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时间:2024-10-26 18:45:26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听潮》教案

  马新平 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法描写景物的写法。2.体会本文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3.理解作者歌颂大海的思想感情。4.以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感染学生。5.领会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海潮的艺术效果。6.进行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散文。作者对潮声的描绘特别突出,作者的心潮也随着海潮起伏,教学时就要抓住描写潮声的不同和海面的变化领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2.本文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教材。朗读训练与教材分析结合进行。朗读训练分四步:(1)参看旁批默读;(2)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朗读;(3)分析内容后再在理解基础上朗读;(4)表情朗读全文,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了解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 扫除文字障碍。3.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有不少歌颂大海的文章,有的赞颂它浩瀚无垠,包容万千;有的赞颂它巨浪滔天,无坚不摧;有的赞颂它深透奥秘,令人`遐思神往。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也是讴歌大海的文章《听潮》(板书)。潮,即海潮,是海水受到日月的引力定时涨落的现象。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潮涨潮落的海,让人感受到大海的伟大力量和它的雄壮美。 二.默读课文。 要求: (1)先看“阅读提示”; (2)划出生字难词,依据工具书,做正音解词笔记; (3)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

  三.学习生字:líng nián àn tīng chún huǎng hū yōng jiǎn hān gǔ棂 黏 黯 汀 醇 恍 惚 慵 睑 酣 汩náo bó lì sù háo páo xiào xià xì bō là cì nì铙 钹 栗(粟) 嗥 咆 哮 罅 隙 拨剌(刺) 溺四.解释词义:深黯 云汀 琼台 芳醇 慵懒 汩汩 战栗 罅隙 欣幸(欢喜而庆幸)

  五.朗读课文:

  六.分析结构:第一部分(1——4):写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潮来时的状况。第二部分(5——21):具体描述观赏海潮的过程。(按潮前、潮时、潮后分为三个层次,描述海景和人物感受。)第一层(5——12):重在描写大海的“静态美”,抒发作者对大海的“平静”美的感受。第二层(13——19):重在描写大海的动态壮观,慕海潮,颂海魂,抒情怀。第三层(20——21):写退潮,表达了作者的“一来一去”“一样的美”的独到见解,发人深省。第三部分(22):抒发作者喜欢大海、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直抒胸臆,深化中心)

  七.布置作业:1.生字 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及重点:1.分析第一部分,明确听潮的环境及来潮概况。2.分析海睡、海醒、海怒三副图景。 3.学习作者对大海及潮声的描写,感受大海潮起潮落刚柔相济的美景。教学过程:一.复习:1.生字2.解词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第一部分(l-4段) 1.默读1—4自然段,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低声朗读一遍。2.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明确: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3.为什么说“这里是佛国”?明确:因为“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这个“佛国”暗示普陀山岛。 4.第4自然段总写海潮来时的景观。请扣住词语,看作者从哪些感官写潮,又写了潮的哪些方面? 明确: 感官 潮 “听见……音响”——听觉 声音“看见……飞沫”——视觉 形态(似细雨、朝雾、暮烟)“黏在身上”——触觉 动作(冲、黏、润湿) 5.用叙述语调朗读第一部分,教师视情况指导。 四.分析第二部分(5-21自然段)(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1.学生默读,搞清这部分的结构层次。 明确: 一层(5—12自然段)写落潮 二层(13-19自然段)写潮涨 三层(20-21自然段)写作者和妻子对涨潮的不同感受。 2.分析第一层(5——12)(1)朗读(教师作具体指导)(2)思考:潮落的大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特点的?(可在书上勾画) (3)讨论,明确 特点:静寂(或平静、幽静等) 主要描写潮声的轻柔及海面的宁静。 (4)上面的描写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法?——比喻、拟人、衬托。(由学生—一举例) (5)此时作者对大海的感受是什么?——“是幽静的愉悦的神秘。” (6)为什么要写“大小的岛”“星星”和“我俩”?——是烘托气氛,突出大海的静谧及我俩浸沉在赏鉴大海的感情。 3.分析第二层(13——19):(1)朗读(教师作具体指导)(2)学生思考:涨潮的大海有什么特点?与落潮时相比较,听到的潮声和看到的海面有什么变化(可在书上勾画) (3)讨论,明确: 特点:凶猛 变化如下:由落潮而涨潮,由涨潮而高潮,作者一直把它当个巨人去写。说海睡了,海醒了,海怒了,赋予大海以人的灵性、姿态和动作,把它雄浑的气势,刚烈的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4)这是什么手法?——拟人。4.分析海睡、海醒、海怒片段:要求:分别找出大海的动作、月光、声音和作者的感受(分组讨论)明确:(板书) 海 睡 图 海 醒 图 海 怒 图

