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读后感

时间:2021-06-12 10:01: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李白读后感三篇

  李白读后感篇一:《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读后感

李白读后感三篇

  我们的小时候天真无邪,但总有一些幻想,想去实现。--题记 关于小时候,我看的书正是《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出自余光中的《寻李白》。正如他诗中的一样,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

  杰出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 可是,我有个疑问,李白出生在唐朝,“我”怎么去“找”。那来为大家说说。 一开始讲到我的故乡田湖寨,间吞噬了“我们”的寨墙;“我”为生在田湖街而骄傲;宋师长的一生与宋家大宅的地位变化。首先是新旧社会那些年年月月的事,讲革命就是“破四旧”;忆苦是回忆旧社会的苦与批斗地主;只有革命才有出路;梦见与毛主席在下象棋。接着到见娜与“我”的故事,变富裕人家,至见娜到来;与见娜冷战,又因芒果而和好;见娜看桃花,又产生误会;见娜离开。然后亲邻的事,连“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两棵树的故事。再出走,离家去找李白,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离开田湖的“我”在社会中生存;“我”偶然到了宏伟的龙门石门,对神许愿。最后回家,发现时间改变了一切。

  是啊,每一个人都有小时候,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有些奇思妙想。到如今,亦是如此,任何人在异乡,无时无刻的在想故乡,想回去看看,“我”多年以后,回到家,心里感激是一个叫田湖的村庄。每一个人心里都感激曾经养育他们小时候的地方,那个地方叫—故乡。可见故乡—一旦被称为故乡,其实是人的情感记忆的车间。用回忆去生产对故乡的情感,是关于故乡存在最根本的工艺。

  现在的人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人人都离开故乡去外省打工;我们的小时候不是在故乡了。 是不是我们的小时候如同“我”的小时候一样有伙伴有趣事,但是我们的小时候被一堆兴趣班的学习所填满,小时候不在快乐、无忧了。

  我们的小时候是应如作者般去发现童年的乐趣;去感受与伙伴之间的友谊;去了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正如作者说到:世界上的浪漫,莫过于某种童年的记忆,而这记忆中最结实的存在,就是那叫故乡的地方。甚至那些记忆,未免做作,可随着岁月的老化,他反而越发醒目和年嫩。最浪漫的就是小时候在故乡快乐的记忆。“翻清王朝的不一定就是孙中山,而是时间呢。”时间是可以证实一切,消磨一切。“我以为随着见娜和她一家的离去,太阳会从此不再升起来,或者从此暗下去。”说明作者对这份友情是十分珍贵的。“一场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小时候的远大理想会被人给磨灭,但小时候的我们不会放弃。

  《从田湖出发去找李白》我体会到:我们一生有许多记忆,唯独小时候的那份记忆不会舍去、也不会淡忘;作者写这本书无非就是让每个人都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我们小时候在故乡的的记忆,即便,身处异乡心要处在故乡。年少的记忆像一个美好又遗憾的梦,最后总要从梦里挣脱醒来面对更广阔也更无趣的世界。 从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作者阎连科的小时候,是异想天开、是难忘的、是最珍贵的。 就在尘埃中寻找我们的小时候,小时候的记忆即使你要忘记,也不愿舍去。有时也会忘记,但找着、找着就找到了。

  李白读后感篇二:读《李白全传》有感

  在暑假里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李白全传》他讲了李白一生中发生的事情。李白从小刻苦学习,不仅能作诗而且会武功。

  李白出生有一个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天梗星入怀,才生下李白。所以李白是太白金星下凡。所以他字太白。

  李白的座右铭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视金钱为粪土,友谊为千金。他一生中认识了很多豪杰。如:元演、郭子仪、等等。

  李白疾恶如仇,经常打抱不平。在少年时期中,他带着一位书童,浪迹天涯。几年来把从家里带来的几万两银子施舍完了。他虽然被唐玄宗罢了官,可是依然关心天下百姓。

  他曾经让杨国忠帮他磨墨,让高力士给他脱靴。醉写吓蛮书。还偷走了安禄山造反的证据。他61岁时还决心要上战场做一名勇敢的士兵,讨伐“安史”。可是路中因为生病而没有实现。

  我觉得李白这个人文武双全,重视友谊,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但是他因为滥喝酒,才早逝。否则,他还能写下很多不朽的诗篇。

  李白读后感篇三:李白《长相思》有感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词》,这两首非同时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

  六。但异曲同工的是,这两首诗不仅题目相同,连内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仿佛是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间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一映一和,成为李诗中最温柔的一篇。

