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
《一片槐树叶》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增加了两个诗歌欣赏,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突破: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学习安排: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欣赏《七子之歌》,体味思乡之情,感知诗歌的魅力。
二、学海拾贝:
1、揭示课题及作者。
2、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著有诗集、诗论与散文二十余部。
3、背景介绍: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4、自读自学:
①朗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
huái chán yì mǎng
槐树 蝉 翼 荒莽
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并找出本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描写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③体会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
三、诗歌赏析:
1、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为什么如此普通的一片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呢?
因为它来自祖国,寄托了诗人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爱。
3、自学提纲:
分小组朗读全诗,讨论下列问题:
①第一节写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在“一片槐树叶”前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词语?
②第二节写什么内容?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③第三节写什么内容?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4、集中赏析:(结合朗读、默读等形式)
①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②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③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④教师总结
A、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B、文章结构图: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⑤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从小学至今我们学过不少有关“游子思乡”、“乡愁”为主题的诗歌,请同学们共同来回忆。
略举几例: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 愁(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
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五、课外采风:
运用我们所掌握的欣赏诗歌的方法,认真听舒婷的诗歌《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的朗诵,说说诗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听朗读、感悟)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明确: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旨在表达诗人对祖国的一种深情:既有当代青年那迷惘的痛苦与欢欣的希望,又有女儿对祖国母亲艾艾的不满与献身的真情。
六、课后交流:
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一片槐树叶》教学反思
《一片槐树叶》是一首小诗,是台湾诗人纪弦的。在解读这首小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知识的有限:作者,我并不了解,我是在看了教参以后才了解了作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的。课堂上,很想告诉同学关于表达台湾游子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的诗歌,可是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我读的书真的是少了。台湾诗人的诗,想当堂背诵朗读一首也不能完全想起来,只记得只言片语。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不读或只读一遍就学透,是不可能的。通过读疏通文句,通过读领悟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这样做,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其次,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好的语文老师是更要博览群书了。知识渊博的老师总是优秀的教师,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就是读书。
多读书,读好书,做一名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
《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语言与艺术手法的赏析。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2、诗歌的语言魅力。
难点:
诗歌的朗诵与欣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课堂教学分三部分进行,以课文的朗读为线索进行组织串联。
第一部分:导入课文,激发情感,简介作者与背景。(5—6分钟)
第二部分: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情感,了解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约25—30分钟)
第三部分:拓展欣赏有关“乡愁”方面的资料。(5分钟)
第四部分:情感渗透与作业巩固。(5分钟)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用谈话的方式切入课题,激发情感,拉尽师生距离。
二、整体感知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两遍,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问题1、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读完这首诗后你的第一感觉——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或在头脑中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问题2、你的依据是什么?
3、出示课件,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品味诗歌情感。
1、学生齐读。
老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2、播放朗读录音。
3、简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师:从朗读录音来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啊?
明确:深情舒缓,略带着一点感伤。
师:诗歌是通过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明确:一片槐树叶
师:那这是怎么样一片槐树叶啊?作者是诗歌中是如何描述的?
明确:全世界最珍奇、最宝贵、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忘了是从哪里检来的、夹在古老的诗集里、沾着些故国的泥土。
师;读到这些描述,你想到了些什么?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诗人复杂的心情、树叶背后的故事、叶片承载着对故国的深情。
师:那么,作者又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表达自己情感的呢?
要求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适当启发提示并明确(看到什么,然后想到什么):他是因睹物而产生联想,从而借物抒情。
师:全诗当中,比较之下,你认为哪一句最表达作者的感情?
你最喜欢、最欣赏哪一节或哪一句?
师:为什么?
师: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为我们朗读吗?(朗读之后适当的让学生点评、再读。)
以上环节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学生对课文每一节的理解。教师适时引导。
然后教师通过讲解自己最欣赏的地方加以补充,如:结尾的省略号。(也让学生自己来为老师解答)
注意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疑点:如,诗人强调的是故国而不是故乡,表达的是故国之思;古老的诗集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轮流对照朗读,教师下堂巡视。
最后个别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三、品味诗歌结构。
通过朗读,领悟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在结构上的特点。
师:首先从时间上看,作者是按照一个什么序来讲这片槐树叶的故事的?
明确:现在、过去、将来。
师小结:这首诗歌中不仅贯穿着一条诗人的感情线索,还有一条时间线索,可谓是双线并举。这是诗歌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从诗歌开头和结尾来看,作者又是以什么开头,又以什么来结尾的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以槐树叶开头,以槐树花香结尾,首尾呼应,余音袅袅。
最后,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借槐树叶来抒发诗人的故国之思,这种手法叫什么?
