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李清照

时间:2024-10-02 06:23:05

《如梦令》李清照

《如梦令》李清照1

  你的目光似月色散落一地将你的思念揉碎

《如梦令》李清照

  一抹余晖却怎样话你的愁悲

  栀子花的渲染将空气点醉你的笑容凝成银河中最美的点缀

  那一杯茶水已蕴起了苦味你的目光又在为谁望落了日月和星辰

  抬头仰望你的泪早已不自觉的渐渐滑落

  又在为谁憔悴啊你难道就不能忘记吗

  真想回到你走过的雨巷然后把那已散落的目光细细的`拾起还给你

  哦对了还有你那无尽的伤也还给你

  只想静静的让你安然入座

  然后给你静静的梳妆

《如梦令》李清照2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李清照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

  怡然

  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如梦令》李清照4

  课前两分钟,教室里孩子们背诵着李清照的词,字字句句清脆悦耳,这是近两周以来老师要求他们晨读背诵的诗词,听着整齐的声音就知道已经滚瓜烂熟。

  上课的音乐声响起来了,站在讲台旁边的老师做了个停的手势,诵读声戛然而止。孩子们都盯着老师,老师缓步走上讲台,边走边轻声说道: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伴随这诵读声,轻轻走进课堂,走进李清照,走进如梦令!(板书:如梦令)

  一、解题

  随着老师的手势,生齐读课题。

  师:看着如梦令这三个字,你想说些什么?

  生:如梦令是词牌。

  生: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师:能说说你知道的词牌吗?

  生:渔歌子、浣溪纱。

  生:一剪梅、声声慢、醉花阴。

  生:水调歌头、虞美人、卜算子。

  师:很好。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也称为词谱。为了方便记忆,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一个词牌有好多诗人去填,后人为了区分,在标题目时,会把词的第一句用小括号括在词的旁边,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如梦令,李清照的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还有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初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词的韵味来!

  生自由读,摇头晃脑,读的很是投入。等读书声渐渐弱下来

  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你的朗诵水平?请站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生: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读的真好!有宋词的味道!谁还愿意再试试?

  又有好几个同学朗读,抑扬顿挫,把握得很到位。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已经琅琅上口了,现在不看课本,看能不能背下去?

  合上书本,大多学生都能背个差不离。

  三、读“胖”全词

  师:会读会背,只是个基础,现在你们再读读,看能读出那些画面!

  生: 我仿佛看到了溪亭日暮的美景。

  生:我感受到了藕花深处的幽静与甜美。

  生:我看到一滩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

  (教师板书: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师:这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大家再读读,把这一幅幅画面读活了!

  生再次去读,去想。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画面,不理解的词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生:常记,就是经常回忆起。溪亭,就是溪流边的亭子。日暮,就是太阳落山。

  生:这句应该是:常常回忆起那次夕阳晚照,溪边亭子里喝酒赏落日的情景。

  师:溪亭,可以理解为溪边的小亭,也作地方名讲。

  生: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

  师:多美的画面啊!我们来读出这种美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沉醉不知归路,又该如何去解释呢?

  生:醉了,不知道回家的路。

  师:看注释,这个醉是——

  生:陶醉!我觉得李清照不仅欣赏着美景,还与朋友开怀畅饮,喝酒喝多了而忘记了回家的路。

  师:对的。请把这份醉意读出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指名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师:这就是溪亭日暮的画面。现在我们再来看藕花深处

  生: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是说他们玩好了,乘着小舟,准备回家,但是不小心划到了荷花池里。

  生:这些荷花好美啊!碧绿的荷叶像翡翠做成的大盘子,荷花像是婀娜多姿的仙女。

  师:读出来!