  动态 吻 喘、打、伸 冲击、扑 推、踢、咬 泼溅

  海面 鱼鳞般 银龙样 消失了月光

  声音 沉吟……一般 汩汩 响雷般 温柔“仿佛……” “像……奏鸣” 战鼓声…… 芳醇“像……” 千军万马混战 一样美感受 平静 凶猛、雄伟 赞美 (伟大乐章)

  5.分析第三层(20——21):(1)这一层写了什么内容?——这一层写“我”与妻对涨潮的感受。(2)作者认为凶猛的潮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种感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渴望战斗的火热的生活。所以朗读来潮时,速度应渐快,情绪由欢快而炽热。

  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独立完成“预习与思考”/一3.“研讨与练习”/四、五

  第三课时教学目的及重点:1.分析第三部分。2.学习写作特点。3.分析练习。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复习海睡海醒海怒图:

  二.分析第三部分(22):1.朗读2.分析:(1)本段为什么应独立成为一个部分呢? ——因为“我喜欢海……”这句话,不仅是写退潮时的感受,而且是写涨潮与退潮两方面内容的总体感受,因而是全文的总结段。 (2)开始住下来时说“尽够欣幸了”,全文又以这句话收尾,两处表达的意思一样吗?——不一样。前面因住房位置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所以“尽够欣幸了”。结尾表达听了“伟大乐章”后的满足心情。(3)这一段有何作用?应如何朗读?——作者直抒胸臆,抒发溺爱大海的感情。首尾照应,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朗读要舒缓而满怀深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全文本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表,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发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五.分析练习 “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六.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听录音朗读。

  七.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全文。 2.朗读《致大海》。3.背诵13——17段

  歌 声吴伯箫教学要点:1.学习本文以“歌声”为线索组织材料,有层次地叙事、抒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运用朴实、真切的语言,抒发朴素、真挚的革命豪情。3.启发学生认识并发扬延安的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记一辆纺车》导入。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吴伯箫: 现代著名散文家。他创作了许多散文,散文集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

  2.写作背景:(1)抗战时期的陕北生活A.陕北根据地的生活B.有关蒋介石对延安进行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情况C.1942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情况(王震的359旅)D.介绍有关毛主席的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本文第3段末句作了总结性的说明。)(2)本文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1年2月,当时国家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应该如何对待面临的困难,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向人们介绍延安的革命传统,宣传延安的革命精神,旨在激励人们革命的斗志,激励人们以饱满的精神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此时作者写了《记一辆纺车》(穿)等一组散文,其中还有《菜园小记》(吃)《窑洞风景》(住)《歌声》(精神生活)。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四.学习生字: xiǎn bào hān jiá mǎo tuó lǚ jǔ jué shāng niǎo冼 鲍 酣 戛 峁 驮 缕 咀 嚼 汤 袅 lào shè jù pì huì kàng烙 摄 聚 辟 诲 亢

  五.本文以歌声为题的含义:1.体现写作动机。2.体现组材手段。(以“歌声”为主线,生发联想,叙事抒情)3.体现写作主旨。(“歌声”的主旋律是革命——延安的歌声,是革命的歌声,战斗的歌声,劳动的歌声,极为广泛的歌声。)

  六.朗读课文

  七.讨论练习

  八.朗读 《几一辆纺车》《菜园小记》

  《听潮》教案教学设计7

  8.听潮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文字塑造声音,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赏析和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知识点精讲

  作者简介

  鲁彦(1902~1944),原名王衡,生于浙江镇海。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妇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11月的《东方杂志》发表处妇女作《秋夜》。此后陆续发表许多小说,早期代表作《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夏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他逐渐成为乡土写实派的一位重要作家。1927年在7月号《小说月报》发表他的小说《黄金》。抗战前夕出版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抗战期间,创作了《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春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这一时期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1944年在桂林逝世。

  题解

  作者通过对潮声的一往情深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热烈追求的人生态度。正如作者所说:“我喜欢大海,人生就像大海。”

  字词

  字的读音

  多音多义字

  形近字

  1.汨:mì汨罗

  汩:gǔ 汩汩

  2.栗:lì 战栗

  票:piào 票房

  3.睑:jiǎn 眼睑

  脸:liǎn 脸面

  词语积累

  欣幸:欣喜庆幸。

  深黯:熟悉。

  沉吟:低声吟咏(文章或诗句)。

  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

  词语辨析

  领略 领会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但“领会”强调领略事物后而有所体会,“领悟”则没有这一层意思。

