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

时间:2021-06-13 19:54: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范文

  从业近4年,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史依旧没有什么认识,感觉自己身处其中而又像个局外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这本《浪潮之巅》算是一本互联网发展史了。作者的文字,恢弘详实。下文仅做一些摘要,方便回顾。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范文

  1.用脚投票:

  读者赞誉里印象最深的一段话“评价一个公司的好坏,只要看那些最优秀的人才是流进这家公司还是流出这家公司即可,如果你没有把握去评价一家公司成功的几率,不妨看看那些优秀的人是如何用脚投票的,你可以凭这个方法论去选工作,去找对象。”这段话也许有点绝对,但是确实道出了做选择时一个可以参考的维度。

  2.工作边界:

  “一流工程师天生充满好奇心与责任感,他们不在乎工作边界”。很长一段时间,我对优秀工程师的理解是,技术大牛。后来不断有人告诉我,一个开发能走的并不只有技术路线,你也可以选择走业务路线。前几天找一位业务做的很棒的同事聊天,他说,你要学会“借假修真”,以业务目标为导向去不断修炼自己,而这种能力,不仅局限于技术能力。目标的达成是多方面的,为达成目标,要学会走出现在的圈子,向前一步,去关心与你相关的同事们所面对的问题,想办法帮他们解决,不要太在意某件事的边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扩展自己的人脉和影响力,去对最终结果负责。

  3.浪潮:

  “时代有其发展规律,对于个人来讲,把握到一次机遇,一生能赶上一次浪潮就足够了”。适应比预测更重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到现象的时候,多去独立思考以及探究背后的原因及本质,才不会浮于表面人云亦云。

  4.AT&T:

  AT&T到后期,股权散落民间,公司管理者从创始人变成外聘职业经理人。他们的目标不是公司的长远发展,而是如何获取当前利益。于是他们利令智昏杀鸡取卵,没有人为这家公司百年后的发展考虑,所有的决定都是短视而贪婪的。

  整个AT&T衰落的原因,大致如下:公司失去控制->短视换现->不足以支持贝尔实验室->失去创新力以及人才流失+互联网浪潮冲击。

  5.IBM:

  IBM是一家保守的公司(好与坏无法定义,方向对了就是好),基因+反垄断的后遗症+微软的崛起对IBM造成了威胁。

  IBM采取的措施有且不限于:

  1.开源节流,引入内部竞争机制;

  2.重视专利,IBM每年从专利上获利几十亿美元;

  3.科技必须与产品相结合(砍掉一些冗余的部门和无前途的部门);

  4.去判断哪些是真正重要的(比如把PC部门卖给联想);

  5.集中精力,不断淘汰不挣钱和挣钱少的业务,扩充利润高的部门;

  按我一直以来的理解,能赚钱的业务就是好的业务,而IBM等公司,会适时淘汰一些还在赚钱但前景不是很好的产品。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会认为如果要开拓新业务,也没有必要去放弃旧的还在赚钱的业务,而实际情况是,由于旧业务还在为公司赚钱,这些部门领导在公司就有很大的发言权,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多可能阻碍公司的转型和新业务的发展。

  6.苹果:

  乔布斯的个人魅力,善于学习,无穷的好奇心与不同凡人的思维,为苹果找到了新的成长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信号不再是技术难点,诸多公司进入智能手机市场,而乔布斯的产品感和对用户体验的追求使得苹果的东西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乔布斯做到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

  苹果的产品不一定是原创的,但总能给人一种,原来这东西还可以这么玩的感觉。

  我觉得作者提到的这个点很正确,创新不止于原创,更多的是发现价值,苹果无疑是代表。

  7.IT行业三大定律:

  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

  IT行业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和人是一样的。

  8.微软:

  微软非常可怕,可怕在扼杀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创新公司,公司创办的最终结果可能就是被大公司收购(和现在国内的情况一样,BAT三巨头很多情况下也是等市场做起来再收割)。

  盖茨与乔布斯有着鲜明的对比,盖茨内敛而深沉(书中提到乔布斯不经意的错误,即给盖茨演示苹果的图形化界面,等于告诉了盖茨今后个人电脑系统的发展方向),而乔布斯是高傲而张扬的。

  盖茨意识到垄断操作系统等于直接垄断整个行业,后续微软也通过操作系统垄断整个优势做了很多捆绑套餐(非技术、非正常手段),直接打败了像网景这样的公司。

  乔布斯和其继任者功利心太重企图占领整个市场想从软件到硬件全部垄断,所有苹果走了封闭式和纯技术的路线,从个人电脑到手机,苹果从未具有开放的基因,而由于苹果走的是高端产品路线,所以它也成为不了行业的垄断者。

  书中提及微软在业界的声誉较差,微软打擦边球,甚至仿制和抄袭别人的东西,但从公司角度看,这为微软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失败和漫无目的的研究。空手套白狼在商战上,也无法简单评价对错。

  关于美国富豪热衷做慈善这事大家众所周知,以盖茨最出名。但是还有一个原因在于,美国的遗产税特别高,要想少缴税而将财产尽可能多的留给孩子,唯一的办法是将财产捐给自己的慈善基金会,财富通过基金会的形式传给后代,当然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留下了好的名声,像乔布斯不做慈善这个点,长期以来被人诟病。

