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我的母亲》胡适

《我的母亲》胡适

时间:2024-08-18 18:54:00

《我的母亲》胡适

《我的母亲》胡适1

  一.说教材

《我的母亲》胡适

  胡适《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中胡适回顾了自己幼年的成长经历,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所在单元所选课文,多为作者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通过他们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根据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走进课文,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与母亲的爱子之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母亲抚育我们成长的艰辛,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

  通过对以上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如“不能不 … ”“如果… 如果 … ”等的分析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通过典型经历描写人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常常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同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人物写作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文字分寸感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创设情境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安排本课的教学。讲授法可以直观系统的为学生体现知识脉络,创设情境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程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胡适对母亲的爱。同时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导入、新授、小结和作业四部分进行。

  1.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主要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对上节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师生情的简单回顾,过渡到亲情的可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爱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种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在回顾以往所学内容的同时,自然转换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

  2.新授

  1)我会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标注文章中的生字词。同时教师对个别生字词,如“文绉绉、 穈 、翳”进行重点讲解,打好文章学习的基础。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带着问题找出作者体现写作文字分寸感的句子,了解传记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与文章的距离。

  3)让学生带着“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 …… ”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多角度的谈感受,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课本。

  4)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划分文章的层次。教师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语句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提炼出文章中作者描述的典型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小结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与母亲相处中的难忘经历。这样既回顾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又训练了学生的概况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让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自己无私的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作业布置

  通过结合课后题二中教师对作者写作分寸感的分析,写一篇“我与母亲”或“我与父亲”间的小故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本课我将通过图文的方式,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脉络和重点,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胡适的爱。

《我的母亲》胡适2

  不到一米六的个子,一头学生头的发型,两只大眼睛,这就是我的母亲。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也许是童心未泯吧,她不像我的母亲,反而更像姐姐。但她不允许我这么说,毕竟是我的母亲,所以她每次都睁着大眼睛说我几句。她不允许别人说她是“吃货”,不然从不说粗话的她会生气的爆出一句“妈的”。我的母亲最大的缺点是太迷糊,容易丢东西,这不前几天就丢了手机、钥匙与钱包,在“全家总动员”下,终于分别在别人家里、冰箱中和枕头底下找到了。也许是得了她的遗传,我也总是丢三落四。

  对了,忘了说,我的母亲很喜欢喝酒但酒品级差,而且第二天就什么都忘了。她说这是酒后失忆症,网上说是因为缺爱导致的。在我的记忆力,她发过三次“酒疯”,其中两次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次正值俩夫妻吵架的时候,去参加聚会的她喝得大醉,被两个好姐妹送回家。她回来不吵也不闹,只是迷迷糊糊地脱了一只鞋就上了楼,然后穿着另一只鞋拉着我开始唠叨:“佳怡你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我和你爸一样被人看不起,被你大伯欺负。”“你看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但是因为我们没本事啊,天天愁钱,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做白领,坐办公室里吹空调,在找个有本事有钱的老公,一辈子不用愁。”“你长大了不能嫁远了,要不就把我和你爸也带走,将来我给你带孩子”。……母亲说了很多很多,最后她说:“佳怡,你要好好学习,做个有用的人。你是我的骄傲!是我的骄傲!”那是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只是那一句“你我的骄傲!”一遍一遍的闪过,湿润了我的眼角。

  第二次,表哥来我家住,因为床不够,所以母亲和我一张床。那回她也喝了很多,回家了以后还唱歌,可以看出她心情不错。后来我上床睡觉,两人挤一张单人床,母亲身上的酒味扑面而来,刺激着我的胃。突然母亲坐起来吐了一场,那味道刺激着我的`最后一根神经。母亲刚躺下,我就坐起来对着床边吐了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坐起来,轻轻地拍着我的背。吐完后母亲问我怎么样要不要水?然后没有得到我的回答就笨拙地穿着外套,迈着蹒跚的步子慢慢到楼下。看着她的背影,刚吐完的恶心感奇迹得被一种莫名的情感压了下去。

  婆媳这件的矛盾早在上一辈子就注定了,这不我家这两位上演的“戏”让人十分费解。明明母亲只是找奶奶要了一家的生辰八字,一样也能吵起来。

  并不是说母亲对奶奶不好。因为母亲忘了我的生日四次,但从来没有忘记奶奶的生日一次,并且都有礼物,所以从某方面我是羡慕奶奶的。就在上次母亲为奶奶买了一件打了折都要将近五百的衣服,而自己买了两件一百多的。也不是说奶奶对母亲不好,因为有些家务又总是奶奶帮母亲完成,那次大冬天她手上有冻疮,每次母亲胃痛但家中没药总是奶奶为母亲买药。然而她们还是会为了一点小事把彼此之间的好处忘记,大吵了起来。真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吵起来的。

  其实母亲也不容易,每次和父亲吵完架还要应付奶奶吵一场。而即使这样,她还是面带笑容地出门,不像奶奶吵完会和邻居的老奶奶们说三道四。

  这就是我的母亲,我敬爱的母亲,她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她激励我上进,教会我乐观。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我的情感,唯有在此说一句:谢谢您!

《我的母亲》胡适3

  对于课堂意外,我处理伧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备学生(尤其是特殊的学生,如对母爱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时备得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形估计不足。如果我在琳说“我妈妈不爱我”时,顺势问“你觉得妈妈怎样做才是真的爱你?”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母亲,因为性格素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爱的全部。作为儿女,不能认为享受母爱是理所当然的,而应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谢母亲的事。这样处理效果会更理想。

《我的母亲》胡适4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出示题目)。谁的母亲?

  生齐答:胡适的母亲。

  师: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试着来说一说。

  生1:家庭中有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师:你从家庭成员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同学们对他的介绍有什么补充吗?

  生2: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二哥在上海经营,大哥从小就是败家子,大嫂是最无能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但气量很小的人。五叔是个不务正业的浪人。

  师: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母亲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后母可不容易做啊!母亲的生活确实不容易。我们不由得感叹:

  (幻灯片出示)“母亲的命真 啊!”

  生(全班自然接着说):母亲的命真苦啊!(师板书“苦”)

  师:母亲的命这么苦,她会跟人去诉苦吗?会还是不会?请用跳读法到文中去找找理由,并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动笔划。)

  生3:她不会诉苦,她会回避。第10自然段说“她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生4:我也认为不会。因为母亲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师:那她到隔壁闲谈。会谈点什么呢?

  生4:(生犹豫了一下)说说家常事,她肯定不会数落儿子媳妇。

  生5:她会去诉苦。因为“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撑着。这么苦会出去诉苦。

  生6:她会诉苦。11自然段第四行,“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会向丈夫诉苦。

  师:她的丈夫还活着吗?