  生: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师:兴,在这里应读出高兴、尽兴之意,不要读成一声。

  生再次读。

  师: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词人乘兴而去,尽兴而归。面前的一切,似画非画,令人陶醉,可是天已经黑了,再美的画面也不能久留,于是她和伙伴们——

  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他们嘻嘻哈哈,争着划船,结果把已经休息的鸥鹭惊起,沙滩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欢笑声、鸟拍翅膀的声音,由静到动。

  师:说得真好呀!这些个画面一下子动起来了。我们把整首词美读一遍。

  生有感情的诵读。

  师:这首词只有三十三个字,我们却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读书的最大本事就是能把一本书读厚,但也要把它读薄!

  四、寻找词眼

  师:一篇文章,要有文眼,一首诗,有诗眼,那么词也不例外,大家想想,这首词的词眼在哪里?

  生思考,举手。

  生:我以为应该是“醉”,诗人对美景沉醉,对玩得尽兴沉醉,对这次游玩念念不忘沉醉。

  生: 李清照品着美酒,赏着日暮、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也认为是醉。

  师:我也是这样理解的,看来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因为醉而不能忘!因为醉而留下了这首词! 因为她的醉才有我们今天的醉!(板书:醉)

  五、课外延伸

  师:十六岁,花一样的年华,试想,一个妙人儿,与伙伴泛舟湖上,一边饱览秀美的风光,一边轻斟浅品杯中的美酒,喝醉了酒,划着小船,误入荷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那是多么一副浪漫的情景啊!读来真真是如闻荷香,如临其境。李清照还有一首《如梦令》,我们曾经积累过,谁来背背?

  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这首词说的是: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师继续解说:

  李清照生于一个宦官人家,父亲是学者兼文学家,母亲也是名门闺秀,擅文学。这样的出身,对那个时代的女子是多么可贵,她既能享受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她有过一首《点绛唇》,你们还记得吗?

  生: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师: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可和你们现在不一样,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多女子婚前是没见过自己的丈夫的,李清照也不例外。可是这天早上,她正在荡秋千,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来了,正是她的没见面的赵明诚,她不能看,又想看,想走掉,又不甘心,于是她就“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貌似嗅青梅,眼睛却是转向来人的。多可爱的小女子,我们再来读读这首《点绛唇》

  生: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师:新婚后的李清照是幸福的,他和赵明诚两人既是文学知己,更有事业上的相投——金石研究,新婚燕尔,诗词琴棋,妇唱夫随。此时她写过一首《一剪梅》。谁来说说?

  生: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这是李清照写给新婚不久负笈远游的赵明诚的。字里行间情深意浓,读来让人心醉,使人觉得牵挂和被牵挂都是一种幸福。

  师:可是幸福总是那么短暂,老天也许都在妒忌李清照的幸福吧。他们所处的大宋朝经历了“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华之后,赵宋王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为屈辱的'一页。李清照的小家也开始了漂泊无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地方长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这个柔弱女子,在这件事上却表现出大节大义,很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流亡途中,行至乌江镇时,当她得知这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觉心潮起伏,面对着浩浩的江面,吟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现在面对着滚滚的乌江,我们就是李清照,再放声诵读一遍!

  生齐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师:李清照还有一首《八咏诗》:“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同学们听听看这气势,哪里像一个流浪中的弱女子所写,这是一般的七尺男儿都没有的气魄。

  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流亡途中得急症病故,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爱人,此时的李清照,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待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侮辱。而更令她惶恐的是,有小人向朝廷诬陷她“颁金通敌”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为了表明心迹,当金兵一路追赶高宗时,李清照也匆匆忙忙地携着一批古物南下,追随高宗踪迹,打算把它献给朝廷。一路上,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人情冷暖亲身所感,但最终没能如愿。这一年秋天,心力交瘁的李清照,面对着满地的黄花不由得吟出了:寻寻觅觅——

  生齐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就是这首《声声慢》使李清照奠定了文学史上的“词宗”的地位。记得前天看一位同学的日记上写着:“日记啊日记,真是一个愁字了得啊!”看到这里,老师不由的笑了,我批了这么一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写日记强说愁啊!”孩子们,和李清照的万古愁心比起来,你的这些还称得上愁吗?