明确:借物抒情或托物抒怀。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PPT板书。
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总结来看,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念故国,盼望祖国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从刚才大家的对诗歌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欣赏一首诗,首先要联系作者,结合背景,也就是要学会“读人”。然后,要揣摩、品味语言,即咬文嚼字(词语、句式、修辞),并且加以联想想象,从而体味情感,也就是“读情”。其实“诗”就是“人”在特定“情”的境况中,从“心”里流淌出来的精华。(板书)让我们一起再来体味诗人纪弦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华,齐读《一片槐树叶》。(生齐读)
四、拓展移情。
1、仿照《一片槐树叶》也来学着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话。先选好一个意象,然后加以描绘渲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读、老师评点
2、教师总结
3、联系《乡愁》
4、出示PPT(中国古诗中的名句、现代诗歌的名句、海外华人归国的图片等等)
五、结束全文,布置作业。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这种骨肉同胞分离的痛苦,“怎生一个愁字了得这里”,在这里,让我们一起祈祷祖国统一,天下所有人团圆健康、幸福美满。最后让我们在课文的朗读中结束新课的教学,并完成课后作业。
(播放朗读录音,调高背景音乐)(出示视频)
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
现在 过去 将来 思念故乡
一片槐树叶
伤感 回忆 企盼 盼望统一
(睹物) (思情) (寄情)
《一片槐树叶》表格式教案2
备课教案
201 年—201 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 年 月 日第 周星期
教师
陈吉峰
科目
语文
班级
课题
一片槐树叶
课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
3.能感受诗歌意象,领悟诗歌意境。
知识储备
作者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原名路逾,1948年去台湾,现居美国,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去台湾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一种强烈的游子怀乡之情,充满他的心间。
导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一片枯黄的树叶,一朵含苞的小花、一棵稚嫩的小草、一幅旧画、一首老歌,这些事物司空见惯,很平常很不起眼,但它们有时却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角落,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现代诗《一片槐树叶》。看看诗人纪弦是怎样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他深厚的情感的。板书课题。展示导学目标。
二.导学解难
(一)快乐自学 1.请一位同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听教师范读课文,体会诗歌情感。 3.请学生谈谈这首诗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4.学生自由朗读,完成学案(自学检测一) 5.学生成果展示。
师板书:
伤感 现在
一片槐树叶 回忆过去 思乡盼归
期盼 未来
(二)合作探究
1.请一位同学深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2.出示探究题如下:
①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②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③.“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点拨释疑
①这是故乡的一片树叶,诗人见到它仿佛回到了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②作者回到现实,欣喜的心情转瞬即逝,有故乡的槐树叶忆起故乡的人和事,伤感弥漫心头。
③这一句写槐树叶的来历,诗人行迹遍于大江南北,虽然记忆已老,但可以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
5、全班带感情朗读诗歌。
三.导结归纳
今天我们学习了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这首诗作者采用借物抒情的写法,借一片槐树叶,将时间线索和感情线索交织在一起,抒发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语文版八年级下《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课文全解
6.《现代诗两首》
《长城谣》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恋;抒情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
这首诗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焉支( ) 隘口( ) 蹲踞( ) 焚起( )敕勒( )
蝉翼( ) 沾着( ) 槐树( ) 山巅( )
2.易误读的字音
蹲踞jù 不读jū 敕勒chì 不读shè 隘口ài 不读yì
沾着zhān 不读niǎn 蝉翼chán 不读dān
3. 形近字
┏焉:焉支 ┏踞:蹲踞 ┏敕:敕免 ┏沾:沾湿
┗嫣:嫣红 ┗裙:衣裙 ┗蔌:野蔌 ┗粘:粘性
4. 词语解释。
【隘口】狭隘的山口。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些微】一点儿。
【悲欢】泛指聚会、别离、欢乐、悲伤的种种遭遇。
5. 背记知识
《长城谣》中较直接写自己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的诗句是“而黄河今夜仍然_______,流进______。”
《一片槐树叶》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的句子是“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____________,去享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学(文体)常识。
《长城谣》的作者_______,_________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_____·______。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________________》,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一片槐树叶》的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他是_____________派诗歌的倡导者。
【参考答案】
1. yān ài dūn jù fén chì
chán yì zhān huái diān
5.要从你身旁流过 我不眠的梦中 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席慕蓉 蒙古 穆伦 席连勃 七里香 纪弦 路逾 新诗 覃子毫 钟鼎文 现代
二、课文学习
1.读下面诗句,说一说红色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效果。
(1)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的恩怨