  赏鉴 赏析

  “赏鉴”与“赏析”都有“欣赏”之意,但前者重在鉴别艺术品的高低好坏,后者重在分析(诗文)。

  课文结构

  本文是传统名篇,写于作者浏览普陀山景区之时。作者用细腻、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大海的变化,写出了海潮涨落的壮观与神奇。在倾注深情的描绘中,我们读到了作者表达了对海的喜爱、对光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听潮的时间、地点、环境。

  第二部分(5~21段)作者观赏海潮看到的景物和感受。

  中间部分完整地描绘了大海落潮时、涨潮时、高潮时的不同景象。“听潮”如同在欣赏一曲“伟大的交响曲”,而落潮、涨潮、高潮则是这部乐曲的三大乐章。三大乐章分别为“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幅图的标志非常明确:“海睡熟了”、“海自己醒了”、“海终于愤怒了”。

  第三部分(最后1段)作者表达喜欢海潮的感情。

  领略海潮的美,必须细细品读第二部分。“海睡图”中,作者营造的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海浪轻轻摇动,月光温柔撒向海面,云朵飘游在空中……有着悠静而神秘的美。作者用了一串神奇的比喻,调动着人的各种感官,描绘了一个平静的世界,万物在享受上天赐予的安宁。“海醒图”中,海在慢慢醒来。作者仍然从脚下的岩石和海浪之间的活动写起,与上文比就有很明显的变化。作者用了各种音响来描摹此时海的声音。紧接着用拟人手法写了海的变化,一系列动词“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准确地传达出海在涨潮时带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海怒图”则是海涨潮达到高潮时的情境。作者仍然从海水与礁石的搏斗写起。这里着重描绘了音响的巨大、海浪的气势。文章进行到此处,才真正流露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在作者的眼里,来时的凶猛和去时的平静是一样的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鲁彦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于是,耳为心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便写下了这部动人心魄的大海乐章《听潮》。因此,与其说作者是在写大海,不如说他是在借大海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人生见解。

  写作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从各个角度进行描写。

  ①动静结合描写海潮。

  作者为了将景色写得生动细致、层次丰富,对大海在静态和动态时的景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大海的魅力。比如课文的第6、8、9段,对海的静态进行了描写。13~17段,对海的动态(海潮涨落)进行了描写。在行文节奏上,时而舒缓平静,充满柔情,表现了大海优美的境界和诗情画意的风光;时而雄壮、激越,激情奔流,表现了大海磅礴的气势和壮观的场景。这样,大海的“优美”和“壮美”同时得以展现,动静结合使大海更具魅力。

  ②调动感觉体会海潮。

  作者抓住大海上的特有的景物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多方位描绘了海潮的声音。比如:“在海睡图”中,作者用了四个比喻,从不同方面调动人的不同感官,来表现这种声音的美。“温柔”有情,“芳醇”有味,“低低”“轻轻”有声,“微风拂过琴弦”有形有声,“落花飘在水上”有声有形还有色,作者把无形的抽象的声音用文字塑造成看得见的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它宛如一支甜美的小夜曲,更像一支温馨的摇篮曲,大海的静谧被作者写神了。如描写海潮达到高峰时,作者运用“愤怒”、“咆哮”、“吞没”等词拟人化地写出海水的汹涌澎湃,“……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读者可以从听觉角度,想象涨潮时的声音、情态。

  2.运用修辞,驰骋想象。

  修辞手法的贴切运用,使文章的描写生动传神,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像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例如,在“海醒图”中,文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法,选用了形象生动的动词,表现了大海梦醒后的兴奋:“激”“掀”写出了刚从梦中醒过来的大海躁动不安的情态。“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则将一个因惊醒而恼怒的巨人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果前面表现的是海的阴柔美,那么这一节所表现的则是海的阳刚之美。

  难点精讲

  作者笔下的海,具有怎样的魅力?作者为什么这样热情地赞美大海?