  生6:已经死了。

  师:是向已经过世的丈夫诉苦,更准确地说是哭诉。她哭的对象是谁?

  生6:哭她自己,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丈夫来照管她。

  师:哭她自己算不算向别人诉苦?

  生6(不好意思地笑):呵,不算,她是怨自己,她连丈夫也不怨。如果诉苦应该是告诉别人家里的哥嫂待她如何如何不好。这不能算诉苦。

  师:你有很强的辨析能力。

  生7:我认为不会诉苦。因为过年时那么多人来要债,母亲也从不骂大哥一句,脸上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所以我不同意生6的看法。

  师:两种不同的意见,看来更倾向于不会诉苦,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词来进一步证明。

  生8:她是那么的温和,那么的仁慈。

  (师板书“慈”、“和”。)

  师:很有眼力。刚才有同学是从“哭”中看出她是不会诉苦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写到的母亲的三次哭。(课件出示描写三次哭的语句)

  1.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2.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

  3.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其余同学听同学朗读的时候思考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

  (三位学生读)

  师: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

  生9:第一次是哭我不争气,第二次是哭她的丈夫,自己苦命,第三次是哭五叔。

  师:你是从对象上说出了哭的不同之处。

  生10:我认为她第三次哭是因为五叔不尊重她,第二次哭是为了调解和嫂子的矛盾。

  师:也就是说,她是有目的地哭。你能把三次哭的目的更准确地都说一说吗?

  生10:第一次哭是为了劝我好好读书,并对丈夫的去世感到伤心、怀念。

  师:说得简洁一些就是对丈夫的怀念,对儿子的——

  生(齐答):期盼。

  师:继续说

  生10:第三次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师: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清白。谁还有补充吗?

  生11:第一次哭是因为还没有尝到生活的甜蜜,她丈夫就去世了。这么小小年纪就守寡,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不幸。自己的儿子又不是很争气,对他期待,要他好好学习。

  师:所以我们看到她对自己的儿子不只是慈爱,还有——

  生11:惩罚。

  师:怎样惩罚?

  生1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关了房门,先责罚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都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师:能说一下,你最受不了的是哪一点吗?

  生12:拧我的肉。

  师:确实,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有些受不了,但是为了对丈夫有个交代,为了对儿子的期望,她对儿子是那么地——

  生(齐答):严厉。(师板书“严”)

  师:她教导我时经常要说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1次哭时说的话。)

  师:再揣摩一下,她说这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调。

  生13:比较伤心。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再一次有感情地读。)

  师:只哭过一次吗?

  生(齐答):不只一次。

  师: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14:往往。

  师:也就是常常。这个哭只是无声地掉泪,这跟前面其实是一致的,也就是哭也不想让别人听到。这再一次证明,她有苦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你说她会去向别人诉苦吗?

  生(齐答):不会。

  师:有苦不能说,这才是真正的苦啊!母亲在对待哥嫂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生15:忍。

  (师板书“忍”。)

  师:忍到什么地步?

  生15:悄悄地走出去。

  师:你还能找出几个表明她忍的词来吗?

  生15:11自然段。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

  师:这是直接写,还有其他地方可以感知到吗?

  生8:第10段,“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师:哪几个词?

  生8: “总是”、“让”、。不仅自己忍,让孩子也忍。

  师:总是让着她,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让啊!还有吗?

  生16:第8自然段。“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师:哪个词最能表现忍?

  生16:从不

  师:所以我们在读第二次哭时要读出她的忍,该怎么读?请你读一读第一句。

  (生16读第二次哭中的第一句)

  师:读时,要突出哪个词?

  生16:实在

  师: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她的哭跟前面是不一样的。先是轻轻地哭,再是渐渐哭出声来,到最后不肯住。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吗?

  生17:解决了。因为嫂子会端水来劝她。

  师:劝她还是认错?

  生17:劝她。因为她们之间从来不提谁对谁错。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耐啊!第三处哭,又是怎样的哭?

  生18:大哭。

  师:表现了母亲怎样的一种性格?

  生18:刚性。

  (师板书“刚”。)

  师:怎么来读出刚性?

  生18:抓住“当面”、“当众”、“直到……才”读出刚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三次哭)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刚气啊!这种刚气也是镇住大嫂二嫂、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因素。

  师:(边说边板书“亲娘”、“后母后婆”、“寡妇”等)在我面前,作为亲娘,满怀对亡夫的思念和敬爱,满怀对“我”的慈爱和期望,她偷偷地哭;在哥嫂面前,作为后母,为了家庭的和睦,她轻轻地哭;然而在外人面前,作为寡妇,为了捍卫家庭的尊严和自己的名声,她大声地哭了。我们从她的泪和哭中,明白了她为什么对孩子那么慈爱而又那么严厉,对家人那么忍让,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他的刚气。这正是仁慈而又刚毅的中国传统妇女的典范。

  三、深入探究,领会母亲深远的影响

  那么又是什么支撑着母亲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毫无怨言地走下去呢,作为一个寡妇,他最大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生(齐):儿子胡适。

  (师板书“胡适”)

  师:胡适到底有没有如母亲所愿成才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段。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胡适成才了吗?

  (课件出示末段。生读末段)

  生19:“极大”说明他受母亲的影响极大,他像他母亲一样仁慈、温和。成才了。

  生20:“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人管束过我”说明已经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如何待人,14岁就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事情,成才了。

  师:两位同学从性格和待人处世方面认为胡适成才了。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21:不对。“混”说明日子过得并不好,可能并没有成才。

  师:果真如此吗?

  (课件出示胡适身份介绍)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1910年考取官费赴美留学,一生共获取36个博士头衔。1917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新诗集《尝试集》。

  师:最震撼你的是什么?

  生22:36个博士头衔

  生23:北京大学教授、校长

  师:有人说大陆有鲁迅,台湾有胡适。胡适深得的赏识。胡适在台湾去世时,亲手写下挽联:(出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还有人为胡适写下了这样的的墓志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生齐读)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形骸终会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师: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和赞扬啊!

  师: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个受了七年西方新思想教育的大学者,又会怎样评价一个传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呢?(出示)请从文中找一找。

  (学生动笔找)

  生24:“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对母亲充满感激。

  生25:“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充满了对母亲的感谢和敬仰。

  师:两位同学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仰。让我们再回头思考一下刚才同学所提出的“混”字,该怎么来理解?