【明确】“无情”、“蹲踞”“冷眼”是富有创造性的使用拟人手法,刻画了长城的形象,表明了长城是民族历史的见证。这三个词语都是贬义词,从表面来看,是写长城的无情,实际上是写历史的无情、时间的无情。它们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历史的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变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
(2)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明确】“总”“一……便……”抒发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热的民族情感。
(3)敕勒川,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明确】“应”“ 仍然”“流进……不眠的梦中”写诗人对故乡对长城的遐想,月色如水,黄河入梦,表达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那种思乡之情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形式感的场景,营造出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
2、从《长城谣》中找出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明确】“蹲踞”“冷眼看”“无情”等句表现了长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是历史的见证“人”。
3. 学完《长城谣》,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明确】中国人的思乡情结。无论何时何地,总忘不了自己的故乡。
【解析】此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能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即可。
4. 学完《长城谣》,你对月亮、月色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明确】月亮,月色已成为诗人笔下思乡的代名词。如古人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等均赋予月以特定的含义。诗中“月色如水”是为了引出梦境,从而突出思乡的主旨。
【解析】要联系到与月有关的文学作品或诗句,并发现其共同点,简单加以阐释。
5.请你说说“长城”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6.“一片槐树叶”诗人说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这样写不矛盾。前句是借物抒情,诗人对“槐树叶”的赞美实际上是对故乡的赞美,暗含了诗人对故乡美好的回忆和留恋;而后句则说明这种心情是转瞬即逝,诗人由于远离故土,往往又伴有极度的伤感。这两句诗一起说明了诗人当时触景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的感情。
7. 仿照下面这个哲理性比喻句,以“奋斗”和“希望”开头,分别写出两个句式相同的哲理性比喻。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
①奋斗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示例:
奋斗就是与风浪搏击的那双桨。
希望就是万绿之原的绚丽花朵。
8.为什么一片“薄薄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明确】因为它是来自祖国,是祖国的象征。它寄托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因而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9.从全诗看,诗人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是“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
【明确】“最使人伤心的,最使人流泪的”表达了诗人身处异国,对故国怀有深切的怀念之情,以及急欲归来的迫切之心。
10.“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写的好处是:表面上是作者对槐树叶的原处的追思,其实是表达了它是来自祖国便足够了。
【明确】诗人由一片槐树叶引发情思,由欣喜而伤感,乡愁渐浓,借重享槐花季节抒思归之情。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及概括能力,要点是将三节诗的主要内容用适当的词连接起来。不要拘泥一种固定答案。
12.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长城谣》文章结构图
结构图表如下:
┏长城的沧桑——两千多年的悲欢离合┓
长城谣依恋长城——唱不成声,写不成篇 ┣ 心系故国 思恋故乡
┗梦回长城——难以成眠,梦回故乡 ┛
(2)《长城谣》段落分析
全诗共三节。
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写历史,方法很多,即使洋洋洒洒千万言也未必能反映历史全貌。但诗人只用一节诗,短短的几句,便勾勒出浩浩一部长城史,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长城,曾上演过多少悲欢离合,而流到诗中的只有寥寥数字:“城上城下的争战”,“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诗人完全放弃感情评价,只是让历史凸现其本体状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无情的长城面前,在无情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而古老的长城却饱经沧桑,成为历史的见证。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会日夜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全诗至此,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佳作。
(3)《一片槐树叶》文章结构图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结构图表如下: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转瞬即逝┓
一片槐树叶回忆过去——树叶来历,眷恋故国┣声声含泪 字字泣血
┗企盼将来——重温旧梦,思归心切┛
(4)《一片槐树叶》段落分析
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第一节有四行,仅仅是一句最简单的陈述句:“这是一片槐树叶。”而诗人却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定语,用以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前两句落笔见情,诗人见到槐树叶仿佛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而这种心情却转瞬即逝。第三句是一个长句,节奏缓慢沉重,欣喜一变而为伤感。这一节诗要传达给读者的,恐怕主要是伤感,而大幅度感情起伏变化,令人难忘,令人感慨。
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于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忆已老,但他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第三节写对将来的企盼,表达游子思归之情。由槐树叶想到“故国的泥土”,进而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节诗人直抒胸臆,声声含泪,字字泣血,盼归之情,难以抑制。
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三、深入探究
1.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均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情。
2.这两首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寄托情感?
