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时间:2024-06-30 21:11:07

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S版四年级下册目录

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种子…………………新汶实校 牛慧玲

2、只拣儿童多处行……新汶实校 牛慧玲

3、钓鱼……………………汶城实小 于莉

4*、爷爷的芦笛…………汶城实小 于莉

第二单元

5、古诗三首………………新汶 张兆峰

6、桂林山水………………新汶 张兆峰

7、走进丽江………………青云 刘丙丽

8*、五彩池………………青云 刘丙丽

第三单元

9、卫星比武…………………青云 安存清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青云 安存清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汶南 李丽

12*、绿色记事本………………汶南 李丽

第四单元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石莱 刘小青

14、陈嘉庚办学……………石莱 刘小青

15、舞动的北京………………羊流 张翠

16*、大使馆妈妈……………羊流 张翠

第五单元

17、莲叶青青………………禹村 李丽华

18、萧山杨梅………………禹村 李丽华

19、地震中的父与子…新汶实校 李晓雪

20*、母亲的呼唤……新汶实校 李晓雪

第六单元

21、爬山………………………平阳 薛虎

22、语言的魅力……………平阳 薛虎

23、寓言两则…………协庄学校 祖娜

24*、米芾学书…………协庄学校 祖娜

第七单元

25、鸟的天堂………………石莱 刘仁丰

26、鲸…………………………青云 刘丽华

27、麋鹿……………………青云 刘丽华

28*、小狮子爱尔莎…………谷里 马晓

第八单元

29、孔子学琴…………………汶南 李华

30、端午节的由来…………禹村 李传凤

31*、西门豹………………岳家庄 石志芳

32*、汤姆·索亚历险记…

新泰市小学教师学期备课

学科

年级

时间

新泰市小学教师单元备课

学科

年级

单元

时间

单 元

新泰市小学教师单元备课

学科

年级

单元

时间

单 元

新泰市小学教师单元备课

学科

年级

单元

时间

单 元

新泰市小学教师单元备课

学科

年级

单元

时间

单 元

新泰市小学教师单元备课

学科

年级

单元

时间

单 元

新泰市小学教师单元备课

学科

年级

单元

时间

单 元

新泰市小学教师单元备课

学科

年级

单元

时间

单 元

新泰市小学教师单元备课

学科

年级

单元

时间

单 元

课 题

1、种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兜、俊”5个生字,会写“掺、略、涩、裤、惭、愧、掠、唯、恐”等8个字,掌握“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种子实物。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读课文,识记生字,通过查找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虔诚”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很少,“我”却很感动,心里充满了温暖?

3.查阅有关洋槐树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一)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学期第一个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文章呢?还要掌握哪些读懂课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读一读“单元导读”吧!

(二)学生自读“单元导读”,交流体会。

(三)引导学生提炼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审题导入,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种子吗?看看这两包树种,它们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种子》。(板书课题)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互动交流:课文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①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汇报:一是小女孩交树种的过程。如: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二是我的喜爱之情。如:“我心里一动”“充满温暖”“小心翼翼”等词句。②注意引导学生读相关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四、识记生字,理解字词。

1.出示词语“荚皮、角柄、毕竟、素雅、羞涩、惭愧、凝望、小心翼翼、落落大方、虔诚、温暖、俊秀、害羞”,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如“掺、惭”等。

2.出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生词的意思。

3.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五、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2.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朗读。

3.在没读懂的地方做标记,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梳理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小女孩交的树种很少,“我”却被感动了,心里充满了温暖?文中的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边读边画出小女孩交树种时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以及我被感动的句子。

(三)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点拨引导。

1.令“我”感动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小女孩的认真使我感动。

我看着她倒出来的树种,不由心里一动。那种子一般大小,有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

与大家交来的种子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不由心里一动”写出了作者什么心态?(虽然别人的树种很多,但籽粒里搀杂着荚皮和角柄,而小女孩就那么一点,但是“有如饱满的黑豆,每颗都闪着乌亮的光泽。”由此看出小女孩拣树种是非常认真的,这种感动是对小女孩美好心灵的赞赏。)

(2)小女孩的虔诚使我感动。

我想她一定是用那双小手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树种才能如此一般大小,闪闪发光!我被一颗虔诚的童心感染了,心里充满温暖。

这是作者在猜想小女孩是怎么捡树种的,那么你也能猜想一下吗?望着她那俊秀的脸颊、专注的神情,我仿佛看见在茫茫的山川原野上,

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作者为什么由小女孩联想到洋槐树在成长?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衬托出小女孩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尽心尽力,赞扬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质。②小女孩的认真、踏实、虔诚,正是我希望的品质,作者仿佛看到“一棵棵洋槐树正在茁壮成长”,也仿佛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

2.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女孩?(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指导)

●她是个纯朴羞涩的小女孩。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1)这时,走上来一个小女孩。她穿着一身素雅的秋装,显得落落大方,又略带着羞涩。小女孩儿走到我跟前,冲我抿嘴一笑,低下头,把手伸进裤兜里。

①她为什么带着羞涩?此时她可能想什么?②她“冲我抿嘴一笑”此时又在想什么?③谁能把小女孩这样的心理读出来?

(2)“不,可是没有他们那么多。”她的脸刷地红了,撩起上眼皮看了我一眼,惭愧地站在那儿。

①“刷”一词,写出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变化?②她惭愧的是什么?③谁能把小女孩的心理读出来?

(3) “就这么一点儿。”她摇晃一下小葫芦,抬起头来。我们的目光正好相遇。我笑着点点头。她害羞地一笑,轻轻地掠一下额前乌黑的短发,拿着小葫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①“摇晃”和“掠一下”写出了小女孩什么心态?②假如你看到当时的情景会怎么想?③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的心态。

●她是个谨慎认真的小女孩。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 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嘴,小心翼翼地往外抖。一颗,两颗,三颗……

①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掏出”、“展平”、“凝望”、“抖”。   ②重点理解“凝望”,“小心翼翼”的含义。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小女孩什么心态?③指导朗读。

小结: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的特点细致描写了小女孩交树种的过程,才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认真、诚实、纯朴的美好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我”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文中有两处用了“小心翼翼”,前后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三、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小女孩的认真踏实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你能把作者的这种感动读出来吗?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

四、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你喜欢这个小女孩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这个班级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值得借鉴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特点写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片断。

课 题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隙、漾、拣”等7个生字,会写“概、聚、释”等9个字,掌握“释放、大概、匆匆、纽扣、树梢、旺盛、聚精会神”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难点

领会儿童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体会作者喜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忸怩、烂漫、成千盈百、浑身解数”等词语的意思。

2.思考: 冰心奶奶为什么把诗句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3.查阅作者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

2.明媚的春天来到了,人们纷纷到郊外踏青游春,孩子们也不例外。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把这两句诗作了这样的改动:“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并以此为题写了一篇散文。 

板书课题,齐读,释题,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在存疑处做标注。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并交流读懂的内容,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相机指导字词的识记与理解。

释放、大概、匆匆、纽扣、树梢、旺盛、感召、聚精会神

3. 评价读书情况,梳理疑难问题。

三、再读课文,围绕“行”理思路。

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行踪顺序及主要见闻。

讨论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齐读课题,说一说作者跟着儿童的足迹到了哪些地方。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品读“儿童多”。

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块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写儿童多的句子。

2.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

①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魔术匣子”和“小天使”分别比喻什么?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②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理解座无隙地,从而体会孩子的多)

③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

(“脱”“搭”写出他们玩得很随意。“说”“笑”写出他们很开心。“闪着汗珠”写出他们玩得很劳累。想象他们会说什么呢?)

④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无数”写出了人多。“荡漾”“ 哗哗”衬托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⑤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他们和我们常常“撞个满怀”,说明他们有点莽撞;他们总是说一声“对不起”,表现了他们的懂礼貌,从而可以看出孩子的活泼可爱)

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3.小结: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他们尽情说笑,在阳光下东奔西跑,个个忙得鼻尖冒汗,却又那么欢畅活泼,不知疲倦。他们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力气,充满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

(二)品读“春光美”。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为了找春天,找美好的春光,那么作者在儿童多处有没有找到春光呢?

1.请你找到描写春天的段落,把描写春天美景的句子画出来。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2.讨论交流。

你觉得海棠花开得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 (“像喷花的飞泉”展示出海棠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富有动态美。)

读了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指名描述。

3.指导朗读。

4.看到这样的春景,看到这样的春光,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冰心奶奶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春光竟会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灿烂,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齐读,读出惊喜、赞叹之情)

5.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三)领会儿童与花儿的相通之处。

冰心奶奶把儿童和春光怎样联系起来的?

1.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交流体会:花儿和儿童都有怎样的特点?

 反复朗读,感悟相通之处:生机勃勃,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让别人看着也快乐。

 3.指导朗读。

 4.欣赏着满院的春色,看着满眼的儿童,你有什么想说的?(指名说)

(体会作者借赞美春天的花朵来赞美生机勃勃的儿童。儿童就是祖国的花朵,如果说海棠花是春光,那么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小结: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美,因为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三、回归整体,感悟内化。

1.春天在哪里?冰心奶奶告诉我们: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齐读最后一段,领会儿童是充满生命力的,是永远的“春天”。

2.文章开始交代“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的结尾,又写到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文章的题目也是用“只拣儿童多处行”。相信现在你对“只拣儿童多处行”又有了深刻地的理解,请你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只拣儿童多处行”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表面上是说孩子们在哪里,春天就在哪里,跟着他们的足迹就可以找到春天,其实文章隐含着的意思是说孩子们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活泼可爱。作者抓住他们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用饱满的笔触刻画了春天里的孩子们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喜爱儿童,寄予希望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走近冰心。

1.走近冰心: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因为冰心奶奶爱儿童。她曾经说过,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处,就是儿童。儿童是天使,是春的使者,是祖国的春天。冰心奶奶一直关心着少年儿童的成长,“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冰心奶奶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她的墓碑上!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是冰心奶奶作品的灵魂。

正如巴金老爷爷所说: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

出示冰心的作品:《别踩了这朵花》《纸船》

2.推荐阅读:诗集《繁星春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

课 题

3 《钓鱼》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独立学习生字。

2.自由读课文,根据文章记叙的线索,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注意抓住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和表达深刻的语句。

第 一 课 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 二 课 时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描写“我”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五.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课 题

4*《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七至十三自然段。

2.学会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自己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读完课文后,想想:爷爷的芦笛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2.积累关于大海和笛声的词语:

婉转 清脆 悠扬 柔和 温润 温馨 风平浪静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整体感知文本。

二.读题导入,把握文章朗读基调。

1.爷爷的芦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婉转 清脆 悠扬

2.能读好这三个词语吗?

结合词意,引导学生读出“婉转、悠扬”的抑扬顿挫。

3.喜欢这样的芦笛吗?读出自己的喜欢来;

在强强的想象里,这芦笛给他什么感受,读出强强的感受;

在五月里的白天,强强和爷爷一起做芦笛,吹芦笛,这芦笛给他什么感受,读出强强的感受……

三.朗读感悟,走进人物内心。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看看,在狂风怒吼的夜晚,大海是什么样的?爷爷的笛声是怎样的?给强强怎样不同的感受呢?用 标出描写环境的句子,用波浪线标出表现强强心理的句子 ,想想读文后的感受,写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

环境描写(大海):

⑴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变得狂怒起来,四溅的浪花和水珠喷洒到窗户上。狂吼的海风摇撼着小屋。这小屋好似一只在波峰浪谷中颠簸的小船,随时都有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⑵又是一个大浪摔打在窗户上,几乎把玻璃打碎

⑶哗——哗——”海水一浪接着一浪,永不疲倦。

⑷“呼”的一声,一阵强风把门吹开了,强风裹挟进来的水滴把他身上淋得湿漉漉的。

老师也来帮帮大家,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关于海潮的录像,想看吗?(在声像材料的辅助下,学生在生活阅历上的缺憾得到补充,对于入情入境的朗读得有裨益)

A找一个与你选择不同的伙伴合作一下,快练读吧。

B汇报。请同学来读,可以单独读,也可以合作。评一评,你认为他们读得好在哪里?哪里可以更好?就请你来读一读好吗? C听了朗读,你的脑海中一定浮现出许多画面,哪一个镜头是你印象最深的?给大家说说。

人物描写(强强):

⑴强强听说要他一个人在屋里,他怕不怕?他是怎样回答的?(语气、动作)再读,做上这些动作。(自信、胸有成竹、拍拍胸脯……)他没有想到——

⑵强强的心理还是怎样的?