  生18:这么有出息肯定不是真正的“混”,我觉得这与文中的“一丝一毫”、“一点点”一样,表明了作者的一种谦逊态度,这也应该是母亲对他的影响之一吧。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

  师:我赞赏你的理解。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胡适。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出示)有人认为1-4段写“我”的童年生活的缺憾,正是为了体现母亲给“我”做人的训练的珍贵,更突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也有人认为1-4段隐含着胡适对母亲的些许不满。

  同学们怎么认为?请到字里行间找依据。(学生圈画课文语句)

  生26:我认为有不满。因为胡适说“在我小时我不曾享过儿童生活的乐趣。”

  生27:我认为不应该是不满,而是有些遗憾。在小时候,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如果没有母亲的严厉,就可能没有后来我的成就。

  生28:幼年时的遗憾更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用心良苦。母亲不准我乱跑乱跳中的“不准”就是一个体现。

  师:同学们已经学着从字里行间解读作者隐含其间的情感。我们来看看第四段,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点什么来吗?(课件出示第四段语)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生29:“究竟”,它是毕竟、到底的意思。隐含着那么一点遗憾。

  师:可见,胡适认为自己的童年是有缺憾的,其实,一个接受过西方新思想教育的大学者回首童年——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连和小朋友一起跑跳都不行,这一些缺憾和母亲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关系。本文选自《胡适自传》,自传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作者这样剪辑材料,既保证了真实,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此我们可再一次感受到,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敬仰和感激之情。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最后一句。(生齐读此句)

  师:(配乐深情诉说)胡适有出息了,回国的第二年在北京买了房子,于是想接母亲到北京同住,母亲没有答应,其实,此时母亲已有病在身,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学习,瞒着儿子,于当年(1918年)去逝,时年45岁,临死未能见上一面,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师极悲伤)。在回家奔丧途中胡适写下了《先母行述》。(课件出示,生齐读)“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部分学生哽咽)

  师:在母亲去逝12年后的一个深夜,年届40的胡适,整理自传,回忆起自己母亲,怀着感激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我的母亲》。

  四、撰写墓志铭,评价母亲伟大的人格

  胡适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感激、敬仰之情,那么你们对胡适的母亲又有怎样的评价呢?请大家为胡适的母亲写一段墓志铭,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发挥。

  (课件出示)这个 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学生听音乐写。写完后交流)

  生30:这个为了儿子能够忍辱负重而又刚气的母亲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但她对儿子的严,对家人的忍,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她还为国家培养了这么优秀的胡适。这是她最大的功劳。

  生31:这个坚强不息、永不低头的人在这里安息了,她为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为孩子耗尽了自己的心血,为我们培养了一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作出贡献的伟人。

  生H1:这个忙碌了一辈子,受了一辈子苦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但她那种刚毅、仁慈、温和的性格却永存。

  生32:这个默默度过一生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不带一点怨恨,不带丝毫后悔,她的一生是苦的,但她也是坚强的,她把一切的苦都藏在了心里,把希望给了儿子,为我们培育了为民族奋斗的伟人。

  师:如果母亲在天有灵,听到我们同学写的这些墓志铭,一定会非常欣慰的。当我们细细品读《我的母亲》,深入探究胡适对母亲敬爱、感激的情感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一想,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平凡但也一样伟大的母亲。

《我的母亲》胡适5

  你要争气,因为你是母亲的孩子!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你不慌不忙的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你的节奏;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已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田地时,你还是沉着而又漠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你停步,争——”我想这是用来形容时间的佳句,可总觉得拿它来比喻母亲对子女的爱似乎更有滋味。因为母亲会为我们坚守,在风雨中,在怒涛里,安然矗立,默默守候。

  正如胡适先生说的,“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想这应该是天下母亲的共性吧!

  从没见过那个母亲像小说中那样,那么绵弱,那么地永远只有母性的光辉在闪耀。我所见过的母亲们,不管身自名门,衣食无忧,还是居于平淡,操劳辛苦,那或绵软冗长,或细腻隐微的母爱中,总会透射出一丝严毅,一缕坚强。

  一直那么认为,那是一位刚强的女子。胡母对适之,管教严厉,母爱深藏。从眠醒时的`教训到说错话时的责罚,在小胡适心中,母亲俨然是一位严厉的先生,是他畏惧的对象。然那一晚母亲夜舔眼翳,还是让她理解了母亲那隐藏深处,隐微含蓄的深情关爱。

  这是一位特别优秀的母亲,这是一位特别有才的儿子。他感恩母亲的付出,他感谢母亲的教诲。正如他在文中说的:“我在母亲的教训下生活了九年,独自在光魔的人还离婚了二十多年,感谢母亲,让我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学的了宽恕人、体谅人……”

  适之先生是一位好儿子,在他面前我觉得自己竟那般不争。不管是在学问上还是在感恩这事上……

  我一直都这么认为,母亲是热爱织毛衣的,因为她所有的闲暇都在织、织、织,找了魔般地织。对于母亲的织物,小时候,我是骄傲的,我自豪母亲的心灵手巧,母亲也总是灿烂地笑着;稍大一些,我是自卑的,再大一些,我拒绝母亲的织物,我要穿有牌子的,母亲的心碎了,他竟有些不知所措,然而她依然在织;渐渐地,我又默默地穿上了,只是用外套裹着,不露分毫,母亲终于有所欣慰……

  现在读着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往昔的点点滴滴充斥脑海,那些早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不耐烦的丝丝入微的爱。“娃,多喝点鸡汤,增强体质”,“娃,睡前记得喝牛奶”,“娃,晚上早点睡,别熬太晚”……沉浸在记忆的海洋里,不觉已泪流满面。

  “吱呀”,老屋的门被打开了,是母亲回来了。

  擦干泪,对着镜子笑了一笑,我迎了出去。抓着母亲的手,摇啊摇,撒娇似的,道:“老妈帮我织件背心~~”“嗯。”淡淡地,母亲应了一声,我心里一惊,“母亲,难道我伤您已如此之重?”偷觑了母亲一眼,却发现母亲眼中是一丝难以掩抑的惊喜,连嘴角都微微上扬着。

  一周后,穿着乳白色的背心,我在村上招摇过市,因为我已长大,我的招摇会让母亲欣然自喜。

  真心的感谢“麇先生”让我在今天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知道了我的无理取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愿在下一个花开之时,早已不同的人多一些喜悦,少一缕懊悔。

  母亲,我不求您长生不老,因为那意味着您将为我操劳千年。母亲,我不求您多么精神,只要您还打得动、骂的动您这不争气的女儿,这就足矣!

  感谢有你,陪伴我走过这么多个风风雨雨……

  在您的爱面前我的文章竟显得那么苍白,母亲,您给予我别具一格的爱,而,不争气的我的笨笔,却只能写出它的千篇一律。

  母亲,一路走好!

