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3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1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文章,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2
《实践论》问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要用认识来被动的作用于实践。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有片面到更多的方面。我们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通过理解观察外部信息,构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必须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地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构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而我阅读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觉得里面的许多观点可以让我联系到自己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将来发展的道路。其实人生的发展也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产活动决定一切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假如我们的学习活动决定一切日常活动,是最基本的行为活动。由这样基础可以得到书会成为我们自身发展的源泉,然而大学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变得多样化。不仅要学习课内的,更要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不同的同学的学习重点是不一样的,就实践论中所说,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活动。而成为一位有主见有勇气有思想的大学生,是可以从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书本中这些不同的方式学到的。生活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人的能力达成一定高度。而人们的认识不论其他情况也是一步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有了哲学观点的支撑,无论在发展道路上遇到多少款男,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只要把握好每一个经历和体会,善于实践人生。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3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理解《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以马克思辩证主义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外部世界了解的真理标准。”用于指导实践,实践用于验证理论。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无论是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从点到面,单方面到更多方面。只有结合理论,用实践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把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学到的知识)相结合来判断事物,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开展工作。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积累一定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达到了理论水平。当然,理论要经过实践的验证。也就是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所有的认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实践论》表示:“只有感觉到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不管谁需要知道什么,除了接触那个事物,即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看法看起来很平淡,但实际上是很多人忽视的真理。
《实践论》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整个宇宙发展过程中,各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因此,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承认对各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真实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的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单独识别,不能用任何一句话来说明。因为人们对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有相对的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实践的正确和系统的看法,对指导当时中国革命,指导当前和未来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4
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就学过与实践有关的一些理论,通过阅读毛主席的《实践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毛主席的《实践论》是其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是在1937年7月,在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的情况下,毛主席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第二,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我认真阅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深受启发,以下是我读完这篇文章的感悟。
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最好自己去实践一下。就如我们想知道葡萄是酸是甜,就可以去品尝然后得出答案,而不是光听被人讲。毛主席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实践活动是人首要的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类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生存,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从实践中得出的认识才是有根据的认识。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从间接经验、书本中学来的。但一切知识就其最初来源而言,仍然是实践。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丰富自己,不断增加自己的头脑储备。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够服务于实践的认识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只有亲身投入实践,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然而,人的生命和力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去实践,但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感性认识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能成为真理,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需要把它放回到实践中去检验,看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变为事实,这种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这个认识的过程也就随之完成了;如果这种理论经过实践检验与客观现实不符合,则还需要继续认识,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性认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就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毛主席有句名言:“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实践,动手实干,因为许多事情看明白了,行动计划制定出来了,但是不干就不能落实,更不能实现目标。 就好像我自己经常会为学习制定计划,但是我并没有毅力去实践,所以我一直都不能享受到计划实现的成果。于是我深深明白要勇于实践,这就要克服畏惧情绪。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你接受一项任务时,刚开始时可能是困难重重,就退缩。但是,如果你埋下头,不气馁、不抱怨、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到底,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会有成就感了。
其实,我觉得我们的学习也是缺少实践的,从小学到高中,我们都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考上一所好的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我们拼命学习,学习那一大堆的教科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在当时是记得很牢,但是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亲身实践。现在到了大学还好,在学校的提倡下,我们很多学生都会在假期去进行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实践,尽管有一些是与自己专业无关,但是我们也还是可以从中获得认识。通过社会实践,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开阔视野,了解社会,体验了生活,更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要改进的方面,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再好的认识,看似再完美的理论,不经历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在实践中得到教训,从而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改造世界,提升自己。《实践论》在当时就起了重大的作用,现在它仍有积极的价值,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5
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通过接受外部信息,通过主动观察,形成了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再积累一定资料的同时对其加以整理、归纳和总结,便会得到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6
大二上学期,跟着马原老师的步伐,我阅读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实践论》是毛主席借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一本书。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实践是思考的物化,没有实践的人,只会是碌碌无为的空想家。
《纸上谈兵》的例子不停的在提醒着我们,不会实践的空想只会被那些实践家们击得遍体凌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成天对非常之观充满想象,却不敢亲自去看看的人,“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领悟了这些道理,于是他勇于把自己对国事的思考付诸于实践,掀起浩浩荡荡的“王安石变法”。尽其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其乎?
