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力、重力和弹力教案(精选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力、重力和弹力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力、重力和弹力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方法。
(3)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常见的弹力形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和弹力的大小与方向,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力、重力和弹力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3)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常见形式。
2. 教学难点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探究重力和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力的现象,如推箱子、拉弹簧、苹果落地等,引出力的概念。
提问:这些现象中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力的概念。
2.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
讲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强调力的相互性。
举例说明: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同时,车也对人施加了力。
(2)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一:挤压气球,观察气球的形变。
实验二:推动静止的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改变。
3. 重力
(1)重力的概念
讲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方向
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实验三: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3)重力的大小
讲解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公式 G=mg 计算,其中 G 表示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
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些常见物体的`重力,加深对重力大小的理解。
4. 弹力
(1)弹力的概念
讲解弹力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强调弹力的产生条件:①物体间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2)常见的弹力形式
通过图片展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弹力形式有压力、支持力、拉力等。
举例说明:放在桌面上的书,书对桌面有压力,桌面对书有支持力;拉弹簧时,弹簧对手有拉力。
(3)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有关,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实验四: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形变程度的关系。
5. 课堂总结
(1)回顾力的概念、作用效果。
(2)总结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3)总结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常见形式。
6.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力的现象,并分析其中力的作用效果、重力和弹力的体现。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物理概念。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在讲解重力和弹力的大小与方向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力、重力和弹力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方法。
(3)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常见的弹力形式。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通过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常见的弹力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力、重力和弹力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作用效果。
(2)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3)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常见形式。
2. 教学难点
(1)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3)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常见的弹力形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力有关的现象,如运动员踢足球、起重机吊重物、弹簧被压缩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重力和弹力。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过举例说明力的`存在,如人推车、磁铁吸引铁钉等。
(2)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通过实验演示,如挤压海绵、拉弹簧等,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形变;通过播放视频,如足球在运动员的踢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等,让学生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 讲解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过举例说明重力的存在,如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等。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通过实验演示,如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等,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
(3)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公式为 G = mg(G 表示重力,m 表示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通常取 9.8N/kg)。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从而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讲解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常见形式
(1)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通过举例说明弹力的存在,如弹簧的弹力、橡皮筋的弹力等。
(2)弹力的产生条件:一是物体间相互接触,二是发生弹性形变。通过实验演示,如挤压弹簧、拉伸橡皮筋等,让学生观察弹力的产生条件。
(3)常见的弹力形式:压力、支持力、拉力等。通过举例说明常见弹力的形式,如书放在桌面上,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用绳子拉物体,绳子对物体的拉力等。
5. 课堂小结
(1)回顾力的概念、作用效果,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常见形式。
(2)强调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与力、重力和弹力有关的现象,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验演示和学生的参与,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力、重力和弹力的概念和特点。同时,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力、重力和弹力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大小的计算方法。
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作用效果、重力的方向和大小以及弹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
通过实例分析,学会运用力、重力和弹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
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弹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方向。
2. 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理解重力的方向。
理解弹力的产生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些与力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如运动员举重、弹簧被压缩等,引出力的概念。
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与力有关的例子?
2. 新课教学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如磁铁吸引铁钉、手推桌子等,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组织学生讨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重力
讲解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通过实验演示,如重锤线测量物体是否竖直等,让学生观察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讲解重力的大小计算公式:G = mg,其中 G 表示重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
组织学生讨论: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弹力
讲解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通过实验演示,如弹簧被压缩或拉伸、橡皮筋被拉长等,让学生观察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讲解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弹力?
3. 巩固练习
给出一些关于力、重力和弹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力、重力和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产生条件和方向等知识。
强调重点和难点内容。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鼓励。
5. 布置作业
布置一些与力、重力和弹力有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力、重力和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产生条件和方向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演示和实例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时间的安排不够合理,部分学生对一些难点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等。在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教学质量。
力、重力和弹力教案 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重力与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作用效果,能够识别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演示、小组讨论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以及团队合作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重力的产生、方向和作用效果
弹力的产生条件、类型及胡克定律的初步认识
教学难点:
弹力的'产生原理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胡克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弹簧、小球、斜面、砝码、直尺、弹簧秤等
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资料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表、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动或静止状态图片(如苹果落地、弹簧跳远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原因,引出“力”的概念。
二、新知讲授
1. 力的基本概念
讲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 重力
定义重力:地球吸引物体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讨论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瀑布的形成、抛物线的运动轨迹等。
通过实验演示(如小球从斜面滚落),观察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弹力
定义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讲解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必须发生弹性形变。
分类介绍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并通过实例说明。
引入胡克定律(定性介绍):弹簧的伸长量或压缩量与受到的拉力或压力成正比,初步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
三、合作探究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弹簧弹力实验,测量不同拉力下弹簧的伸长量,记录数据并尝试绘制图表,初步感受胡克定律。
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发现,讨论弹力的方向如何判断,以及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四、总结提升
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力的概念、重力与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及作用效果,强调胡克定律的初步认识。
思维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重力或弹力,我们的世界会怎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意表达。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力的三要素、重力与弹力的相关知识。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与重力、弹力相关的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教学反思: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评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特别是实验环节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影响。
反思教学方法的适用性,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如何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力、重力和弹力教案 5
第一课时 力 重力和弹力
【要求】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2.认识重力的概念;了解弹性形变的概念;
3.知道胡克定律,并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知识再现】
一、力的三性
1.力的基本特性:
物质性(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相互性、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发生形变。
3.力的分类:
(1)按性质命名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场力等;
(2)按效果命名的力:拉力、压力、动力、阻力、向心力等。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大小:G=mg,在同一位置,G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状态无关。
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物体各个部分受到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不在物体上。
①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只跟形状有关。
②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跟物体形状有关,跟物体内质量的分布有关。
③用悬挂法测重心(只适合薄片状物体)。
4.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在地球两极,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在地球其它位置,重力与万有引力大小不相等、方向也不相同。
三、弹力
1.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有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绳和弹簧的弹力方向:注意弹簧是被压缩还是被拉伸;
(2)接触面的弹力方向:点面接触、面面接触
(3)轻杆的弹力方向:
①一般情况,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②轻杆只在两端受二力平衡时,弹力沿杆的方向;
3.弹力大小的计算:
(1)弹簧弹力: F=kx
(2)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决定。
知识点一力的基本性质
【应用1】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没有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B.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才有力的作用
C.人推物体时,人只是施力物而不是受力物
D.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
导示: AD。谈到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一个施力物同时也是受力物。力有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也有非接触力(如电场力、磁场力等)。
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和重心
【应用2】关于物体所受的重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只有在地面静止时才受到重力作用?
