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观蛇舞》教案

《观蛇舞》教案

时间:2024-09-14 15:48:21

关于《观蛇舞》教案

关于《观蛇舞》教案

关于《观蛇舞》教案

  《观蛇舞》教案

  《观蛇舞》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篇课文为自读课文,教师布置学生提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反复朗读课文,从而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对难点问题加以引导,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倏忽,广袤,孑遗,嘁嘁喳喳……'等词语.2.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二)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带有讽刺意味的的议论.通过议论回答了从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告诉读者,美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具有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2.反复读课文,学习本文白描的手法.3.通读课文,赏析本文严谨的结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印第安人,了解印第安人的习俗,学习他们和自然友好相处.●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掌握字词.2.学习白描的手法.3.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二)教学难点1.深刻认识20世纪20年代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移民国家美国的生活及地位.2.如何使文章结构严谨.●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质疑分析法●教学媒体(一)教具准备投影仪(二)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相关的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堂导入)(投影显示)通过音乐,图片导入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讲授新课)一,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投影显示)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一生共有10部长篇小说,40多个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四部剧本.本文写于1924年5月,发表在同年9月的《可笑的恶作剧》上.此时作者已经离开英国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2.字词(投影显示)①垠(yín):界限,边际.②广袤(mào):广阔,宽广.③孑(jié)遗:遭受兵灾等大变故多数人死亡后遗留下来的少数人.④攒(cuán)动:拥挤在一起晃动.⑤娴(xián)静:文雅安详.⑥嘁嘁喳喳(qīqīchā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二,整体感知(投影显示)(设题意图:这道题是为了帮助,也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是译作,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理解这篇文章可能有一定困难.设立这样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有利于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1.在写观看蛇舞之前,作者先描写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用意是什么明确:作者开篇没有直接写蛇舞表演,而是不惜笔墨细致地描绘了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这是蛇舞表演的地方,也是印第安人生存的空间,生活的环境.目的在于表现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贫瘠,窘困.2.在星期天的下午人们赶到霍比来,仅仅是为了观看那场'规模实在太小'的表演吗明确:荚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充斥着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在那些美国人看来,这里是一座天然的游乐场,这里有趣的东西太多了.(可以从课文倒数第三段总结归纳出来)三,问题研究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里的环境的(投影显示)文章从印第安霍比人的土地写起.作者用'可怕'一词总写这里环境的恶劣.然后写了四周'一望无垠,黏土般,灰扑扑的沙漠',以及'沙漠里一座座色似死灰','像一片片破碎的陈年灰色面包干'的台地.就是在这荒凉灰暗缺少生气的地方,每到星期天的下午,'汽车竟一辆接着一辆颠颠簸簸地开到这里来.'所以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来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人都跑到这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且这一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既表现了作者的困惑,也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接着,作者由远及近地介绍了舞会地点的环境.先用长镜头大面积扫描,四十英里的广袤沙漠上有三座台地,坐落着霍比人的村落,一座座村落'像一块块撕碎的面包皮',颜色都是灰不溜秋的.作者详细介绍了三个村落的名称,最后将镜头推到地势更高,坐落在乱石岩上的,在台地西部边缘的霍特维拉村落,也就是表演蛇舞的地方.(板书)环境(霍比人的土地,小屋,村落)2.那些人来到这样小的广场上,怎样观看蛇舞呢作者用'登','爬','挤','站'几个动词写了观众的姿态与人员拥挤的场面.3.来这里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作者说'有各种各样的美国人':粗野的,温顺的,男的,女的,穿女裤的,穿女裙的,纳瓦霍的,霍比的,纯种的,混血的等等.(板书)观看的人(各种各样的美国人)4.第6自然段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段描写再次渲染了蛇舞的吸引人,有闲阶层与有钱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猎奇心理.(板书)在教师需要出示板书的地方表明板书的内容5.蛇舞表演是怎样的表演是朴实的,是原始的:'没有鼓,没有壮丽的行列'.一位咬着蛇的蛇祭司跳跃,另六位年长的蛇祭司给年轻的蛇祭司撒尘土,'也像小孩儿玩耍似的跳跃'.几场舞蹈之后,把蛇放在沙上,蛇祭司再把蛇挑起来,递给羚羊祭司.六位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蛇祭司再让蛇苏醒过来.男孩子从嘴中吐蛇,有响尾蛇,黑蛇,牛蛇.牛蛇把尾巴盘在男孩的膝头,男孩把蛇解下来.蛇越来越多,祭司们每个人都手执一小把.作者将祭司手中的蛇比喻为长统丝袜,表现了蛇的柔软,细长以及随心所欲.'一条条蛇都在一个人的嘴里停留片刻,都朝人群爬行一小会儿','在玉米楂子里蠕动'.紧接着两个祭司飞快地提起这些蛇,'飞身朝台地下面跑去',在蛇的神地,将它们放掉,让它们获得自由.(板书)蛇舞表演(没有鼓,没有壮丽的行列,但不失精彩)6.作者对蛇舞的精彩描绘说明了什么(投影显示)通过作者的精彩描绘,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充满野性的自然活力,看到了人与蛇和谐交融的生动情景.作者在这种描述中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困惑.(板书)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困惑7.阅读下列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①让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宗教.'每个人'指哪些人此处的'宗教'是什么意思②假如没有蛇舞,我们就不会来.这就会失去许多乐趣.'我们'包括哪些人'乐趣'指什么③如果不来看看,那才真是损失不小哟.'损失'指什么为什么说'损失不小'明确:①'每个人'主要指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宗教'指印第安人对蛇的崇拜.②'我们'指远道而来观看蛇舞表演的美国人.'乐趣'指观看蛇舞表演以及观看远离工业文明的印第安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③'损失'指失去乐趣.'损失不小'指现代文明人失去了欣赏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的印第安人富有野性的生活及活力.四,特色探究(投影显示)1.文章结构严谨开篇提出的问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导读者思考:人们不顾长途跋涉,来到那样荒凉的地方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观看蛇舞吗规模又太小了.到文章的最后,答案才完全交待出来.2.白描手法和对比手法文章用白描的手法,极写霍比人的沙漠,台地,村落,小屋,突出色彩的单调灰暗,突出物质生活的匮乏贫困.文章还采用了对比的写法,霍比人的一切都是灰扑扑的,可是来观看蛇舞的人的穿着却是鲜艳的,丰富多彩的.作者的语言朴实而不失生动,特别是对蛇的比喻非常贴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课堂总结)通过作者的精彩描绘,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充满野性的自然活力,看到了人与蛇和谐交融的生动情景.作者在这种描述中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困惑.●板书设计

