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时间:2021-07-22 14:35:3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家》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6篇)

  《家》读后感 篇1

  《家》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写的一3部关于批判迷信,旧制度,旧礼教,鼓舞人们勇敢地向腐朽与落寞作斗争的影响深刻的小说。书中大胆地刻画了鸣凤,琴,梅,瑞珏,许倩如等诸位性情迥异的女性形象,在这几位女性中作者又用独运的笔端让鸣凤,梅,瑞珏以及其揪心的悲剧收场,在其中我对鸣凤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极深。

  从第二回鸣凤出场到二十九回为止,作者比较细致地刻画鸣凤的笔墨不过十三处,但这仅有的十三处笔墨却让我合上书久久也不能忘却鸣凤及和鸣凤类似的这些女子们,下面重点围绕作者的笔墨展开我眼中鸣凤人物形象之剖析……

  一,鸣凤出场

  在第二回里作者就安排鸣凤出场,在此之前仅交待了觉民觉慧二人。鸣凤在觉民觉慧下课后喊他二人去吃饭,作者接着就来个人物肖像描写。“瓜子脸庞”,“苗条的身子”,“明亮的眼睛”,“脸颊上的两个酒窝”。简单几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纯情少女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加了句“觉慧笑了笑,看见她的背影在上房里消失了,才走进自己的房间”这是作者的暗示手法,上来就给读者一个提示,提示觉慧与这位婢女的不同寻常。

  鸣凤第二次出场是在这天夜里,琴和觉民在房间里谈心,觉慧在堂屋里自我发泄,他不自觉地叫鸣凤去倒茶,然后在鸣凤端茶前后就有了二人精彩的相遇。觉慧在鸣凤出门时故意将两只脚放开站在门中央堵住她的路,“三少爷,让我过去”“三少爷,太太要我去做事,去晏了要骂的”鸣凤低声说。“你告诉太太你在我这里有事要做”觉慧笑着淡淡说。“笑”字在这里用的太妙了,一位三少爷为何要对一位普通的婢女言笑,为何又逗她开心?为何为了安慰恐惧的婢女用了“淡淡地”一词?作者经过两次出场,一次暗示,几句细节描写已经向读者坦白:三少爷喜欢上了婢女鸣凤!

  三少爷喜欢上了鸣凤,那鸣凤是什么态度那?是欣喜,是恐惧,还是什么?接着读下去,作者又安排第四回用全篇的笔墨采用鸣凤自述身世和精细的心理细节描写又向读者进一步描绘出她的善良,她对主人的忠心,甚至她的屈从,还有她迷人的身体,加之她对自己的担忧。到此回结束时鸣凤又想起了觉慧,她一想到他心灵就舒展开来,内心也感到了一丝温暖,她甚至在盼望觉慧向她伸手,但她似乎又意识到有些不太现实,她意识到她的婢女身份,她有些退缩,但毕竟是她也已经喜欢上了三少爷了!

  二,花园折梅

  作者第十回之安排之描写是最浪漫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十分巧合地让觉慧和鸣凤在早晨的花园里相遇,又巧妙的只安排他二人相遇,于是最令人动情和羡慕的情景戏剧般的到来了:觉慧先是凑上去帮她折梅花,在鸣凤将要离去时觉慧鼓足了勇气把她叫住,接着鸣凤十分羞涩乖巧的跟着他到了不受外人打扰的花园的山洞里,他们开始面对面坐着只用眼睛望着彼此,鸣凤因恐惧被人发现而意欲离去,觉慧大胆地抓住她的左臂使她坐下,并说“我不让你走”,他接着说“是不是现在你不喜欢我了?”后来鸣凤伤心地哭了起来,且边哭别说自己的心里话说给觉慧听,觉慧把她的手拿到自己的膝上人抚摩……这些都是作者独到的细节描写,觉慧爱上了鸣凤,觉慧为了表示自己的真心也说了下面的话“我有办法,我要太太照我的话做,我会告诉她说我要接你做三少奶……”太精彩了,这是两人爱的宣言,这是两颗热烈的心碰撞的击鸣。我感叹作者有如此细腻之笔端,运笔安排之神力,在此时或许只有淙淙的山洞溪流在静静的为他们作证吧,读到这里不禁拍手叫好!鸣凤又说了一些,所有这些都是她为了三少爷的一个承诺,为了她的那份期待已久的爱情。鸣凤已经深深深深的陷进去了……她认为只有他可以救他,她认为他可以接她去做三少奶……她美丽背后还带着些许的单纯……