  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此时的李清照,满腹的愁绪,只能交予她所钟爱的文字,孩子们,用我们的声音,再来感受那种柔肠百结,凄清孤寂的脉脉情怀吧!

  生动情吟诵: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缓缓叙说:花自飘零水自流,花亦非花,人也早已作古。今天,李清照衣裙飘飘、婉婉约约的向我们走来,她那长长短短的词句,无一不精彩,无一不出色,她的才情、她的睿智,就这样在我们的眼前熠熠发光。面对着她,我忍不住要吟这首小诗:语言的花朵

  生齐接:在历史的暗处

  悄然绽放

  雨水的坠落

  打湿月光的台阶

  江南三月

  桃花依旧庭院空空

  那架秋千是否还有乱红飞过

  流水的嘴唇能否读懂清照的信笺

  昨夜,伊人临镜画眉

  素袖轻拭、泪痕脂香

  花窗外小桥系着木船

  独上西楼月如钩

  师:孩子们,三十三个字的如梦令,引出了我们对李清照的无限感慨,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唐诗宋词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如果说唐诗是那淙淙流着的甘美的清泉,宋词就是那溪边飘香的花朵,让我们常去掬一捧清泉,采几片花瓣,沏一壶清茶,轻啜一口,慢慢回味,芳香四溢。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自己的人生去读,去读这永远的唐诗,去读这永远的宋词。让我们的心灵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情操更加优美,让我们的言谈更加文雅,让我们的感悟更加深刻!

《如梦令》李清照5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1.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2.浓睡:酣睡。3.卷帘人:指侍女。4.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诗句大意:

  昨夜雨稀稀落落下个不停,风却刮得很紧,沉睡一宿,酒意却还没有全消。(写景叙事,点明下文发问的起因)

  我问侍女海棠怎样了,她却说,海棠还是像原来那样啊。(“试”:关切花事,既想知道又不忍知道花落消息的矛盾心理。)

  你知道吗?你知道吗?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啊!(这是词人对侍女“海棠依旧”的回答的否定,更是对风雨中花朵凋零的惋惜,对春天逝去的无奈。“绿肥红瘦”,别致而贴切地描摹出春末夏初的景色,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主题思想:

  作者以与侍女对话的形式表达了爱春(伤春)、惜花的真情,也含蓄表达了感慨青春易逝,爱惜自己如花青春年华的感情。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如梦令》李清照6

  诗词内容

  如梦令

  作者: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1)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5)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6)回舟:乘船而回。

  (7)误入:不小心进入。

  (8)藕花:荷花。

  (9)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hēng),怎样才能

  (10)惊:惊动。

  (11)起:飞起来。

  (12)一滩:一群。

  (13)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如梦令》李清照7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提起李清照,眼前便浮现出那个娉婷优柔、略带感伤的女子,她那精妙绝伦的文字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直广受人们关注。她的笔下,有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纠结相思,有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婉,更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孤寂……但在《如梦令》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活泼、无所顾忌、充满勃勃生机的李清照。这首词,寥寥三十三个字,似乎是词人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熟读理解并不是难事。但在这浅淡自然的语言背后,却是诗意盎然、精彩无限,必须让学生走入文字中,感受其诗意的情境,才能真正悟其情、懂其人。

  一、字字皆是画

  李清照用她那生花妙笔向我们勾勒了一幅幅荡舟晚游图,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整片天空,一轮红日倒映在水中,真可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便是“溪亭日暮”,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而“藕花深处”,更是如世外桃源般的神秘幽静,词中点明是“误入藕花深处”,一个“入”字,证明词人是置身其中。这荷花、荷叶的姿态、形状、颜色尽收眼底。在苍茫暮色中,在凌凌微波上,密密的荷叶挨挨挤挤,娇艳的荷花姿态万千。这是一个流光溢彩的藕花深处,一个清香飘逸的藕花深处。词末的“一滩鸥鹭”,更叫人心之神往,一大河滩的鸥鹭哗啦啦地一齐飞上了天,真是难得一见的壮观奇伟。“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便是李清照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幅幅如诗般流动的画卷。