  《观蛇舞》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者带有讽刺意味的议论。

  2.反复读课文,学习本文白描的手法。

  3.通读课文,赏析本文严谨的结构。

  4.了解印第安人的习俗,学习他们和自然友好相处。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印第安人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导入新课

  1.听音乐。

  2.赏图片

  3.小组间交流印第安人的资料。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线词语注音。

  广袤( )废墟( )孑遗( )攒动( )娴静( )蠕动( )

  2.根据课文填空。

  牛蛇把它的尾巴像一根吊袜带似的 在这个男孩儿的膝头上,直到这个男孩儿把这条蛇从他的膝头上 下来。

  这一座座由 的小屋组成的印第安人村落,大都显得破落。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孑遗 攒动 广袤 嘁嘁喳喳娴静

  4.填空:

  本文作者 , 国著名 家,诗人,本文选自《 》

  整体感知。

  1.在写观看蛇舞之前,作者先描写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用意是什么?

  2.在星期天的下午人们赶到霍比来,仅仅是为了观看那场“规模实在太小”的表演吗?

  3.那些人来到这样小的广场上,怎样观看蛇舞呢?

  精品细读

  4.来这里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5.第6自然段的描写有何作用 ?

  6.蛇舞表演是怎样的?

  7.作者对蛇舞的精彩描绘说明了什么?(投影显示)

  归纳总结

  这一节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

  课堂质疑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一.【基础题】

  1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⑴她把好的漂亮的玉臂像一条白蟒似的放在窗台上,摆出赛米拉斯女王安坐的等待的样子。

  ⑵蛇越来越多,直到站在后面的祭司们各人手执一小把,像一堆长筒丝袜似的一小把,这些长筒丝袜就好像为了晒干马上要晾到绳子上似的。( )

  ⑶这一条条蛇像洗好了的衣物一样被提起来,两个祭司提着它们往西飞身朝台地下面跑去。

  2.本文以时间为序写了两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让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宗教。

  “每个人”指哪些人? 此处的“宗教”是什么意思?

  ②假如没有蛇舞,我们就不会来。这就会失去许多乐趣。

  “我们”包括哪些人? “乐趣”指什么?

  ③如果不来看看,那才真是损失不小哟。

  “损失”指什么? 为什么说“损失不小”?

  《观蛇舞》教案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思路

  课文以讨论探究为主,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对难点问题加以探讨引导,以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字词语;了解印第安人的生存状态、生活现状及习俗。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欣赏蛇舞表演;学习本文白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学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掌握字词;欣赏蛇舞表演,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

  教学难点

  深刻认识印第安人在美国的生活及地位;学习本文白描的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印第安人吗?请同学介绍一下。下面将学习更多关于印第安人的相关知识。

  二、作者简介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1885年9月11日生于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年轻时当过教师。劳伦斯创作深受弗洛伊德办理分析学影响。1913年发表第一部重要小说《儿子与情人》,1915年出版《虹》,1921年出版《恋爱中的女人》,1928年出版《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本文写于1924年5月,发表在同年9月的《可笑的恶作剧》上。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请同学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四、分组探究讨论

  1、为什么写观蛇舞之前,先写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用意是什么?