《我的母亲》胡适6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我的母亲》胡适7

  一、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

  本文节选自《胡适自传》,自传式的语体特点和极有分寸的语言,让读者觉得仿佛在和一位谦谦君子拉家常。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亲炙文本,走近母亲

  1、从谈胡适的不凡成就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导入,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

  2、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类、积累与运用。像“野蛮”这样的词,老师重点讲授,告诉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3、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学生会从多个角度谈感受,设计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二)提纲挈领,认识母亲

  1、说故事

  学生互相说说文中的故事,这样既回顾了主要情节,又训练了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合作探究。

  2、大屏幕出示表格,让学生对应表格进行自学。

  母亲-儿子 后母后婆-哥嫂 年轻的寡妇-五叔

  典型

  经历

  人物

  形象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这个表格给学生理出了三条线,第一条是母亲和儿子,第二条是后母后婆和哥嫂,第三条是年轻的寡妇和五叔,学生对应每一组人物关系叙说典型经历和人物形象,最后一栏是总结以上三方面,说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归结到文章的主旨上去。这个设计把全文的内容、人物、主旨都浓缩在这个小小表格中了。

  此表格提纲挈领的梳理了层次、情节、人物关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更有针对性,会充分认识母亲以不同身份处理不同事务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被母亲的优秀品格所征服,而我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3、抓出对比

  教一教: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实则一无所知的地方着力,适时的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我是这样教的,母亲处理表格中后两件事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待妯娌间的闹气,过程是:忍——躲——轻轻地哭;结果是:主动闹气者捧茶相劝,母亲止哭。对待五叔的侮辱,过程是: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结果是:五叔当众赔罪,母亲才肯罢休。从过程到结果对比明显,所以学生也会马上领悟,此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其他的对比手法,既给了学生抓手,又深入挖掘了文本,引领学生走得深一些,读的透一些。

《我的母亲》胡适8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老舍自然朴实的语言,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露出的母爱;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从语言上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母亲勤俭诚实,吃苦耐劳,待人宽容的优秀品格,体味自己得到的母爱。

  2.通过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点

  把握母亲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学习过程

  (一)播放歌曲《母亲》

  (二)课文导入。

  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无数可歌可泣的母亲,有她们伟大而无私的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母亲”就是歌曲中所唱的那个“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的人。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作者,疏通了字词,并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脉络,这次课我们就细读课文,深入的挖掘一下文章的内涵。

  法国作家漠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问:老舍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提醒:同学们浏览的时候用笔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并适当的圈点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互相合作:(1)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

  (2)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母亲形象。

  学生一:文章第三自然段写道“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学生二:第八段写道“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第十段“好客的习性”。

  第十一段“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师:这两位找得很准确,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能体现母亲的性格吗?

  学生三:还有第十一段“她宁吃亏,不逗气”。

  师:(鼓励)很好,很细心,在文段的中间也能准确的找到。请大家继续补充!

  学生四:第十二段开头“母亲并不软弱”。

  师:同学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找到了以上说的那些句子,这些句子从各个角度来阐释了母亲伟大的性格,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出示投影)

  勤俭诚实 做事认真 (第8自然段)

  热情好客 (第10自然段)

  乐于助人 不怕吃亏 (第11自然段)

  软而硬 善良坚强 (第12自然段)

  师:性格“软而硬”的母亲,在生活中善良的让人心痛。默默地注视着母亲,我们可能会从母亲身上挖掘出更加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让作者终身受益。

  (板书:母亲形象——伟大的性格)

《我的母亲》胡适9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深刻感悟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读与品及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细节细细品读母亲的形像,并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个形像。但是存在许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教师的个性解读缺少力度,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深入文本,查阅大量资料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

  其次,由于学生紧张,课堂交流不够,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分享。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环节口头表达训练:我最想对妈妈说

  这个环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去爱自己的母亲,把对妈妈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孩子们发言不够大胆,表达感情过于拘谨,因此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我表现的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大胆与泼辣欠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有待提高,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去做。

《我的母亲》胡适10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00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 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胡适一生的成就和其谦逊的品性、宽以待人的态度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的母亲冯顺弟。冯顺弟16岁就做48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23岁就成了寡妇,前妻的孩子都比她大。为了当好家,她时刻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她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守寡23年,她离开了人世,而那时,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投影)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x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⑴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②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③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⑵ 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①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⑴ 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⑵ 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我的母亲》胡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我的母亲》胡适】相关文章:

胡适《我的母亲》教学反思(通用15篇)08-27

《荷叶母亲》冰心阅读答案05-09

关于《献给母亲的歌》教案03-20

关于《我选我》的教案03-19

《我选我》教案反思03-20

我锻炼我健康的教案(精选12篇)05-29

我与数学教学反思03-20

我的感想怎么写03-19

天黑我不怕教案11-28

我的情绪我做主心理健康教案(通用12篇)04-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用户协议

《我的母亲》胡适

《我的母亲》胡适1

  一.说教材

《我的母亲》胡适

  胡适《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文章中胡适回顾了自己幼年的成长经历,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文章所在单元所选课文,多为作者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通过他们让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根据对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入走进课文,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与母亲的爱子之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母亲抚育我们成长的艰辛,培养学生对母亲的爱。

  通过对以上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文章中重点语句,如“不能不 … ”“如果… 如果 … ”等的分析体会作者写作的分寸感;难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通过典型经历描写人物特征的写作手法。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常常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同时,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人物写作方法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对文字分寸感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讲授法为主,创设情境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安排本课的教学。讲授法可以直观系统的为学生体现知识脉络,创设情境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说学法

  目标的达成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更需要学生的“学”,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程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和学生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胡适对母亲的爱。同时锻炼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将分为导入、新授、小结和作业四部分进行。

  1.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导入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我主要采用直接导入法,通过对上节课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师生情的简单回顾,过渡到亲情的可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对母亲的爱一起来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种导入法可以让学生在回顾以往所学内容的同时,自然转换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

  2.新授

  1)我会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标注文章中的生字词。同时教师对个别生字词,如“文绉绉、 穈 、翳”进行重点讲解,打好文章学习的基础。

  2)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带着问题找出作者体现写作文字分寸感的句子,了解传记这种写作方法的特点,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与文章的距离。

  3)让学生带着“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 …… ”这样一个半开放性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多角度的谈感受,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课本。

  4)教师引导,师生共同讨论,划分文章的层次。教师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语句进行分析,师生共同提炼出文章中作者描述的典型经历和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3.小结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说说自己与母亲相处中的难忘经历。这样既回顾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又训练了学生的概况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让学生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理解母亲的辛苦和对自己无私的哎,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4.作业布置

  通过结合课后题二中教师对作者写作分寸感的分析,写一篇“我与母亲”或“我与父亲”间的小故事,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

  本课我将通过图文的方式,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脉络和重点,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胡适对母亲的爱和母亲对胡适的爱。

