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教案参考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的教案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的教案参考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的教案参考2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文言常用词语,掌握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关键词等类型的词语解释。
2、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型的翻译。
3、掌握两篇文章的文学常识和中心。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积累:
篇名选自文 化 知识《论语》八则《论语》是儒家经典,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是语录体。“论”:论撰;“语”:言语。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语录体的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意味和启发性。
3、“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橘逾淮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春秋末期齐相晏婴思想言行的著作。晏婴是春秋末期齐国的政治家。《晏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全书分为《内篇》、《外篇》。
二、梳理加点词: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是知也
3、无欲速
4、缚者曷为者也
(二)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知知之为知之而
人不知而不愠是知也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欲速,则不达之则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可以为师矣知之为知之以为以思,无益可以为师矣晏子将使楚使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楚王闻之之齐之习辞者也为其来也何为者也
为生于淮北则为枳橘生淮南则为橘
(三)古今异义:
1、寡人反取病焉
2、其实味不同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是知也
6、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何坐
(四)、词性活用:
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关键词: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吾尝终日不食6、终夜不寝
7、必有我师焉
8、择其善者而从之
9、无益
10、温故而知新
11、齐之习辞者也
12、今方来
13、酒酣
14、齐人固善盗乎
15、晏子避席对曰
16、叶徒相似
17、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8、吏二缚一人诣王
三、翻译句子:
(一)、判断句:翻译时要加“是”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教案《《论语八则》《橘逾淮为枳》复习教案》。
(二)、省略句:翻译时要将省略部分还原如:可以(之)为师矣
(三)、宾语前置:
翻译时要将宾语放到后面如:何为者也=为何者也
四、梳理两文:
(一)《论语》八则所阐述的观点:分别阐述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1、第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
2、第二则阐述了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3、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以学为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4、第四则阐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即学习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
5、第五则阐述了成为老师的窍门,间接点明了经常温习是学习的好方法。
6、第六则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处境艰难方显为人的品德。
7、第七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做事要目光远大才能达到目标。
8、第八则阐述了学习中“思”和“学”的关系:学习比无益的思考来得重要。
(二)、出自《论语》八则的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欲速则不达。
(三)、《橘逾淮为枳》用类比法来阐明道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 生淮北为枳生活环境影响人的成长齐人生长于齐不盗齐人入楚则 盗
(四)、《橘逾淮为枳》中人物性格分析:
1、楚王:“欲辱”“视晏子曰”(得意洋洋,胸有成竹,轻视晏子)“笑”(无可奈何,认输了,苦笑)
2、晏子:“避席”(当时很愤怒,但是有君子风度,有理有节)由此可见,晏子是一个机智善辩,镇定从容,热爱祖国的人。
《论语》的教案参考3
学习目标:
1详细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和《论语》产生的社会背景。
2品味孔子语录的艺术特色。(排比的语言气势,比喻的形象意义,对偶的整齐形式)
3懂得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学习重点:
品味孔子语录的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懂得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策略说明 |
一、揭示主题 导入新课。 | 1板书:先哲智慧 “先哲”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先哲智慧”的? 2提问:你能说出几个先哲的例子呢? | 1齐读板书。阐述各自观点。 2交流所知。 | 使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 检查学生的感悟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 |
二、信息交流, 语文激发兴趣。 | 1过渡:这节课熟悉一位先哲。 板书:孔子 2关于孔子,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3他与他弟子的智慧在哪本书中集中体现?板书:《论语》八则。 4谁对《论语》有所了解? |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信息。 2自由回答。 3齐读课题。 4自主交流。 | 加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检验学生的文化底蕴。 |
三、自读语录, 整理哲理。 | 1《论语》八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自己学习。 2你们懂了哪些语录,注意朗读,最喜欢哪则,结合生活谈它给你的启示。 |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八则语录,小小组交流讨论准备小组发言。 2自主朗读,集体交流。 | 通过自学交流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养成合作学习习惯,感悟语录中的哲理。使学生懂得学习要举一反三,并积累优秀文化遗产。 |
四、拓展学习, 增加积累。 | 1《论语》中语录有上千条,推荐《初中文言读本》。 2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 1学习《子罕三则》,完成读读背背。 2同桌交流。 3课后另选几则《论语》加以背诵积累。 | 增加学生的积累量,不断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
教后感:
积淀与迁移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学习本文,有必要使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以及《论语》,这就是一种文化的'积淀。通过种种途径学生收集到了许多关于孔子、关于《论语》的资料,使学生对孔子了解更多。在此基础上,学习这几则《论语》,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孔子的思想。教学中,我不满足于此,又请同学收集几则孔子弟子们的话,进行迁移学习。如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回曰:“……。”这些话也同样富有哲理,与孔子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学习《论语》八则,事实上又何止八则?,从“子曰”到“曾子曰”到“子路曰”到“回曰”,这不是一种文化迁移和积淀的过程吗?