3.这恶劣的环境,与强强的心理有什么关系?

(填空:环境非常恶劣,强强 。)

可见,越是把环境写得可怕,越能表现强强内心的恐惧,环境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我们在作文中,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四.对比朗读,表现人物情感。

1.大家都对环境描写和强强的动作、心理感兴趣,有没有注意强强的语言?“爷爷!爷爷!”与第13自然段的一样,读起来也一样吗?为什么?看谁读得好。

2.再次朗读,强强变得勇敢了,这组填空还可以怎么填?

(填空:环境非常恶劣,强强 。)

五.拓展想象,感悟情感变化。

爷爷的芦笛为什么能使强强变得勇敢?上课时,大家提出来要先知道爷爷这一夜干什么去了,现在在哪里,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问题。你现在能告诉大家吗?

(出示课件)写话训练:

一个巨浪冲击在海堤上,爷爷 ;

一道闪电划破天空,只见爷爷 。

现在,你觉得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么勇敢的爷爷啊,多么伟大的爷爷啊!他在如此恶劣的环璋中仍坚守着自己的工作岗位,强强有这样的爷爷一定感到无比骄傲,他也一定会以爷爷为榜样。所以他会变得 。

想象说话:

风中传来悠悠笛声,那是爷爷在对强强说:“ ”

强强听到爷爷的芦笛声,想到爷爷的勇敢与伟大,怎能不?

现在,结合大家的发言,你明白了“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中,“海水”、“结实”分别包含着怎样的意思什么吗?到前面来写吧。

(海水:困难、挫折、磨练、恐惧……;

结实:勇敢、成长为男子汉、坚强、健康成长、独立……)

六.感悟表达,升华主题。

朴朴实实一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强强今天才算明白了爷爷这句话的意思。你喜欢强强吗?你想对强强说什么?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生活就如同这大海有水平如静的美丽,也有狂风怒吼的危难,这就是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学会经历磨难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才会真正地成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不断思考,不断磨练自己,做真正的强者!

七.自主作业,课外延伸。

到作业超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吧。

必做题:背诵课文8——13自然段。

选做题:搜集与课文中心有关的名言警句。

以《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借鉴本课的写法。

课 题

5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相关人物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熟,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或相关课外资料初步理解诗文大意。

3、了解诗人杜甫。

第一课时

  1.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就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先看——《江畔独步寻花》。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杜甫的其他情况?

(出示多媒体课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安之后,杜甫终于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一年,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到处鸟语花香。这天,江水的歌声,孩子的笑声,鸟儿的叫声,吸引着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着江边一路走来,寻找春的气息。不知不觉间,一幅美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花儿是那样美,草儿是那样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来他来到了邻居黄四娘的家门口。望着这一美景,诗人灵感突现,才思泉涌,他飞奔回家,挥笔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句(范读)
  好,下面的时间我交给同学们,请你们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自学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我们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1、检查预习

现在我请同学们当小老师,把你自学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我们都知道要学会一首诗,首先要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谁来讲讲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在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学生提出,交流。(字词讨论解决。思想含义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学习中处理)

2、理解诗句
  同学们学习词语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也初步理解了诗句。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一句诗?(不用按照顺序)

  谁能按顺序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地说出来?(教师引导)

  3、感情朗读

在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写景的诗。那么,诗中主要写了几种景物?(花,蝴蝶,黄莺)

  哪句写花?写出了花的什么特点?谁能用一个词概括?谁来朗读这两句诗?(读,评)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荣。

  前两句写花,后两句写什么?(蝴蝶,黄莺)

蝴蝶在花丛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黄莺呢?(放声歌唱)

如果你是美丽的蝴蝶,可爱的黄莺,游戏在这美景中,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读?(读,评)让我们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齐读)
  诗中写了这三种景物,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赞美春天)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学认为自己学的最好,读得最棒,就站起来,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二、学习《寒食》

美好的春天让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时候。随着清明节的到来,中国另一个传统节日“寒食节”也来到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寒食节的故事。(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生谈,教师结合时代背景,适时引导加深理解。

思考理解: 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3、再次感情诵读

三、引申拓展

诗中描绘的景色美吗?

你喜欢小路两旁繁花似锦,蝴蝶在飞舞,黄莺在歌唱的美景,还是喜欢那柳絮纷飞的皇家花园?请画一画。

第二课时

学习《泊船瓜洲》

一、复习导入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寒食》

二、学习《泊船瓜洲》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 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把我们想像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绿”原是形容词,用在这里却有了动态感,春风拂过,吹绿江南两岸。“到”“过”“满”都不能让人产生这种既动态变化,又能让读者想像春天来到江南一片绿色的画面感。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

1、无论春夏秋冬,不管身在何地,遥远的家乡总是心中最温情的牵挂--- (交流收集的思乡诗文)

2、《“推敲”的故事》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五、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 过 绿 入 到

  春风又(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 动 拂 翻 皱 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课 题

6、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结合课后习题理清课文思路。

2、圈划生字新词,解决疑难词语。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桂林山水。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桂林山水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桂林山水。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课 题

7、走 进 丽 江

教学目标

1、认识“朴、峻”等7个生字,会写“雄、朴、旬”等10个生字。

2、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 (宋体,五号1.5倍行距)

2、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学目标: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

3、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表现在哪里,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丽江古城自然景观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新词,利用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自由读课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的印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水城——威尼斯闻名于世,在我国云南也有一座高原水城,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我们东方的威尼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丽江,去领略一下那里独特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本课当中的重点词语,指生读、齐读。

3、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朗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重点介绍了丽江的哪几个景点?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2、师生交流。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丽江的风景。

2、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地说说读这段的感受。

3、请带着赞赏的语气读一读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好一个丽江城!真不愧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围绕着神奇而美丽,作者重点带我们游览了哪两个景点呢?

下面我们就随同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古城!欣赏那千年古城的神韵!

(一)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介绍了丽江古城的什么特点。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古城的神奇而美丽,边读边把它画下来,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丽江古城是高原姑苏图景?这幅图景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你的想象,还有搜集的图片,谈一谈。

(3)配乐朗读本段,感受丽江的美丽与神奇。

(二)学习课文5自然段

走出古城,不远处就是玉龙雪山,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雪山的美景吧!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2)汇报交流,深入体会。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齐读第六自然段,说一说丽江还有哪些迷人的景观?

(2)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还知道丽江有哪些迷人的风光?

(四)学习最后一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月色中的古城给你什么样感觉?

(2)指名说并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出示过渡句,体会其作用

(1)作者为了把这么多美丽的景点详略得当地写出来,在景点与景点过渡的地方,用了一个比较特殊的句式,请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句子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各归纳或启示了什么?体会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读。

四、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同学们,今天作者带我们游览美丽的古城——丽江,请用自己的话来赞美一下丽江?

五、布置作业

如果让你给丽江做宣传,你将怎样写广告词?请同学们试着写一写

课 题

8、 五彩池

教学目标

1、认识“亩、拇、舀、簇、珊、瑚”等6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欣赏五彩池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体会五彩池的特点。

3、学习××××××××××。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彩池美丽的自然景色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和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五彩池。

一、谈话激趣,据题质疑。

1、你去过哪些神奇的地方?为什么说这些地方很神奇?这节课,我们又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到四川西部藏龙山欣赏神奇而美丽的五彩池。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后据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教师指导。

四、再读课文,重点探究。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五彩池的。

2、抓住重点句段,理解五彩池的特点。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中做记号,找出描写五彩池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自然段,自读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3、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   

4、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

5、有感情朗读三、四自然段,感受五彩池的神奇与美丽。

(三)学习一、三自然段

1、自读一、三自然段,分别说一说段意。

2、说一说开头与结尾的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五、总结全文

  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六、拓展练习

为五彩池写广告词,或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五彩池。

课 题

9、卫星比武

教学目标

1、认识“拐、循”等8个生字,会写“培、训”等10个生字。

2、理解内容,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3、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4、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卫星图片。你喜欢他们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2) 教师出示卫星课件,学生观察卫星。

  (3) 板书课题。卫星比武

  (4) 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子。

  2、 提出自学要求。

  (1) 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2) 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

  (3) 课文主要是些什么事情?

  (4) 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 检查学习情况

  (1) 指名分段朗读

  (2)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 幻灯出示本课生字.

  (4) 指名认读生字.

  (5) 出示文中词语.

  (6) 学生认读生字

  (7)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加上自己的感受.

  (8) 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什么?

  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等各式各样卫星的特点与作用,告诉我们在今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里, 各种卫星各显神通,为人类做出了人类巨大的贡献.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小组在小组内先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各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给课文分段。

  五、小结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去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卫星的构造、作用。

  六、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新课。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 整体感知

  1、 指名朗读课文。

  2、 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4、 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三、 学习课文

  1、 默读全文,思考:你从文中知道了哪几种卫星?卫星的什么知识?

2、 学生交流汇报,你最感兴趣的是介绍卫星的什么知识?

(样子、用途)

  3、 自由朗读你喜欢的部分,想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 初步交流。小组成员互相讲述在自己喜欢这部分知识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 评议充分。小组成员互相肯定意见,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6、 师生交流,通过读议学习并结合实际体会拟人等说明方法。

  四、 探究学习

  1、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关于其他卫星,你有什么问题吗?

  2、 激励评价,上网查寻资料。

  五、 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谈谈你今后在保护动植物方面要怎样做?

  六、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和图片。

课 题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男孩儿治病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会认“菌、枢”等8个生字,会写“助、菌”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畏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弄清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

体会巴斯德在治疗小男孩儿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的精神压力,体会巴斯德高度负责的精神。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词卡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借助字典,会认“菌、枢”等8个生字,会写“助、菌”等10个字,掌握“助手、细菌、病魔、疯狗、无所畏惧、惊心动魄、残酷、惊魂不定、寂静”等词语。

2、读通课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同学们,如果人被疯狗咬了,你们知道该怎么办吗?你们知道狂犬病疫苗是谁发明的吗?结合“学习链接”或自己查找的资料说一说。

  2.板书课题,激发探究心理。

  想一想:巴斯德是怎样征服狂犬病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2)边读课文边想课后第二题。

  (3)一边读一边用“  ”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互相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1)出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特别要读准“枢”“寂”两个字的音,认清“菌、魔、残、酷”等字的字形。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上书写。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理生化及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目的是利用及发展有益微生物,控制及改造有害微生物。

  疫苗:用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所制备的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生物制品的总称。

  罕见:少见。

  犹豫:拿不定主意。

  焦虑:焦急、忧虑。

  孜孜不倦:形容非常勤勉,不懈怠。

  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筋疲力尽:用尽了力气,极其疲劳。

  忧心忡忡:形容十分忧愁。

  安然无恙:经过变故,没有遇到损害。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讲述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思考并完成课后思考题2。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字词。

2.巴斯德是如何征服狂犬病的?

