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后感引议联结讨论
读后感引议联结篇一: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
高考作文之引议联结式模板及范文
模板解说:
引议联结模式,是议论文写作比较常见的写作模板,尤其适合用来写材料作文或思辨性强的话题。
“引”,即引论,提出问题,一般写在第一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①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
②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
③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引用时,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议”,即本论,分析问题,一般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每个分论点,语言要凝练、简洁,力求醒目,结构清晰,思路清楚。“议”是文章“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做论据。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要有点辩证分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
“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事。或集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结”,即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结尾部分切不可故意拔高做惊人之语,要精练
有力,反对尾大不掉。
模板范文
有关生命的范文: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古希腊神话中有个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推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头靠近山顶又滚落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循环不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作文开头第一段,以课本中出现过的古希腊神话中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推石头为引子,引出文章的观点: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这是文章的“引”。)
纵观古今,无数的伟人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道尔顿临终前还在实验室中记录数据,最后安息在了这个与他相伴一生的地方;诗人海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坚持用颤抖的手在本上写下刚想出的诗句;无产阶级革命伟大的导师马克思则是在自己的写字台前溘然长逝。伟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能够真正做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也有许多人,他们奋斗过,辉煌过,但随后便懈怠了,最后落得个“逸豫亡身”的下场。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将奋斗坚持到底。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便是如此,奋斗可以使你前进、成功,甚至辉煌。但是一时的辉煌不可长存,时间久了就会腐烂变质。当然辉煌也有它的保鲜剂,那就是不懈地奋斗。这是为什么呢?从哲学上说,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时间不可能永远定格在那辉煌的瞬间,只有不懈地奋斗,才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辉煌。生命是短暂的,奋斗使之不朽。道尔顿、海涅、马克思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原子学说、美丽的诗句和《资本论》,更宝贵的是他们那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把一时的成就当做永久的成功,从此松懈下来,这种做法大错特错。这也正如我们学生的考试:一次考好不代表可以从此松劲,而要更加努力,奔向下一个目标。(文章第二至四段开始“议”,即论证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论证时,作者先正面举例论证(第二段)I然后反面举例论证(第三段),与前面构成对比,更有说服力;再从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论证(第四段)。这样反复的“议”,使文章的观点鲜明突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奋发进取,不可以松劲懈怠,时刻提醒自己: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范文的运用评析
这是一篇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的高考满分作文,也是一篇成功使用了”引议联结”写作模板的考场作文。作文开头第一段,以课本中出现过的古希腊神话中服苦役的西西弗斯推石头为引子,引出文章的观点:只要一个人还活着,他就注定要为一个目标奋斗不止。这是文章的“引”。
接下来,文章第二至四段开始“议”,即论证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论证时,作者先正面举例论证(第二段)I然后反面举例论证(第三段),与前面构成对比,更有说服力;再从哲学的高度深入分析论证(第四段)。这样反复的“议”,使文章的观点鲜明突出。在观点得到充分“议”的基础上,第五段,作者再联系实际,指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现实意义,这是“联”。最后一个段,作者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这是文章“结”的部分。
可以填平的鸿沟 (引议联结式 )
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推出论点。首段要言不烦,纲举目张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他们的想法、
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父母理解子女。)
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也许他们是有点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着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要求子女理解父母。)
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本段联系现实,并照应题目与观点。)