  “海睡图”中,作者营造的是一个宁静的世界。海浪轻轻摇动,月光温柔地撒向海面,云朵游在空中……有着悠静而神秘的美。“海醒图”中,海在慢慢醒来。作者用了各种音响来描摹此时海的声音。一系列动词“喘、转侧、打、伸、抹、踢、推、咬”准确地传达出海在涨潮时带给人们的种种感受。“海怒图“则是海涨潮达到高潮时的情境。作者极力描写了海水与礁石的搏斗,着重描绘了音响的巨大、海浪的气势。文章写到此处,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的情感倾向:”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在作者的眼里,海潮来时的凶猛和去时的平静是一样的美。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作者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鲁彦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于是,耳为心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便写下了这部动人心魄的大海乐章《听潮》。因此,与其说作者是在写大海,不如说他是在借大海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人生见解。

  习题详解

  第一题 作者笔下的大海既具有阴柔美又具有阳刚之美。

  第二题 1.这段文字运用一连串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调动人的不同感官,形象地表现出大海落潮时的声音美,将无形的抽象的声音写得有声有形有色,突出了“静”与“美”的特点。

  2.这段文字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将大海梦醒后躁动不安的情状表现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准确地选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大海巨人的形旬,将大海的阳刚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题 略。

  《听潮》教学反思

  《听潮》教学反思

  “惊醒了海的酣梦”一句中“酣”字用得好。文中,在作者眼中,海不再物,是有血有肉的“人”,被惊醒了“酣梦”的人,是生气的,恼怒的,正如文中所描写的“大海”一样。所以,一个“酣”字为下文描写海怒作了巧妙的铺垫。如果没有这个“酣”字,下文所写的“海终于愤怒了”也就没有了情感基础,一如空中楼阁一般。

  这一点是教参中没有点到了。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的发现与归纳能力。

  《听潮》教案及练习[北京版七年级下]

  听潮

  主干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窗棂( ) 赏鉴( ) 云汀( )慵懒( )汩汩( )

  拨剌( ) 吞没( ) 掺杂( )

  2.根据拼音汉字。

  深àn___ huǎng___惚 xià___隙 nì___爱 战___lì háo___叫 hān___梦琴___xián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

  相当:

  ⑵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月亮的云汀。

  一款:

  云汀:

  ⑶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欣幸:

  4.文学常识填空。

  《听潮》节选自____,作者鲁彦,即____,现代作家。

  5.简答:

  文章写了海潮的哪几个阶段?

  点击思维

  1.注意“鉴”不要读成“qiān”,“剌”不要读成“cì”。

  2.注意“战栗”不要误写为“战粟”,“酣梦”不要写成了“憨梦”。

  3.要结合词语所在文中的具体语境推测揣摩,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如“云汀” 这里指云白色的海面。

  4.鲁彦(1901─1944),现代小说家。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字忘我,浙江镇海人。著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长篇小说《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等。

  5.学习本文,应该在朗读中感知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海睡图 海醒图 海怒图 动态:吻喘、打、伸冲击、扑 推、踢、咬泼溅 月光:鱼鳞般 银龙样 消失了

  声音:沉吟 汩汩 响雷般 温柔 “像……奏鸣”战鼓声

  感受:平静、凶猛,一样美,伟大的乐章。

  2.语言特色:

  《听潮》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景物,是本文的语言特色。所有这些都使得本文的语言绘声绘色,十分生动。用语言塑造声音的形象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声音是诉诸听觉的,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潮音比喻为人们熟悉的视觉听觉形象。这样就沟通了人们联想和想象的渠道,把没听过的海潮音响变得可以感受到了。

  3.把握重点:

  本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景,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表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理解,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表,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这就表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启发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4.攻克难点:

  理解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学习的难点。

  ⑴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海潮上涨,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绘宁静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气氛,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

  ⑵抓住特征,描绘海潮。作者抓住海潮汹涌澎湃的特征,先写潮涨的声音、情态和性格;然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绘渲染;最后重笔描绘涨潮达到高潮时的雄伟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奇观。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继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海自己醒了”“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接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声音也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作者就这样,抓住海潮的特征,以各种声音来写海潮涨落的各种情况。由小到大,由舒缓到剧烈,层次井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⑶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海潮的声音、情态与性格。

  ①拟人:作者在写潮涨潮落时,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海睡熟了”“惊醒了海的酣梦”“海终于愤怒了”,把海的不同情态写得非常鲜明、生动,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又如描写海潮的声音,“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等等。

  ②比喻:首先用多种比喻来描摹同一事物。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其次,用多种比喻描摹一件事物的几种状态。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蜜语那样芳醇;甜美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比喻海浪声音渐渐不闻,直至杳然无迹。)

  ③排比:在描绘波峰迭起,浊浪排空,震耳欲聋的涛声时,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如“声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这种交响的声音,增强了语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的疆场。

  5.质询疑点:

  作者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

  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主干知识

  1.ling jìan ting yōng gǔ la mò chān

  2.黯 恍 罅 溺 栗 嗥 酣 弦

  3.⑴相当:副词,表示程度高。⑵一款:一道。

  云汀:这里指云白色的海面。汀,水边平地。⑶欣幸:欢喜而庆幸。

  4.《驴子和骡子》 王鲁彦

  5.睡熟的海,醒来的海、愤怒的海三个阶段。

  《听潮》教案6(鄂教版八年级上)

  教学目标:一、掌握课文生字词。二、通过阅读,使学生从大海雄壮美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中汲取不怕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三、根据旁批要求表情朗读课文,并背诵中心段,体会以最抒情的散文的艺术力量。教学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阅读中体会文章抓住海潮的特点,从海潮的形、声两个方面运用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绘声绘色地把海潮的声音、情态、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的写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乐章意境。教学时数:二节。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与作品。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第一节。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秀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写的是作者和妻子月夜听潮的事情。二、指导自读(一)、范读。(二)、指名朗读。(三)、给划横线的字注音:窗棂()吼叫()深__()琼台()芳醇()汨()嗥叫()镶()罅隙()(四)、指导朗读:1.提示朗读要求:1—4段,用叙述的语调读;5—21段,用抒情的语调读;最后一节,朗读的语调要舒缓而满怀深情;最后一句,要读出余音袅袅的感受。2.放录音,学生跟读体味。3.分别指名朗读。(五)、在朗读的基础上研讨课文有关内容:1.说说文章哪些地方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见文)2.文章是怎样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指名读课文第4段,要求朗读的语言能把听众徐徐带到这幽静的处所来,同作者一同领略海潮的壮阔美。3.教师小结:文章第一部分(1—4)分别交代了听潮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用十分简炼的语言,从听、视、嗅、触等感觉总写潮来时的景色。这样写海潮来时的情景显得栩栩如生,更可说明“尽够欣幸”的原因。4.集体朗读1—4段。三、布置作业:朗读课文第二、三部分,从课文中选取若干描摹大海声响的词句,按合理的顺序排列,表示大海潮落——潮起——高峰的变化过程。第二节教学目的:目的三。教学重点:同上节。教学难点:同上节。教学关键:同上节。教学方法:同上节。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自读指导:(一)朗读要求:6—12慢,情绪轻松平和,13—17快,18—21慢;13—15情绪欢快,16—17炽热,18—21平缓。(二)、在朗读基础上研讨问题,体会作者爱海之情。1.作者抓住潮落时什么特点,从哪些角度描写大海的温柔的?——抓住潮落时平静的特点,连用“静寂”、“平静”、“幽静”、“平静”、“静静”等词语,从听觉、幻觉、视觉等角度来描写大海温柔的。2.本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试说说课文是如何描绘大海的声音和情态的?——声音:①潮落时:“波浪轻轻吻着岩石”,“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用抒情的语调读,慢速。②潮涨时:语调激昂,快速。3.从课文中找出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大海的温柔美的句子。——“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要读得亲切些。4.文章在描写大海温柔美时用了两个形象逼真、有声有色、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的比喻句,把它找出来加以体会。——“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5.文中用了多种声响来描写大海,表现了大海什么特点?——雄壮、激烈。6.读到潮涨高峰时这一部分,你依佛置身于怎样的情境?——战场的厢杀声中。7.课文结尾一节中的“欣幸”和开头的“欣幸”有什么关系?——前后照应的感情变化。(四)集体试读课文。(五)指名三位同学用不同的语调分别朗读潮来时,潮落时,潮涨时三个部分。二、布置作业:1.有表情朗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艺术美。2.欣赏补充读物《致大海》。

