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读后感悟范文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为大家分享了湘行散记读后感,欢迎借鉴好!
湘行散记读后感1
吊脚楼头,随风飘扬的是你热烈而沙哑的情歌;湘水沿岸,焰焰欲燃的是你漫山遍野的杜鹃;青山碧水间,风日滋养下是你至纯至美的人性。你是美,是善,是温柔,是慈悲,是包蕴在野性中的诗性的诉说者,你是俗世中的赤子,你是沈从文。
有一种情怀叫沈从文,这是一种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气度。年少时随队颠沛流离,同伍的人皆吸烟,面对这个世界的集体混浊,他不以唯我独清自诩,只是默默的坚守自己,不被环境同化,就是一种遗世独立的高贵,而他还把经过的事,见过的人都化成了笔底的波澜,写人记事皆入木三分,各具情态。建国后,面对外界对其作品倾向的指摘,他没有用他的妙语去反唇相讥抑或是为自己解释剖白,就是诗里说的“和谁我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他将深邃的目光转向古代服饰研究,埋头数载,竟也成就该领域中的煌煌巨著。面对众人的诟病,另辟蹊径,将爱好发展成学识,是让枭小闭嘴的最有力的方式,也是最漂亮的反击。一个文人要有傲骨,不媚俗,始终高蹈于世俗的好恶之上,它的作品才能有超越时间的永恒魅力,而且越经流年变幻,越发得隽永。无疑沈从文做到这一点。
当他的目光投向他精神上身体的故乡湘西,投向那些他爱的事物和人的时候,他又换了一副心肠,柔软慈悲,当他回到阔别的故乡“山头一抹淡淡的午后阳光感动我,水底各色圆如棋子的石头也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于是有了《湘行散记》,回家途中所见的两岸壁立的青山,积翠凝蓝的天空,透明烛照的月色,河面上乳白色的雾气,欸乃的摇橹声,甚至于小羊软弱悲哀的叫声,一切的一切都使他倾心,使他感到瑰丽庄严。可是最撩动他心弦的还是那些自然风物滋养下生成的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无一不单纯,任性,活泼而有生气,多情的水手命时刻悬于水上,可以放纵的说野话骂人,也可以对船妓真心以待;灵气的女孩命不由己,却无哀伤,仍妖妖娆娆的活着,遇着一个书生气的男子也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模糊的欲望,老水手活到八十岁还有认认真真数钱的神气,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著……这些人身上都有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悲哀的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湘西的清溪涤荡了他们的性情,他们身上有野性,有血性,有浪漫,有多情,有市侩,也是超脱,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优美,自然,又不悖人性的生活方式。他们傍水而居,在水上艰难的讨生活,又在急流险滩中交付了性命,被卷进水流之中,仍要在沉没之前交代遗嘱。因为知道生存艰难,所以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活着,看重每一份小小的欢喜相聚,珍重每一次的悲伤别离,在大自然的馈赠中活着,条达坦荡,任性妄为。
有一种情怀,叫沈从文,这是一种有如天地洪蒙初开的赤子之心,单纯而热烈。此次《湘行散记》更珍贵的是收录了比较完整的沈从文与张兆和的两地书,新婚燕尔,便遇小别离,距离把思念酝酿得更加醇厚,情真意切的书信让人动容。一向冷静理性的张兆各也呈现出少有的小儿女之态,细腻琐碎地担心他的二哥的衣食住行。沈从文更是一贯的情意绵绵,山水作伴不及一人同行,沿岸风景亦不忍一人独赏,星空新月都是她的眼睛,有多少蚀骨的想念就有多少如潮的哀愁,这些都化成了笔下炽热的文字。张兆和回忆道;“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夕,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是对我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 无论后来多少世事龃龉,在沈从文心中爱的都是那个满怀温柔提笔回信的“三三”,这是沈从文的赤子之心
因为有了沈从文,文学史上有了一个独立自在的湘西世界,有了不重叙事,以写意为要的文学流派,愿你能在尘世中邂逅先生的文字,一路同行,品味“阅尽繁华始向真”的纯净世界,瞻仰一个遗世独立的灵魂,缅怀一种叫做沈从文的情怀。
湘行散记读后感2
作为一名湘西生湘西长的土家族姑娘,从我记事起便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湘西之美在沈从文的书里,黄永玉的画里,宋祖英的歌声里。沈从文先生是上个世纪我国的著名作家,他年少投身行伍,随军辗转川黔湘边界。阅尽社会之后开始投身文学创作。
独自旅行
沈从文先生虽学历不高,但是凭借着自己对文学的喜爱以及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受人喜欢的文字。他的笔触浪漫而又细腻,描绘了一帧帧或恬静或充满生气的画卷,常常令人忍不住捧书遐想,沉醉其中。
本书选取了沈从文先生三个时期代表作的集子,包括散文和书信两部分。其中散文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着秀美风景的连轴画卷,映射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将那些我们生活中的普通小事,都归入了民族历史空间予以关照。
独自旅行
初读《湘行散记》你会发现,湘西有清澈见底的河水,也有听过之后就再也无法忘怀的橹歌。在那个并不那么和平的'年代里,光从沈从文先生的视角里,就有那么多居无定所的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因为战乱而死去,有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妻离子散,然后孤独地等待老去。也有那么多在悲惨命运里苦苦挣扎着求生的人们,在之后的某个平凡的日子里相遇,但却不再相识。
我以为我是在读小说,但细细品味之后才能发现,这更是沈从文先生人生经历的缩影,斟酌体会之后不禁令人泪眼婆娑。
在《水手们》一信中,沈从文先生写到:
三三,想起我们那么好,我真的轻轻的叹息,我幸福的很,有了你,我什么也不缺少。
读到这里,我的眼眶湿润了,沈先生对妻子的爱恋如此真挚,可见其殷殷深情。如果远方的妻看到这几句,应该是嘴角含笑但眼中却带泪吧。
描写沿河景色时,沈先生写道:
两山翠碧,全是竹子,两岸高处皆有吊脚楼人家,美丽到使我发呆。
现在的湘西,依然保留了部分文中描述的名为吊脚楼的建筑。古色古香的木制建筑,上面是房屋,下面由四根柱子支起。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浅浅的,清澈见底的河水。妇人们在河水边拿着洗衣棒拍打着衣服,小孩子们在旁边扔石子,大笑着跑来跑去。或许就是这如画的美景如诗般写意的生活造就了沈从文先生浪漫的性格和细腻的写作风格吧。
沈从文先生在本书中既描写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苦,透过他们的悲欢离合,感悟人生的庄严,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青山绿水的画卷,令人心生向往,美哉!