二、细读课文重点段,理解内容,体会人物心情

  1.指导阅读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说明巴斯德发起对狂犬病进攻的原因的句子。

  (2)指导朗读,体会狂犬病的可怕。

  (3)读第3自然段的两个问句,说说这两个句子的作用。

  2.指导阅读第4至1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这部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画出表现巴斯德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人物心情的变化。

  (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放心)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泡泡框提出的“为什么这一次他犹豫了”这一问题,并告诉学生,读书要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并想办法解决。

  (4)指导朗读。

  (5)你从巴斯德心情变化中体会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体会巴斯德的高度责任感和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的精神。)

  3.阅读第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齐读。

三、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自己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有些动物身上的病毒也会传染到人身上,使人生病,像狂犬病毒。怎样防止动物传染给人呢?请你查查有关资料,或者询问别人,学习用科学的方法预防这样的传染病。

五、总结

巴斯德凭着一个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战胜了狂犬病,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也要学习科学家这种精神,刻苦钻研,勇于实践。

课 题

11、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

教学目标

1、会认“秃、萎、贸、摊、宜、贩、订、罚”等8个生字,会写“调、棍、剩、宜、垃、垠、坑、真、订”等9个字。

2、掌握“枯萎、木棍、集贸市场、垃圾、适宜、树坑、订立、必罚”等词语。

3、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

4、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弄清这篇调查报告各部分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调查报告的意义,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提到的方法搜集、分析、处理信息。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美丽的春天,园林工人在马路两侧种植了许多国槐树,可到了盛夏,有些小树居然死了。这个现象让一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他经过调查找到了原因,还写出了一份调查报告,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板书课题,简介什么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而写出来的书面材料,目的在于提供研究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作者是如何调查的?结果怎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主要内容。

2、小组内识记生字,师检查(生字卡)

3、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解决。

4、指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作者为什么写这份调查报告。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引导:读出高兴的语气和疑问句。

(2)作者为什么对小树的死因进行调查?

(3)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二)学习“调查”部分。

不仅作者感到奇怪,我们也很奇怪,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1.默读“调查”部分

(1)画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

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如果是你还会怎样调查?

调查方法:1.实地测量;2.统计;3.考察。

还可以有:4.问卷;5.采访等方法。

(2)通过调查小作者有什么发现?请画出这部分课文中表示数字的词语。

(3)汇报所画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通过小作者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三)默读“分析”部分。

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

(1)说说这些小树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生长得怎样,为什么?

(2)然而,实际却比正常情况多死了三十三棵,这说明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树是非正常死亡的

(3)小树生长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四)自由朗读“结论”部分

1.说说小树非正常死亡的原因。

2.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3、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4.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

小作者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下节课看看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你们又会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一课,谁还记得调查报告中写了哪几部分的内容?

小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小树死亡的原因,我们感到高兴。但是,想一想带来的严重后果,又让我们担忧,小作者有什么好办法吗?

(五)学习“建议”部分,体会意义

1.齐读。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2.请同学们根据小作者的建议,给相关部门写一份建议书,你想怎样写?

3.除了小作者的建议,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措施来保护绿化成果?

学习用“并且”造句

1.指名读课后练习的两个句子。

2.分析“并且”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3.仿照例句说句子。

二、回顾全文,理清文章各部分的联系,总结方法

1.学习了的这一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调查报告、如何写调查报告了。说一说,写调查报告的步骤有哪些?这些步骤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2.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积累哪些方法?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注意辨别生字“调”与“凋”,“填”字的“真”里面是三横,“坑”kēng而不能读成“-”“kàng”

四、拓展实践

1.交流:用文中调查的方法调查自己家周围树木生长情况,做好记录,分析原因。

2.通过交流,相互启发,确定关心的问题。

3.回顾写调查报告的步骤与方法

4.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份调查报告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教学反思

课 题

12、绿色记事本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2、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写好环保日记。

3、会认“供.耗.捐.购臭.簿.限”等七个字。

教学重点

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1、让学生了解环保小知识。

2、生词卡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小朋友奥茨在新学期开始时,得到了一本记事本,这是一本很特别的记事本。你们想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绿色记事本》。(板书课题)

2、质疑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读读课文吧!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本课的生字。

2、边读边想:课文中关于“绿色记事本”写了什么内容?

3、小组汇报读文,检查生字

理解词语:耗费、濒临灭绝、购物、收支簿、限额

4、读了课文,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默读课文,探究内容.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老师给他的“绿色记事本”很有特点,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这样的记事本怎样?喜欢吗?读出感情来。

2:这个记事本在用途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读一读

3:关于这个记事本,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4:为什么叫它“绿色记事本”?它和什么关系密切?

(二)学习三到十自然段

师: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你喜欢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1: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

2、你觉得小奥茨记事本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3、你认为他哪件事做得最让你欣赏?把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4、说说你或身边的人有过类似环保或不环保的行为。教师可自我反省一下,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当老师表扬小奥茨得记事本时,他得意洋洋,可是,当他看了其他人的记事本后,就不敢“翘尾巴”了,这是为什么?自己读读课文。

1:小奥茨为什么不再骄傲了?你从哪读出来的?

2:让他佩服的两名同学的记事本记录了什么特别的内容?

3:了解了这些学生的“绿色记事本”中的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现在,你能说一说它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吗? 你喜欢“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四. 总结全文:

学生们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虽然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作为我们来讲,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树立环保意识,开动脑筋,创新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关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你有哪些好办法?

五.拓展训练:

谈谈自己平时在环保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生活中的小窍门。

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希望同学们能够善待朋友,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六.作业:

1、写一篇环保日记,内容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想到的。

2、搜集生活中节约能源的小窍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环保小报。

绿色记事本

“绿色”——“环保”

记事本封面 记录内容 制作材料

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教学反思

课 题

13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借助图片、音像资料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3、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教学难点

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 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2. 让学生理解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地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检查朗读。

   沙漠 深褐 沼泽 湖泊 平原

三、深入学习,品词品句

  1、再读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节,说说第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五颜六色”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师生对读(教师读色彩,学生读沙漠、高山……)

  4)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如此复杂多样,看到这些,你心中会感到——(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3、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划下来,想象着读一读。

 (2)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8848米,相当于我们442个教学楼那么高,为什么有的同学发出如此的惊叹声?你为什么惊叹?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出示课件:(生填写)

  我们的祖国有( )的珠穆朗玛峰,有( )的南沙群岛,有( )的三峡,还有( )的泰山以及( )。

  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骄傲、自豪……)

  4、学习第三小节

  (1)看着祖国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对于我们的妈妈你有担心吗?担心些什么?

  (3)作为祖国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四、背诵总结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诗歌。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三、学习诗歌

1.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第一节

1)诗歌中写到了几种颜色?

2)为什么说“五颜六色”是形象的语言?

3)你知道祖国有多大,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学习第二节。

本节中作者用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4、学习第三节。

蓝图是什么?祖国的蓝图是什么样子的?

5、学习第四节

问:为什么说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依偎在妈妈身边?

激励学生上网查找祖国各种情况。

四、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首诗歌你知道了什么?

2、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3、谈谈你今后要为祖国做些什么?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收集有关祖国的资料和图片。

课 题

14 陈嘉庚办学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陈嘉庚的具体言行。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样想的, 怎样说的,又怎样做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样想的, 怎样说的,又怎样做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老师问你们将来想上哪一所大学?我想首先跳入你们脑海的就是清华、北大吧!其实我国的福建省也有一所有名的大学,那就是厦门大学。你们知道它是谁创办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关于他的故事。

2、 读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

1、陈嘉庚是个什么人?

2、他为什么要办学?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3、他是怎样说的?他是怎样做的?

二、带着问题,齐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

1、师:陈嘉庚是个什么人?你是从哪句话了解到的?在这句话中你有不理解的词吗?课件出示: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的大实业家。华侨、企业家

2、这句话中哪个词概括出了陈嘉庚的精神?(爱国)本文又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来表现他的爱国之情的呢?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我们知道,陈嘉庚是一位华侨,他十七岁就远涉重洋,到新加坡学做生意,他又是怎么想到要为家乡办学校呢?出示课件:

几年后,陈嘉庚回到了集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亲切。顺着熟悉的巷子,他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看着镇里的变化。

当走过小时侯念书的私塾门口时,他发现私塾已经关门了。一打听,原来是镇里穷,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私塾办不下去了。

2、此情此景,让陈嘉庚心里非常着急,他是怎样想的呢?指名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3、 指导朗读句子。

4、 陈嘉庚的心里十分着急,回到家后他是怎样对妻子说的?指名读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我想用这些钱办所学校。我们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

5、多么简单朴实的话语,一字一句却无不透露出他对家乡孩子的关爱,对祖国前途的关注,不能不让人感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吧!

6、学校办起来了,陈嘉庚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插图)仔细观察这幅图,再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又是怎样描述图上这一情景的呢?学生大声读出有关内容。

7、看着同学们读书是越来越投入了,老师也想表现表现了。这一次,老师想让你们当小听众了。请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读完课文后旁白:有道是“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也只有教育事业发展了,才能兴旺发达起来,才能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不受外国欺侮!学校办起来了,孩子们重回学堂,琅琅的读书声再次回荡在校园上空,家乡的教育也得以继续下去。有了教育,孩子们的未来也就有了希望,孩子们的希望就是祖国的希望啊!看着,听着,想着,陈嘉庚此时此刻心里感到多么--------啊!

课件出示:看着,听着,想着,陈嘉庚此时此刻心里感到多么--------啊!(欣慰)

谁来说说?假如你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学生,你想对陈嘉庚说点什么呢?

8、师:从此以后,身处异乡、辛勤打拼的陈嘉庚从未忘记自己的的祖国,几十年如一日,宁愿自己节衣缩食、吃苦受累也一直坚持支援家乡办学,为家乡,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一起读一读第九自然段吧!

9、小结:陈嘉庚先生就是这样深爱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把自己的命运与家乡、与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建设家乡、报效祖国作为他一生的信念。毛泽东主席曾赞誉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同学们,让我们以陈嘉庚先生为榜样,从小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陈嘉庚办学》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 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华侨 重洋 诚信 积蓄 耽误 简朴

二、细读课文,认真感悟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第1、2自然段。

(1)说说陈嘉庚给你留下的印象。

(2)陈嘉庚的成功是怎样得来的?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3--9自然段。

(1)想一想: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找出课文中描写陈嘉庚言行的语句,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简单作批注。

(2)同桌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所画的语句。

5.集体交流,指名汇报,老师相机出示有关语句,指导读出正确的语气和感情,互读互评。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价值的问题,明确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初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利用拼音读准字音,合作交流,记住字型,放手让他们在自主观察、大胆实践中探索新知,学习书写,得到发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养成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习惯。

(1)“陈嘉庚心里很着急,他想: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要是上不了学,那怎么行呢?”

“很着急”表现了陈嘉庚看到家乡的现状后焦虑的心情,引导学生读出陈嘉庚焦虑的心情。

(2)“我想用这些钱办学校。我们有吃有穿就行了,有钱多花,没钱少花。”

陈嘉庚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在了办学上,自己的生活却非常简朴。

(3)“钱花掉可以再挣,孩子们学习的时间耽误了,可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陈嘉庚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着对孩子们的关爱,对祖国前途的关注。

(4)“每次到学校,他总要站一会儿,静静地聆听,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

写出了陈嘉庚对家乡、对教育的热爱。

6.文中的插图是对照课文的哪部分内容的?看插图,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7.齐读第9自然段。

(1)读一读,认真体会带点的词,用一句话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陈嘉庚为什么要办这么多学校呢?