《我的母亲》胡适2

  不到一米六的个子,一头学生头的发型,两只大眼睛,这就是我的母亲。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也许是童心未泯吧,她不像我的母亲,反而更像姐姐。但她不允许我这么说,毕竟是我的母亲,所以她每次都睁着大眼睛说我几句。她不允许别人说她是“吃货”,不然从不说粗话的她会生气的爆出一句“妈的”。我的母亲最大的缺点是太迷糊,容易丢东西,这不前几天就丢了手机、钥匙与钱包,在“全家总动员”下,终于分别在别人家里、冰箱中和枕头底下找到了。也许是得了她的遗传,我也总是丢三落四。

  对了,忘了说,我的母亲很喜欢喝酒但酒品级差,而且第二天就什么都忘了。她说这是酒后失忆症,网上说是因为缺爱导致的。在我的记忆力,她发过三次“酒疯”,其中两次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次正值俩夫妻吵架的时候,去参加聚会的她喝得大醉,被两个好姐妹送回家。她回来不吵也不闹,只是迷迷糊糊地脱了一只鞋就上了楼,然后穿着另一只鞋拉着我开始唠叨:“佳怡你要好好学习,不要像我和你爸一样被人看不起,被你大伯欺负。”“你看我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但是因为我们没本事啊,天天愁钱,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做白领,坐办公室里吹空调,在找个有本事有钱的老公,一辈子不用愁。”“你长大了不能嫁远了,要不就把我和你爸也带走,将来我给你带孩子”。……母亲说了很多很多,最后她说:“佳怡,你要好好学习,做个有用的人。你是我的骄傲!是我的骄傲!”那是我的脑子一片空白,只是那一句“你我的骄傲!”一遍一遍的闪过,湿润了我的眼角。

  第二次,表哥来我家住,因为床不够,所以母亲和我一张床。那回她也喝了很多,回家了以后还唱歌,可以看出她心情不错。后来我上床睡觉,两人挤一张单人床,母亲身上的酒味扑面而来,刺激着我的胃。突然母亲坐起来吐了一场,那味道刺激着我的`最后一根神经。母亲刚躺下,我就坐起来对着床边吐了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母亲坐起来,轻轻地拍着我的背。吐完后母亲问我怎么样要不要水?然后没有得到我的回答就笨拙地穿着外套,迈着蹒跚的步子慢慢到楼下。看着她的背影,刚吐完的恶心感奇迹得被一种莫名的情感压了下去。

  婆媳这件的矛盾早在上一辈子就注定了,这不我家这两位上演的“戏”让人十分费解。明明母亲只是找奶奶要了一家的生辰八字,一样也能吵起来。

  并不是说母亲对奶奶不好。因为母亲忘了我的生日四次,但从来没有忘记奶奶的生日一次,并且都有礼物,所以从某方面我是羡慕奶奶的。就在上次母亲为奶奶买了一件打了折都要将近五百的衣服,而自己买了两件一百多的。也不是说奶奶对母亲不好,因为有些家务又总是奶奶帮母亲完成,那次大冬天她手上有冻疮,每次母亲胃痛但家中没药总是奶奶为母亲买药。然而她们还是会为了一点小事把彼此之间的好处忘记,大吵了起来。真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吵起来的。

  其实母亲也不容易,每次和父亲吵完架还要应付奶奶吵一场。而即使这样,她还是面带笑容地出门,不像奶奶吵完会和邻居的老奶奶们说三道四。

  这就是我的母亲,我敬爱的母亲,她的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她激励我上进,教会我乐观。千言万语也道不尽我的情感,唯有在此说一句:谢谢您!

《我的母亲》胡适3

  对于课堂意外,我处理伧促。追根塑源,是我在备学生(尤其是特殊的学生,如对母爱的方式不理解的琳)时备得不够充分,不够到位,对学生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形估计不足。如果我在琳说“我妈妈不爱我”时,顺势问“你觉得妈妈怎样做才是真的爱你?”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母亲,因为性格素质不同,会有不同的`母爱方式,不同的母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爱的全部。作为儿女,不能认为享受母爱是理所当然的,而应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做一些感谢母亲的事。这样处理效果会更理想。

《我的母亲》胡适4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母亲》(出示题目)。谁的母亲?

  生齐答:胡适的母亲。

  师:假如你是胡适,你怎么向别人介绍母亲所处的这个大家庭的情况,试着来说一说。

  生1:家庭中有大哥二哥大嫂二嫂。

  师:你从家庭成员的角度进行了介绍。同学们对他的介绍有什么补充吗?

  生2: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二哥在上海经营,大哥从小就是败家子,大嫂是最无能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个能干但气量很小的人。五叔是个不务正业的浪人。

  师:家中有一大堆儿女,大女儿大儿子都比母亲大好几岁,这样人家的后母可不容易做啊!母亲的生活确实不容易。我们不由得感叹:

  (幻灯片出示)“母亲的命真 啊!”

  生(全班自然接着说):母亲的命真苦啊!(师板书“苦”)

  师:母亲的命这么苦,她会跟人去诉苦吗?会还是不会?请用跳读法到文中去找找理由,并用笔划出关键词句。

  (学生动笔划。)

  生3:她不会诉苦,她会回避。第10自然段说“她悄悄走出门去,或到左邻立大嫂家去坐一会,或走后门到后邻度嫂家去闲谈。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

  生4:我也认为不会。因为母亲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师:那她到隔壁闲谈。会谈点什么呢?

  生4:(生犹豫了一下)说说家常事,她肯定不会数落儿子媳妇。

  生5:她会去诉苦。因为“大哥从小就是败子,吸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就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就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就拿出去押。”家里全靠母亲一个人撑着。这么苦会出去诉苦。

  生6:她会诉苦。11自然段第四行,“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会向丈夫诉苦。

  师:她的丈夫还活着吗?

  生6:已经死了。

  师:是向已经过世的丈夫诉苦,更准确地说是哭诉。她哭的对象是谁?

  生6:哭她自己,哭她自己命苦,留不住丈夫来照管她。

  师:哭她自己算不算向别人诉苦?

  生6(不好意思地笑):呵,不算,她是怨自己,她连丈夫也不怨。如果诉苦应该是告诉别人家里的哥嫂待她如何如何不好。这不能算诉苦。

  师:你有很强的辨析能力。

  生7:我认为不会诉苦。因为过年时那么多人来要债,母亲也从不骂大哥一句,脸上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所以我不同意生6的看法。

  师:两种不同的意见,看来更倾向于不会诉苦,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的词来进一步证明。

  生8:她是那么的温和,那么的仁慈。

  (师板书“慈”、“和”。)

  师:很有眼力。刚才有同学是从“哭”中看出她是不会诉苦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写到的母亲的三次哭。(课件出示描写三次哭的语句)

  1.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

  2.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这一天的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她不骂一个人,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她刚哭时,声音很低,渐渐哭出声来。我醒了起来劝她,她不肯住。

  3.这句话传到了我母亲耳朵里,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师: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其余同学听同学朗读的时候思考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

  (三位学生读)

  师: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

  生9:第一次是哭我不争气,第二次是哭她的丈夫,自己苦命,第三次是哭五叔。

  师:你是从对象上说出了哭的不同之处。

  生10:我认为她第三次哭是因为五叔不尊重她,第二次哭是为了调解和嫂子的矛盾。

  师:也就是说,她是有目的地哭。你能把三次哭的目的更准确地都说一说吗?

