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观刈麦的教案

观刈麦的教案

时间:2024-08-02 09:36:23

关于观刈麦的教案

关于观刈麦的教案

关于观刈麦的教案

  篇一:《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一、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主题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写作手法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篇二:《观刈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教学媒体:录音机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某些官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篇三:《观刈麦》教案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小结《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的教案】相关文章:

观谷文昌有感(精选15篇)10-24

体育观课报告02-20

观青涩记忆电影的感想03-19

英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02-22

观《地雷战》后感07-13

观《江姐》后感(精选8篇)07-31

化学观课报告三篇02-15

《大校的女儿》观后感10-19

观影片《焦裕禄》的心得体会07-24

杨孟衡演讲观后感08-31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