  《听潮》教学设计2

  《听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作者对大海的深情,融注在各种景物中,以物我交融来抒发赞赏之情。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三幅大海图,即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不管是轻描素抹,还是浓墨重彩,字字含情;不管是激昂高亢,还是轻缓舒徐,句句有意。情与景融为一体。如月下大海,波光闪闪,浩渺无垠,那么恬静,那么柔美,那么圣洁,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他们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那喜悦之情,真可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种宁静、安祥、温柔、亲昵,是一种静谧之美。当大海掀起洪波巨浪,“响雷般地怒吼着”的时候,妻惊叫了,“战栗了”。真是物我交融,情与景糅合在一起了。“这是伟大的乐章”“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在写海潮的整个过程中,既写景物,也写感受,使情景含一。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海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的结合。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海潮上涨,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绘宁静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气氛,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2、抓住特征,描绘海潮。作者抓住海潮汹涌澎湃的特征,先写潮涨的声音、情态和性格;然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绘渲染;最后重笔描绘涨潮达到高潮时的雄伟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奇观。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继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海自己醒了”“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接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声音也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作者就这样,抓住海潮的特征,以各种声音来写海潮涨落的各种情况。由小到大,由舒缓到剧烈,层次井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3、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海潮的声音、情态与性格。①拟人:作者在写潮涨潮落时,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海睡熟了”“惊醒了海的酣梦”“海终于愤怒了”,把海的不同情态写得非常鲜明、生动,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又如描写海潮的声音,“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等等。②比喻:首先用多种比喻来描摹同一事物。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其次,用多种比喻描摹一件事物的几种状态。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蜜语那样芳醇;甜美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比喻海浪声音渐渐不闻,直至杳然无迹。)③排比:在描绘波峰迭起,浊浪排空,震耳欲聋的涛声时,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如“声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这种交响的声音,增强了语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的疆场。二、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抒情的写法。2、学习借助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的写法。3、体会作者热爱大海,向往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抓住景物,运用修辞抒情的。四、教学思路设计1、大屏幕打出大海画面,将学生带入大海,直观形象地引入此课。2、配乐朗读,大屏幕打出思考题:①勾画出作者听到的声音;②讨论,海潮声响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大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声乐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情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大海动、静之美。三幅图(课件)明确: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再借助课件,使学生理解这部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第一幅图:海睡图明确:这部分作者抓住了大海落潮时的特点,突出了“静寂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围绕着“静”,文章是从两方面形象描写的:①抓住海面上的景物,先从静态描写(电脑显示,海睡图:波浪、月光、灯塔上的红光,以颜色为主。)②其次,动态描写:抓住海的声音,调动了人的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运用拟人、比喻,侧面突出大海“静”的程度。③以大海周围的景物为衬托,写了大小的岛、星星,运用拟人的修辞,再次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第二幅图:海醒图(电脑显示)声音:汩汩、谁在吐着气、铃子、铙钹、钟鼓、奏鸣情态: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修辞拟人)第三幅图:海怒图明确:这部分借助课件“海怒”和朗读,了解作者主要刻画了海浪和岩石两种景物,完全通过联想对所听到的潮音,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从而突出大海“愤怒”时的特点。问: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随着老师的启发引导,估计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高潮”这部分,这段哪个词用得好?同学之间展开讨论,探讨理由,教师做适当肯定。明确:“千军万马”用得好,突出阵容宏大,气势磅礴。“混战”用得好,尤其是“混”用得更好,突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我们似乎看见在旌旗飘飘,战鼓阵阵的战场上,英姿飒爽的勇士挥舞着锋利的武器同敌人进行生死博斗,从中使每个同学感受到战斗的气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4、三幅图连接起来,整体感知,大海由静到动再到怒的特征。并聆听一下它的声音,由小到大,由微微的水流声到震耳欲聋的怒吼。5、总结扩展明确:这节课,我们运用朗读法,借助电脑课件,深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学会了描写景物抓特征,用修辞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运用。6、练习(修辞的运用)