  生10:第一次哭是为了劝我好好读书,并对丈夫的去世感到伤心、怀念。

  师:说得简洁一些就是对丈夫的怀念,对儿子的——

  生(齐答):期盼。

  师:继续说

  生10:第三次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师: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清白。谁还有补充吗?

  生11:第一次哭是因为还没有尝到生活的甜蜜,她丈夫就去世了。这么小小年纪就守寡,这是一个女人最大的不幸。自己的儿子又不是很争气,对他期待,要他好好学习。

  师:所以我们看到她对自己的儿子不只是慈爱,还有——

  生11:惩罚。

  师:怎样惩罚?

  生1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关了房门,先责罚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都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师:能说一下,你最受不了的是哪一点吗?

  生12:拧我的肉。

  师:确实,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有些受不了,但是为了对丈夫有个交代,为了对儿子的期望,她对儿子是那么地——

  生(齐答):严厉。(师板书“严”)

  师:她教导我时经常要说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1次哭时说的话。)

  师:再揣摩一下,她说这话时,应该是怎样的语调。

  生13:比较伤心。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再一次有感情地读。)

  师:只哭过一次吗?

  生(齐答):不只一次。

  师: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14:往往。

  师:也就是常常。这个哭只是无声地掉泪,这跟前面其实是一致的,也就是哭也不想让别人听到。这再一次证明,她有苦也不想让别人知道。你说她会去向别人诉苦吗?

  生(齐答):不会。

  师:有苦不能说,这才是真正的苦啊!母亲在对待哥嫂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生15:忍。

  (师板书“忍”。)

  师:忍到什么地步?

  生15:悄悄地走出去。

  师:你还能找出几个表明她忍的词来吗?

  生15:11自然段。我母亲只忍耐着,忍到实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

  师:这是直接写,还有其他地方可以感知到吗?

  生8:第10段,“大哥的女儿比我只小一岁,她的饮食衣料总是和我的一样。我和她有小争执,总是我吃亏,母亲总是责备我,要我事事让她。”

  师:哪几个词?

  生8: “总是”、“让”、。不仅自己忍,让孩子也忍。

  师:总是让着她,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让啊!还有吗?

  生16:第8自然段。“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也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师:哪个词最能表现忍?

  生16:从不

  师:所以我们在读第二次哭时要读出她的忍,该怎么读?请你读一读第一句。

  (生16读第二次哭中的第一句)

  师:读时,要突出哪个词?

  生16:实在

  师:让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她的哭跟前面是不一样的。先是轻轻地哭,再是渐渐哭出声来,到最后不肯住。目的是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吗?

  生17:解决了。因为嫂子会端水来劝她。

  师:劝她还是认错?

  生17:劝她。因为她们之间从来不提谁对谁错。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耐啊!第三处哭,又是怎样的哭?

  生18:大哭。

  师:表现了母亲怎样的一种性格?

  生18:刚性。

  (师板书“刚”。)

  师:怎么来读出刚性?

  生18:抓住“当面”、“当众”、“直到……才”读出刚性。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三次哭)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刚气啊!这种刚气也是镇住大嫂二嫂、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因素。

  师:(边说边板书“亲娘”、“后母后婆”、“寡妇”等)在我面前,作为亲娘,满怀对亡夫的思念和敬爱,满怀对“我”的慈爱和期望,她偷偷地哭;在哥嫂面前,作为后母,为了家庭的和睦,她轻轻地哭;然而在外人面前,作为寡妇,为了捍卫家庭的尊严和自己的名声,她大声地哭了。我们从她的泪和哭中,明白了她为什么对孩子那么慈爱而又那么严厉,对家人那么忍让,同时我们也读出了他的刚气。这正是仁慈而又刚毅的中国传统妇女的典范。

  三、深入探究,领会母亲深远的影响

  那么又是什么支撑着母亲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中毫无怨言地走下去呢,作为一个寡妇,他最大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生(齐):儿子胡适。

  (师板书“胡适”)

  师:胡适到底有没有如母亲所愿成才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段。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胡适成才了吗?

  (课件出示末段。生读末段)

  生19:“极大”说明他受母亲的影响极大,他像他母亲一样仁慈、温和。成才了。

  生20:“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人管束过我”说明已经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如何待人,14岁就学会了如何处理自己的事情,成才了。

  师:两位同学从性格和待人处世方面认为胡适成才了。还有其它看法吗?

  生21:不对。“混”说明日子过得并不好,可能并没有成才。

  师:果真如此吗?

  (课件出示胡适身份介绍)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1910年考取官费赴美留学,一生共获取36个博士头衔。1917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新诗集《尝试集》。

  师:最震撼你的是什么?

  生22:36个博士头衔

  生23:北京大学教授、校长

  师:有人说大陆有鲁迅,台湾有胡适。胡适深得的赏识。胡适在台湾去世时,亲手写下挽联:(出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还有人为胡适写下了这样的的墓志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出示,生齐读)这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为思想和言论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形骸终会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师: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和赞扬啊!

  师:作为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一个受了七年西方新思想教育的大学者,又会怎样评价一个传统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呢?(出示)请从文中找一找。

  (学生动笔找)

  生24:“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对母亲充满感激。

  生25:“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充满了对母亲的感谢和敬仰。

  师:两位同学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仰。让我们再回头思考一下刚才同学所提出的“混”字,该怎么来理解?