【明确】《长城谣》:长城、月色、黄河等。《一片槐树叶》:一片槐树叶。
【解析】这里意象指能寄托作者感情的事物。
3.理解诗的精巧的构思。
两诗的抒情主线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但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席慕蓉的《长城谣》首节诗扣着一个“谣”字铺演长城沧桑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意蕴,故国乡情悲欢沧桑之叹,感情极为复杂;二节由客观而转入主观,以“烈火”写强烈的故国之情,三节由历史引入月夜之思,黄河人梦的形象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爱国之情。全诗意象宏大,情感沉雄郁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情感积淀。抒情已超出个人情感的范畴,而含有全民族的情思。《一片槐树叶》首节有设悬性质,在对比中引发读者思考,激起读者探究其中原因,自然引入下文;第二节的“江南江北”既实行了作者过去的经历,又虚写出无论江南江北,总之可以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表现出对故土故国的鲜亮完整的记忆。第三节诗由“枫叶——泥土——回乡”为联想线抒情。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伤感——回忆——企盼”,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写作特点。
(1)善选意象,咏物抒怀。《长城谣》选长城、黄河等可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事物作为寄情的意象,浓缩在短短的几句诗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一片槐树叶》则以偶然发现的书里的一片发黄的槐树叶为意象,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2)语言清新,浅显易懂。这两首诗均使用了我们平时所用的语言,给读者理解诗歌以极大方便。《长城谣》富有民歌谣曲风味,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一片槐树叶》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又寄以深情。全诗以发现槐树叶而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季节而收尾。首尾呼应,情思贯通,一气呵成,构思完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一)有感情地朗读《长城谣》,思考问题。
长城谣
席慕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心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1.理解“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中的“无情”?
2.长城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3.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结尾却又说“不眠”,该如何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一片槐树叶》,思考问题。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不超过八十字)。
2.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3.最后一节为什么说“去享受一个……槐花香的季节”而不是“桃花香”或其他的花香呢?
4.(探究题)假如在“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里,席慕蓉和纪弦在长城相遇,你认为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根据你的知识设计一段对话,不超过一百字。
5.请你写古人思乡的完整诗句,至少两句。
【参考答案】
(一)1.古老的长城饱经沧桑,是历史的见证,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在长城面前,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只是昙花一现,如白驹过隙,长城历经风雨不为所动。
2.长城在诗人心中,不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
3.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愁乡思让诗人难以成眠。
(二) 1、诗人刚见到槐树叶,仿佛又回到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现实,这种心情立刻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故国难回,伤心又无奈。
【解析】抓住欣喜——伤感的变化来回答。
2.“一册古老的诗集”可能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解析】不要想应该是什么答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写,语句要通顺,必要时可简单解释。
3这是为了与标题“一片槐树叶”照应。写桃花香或其他花香就不符合文意了。
4.席慕蓉:“纪兄,幸会幸会。前来享受‘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了?”纪弦:“是啊!顺便也来感受感受那曾经争战的历史。您的《长城谣》我都背得很熟练了。”席慕蓉:“香港、澳门已经回归了,让我们一同来企盼祖国的统一吧!”
【解析】最好围绕思乡还乡的意思来写。
5.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④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一片槐树叶》导学案2(语文版八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一片槐树叶》
教师寄语:用心去学习诗歌: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去品味。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原名路逾。他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在台湾有很高的威望。主要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爱云的人》《无人岛》等。
一、自读感知:(教师寄语:只要是自己的辛勤付出,你的收获才最有价值)
朗读诗歌,初步体会《一片槐树叶》表达的思想感情。
1、采用多种方式(自由朗读、两人齐读、组内齐读等)朗读诗歌,并能疏通句意。
2、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该诗三个诗节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研读揣摩:(教师寄语:深入钻研,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感情的再读诗歌的第1、3节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诗节的内容可概括为“这是一片槐树叶”,作者为何采用了极繁复的修饰性的定语?这些词语分别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三、评读质疑:(教师寄语:学贵有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在内容、写法等方面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四、自测评价:(举一反三,相信你能做得到)
朗读诗歌的第二节,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诗节的主要内容。
2、你是如何理解“一册古老的诗集”这一句话的?