生讨论,师小结:这是陈嘉庚办学的思想动力,也是他创业打拼的动力。

三、朗读全文,加深印象

四、总结全文,畅谈感受

今天,当我们步入厦门大学,看到这么美丽的厦门大学时, 我们会情不自禁的缅怀起这位爱国华侨老人----陈嘉庚。 面对这位可亲可敬老人的画像,作为一个小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五、课外延伸,深华情感

学完本课,开一个小小的故事会,学生搜集一些名人的爱国故事,讲给同学听。

课 题

15 舞动的北京

教学目标

1、认识“徽、韵、协、届、乃、旨、媒”等7个生字,会写“舞、徽、揭、讯、纱、协、乃、旨、致”等9个字,掌握“人头攒动、会徽、揭晓、通讯、韵味、协调、乃至、别致、主旨”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北京奥运会会徽是什么样的,以及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从“中国印 舞动的北京”中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

教具准备

申办奥动会成功的图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讯课文,识记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头攒动”等词语意为。

2、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会徽的图案的。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你对奥动会了解哪些?(学生根据课前的整理资料说一说,可以说奥动会的起源、也可以说奥动会的比赛项目等等。)新课标第一网xkb1.com

2、距离北京奥动会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上下都企盼着这一天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申办路上的艰辛和喜悦。(申办成功时的奥动)奥动会会徽是每一届奥动会的象征,那么我们的奥动会会徽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5课。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边读边思考,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①认读生字与写字。

②认讯词语,体会词语的含义。

揭晓:公布,发表。

期盼:期望、盼望。

蕴含:包含。

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导语:2008年奥动会会徽同样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请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会徽揭晓的时间、地点以及人们的心情。

教师可展示重点句:

“2003年8月3日傍晚,北京天坛公园内人头攒动。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揭晓仪式,将于今晚在这里隆重举行。人们怀着激动而又急切的心情,期盼着奥运会会徽的诞生。中央电视台也通过电视通讯卫星,向全世界进行现场直播。”

①请学生个别读。正音:攒动。

②理解“人头攒动”的意思。(形容人非常多)你还能说一说,在哪里见过人头攒动的场面?

③你能感受到什么?(人们的心情是激动而又急切的,同时向全世界直播,可见其隆重。)激动的是什么?急切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国的奥运会会徽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下节课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2、继续搜集有关奥动会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回顾,导入新课

1、开火车导词语。

期盼 诞生 浑然一体 信念 媒体 蕴含 篆体 主旨

2、让我们一起重新感受2003年8月3日的那个傍晚。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

3、老师过渡:终于等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在人们的欢呼中,2008年北京奥动会会徽终于掀开了她的面纱,展现在全世界人们的面前。

二、品读课文,感悟文本内涵

1、默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会微图案和象征意义的句子。

⑴当学生从第3自然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趁机展示重点句:

名称叫“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一个椭圆形的中国传统印章,上面是一个向前奔跑、舞动双手迎接胜利的运动员的图案。人物造型,一个用篆体书写的新“京”字,寓意新北京、新奥动;这个“京”字又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浓浓的中国韵味。下部分是用毛笔书写的“Beijing2008”的字样和奥动五环标志,将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

①自由朗读。(出示图片)

②小组内互相说说会徽是什么样子的?

③每组派代表说一说会徽的样子。师生评价。

④你认为这枚会徽设计的怎样?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⑤男女生分别读。

2、写法指导:第3自然段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先让学生读文发现,然后总结)。

采用了总——分——总的顺序来介绍会徽的图案的。

3、会徽面世后的反响如何,让我们继续学习第4自然段。

⑴学生读文,小组交流。

⑵学生汇报:先概括地讲“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一经面世,就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赞扬。然后通过一个具体事例——得到奥组委的认可,更说明了“这个会徽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⑶欠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到会的全体委员都不约而同的鼓起了掌。“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试试说一句话。

⑷会徽的设计成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2008年的北京奥动会必将办成一届出色的奥动会。这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信念。齐读最后一句话。

三、拓展训练,总结课文

1、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是内容的、写法的、朗读方面的等等。)

2、把你对奥动会的期待化作动力,关注奥动,做奥动知识的传播者。

3、课后收集有关历届奥动会的情况以及对奥动会会徽的了解。

课 题

16 大使馆妈妈

教学目标

1、会认“驻、逗、厨、鞠、躬、衷”等六个生字

2、自学课文内容,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3、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理解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及称霸小龙给大使馆那封信的内容,从而明白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教学难点

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当你身处异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时,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别人的帮助)。的确,有这样的一位小伙子,也有同样的感受,而明一他的经历更让人难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大使馆妈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看着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为什么称大使馆为妈妈呢?)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从中找到答案。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要读得流利。

1、师巡视指导导。

2、检查自读情况,正音,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驻、厨、忱、衷都是翘舌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陈小龙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三、小组讨论,深化感悟

根据学生所画句子,顺势导入以下两个话题的讨论:

问题一:陈小龙是在什么情况下得到中国大使馆帮助的?

1、在课文第4自然段,学生汇报:在市拉格机场,由于他一句外语都不懂,看着周围的乘客纷纷离去,他呆呆地站在候机厅,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想象一下当时陈小龙的心情怎样?(害怕)

问题二:中国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1. 在课文的第5至7自然段,学生汇报:首先……然后……接着……
  2. 此时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感动、高兴、像到家一样的温暖)

3、找出感动的句子读一读“他朝大使馆深深地行了一个鞠躬礼,然后钻进大门,双手抱头,哭了起来。

问题三: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

朗读陈小龙写给大使馆的信,体会人物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2、想象一下陈小龙后来的故事。

课 题

17课 莲叶青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莲、玄、驳、雇、肘、蔫、疮”7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雇、藕、肘、疮、剪”等9个字,掌握“玄武湖、斑驳陆离、一缸、雇人、种藕、胳膊肘、欣喜、生疮、萧条、不以为然”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4.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的重点词句为人,体会祖母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轻音乐。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斑驳陆离、不以为然、萧条、念念有词、一物降一物”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来,看着这一池的田田莲叶,你想到哪些和莲叶有关的好词佳句?(出示挂图)

2.作者望着那一望无际的田田莲叶,会生出许多感动,还会想起自己的祖母,这又是为何呢?快让我们一起到《莲叶青青》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整体感知

(一)轻声读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xuán玄 chuānɡ疮 zhǒu肘 niān蔫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欣喜:欢喜快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的自言自语。

3.指名分段读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解难

1.自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梳理归纳问题。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1)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就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2)祖母为什么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3)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课文主要写了祖母的哪几件事?(种荷;送荷)开头和结尾又分别写了些什么呢?

2.生自由读文,同桌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适时板书,引导分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指导重点字,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藕:草字头,左下“耒”,右下“禺”

萧:“肃”的笔顺是横折,长横,横,竖,小撇,点,竖撇,竖

缸:部首“缶”,字形左高右低

六、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出示荷叶图。这就是一望无边的田田莲叶。[板书:莲叶]

到了炎炎夏日,莲叶亭亭地舒展开,色泽碧绿,青翠清凉[板书:青青]

齐读课题。莲叶青青(读出色彩的碧绿 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再读 莲叶\青 青)

二、整体阅读 把握重点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一部分回忆了祖母那些令“我”心生感动的事?[板书:感动](第5-7自然段)什么事让我如此感动?(祖母拿荷叶给小孩治病)

三、品读2-4自然段 体会喜爱

1.过渡:祖母拿几片普通的荷叶给小孩儿治病不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儿吗?我为什么会如此感动?(因为荷叶是祖母最心爱的东西)

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觉到祖母对莲叶的喜爱?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相应的句子。(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谈体会)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荷叶终于长出来,那是一片太小太小的叶子。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着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

这个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小荷叶比作什么?(形象地揭示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学生评读。

看插图,祖母种荷花的表情,体会“一脸欣喜”。

3.读到这儿,感动我的是什么?

——祖母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4.选择第二至四自然段中感动自己的句子练习朗读。

四、品析5-7自然段 体会关爱

1.祖母非常喜爱荷叶。为什么却能毫不心疼地剪下那么心爱的荷叶?

阅读第五至七自然段。祖母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1)她醒过神来,赶紧拿一把剪刀,走到荷花缸边,“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

理解词语“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此时,感动你的是什么?

怎样朗读?

——想象祖母剪莲叶时的情景。

“醒过神来”,“赶紧拿”,“咔”的一声,剪下一枝最大的荷叶”语速快,语气坚定、不迟疑。

(2)老太太却念念有词地说:“真是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也罢了。”

一物降一物,凉气逼暑气:一物指什么?(荷叶)降是什么意思?

可是今年给孩子治病,才叫派上了“大用场”。

此时,感动你的又是什么?

——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读出祖母的语气,体会祖母的心情:“大用场”的肯定,“不开花也罢了”的淡然。

3.你想对祖母说些什么?

4.练习用你的朗读表达你的心情。

组内每人选择一段话朗读,再推荐给全班同学听。

五、总结升华

课题为什么以《莲叶青青》为名?

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读第八自然段。

——体会首尾呼应。表达对祖母深切的怀念,由衷的赞美。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 题

18课 萧山杨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兼”等5个生字,会写“阅、籍、兼、初、擦、库、沧、桑”等8个生字。掌握“书籍、兼管、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遨游、领略、惬意、沧桑”等词语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3遍,想想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吃过杨梅吗?谁愿意向大家介绍杨梅?

2.板书课题: “萧山杨梅”,解题:萧山是地名,这个地方盛产杨梅。刚看到题目时,你觉得文章会写些什么?    

3.简单介绍本文作者——袁鹰。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4.谁愿意谈谈自己预习的收获?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2)认读词语。

杭州 阅读 咖啡 书籍 兼管 擦汗 初中 宝库 惬意 沧桑

指名读、正音、齐读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遨游、领略、惬意、沧桑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2.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相关词句,并记下自己的感悟。

(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汇报)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3.指导写字:“籍” “兼” “初” “沧”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这是为什么呢?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2.品读2-4自然段

(1)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

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默读第二、三、四自然段,思考:<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2)集体交流时相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

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品析5-7自然段

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⑴校园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蝉鸣陪伴着我们默默地忙着。
  理解词语:“十分”“只有”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句话吗?

指导朗读。试着读一读体会在只有蝉鸣十分安静的校园中边整理图书边读书的感受。

(4)金老师望着那一大包深红色的杨梅,笑着说:“吃吧,尽量吃吧,我们萧山杨梅最好吃!”