  明确:交待蛇舞表演的环境,也是介绍印第安人生存的空间,生活状况。表现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贫瘠,窘困。

  2、“为什么美国人不顾长途跋涉来到这里?”这个问题文中一再提到,想一想,美国人来这里为什么?仅仅是为观看蛇舞表演吗?

  明确:美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充斥着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在那些美国人看来,这里是一座天然的游乐场,这里有趣的东西太多了。(可以从课文倒数第三段总结归纳出来)同时也表现美国有闲阶层与有钱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猎奇心理。

  3、来霍特维拉的广场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作者说“有各种各样的美国人”,粗野的、温顺的;男的、女的;穿女裤的、穿女裙的;纳瓦霍的、霍比的;纯种的、混血的等等。

  4、同学朗读6、7段,请同学复述蛇舞表演场景。

  5、作者对蛇舞的精彩描绘说明了什么?

  明确:通过作者的精彩描绘,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充满野性的自然活力,看到了人与蛇和谐交融的生动情景。作者在这种描述中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困惑。

  6、怎样看待印第安人的蛇舞表演?

  明确: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如印第安人对蛇的态度体现了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他们与蛇共舞的生活习俗表现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小结

  通过作者的精彩描绘,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充满野性的自然活力,看到了人与蛇和谐交融的生动情景。作者在这种描述中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困惑。

  课堂练习:

  关于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用墨线勾描物象而不着颜色的一种画法。人们将它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形成一种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宏图,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鲁迅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无卖弄而已。”白描技法的主要特点:补泻北京,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上华丽,务求朴实。

  找出文中的白描加以分析;运用白描的手法写一段文字,内容不限,字数不少于200字。

  明确:文中白描的手法运用,如写霍比人的沙漠,台地,村落,小屋,突出色彩的单调灰暗,突出物质生活的匮乏贫困。

  板书设计:

  《观蛇舞》导学案

  《观蛇舞》学教案

  编写人 王志敏

  学习目标:

  1、 欣赏蛇舞表演,了解蛇舞的全过程。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状况、生存状态及其宗教信仰

  4、学习白描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1、 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态

  2、 白描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作者简介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一生共有10部长篇小说,40多个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四部剧本。本文写于1924年5月,发表在同年9月的《可笑的恶作剧》上,此时作者已经离开英国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

  2、结合语境,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①广阔无垠: ②广袤.: ③孑遗:

  ④蠕动: ⑤娴静: ⑥嘁嘁喳喳:

  3.替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倏忽 ②广袤 ③黝黑 ④孑遗

  ⑤娴静 ⑥嘁嘁喳喳 ⑦祈祷

  4 、搜集有关印第安人的知识写在下面

  5 、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色彩及语言特色。

  6 、知识储备

  白描: 白描原是一种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用墨线勾描物象而不

  着颜色的一种画法。后来人们将它应用于文学创作的描写中,成为一种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

  7、熟读课文思考:

  ①、在写观看蛇舞之前,作者先描写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用意是什么?

  (这是表演蛇舞的地方,也是印第安人生存的空间,生存的环境,描写这些意在表现印第安人生活环境恶劣,贫瘠窘迫。)

  ②、在星期天的下午人们赶到霍比来,仅仅是为了观看那场规模实在太小的表演吗?

  (美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充斥着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在那些美国人看来,这里是一座天然的游乐场,这里有趣的东西太多了。(可以从课文倒数第三段总结归纳出来)同时也表现美国有闲阶层与有钱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猎奇心理。)

  二、交流研讨

  (一)导入:(1分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印第安人,去感受一下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图景。

  (二)检查交流预习导航(4分钟)

  2、3部分字词由学生间相互检查处理;1、6除所给内容外可由学生补充介绍。

  (三)研讨重点合作探究(20分钟)

  1、读文章1——4段,根据你对白描这种手法的理解,找出作者哪里运用了白描手法,请举例。

  (写霍比人的沙漠,台地,村落,小屋,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如:“一望无垠的、黏土般的、灰扑扑的沙漠”“沙漠里一座座色似死灰”“像一片片破碎的陈年灰色面包干”的台地等。)

  2、交流预习导学7中的问题①写土地、村落和小屋的用意。

  3、读第五段,思考:写那些人来到这样小的广场上观看蛇舞表演,用了哪些动词?都是哪些人来看表演的呢?这一段的描写有何作用?

  (用了“登”、“爬”“挤”“站”等动词;来看表演的有各种各样的美国人,粗野的、温顺的、男的、女的、穿女裤的、穿女裙的、纳瓦霍的、霍比的、纯种的、混血的等等;这段描写再次运用侧面描写渲染了蛇舞的吸引人,有钱阶层和有闲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猎奇心理。)

  4、蛇舞表演终于开始了,默读6——7段,请同学复述蛇舞表演的场景。

  5、交流预习导学7中的问题②,明确这些人跑到这里到底是为了什么。

  6、你怎样看待印第安人的蛇舞?