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扩大下去,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末段照应材料;题目与观点。)
【材料】 发人深思的试验
一天,我忽然想起20年前我上小学时,老师给我们做的一个实验。 我何不再给我的学生做同样的试验,看结果如何?于是我把一个长颈 小口瓶子放在桌丄,把三个系着细缚的锫坠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 蝇子头?先后把铅坠放进瓶中。我对三个竽生说:这个瓶于,我们把它 看做一口并,不过现在沒有水。你们拿锫坠代表你们自己,你们现在正 在这枯并中沅,丼口很小,一次只能爬上一个人。”
随后,我提起水壶,向“井”中灌水,边灌边喊“危险!快上来”三^ 学生一起争着往外拉铅坠,结果都聚集在瓶口,嵌于被提起又被拍到, 水也流出来。看着这种幘旯,我的心隐陳做痛,不禁想起20年前的那 次这验:
当时,我、班长和一个叫李梆的女孩三人敌这个试验。当老师“快 上来!”话音一落,班长以命令的口吻说:“曲文,你第一4李娜,你第二, 我最后上!”我们三个迅連先后安谂地把锫坠拉上来。
相隔20年,同样的试验为什么会一成一敗? 我忽然觉得,为人之师担子极重,犹如泰山压肩。
【要求】根据以丄材料,自拟超目,写议论文,字数800字左右。
一个长颈瓶中放在系着绳子的三个铅坠,瓶子代表一口枯井,三个 学生各拿着一个铅坠分别代表他们三人自己。井口很小,一次只能爬 上一个人。当老师边往瓶里灌水边大声喊道,危险!快上来!“20年 前的三个学生分先后有秩序地拉出了铅坠,成功了;而20年后的三个 学生却因同时奔命而全被堵在了井口,失败了。两代人做着同样的试 验却得出如此不同的结果,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这是为什么? 20年前试验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临危不乱,英明果 断,先人后己,顾全大局,他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怎样脱险”。20年后的 试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三人临难惊慌,束手无策/自私自利,无全局
思 想,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我怎样脱险”。看来,还是人的思想品质和椿神 风貌起作用。只有先人后己、有大局思想的人,才可能临危不惧,处事 果断。
当年许云峰在国民党渣滓洞集中营,硬用十指挖了个一次可供一人爬出去的小洞,但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同志们越狱做准备。越狱 时,老弱先上,年轻人靠后;妇女先上,男的靠后;普通战士先上,党员同 志靠后……尽管敌人严密封闭,还是从这里跑出去了一大批优秀同志。 而今天,克拉玛依市一次火灾中由于不是领导退后指挥,而是播音员叫 喊:主席台上的领导先走”,人们奔命,一齐向大门口涌去,以致造成 了那么多学生被踩死烧死的严重后果,震惊全国!真是无独有偶,这与 20年前后的两次“试验”多么相似啊!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部分学生的精神品质、思想觉悟为 何不高? 一代伟人邓小平同志先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十年改革,最 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我们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不能为人 师表;我们有些家长只生养不教养孩子,甚至通宵搓麻将赌博,不像做 父母的;我们的一些社会媒体只顾赚钱,出一些庸俗不堪的书刊音像, 而不考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此方 方面面的“教育”,我们年幼的学生怎能培养出良好的精神品德呢?!难 怪材料作者发出感叹:为人之师担子极重,犹如泰山压肩丨”
世纪之交需要培养大枇胯世纪人才,而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全面 的科学知识和健康的体魄,更要有良好的楮神品德,更要有对他人、对 集体、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心。但愿再过20年后重做同祥的试验会 得出40年前那样的结果!
敬爱的老师和家长,善良的社会各界人士,都来"救救孩子”吧?
读后感引议联结篇二:20XX年中考作文高分策略六:引议联结
20XX年中考作文高分策略六:引议联结
知识要点:1、读后感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着作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形式。2、读后感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读和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引发的,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感”可言。3、读后感有叙有议,以议为主,属议论文范畴。
考试说明:我们平时读书,读文章,思想上有时会受到启迪,懂得了某个道理;感情上有时会受到触动,产生某种联想……懂得的道理,产生的想法,统称为读后的感想。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并加以阐述,便是读后感。
1、如何写好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吃透原文有感而发
要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对原文的基本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另一个是有一定的文字表达的能力。而就这两个条件的关系来说,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因为读后感的写作,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如果对原文的内容缺乏理解或理解得不够准确,那就无感可写或者感而不当了。
要想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就必须在动笔之前,沉下心来,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阅读原文,对原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心思想,并搞清层次和层次、段落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看一看这些层次和段落是怎样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的。
当然,考生临场作文,时间紧迫,是很难对原文进行过细地分析的。不过,作为读后感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上述要点是必须注意的;而且,“磨刀不误砍柴功”,吃透了原文,才能有感而发,也才能写得比较顺手。有的考生写作水平本来不差,但不去仔细地阅读原文,还没有完全弄清原文的基本内容,就匆匆忙忙动笔写作,结果成绩很不理想。
(2)抓注重点精心立意
近几年中考作文平分标准都提出了“立意新颖”的要求。就一篇议论文来说,“立意”主要指的是中心论点的确立。而“新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新鲜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二是内容要深刻,有独到之处,不能浅尝辄止。要达到这些要求,应该特别注