  生18:这么有出息肯定不是真正的“混”,我觉得这与文中的“一丝一毫”、“一点点”一样,表明了作者的一种谦逊态度,这也应该是母亲对他的影响之一吧。可见母亲对他的影响之大。

  师:我赞赏你的理解。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胡适。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

  (出示)有人认为1-4段写“我”的童年生活的缺憾,正是为了体现母亲给“我”做人的训练的珍贵,更突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也有人认为1-4段隐含着胡适对母亲的些许不满。

  同学们怎么认为?请到字里行间找依据。(学生圈画课文语句)

  生26:我认为有不满。因为胡适说“在我小时我不曾享过儿童生活的乐趣。”

  生27:我认为不应该是不满,而是有些遗憾。在小时候,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如果没有母亲的严厉,就可能没有后来我的成就。

  生28:幼年时的遗憾更体现了母亲对我的用心良苦。母亲不准我乱跑乱跳中的“不准”就是一个体现。

  师:同学们已经学着从字里行间解读作者隐含其间的情感。我们来看看第四段,能从字里行间读出点什么来吗?(课件出示第四段语)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生29:“究竟”,它是毕竟、到底的意思。隐含着那么一点遗憾。

  师:可见,胡适认为自己的童年是有缺憾的,其实,一个接受过西方新思想教育的大学者回首童年——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唯一机会,失掉了学做画家的机会,连和小朋友一起跑跳都不行,这一些缺憾和母亲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关系。本文选自《胡适自传》,自传是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作者这样剪辑材料,既保证了真实,又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在此我们可再一次感受到,母亲在“我”的心目中,没有对错,有的只是敬仰和感激之情。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读最后一句。(生齐读此句)

  师:(配乐深情诉说)胡适有出息了,回国的第二年在北京买了房子,于是想接母亲到北京同住,母亲没有答应,其实,此时母亲已有病在身,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学习,瞒着儿子,于当年(1918年)去逝,时年45岁,临死未能见上一面,造成了终身的遗憾(师极悲伤)。在回家奔丧途中胡适写下了《先母行述》。(课件出示,生齐读)“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部分学生哽咽)

  师:在母亲去逝12年后的一个深夜,年届40的胡适,整理自传,回忆起自己母亲,怀着感激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我的母亲》。

  四、撰写墓志铭,评价母亲伟大的人格

  胡适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感激、敬仰之情,那么你们对胡适的母亲又有怎样的评价呢?请大家为胡适的母亲写一段墓志铭,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句式,也可以自由发挥。

  (课件出示)这个 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学生听音乐写。写完后交流)

  生30:这个为了儿子能够忍辱负重而又刚气的母亲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但她对儿子的严,对家人的忍,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她还为国家培养了这么优秀的胡适。这是她最大的功劳。

  生31:这个坚强不息、永不低头的人在这里安息了,她为家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为孩子耗尽了自己的心血,为我们培养了一个为学术和文化进步作出贡献的伟人。

  生H1:这个忙碌了一辈子,受了一辈子苦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但她那种刚毅、仁慈、温和的性格却永存。

  生32:这个默默度过一生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不带一点怨恨,不带丝毫后悔,她的一生是苦的,但她也是坚强的,她把一切的苦都藏在了心里,把希望给了儿子,为我们培育了为民族奋斗的伟人。

  师:如果母亲在天有灵,听到我们同学写的这些墓志铭,一定会非常欣慰的。当我们细细品读《我的母亲》,深入探究胡适对母亲敬爱、感激的情感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一想,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的平凡但也一样伟大的母亲。

《我的母亲》胡适5

  你要争气,因为你是母亲的孩子!

  “当旭日驱散夜的残幕时,当夕阳被朦胧的地平线吞噬时,你不慌不忙的走着,光明和黑暗都无法改变你的节奏;当枯黄的树叶在寒风中飘飘坠落时,当垂危的老人已留恋的目光扫视周围田地时,你还是沉着而又漠然地走着,叹息也不能使你停步,争——”我想这是用来形容时间的佳句,可总觉得拿它来比喻母亲对子女的爱似乎更有滋味。因为母亲会为我们坚守,在风雨中,在怒涛里,安然矗立,默默守候。

  正如胡适先生说的,“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想这应该是天下母亲的共性吧!

  从没见过那个母亲像小说中那样,那么绵弱,那么地永远只有母性的光辉在闪耀。我所见过的母亲们,不管身自名门,衣食无忧,还是居于平淡,操劳辛苦,那或绵软冗长,或细腻隐微的母爱中,总会透射出一丝严毅,一缕坚强。

  一直那么认为,那是一位刚强的女子。胡母对适之,管教严厉,母爱深藏。从眠醒时的`教训到说错话时的责罚,在小胡适心中,母亲俨然是一位严厉的先生,是他畏惧的对象。然那一晚母亲夜舔眼翳,还是让她理解了母亲那隐藏深处,隐微含蓄的深情关爱。

  这是一位特别优秀的母亲,这是一位特别有才的儿子。他感恩母亲的付出,他感谢母亲的教诲。正如他在文中说的:“我在母亲的教训下生活了九年,独自在光魔的人还离婚了二十多年,感谢母亲,让我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学的了宽恕人、体谅人……”

  适之先生是一位好儿子,在他面前我觉得自己竟那般不争。不管是在学问上还是在感恩这事上……

  我一直都这么认为,母亲是热爱织毛衣的,因为她所有的闲暇都在织、织、织,找了魔般地织。对于母亲的织物,小时候,我是骄傲的,我自豪母亲的心灵手巧,母亲也总是灿烂地笑着;稍大一些,我是自卑的,再大一些,我拒绝母亲的织物,我要穿有牌子的,母亲的心碎了,他竟有些不知所措,然而她依然在织;渐渐地,我又默默地穿上了,只是用外套裹着,不露分毫,母亲终于有所欣慰……

  现在读着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往昔的点点滴滴充斥脑海,那些早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不耐烦的丝丝入微的爱。“娃,多喝点鸡汤,增强体质”,“娃,睡前记得喝牛奶”,“娃,晚上早点睡,别熬太晚”……沉浸在记忆的海洋里,不觉已泪流满面。

  “吱呀”,老屋的门被打开了,是母亲回来了。

  擦干泪,对着镜子笑了一笑,我迎了出去。抓着母亲的手,摇啊摇,撒娇似的,道:“老妈帮我织件背心~~”“嗯。”淡淡地,母亲应了一声,我心里一惊,“母亲,难道我伤您已如此之重?”偷觑了母亲一眼,却发现母亲眼中是一丝难以掩抑的惊喜,连嘴角都微微上扬着。

  一周后,穿着乳白色的背心,我在村上招摇过市,因为我已长大,我的招摇会让母亲欣然自喜。

  真心的感谢“麇先生”让我在今天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也知道了我的无理取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愿在下一个花开之时,早已不同的人多一些喜悦,少一缕懊悔。

  母亲,我不求您长生不老,因为那意味着您将为我操劳千年。母亲,我不求您多么精神,只要您还打得动、骂的动您这不争气的女儿,这就足矣!

  感谢有你,陪伴我走过这么多个风风雨雨……

  在您的爱面前我的文章竟显得那么苍白,母亲,您给予我别具一格的爱,而,不争气的我的笨笔,却只能写出它的千篇一律。

  母亲,一路走好!