  二、牵一“醉”而动全词

  诗词的教学切记一步一步地讲解,支离破碎的分解只会使诗词寡然无味。在《如梦令》中,一个“醉”字,便是一个抓手,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李清照被“溪亭日暮”的美景所陶醉,不觉夕阳西沉,也因为与朋友喝酒言欢,带着醉意误入藕花丛中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而藕花深处的美景让词人的醉意更浓了,随即争渡着惊起那一滩鸥鹭。因为“醉”了,这次的郊游才显得如此珍贵,充满着不期而至的惊喜;因为“醉”,才会那么难以忘怀,继而“常记”;有了“醉”,才有“藕花深处”的清香流溢、神秘幽静;有了“醉”,才有“争渡”的欢畅无拘、“一滩鸥鹭”的惊喜无限。精彩,应该就在意料之外,在这“醉”之中。沉醉于美景,心醉于意外的收获,陶醉于少女时期幸福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使得李清照常常甜蜜地记起。

  三、词中亦有声

  这首词中,不仅有令人陶醉的画面,还藏着许多声响。让我们静心聆听词的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其中,有鸥鹭鸣叫的声音,有鸥鹭拍打翅膀的声音。从词中的“一滩”看出鸥鹭数量很多,“惊”字又告诉我们,鸥鹭是一下子起飞,速度非常快。回荡在耳畔的声响似乎更大了,这声响片刻之间便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再听,“争渡,争渡”!这里传出的声响便更多了,有水花四溅的声音,有船桨撞击的声音,有欢乐嬉笑的声音,有嗔笑争执的声音。所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那无拘无束的畅快,那惊喜连连的酣畅。

  四、“兴”在尽与不尽之间

  上面提到,整首词可以“醉”为线索,贯穿始末。但是,对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如果仅仅停留在陶醉、沉醉于美景的愉悦之上,却是远远不够。词中“兴”这个字眼,非常值得推敲。词人跟朋友品着美酒,赏着美景,吟诗作对,聊天下棋,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这个“兴”,可以理解为兴尽了,该回家了,这个时候词人的心情是高兴的、满足的。但这个“兴”,也可以理解为兴未尽,只是因为此时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那么这时词人的心情又是留恋的、依依不舍的。所以,一句诗,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接着,词人在苍茫的暮色中误入藕花深处,朋友们争着划,抢着渡,你说要往那儿划,我说要往这儿划。虽然暮色已晚,父母的催促声已在耳边回响,但这争渡中的乐趣实在是太妙了。大伙儿大声地笑啊,闹啊,少女无拘无束的个性完全释放出来。那声音太响,太热闹了,只听见哗啦啦的一声,一河滩受惊的鸥鹭一下子冲破夜幕飞向天空。这发生在一瞬间的大自然的奇观看得词人心都醉了。而这,才叫一个真正的尽兴啊!词人内心深处的无拘与豪放也跃然纸上。此时,词人的兴致、整首诗的意境都达到了最高潮,至于后面究竟回家没有,怎么找到路回家的,已经不重要了。

  五、顺逆对照,回环升华

  这首词是词人的早期作品,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出身名门,父亲对她宠爱有加,生活条件非常优越。此时的李清照不仅沉醉在美酒、美景和美丽的意外之中,还沉醉在她那美好、幸福的生活中。那个时候,她是常常甜甜地记起那令人陶醉的往事解读李清照诗词《如梦令》中国古代诗词。所以全词伊始,便是“常记”。但靖康之变改变了北宋王朝的历史,也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在她那些颠沛流离、辗转逃亡的日子里,在她那凄苦无依、饱尝艰辛的晚年生活中,她一定无数次地记起,记起那“溪亭日暮”、那“藕花深处”、那“一滩鸥鹭”。此时的李清照家破人亡、孤苦漂泊,那是“故国不堪回首”,那是“往事知多少”,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回忆此时的“常记”,带着哀愁、带着愤恨、带着幽怨。这首词在词人的顺境与逆境中回环升华,当时代处境发生变化,感受心境也不一样。从李清照一生的轨迹中,在她晚年那些带着哀怨的词句中,我们更能加深对《如梦令》特殊的解读。