  第一首先以“长相思,在长安”直白的诉说自己身在异地,而思恋的人在长安。然后开始描写环境:“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已到了有霜的时节,连竹席上都透着寒意。此处诗人由秋声、秋意起兴,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现出来了。在这个“微霜凄凄”的日子中,诗人在做什么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哦,原来诗人在这个寒气袭人的秋夜里,挑着孤灯在思念一个人,“思欲绝”,在动词后用虚词加以补充,起到强调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到极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诗人思之不得,开始烦躁不安,于是他站了起来,走到窗户边,卷起窗帘,发现窗外浩月当空,霜繁星稀,寒气逼人,秋意越发浓了,这样的相思让人更加难以入眠了,于是诗人只好望着月亮空自长叹。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恋谁呢? “美人如花隔云端”!原来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该怎样去遣怀呢?诗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先用一句浅显的对仗“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氛围中,然后紧接一句“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尽致,且看:上面有苍苍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绿水荡漾的波澜,二人相隔天长地远,连魂魄飞来飞去都极为辛苦,何况隔着关山险阻,难以逾越,相见就更加艰难!原来爱到极至,连做梦都是如此期盼相见,尽管相隔千山万水,魂魄也会不辞劳苦的来回飞越。然而,怕只怕“梦魂不到关山难”,因为险阻,梦中的魂魄也越不了关山,使二人不得相见,如此相思,长久下去,岂不让人摧折心肝?于是末一句用“长相思,摧心肝”来结束全篇,让人感觉话已毕而情未尽,胸臆直抒,荡气回肠!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化中,也许人们最初只是为了模仿,后来竟形成了一种习惯。如男子悲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宋玉;女子伤春,人们就会想起杜丽娘一样。而正是因为这一春一秋,秋去春来,才让人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思念,是年年岁岁、无时无刻不在的。《长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发出了

  “长相思、摧心肝”的呐喊,对女子的相思之苦,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一句,季节、时间、环境、情绪全出来了。春日的一个黄昏,日色将尽,夜幕降临,花辨上也似乎含着缕缕烟雾,女主人在干什么呢?月亮已经升起来了,明如镜、皎如绢,一种淡淡的愁绪让她开始感到闷倦,难以安眠。这样一烘托,一幅温婉细腻的场景率先浮现在了读者面前。

  紧接着一副工整的对仗“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古代赵国的妇女善鼓瑟,故称赵瑟,蜀中有桐木宜作琴,相传司马相如曾奏蜀琴来挑逗卓文君。诗人用这两句排比在暗喻什么呢。从字面上来看,赵瑟刚弹过,凤凰状的瑟柱停下来了,又不知不觉的拿起蜀琴,准备开始奏起鸳鸯弦。而凤凰、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生活,正是男女之情的一种见证!哦,原来女主人是在思念她的爱人了。

  再来看下句“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男人在思念至极呐喊“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一片如火之热情。女人则如水,她不怨恨,她只是把满怀心事托与春风,希望春风能把因凤凰柱、鸳鸯弦带给她的那深切的别离之苦捎给远方的心上人。“寄燕然”一句告诉我们,原来她的丈夫是从征去了。。

  心事已经寄予春风了,春风真的能给爱人带去自己的一片相思吗?女人心里依旧一片茫然,于是她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忆君迢迢隔青天”!山水迢迢,对你的思念如此遥远,就象隔着那苍茫的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为流泪泉”,一句想象奇特、大胆夸张的对偶把这个美丽的女子形象刻画出来了,旧日的那对顾盼灵秀、眼波如流的双目,如今却变成了泪水的源泉,可知二人分开之后,女子除了长夜无眠和深深叹息之外,竟是常常的以泪洗面。

  末句“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使这个女子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了,你看她娇嗔的说道:如果你不相信我因为思念你而肝肠寸断,等你回来时,在明镜前看看我憔悴、疲惫的面容就知道了。一副天真、调皮的样子跃然纸上,让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诗人虽不是女子,却能刻画如此生动、细腻的女子形象,就好像曹雪芹不是女人,却能读懂天下形形色色的女人一样,我想,世间无论男女,也许不必太多的在意付出,只要能真正的读懂对方,此生足矣!

【李白读后感】相关文章:

《李白》读后感03-22

李白读后感11-17

《李白》读后感06-24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03-29

寻李白读后感10-20

李白的故事读后感10-29

《诗人李白》读后感10-29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03-01

寻李白读后感01-29

李白与杜甫读后感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