理解词语:“尽量”“最”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金老师善于赞赏学生付出的劳动,说明他尊重、爱护学生。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5)萧山杨梅,我们在杭州时年年都吃,惟有这一次吃得最开心,最惬意。颗颗杨梅,又甜又有点酸,一直甜到心里,把嘴唇和舌头都染红了。

理解词语:“又……又”“一直”“都”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表面是说杨梅的好吃,更深的含义是金老师请我们吃杨梅这件事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三、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

课 题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由读课文,不懂的词语可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5.12四川大地震的资料,并预习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让学生汇报所搜集的有关5.12四川大地震的资料。让学生谈感受,(地震对人们的危害是很大的)

2.揭示课题: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曾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补全板书)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
3.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字词、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3.汇报交流读书情况,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 (了不起)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词语花篮

2.熟读课文,写熟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指课题,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看课题,结合你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本课是重在记事呢?还是重在写人?(人)主要写的是一对父与子,文章通过一件事,写两个人。再读课题。

1.首先检查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混乱 废墟 瓦砾 爆炸 危险
绝望 疾步 挖掘 开辟 拥抱

2.用是这里的一两个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面临6.6级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板:了不起。)

二、精读课文,感悟情感。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深入阅读课文内容,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表现在哪里;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出父与子的了不起的;学习写人文章的读写方法。

1.自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交流汇报

1) 父亲了不起。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
重点指导: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重在写父亲的——动作;第二句写的是父亲的外貌。(板书:动作、外貌)
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反复读读第二句,你会怎样读来凸现挖掘时间的漫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齐读]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
提示:他带工具了吗?(没)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的是坚硬的瓦砾,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项怎样的任务?(任务艰巨)任务艰巨呀,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里的“挖”还可以写成什么词?(掰、抱、拣)一个“挖”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挖掘的辛苦)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啊,再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一个“挖”字饱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含,这就是中国文字传形、传神、传情的魅力所在。
“没人再来阻挡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师生分角色读——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谁愿意帮助我?”“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危险)抓住父亲的语言(板书:语言),你读出了什么?(他不听劝阻,精神失常了) 站在父亲的角度想想,他失常了吗?他一心想的是救儿子,说的是救儿子,做的也是救儿子,他没有失常,这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样的危险,这样的艰辛,父亲放弃了吗?没有。他是多么坚定!多么坚韧!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父亲不知疲劳、坚持不懈地挖掘而不放弃呢?(父爱)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里也写到了父亲的语言。)
你对这句的体会是——(父亲的爱)
我们可以想到,在平时,阿曼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耐心地为他讲解,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有对儿子的承诺,正是伟大的父爱促使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下去,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生读——
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这个样子,他还在苦苦挖掘。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位年轻的父亲真是--了不起呀!伟大的父爱--真了不起!
回忆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是怎样读懂这段话的?

(抓住写父亲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语句,比用语,前后联系,展开合理的想像,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小结:以后我们读描写人物类的文章,也要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等,仔细体味,来理解人物的品质。这是阅读写人的文章的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大家要在阅读实践中多加运用。我们写人,也要学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外貌去描写。

2)儿子了不起。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你又从哪儿读出了儿子了不起?(鼓励同学,“让”同学们试学)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
三、总结延伸“爱”

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板书: ),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他是多么的坚定、坚韧;儿子因为父亲的爱的诺言,在危难中获得自信、变得勇敢。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1.学到这里,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说话练习)

2. 孩子们,地震中的父亲以永不放弃、信守承诺表达了对儿子的爱。而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我们都在生活的点滴上,在细节上,在一言一举中感受着父母的爱!请你们回忆生活中父母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饱含深情的事,并且把这件事用简单的几句话写下来。(写话练习)

四、作业布置,继续感受“爱“。

搜集一些让你感动的关于父爱的故事

课 题

20、母亲的呼唤

教学目标

1.认识“憔、悴、愚”等3个生字,理解“憔悴不堪、声嘶力竭、愚笨”等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总—分---总”的叙述特点。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深切与伟大。

教学重点

1、理解感受母亲对我深切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深深眷恋。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母亲无限热爱的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由读课文,不懂的词语可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思考文中讲了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有一个人,你永远占据在她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一生来爱你,这个人叫母亲——(板书:母亲)让我们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读:母亲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穷的关怀和疼爱,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唤——读:母亲。
2.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一天天变老,然而,永远不变的是母亲那一声声悠长而温暖的呼唤——板书读:母亲的呼唤。母亲的呼唤,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呼唤?这篇课文,再次感受一下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的爱和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
A、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找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一起先想办法解决。

B、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母亲呼唤自己的几件事。)
2.自学,交流
(1)检查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母亲呼唤自己的几件事。)

(3)母亲的呼唤给人总的感受是什么?画出有关句子认真读一读。

(母亲的呼唤是很多人曾经拥有的甜蜜体验、是感人的、美丽的;“一步一步“这个词可以看出母亲的呼唤产生的鼓舞力量。)
过渡:母亲的呼唤,是很多人拥有的最甜蜜的体验。它时时在我们心头萦绕,在我们耳畔回旋,给我们力量,催我们奋进,请快速地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次母亲的呼唤?

3.交流汇报
三、再读课文,品评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出现了几次“母亲的呼唤”,每一次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我分别有什么感受?

(2)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2.自学交流。
3.汇报交流。
(1)捉迷藏找不到我时
妈妈是怎样呼唤我的?全班读——我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走去,总是(全班读)——那温馨的一刻,是我——(板书:最快乐的回忆)

过度:不是所有的呼唤都蕴涵着快乐,母亲的呼唤里还包含着很多很多,让我们继续来感受——
(2)在海边找不到我时
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呼唤我的?
当那近乎绝望的声音引起我的注意时,我看到的是——(迎着天边灿烂的晚霞,我看到的竟然是一张憔悴不堪、泪眼模糊的脸。那散乱的头发,那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唤,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

你从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急切、声嘶力竭、近乎绝望,喜极而泣、憔悴不堪——母爱的深切)
你能想像一下,焦急万分的妈妈是怎样呼唤自己的孩子的?妈妈怕什么?
当妈妈找到自己的宝贝时,她喜极而泣,此时她会怎么说怎么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深深的母爱)是呀,这就是母爱,感人肺腑的母爱。
夕阳西下,孩子却不知道在哪玩耍,母亲急切地呼唤着——
潮来潮去,波澜壮阔的大海浊浪滔天,母亲近乎绝望地呼唤着——
那散乱的头发,那憔悴不堪的脸,那喜极而泣的神情,那声嘶力竭的呼唤是我这辈子也忘不了的,再读——
过渡:母亲的呼唤,带给我快乐,让我刻骨铭心,但也让不懂事的我觉得心烦,为什么呢?
(3)让我做事做功课时
妈妈总是叫我做事或者做功课,这时我感到(引读)——我甚至天真地期待——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后来发生了什么?让她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此时我想起了一首歌,咱们一起来唱唱,好吗?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前半段。是呀,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在那一刻,我才深深地领悟到(引读)——平日有妈妈在身边东叫西叫的,其实是我的幸福。而愚笨的我,竟然“身在福中不知福。”
孩子们,你有妈妈呼唤你的甜蜜体验吗?讲一件给我们听好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幸福! (说话练习)
出示最后一段:是呀,母亲的一声声呼唤——(引读)都是母爱的流露,都是亲情和关怀的表示。所以,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声音时,我总是很快回答:“妈,我在这里!”
母亲的呼唤纯纯如水绵绵如溪,细细清清地流淌在我们生活的处处角落,你懂了吗?
再次深情地读一遍——
四、拓展延伸
母亲的爱让人刻骨铭心,母亲的呼唤让人深深眷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并记住这些歌颂母亲的名言吧!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妈妈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小结谈话:其实,从小到大,关爱我们的人何止母亲?又岂止是母亲的呼唤里包含着浓浓的关心和深切的爱意?父亲、爷爷、奶奶、老师、同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的爱很深很深的情,愿爱的种子在大家的心里生根发芽,开出灿烂的花,这样,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和芬芳!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搜集关于母爱的名言、诗句,并把它们写到积累本上。

课 题

21、爬山

教学目标

1、认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以下词语:灯火辉煌、崎岖、智慧、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初读课文,查字典、词典解决不懂的字、词。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没有?说说你们爬山的感受。

2、板书课题:爬山

3、学生齐读课题,进行课题质疑。

预设问题:谁爬山?为什么爬山?爬到了山顶吗?爬的什么山?爬山的结果如何?

4、小节: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事情的经过。

二、学习生字词。

1、导入:请同学们借助字典词典,运用掌握的学习生字词语的方法,自学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3、检测:①认读生字,指导书写。注意“煮、燃、煌”的写法。

②指读新词。

③出示课后题3,点学生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三、自由练读课文。

1、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尝试解决课题质疑的问题,记下读不懂的地方。

3、交流初步成果。

①看板书,回答。

谁爬山?为什么爬山?(读第一自然段,明白爬山的目的)

爬到山顶了吗?(读出回答问题的语句)

爬山的结果怎样?(读第十自然段,重点读“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

②提出自己阅读中新发现的问题。

③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未解决的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作者的父亲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也是一个十分爱“我”的好父亲。父亲带“我”爬山,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喜欢的语句记录在词语花篮中。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思考自己未解决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爬山》,在课文结尾,作者说“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为什么会这样说呢?让我们一起和作者去经历爬山的过程吧!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找出父亲说的话,标上记号。说说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大家读一读,互相交流,教师检查。

3、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出现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讨论:“我们”爬山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①引导想象:爬山会遇到什么困难?(累、渴、饿、害怕、危险等)

遇到这些困难,人自然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呢?

②“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③一起朗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这样说的目的。

4、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插图和父亲说的话,指名朗读。

(2)谁来说一说父亲的话强调了什么?(爬山的过程重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启发:为什么我的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结合“我”的话理解“自以为是”。

(3)你能举出一个自己尽力做一件事情的例子吗?(自己发言,老师作必要的引导)

(4)分角色朗读对话。

(5)小结提问:父亲说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教育我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

5、理解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1)出示父亲说的话,齐读。

(2)议论: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启发:父亲是怎样做的?

(3)学生闭眼倾听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虫鸣、汽车喇叭声、风、雨声等)

(4)交流自己的体验。

(5)教师示范读父亲说的话。

(6)学生展示读。

(7)说一说这位父亲的话给你什么启示?(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6、把父亲说的话连起来读一读。

7、自由朗读末段,让学生质疑。

(1)重点引导理解“青山的沉静”指的是什么?(沉着、冷静、不动摇)“父亲的智慧”指什么?(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3)个别朗读。

三、拓展延伸。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听一听,用心体会,用脑思考并记录下来。

四、总结。

这次我们和作者一起经历爬山,让我们也受益匪浅,知道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任何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呀,四川人即使遭受了汶川大地震,也要充满信心地重建家园。我们相信只要有信心,尽力去做,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

五、作业。

(1)背诵最后一自然段。(2)摘抄好词好句。

课 题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5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衣衫褴褛、佝偻、表情木然、虚设、辛酸、贫困交加、风烛残年”的意思。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产生的巨大作用,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懂的生词。

2、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语言”是人类思想表达的工具,语言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没有它,我们就无法表达出细腻丰富的情感,人与人之间更是无法交流沟通了,语言的魅力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有关“语言的魅力”的课文。你们有兴趣吗?首先呀,这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预习情况:

1、音、形、义

(音)魅、漆、绅

(形)魅、牌、衷、添、陶、醉、漆、辰、丐、绅

(义)繁华:形容兴旺热闹的城镇或街市。

褴褛:形容衣服破破烂烂。

乞丐:生活没有着落,专靠向人要饭或要钱过活的人。

陶醉:着了迷,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良辰美景:天气好风景美。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的力量。

无动于衷:不理睬,毫不关心,不动一点感情。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再读课文。

师: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衣衫褴褛,佝偻着腰,头发花白,表情木然”说明她贫困交加,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破破烂烂,这么大岁数了,头发白了,伸也伸不直,佝偻着背,长期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老得连站都站不稳了,却还要为了生存,为了活下去,为了不饿死,而整天从早到晚长时间地站在街上沿街乞讨,她的表情木然、目光呆滞,长期生活的不幸早已压得她都麻木了。面对着这样一位老人,我们已经觉得他很不幸了,可是更不幸的是她从小就是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也许正是因为老人家有异于正常人,眼睛残疾,加上无儿无女,年岁又大,孤苦伶仃,丧失了劳动力,所以才沦落为在街边乞讨。)

感情练读,读出老人境况的艰辛,以及对其产生的怜悯之情。

正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一位著名的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询问。)

指名读诗人与老人的对话。(指导读出老人辛苦劳累与哀伤无奈的心情,语调低沉无力。)

师过渡:于是,诗人听了,便拿出笔来,悄悄地在老人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加了几个字,随后又将身上带着的钱全给了这位老人,结果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知道了一位风烛残年,年老力衰,饥寒交迫的一位长年双目失明的可怜老人,为了生存,在辛苦地沿街乞讨一天却什么也没得到的情况下,一位诗人出现了,他给了老人所有的钱,并且在他的木牌上的那行字前加上了几个字,正是这寥寥几个字,却使事情发生了怎样的转机呢?我们来看看!