  千百年来,李清照广受人们的关注,除了诗词方面的成就外,她那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也打动着无数人的心。隔着遥远的时空,枕着诗意的灵魂,让她那精妙绝伦、如梦似幻的诗词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如梦令》李清照8

  原文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

  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

  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

  “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 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7、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 ,红指的是 ,肥这个字指的是 ,而瘦这个字写出了 。

  8、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 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 的感情。

  9、“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1) “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10、“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之。

  (2)借代。“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如梦令》李清照9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海棠依旧”从后面应和了前面“问”的内容,这种手法使得其词更加耐读。“却”字同时写出了主人公原有的心思和听到回答后的.意外之情,还隐隐道出了“卷帘人”不了解主人公的心思和回答时的漫不经心,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对比,主人公的细腻委婉与“卷帘人”粗疏淡漠之间的对比。词至此,又叠进一层,意境又开一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人公毕竟还是知道这是暮春时节,况且昨夜又是一夜风雨,海棠花断然是不会依旧了,因此她连用两个“知否”来纠正“卷帘人”的答复,口语的语气使得这两个“知否”让人读来颇觉清新。“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写出了当前的情形。这句是最为世人称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颖别致、生动传神,看似信手拈来,却是功力独到。她用“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肥”替换了“多”,“瘦”替换了“少”,写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无怪乎多为历代词论者赞誉,如《草堂诗余别录》中曰“结句尤为委曲工整,含蓄无穷意焉”。而更深一层,“红”又不单指花朵,还隐指了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与色彩,隐指了春天众多无比美好的事物,隐指了在春天里的喜悦心情。这样“红瘦”一词就逼真地写出了人物地伤春情思。不需直言,不假雕饰,却更令人心动,这是李清照的词作给读者的一个典型感受。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再者,成功地运用代指手法。以“绿”“红”代指叶和花,以“肥”“瘦”代指多少,在语言上更显凝练,言前人所未言。前已详述,此处即不重复了。

  总体而言,这首小令以短短二十三字,却已曲折婉转的笔法勾勒了生活中的一个细节,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如话,而意境含蓄丰富,令人不能不佩服作者“驾驭语言、剪裁篇幅、开创意境的高超艺术技巧”。《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笔者以为评述恰当

《如梦令》李清照10

  原文: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即“喜悦”、“惊险”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交融的。

  让我们再来总观该词,词语“常记”表达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词人仍然是在青年时写作该小令;第二,词人是在很多年后的中老年时期写作了该词。如果属于第一种情况,无非是写郊游的开心快乐以及归程的惊险刺激;倘是第二种情况,那么第一种情况包容的含义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似乎还应该包括“青年时欢乐是欢乐,惊险刺激也仍然是欢乐”,因为中老年的李清照饱受战乱和丧夫之苦,心情自然是极度凄凉,人也就衰弱;故即使想率性有所作为也提不起精神来,去冒险掠奇寻赏新鲜味就更没有胆量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常记”坐实而落在中老年李清照的脑瓜和视野中似乎更为觉得合理些。即一旦上述第二种情况的设想果真成立,该曲词作所包藏的意蕴就有了三层:①欢乐;②惊险;③凄切。

  要说明的是以“凄切”来烛照该词,不但不会大杀“欢乐”的风景,而且还会使“欢乐”更显得可贵无比。也即以“欢乐”去写“凄凉”,李清照南渡后的“凄凉”几至极点。正因为“欢乐”不再,“凄凉”就满心满怀。常常追忆“欢乐”,只能惹动“凄凉”更转为“凄惨”。

  李清照《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如梦令》李清照】相关文章:

李清照诗词鉴赏12-14

《醉花阴》李清照10-12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