伤仲永,伤的不仅仅是少年成名,江郎才尽的悲哀与无奈,更多的,是对仲永父亲浅薄无知,坐吃山空,没有对仲永才华加以雕琢,在实践中深造孩子的潜力,最终泯然众人矣。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7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的一篇著作。《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
(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接触到这部分的内容还要追溯到大学时期,在《毛泽东概论》的课程上有所接触。但是大学时代的我们,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就像好多帖子上所说的,大致意思就是:高中大学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比如:各种物理定律,数学上微积分或是函数,能被用到的机率是少之又少。反倒是一些最基础的算术和一些基本的概念,在生活中被用到的机率很大。归根到底体现出了实践是很重要的。
对于平时的生活也是一样,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对于我们从事的这个行业,从事的这种技术行当来说,流行着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好比像我们都经历的初始改装一样,师傅交给两个或是三个徒弟的知识是一样的,可能有些人接受的快一些,有些人接受的慢一些,通过两三课的学习,就能感受到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在接下去继续的训练中,自己该知道在那些方面进行强化,知道自己在接下去的学习可能要花多一点的时间去理解,去模拟,以便跟的上师傅教学的节奏。在新学习的开始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有着理论作为支撑,师傅讲解的经验作为指导,最终才能迈向成功的彼岸。
对于飞行这个职业来说,我们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顺着机长教员走过的路,在他们的指点教导之下,技术慢慢走向成熟,经历慢慢走向成功。试想一下,如果光有理论作为支撑,没有在平时飞行中机长教员给我们创造锻炼实践的机会,我们也许不会领悟这些理论的高深,不会对飞行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像前面提到的高中大学学习的理论一样,最终还是由于使用的机率太少,最终都还给老师了。理论固然重要,没有经历过实践的考验,我们也无从辨别其正确性,只有经过实践考证过的理论,我们才能相信它的存在性,当我们解释或是运用时,又多了一份自信。但是,光有实践,没有理论作为支撑,当操作起来时,那叫盲目。“飞行无小事”,你的每一个操作如果没有理论提供保证,带来的后果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或是不可逆的。在平时飞行的教学中,机长教员的教学也是有理论作为支撑的。如果你对某些理论存在疑惑或是对某个操作看起来畏首畏脚,缺乏自信,他就会以理论操作手册为基准,告诉你想了解的内容是什么样的,然后对应的操作流程,在他们的监督下,实践一下。帮住我们解惑答疑。这就是飞行,也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往复循环的过程。
通过《实践论》的阅读,也给自己今后的学习指明了一个方向,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平时要多学习,多总结;对于存在的疑问,也应该第一时间寻求解决。同时在平时的飞行准备过程中,也要做到充分。当机会来临时,有能力也有自信能够把握住。通过不断的实践让自己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满足一名飞行员所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保障飞行的安全顺利!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8
在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积极努力的实践。实践论是一篇讨论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文章,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懂得哲学,才能深刻理解事物,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才能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不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实践论引导着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深远意义。我们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是我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一些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实践,错过了验证一些事情的机会。在认识的过程中,他们就错失了第一步,失去了对外界事物的接触。还有一些人凭着自己的经验,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了,不用再去实践,可是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种光景。人们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想要得到滋生价值的实现,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成长。面对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应该提高我们的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我们,需要提高的认识和能力有很多,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想现在的我们,都会找一些兼职做,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有些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知道。又了经历,也让我们了解了这个社会的现实,也为步入社会提前做好了思想准备。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9
从当时的写作背景看,全国正值革命的关键时期,而党内两种错误思想又不断的冲击着革命道路,险些把中国革命带向危险的地步。作为当时的明眼人毛泽东审时度势,写下这篇实践论(以及后来的矛盾论)。重点其实是为了端正思想,把革命思想统一,把革命带向正路。而事实上,文章一出,也的确获得不错的效果。另外,这篇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伟大的著作,在现今的社会上,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继承和批判的结果,是人类思想的又一大进步。如今,它仍旧指引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前进方向。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难以忘记它和它的作者对中国革命,对中国建设,对中国历史所作的贡献
不知不觉,我就把整篇文章看完了,当然受到文章的强烈震撼。这的确是篇情理兼备的文章。读完后,我既有文学上的美感,又有哲理上的收获。我个人觉得,它给我几个比较重要的启示是:
1、实践的必要性和首要性。这其实是认识论的首要的观点,我们学习了马列主义这么多年,这个观点还是应该不仅深深留在脑里,还时刻提醒着我们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凡事须躬亲、力行之。
2、有了实践便有了认识的需要和发生,但是,认识更要比实践进一步。即文章说的,要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上做工夫。通常我们会被大部分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现象材料所迷惑。这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忘亲身实践,在一大堆材料中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犹为重要。
3、实践对实际的依赖。实践是实际情况的需要,所以实践要完全立足于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产生正确的依据和评估,进一步得到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并不断的将正确的理论运用于再次的实践中。所以,尽量营造成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10
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更深层次的含义。
就像我们考试,只是在考试之前发狠的背知识点,背公式,背单词,背作文,而不是实践它们。初级的学习阶段,学的是哑巴英语。只做题,从不开口说,所以我们单词背了忘,忘了背,却没什么效果,数学公式也是这样。
我的一个数学成绩好的同学曾经跟我说,他其实不怎么背公式,碰到了需要公式的题目,再去翻公式。做的题多了,公式自然就记住了,所以往往数学学渣们是背了公式,却不知在哪儿运用。最重要的是知识不运用于实践,你会忘记,就像现在给我一张考卷,我肯定考不上这个学校。
对于我们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就是讲课,因为我们是师范类的专业。曾经不止一个老师跟我们说过讲课的重要性,相信我们对老师讲的好坏也有深刻体会吧。
至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我的初中数学老师,他完全浇灭了我对数学的希望。他只要我们背公式,卖给我们一本公式书,告诉我们,只要将这本书背下,他包我们能上120。他讲考试卷的时候简单的题不耐烦讲,用轻蔑的眼光看着我们,仿佛在说这种题智障才会错吧。只是快速提一些重要的点就过了,于是就算我没有听懂,也不敢下课去找他再给我讲一遍。更可笑的是,难的题他又不会,就让我们自己看答案,于是我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从此打消了学理的念头。
而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初中英语老师,他是一个狡猾且奸诈的人。他的课业,从来都很重,我们每天都要听写单词,从一面到一个单元再到整本书。刚开始我很不习惯,因为只要每天听错的单词超过三个,他就会把我们的本子收上去,重新听写过关才将我们的本子还回来。我从农村的初中升上去,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于是每天的本子都被收上去,积压在他那里。后来他看我的本子实在太多了,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去了,原以为会被批评,但他只是耐心的告诉我,记单词要多听看多写。后来在他的影响下,我的英语水平也有不少的提高。
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修满第二课堂的速度分才予以毕业,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大三的校企合作也是为了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教学,但是我们也不能迟到,理论进行实践,这样就尊敬了叫条主义的葡萄字,要懂得变通,就像孔子的因材施教数学题,光公式也是得不了高分的,要学会转弯,灵活运用。
总之,实践论教会了我们正确的实践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教必困,故世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11
经典之所以经典,因为它是不同时代的智慧结晶,凝结了社会意识,能反映社会的现实,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和回忆。阅读红色经典,汲取红色营养与智慧,让我们前行之路走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成功。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1937年,由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导致1931—1934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毛泽东的《实践论》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揭露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弊端,科学地解决了中国人困扰了许久的知行关系问题,为处于动荡中的中国革命指明前进道路。它的诞生,为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澄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全党思想理论水平以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巨大作用。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又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到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发展,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说:“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只有吃了,你才知道梨子的滋味。而不是一味地空想它能不能吃,味道怎么样。事实证明,空想对社会变革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作用。实践出真知,唯有不断实践才能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正如《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造世界,就必须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质规定。我们在生活、学习实践中要学以致用,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言之有物,不说空话;付诸行动,不做空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我们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12