  (各抒己见。例如 :蛇舞朴实简单原始,与自然和谐交融,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等。)

  (四)小结(5分钟)

  本文写法很有特色。(可先由学生总结,如有困难,教师可加以点拨。)

  1、文章结构严谨

  开篇提出的问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导读者思考:人们不顾长途跋涉,

  来到那样荒凉的地方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观看蛇舞吗.2、白描手法和对比手法 通过作者的精彩描绘,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充满野性的自然活力,看到了人与蛇和谐交融的生动情景.作者在这种描述中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困惑。 (五)巩固练习(5分钟)

  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

  三、 拓展延伸 (挑战自我)

  一窠八哥的谜 牛汉

  小时候,我不会养鸟,却有探险和猎取神秘事物的野性。有一年的麦收季节,听说城墙上出现了一窠八哥,我在城墙下绕来绕去寻找。果然,听到了一丝儿很婉转而清脆的声音,似出壳不久的雏鸡的叫声。顺着细微的声音找去,终于望见了在高高城墙上的一孔洞穴里,四五张鲜红的小嘴正张着,像一束喇叭花悬挂在崖畔上,好看极了。我当下就想把它们掏下来。但壁立的城墙太高太陡,无法攀登。八哥的窠在城墙的上方,用梯子够不着,从城墙上用绳子缒下来一定可以掏着,但我不敢。我只能立在城墙跟前,仰起头望着那一窠神秘的八哥。

  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县城墙最早是隋朝时筑的土城,明朝时包的青砖。墙面上已经有一些砖朽烂成窟窿,我异想天开,想攀登上去掏这窠八哥。

  全村的孩子中,我最会爬墙上树,我相信自己会手扣着脚登着那些孔洞往上攀登,总有一天能把这窠八哥掏到手。

  我天天练攀登,苦练了一二十天,一天比一天攀登得高。小八哥的爹妈从天空嗖的一声回到窠里喂食,翅膀又黑又亮,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随后从窠里伸出头,朝下望着我,吱吱地叫,我知道它们在咒骂我。有几次,头发上落了雨点似的鸟粪,还有脏土。我心里明白,这是大八哥在对我进行反抗。

  小八哥抖动着茸茸的羽毛,我闻到了奇异的鸟的气味,再往上攀登三五尺,就能够着八哥了。

  一天清早,我来到城墙下,感到有点异样--没有听到小八哥的声息。前几天,我已听出小八哥的声音变得洪亮了起来,不再是嗷嗷待哺,而是牙牙学语,已经很像在歌唱。八哥的歌,一定不同于鸽子那种柔媚而混浊的声音,更不是麻雀聒噪的吵叫,也不同于村里八音会上的任何一种乐器声。

  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我顿然明白,八哥一家已经飞走了,已经移居到不可知的远方。

  叫卖黄酒的小栽根告诉我,天亮前后,他看见有一朵黑亮的云彩,向滹沱河那个方向飞走了,那一定就是八哥一家。我伤心地扒在城墙上哭了半天。我知道小八哥还没长到该出飞的时候,它们如何在大鸟翅羽的扶托下逃到了远方,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谜。我为它们担忧。

  我曾在村子上空看见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叫着,扶托着它们不会飞的蜂王,像金黄色的云朵从天空飞过,后来落在我家院子的老槐树下,父亲用涂了蜜的大笊篱把抱成团儿的蜂小心地收了下来,于是我家有了一窠蜜蜂,养在西房的屋顶上。

  我想连那么小的蜜蜂都能扶托着蜂王飞,那窠小八哥一定能够让自己的父母扶托着飞走。但是我不大相信它们能飞得很远。我在村里村外到处寻找,没有发现八哥的踪影。它们究竟飞到什么地方?难道真的飞过了滹沱河,飞到了二十里以远的北山上?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

  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窠小八哥。而且直到现在也不明白:它们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如何能神奇地飞到了远方?

  前几天,有个诗人听我讲述这个故事,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是小鸟自己飞的。在灾难面前,翅膀一下子就会长大长硬”。

  我有点相信这个解释了。

  真的,是小八哥自己飞走的。我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也曾有过这种突然之间从生命深处爆发出神力的经历。

  1.在本文中作者对八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起初好奇想掏鸟到苦练爬树很失望,为飞走的八哥担忧到深信八哥自己飞走。)

  2.第一段对小八哥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简要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八哥的声音八哥的漂亮的外形,作用:为下文写我千方百计掏鸟做铺垫)

  3、为了掏到那窠八哥,“我”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这里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天天练攀登,苦练了一二十天。这里的描写烘托了“我”深深的失望和沮丧的心情。)

  4、那一窠八哥的谜作者解开了吗?那位诗人的话就是答案吗?“我”为什么会相信他的解释?