  PC时代乔布斯没有干过盖茨,而在移动时代,PC弱化,大家对PC操作系统可有可无,而苹果却因其不断的创新和对极致产品的追求,在移动时代干过了微软,可谓此一时彼一时。

  在微软这章中,作者用较大的篇幅阐述了基因这个点,由于微软在PC时代的成功,长期巨额稳定的利润,微软就像养尊处优的老虎,失去了捕猎的能力。过于强大的桌面软件基因使得其无法赶上互联网时代的浪潮。

  9.甲骨文:

  埃里森是个手段较硬的领导者,他可以通过恶意竞争和强行收购打败对手。还有好玩的一点是,在数据库市场中,埃里森没有在和IBM及微软的斗争中处于下风,而且熬到了郭士纳和盖茨退休,然后主导了数据库市场,看到这段不禁莞尔。

  在甲骨文一章,作者大篇幅强调了创始人和领袖的重要性。

  10.思科:

  重视企业文化,善待员工,给普通员工股份和期权。

  钱伯斯在接管思科后将工业时代的树状组织结构变成网状组织结构,这样做到了3点好处:

  上下级及不同部门之间沟通路径较短;

  部门壁垒低便于合作;

  组织架构灵活,便于随时终止市场上前景不好的项目和开发有潜力的新项目;

  公司大到一定程度,大锅饭就成了通病。特别是一些早期员工,在公司上市后就腰缠万贯失去了原有的动力和积极性,思科的办法是内部创业政策,即公司内若有人想创业,公司又看好他们的东西,则让其留在内部创业并给与支持,这招我感觉很出人意料,具体可以看书中的描写。内部创新这个点真的是非常的独辟蹊径。

  思科这章,作者提到了华为,华为作为相较于思科的“小公司”,比思科拥有更高的灵活性,而中国制造,由于成本低,使得欧美公司的利润变薄。所以这也是推动大公司不断淘汰低利润产品,开拓新领域的一个点。

  11.雅虎:

  雅虎为互联网行业制定了游戏规则-开放、免费和盈利。雅虎开创了站的先河,这是革命性的创新。而通过免费和开发,雅虎获得了几何级增长的流量,而拥有了流量后,雅虎创始人杨致远想到了挣钱的办法即广告从而做到盈利。

  12.惠普:

  领导者错误和亚洲制造的冲击(亚洲制造=低成本)。

  13.摩托罗拉:

  摩托罗拉从二战开始就作为美国军方和政府部门的供应商,所以产品稳定性很好,这是摩托罗拉的基因。

  但很多事情都是双刃剑,过分注重技术和品质,使得摩托罗拉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在灵活性上就有所欠缺。中国为什么有无数手机品牌的原因是,在今天,各个手机公司产品的硬件都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只关注技术和质量就没有太大竞争力了,我觉得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一定是很看不起现在动不动就发布一款新手机的行为(可能只是换了个样子),但不可否认,很多消费者就是愿意为一个外形买单。

  摩托罗拉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明了早期的大哥大,emmm...从来没有见过大哥大。

  14.风投:

  美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信用制度,使得信用可以成为美国社会的基础。而在我国并没有成型的信用体系。

  由于缺乏社会信用体系,实际已经制约了社会的发展。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学术造假、各种假货抄袭,由于缺乏信用体系,违法成本非常低,道德在利益面前苍白无力,我们对这些毫无办法。而马云创造的芝麻信用分,如果他真的成功创建了一个完善可靠的信用体系,那阿里最终能获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应该是空前的吧。

  15.信息行业规律:

  1.70-20-10规律,跟垄断相关,反垄断法逼着公司追求进步,从而推动整个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2.诺威格定律:一个在市场占有主导地位的公司必须不断开拓新财源,才能长盛不衰。

  3.基因决定定律:一家在某一领域非常成功的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的非常适应这个市场,它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等使得公司成功的因素会深深植入这个公司,而这种基因未必适合新的市场,一旦涉及到转型负担就比年轻公司重(好比人到中年)。

  16.斯坦福:

  斯坦福不断向硅谷注入新的人才。

  斯坦福远离政治中心,但由于守着硅谷,每年可以从工业界拿钱。教授和学生通过接触工业界的项目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业界的紧密联系,可以看清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找到新的机会,换句话说,斯坦福相较于其他美国名校而言更接地气,更实际。

  书中提到斯坦福对教授办公司非常理解和支持,只要教授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布足够优质论文,即可在外兼职。开放校园的真正含义在于,让大学融入社会,我觉得这一方面也说明了实习的重要性。反观国内的某些大学,研究生给老板打工好像是普遍现象,也看到很多新闻中有导师不允许研究生去外面找实习这样的情况,感觉国内大学的风气各种不好。作为一个二流大学的学生,我就不多吐槽了,还是不要以太多的恶意揣测我国的教育制度了。。。