《论语》的教案参考4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l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什么样的 )朋友? 来( 干什么 )?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习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习”。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我干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习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论语》的教案参考5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论语》的教案参考6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论语》的教案参考7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端正的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字词句的含义。
2.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设计1.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东汉将其列为“七经”(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之一。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论语〉六则》主要记录孔子教育思想方面的谈话。孔子十分重视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了这些语录,对于我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一定是大有裨益。
设计2.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古人留下的文字,节选自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殆(dài) 论(lún)语 说(yuè)
罔(wǎnɡ) 好(hào) 焉(yān)
惑(huò) 逾矩(yú jǔ) 愠(yùn )
2.词语解释
(1)重点词语
说:愉快,高兴。现在写作“悦”。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矣:相当于“了”。
罔:迷惑不解。通“惘”。
殆:疑惑。
好:喜爱。
乐:愉快,快乐。
三人行:几个人在一起走。
从:采纳,听从。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
耳顺:大意为听人说话,可以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通常指能听进不同意见。耳,听觉。
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
(2)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高兴。
罔:通“惘”,迷惑。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3)古今异义
朋:古义,同一师门的师兄弟;今义,朋友。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许可或能够。
三:古义,虚词,不是确数;今义,表示确数。
(4)词类活用
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分别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时常)
3.作者名片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把鲁国史籍的《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的学说成为20xx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4.背景追溯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论、事迹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行而成的。它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全书约12000字,共20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选取每篇首章中的两三字为篇名,例如《学而》《为政》《公治长》等,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1.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2.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字、词、句,供学生探究。
(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高兴)
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疑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为“以(它)为乐”)
不逾矩(超越法度)
(2)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掌握了知识而不迷惑。)
3.反复朗读直至背诵,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合作学习——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赏析
2.组织学生在文中指出相应的句子
(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点拨明确】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点拨明确】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二)朗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散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已升华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三、拓展延伸
课文中,孔子教给了我们很多学习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好的学习方法呢?请介绍给大家。
1.思路对比学习法,即课前进行预习,以自己的思路去分析理解。课上,保持精力高度集中,认真听老师讲解和分析,将老师的分析同自己先前的分析理解加以对比,将对比后的结果总结、归纳,看自己的理解和思路有哪些需要改进的。
2.善借老师智慧学习法,即悉心洞察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过程,借助老师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水平。
3.全面学习法,即把所要读的材料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直到熟记为止。
4.学习方法有多种多样,我们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论语六则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的教案参考8
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掌握十则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本文所选的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每一则语录,力争当堂熟读成诵。2.评点、质疑法,就内容、文字、写法的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7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中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寻找智慧。而20xx年九月二十八日则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全球华人在各地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一部电影《孔子》也同时上映。(教师出示图片曲阜、郑州纪念活动)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文化巨人。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学习他十则语录。
二、整体感知:
1.你对孔子了解多少?(学生回答,教师视情况出示课件补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帝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先秦散文中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找出拿不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以及画出读不顺的句子。(课件出示字词)
(1)论语
(2)不亦说乎
(3)人不知而不愠
(4)三省吾身
(5)传不习乎
(6)学而不思则罔
(7)思而不学则殆
(8)诲女知之乎
(9)是识也
(10)弘毅
(11)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2)其恕乎
3.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1)教师指导诵读、划分节奏。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三、文意疏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前五则文义,教案《第10课〈论语〉十则教案》。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
作业:抄写、今译、背诵前五节。
第二课时
一、继续疏通文意。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后五则文义。
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教师提供帮助。(课件预设)教师提示字词释义:
2.学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再大声朗读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预设问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2)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背诵课文
三、当堂检测:
翻译句字: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明确:(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2)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我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5)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课堂小结: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xx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作业:1.翻译后五则。