二.再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诗人 让彼浩勒 加上那几个字前后,情况有什么不同?

(2)结合重点词句全班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木牌内容变化前后行人的态度、失明老人的感受所发生的变化,来体会加上这几个字的巨大作用。)体会有魅力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探求魅力所在之处的好奇心。

三.细读课文,重点研究第六自然段。

(1)自学思考:诗人 让彼浩勒 加上的那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

  方法提示:

①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②划、边读边动笔划出相关内容,感受深的地方请做批注。

③议、独立学习后可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学、小组学习的能力

(2)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屏幕适时出现“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动,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进行体会,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自由读,指名配乐读,全班配乐读)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四.练习为下面的图画配上有魅力的警示语。

(一幅是关于爱护花草的图,一幅是关于节约用水的图。)

(1)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有魅力的警示语并进行评价。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6自然段。

(2)(选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自己的警示语推荐给学校、公园或寄给报社。)

课 题

23、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竽、郭、腮、彻、械”等5个字,会写“滥、竽、宣、超、编、腔、混、雅、彻、械”等10个字。掌握“滥竽充数、高超、装腔作势、幽雅、彻底、机械”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

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学习灵活运用这两个成语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2、这两则寓言的动画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一)板书课题《寓言两则》,读题。

(二)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寓言故事。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

(三)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些什么共同特点?

(这些寓言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

过渡:那么今天这两则寓言是通过怎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呢?

二、观看图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展示课件)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这两则寓言故事,思考这两则寓言故事分别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圈画生字、新词,同桌互学。

3.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4.再读课文,力求做到正确、流利。

5.抽读,正音。(注重朗读时的评价。)

6.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抽读生字卡。

2.指导书写。

(1)指导“滥、宜、械”字,让学生先观察字形结构、并说说该注意哪些易错或是易混淆的笔画。

(2)学生练习书写。

3.学生抄写生词。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听写新词。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质疑导入

(一)回顾一下:这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什么故事?

(二)你想提什么问题跟大家一起探讨?

(根据学生的提问,教师进行梳理,明确本节课的要求。)

二、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一)板书:寓言两则。

(二)过渡:我们不光要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更要知道它们的寓意,学会活用这两个成语。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一)学习第一则寓言《滥竽充数》。

1.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自读自悟。

(课件展示故事情节)

①南郭先生为什么要偷偷逃跑?

②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2.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1)学习小组先来汇报研究成果,请学生先用自己的话说说南郭先生之所以逃跑的原因。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学生汇报句子:

每逢吹竽,南郭先生总是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

(3)指导朗读此句,请学生说说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还要加强语气?

(4)指名生朗读汇报。

3.老师作适当点拨。

(南郭先生之所以要偷偷逃走,是因为他没有吹竽的本领,齐缗王一来,他再也混不下去了。)

通过回顾,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以疑促思,以疑促读,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

此环节的目的,一是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二是使课文内容得以细化,充分体现“自主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4.想一想:生活中有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吗?举例说说。

5.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引导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其他的意义。

7.启发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呢?

8.自由读课文,回想学习这一则寓言的方法。

(二)学习第二则寓言《邯郸学步》。

1.总结学法,迁移学习。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然后分小组自学第二则寓言。

(学习方法:提问质疑、自读解疑、由疑得理)

2.小组合作,共同学习。

步骤:提出问题→自读自悟→小组交流。

3.集体汇报学习情况。

a.那个学走路的人为什么要爬着回去?

b.他是怎样学习走路的?

c.像他那样学本领行吗?

d.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

e.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拓展训练,超越文本

(一)熟读这两则寓言。

(二)小组再度合作,选择其中一则寓言演一演。

(三)汇报表演。

五、 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1.模仿小记者,采访“南郭先生”和那个“燕国人”。

2.选择其中一则寓言,续写寓言故事。

课 题

24、米芾学书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米芾是怎样学好书法的。学习米芾勤奋好学的精神。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2.让学生了解学好书法的窍门。

  3.会认“琢、枉”等2个生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会。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结合实际谈所受的启发。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米芾的书法作品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初读课文,学会要求会认的两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书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文化,出现了一系列著名书法家如: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书法家米芾,出示米芾书法作品,导入米芾小时侯学习书法的故事。
二、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看到题目后,你都想了解哪些内容呀?(米芾是怎样学书法的;他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是怎样练习书法的……)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读书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读完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一会在小组中解决。
  2、指名读课文。目的:检查自学情况,纠正生字读音。
  3、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那你们觉得米芾小的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呀?(刻苦、认真)
四、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米芾是个刻苦练字的孩子?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己按要求默读思考。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
  3、大声朗读画出的语句。
  同样是米芾,私塾先生和秀才不同的教学方法,却是他有不同的收获,从秀才身上他悟到了什么练字的诀窍?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练字?你有什么打算?
五、悟道理、拓展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去悟,用心去领悟,这样才能有较快的进步。)
六、拓展延伸
    作业:
    1、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可以写一写读后感。
    2、运用秀才说的窍门练习写一写今天学的这两个生字

课 题

25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学习描写热闹的场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描写的大榕树的奇特景象及众鸟纷飞的幸福场景。

2、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和留念之情。

2、学习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榕树的图片、群鸟图片,莲花山、白马山等森林公园的图片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读课文,了解内容。

2、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颤动、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词语的意思。

3、找出两次写“鸟的天堂”的语句,领悟丰富的内涵。

4、搜集当地有关鸟儿生活的资料及其他生物生活环境的资料(如:莲花山、白马山、东大山等森林公园),搜集有关生物快乐生活的文章。

第一课时

  1. 展示资料,激趣导入。

1、展示资料。先展示风景图片,再展示大榕树图片。师述:榕树生长在我国南方,树上住着许多鸟儿,这里是《鸟的天堂》。

2、板书课题。

3、质疑:(1)“天堂”常用来指什么?(2)“鸟的天堂”指什么?

4、学生思考交流。(“天堂”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顺。不明白的地方做上符号。

2、检查学习情况。

(1)指导交流重点生字的识记:“桨、逼、暇”

(2)了解“颤动、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词语的意思。

3、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把握重点。

1、细读思考:

(1)“我”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分别用“ ”和“﹏”画出两次描写的不同景象。

2、交流重点的把握。

两部分重点分别是:(5—8自然段)和(12、13自然段)。

四、精读读文,品悟榕树的大和旺盛,体会静态美。

1、自由朗读文中描写榕树的段落。(1)学生质疑。(2)组内解疑。

(3)班内交流重点问题(教师板书)。

2、再读课文,班内交流。(教师随机解决预设问题)

(1)榕树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大:“一簇簇、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写出了奇特壮观的景象。

(2)相机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榕树的奇特壮观。

(旺盛:“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3)这两句话把叶子写活了。我们一起来欣赏被日光照耀的绿叶(出示图片)。

(4)老师非常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一读(师配乐范读)。

a学生评价。

b指名读。

c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配乐)

(5)看着这株榕树,作者被它旺盛的生命震撼了,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赞美了这美丽的榕树。

3、 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五、作业。熟读试背第八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感情朗读7、8自然段。

2、说说榕树的整体特点。

二、精读群鸟图,感悟天堂热闹的动态美。

1、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出示群鸟图(或课件)。

(1)请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抓住“到处……到处……、有的……有的”领会其热闹;抓住“画眉鸟”品味其喜悦、欢快。

3、鸟的天堂多热闹啊!让我们跟着这欢快的音乐自由读一读这些句子,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也可以找小伙伴一起读一读。

指导读出节奏感,读出热闹的气氛,读出欢快的景象。

三、总览全文、领悟内涵。

1、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学生交流: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喜悦,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所以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理解两个“鸟的天堂”的含义。

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大榕树”。

第二个“鸟的天堂”是指鸟儿自由幸福生活的乐园。

3、说说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阅读、交流升华。

1、补充合适的内容。水是 的天堂;草原是 的天堂;学校是 的天堂,

2、速读搜集的写生物自由生活的文章,并交流收获。

珍爱自然的美丽,创造和谐的环境。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

1、继续观察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2、回忆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热闹场面,选择一个写下来。

大 :不可计数

榕树 茂盛:堆

美丽:生命

3.鸟的天堂 多 : 到处……到处…… 和谐

热闹:有的……有的……

课 题

26 《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初步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鲸的进化过程。

教具准备

有关鲸的课件、图像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说自己知道了关于鯨的哪些知识。

2、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鲸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⒈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一下: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⒉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⒊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 哺乳动物

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⒈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⒉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⒊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⒉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进“鲸”的世界

上节课,我们分组研究了鲸的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老师来当主持人,每个学习就是一个“鲸研究专家组”,围绕一个方面有重点地汇报鲸的研究成果。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研究“鲸”的特点

主持人: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我们都知道这种动物叫做“鲸”。今天,我们就要召开“科学新闻发布会”,请“研究专家组”来汇报研究成果。在座的既是现场的记者,又是评委,可以随时向“研究专家组”提问题,并评价其汇报成绩。

⒈“鲸”的大小。

⑴主持人:都说鲸很大很大,到底怎样大?下面我们请“专家”介绍一下鲸的大小。

⑵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发现写作特点。

⑶主持人:你们觉得“专家”汇报得怎么样?请“评论员”发表评论。

引导学生发现正因为“专家”在介绍鲸的大小时,用上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生动而富有条理地介绍出了鲸的大。

(板书:举例子 列数字 作对比)

⑷指名读。

朗读点拨预设:

——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数字,读出了鲸的大!

——通过和熟悉的事物一比较,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鲸的大。

——比一比,看谁能读得更大一些!

——不错,你边读边做动作,读出了鲸的大!

全班齐读体会鲸的大。
⒉ 鲸是哺乳动物。

课件出示下列文字资料:

一天,东海龙王突然心血来潮,想搞个鱼类比赛活动,比一比哪一种鱼最大,哪一种鱼重。得到名次的,龙王将给予重奖。到了比赛那一天,许许多多,各色各样的鱼都游到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蟹将军的查验进入了赛场。鲸得到这个消息,他也想趁机溜进去拿个大奖。当他正准备混进赛场时,被蟹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蟹将军发生了争吵,蟹将军说出不准他参赛的理由,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
  ⑴请“专家”解答:鲸想靠什么混进去拿大奖的?蟹将军说出了哪些理由让鲸只好灰溜溜地游回去了?想象鲸和蟹将军争吵时的情景。相机学习第2、5、7自然段。

⑵认真读第2段课文,然后把自己当作是鲸鱼,将这一段话转述给同学听。“鲸”,明明不是“鱼”,是“哺乳动物”,为什么还是“鱼”字旁?用自己的话来叙述。

小结:人类对鲸的认识,是从体形特点到生理特性的。其实,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完善的。鲸不属于鱼类,用“鱼”做偏旁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沿用至今了。

⑶从鲸的演变,我们可以知道鲸是哺乳动物。还有其他理由吗?(鲸用肺呼吸,鲸是胎生的)你想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研究成果?