意的是要抓注重点,生发开去,而不要面面俱到。
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立意谋篇,固然算紧扣了原文;而从原文的内容出发,抓住某一个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未尝不算紧扣了原文。事实上,我们常见的许多写得好的读后感,并不是篇篇都紧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但是,抓住原文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必须在充分理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写好。如果对原文的中心思想茫然无知,那么,对文章的各个侧面的理解也就不会深刻,当然也就不可能写出动人心弦的读后感来。
(3)联系实际议而不空
凡是写过一些读后感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篇文章,在某一点上有深刻的感触,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与之有关的许多事情,许多问题。这种联想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联系实际的过程。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来看,许多考生在联系实际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谈自己的感想,读来亲切生动。但也有一些考生,所写的读后感尽是一些空洞的说教、政治口号、誓言之类,使人感到生硬、枯燥。
至于联系哪些实际,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大体说来,无非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联系主观的实际,即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二是联系客观的实际,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实际情况。只要是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联想哪方面的实际都是可以的。
(4)夹叙夹议以议为主
读后感既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当然是议论和说明。不过,它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一些具体事例,所以又常常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一般来说,读后感的写法是这样的:从读了某一篇文章谈起,摆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包括引用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而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这是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的。就文章的某一部分来说,也往往是叙议相间,两相结合。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在这里,议是叙的纲领和统帅,而叙是议的根据和佐证。前者是论点,后者是论据,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这里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坚持以议为主的原则。我们在联系实际、引用事实的时候,要始终不忘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需要对事实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它所包含的意义。其次,引述原文也需要注意。一般说来,引述不宜过多过细,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也不一定去整段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行了。
2、充分用好“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考试时,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读后感引议联结篇三:引议联结作文模式训练法
引议联结作文模式训练法
陈果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不管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命题人都要求考生“文体自选”。但是,由于受网络作文、新概念作文以及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考生在文体上力求所谓的新奇怪异,以致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体概念。非驴非马,不伦不类,四不像。如有的考生写记叙文,编述故事但记叙的要素不齐备,文章朦胧晦涩难懂。有的写议论文,引用事例过于烦琐冗长,不会概括。议论不像议论,记叙不像记叙,说明不像说明,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样文体不明的作文,即使符合题意,得分也自然是比较低的。
(转载于: 博 文 学 习 网:读后感引议联结)
笔者多次参加四川省高考阅卷,从阅卷来看。给材料作文或思辩性强的话题作文,比较适宜写成议论文。议论文普遍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得分相对较高。遗憾的是,许多考生在写作时存在观点不明、结构不清、衔接不自然、材料不丰富等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写好议论文呢?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引议联结法。
引,即引论,提出问题,一般写在第一自然段,要求从材料中引出恰当的中心论点。那么从哪些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呢?
(1)一句话。主要是一句名言、格言、警句、俗语,甚至谚语和哲理性的话。例如从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引出论点“提倡尊老爱幼”。再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引出论点“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2)一种现象。如从“逢年过节,大吃大喝,铺张浪费”可引出论点“成由节俭败由奢”;又如从中学生早恋现象引出论点“早恋,成功的绊脚石”。
(3)一件事情。如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可引出论点“车祸猛于虎。生命价更高”。 当然,近年的高考,几乎都是材料作文。而材料本身就写了一种现象或一件事情。尤其要认真读懂材料,深刻领悟材料。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干脆利落,恰当而迅速地引出中心论点。