B.物体在自由下落时所受的重力小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C.物体在向上抛出时受到的重力大于物体在静止时所受到的重力?
D.同一物体在同一地点,不论其运动状态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是一样大
答案:D
【应用3】(启东中学2008届高三月考卷)如图所示,半径为R的一个飞轮的圆心在O,但它的重心不在转轴O处(转轴通过圆心O),工人师傅在飞轮边缘上的a处挖下一小块质量为Δm的金属加固到正对面的轮边缘的b处,这时飞轮的重心位置正好在O处,现由于b处加固的Δm这块金属已脱落丢失,又使得飞轮的重心不在O处,工人师傅决定再在a处挖去一小块质量的金属,不用加固到b处,这样也能将飞轮的重心调到O处,问再挖去的一小块金属的质量为多少?
导示: b处加固的Δm没有丢失时,飞轮的重心在O,现设想在a、b两处都拿走了△m的质量,由于a、b两处相对圆心O对称,因而飞轮的重心仍在O处,由此可知,在b处丢失△m的质量后,只要在a处再挖去Δm的质量就可以了。
关于重力的大小应注意其决定因素是物体的质量和g值,与其他受力因素及运动因素无关。重力的测量应注意使物体处于平衡位置。重心的测定通常用悬挂法,利用对称性求解。
类型一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确定
【例1】请在下图中画出图A、B中的杆和C、D、E、F中的球所受的弹力。
导示: 如图所示
(1)弹力有无的判定:A.“假设法”分析,即假设弹力存在,看假设的结果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采用“撤离法”分析,即将与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一一撤去,看其运动状态是否符合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力方向的判定:①根据弹力产生形变的方向判断:弹力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这个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②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平衡条件或动力学规律确定。
类型二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例2】(山东临沂市0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如图甲所示,一个弹簧一端固定在传感器上,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当对弹簧施加变化的作用力(拉力或压力),在电脑上得到了弹簧长度的形变量与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BCD )
A.弹簧产生的.弹力和弹簧的长度成正比
B.弹簧长度的增加量与对应的弹力增加量成正比
C.该弹簧的劲度系数是200N/m
D.该弹簧受到反向压力时,劲度系数不变
导示: BCD。由图象可看出F-X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其斜率K=200N/m表示弹簧的劲度系数;劲度系数表示弹簧的一个参数,与外力无关。
1.(南京市2008 届 高 三 质 量 检 测)下列三个力学实验中体现出的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 )
A.极限法 B.放大法
C.控制变量法 D.等效替代法
2.(山西省实验中学08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小车上固定一弯成α角的曲杆,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当车在水平面上向右运动时,杆对小球的力( )
A.一定沿杆向上 B.可能水平向右
C.一定竖直向上 D.可能不沿杆
3.如图所示,两个同样的弹簧秤每个自重都是0.1N,下端挂钩的重力忽略不计,甲”正挂”,乙”倒挂”,在乙的下方挂上重0.2N的砝码,则甲、乙两弹簧秤的示数分别为( )
A.0.2N、0.3NB.03N、0.2N
C.0.3N、0.3ND.0.4N、0.3N
4.(2006年北大附中)如图所示,一根弹性杆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斜面上,杆的另一端固定一个重为2N的小球,小球处于静止状态时,弹性杆对小球的弹力( )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5.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定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并处于平衡状态( )
A.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
B.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C.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D.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答案:1.B 2.D 3.C 4.D 5.AD
【力、重力和弹力教案】相关文章:
《重力》的教学设计(精选17篇)08-27
《开花和结果》教案02-02
《电和磁》的教案03-04
教案: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05-25
关于《点和线》的教案03-20
小蚂蚁和蒲公英教案04-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案03-20
《伯牙绝弦》教案和反思03-19
爷爷和小树教案(通用15篇)11-24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教案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