  听潮【教学构想】鲁彦的《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1.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生字词。2.把文中你认为精妙的佳词美句用笔圈、点、勾、画出来。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究竟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累,习得语感。【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二、过程与方法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2.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教学安排】两课时1.反复朗读课文。2.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点评。3.运用“问题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步骤]一、导人新课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大部分人表示看过电视剧,少数人坦言读过原著)你们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吧!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人是怎样解读和评论《红楼梦》的,好吗?投影呈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内容。请同学们归纳出“批本”中“批”的方式。前后四人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讨论概括。明确:有圈点、眉批、旁批、夹批。再引导学生了解“尾批”,并简介评点手段的特点和具体功用。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为《昕潮》大批点吧。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解决生字、生词。二、初读课文(自主、合作,积累字词)1.掌握“棂、黯、睑、汩、罅”等字的音形义。窗棂líng云汀tīng眼睑jiǎn芳醇chún汩汩gǔ罅隙xiá嗥叫háo深谙ān2.弄懂“观光、领略、欣幸、芳醇、溺爱”等词的语义。三、再读课文——眉批1.请班上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伴着轻音乐朗读全文。2.教师亮出幻灯片。思考题:请以眉批的方式在课文的题目旁边、正文以上的空间可写出文章给你的整体感觉。提示:从文章语言、结构、形象等任_方面来写。可以先打草稿,用铅笔写在书上。写完后,前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一下。明确:眉批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而不以“看潮”为题?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而日:“听潮。”语言上: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有美感。②有很多动词、形容词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表达效果极佳,给人印象极深。结构上:①简洁、清晰。第一部分(1--4自然段),点出听潮的时间、地点和潮来时的概况。第二部分(5__2l自然段),描写落潮、涨潮初起、涨潮达到高峰时的情景,对大海尽情赞美讴歌。第三部分(最后一自然段),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感情。②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潮结尾。体现了文章巧妙的首尾呼应。四、研读课文——旁批、夹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夹批、旁批的方法在文中圈点、批注出你认为好的地方。每人至少批点两处。个人批点完后,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举荐组内代表发言。明确:第一部分:1.画“—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夹批:“靠海湾”,因而有突出在海上的露台,可见“位置已经相当的好”。“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这样的好环境,故而听潮人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幸运。2.点、画“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旁批: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句中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准确得体。第二部分:1.海睡图。①画“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陇欲睡似的”。夹批: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②画“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旁批: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悦、欣幸的心情。③点、画“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夹批、旁批: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如: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的沉吟低、轻、柔的特点,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这些句子,以形绘色,以形绘声,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④画“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旁批:用岛、山、星星的入睡来衬托大海进入了梦乡。2.海醒图。①圈“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夹批:这是过渡句,也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②画“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夹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时的情态。“喘、转侧、打呵欠、伸、抹”这一系列的动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的动感。③圈“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和“用牙咬着”。夹批:为了冲破岛屿的障碍,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把大海惊醒后向四周施展力量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展示出了大海粗犷、豪放的性格。3.海怒图。①画“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旁批: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②圈“疯狂”、“汹涌”、“吞没”、“泼溅”、“响雷般的怒吼”等。夹批:海浪的“疯狂”、“汹涌”、“吞没”了远近大小岛屿,接着写海浪“响雷般的怒吼”,将血腥的浪花“泼溅”到人们身上。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海潮激起心潮,作者由此发出“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的由衷赞叹。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五、课堂小结在用评点批注的方法学习鲁彦先生的名篇《听潮》的过程中,大家表现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而且说得也不错。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六、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在课后依照这节课所学的方法,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的剩余部分。2.背诵精彩段落:6—17自然段。(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第一课时结束之前,可以布置学生自练的作业。不过,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第二课时要对这一作业给予适当的检查。一来看看学生做的情况,二来使学生课上课下都在想着、说着且用着评点批注教学法,这样可以使这_方法的效果更加显著。在夹批和旁批时,以夹批细品,以旁批小结,使之既不至于过于分散,又不至于过于笼统。)第二课时一、齐读课文检查作业情况。二、交流作业三、再读课文——尾批请同学们继续评点和批注课文。明确:第三部分:1.画“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听着外面隐约的海潮音,也觉得满意,算是尽够欣幸了”。尾批: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2.文末:尾批:总结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一是从感觉的角度,重在写视觉和听觉;二是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三是妙用“掀”、“冲”、“吞没”等动词。(朗读有利于评点批注,评点批注又反过来促进朗读。学生在朗读与评点批注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咀嚼、思考,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和有所创造。)四、回读课文师生质疑、探究,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呈现:1.作者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提示: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鲁彦的笔下,无论是海睡还是海醒、海怒,都充满了美的色彩,这字里行间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作者认为海潮无论是凶猛的来时,还是平静的去时,都是“一样的美”。这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对战斗的渴望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追求进步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以上两个问题与文章主旨联系得很紧。可见,在充分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们能够直奔主题而设疑。“疑”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设疑贵在巧,巧在以疑诱发、点拨和引爆众人的思维。教师可借此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发散性、创新性和凝聚性;疑亦贵精,精在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在这三点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疑深、疑透、疑广。精巧设疑,是为了引思、引议、提出思考题后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在探讨时,既有冷静思考,又有热烈争论,使课堂呈现出既轻松活泼又镇定有序的良好状态。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活跃了课堂,也激活了思维。)五、总结课文我们运用“评点批注法”,对文章的佳词妙语进行了精彩的评点,相信大家都有很大的收获。今天,我们透过优美的语言,读懂了鲁彦先生的情怀:热爱大海,不仅仅是因为大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更主要的原因是大海对于历经坎坷的他来说,就像神奇莫测的人生,领略大海就是领略人生,热爱大海就是热爱人生。六、布置课外作业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学习小结(或心得)。