五、拓展迁移:(教师寄语: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1、再读《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比较两诗的异同。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象,具体描述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课后反思】(教师寄语:学会思考、学会联系、学会总结)
1、《一片槐树叶》中“今宵月色应如水”化用了哪句唐诗?作者是谁?试写出全诗。
2、在你积累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思念家乡的?请背诵出完整的一首。
语文版八年级下《现代诗两首》(长城谣、一片槐树叶)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运用多媒体音乐、画面营造深沉的氛围,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情操,激发朗读诗歌、写作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2、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朗读带、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分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吹落了思乡的尘,却吹不去额头的纹,走完了天下的路,才想起回家的门。追上了漂泊的人,却赶不上漂泊的魂,做完了想做的梦,仍有颗思乡的心……”一曲《回家的人》,唱出了游子心头那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乡愁。乡愁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无奈排遣;乡愁是余光中跨越海峡的真情诉说;乡愁是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缠绵情思……乡愁如水,点滴情深;乡愁如茶,历久弥深。 我们侧耳倾听,席慕容为我们唱响感人肺腑的长城谣,潸然泪下;我们屏气凝思,纪弦为我们讲述一片槐树叶的故事,动人心弦。
二、赏析《长城谣》
1、介绍作者:席慕容,台湾女诗人,蒙古族。198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席慕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因此拥有大量读者。
2、 播放《长城谣》朗读录音
(1)正音: 焉支 yān zhī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躯体 qū 焚 fén 敕勒 chì lè
(2)解词: 焚——烧。
蹲踞——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三、整体感知: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明确:《长城谣》属于抒情诗一类。
2、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思乡、乡愁、爱国等
这种情感如火一般炽烈。 这种情感像长城一样厚重。 这种情感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汹涌澎湃。 这种情感如同火山爆发一样剧烈。
小结:是啊,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呐喊,是激越澎湃的火山喷发,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3、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它经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四、 研读欣赏
1、指名学生单独朗诵第1节。找出修饰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词语。
明确:无情 冷眼
为什么“无情”?为什么“冷眼”?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2、指名学生朗诵第2节。问:长城为什么使得诗人唱不成声,写不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明确:在这里,长城已经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 这一节,是激情迸发的诗章。
3、指名学生朗诵第3节。思考:
(1)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2)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进了席慕容的梦中,也从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五、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你 冷眼 —— 无情的建筑
我 焚起 —— 思乡的激情
黄河 —— 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个人批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一片槐树叶》的思想内容
2、培养学生热爱故乡、热爱组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一片槐树叶》
1、 介绍作者
纪弦,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国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明确体裁,把握主要内容:
明确:与《长城谣》一样,这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的怀念与热爱的诗歌。
2 、诗歌第1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诗歌第2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4、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5、 诗歌第3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6、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三、研读欣赏
⑵ 体味语言
1、第1节仔细读来,其实就是一个长句子,主干是“这是槐树叶”,其他的部分都是“槐树叶”的修饰语。诗歌中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如何理解五个“最”?诗人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一片”?
明确:(1)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
平常,并不起眼,并不绚烂。
(2)最美 最珍奇 最可宝贵 最使人伤心 最使人流泪
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变得如此的不寻常。
(3)……一片……一片……一片
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的渲染。反复吟咏,诗韵绵长。
2、第2节中,诗人忘记了什么?又记起了什么?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1)忘记了收藏这槐树叶的地点、时间。
(2)这槐树叶是来自故国的。
(3)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多么的惊喜啊,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啊,对于故国的惦念!
3、第3节是直接抒情的部分,同学们知道“花飘香的季节”是什么季节?关于这个季节,你能说出点什么吗?
明确:秋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秋天是怀人的季节,而槐树恰恰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开花的,所谓“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诗的前面都是写槐树叶的视觉形象,由此一转,从叶子到花,由视觉意象到嗅觉意象,由眼中槐树叶的实体到槐花香的虚拟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全诗在悠悠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四、 课堂小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五、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纪弦
最美、最珍奇、最可宝贵、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不平常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 ——平 常
忘了来历 —— 平 常
没有损坏 —— 珍 贵
蝉翼般滑落 —— 轻
故国的泥土 —— 重
何日? —— !
作业:
《长城谣》与《一片槐树叶》两首诗歌之间的共同点。
教学反思:
【《一片槐树叶》教案】相关文章:
《小树叶》的音乐教案(精选11篇)04-28
《最后一片叶子》欧亨利赏析05-14
《树叶儿飘飘》的教学设计02-21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
《牧场上的家教案》经典教案设计03-20
茶花赋教案04-06
《什么虫》教案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