  (没有。那位诗人的话也不是答案。“我”之所以相信这个解释,是因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但那只是猜想,没有科学根据。)

  《观蛇舞》教案2(河大版八年级上)

  《观蛇舞》课文解读

  课文说明

  这篇散文像一幅朴素的风情画,向我们描述了印第安人独具特色的生活图景。

  文章从印第安霍比人的土地写起。作者用“可怕”一词总写这里环境的恶劣。然后写了四周“一望无垠、黏土般、灰扑扑的沙漠”,以及“沙漠里一座座色似死灰”、“像一片片破碎的陈年灰色面包干”的台地。就是在这荒凉灰暗缺少生气的地方,每到星期天的下午,“汽车竟一辆接着一辆颠颠簸簸地开到这里来。”所以文章的第一句话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你来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人都跑到这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且这一问题贯穿文章的始终,既表现了作者的困惑,也向读者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接着,作者由远及近地介绍了舞会地点的环境。先用长镜头大面积扫描, 四十英里 的广袤沙漠上有三座台地,坐落着霍比人的村落,一座座村落“像一块块撕碎的面包皮”,颜色都是灰不溜秋的。作者详细介绍了三个村落的名称,最后将镜头推到地势更高、坐落在乱石岩上的、在台地西部边缘的霍特维拉村落,也就是表演蛇舞的地方。

  读者随着作者的笔锋进到了霍特维拉村落,先看到了印第安人 “灰扑扑的”、“破破烂烂”、“空无所有”的小屋。这些印第安人的村落破落而且很小很小。作者不由得发出感慨,不知是由于命运,还是由于固执,印第安人来到这里,来到这“灰不溜秋的高地”,来到这“极端窘困的境地”,但是他们一旦来到就无法回头。霍特维拉是一个破败的小地方,那表演蛇舞的广场也不大,比普通人家后院大不了多少,广场上有一座实为废墟的房屋。就是这样的小广场竟然吸引了三千来人,临时的停车场上停放着几百辆汽车。

  作者开篇没有直接写蛇舞表演,而是不惜笔墨细致地描绘了蛇舞表演的地方,印第安人生活的村落,实际是霍比人生存的空间,生活的环境。充斥这环境的只有恶劣、贫瘠、窘困。

  那些人来到这样小的广场上,怎样观看蛇舞呢?作者用“登”、“爬”、“挤”、“站”几个动词写了观众的姿态与人员拥挤的场面。来这里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作者说“有各种各样的美国人”:粗野的、温顺的,男的、女的,穿女裤的、穿女裙的,纳瓦霍的、霍比的,纯种的、混血的等等。作者不厌其详地描写了妇女的装束,并且用特写镜头放大了一位年轻女人的打扮、姿势。在两个挤满了人的窗洞里,人头攒动。这段描写再次渲染了蛇舞的吸引人,有闲阶层与有钱阶层对印第安人的猎奇心理。

  无论作者怎样疑惑,蛇舞终于开始了。羚羊祭司和十二个蛇祭司上场。表演是朴实的,是原始的:“没有鼓,没有壮丽的行列”。一位咬着蛇的蛇祭司跳跃,另六位年长的蛇祭司给年轻的蛇祭司撒尘土,“也像小孩儿玩耍似的跳跃”。几场舞蹈之后,把蛇放在沙上,蛇祭司再把蛇挑起来,递给羚羊祭司。六位年轻而充满活力的蛇祭司再让蛇苏醒过来。男孩子从嘴中吐蛇,有响尾蛇、黑蛇、牛蛇。牛蛇把尾巴盘在男孩的膝头,男孩把蛇解下来。蛇越来越多,祭司们每个人都手执一小把。作者将祭司手中的蛇比喻为长统丝袜,表现了蛇的柔软、细长以及随心所欲。“一条条蛇都在一个人的嘴里停留片刻,都朝人群爬行一小会儿”,“在玉米楂子里蠕动”。紧接着两个祭司飞快地提起这些蛇,“飞身朝台地下面跑去”,在蛇的神地,将它们放掉,让它们获得自由。通过作者的精彩描绘,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充满野性的自然活力,看到了人与蛇和谐交融的生动情景。作者在这种描述中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出对现代

  工业文明的困惑。

  蛇舞结束了,无论是骑马的,还是坐车的,都渐渐地散去。于是,作者再一次追问,所有这些人跑到这里来到底是想看什么?蛇很干净,人很怪异;蛇无害,人有趣。是来看一场表演吗?作者不无遗憾地认为:长途跋涉来看表演,这场表演规模实在太小了。

  文章的后三个自然段,是作者带有讽刺意味的的议论,通过议论回答了从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告诉读者,美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具有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在这些美国人看来,这里有趣的东西太多了。显然,吸引外地人来这里的不仅仅是蛇舞,这里是一座天然的游乐场。而生活在恶劣条件下的印第安人,表演蛇舞是为了祈求天降雨水,是为了玉米的好收成。作者通过看蛇舞,宽容地提出:“让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宗教”。这里的“每个人”主要指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这里的“宗教”指印第安人对蛇的崇拜。

