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的读后感(通用10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美人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虞美人的读后感 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
无边的凄楚,无尽的愁思,往日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如今只剩下虚无缥缈的轮廓。于是只能逃避。春花秋月,却殷切期盼它早日了却,只因怕勾起内心最深处的伤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所有的心碎、心酸、心痛都融在这一声叹息之中…
"雕栏玉砌"不会因为人间是是非非而改变,改变的是作者见到它的心情--两个沉重的字眼:苦涩;但它又是改变了颜色,曾经的红似火,如今已真正化成了一团火,灼伤了李煜的心,成了不可愈合的伤口。
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愈愁,愁无底!愁长流!锁眉,垂头,叹气,那深深地痛…
在我,一个后世读者的眼光看来,这首诗写的是那样凄美,那样震撼人心。本词通过采用问答形式,描绘出词人悲恨交织的内心世界,读来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作者先以问句撩开无边的愁绪,"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一声发自心灵深处的绝望和悲戚!春花年年开,秋月月月圆,你何时才能到了最终的时候?问得如此突兀,大胆,摄人心魄。
对于常人而言,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但对于昔日高高在上,今日却沦为阶下囚,朝夕以泪洗面的李煜来说,春花秋月着实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转而,他又问人间:"往事知多少?"往事,主要是指他在当南唐皇帝时的岁月。这一深沉的发问中,包含了他既有悲哀亦有后悔的心情。他后悔像南唐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阔,实力雄厚的国家,竟由于自己的贪于享乐而失天下;他后悔自己宠信奸臣小人,而帮助宋朝大军渡江围攻金陵,致使家破国亡;他后悔忠直大臣因劝谏未成而悲愤自杀,自己也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他悲哀,悲哀历史不能给予他一个改过自新,自强自立的机会。这,一个多么心酸的问号…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夜深人静,月光似水,凝目向窗外望去,那过去曾经是自己的国土,现在却处在别人的掌控之中,更可悲的是,连自己的自由都丧失了,只能在被圈定的范围内徘徊,哀叹。为此,他有太多的`感慨,故国何堪回首?失国之君的亡国之恨和那种对故土的悠悠眷恋之情,()尽在这一声叹息之中透露出来。
无边无际的哀愁与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他不由得又向自己发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又自答道:"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君者,词人自己也。这些仇恨,悲哀,辛酸,郁积在心,沉淀为浓浓的一汪愁绪,无法消除,无法解去,历史的沉沦…
追昔抚今,这一首千古杰作,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李煜,一代帝王,却一世悲哀,他的愁,他的悔,他的痛,化作星光,成为历史长空里的一角,时时给我们以警戒。
虞美人的读后感 2
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含时间的概念。诗歌在唐代发展到极为成熟、辉煌,后世没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词更有发展之地,到宋代达到了极致。更确切来说,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词最先在民间流行,后来为文人士层接受,并采取这种体制创作,经李煜等人之手,渐渐由宴间助兴的功能演变为表达士大夫情怀的文体。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尤以词名世。因为,醉心声色犬马,最终国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药而死。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绝对是一个境界高妙的词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对是一个荒淫误国的君主。他不眷恋君主之为,然而历史却把他推到了这个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宁为一词人,也不愿身处高高庭院而束缚了自我。他的词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与陶醉的情绪;后期因境遇的变化,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其词前后题材变化有多大,但都贯穿一个特点:“真”。词的感情处理上,少有理性的节制,一任真实情感的宣泄。《虞美人》便是他后期亡国经历下的一首绝好之词。
《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囚居汴京时所作,是一首表达亡国之痛,感叹人生苦短的词。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设问,非常概括凝练,将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和过往时间的难寻一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对这样的节气自然变化时内心无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将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缓缓道来,不加掩饰,往事如风,但是此刻不能潇洒,因着囚居与屈辱,愁怨与悲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倘若你要问“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会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东流去的春水啊,数不清!