  美国名校,大多是难进难处,淘汰率很高,相较于我国这种由老师管着,修够学分即可毕业的难进易出模式,应该是更能培养人才的.。有时候不得不说,自主性是一方面,自主性不够强的情况下,压力有时候就是动力。

  书中这个观点我非常同意,即“对年青学生最有益的校园环境,就是那种最贴近今后真实生活的社会环境”。大学四年,不应当只是打打游戏,谈谈恋爱的象牙塔,如果在大学四年,我们可以去接触一些真实的生活环境,在不断与生活碰撞的过程中找到今后想要走的路,那大学四年,才是不负韶光的。

  17.谷歌

  作者用了非常非常大的篇幅来讲述谷歌。

  关于上市:我作为一个小白对上市的理解是,创业公司进行几轮融资后的最终目标是上市,但在看了谷歌这章后对上市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可通过上市获得充足的资金,也可使投资人获得回报。但像谷歌这种刚满三年即开始盈利的公司根本不缺钱,这种情况下,越晚上市,盘子越大收益越高。还有一点不急于上市的考虑是,一般公司上市后将会受到华尔街的控制,一旦基金经理(华尔街)在上市公司拥有很大的发言权时,对公司的长远发展不是什么好事(参看AT&T等公司),所以谷歌学习了巴菲特的做法,采用双重股权(AB股)来避免华尔街的直接干涉。

  关于上市融资,融资过多,会大量稀释自己的股票,公司和股东未必获得最大利益,而融资过少,又会导致公司在经济低迷时因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所以,融资也讲求一个中庸。

  雅虎创始人杨致远看清了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看到了内容的重要性,一改互联网企业面向用户收费的传统,开创了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而从商家收费的模式,按照这一模式,培养出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也刺激了电子商务的诞生。雅虎是站的开山鼻祖。而谷歌开创性的将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从浏览转向了搜索,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抢到了和各大站竞争的制高点。

  互联网时代,让所有人免费且方便的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使得谷歌得以普及,看到正确的方向,通过广告赚钱只是时间问题。(谷歌早期不刻意追求营业额和利润,而是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用户群)

  不像IBM面向企业,也不像苹果面向精英,谷歌直接面向大众,这样的商业策略很大程度降低了谷歌的商业风险,就像无论经济形势好坏都需要购买日用品一样。

  同样是通过广告盈利,谷歌和百度有着天壤之别。谷歌一直强调网页排名的公正性,看到了竞价排名可能对谷歌声誉造成的影响,所以谷歌采用了网页排名本身保持客观公正,而在网页其他地方嵌入付费广告的做法。从个人使用谷歌的体验来讲,谷歌给我的感觉一直是界面非常清爽,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在谷歌,我可以快速地搜索到高质量的内容,而对广告的感知很弱。反观百度,用户体验实在谈不上,百度的竞价排名长期被人诟病,直接影响百度的名声,像莆田系这种东西,我认为百度是参与作恶了。所以同是搜索引擎,哪怕他们的技术同样牛逼,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我想都会更愿意选择谷歌,当然前提条件是,没有政府的墙。

  书中反复提到了基因决定论。谷歌自然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这样的问题。佩奇的做法是将谷歌改组成若干产品领域,每一个相对独立。佩奇希望这些独立的产品部门,可以像海蜇的细胞一样,不依赖于母体而能生存长大。

  18.印钞机模式

  像谷歌的广告模式就是印钞机模式,谷歌靠广告可以养活其他业务,去做更过的创新。这章印象较深的一句话是,“要是一种商业模式在几个小时内都说不清楚,要么是不存在的,要么就是骗人的”。创业,你必须知道怎么赚钱。

  19.互联网2.0

  互联网2.0的精髓应该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不需要提供具体的服务和内容,而是让用户自己解决,不应当与用户争利。读到这章我最先想到的是知乎和微信,因为他们的开放性比较好。

  20.下一个Google

  “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人们似乎不需要靠科技的进步和实业就可以获得财富。几乎所有富豪的财富,或来自股市,或来自房市。当人们不再把房市、股市最为最快的赚钱手段时,就是中国可以诞生下一个Google时”。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段话格外扎眼。

  纵观书中写到的这些公司的起起落落,很难讲一家公司完全是因为哪个点成功的,哪个点失败的,有时候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任何事情都有他发生、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市场条件的成熟,科技的进步,优秀的管理者,正确的商业模式等等。看完本书,我觉得最大的感触还是,于人或于公司,时刻保持危机感,不安于现状总是不会错的。

  最后再写下写这篇笔记的初衷。自己平常也看一些书,但是过段时间回想某本书的内容时,往往脑子里一片空白,我想,可能原因在于,平常的阅读过程中,只做到了“输入”,而没有做到“输出”,没有“输出”的过程,那书大概是白看的。所以以本书为契机,今后所看所读,争取都能有所“输出”。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及读后感优秀】相关文章: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10-21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04-20

浪潮之巅读后感03-02

关于浪潮之巅的读书笔记10-13

《浪潮之巅》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03-25

浪潮之巅读后感(精选20篇)06-17

《浪潮之巅》读后感500字03-13

《浪潮之巅》读后感900字11-04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通用6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