  印第安人是美洲最古老的居民,皮肤红黑色,从前称为红种人,属于有色人种,在美国的地位众所周知。他们对蛇的态度体现了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他们与蛇共舞的生活习俗表现了与自然的和谐

  文章结构严谨。开篇提出的问题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引导读者思考:人们不顾长途跋涉,来到那样荒凉的地方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观看蛇舞吗?规模又太小了。到文章的最后,答案才完全交待出来。

  文章用白描的手法,极写霍比人的沙漠、台地、村落、小屋,突出色彩的单调灰暗,突出物质生活的匮乏贫困。

  文章还采用了对比的写法,霍比人的一切都是灰扑扑的,可是来观看蛇舞的人的穿着却是鲜艳的、丰富多彩的。

  作者的语言朴实而不失生动,特别是对蛇的比喻非常贴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关于“想一想 做一做”

  一.在写观看蛇舞之前,作者先描写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用意是什么?在星期天的下午人们赶到霍比来,仅仅是为了观看那场“规模实在太小”的表演吗?

  设题意图:这道题是为了帮助,也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由于是译作,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学生理解这篇文章可能有一定困难。设立这样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有利于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参考答案:作者开篇没有直接写蛇舞表演,而是不惜笔墨细致地描绘了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这是蛇舞表演的地方,也是印第安人生存的空间,生活的环境。目的在于表现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贫瘠、窘困。美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充斥着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在那些美国人看来,这里是一座天然的游乐场,这里有趣的东西太多了。(可以从课文倒数第三段总结归纳出来)

  二、阅读下列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1.让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宗教。

  “每个人”指哪些人?此处的“宗教”是什么意思?

  2.假如没有蛇舞,我们就不会来。这就会失去许多乐趣。

  “我们”包括哪些人?“乐趣”指什么?

  3.如果不来看看,那才真是损失不小哟。

  “损失”指什么?为什么说“损失不小”?

  参考答案:

  1. “每个人”主要指美国西南部的印第安人。“宗教”指印第安人对蛇的崇拜。

  2. “我们”指远道而来观看蛇舞表演的美国人。“乐趣”指观看蛇舞表演以及观看远离工业文明的印第安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

  3. “损失”指失去乐趣。“损失不小”指现代文明人失去了欣赏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的印第安人富有野性的生活及活力。

  三、你怎样看待印第安人的蛇舞表演?这种表演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允许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根据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学建议

  一、搜集资料,帮助学生认识20世纪20年代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移民国家美国的生活及地位。

  二、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在反映印第安人的风俗信仰的同时,还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三、提示学生认识,作者的困惑与今天提倡“回归自然”的相同与不同。

  113

  有关资料

  作者简介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20世纪初英国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一生共有10部长篇小说、40多个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四部剧本。本文写于1924年5月,发表在同年9月的《可笑的恶作剧》上。此时作者已经离开英国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

  《观蛇舞》同步练习(无答案)