湘行散记读后感3
一直对神秘美丽的湘西充满着好奇。所以生于凤凰古城的作家沈从文写的巜湘行散记》一下子吸引我的视线。我预期从中发现湘西的奇特与美丽,读下去却有了更多的发现。
本书前部分是沈从文给妻子张兆和的信,讲述旅行见闻。后部分是沈从文写就发表的散文。
在沈为母奔丧后返回的八天的坐船冬季之旅中,作者尽情描绘了他的行船,所见,所听,所感与所思。
虽然他的小船之旅并不舒服。逼仄的空间,寒冷的气候,吃饭睡觉都不比陆地上,但是每一处不同的山水,树木,吊脚楼,豪放,有趣的麻阳船工的歌声以及语言粗俗却朴实可爱的船工生活,好多没听说过的地名地貌在作者的描述和画作中撩拨着我的神经,令我心驰神往。仿佛与作者一起坐在小船上,真切地感受着他的窘迫,他的快乐,他的悲伤以及他那排山倒海般的热烈的思念。
从张兆和(三三)给沈从文(二哥)的信中,读者可以发现三三是关切惦念二哥的,并非之前很多文章中把沈写成单恋。他们之间是有爱的。
再看二哥给三三的信中爱与思念更是无处不在。每封信中都会声声呼唤,殷殷期盼,那种强烈的思念之情真不是普通夫妻间有的。也许正是这样的深情与直白才让这个"青蛙25号"最终赢得美丽高贵公主的芳心。
作者在书中充满温情地书写了1934年湘西的山水,风情,展现湘西诗意的世界。用书上作者自己的话说:"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我喜欢"十分温暖的爱着的"心态下的东西,它们的美丽中渗透着暖意!
湘行散记读后感4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恰是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手边尽是云气,起初倒的热水已经凉了,而我,好似做了一场黄粱梦。
沈从文老先生,别人言说他是赤子其人,星斗其文。诚如是。看完这本《湘行散记》已然是循着沈先生的脚步,细细赏过他的故乡。艄公的橹歌还在湘西雾蒙蒙的水面上回响,吊脚楼上隐隐约约有姑娘清脆的笑声,太阳落尽,晕出半边夕烧的天,我行过山,行过水,去偷窥了一场梦。
说来有趣,沈从文,一个当过土匪的苗疆汉子,在这本书里倒是对湘西的山水倾尽了一切温柔,他从新婚燕尔中抽身,大抵是把眼前的黛山碧水都当做了张兆和的黛眉,杏目,于是这山这水,都成了他的情书,或许是给他的小妻子三三,又或许是给养育他的秀美湘西。身心都怀着爱意的男人,对于一切都包含着温柔和孩子的天真。
他写**,**,船手,没有贬低没有陌生。好的故事都是从生活里来,每一个人是都鲜活的,真实轻快的鲜活。像周围的姑姑,叔伯,姊妹,兄弟。翻过纸张,还能看到他们和你轻快地打招呼,隔壁阿姊要下河浣衣,前院的小哥要跟船远航。
世务艰难,歌声未歇,从《湘行散记》中,我能看到最为真实的中国人形象,在砥砺前行中轻快地活着。而我始终坚信,能从如此温柔的人文角度来写人的,其内心一定是慈悲的。湘西的粗鲁野蛮他看见,但却并非鄙夷,他用苗疆特有的爽朗和赤子般的温厚尊重这些的存在,尊重每一个认真活着的生命。他从船上下来,走到土埂上,同湘西妹子唱着山歌,和年轻的纤夫亲亲热热地哼着粗蛮的小调,亦或是像豹子似的去找妇人。呵呦,多欢乐!
一河一船一书生。他行在湘西山水里,路过别人的故事,呵手提笔,写给情人。古人说诗词上乘讲究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沈从文的文字三分随意三分灵气,其余下的尽是对故乡山水色的倾怀柔情,而作起文章来,反倒像在作画,所有遗憾都在轻描中绘上了怜悯和惋惜。他是通透的清楚的,也是朴实的温厚的,人行走在这大千世界,总有着无数招摇,无数光怪陆离,在宁静里取热闹,想来也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原因。
《湘行散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个中国文人的人性关怀,在浆声橹影里,他听着艄公煎鱼的声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有唐以来都欣然往之的桃花源。
史铁生说过,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而沈先生笔下清浅的湘西,随着社会改变已然星移物换,但文章永恒,或许某一天,你内心滂沱大雨,无处躲避,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过的山水,听听船舱下潺潺流水,和我一样去偷窥一场梦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悟】相关文章: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03-23
湘行散记的读后感03-29
《湘行散记》读后感04-09
湘行散记摘抄04-09
《湘行散记》好句09-01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文03-24
小说湘行散记的读后感04-07
湘行散记读后感范本04-06
湘行散记读后感「推荐」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