《毛诗序》里说:“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国之词中只有自伤之情,却不见对亡国后百姓的忧愁,何也?因为,他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词人,他以纯真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彷徨无依,但是缺乏理性的节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狭隘情感上,而无对自己反省,更不用说是忧民之心了!在这一点上,比之后世词人的忧国忧民、豪放如东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
艾青在《诗论》里头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可知,意象的选取是非常严格,而且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与意图的东西。这首词里,春之花,秋之月,东风吹过的小楼,玉砌的雕栏,向东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实还是虚,都传达出了与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无常。那玉砌的雕栏想必还是在那伫立着,但是朱红的颜色早已斑驳,故国的一切还在李煜的心中,像一个霉菌总是隐隐发痛。
虞美人的读后感 3
最近我又重读了李煜的《虞美人》,这名词我在童年的时候会背诵,但是童年的我并不理解词的含义,只是喜欢优美词句罢了。今天重读这耐人寻味词、不由觉得格外的亲切和伤感,它似乎把我带到秋风扫落叶的季节,让人感到无限的惆怅。不是吗?李煜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完全是发自他内心的呻吟和凄然,词的内容象征着国破人亡,江山已去,美好的`往事如同梦幻一般、又象过雨烟云,悲惨的场面仿佛展现在我的眼前,年年岁岁,凄凄惨惨,害的人心惶惶,一切怎不叫人心破碎。
当李煜写到“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他完全沉浸在亡国的旋涡中,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声名狼藉,情绪非常低落,精神支柱完全崩溃,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的读后感 4
最近我又重读了李煜的《虞美人》,这首名词我在童年的时候就会背诵,但是童年的我并不理解词的含义,只是喜欢优美词句罢了。今天重读这耐人寻味词、不由觉得格外的亲切和伤感,它似乎把我带到秋风扫落叶的季节,让人感到无限的惆怅。不是吗?李煜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完全是发自他内心的.呻吟和凄然,词的内容象征着国破人亡,江山已去,美好的往事如同梦幻一般、又象过雨烟云,悲惨的场面仿佛展现在我的眼前,年年岁岁,凄凄惨惨,害的人心惶惶,一切怎不叫人心破碎。
当李煜写到“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他完全沉浸在亡国的旋涡中,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声名狼藉,情绪非常低落,精神支柱完全崩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么真切的诗句,使我百读不厌,我的身躯仿佛已陷入东流的春水中去了。
虞美人的读后感 5
李煜的“愁”是封建帝王的愁,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说: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回过来看,我们怎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的最好……
虞美人的读后感 6
做为一位皇帝,李煜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做为一位诗人词人,李煜的诗词广为流传,其中《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最为著名,也是我最爱的一首。此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这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这首词作为李煜的绝命词,读来令我伤感不已。“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暖花开,中秋佳节,月圆之夜,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是李煜却在牢狱之中苦苦思念着故国,心里不由得回忆起往事种种。李煜不由得感叹“春花秋月何时才能了啊”,因为这春花秋月引起他阵阵思念,痛苦不堪。“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他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最后凝成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一声慨叹,悲怆已久。
这首词令我不由得感叹李煜的人生,纵使李煜的故事已经结束,我认为他的人生从来都没有失败。他只是错生在帝王家,他应该如同一根羽毛一般活着的,飘飘然亦惬意,无聊时写写诗词品品好酒,如此了了一生。
虞美人的读后感 7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蒋捷是南宋末年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鸿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郁郁寡欢,退隐江湖,栖息于太湖中的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劫,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有道是“物感于心,情发于衷”。蒋捷以敏锐的艺术触觉,深入到每个事物、每种境遇难以触摸的地步。到老来终于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蒋捷,从伴随人一生始终的风雨中,提炼了“听雨”这一典型情景,融为富有韵味的诗境--就那么几十个字,三次听雨,概括了人的一生境界:青春的张扬和激情、中年的奔波与流落、晚年的凄苦与无奈。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尤其是到最后僧庐下听雨,寥寥“一任”二字,便将人生的悲哀和无奈写到了无法言说的极致。
人生的境界如此纯美,而这种境界只属于敏感的'心灵。它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体验,犹如月光、花香和清新的空气,弥漫在人生的旅途中。悲欢离合是人生永远的主题,恩怨情仇是人生永恒的旋律。因为有遗憾,我们才追求完美;因为有苦难,我们才珍惜幸福;因为有离去,我们才眷恋尘世。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疯狂归于平静,万事终成云烟,“从容走过”便是人生的理想境界。
虞美人的读后感 8
生命的高贵与卑微,本是相对的,纵然不幸卑微成一颗杂草,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让命运改道,活出另一番景象。
——《虞美人》
羞涩见人,莲步轻易。原是一乡间杂草,独自在路边摇曳,明明是草的命,却始终做着花的梦。它不舍不弃,默默积蓄着,这顽强的意志也许是上天的感动,终于野草绚丽的绽放出美丽的鲜花。红的,白的,粉的,如云锦落入凡尘,漫步于山间,它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好一个绽放,好一个虞美人。
虞美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命运对我们不公,那我们要敢于与命运做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们要控制命运的咽喉,不要一味的迁就命运,命运只是弱小者逃避现实的借口。命运是弹簧,你弱它就强,命运是歌,曲折而婉转,命运是笔,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我们与命运拼搏,改变命运我们终究会与虞美人一样,开出绚丽的花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著名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少时经历了一场车祸,使原本生龙活虎的他骤然之间禁锢在了轮椅上。面对自己的命运,她也想改变,但是,那么一瞬间,他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我虽坐在轮椅上,但我的脑子仍然可以运转,手还可以写字,我若是只因这道坎,而停止住了脚步,那不就是对命运对抗,他用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并非是对自己哀伶,自叹,而是让自己微笑着面对生活,改变命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如此,在晚年,他双耳失聪,但这一切的一切却从来没有阻止过他对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作为21世纪的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不就要学习贝多芬感于与命运做抗争和这不屈不挠的品质吗?