从材料中引出的中心论点,语句要通顺、凝练,绝不能是病句。可以是一个对偶句、判断句,可以是简短的哲理性的话。中心论点要正确、鲜明、新颖。正确,就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符合时代要求,符合社会普遍追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鲜明,就是赞扬什么,批评什么,褒什么贬什么,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错误。新颖,有时代感,有独特的见解。中心论点书写时也可独立成段。 议,即本论,分析问题,一般采用几个分论点的形式。每个分论点,语言要凝练、简洁,一般10个字左右,且独立成段。力求醒目,结构清晰,思路清楚。分论点要倾情打造,要生动,有意蕴。字数尽量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内容彼此相关。要能扣住中心论点,扣住题目。扣住话题。否则,就有偏题之嫌。结构上,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的,如2004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语言是沟通的钥匙》有三个分论点:①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②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③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分论点之间也可以是递进的,递进式的分论点,可从时间、空间、大小的角度思考,可由古及今,由中到外,由个人到国家,由自然到人类社会等。
那么,如何来拟分论点呢?可以采用“类、因、法、果”构思法。“类”——“是什么”,解决的是对象问题,从话题、文题中选关键词提问。如《美丽的梦想》,关键词是“梦想”,可从“梦想是什么”拟三个分论点。“因”——“为什么”,解决的是原因问题,如《美丽的梦想》,“为什么要有梦想”,“折射现实情况如何”并顺此提出分论点。“法”——“怎么办”,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从“怎样去实现美丽的梦想”拟三个分论点。“果”——“怎么样”,即问题得以解决后“我”的态度和体验,如《美丽的梦想》,“梦想实现后我会有怎样的表现,
或梦想没有实现我会如何坚定地追求”。当然,“类、因、法、果”不需要在一篇文章中面面俱到,只要选择一两个方面即可。用作展开的一两个方面,一定是自己体验最深刻,认识最独到,占有材料最丰富的优势方面。
“议”是文章“猪肚”部分,要材料丰富,内容充实,有说服力。要采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议论,恰当地使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家事例作论据。论据要准确、典型、丰富。准确,就是所举事实要真实,不杜撰,不张冠李戴,能用来充分证明其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典型,就是有历史代表性。丰富,就是论据要多,要有说服力,使人看后不得不服。事实论据可以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要概括、压缩,不堆砌事例。一定要结合论点对事例作针对性分析,且注意事例间的过渡和衔接。事实论据要能证明其论点,不要生拉硬拽,牵强附会,人为地给论据和论点之间架起桥梁。如“尊老爱幼”话题,可举事例:①东汉“黄香温床”,宋代杨时“程门立雪”。今天的山东田世国“捐肾救母”。②陈毅作了元帅亲自为病弱母亲洗衣洗裤。③春秋时,幼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几十里山路去亲戚家借米为年迈父母煮粥。④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在零下20多度天气中跳进冰窟窿勇救朝鲜儿童而献身。⑤感动中国人物林秀贞,30年来先后义务赡养6位非亲非故老人,并资助十多名下岗职工幼小的子女读书。⑥洪战辉十几年如一日赡养病重母亲、疯子爸爸和抚养幼小的妹妹。 除了摆事实外,还应有讲道理。可采用事理论据,如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等。要有点辩证分析,符合哲学观点,短短几十字,还可防止将论点极端化以后出现漏洞。如话题“偏见与关系”,如果论点是“要搞好关系,就不要有偏见”,那么是不是有了偏见就一定搞不好关系呢?再如论点如果是“人必须要有自信”,那么可能有人说自负也是一种自信,所以在议论时必须指出,不能将自信和自负混为一谈。这样,文章严密,无懈可击。讲道理可以巧借名言,把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语言并结合论点进行议论。如论证论点“勤奋,成功的保证”,可以借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来讲道理:“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勤奋。玩耍,只能荒废事业,使人一事无成。”讲道理亦可从反面来分析,从假设来理解。如论证论点“磨砺铸造人生”可这样写:“假如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萎靡不振,经不住挫折,受不起磨砺,他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吗?”
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时事。或集体,或个人,反反正正,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还可指出论点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比如证明论点“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魂”,可以联想到“嫦娥一号”:“正是许许多多的航天科技工作者,从无到有,开拓创新,踏踏实实,才成功发射‘嫦娥一号’卫星,扬了军威,长了民族志气。”
结,即结论,解决问题,总结全文。或以抒情句式发出鼓励和号召,或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和拓展。比如论点是“我们需要倡导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总之,人们应发扬探索精神,知难而上,不保守,不停滞,勇于进取,不断获得新成果,开拓新领域,使国家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首尾呼应,发出号召,铿锵有力,引人深思。结尾部分切不可故意拔高作惊人之语,要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
当然,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有好的结构以外,还应有一个醒目、准确、新颖、简洁的题目。拟题可用修辞法、化用法、借用法、逆向法、生奇法、误导法等等。而议论文的题目可以说范围,如“谈??”、“论??”、“说??”、“议??”,如《谈超越》;还可以直接说出中心论点,如《恒心是成功的保证》《一勤天下无难事》。
【读后感引议联结讨论】相关文章:
议论文引议联结思路(网友来稿)12-06
洒水车引热议周记06-15
南京现玫红色雾霾:引网友热议01-01
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引师生热议12-06
关于联结造句的例句06-13
野葫芦引读后感11-26
《华胥引》的读后感06-22
逻辑联结词教案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