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2-07-08 21:41:40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多个环节的朗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二)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_教学实录_案例反思,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理念: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伴的传奇而感人的故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本篇课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抓住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刻画了一位伟大父亲的形象,谱写了一首父爱的颂歌。父亲因为有爱,坚持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终于救出了儿子;儿子因为有爱,在黑暗的废墟下,同样不吃不喝38个小时,终于迎来了父亲救助的时刻。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初步感受作者借人物外貌、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感悟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学实录:

  一、回想画面,直奔主题,呈现主旨。

  1、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上节课的内容。(CAI)1994,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时间山崩地裂,天旋地转。不到四分钟,2500多座建筑物倒塌,25000人无家可归,人们都沉浸在无尽的恐惧和绝望中。而其中,却有一对父子创造了一段奇迹。

  2、师: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对父子,和他们做一次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那些能够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作上记号。还可以试着用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生自读勾画写批注)

  3、小组交流感受。

  二、聚焦父亲,感受爱的了不起。

  1、生找到第12自然段:读句子,谈感受。

  师:这段话将父亲拯救儿子的艰难情景展现在我们眼前,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拿起书,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全班齐读一遍。)

  2、师:请你们试着把这段话放到全文中去,上下文联系起来,边读边联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生自读自悟)

  3、品味救的艰难,感悟父爱的伟大。

  ①研读长时间的辛劳和伤痛。

  A、生1: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的挖掘废墟,肯定是很疲惫,又累又饿。但他还能够坚持下去,实在了不起。

  生2:在漫长的36个小时里,一般人会睡觉吃饭休息,而父亲一直都在挖。

  师:他忍受了一般人不能承受的长时间的疲劳。在这段话中,还从哪里感受到父亲的疲惫不堪?

  生:双眼布满血丝可以看出来,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休息,睡觉了。

  师:是啊,要知道他可是36个小时,不,准确说是38小时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地挖掘,眼睛都熬红了。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感情朗读。

  B、师:这位父亲仅仅是劳累至极吗?

  生1:我觉得这位父亲还遇到很多危险,受了很多伤。

  生2:父亲流血了,到处都是,身上、手上、脚上。衣服破了。

  师:你感受到他处在危险之中。还有哪些地方能够证明父亲处在危险之中?赶快到文中去找找根据,找到一句读一句。

  生:消防队长,警察

  师:请大家看课题,这个中说明什么?

  生:地震随时可能降临,危险仍然存在。父亲会有生命危险。

  师:

  (师范读)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再去看看那位父亲,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

  生1: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许许多多的碎石划破了他的衣服和皮肤。

  生2: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拉破了。

  师:漫长的38个小时里,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父亲危险的处境和巨大的伤痛。

  生感情朗读。

  ②研读长时间的精神痛苦。

  A、师: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一边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生:我的儿子还活着吗?受了伤吗?

  师:能联系上下文说说这样想有可能性吗?

  生:书上写到教学楼成为废墟,还有人劝他,说没希望了。

  师:是啊,可能这样努力挖下去,挖出来的不是活生生的儿子,而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时间越长,这种可能性越大。他还会想什么?

  生:你们是不是来帮助我的?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我的儿子在等着我。

  生:人们根本不理解他,也没来帮他。要是我会觉得很无助。

  师:是啊,人们认为他失常了,在人们眼里,他所作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别人的不理解,无形中也成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呀。

  B、师:同学们,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位承受着肉体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父亲,在漫长的38个小时里,这位倔强父亲忍受着孤独与苦闷,咬紧牙关孤军奋战。他的举动堪称壮举啊!谁再来读读这段文字?你会读得更投入。(指名读)

  师:这句话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总地挖了36小时,而是不厌其详的把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一个个罗列起来呢?

  生:更加突出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表现出父亲救子艰难的过程。

  师:是啊,36小时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也就是五十多节语文课,这每一分,每一秒是何等的难熬啊!当我们体会到这点,你又会怎样来读这段文字呢?(生感情真挚,读得十分投入。)

  4、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这位年轻的父亲,承受着肉体的伤痛和精神的重担,但他决不放弃。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这样做?

  生1:父爱的力量

  生2:他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什么,都要和儿子在一起。

  师:这句话你们能理解吗?

  生1:当儿子伤心时,父亲会陪伴他。

  生2:当儿子获奖了,父亲会和他一起分享快乐。

  5、师生引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6、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这段话,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7、读到这里,想起连环漫画《父与子》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分享。

  三、悉心关注儿子,感受让的了不起。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爱的传递的画面。

  生: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先人后己。把安全先给了别人,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当灾难侵袭时,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让出了勇敢、勇气。因为在地震时,很多人都会很自然的恐惧、害怕。

  但他很勇敢,对生存充满希望。

  师:文中还有一段文字也写到他的勇敢,你能读读吗?

  生读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勇敢画面。

  师: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出来。

  生1:不要害怕,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们。

  生2:他会对同学说,其实我也很害怕,我不知道爸爸会不会有危险?我们不要哭,我爸爸会来救我们的,我们会活着出去的。

  师:谁来读这段话?生读。师:真是个临危不惧的孩子。

  师:这一让,还让出了什么?

  生1: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了不起。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懂得爱别人。

  生2:让出了生命。

  师:把生存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阿曼达简单的一让,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壮举。

  生3: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儿子对父亲的长期信任已经成为支撑他面对灾难、坚持活下去的坚定信念。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把这对父子创造奇迹的那一幕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2、师生回扣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最后一段,享受这幸福的时刻。

  四、拓展延伸,为丰满爱而吟诵。

  1、此时此刻你一定心潮澎湃,拿起笔就把心里想得写下来。可以是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

  2、教师与学生交流感受。

  3、最后,送给大家一份礼物,两篇好文章:《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你们自己也可以搜集类似的感人故事,当然,平凡生活中的感动也无处不在。相信你们用心感受之后,会再掬起一滴感动。

  板书: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爱信念

  子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课后随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选择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策略,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艺理论提到形象大于思想,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往往对形象的感受重于对观点的领悟。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这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这一让精巧地将父子重逢,相互对话的情景统领起来,甚至与文章中心无痕融合。

  在整个教学中,我以寻找最震撼你心灵的场景为主线,抓住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两个文眼折射全文的语段,努力做到一线串珠,瞻前顾后,在承上启下处反复回扣读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张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情到深处无怨尤。

  娄湘生老师曾说:观察和体味应该带着情啊!要用情去驱动你的双眼!在这节课中,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上课伊始,我播放有关大地震的视频资料,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地震中的父与子,希望对你有帮助!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