《我的母亲》胡适6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我的母亲》胡适7

  一、说教材、说学生、说目标

  本文节选自《胡适自传》,自传式的语体特点和极有分寸的语言,让读者觉得仿佛在和一位谦谦君子拉家常。从他朴实而又饱含真情的语言中,了解到一位具有优秀品德的母亲,了解到母亲以迷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儿子,了解到儿子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八年级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逆反心理较重,往往把母亲的嘱咐当成唠叨。借助这篇美文,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明确自己的一切都来自母亲。鉴于以上两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理解作者借典型经历和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从中领悟母亲对儿子的深远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计划运用“自主阅读”教学法和“主问题引领”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这一教学重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是自学与辅导的密切结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评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亲炙文本,走近母亲

  1、从谈胡适的不凡成就来自母亲的教育和影响导入,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拉近和文本的距离。

  2、字词教学

  字词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主要通过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老师指导学生梳理、归类、积累与运用。像“野蛮”这样的词,老师重点讲授,告诉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含义。

  3、整体感知

  学生速读课文,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我觉得————————。”学生会从多个角度谈感受,设计这个话题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文本。

  (二)提纲挈领,认识母亲

  1、说故事

  学生互相说说文中的故事,这样既回顾了主要情节,又训练了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合作探究。

  2、大屏幕出示表格,让学生对应表格进行自学。

  母亲-儿子 后母后婆-哥嫂 年轻的寡妇-五叔

  典型

  经历

  人物

  形象

  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这个表格给学生理出了三条线,第一条是母亲和儿子,第二条是后母后婆和哥嫂,第三条是年轻的寡妇和五叔,学生对应每一组人物关系叙说典型经历和人物形象,最后一栏是总结以上三方面,说说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归结到文章的主旨上去。这个设计把全文的内容、人物、主旨都浓缩在这个小小表格中了。

  此表格提纲挈领的梳理了层次、情节、人物关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更有针对性,会充分认识母亲以不同身份处理不同事务表现出的人格魅力,从而被母亲的优秀品格所征服,而我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3、抓出对比

  教一教:教师要在学生自以为一望而知实则一无所知的地方着力,适时的教,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我是这样教的,母亲处理表格中后两件事的态度截然相反。对待妯娌间的闹气,过程是:忍——躲——轻轻地哭;结果是:主动闹气者捧茶相劝,母亲止哭。对待五叔的侮辱,过程是:气得大哭——当面质问;结果是:五叔当众赔罪,母亲才肯罢休。从过程到结果对比明显,所以学生也会马上领悟,此时再让学生走进文本,寻找其他的对比手法,既给了学生抓手,又深入挖掘了文本,引领学生走得深一些,读的透一些。

《我的母亲》胡适8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老舍自然朴实的语言,体会从生动的细节中流露出的母爱;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从语言上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母亲勤俭诚实,吃苦耐劳,待人宽容的优秀品格,体味自己得到的母爱。

  2.通过探讨母亲对作者的“生命教育”,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学习重点

  把握母亲的精神品质。

  学习难点

  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问题导学法

  学习过程

  (一)播放歌曲《母亲》

  (二)课文导入。

  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无数可歌可泣的母亲,有她们伟大而无私的爱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母亲”就是歌曲中所唱的那个“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的人。上节课我们已经介绍了作者,疏通了字词,并初读了课文,理清了脉络,这次课我们就细读课文,深入的挖掘一下文章的内涵。

  法国作家漠泊桑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母亲的时候。”请问:老舍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阅读课文。(提醒:同学们浏览的时候用笔在每一自然段前标出序号并适当的圈点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互相合作:(1)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

  (2)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理解的母亲形象。

  学生一:文章第三自然段写道“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学生二:第八段写道“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

  第十段“好客的习性”。

  第十一段“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师:这两位找得很准确,其他同学还有自己的'理解吗?还有其他地方能体现母亲的性格吗?

  学生三:还有第十一段“她宁吃亏,不逗气”。

  师:(鼓励)很好,很细心,在文段的中间也能准确的找到。请大家继续补充!

  学生四:第十二段开头“母亲并不软弱”。

  师:同学们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找到了以上说的那些句子,这些句子从各个角度来阐释了母亲伟大的性格,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出示投影)

  勤俭诚实 做事认真 (第8自然段)

  热情好客 (第10自然段)

  乐于助人 不怕吃亏 (第11自然段)

  软而硬 善良坚强 (第12自然段)

  师:性格“软而硬”的母亲,在生活中善良的让人心痛。默默地注视着母亲,我们可能会从母亲身上挖掘出更加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会让作者终身受益。

  (板书:母亲形象——伟大的性格)

《我的母亲》胡适9

  《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在课堂内容的设计上,我没有想展现太多的东西,只把理清思路作为重点,以此引出对母亲性格特征的把握。深刻感悟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很快进入情境。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二环节是学生对文本的读与品及交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结合具体事例和相关细节细细品读母亲的形像,并能较为深刻地把握这个形像。但是存在许多缺憾:

  首先,文本解读不够独特,解读的角度也不够新颖。教师的个性解读缺少力度,也就没能更高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由此我深感一名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多阅读,深入文本,查阅大量资料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更要广泛地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才会出现教师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能力。

  其次,由于学生紧张,课堂交流不够,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将自己的.想法讲出来,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分享。我想课堂呈现的一些不足就是问题的设计不佳造成的。看来一堂课的成功关键是问题设计的成功,真正成功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新颖而有深度的,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兴趣,能真正起到“点燃”和“碰撞”的作用。

  第三环节口头表达训练:我最想对妈妈说

  这个环节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多地去理解自己的母亲,去爱自己的母亲,把对妈妈最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孩子们发言不够大胆,表达感情过于拘谨,因此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上我表现的比较轻松。当然,也存在不完备的地方,如学校要求的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大胆与泼辣欠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培养有待提高,这些还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与学生们一道努力去做。

《我的母亲》胡适10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00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⑵ 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⑵ 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

  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 胡适一生的成就和其谦逊的品性、宽以待人的态度离不开一个伟大的女人――她的母亲冯顺弟。冯顺弟16岁就做48岁的胡适父亲的续弦,23岁就成了寡妇,前妻的孩子都比她大。为了当好家,她时刻小心谨慎,宁愿自己委屈。她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守寡23年,她离开了人世,而那时,她的儿子已经学成回国,成为北京大学的教授。而且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知名人物。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板书课题)

  二、资料助读

  胡适简介(投影)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x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后又发表了《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在当时都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他还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1922年创办《努力周刊》和《读书杂志》,提出“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反对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26年游历欧美,在各国讲学。1928年与徐志摩等出版《新月》月刊。晚年致力于《水经注》版本的考证。主要著作还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等。

  三、整体感知文意(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善。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⑴ 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⑵ 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⑴ 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

  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

  ① 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② 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③ 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⑵ 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

  ①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②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③ “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④ “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拨:

  ⑴ 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⑵ 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⑴ 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⑵ 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⑶ 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