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课文导学案设计
雪课文导学案设计
教学背景
《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色彩极为明丽的篇章之一。文中景物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凝练形象极富诗意。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但由于它是一篇散文诗,表现手法艺术性强,而且作者的思想博大丰富,所以对初中生而言,能准确透彻地解读文本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教学设想
散文诗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教学这类文章应追求诗的灵性飘逸与思的深邃宽广的融合,要既有字词句篇的感知品味,又有互文阅读、自主探究的深思熟虑。同时,还要致力于多向性的对话: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的诗意;与作者对话,把握思想情感i与评论家对话,提高鉴赏水准;与自我对话,敞亮精神视野。一言以蔽之:在诗与思之间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走进鲁迅先生柔软而坚硬的灵魂,打好精神的底子。
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其诗意之美。
2.细读文本,赏析探究,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拓展阅读,感受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净的灵魂。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还原写作现场
1.教师用平静舒缓的语调叙述: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12月31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翌日,天放晴而有风,鲁迅在日记中又写道: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字颇富诗意。可见作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此时已萌发创作冲动。十七天后,题为雪的散文诗便诞生了。(投影显示)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看看1925年1月,鲁迅笔下的雪是什么样子,这雪又寄寓了他怎样的人生理想。下面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进入他笔下的雪的世界。
(二)走进文本,感受诗意之雪
1.教师导语
这是一首散文诗。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散文诗诗化的语言之美要靠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文本,举例说明文本的诗意体现在何处。可仿照下面的表述方式叙述(投影显示):
诗意的雪美在色彩
诗意的雪美在画面
诗意的雪美在想象
诗意的雪美在语言
诗意的雪美在
2.讨论交流
例1:诗意的雪美在色彩缤纷。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一句中描绘色彩的有:血红、白中隐青、深黄、冷绿,突出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特点。
例2:诗意的雪美在画面奇丽。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无边突出旷野的旷,凛冽突出天气寒冷,前两个短语突出北方雪花环境的险恶,闪闪既是对雪花在空中飞舞的情形的描摹,也是对雪花抗争精神的表现,而且契合雪花的特点,充分表现了雪花同严寒抗争的品格。
例3:诗意的雪美在想象丰富。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极壮健联想到生命的活力,处子表现青春的美丽,让人仿佛嗅到了江南的雪中充满的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例4:诗意的雪美在语言简洁凝练。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一句中,冰冷坚硬灿烂三个修饰语,从温度、硬度和颜色三个不同角度写出了雪花冷硬白的特点,显示了雪花不向严寒屈服的品格。
互动对话时要把握以下两点:
(1)生成性问题应相机引导。如:诗意的雪美在语言的节奏感,如结尾3段文字长短句相间,整散结合,节奏明快富有气势;再如:诗意的雪美在意象,如塑雪罗汉一段文字。
(2)在分析的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及时进行评价,充分感受诗意的雪。
(三)细读文本,领悟思性之雪
1.教师导语
《野草》多用象征、隐喻等手法,不大容易理解,如何理解《雪》的思想情感呢?
(投影显示)
走进雪国,感知画面特点
走近鲁迅,体悟作者情感
(知人论诗 文如其人)
2.走进雪国,感知画面特点
思考讨论:
(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
(2)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后板书:
(1)记忆中的江南雪景、现实中的北方雪景。
(2)前者:滋润美艳、相互粘结、蕴涵着春温、晴日下渐消释;后者:冰冷坚硬、如粉如沙、抗击严寒、晴天里蓬勃奋飞。)
3.走近鲁迅,体悟作者情感
(1)知人论世法:请同学们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当时作者的生活、思想情况,谈谈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雪》写于1925年1月18日,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旧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当然没有什么言论自由,但鲁迅不会屈服,他要把心里想的通过他的笔端流露出来。
学生再读文章后展开讨论,明确:对记忆中的故乡江南有一种怀念之情,对现实中的朔方的雪有种赞美之情。
(2)文如其人法:联系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说一说鲁迅思想性格的双重性。
学生诵读探究:鲁迅性格中既有温情的一面又有冷峻的一面。温情和善的一面江南的雪可以代表,冷峻坚毅的一面朔方的雪可以代表。
4.质疑探究
(1)对文章结尾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一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它歌颂了雪和寒冷环境不屈斗争的品格;有人认为,这个结尾写出了朔方的雪在抗争中献身的悲壮;还有人认为,它是和开头写雨相照应,说明雪是由雨化来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赞同其中某种意见或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皆可。
(2)本文重在突出朔天飞雪,但却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写了江南雪景,而且其中几乎一半的文字是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为什么?
《雪》中两个情调不同的雪景,经作者感情的熔铸,产生了一种壮阔的空间美。我们阅读这篇作品,既可欣赏到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又能从中感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四)走近鲁迅,触摸柔软而坚硬的灵魂
1.深度阅读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讨论:作家黄蓓佳这篇评论文章的观点是什么?她认为鲁迅灵魂的另一面是顽强和坚硬,这种认识是从何而来的?她阅读《雪》的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此环节侧重解读方法的点拨,如还原法(还原写作现场,唤醒自己的阅读体验);联读法(联系相关文本,比较阅读);辩证法(辩证分析人物思想性格的双重特征)。不要求学生说出此类解读术语,学生能够形象描述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方法即可。
2.互文阅读(原作者:袁爱国)
(1)回顾学过的鲁迅先生的文章,说说你感受到的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的印象,并描述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投影显示)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社戏》)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故乡》)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指名轮读,讨论探究,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小结归纳。
(投影显示)
江南:富足、温暖、安逸、春光无限的故乡
鲁迅:温情、柔软、童真、率性、孩子气
(2)参考链接资料,结合散文诗《雪》,说说鲁迅对北国的印象,并描述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投影显示)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题辞》)
还是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也未必不及跟着中国的文士们去陪莎士比亚吃黄油面包之有趣。(《题记》)
齐读上述文字,讨论探究,小结归纳。
(投影显示)
北国: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冰冷的空气,残酷的现实
鲁迅:孤独的行者,顽强的斗士,坚硬的灵魂
3.回归文本,熟读背诵,吟咏品味,升华情感
(1)熟读背诵结尾3段文字。
(2)结语:同学们,在纷扰琐屑的日常生活中,在灯红酒绿的滚滚红尘里,在快餐文化、泡沫文学的重重包围中,让我们与经典为伴,与鲁迅先生对话,走进《雪》的晶莹世界,触摸先生柔软而坚硬的灵魂。让我们将《雪》结尾的文字印在心灵的深处,成为人生路上永远的坐标!
(五)课后拓展,读写深化
1.拓展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陈丹青《我谈大先生》。
2.写作小论文
【雪课文导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放风筝音乐导学案设计03-20
《故乡》的导学案02-14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导学案设计03-19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铁的性质导学案09-01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03-20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