  《听潮》教学设计

  河北省玉田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俊英

  一、教材分析

  《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作者对大海的深情,融注在各种景物中,以物我交融来抒发赞赏之情。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三幅大海图,即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不管是轻描素抹,还是浓墨重彩,字字含情;不管是激昂高亢,还是轻缓舒徐,句句有意。情与景融为一体。如月下大海,波光闪闪,浩渺无垠,那么恬静,那么柔美,那么圣洁,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纷扰。他们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那喜悦之情,真可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种宁静、安祥、温柔、亲昵,是一种静谧之美。当大海掀起洪波巨浪,“响雷般地怒吼着”的时候,妻惊叫了,“战栗了”。真是物我交融,情与景糅合在一起了。“这是伟大的乐章”“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在写海潮的整个过程中,既写景物,也写感受,使情景含一。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海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的结合。

  写作特点:

  1、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海潮上涨,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绘宁静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气氛,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

  2、抓住特征,描绘海潮。

  作者抓住海潮汹涌澎湃的特征,先写潮涨的声音、情态和性格;然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绘渲染;最后重笔描绘涨潮达到高潮时的雄伟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奇观。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继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海自己醒了”“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接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声音也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作者就这样,抓住海潮的特征,以各种声音来写海潮涨落的各种情况。由小到大,由舒缓到剧烈,层次井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方法来描写海潮的声音、情态与性格。

  ①拟人:作者在写潮涨潮落时,用了拟人的手法,如“海睡熟了”“惊醒了海的酣梦”“海终于愤怒了”,把海的不同情态写得非常鲜明、生动,同时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又如描写海潮的声音,“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等等。

  ②比喻:

  首先用多种比喻来描摹同一事物。如:“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其次,用多种比喻描摹一件事物的几种状态。如:“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蜜语那样芳醇;甜美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比喻海浪声音渐渐不闻,直至杳然无迹。)

  ③排比:在描绘波峰迭起,浊浪排空,震耳欲聋的涛声时,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如“声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这种交响的声音,增强了语势,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的疆场。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写景抒情的写法。

  2、学习借助修辞手法写景抒情的写法。

  3、体会作者热爱大海,向往战斗生活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作者怎样抓住景物,运用修辞抒情的。

  四、教学思路设计

  1、大屏幕打出大海画面,将学生带入大海,直观形象地引入此课。

  2、配乐朗读,大屏幕打出思考题:

  ①勾画出作者听到的声音;

  ②讨论,海潮声响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大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声乐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情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大海动、静之美。

  三幅图(课件)

  明确:主要通过学生的读,再借助课件,使学生理解这部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幅图:海睡图

  明确:这部分作者抓住了大海落潮时的特点,突出了“静寂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围绕着“静”,文章是从两方面形象描写的:

  ①抓住海面上的景物,先从静态描写(电脑显示,海睡图:波浪、月光、灯塔上的红光,以颜色为主。)

  ②其次,动态描写:抓住海的声音,调动了人的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运用拟人、比喻,侧面突出大海“静”的程度。

  ③以大海周围的景物为衬托,写了大小的岛、星星,运用拟人的修辞,再次把大海熟睡的“恬静美”推进一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是一幅清丽、温柔、恬静的“海睡图”。

  第二幅图:海醒图(电脑显示)

  声音:汩汩、谁在吐着气、铃子、铙钹、钟鼓、奏鸣

  情态: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修辞拟人)

  第三幅图:海怒图

  明确:这部分借助课件“海怒”和朗读,了解作者主要刻画了海浪和岩石两种景物,完全通过联想对所听到的潮音,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从而突出大海“愤怒”时的特点。

  问: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一部分,随着老师的启发引导,估计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高潮”这部分,这段哪个词用得好?同学之间展开讨论,探讨理由,教师做适当肯定。

  明确:“千军万马”用得好,突出阵容宏大,气势磅礴。

  “混战”用得好,尤其是“混”用得更好,突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我们似乎看见在旌旗飘飘,战鼓阵阵的战场上,英姿飒爽的勇士挥舞着锋利的武器同敌人进行生死博斗,从中使每个同学感受到战斗的气氛,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三幅图连接起来,整体感知,大海由静到动再到怒的特征。并聆听一下它的声音,由小到大,由微微的水流声到震耳欲聋的怒吼。

  5、总结扩展

  明确:这节课,我们运用朗读法,借助电脑课件,深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学会了描写景物抓特征,用修辞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运用。

  6、练习(修辞的运用)

【《听潮》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英语听评课总结范文03-21

微格教学听评课记录总结03-20

听陶继新高效教学报告心得体会(通用10篇)08-29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04-23

《左传》教案10-24

存货教案02-28

爱莲说的经典教案03-20

《牧场上的家教案》经典教案设计03-20

茶花赋教案04-06

《什么虫》教案01-08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