⑷从“专家”的解释中,我们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怪不得蟹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呢。

⒊鲸的生活习性:吃食、呼吸、睡觉

⑴鲸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请采用你喜欢的方式来介绍。

呼吸出的水珠形状可以描述,可以画图。

看课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来辨别鲸的大小和种类。

鲸睡觉的方式也可以用图画表示

齿鲸和须鲸异同点可采用比一比的方式介绍:

种类 项目

有无牙齿

食物

呼吸

睡觉

须鲸

齿鲸

⑵作者用哪些方法来说明鲸的生活习性?

列数字、举例子、比较法、打比方。

⑶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朗读体会,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三、研读文本,领悟说明方法

⒈刚才我们美美地当了一回研究员,我们知道了鲸是哺乳动物,而且还了解了鲸的生活习性。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鲸,用了很多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看板书说出说明方法: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⒉结合文中一处内容,让学生谈谈作者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或者告诉我们什么?

(课件出示)

列数字: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鲸很大很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无加点的词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说明文用词要讲究准确,科学。

像这样用词准确的地方,还有很多,请大家读读课后第3题练习。

(课件出示)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有无加点的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⑴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⑵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⑶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作比较: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和象作比较有什么好处?)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举例子、列数字: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的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

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打比方:

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师:同学样读书真仔细,我们自己发现了这么多的说明方法,我们在写作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文章会写得更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⒊链接阅读课后“资料袋”。

交流:读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作者是采用哪些说明方法写的?(引导学生明白这段话是采用“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来写出鲸濒临灭绝的可怕情景。)

四、拓展延伸,灵活运用表达方法

⒈学完课文,相信同学们对鲸又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鲸有很多种。请大家一起观赏鲸家族中的部分成员。

(课件出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

⒉下面我们组织一个“巨鲸演讲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资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鲸,以鲸的口吻把自己介绍给大家。怎样介绍呢?请大家先听听蓝鲸的自我介绍。

(出示多媒体课件──蓝鲸的图片及自述:我,就是鼎鼎有名的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我身长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我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比一头大象还重。我的力气特别大,能抵得上一个火车头的拉力。因此,有人管我叫“大力士”。怎么样,大家记住我了吗?)

⒊交流:听了蓝鲸的自我介绍,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

⒋看来同学们已经真正领悟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下面请大家也来扮演某一种类的鲸(如白鲸、虎鲸)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

⒌全班交流。

五、练笔小超市(任选一题)

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请同学们继续搜集课外资料,并从以下几项作业中任选一项,进行练笔。

⒈为海洋馆写一段关于鲸的解说词;

⒉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某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⒊利用课后资料袋中提供的材料写一篇保护鲸的倡议书。

学生练笔时,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完成练笔后,先让学生在组内读一读、议一议,然后推选优秀习作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

⒋根据收集的资料,出一期介绍鲸的小报。

课 题

27 麋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经历以及她的传奇经历。

3、让学生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惜动物,教育学生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的重要字词,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培养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形成生态意识。

教具准备

有关鲸的课件、图像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题纲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做上记号。

3、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麋鹿的?

第一课时

一、激情境导入

  1、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出示图片——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

2、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题,老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在书上做笔记 

4.指名读生字新词,正音。     

认读:榜、棕、孕、匿、厄、沛、衍    

读词:滩涂、敏捷、繁殖、销声匿迹、输出、基金会   

5.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6.读一读:(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湿地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三、学生自主读文,理清课文思路   

1、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麋鹿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分段情况

3、教师指名汇报后归纳: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

    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4、这是一篇说明文,读这样的说明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知道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但是,我们仅仅知道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建议大家再用心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读着,我是否高兴了?悲伤了?痛苦了?忧虑了?愤恨了?同情了?生气了?感动了?惊讶了?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涂、榜、敏、捷、繁、殖、孕、匿、输、基”,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涂”:与“除”、“徐”比较。    

“捷”:右边笔顺是横,横折,长横,横,竖,短横,撇,捺。    

“繁”:“敏”+绞丝底(敏的第四笔是横折,没有勾)    

“殖”:与“值”、“植”比较。    

“孕”:“乃”盖住下面的“子”。    

“匿”:若+三框,三框的横最后写。    

“输”:与“偷”、“喻”比较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课件导入: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从中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学生自由谈看到的麋鹿活动情况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麋鹿》,学生齐读课题。

4、麋鹿,姿态奇特,命运坎坷。让我们走近它,了解它。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讲到了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

2、指名回答,老师归纳板书: 外形特点 生活习性 传奇经历

3、师总结简述课文梗概:这是一篇介绍麋鹿的说明文, 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三、精读学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环境

1、我们一起走入麋鹿的生活,自由读课文1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交流(大丰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为什么呀?

3、说到这里麋鹿的生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4、带着这种感受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默读第2——4自然段,用“——”画出写外形特点的句子,用“ ” 画出写生活习性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

3、集体交流。

(1)、麋鹿长得什么样?课文有一句较为全面的介绍,你能找到吗?

A、“麋鹿是鹿的一种。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所以又被称为“四不象”。我国古代……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师:你看它,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多奇特呀!而有幸成为姜子牙的坐骑则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它的奇特吗?(指导朗读)

师:你能具体地介绍麋鹿外形各方面的特点吗?

B、“一般雄麋鹿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比较长。”

(这一段话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什么?麋鹿重……麋鹿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可以作一个比较——抓住“重250千克引导学生与自身体重进行比较体会麋鹿的“大”。像我们这样将麋鹿体重与同学体重进行比较的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你能为这句话再添上作比较的方法吗?

像这类说明性的文章,还要做到科学,大家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吗?

C、.“麋鹿的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麋鹿角的各枝尖都指向后方。雌麋鹿没有角,体形也较小。”

师:介绍体重的时候课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儿又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你体会到什么,读出你的体会。(指导朗读)

D、.“麋鹿的尾巴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这对应了“四不象”中的……尾似驴

E、 “麋鹿蹄子宽大,行动轻快敏捷。——这对应了“四不象”中的……蹄似牛

F、“麋鹿的毛色在夏季是棕红色的,冬季脱毛后变成棕灰色。”

师:你们看,麋鹿像我们人一样,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换衣服呢!多可爱呀!(指导朗读。)

引读小游戏:

师读“麋鹿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生读“麋鹿的角型是……”师:蹄似牛……尾似驴……麋鹿的毛色在夏季……在冬季是……

课文先是概括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然后从角型、尾巴、蹄子、毛色具体进行了介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作文中,写一样物时,也可以学习这种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这样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创设情景学习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

长得“四不像”的麋鹿受到人们的青睐,还成了姜子牙的坐骑。可鹿类不高兴了。有一天阿,鹿王就批评麋鹿了:麋鹿啊麋鹿,你怎么长了个四不像!除了角跟我们有点像,你看看自己哪还有些鹿样,长了个马面,牛蹄,驴尾,多难看!快做个整容手术,恢复鹿面。你觉得鹿王批评得对吗?麋鹿会怎么说?

A、蹄的作用

学生说蹄的作用……你是从哪句话了解到的?(出示句子)

麋鹿有如此奇特的蹄原来是因为它——在水中活动(板书)

B、尾的作用

学生说尾的作用……你是从哪句话了解到的?(出示句子)

麋鹿长这样的尾巴与它……生活在沼泽有关(板书)

师:听了麋鹿的辩解,我们发现它有着“在水中活动,在沼泽生活”的生活习性

在生活习性方面,麋鹿还有些什么特点呢?

C、“麋鹿的自然繁殖力很低,雌鹿的怀孕期比其它鹿类要长,超过九个半月,且……才发育完全。”

师:这句话中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朗读句子)

D、草食性哺乳动物

(3)学到这里,请你像第二自然段一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麋鹿的生活习性。(独特)

(三)自主合作学习传奇经历

1、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自读课文第5-7自然段,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小组合作读课文填写下表。

2、 麋鹿的传奇经历:

时间

3000多年前

汉朝

1865年

1900年

1967年

1986年

地点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北京南郊

国内

英国

回归祖国

经历

有麋鹿

销声匿迹

120头

几乎绝迹

400多头

39头

3、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细微差别。

课件出示:

(1)随后,数十头麋鹿被陆续盗往欧洲,在伦敦、巴黎和柏林等地动物园里展出。

(2)后来,流落在国外的麋鹿大部分相继死去。

(“陆续”和“相继”是一对近义词,“陆续”在文中指麋鹿不断地盗往欧洲,“相继”在文中指麋鹿一个跟着一个死去。)

指导朗读。读出对麋鹿被盗往欧洲的愤慨,对麋鹿相继死去的同情。

4、小结:麋鹿在中国出现,又几乎绝迹,然后在欧洲繁殖。1986年8月才结束了它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家了。齐读第7自然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重点指导:

“从此,麋鹿结束了它们大半个世纪在海外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生涯,开始了回归故土、回归自然的新生活。”要读出欣慰的感觉。

师:如果麋鹿会开口说话,当它踏上故土时,它会说些什么?

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使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四、展示图片总结  

展示大丰麋鹿保护区画面,由于人们的重视和保护,几乎绝迹的麋鹿有了自己的家。

1、观看麋鹿自然保护区的视频片段。

2、有感情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小结:这是一群多么自由自在的麋鹿啊!它们幸福的生活着,然而这幸福多么来之不易啊!(激发学生对麋鹿的同情)

五、作业:   

1.把你知道的珍惜动物介绍给大家。   

2.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课 题

28、小狮子爱尔莎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会认12个生字;正确读写“岩石缝、抚摸、葡萄糖、饮料、钟头、路程、教训、选择、实验、资源”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了解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的亲密关系。

4、明白“我”把小狮子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教学重点

 1、了解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体会“我“和爱尔莎的亲密关系。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明白“我”把小狮子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教具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狮子的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叙述的顺序,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重点感受“我”和小狮子之间的亲密感情,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2、自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3、收集、整理有关狮子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等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交流。

第 一 课 时

  1. 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师:狮子被称为兽中之王,是一种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下面我们来看一组狮子捕食的镜头。

师:可今天我们学习的《小狮子爱尔莎》这篇课文中的狮子爱尔莎却温柔、可爱、善解人意,甚至最后与作者达到了难以割舍的地步。快来认识认识它吧!

2、板书课题,自由提问。

3、揭示课题,简介作者。(课上师生交流相关资料)

乔伊·亚当森:女,1911年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个有名望的建筑工程师。她从小把假期的全部时间都花在父亲的庄园里,专心致志地对野鹿、狐狸等动物进行驯化工作。1937年在东非肯尼亚旅行。那辽阔无边的热带原始森林和出没其间各种珍禽异兽,一下子把她吸引住了。 在此期间,她的丈夫在一次野外考察时发现三只小狮子,便带回营地进行驯化试验,并把两只大的送往荷兰动物园,留下最小的爱尔莎,继续进行驯化试验。再后来,她写了一本引起轰动的书《野生的爱尔莎》,本课就节选自这本书。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句障碍,画出不懂的地方。
3、检查生字、词语、读书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习惯性地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启发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2、默读课文,画出点明爱尔莎年龄的语句,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线索是小狮子的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是按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记叙的。)

四、自读课文,交流体会:

1、这篇课文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如:小狮子洗澡时,跟“我”开玩笑,表现了它的顽皮、淘气;小狮子为了保护我,与犀牛搏斗并把它赶走,表现了它的勇敢;小狮子换牙时的听话,表现了它的温顺可爱;但面对“我”的“教训”又表现出了乖巧。

五、基础性作业

1、积累生字词,书写规范、整洁。

2、进一步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回忆上节课内容。说说本文写了件什么事。

  2、边默读课文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小狮子爱尔莎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出生——成长——回归大自然)

  3、今天,我们就从这三方面入手学习这篇课文,特别是了解“我”和小狮子的深厚感情。

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出生:

1、读读第1段,用横线画出写小狮子的句子,先读一读,再完成填空:

  这是一只()的小狮子。

2、用横线画出“我”和小狮子初步建立情感的句子,先读一读,再次完成上面的填空。

3、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些句子。

 成长:

1、读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段的主要内容。

2、请用最简单的词概括小狮子的特点。

3、用自己的话说说小狮子顽皮体现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

5、反馈。

 第3段:勇敢——犀牛非常凶猛,爱尔莎却和它搏斗并赶走了它,保护了“我”。

 第4段:温顺——它开始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还撒娇似的吮着“我”的大拇指,温顺可爱。

 第5段:驯服——它夜间闯入驴群,被“我”教训时的表现可看出它的驯服。

 小狮子的性格特点:顽皮、勇敢、温顺、驯服。

6、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狮子已和“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先读一读,再仔细地体会。

7、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之间互相评读。

 回归大自然:

1、默读这一部分课文,全班讨论质疑的内容——“我”为什么要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

2、全班讨论。

3、讨论归纳。

 A、我真正深爱它,让它自己去生活。

 B、试验由人抚养并带有人气味的狮子,能否在大自然中生存。

4、说话训练:用“因为……所以……“来回答“我”为什么要送小狮子回大自然。

5、在送回小狮子的过程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和爱尔莎的深厚感情?