  第一部分:1.本文作者 , 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有、等。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广袤( ) 废墟( ) 孑遗( ) 攒动( ) 娴静(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⑴她把好的漂亮的玉臂像一条白蟒似的放在窗台上,摆出赛米拉斯女王安坐的等待的样子。( )⑵蛇越来越多,直到站在后面的祭司们各人手执一小把,像一堆长筒丝袜似的一小把,这些长筒丝袜就好像为了晒干马上要晾到绳子上似的。( )⑶这一条条蛇像洗好了的衣物一样被提起来,两个祭司提着它们往西飞身朝台地下面跑去。( )4.本文以时间为序写了两方面的内容,请加以概括。⑴⑵读选文,回答问题:⑴你会感到奇怪:你来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人都跑到这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霍比人的土地十分可怕——四周是一望无垠的、黏土般的、灰扑扑的沙漠,沙漠里一座座死灰色的台地高耸,它们像一片片破碎的陈年灰色面包干。真是活见鬼呀,一条崎岖不平的小路足足有四十英里长。然而,在星期天的下午,汽车竟一辆接着一辆颠颠簸簸地开到这里来,汽车会一辆接着一辆地出现,汽车会一辆接着一辆跨过哀愁,倏忽之间便看不见踪影了。……⑵这一座座由灰扑扑的小屋组成的印第安人村落,大都显得破落,大都令人看了会感到沮丧,都显得破破烂烂,空无所有。我真不明白,不知究竟是什么不幸的命运,或者说不知究竟是出自什么该隐似的固执,才会驱使霍比人住这倒霉透顶的灰不溜秋的高地上,才会驱使他们陷入这种极端窘困的境地。然而,他们一旦到了这里就显然无法回头。但终归这些印第安人的村落大都是十分破落的。再说,这些村落不仅破落,而且都是很小很小的。⑶霍特维拉是一个十分破败的小地方,村子里有一个比普通人家后院大不了多少的广场,广场主要的一座房屋实际上是一处废墟。但是,最后聚集到这个广场的看客居然有三千多人。在距村子一英里的地方有一处临时准备的停车场,几百辆黑色的汽车摆在那里。越过死灰的沙漠,一串串黑色的汽车又在颠颠簸簸地驶来,有如送葬的行列。就这样,直到所有的人都来到广场——总共大约有三千人吧。5.选文第一段中哪些细节侧面表现出了霍比人的蛇舞表演吸引力大?6.选文第一段中有一个比喻句。这比喻句的本体是 ,喻体是 。7.“活见鬼”的意思是,让作者感到“真是活见鬼”的事情是。8.第一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霍比人生存环境的恶劣?请在文中用横线标出。9.第二段描写了将要表演蛇舞的霍比人村落,他们村落的特点可以用和两个词来概括。10.霍比人是自愿来到这“倒霉透顶的灰不溜秋的高地上”的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11.霍比人村落的“很小”、破败、“灰不溜秋”与前来这里观看蛇舞的观众的“几百辆黑色的汽车”构成了鲜明的。第二部分:一窠①八哥的谜(2005年广东试题)牛汉小时候,我不会养鸟,却有探险和猎取神秘事物的野性。有一年的麦收季节,听说城墙上出现了一窠八哥,我在城墙下绕来绕去寻找。果然,听到了一丝儿很 A (zhnn)而清脆的声音,似出壳不久的雏鸡的叫声。顺着细微的声音找去,终于望见了在高高城墙上的一孔洞穴里,四五张鲜红的小嘴正张着,像一束喇叭花悬挂在崖畔上,好看极了。我当下就想把它们掏下来。但壁立的城墙太高太陡,无法攀登。八哥的窠在城墙的上方,用梯子够不着,从城墙上用绳子缒下来②一定可以掏着,但我不敢。我只能立在城墙跟前,仰起头望着那一窠神秘的八哥。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县城墙最早是隋朝时筑的土城,明朝时包的青砖。墙面上已经有一些砖朽烂成窟窿,我异想天开,想攀登上去掏这窠八哥。全村的孩子中,我最会爬墙上树,我相信自己会手扣着脚登着那些孔洞往上攀登,总有一天能把这窠八哥掏到手。我天天练攀登,苦练了一二十天,一天比一天攀登得高。小八哥的爹妈从天空嗖的一声回到窠里喂食,翅膀又黑又亮,在我眼前一闪而过,随后从窠里伸出头,朝下望着我,吱吱地叫,我知道它们在咒骂我。有几次,头发上落了雨点似的鸟粪,还有脏土。我心里明白,这是大八哥在对我进行反抗。小八哥抖动着茸茸的羽毛,我闻到了奇异的鸟的气味,再往上攀登三五尺,就能够着八哥了。一天清早,我来到城墙下,感到有点异样--没有听到小八哥的声息。前几天,我已听出小八哥的声音变得洪亮了起来,不再是嗷嗷待哺,而是牙牙学语,已经很像在歌唱。八哥的歌,一定不同于鸽子那种柔媚而混浊的声音,更不是麻雀 B (cco)的吵叫,也不同于村里八音会上的任何一种乐器声。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我顿然明白,八哥一家已经飞走了,已经移居到不可知的远方。叫卖黄酒的小栽根告诉我,天亮前后,他看见有一朵黑亮的云彩,向滹沱河那个方向飞走了,那一定就是八哥一家。我伤心地扒在城墙上哭了半天。我知道小八哥还没长到该出飞的时候,它们如何在大鸟翅羽的扶托下逃到了远方,真是一个猜不透的谜。我为它们担忧。我曾在村子上空看见成千上万只蜜蜂嗡嗡叫着,扶托着它们不会飞的蜂王,像金黄色的云朵从天空飞过,后来落在我家院子的老槐树下,父亲用涂了蜜的大笊篱③把抱成团儿的蜂小心地收了下来,于是我家有了一窠蜜蜂,养在西房的屋顶上。我想连那么小的蜜蜂都能扶托着蜂王飞,那窠小八哥一定能够让自己的父母扶托着飞走。但是我不大相信它们能飞得很远。我在村里村外到处寻找,没有发现八哥的踪影。它们究竟飞到什么地方?难道真的飞过了滹沱河,飞到了二十里以远的北山上?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这窠小八哥。而且直到现在也不明白:它们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如何能神奇地飞到了远方?前几天,有个诗人听我讲述这个故事,沉思了一会儿,对我说:'是小鸟自己飞的。在灾难面前,翅膀一下子就会长大长硬。'我有点相信这个解释了。真的,是小八哥自己飞走的。我怎么会想不到这一点?(选自《向着太阳歌唱》,商务印书馆2003年4月版,有删改)[注]①窠:鸟兽昆虫的窝。②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往下送。③笊篱:一种工具。12.请根据拼音写出文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A.zhnn( ) B.cco( )13.'一窠八哥的谜'主要指什么?对此可能的谜底有哪两个?14.在本文中作者对八哥的感情有什么变化?15.第一段对小八哥作了哪些方面的描写?简要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16.结合全文,谈谈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⑴整个城墙显得铁青铁青,千疮百孔,像死了一样。⑵是的,一定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17.结合你的成长经验或阅读积累,谈谈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第三部分:18.(2005年山东威海试题)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10个字)目前,全球已有85个国家的2300余所高校开设了汉语课程,3000万外国人正在学习中文。许多外国人为留学、就业、投资、贸易等,苦学“方块字”,苦练“中国话”。英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拨款100万英镑普及中文学习;美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韩国不少企业都开设中文学习班。19.(2005年山东泰州试题)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诺曼底”号上有25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B.今年三月,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C.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没有参加这次大会。D.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0.(2005年山东莱西试题)根据下面的情节片断,在横线上写出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及作品名称。莫斯科的一个专科医院。住进医院,此时此刻有许多感想:对于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来说,坚强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对于一个病魔缠身的人来说,坚强是难而又可贵的。医院里的阿维尔巴赫教授直截了当地告诉了他,他的视力是无法恢复了。作品名称:。