如果你还听天由命,那就读读《虞美人》吧!它会告诉你如何改变命运!
虞美人的读后感 9
月残入西楼,满院的梧桐不过如我一般深锁,凭栏望,尽是我和我故国的离愁。
极目,不及思远,望不见我那可爱的国家,皓腕凝霜的肌肤确是印上了这北方的苍凉?往昔那山花似火、春水如蓝,在我呈《即位上宋太祖表》后,与我苟安的那几年里,反倒给了我现在太多如春草般的离恨,更行更远还生。
那匆匆凋谢的林花,诉说了多少繁华落尽的凄凉;那滔滔东去的一江春水里,又容载了我多少人生长恨!
不曾想,当初兵临城下,我望着周遭的柴薪,竟失去了别离的勇气。火,烧尽了玉树琼枝,烧尽了凤阁龙楼。我所拥有的,不过是三千里地的山河,可当连最后一点河山也守不住时,我想让她更完整,可我当时的慌乱的'情感,亦如她在烈火中挣扎的表情。肉袒出降,背后那一缕烟火映着我那最后一点仓皇,辞别过往。
一滴泪,凝着深秋的凄凉,打乱我的回想。下西楼,辗转难眠,远处,《霓裳羽衣曲》入耳,惊破灯红酒绿入梦。娥皇魂守江南,小周后却难留枕边。欲取酒买醉,想我为何一直退缩?江河未血染,生灵未涂炭。换得半生寂寞而已。不禁释然一笑。又回梦江南。
年年七夕今又七夕,日子没抹去我对故国的思念,反而越发浓烈。雕栏玉砌被印得惨白。宫娥空舞,我两眼泪簌簌,混着杯中的玉露琼浆,抿一口苦涩,余味饶舌,泪入心,酒入肠,我难回故乡。
歌舞渐消,牵牛织女星踏雀相会。我与我的祖国几时能重逢?我不敢去想象它,任凭其纠缠成那种无语名状的滋味缠绕在心头时,我却又落泪了。回首明月,那里有我的故国与臣民。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月洒流光,光恋琼楼,琼楼非属我,不与我去。七月七,不过一瓶牵机药,就结束了我的一生。
洛阳北邙山上,有个孤寂的灵魂望我江南。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虞美人的读后感 10
楚歌战火狼烟兀,挑醉凄婉舞。
燕姬红粉报君情,笑持龙剑试青锋,泪盈盈。
美人宝马亡荒野,百万魂填壑。
若初鸿宴斩刘公,不须今日愧江东,徒苍穹。
我不知《虞美人》词牌是否与虞姬有关。可是,每次看见这词牌总会使我想起历史上虞姬的悲惨命运。
项羽兵败乌江,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争相歌咏,惋惜项羽一代英豪,我却不以为然,而更多的是为虞姬感到惋惜。红颜薄命,用项羽乌江自刎与虞姬血溅军帐,我倒认为虞姬来得更壮烈一些。自项羽吴中揭竿起兵,虞姬就跟随着他,整整七个年头,血风腥雨,刀丛剑林。醉舞越剑,温柔帏帐。我想在那一夜,虞姬一定是用她的整个生命在舞在唱。一定唱得缠绵悠远,一定舞得英气勃勃。不知道那时是否在唱《虞美人》,但我知道那歌声一定会是泣鬼神憾天地,与江河青山共存。
项羽算什么东西,一介武夫而已。一味在烧杀,二十万秦军降兵杀得一个不存,大火烧得洛阳宫殿三个月不熄。真正地是一个暴君。
说起乌江自刎就更不值得一提了。说什么“无颜见江来父老”。难道就有脸见去见地下八百子弟兵的亡魂?难道就有脸去见为你而死的虞姬了吗?为你而死的人可都是指望你重返江东,雪仇前来,为他们报仇雪恨!你倒好轻轻的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就把自己肩上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好一个西楚霸王,在乌江自尽还不如与虞姬一起殉情自刎,落一个生死相随,也许还以慰抚一下虞姬的.心!
不管怎么说,《虞美人》的词调我还是很喜欢的。到了李煜手里,出了“春风秋月何时了?”更把这凄惋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到了极顶。那长短错杂,轻韵曼声,音律多变,瞬时就把那曲调顿挫悠扬,缠绵思情传递给了人们,令人读后回味无穷。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凄美的感觉。
【虞美人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虞美人说课稿11-05
《虞美人》教案03-22
《虞美人》说课稿12-22
说课稿:虞美人12-26
虞美人教案11-14
说课稿:虞美人12-26
虞美人作文08-19
李煜《虞美人》07-04
虞美人说课稿07-13
《虞美人》教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