6、指导理解感悟。

 A、“我搂住他的脖子,吻着它;它好象也觉察到什么似的,用它那光滑的身子一个劲儿蹭我。”

 B、“爱尔莎和我一起生活了三年。最后分别的时候,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这两句话写出了“我”和爱尔莎分别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集体评议。

 D、读后,说说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读一读

2、对照课文,想想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同学交流说一说

   

出生:抚摸喂一刻不离

                  

 24、小狮子爱尔莎  成长:顽皮、勇敢、温顺、驯服 爱动物 爱自然
                  

           回归:莫大痛苦、恋恋不舍

课 题

29《孔子学琴》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4个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重点: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难点: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自制的简单课件。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这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2、这就是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课前大家都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你愿意把你眼中的孔子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3、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琴》(板书:孔子学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他会有更深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1)出示生词,引导学生边读边记住生字。

(2)理解词语:
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学生读文,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主要讲述了孔子不仅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音乐行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还不满足,50岁那年还向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孔子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
(2)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记叙的。

(3)孔子是个做事认真、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人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读书真的很仔细,不但了解了文章的记叙顺序,而且对孔子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文中是如何具体描写孔子学琴的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2、抄写生字、新词。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还记得上节课的内容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呢?
2、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走近孔子,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继续体会这位伟人的优秀的学习品质。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从哪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做事认真、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人?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的?在相关的语句下划上线,并想一想为什么?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进行朗读指导。
(1)……他样样都会,尤其是弹得一手好琴。但孔子从不满足。50岁那年,他还特意向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精通音乐”、“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五十岁那年”“还特意向鲁国的著名音乐家师襄学弹琴”。可以看出孔子从不自满、谦逊好学。)
(2)……只见孔子毕恭毕敬地盘坐着弹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地样子。(从“毕恭毕敬”、 “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可以看出孔子做事很踏实,“弹完一遍又弹一遍”说明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对话) 

(3)……他看到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从“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掌握了弹奏的技巧,但孔子仍不满足,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回答自己应该认真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只有这样,弹奏起来才能感人。)

(4)……刚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师襄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境地。(从“激情洋溢的乐曲声迷住了””听得如痴如醉,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可以看出孔子的弹奏已经能够很好地表现乐曲的思想感情,但是,孔子仍然不满足,因为他要研究、发现更深层的东西,即从乐曲的内容与风格中体会乐曲的作者,这是音乐鉴赏的更高境界。这部分可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孔子的弹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5)……突然,琴声戛然而止,孔子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我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从孔子“激动地站起来,由琴音感受到曲子的作者”体会到经过孔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功了。师襄评价孔子已达到了炉火纯青。)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由师襄四看孔子弹琴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2、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做事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  

[与孔子的品质进行比较,这样孔子的精神更突出。] 

四、课堂练习  

1、摘抄孔子练琴和师襄听琴的句子。  

2、读孔子的名言,不理解的字查字典。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或办一期有关孔子的名言的手抄报。  

29 孔子学琴
  学曲谱
  不断进取 练技巧
  精益求精 领会内容
  体会作者 炉火纯青

课 题

30 端午节的由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自学“粽、檐、囊”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正确书写“佩、戴、措”等8个要求会写的字,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以及速度。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具准备

1.制作有关战国时期的背景资料以及地图等课件。

2.搜集、整理并阅读有关端午节、屈原的有关资料。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提纲:

1.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辅佐、谗言、图强”等词的意思。

2.自由读课文2遍,想一想,课文围绕端午节的由来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上网查找或询问家人有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并做记录。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

  2.谁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信息跟同学说一说?

  3.简介屈原与时代背景。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

 (1)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屋檐、佩带、辅佐、权贵、措施、诬陷、谗言、疏远、祭奠、忠诚、悲愤、悲痛、祈祷、传诵等。

 (3)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自学的情况。

 (1)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变换语境,给生字组词扩词。

 (2)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画出自己的疑点

2.默读要求:(1)边读边标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边读边思考:文章讲的是什么事?(3)为深入学习课文,请自己提出几个问题,学习质疑问难。

  3.师生梳理问题,归纳问题。

(1)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分几部分内容来讲的?说说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2)想一想,议一议: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怎样来的?

4.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有关屈原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重点探研

  1.朗读课文,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感受最深。

  2.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阅读理解以下问题:

(1)屈原是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结合上下文理解“辅佐”、“诬陷”、“谗言”、“流放” 、“依然”、“关注”的意思,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关爱百姓、志洁行高、执着追求、忧国忧民的品性。)

 (2)第3自然段中用了两个“但是”。结合语境理解“但是”所表示的意思,感悟这两个“但是”所起的作用。

  通过比较句子,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在语言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按以下步骤进行:

  a出示并读句子。提示学生顺向思维“屈原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实行一系列改革,国家渐渐强盛起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按常规推理,权贵应该怎样做?想象并补充第2个句子。

  b把这两个句子与书上相应的两个句子比较,体会出“但是”后面的句子与前句之间的转折之意。

  c出示句子。提示学生按常理,屈原可以怎样做。按自己的想法,补充第2个句子。

  d先读自己补充的句子,体会我们表达常理下顺承意思的方法。再把这两个句子与书上的两个句子比较,体会出“但是”后面的句子与前句之间的转折之意,掌握“但是”的用法。

  e反复读书上的原句,体会屈原曲折的生活、内心的痛苦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体会这两个“但是”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感受屈原的忠诚爱国的精神。

  (3)朗读课文,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4)在文中找两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把这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写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5)说说“后来”表示什么意思,它与“以后”有什么异同。(都可表示从……后的时间。但他们有明显的不同。“后来”只指过去,只能单用;“以后”可指过去,也可以指将来,可以单用,也可以放在其他词后。)

  (6)说说“悲愤”是什么意思,它与“悲痛”有什么不同,从“悲愤”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如体会出屈原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体会出他满腹才华,却报国无门的忧郁心情;想象到屈原看到国破之难时痛不欲生的表情;看到屈原对腐朽统治者的愤怒的行为等。)

3.指名读课文第5、6自然段。

4.通过练习、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查字典,并结合语境说说:“放声大哭”的“放”是什么意思?百姓为什么放声大哭?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出什么?

 (体会百姓对屈原的爱戴。)

  (2)阅读并讨论课后第3题的第一组话。(第二句好。因为加上“像潮水一样”,使句子形象、具体、生动,让人感到想去救屈原的百姓非常多、势不可挡。)

  (3)默读并标注百姓在江边做了哪些事,说说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从百姓的举动中你体会出什么。

 (体会出百姓对屈原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当时百姓打捞、祭奠的情景。

二、辅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标出重点内容。(重点找出表现屈原爱国爱民的词语,以及表现百姓爱戴、怀念屈原的句子。)

  2.按顺序自己练习,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学生之间讨论主要内容:

 (1)端午节是纪念我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

 (2)屈原的功绩与不幸的遭遇。

 (3)屈原投江后,人们用什么方法打捞与祭奠?

 (4)哪些活动逐渐演变成端午节的习俗?

  3.同桌之间练习复述课文。

  4.小组复述,并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

  5.全班展示。

三、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新词卡片。

2.指导书写。

(1)“尸”字笔画少,要注意横与撇之间的协调,第一横要靠右且短,第二横压在横中线上,撇是竖撇,弯度要掌握好,努力把字写正、写直。

  (2)“戴”字笔画较多,横与横间隔要短,上下要紧凑,不要把字写得过长。

  (3)“驾”字为上下结构的字,下面部分的“马”要写得扁一些,最后一笔横画要稍长一些。

  (4)其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右两边的大小、高低与位置。

  (5)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1.把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听。

2.补充“词语花篮”中的词语。

课 题

31 西门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揭露巫婆与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破除迷信的。在学习中感受西门豹主持正义、为民做主的精神。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组织学生演一演课本剧。

3.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巫、乙、娶”等5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揭露巫婆与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

教学难点

理解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战国时期的地图与背景介绍的课件。

2.学生准备演出时的服装与道具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主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布置任务,排演课本剧

1.布置任务,明确目标。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剧本,我们今天用新的方式学习这一课。大家组成小组,一起演一演课本剧。看看哪一组演得最好。

2.讨论:怎样能演好课本剧?

(演好课本剧,首先要读懂剧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其次,学习人物的语言,表现内心世界,树立起人物的形象;最后认真排练并准备演出的道具、服装等。)

三、学生分组学习

(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并且画出本课生字词。

2.自学生字、新词。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和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4.质疑:看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联系上下文,帮学生解疑(二)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指导阅读:

阅读时,一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包括人物表达出的语言与动作语言;二要从语言中体会出人物的性格。

2.讨论:

(1)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是什么?有哪些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揭露巫婆与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的?西门豹依次惩治了哪些人?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西门豹是怎样的人?故事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3.画出描写西门豹将计就计,揭露巫婆与官绅骗钱害人把戏的有关语句,并标出序号,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西门豹说:“这个姑娘太丑,怎么可以献给河伯呢?我看这么办吧,麻烦您老人家去向河神通报一声,说我们准备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再送去。卫兵,送巫婆见河神。”——借河伯娶媳妇,来惩治巫婆,并且拯救了这位姑娘。

(2)西门豹对官绅说:“巫婆怎么还没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惩治官绅头子。

(3)西门豹还要让吓得缩成一团的官绅们去说服河神,官绅们连忙跪地求饶,承认错误。——西门豹惩治邪恶,当众戳穿这帮坏人,教育了群众,让百姓们相信没有什么河神,这是巫婆勾结官绅搞迷信,以此搜刮民财的手段。

(三)把握故事的重点。

看图说说西门豹将计就计,揭露巫婆与官绅骗钱害人的把戏,以教育群众的故事。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小组内自由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的特点设计角色语言。(注意语调、语速和句子间的停顿等。)

(五)总结全文,概括人物形象。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说西门豹是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四、课本剧表演

五、布置作业

把《西门豹》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西门豹

巫婆官绅   为民除害   严惩首恶

给河伯取媳妇        破除迷信

年年闹旱灾  为民造福   兴修水利

【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S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03-19

小学二年级语文S版下册期中测试题03-19

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四教案设计03-19

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二教案设计03-19

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八教案设计03-19

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六教案设计03-19

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五教案设计03-19

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一教案设计03-19

S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百花园七教案设计03-19

语文S版小学生一年级下册期中测试卷03-19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