  河大版《观蛇舞》习题精选

  一,基础训练1.本文作者,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有,等.2.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广袤()废墟()孑遗()攒动()娴静()3.在写观看蛇舞之前,作者先描写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用意是什么4.作者对蛇舞的精彩描绘说明了什么二,提高训练读选文,回答问题:父亲不写信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着不放心呢,回来看看,看看!'看着父亲那一头汗淋淋的灰发,泪,在我眼里打转.夜里,父亲说:'到了兰州给家里回句话.'我应着.沉默了一阵子,他又说:'用钱就言语一声,一个人在外头,别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让人家瞧不起,家里怎么也好对付……'我没让父亲送我,一个人登上了西去的列车.二十年了,当我第一次离开家,才真正懂了父亲——那是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啊!大学里我常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生活得很好,告诉他学校里的一切.没别的,我只想让他高兴,让他知道儿子没有忘记他.父亲从不给我写信,我理解他,他是个不善表露感情的人,再说他也很忙.去年寒假回到家,邻居对我说:'你每来一封信,你爸都乐得像个孩子似的,给这个看给那个看.'蓦地,我心头一震!妹妹来信说:哥,爸爸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总要看兰州的天气预报,他整天看石家庄至兰州的铁路线,我说:'爸爸,您老惦记着哥吗'他说:'不惦记,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泪光中,我又看见了父亲那冷峻的面孔.父亲,您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了.5.读第②段,说说'我'为什么感到和父亲'很疏远'.6.第⑤段中写'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7.第⑧段中'平静水波深处的激流'的含义是什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认识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例得来的8.结尾'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与文章开头的哪句话相照应为什么说'你哥这孩子,让人放心'这句话'顶得上千万封信'9.本文和朱自清的《背影》都是写父亲的文章.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回答问题.(1)两个'父亲'的形象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请你概括出两点,写在下面.(2)谈及两代人的关系,'代沟'往往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请谈谈你对'代沟'这个问题的认识.【参考答案】一,基础训练1.劳伦斯,英,《草堆里的爱情》,《未婚少女与吉普赛人》2.màoxūjiécuánxián3.作者开篇没有直接写蛇舞表演,而是不惜笔墨细致地描绘了霍比人的土地,小屋和村落.这是蛇舞表演的地方,也是印第安人生存的空间,生活的环境.目的在于表现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贫瘠,窘困.4.通过作者的精彩描绘,我们看到了印第安人充满野性的自然活力,看到了人与蛇和谐交融的生动情景.作者在这种描述中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表现出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困惑.二,提高训练5.①没有享受过父爱(或: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是一片空白)②父亲威严,冷峻,话很少③父亲从来没有对自己表示过一点亲昵(或: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6.父亲在冷峻的外表下对'我'有一种深深的爱(或:'平静的水波'比喻父亲外表的威严和冷峻,话很少,笑很少,从不表示亲昵,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流露.'激流'比喻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强烈的爱)7.①给儿子倒酒②卖驴让儿子复读③儿子考上大学后喝酒,看着地图自言自语④给儿子打点行李借学费⑤专门赶回来送儿子⑥深情叮嘱8.父亲从来没有给我写过信,父子间深刻的理解和信任(或:父亲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儿子对父爱的理解与感激)9.(1)①对儿子都有深沉的爱②父爱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行动而不是通过语言③都肩负着家庭重担(2)略

【《观蛇舞》教案】相关文章: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通用10篇)06-09

观谷文昌有感(精选15篇)10-24

体育观课报告02-20

观青涩记忆电影的感想03-19

英语远程研修观课报告02-22

观《地雷战》后感07-13

观《江姐》后感(精选8篇)07-31

化学观课报告三篇02-15

《大校的女儿》观后感10-19

观影片《焦裕禄》的心得体会07-2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