在偶然之下读到一本哲理性较强的书给予我较大的思考与启发,书名为《实践论》。在我阅读及搜集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实践论》主要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认识是真理性标准,论述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评了唯理论、经验论,批评了顽固派和空谈主义,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认识过程的飞跃。该书以实践与认识关系及其矛盾为中心,阐述了反映论基本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就实践一词而言,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称之为最基本是因为人类的衣食冷暖都取决于生产活动,而经过生产活动,人类可以以此最方便地获取知识信息,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如果失去生产活动,实践活动无法解决人的基本问题,同时也阻碍了人类获取知识,得到认识。
也就是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得到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的认识,并进一步证明“天电”和地电一样能被金属传导,能熔化金属,能点燃酒精;神农以身试毒,尝遍百草得到植物的药理知识,并且证明哪几种药植可以混合达到更好的效用;李时珍通过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这些名人无不是通过实践得知真理,通过实践真理再进一步扩宽认识。就好像我们的大学生活一样注重实践,我们要趁在大学期间多积累社会经验,为了将来我们能更容易投身于社会。我们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我们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的联系起来,尤其是我们的专业知识。我们要更早的了解现今社会的形势,以便我们可以更早地与社会接轨。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注重暑假打暑假工的原因。
同样的实践也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例如一道数学难题,只有在纸上不断的演算,才能得到正确答案;一杯无色无味的液体,只有在亲口品尝之后,才能知道是白开水还是加盐之后的盐水;一朵路边的无名小花,只有亲自闻过,才能知道它的芬芳。只有实践,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得到真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认为,科学工作者应该实事求是,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说明真理年近八旬,不顾体弱多病,他亲率助手们到京郊做实地试验。他措绝了助手们的劝阻,亲自上机器,握着冰冷的铁手把,屏住呼吸,紧攥铁把感受着力的大小,密切注视仪表数值的变化。最终证明了地应力的存在,实验成功了。扩大点说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所做的道路探索,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最终通过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影响力的增强都验证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心动不如行动,实践才能出真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的读后感 篇13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毛泽东同志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失败了,而他却成功的解放了中国,建立新中国,给中国以及无数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我认为,这都与他的先进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是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明确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做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变,我感到要改变一些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团结周围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每个问题的由来,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掉它。我们大学生现在逃课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人是经常性的逃课,我也问过一些逃课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学生的迷茫。逃课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将来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感觉该课程学与不学已经不重要,在我看来,逃课问题的解决
主要还在于改变同学们的看法。课程老师要给同学们讲清该课程对其将来发展的帮助,而不是只强调点名,挂科。
人生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切关系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矛盾。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正处于热情与激情似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等这些方面上的矛盾时,更要学会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对待和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想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的,但同时,我们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动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前进。我们大学生应在人生中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习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一马平川的,在这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矛盾,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达到给我们自己设立的目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大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统一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实践论》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实践论读后感04-06
实践论读后感范文06-16
实践论的优秀读后感09-14
《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08-16
实践论读后感(通用8篇)07-10
实践论读后感2000字左右07-21
综合实践论文03-19
会计实践论文04-05
医学实践论文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