2.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请你以"老师"为话题,结合《论语》中有关论述,谈谈你的看法。(300字左右)
《论语》的教案参考9
【教学内容】
《论语》十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设计理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的质疑问难、探究拓展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延伸反思,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设计思路】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各组自主抢答、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归纳拓展中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探究反思,所有学习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最后学生自主发言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学会整体感知浅易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品德修养。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称;查阅孔子、《论语》及儒家学说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语、格言;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名字和著作。
让学生课外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先秦文化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共同学习探究《〈论语〉十则》,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题。)
二、课前激励
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四组,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比一比、赛一赛,最终名次记入每个人的平时分,每一组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平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锻炼思维、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阅览室、电脑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处,这种奖励可谓投其所好,还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看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进取精神。
三、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
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四、朗读比赛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不亦说( )乎 不亦乐( )乎 学而不思则罔( ) 人不知而不愠( ) 知之为( )知之 传( )不习乎 三省( )吾身 为( )人谋而不忠乎 是知( )也 可以为( )师矣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平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五、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其中一组提出三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两三则。(教师根据正确率评分。)
整体感知:你从《〈论语〉十则》中读懂了什么?请读读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各组自主抢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连续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对,限时半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最后请各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的氛围;要充分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舍得夸奖学生。“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努力改变文言文课堂气氛,可我的热情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六、通过质疑问难、交流体验进行自我反思
归纳拓展:《论语》中有不少成语、格言,从文中找出来或是课外摘抄,并联系切身体会进行自我反思: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
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大屏幕出示:“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评价给分。
每组自主讨论质疑(如“温故”一定会“知新”吗),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某同学回答。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反思(如“仁以为己任”体现孔子儒家学说推行“仁”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难懂词句的理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加以点拨、补充,然后根据优劣评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双方同学进行辩论比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教师定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答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背诵接龙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全篇课文除去“××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当堂成诵,但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习、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九、延伸作业
多读多背课文,课外自愿选读《论语》。
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一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把习作贴在教室里互相对照、监督。
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通过联系实际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沟通课内课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关心生活、留心语文的习惯。由此可见,只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双赢。
《论语》的教案参考10
【教学目标】
1. 读准字音
2. 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 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 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 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在你们印象中,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学生回答,作大致的讲评)
二、.写作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迁居鲁国。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住⑺究埽虿宦饴彻凑净缸铀肼扯苡挝馈⑺巍⒊隆⒉獭⒊泄疾晃本茫樗烙诼场Tて诰弁浇惭В饺私惭У姆缙涤械茏尤耍硗照?SPAN lang=EN-US>72人,被称为“贤人”,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XX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以始终在为恢复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
儒家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后来失传了)
看课文注释①,《论语》专门记录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纂集而成,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可见《论语》的魅力之大,大家空余时可以翻看一下。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醒注意句读
(三)全班朗读 ,纠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则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回答: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 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③ 恶乎:恶,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乎,介词,相当于“于”。“恶乎”相当于“于何”,凭什么,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举例:
(1) 惟利是图、惟命是从: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语序应为“惟图利”、“惟从命”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④ 违:离开
⑤ 造次:仓猝、匆忙
⑥ 颠沛:困顿挫折
【译文】
孔子说:“富贵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享有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会躲避的。君子离开了仁德,凭什么成就他的名声呢?君子没有吃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德的,即使在仓猝匆忙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即使在困顿挫折的时候也一定与仁德同在。
【《论语》的教案参考】相关文章:
《论语》导读教案(通用16篇)06-11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参考03-20
麋鹿教案参考范文及反思03-19
教案作业检查总结范文参考02-13
风的观测教案设计参考04-20
优秀教案评选方案范文参考02-25
《平均数的应用》教案参考03-19
学《论语》知孔子的教案(通用10篇)07-04
橙子的教案参考内容(通用11篇)04-14
防治计算机病毒教案参考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