导学案”之类的研制及其使用,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
首先,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运用“导学案”之类模式的学校的课堂教学,基本是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主,尤其是把学生限制在“书本”的知识的学习上,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严重缺失,学生的发展令人堪优。
其次,如果使用“导学案”的学校如果能使学生的学习涵盖方方面面领域,不仅有学科知识,而且有生活生存能力、人生规划、精神与道德发展、交往能力等,那么,我们基本上是会赞同这一模式的。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学生的学习已窄化为“学科知识”,甚至是与“中考”、“高考”有关的主要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的“书本知识”。很显然,这种模式是值得人们反思的。美围著名社会学家杜波依斯在表述了他的教育信念时曾说过:“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为人”。
“成为人”不可避免地涉及品格的发展(包括自我约束、精神境界和同情心)和理性的培育。教育便是“改变一个人的心智和品格”,而受过完备教育的人则成为一个具有“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人(赫钦斯)。所以,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心智(mind)、心灵(heart)和精神,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导学案”的模式有把人训练成“木匠”的危险。
其次,“导学案”本身的研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由于基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考量,许多学校的“导学案”成了练习卷”(习题集、测试卷等),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课前“做习题”,课中交流“做题结果”,课后“再做习题”进行巩固,以及预习下一个“学案”上的习题。这样的学习已绎演变为“习题循环”,已经沦落为“习题操练”,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渐行渐远。更为可怕的是,计多学校的“导学案”内容与与教科书、同步练习册上的内容雷同,学生不仅要做导学案上的内容,而且还要做同步练习册以及其他教辅书上的内容,当然,定期的练习卷(三天、五天一张不等)、单元测试也是不可少的,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就是“操练”,负担更加重了。
再次,课堂教学的呈现模式也有很多问题。使用导学案的学校课堂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生汇报个人学习结果为主,很少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课堂上,许多学生将“教学用书”之类的教辅书籍上的答案搬到导学案上,在课堂上一一回答,“思维力”严重受损,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弱化了。而且,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思考被少数学生所代替,课堂上发言的学生基本上是比较固定的几个。多数学校还尝试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来实施导学案,结果小组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山来,小组虽然是在合作学习,但是小组成员中,一些学生对学习的体验不足。
三、改造与完善“导学案”的几个问题
前文已述,“导学案”的尝试是学与教关系的一次变革,我们不能因为导学案在现实中出了种种问题就由此否定这种尝试。那么,我们如何改造、完善导学案呢?我们认为,对以下几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是改造和完善的前提。
l、导学案的价值(作用、功能)如何定位
既然“导学案”不能变成“试卷”或“练习册”,那么,应该成为什么?我们认为,“导学案”应起到“导学”作用,因此它应该是个“桥梁”,连接“三维目标”的学系,连接课内外学习内容,连接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教师应力求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学会将相关内容有机联系,形成整体,融会贯通。
2、导学案与教材、练习册等其余学习资源的关系
导学案应能有机地把教材、练习册等学习资源“串”起来,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能照搬照抄相关资源。其基本关系应当是:导学案应以教材为主,为根,融合练习册等其余学习资源。
3、导学案的结构是什么?导学案究竟包括哪些部分和要素?应当重点关注什么?导学案上究竟放哪些内容,要因科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定。不同学科以及同学科的不同内容应当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要素。但是,导学案应该有一些共性原则或理念:从训练为主改为导学为主,将学习结果的展示为主变为思考过程的呈现为主。据此,其共性要素可以有:重要知识点和训练点,过程方法的展示,反思质疑,个别化指导。因此,导学案的写法不能
写成“教案”形式,应以“学案”为主,但力求简洁而不能繁复。导学案力求简洁之意是:教材、练习册等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相关“资源”,就不要在导学案上重复出现,导学案的重点应放在难点以及思维过程的展示上。当然,必要的练习可以有,但不能是其余材料的简单照搬。
4、导学案如何使用?是否每个学科都要有?
在现实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的导学案基本上只用两次,即课前预习以及课中交流,导学案本身的功效未能充分发挥。我们认为,导学案应多次使用:学生预习用、教师了解学情用、课堂用、课后同学之间交流用、学生自己复习回顾时用,总之,应充分放大导学案的功效,以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那么,是否每个学科都要使用导学案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导学案可以在一些工具类学科(如语、数、外)以及内容性学科(如物理、化学等)的教学中使用,其余学科可以不用。如果要用,也要力求简单点,搞一个“学习导航”即可。
5、如何评价导学案的效果
现实中使用导学案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堂堂清”之类的“当堂检测”或定期的测验和考试成绩来判断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其实,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学习、发展是一个累积的效应,学生素质、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一、两节课的“检测结果”(尤其是测验或考试成绩)来衡量导学案的使用效果。
另外,即使“检测”可以作为判断学生发展的一个手段,但是也要特别警惕两个问题:一是检测卷所能检测到的多半是“知识”类成果,不可能覆盖发展的全部,而发展是多元的,需要多元化评价方式来进行。美过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现今学校中的学科考试或测验,与传统的智力测验一样,是基于“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评价,尤其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各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二是即使们能检测出学生当下学习的状况(往往以考试或测验分数来标明),但这种被“标明出”的状况,不一定是他现有的“发展”状况,尤其更不一定是其未来的发展状况。因此,导学案的
评价指标应当是一个多元化指标构成的体系,它至少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习贯、思维品质等。
【《不懂就问》导学案】相关文章:
《故乡》的导学案02-14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