  三,窗前立誓

  再有对鸣凤比较细致的描绘时已经是第十六回了,晚上鸣凤听婉儿说要在她俩中间挑一个去给冯老太爷做姨太太,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在房间里探讨起来了,恰巧觉慧经过鸣凤窗下时给听到了这件事情,觉慧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问个究竟,就在跪在鸣凤窗下的椅子上小声的跟鸣凤探讨起来。觉慧激动的问“假使有一天人家当真把你选去了,那又怎么办?”觉慧想要鸣凤的一个誓言,看作者是怎么写的“鸣凤痴痴地望着她,半晌不说话,忽然眼里淌下泪来,她也不去擦它们,却把心一横,十分坚决地说道:我不去!我决不去跟别人。我向你赌咒!”

  呜呼,这就是我们善良的鸣凤,淳朴的鸣凤,她已经抱定要和觉慧永远在一起的信念了,她已经可以为了爱情大胆的说不了,她在那夜给了觉慧这么一个承诺,这轻轻的一诺,包含了这个柔弱的女子多少的勇气和爱恋,包含了这个多情单纯的女子多大的信心和意念……真为之动情……

  四,投湖殉爱

  当作者的笔勾勒到第二十六回,我知道悲剧终于要来临了。她被周氏给唤去并被告之她被老太爷选中了要去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去了,鸣凤伤心地哭,绝望的哀求周氏希望能放过她。周氏同情她但又帮不了她,因为周氏也是老太爷的一颗棋子而已。到最后鸣凤不哭了,她累了,她无力去哭了,她希望平时待她可以的周氏可以救她,但她失望了,这是她求助的第一次破灭。

  她从周氏那出来,又燃起了第二次求助的欲望,她要去找曾给她许诺的觉慧,她要去找她最爱的男人去救救她,她想进他的房里跟他说求他救她,但刚要跑进去的瞬间觉慧房里的灯熄灭了,她的求助第二次破灭了。

  她回到自己的房里,痛苦的哭着,伤心地哭着,这么一个弱女子这么一件巨石自己一个人扛着扛着。就这样她过了一夜。第二天她又想到了那个曾许诺给她幸福和家庭的男人,她必须要对他说,因为明天她就要去给别人做小老婆去了……她鼓足勇气冲进他的房间,他在忙在写他的文章,他没有时间搭理她,他打断了她的话,他还贪婪的夺走了她的初吻,后来觉民回来了,鸣凤还没来的及说觉民就回来了。她的求助欲望第三次破灭了。

  她带着觉慧给她的一个吻绝望的朝着花园深处走去,她站在湖边回想她受过的苦,她流过的泪,她想她那场朦胧的爱情她的男人曾给她的承诺,她的卑微的身份又必须去给人家去做小老婆让一个老头子吞噬自己的身体而没有一个人去救救她,爱她的男人也不能!她绝望了,她听到有人在呼唤她,但接着又消失了,这是她幻想的第四次破灭。

  她彻底绝望了……她懒洋洋的站着,纵深一跳。凄惨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她去了,在这个无边的黑夜里……她殉情了……

  作者用四次情节的起伏安排最终使她选择了冰冷的湖水……

  五,鸣凤鸣凤

  刚烈的鸣凤走了,但她只成了一个牺牲品,那个公馆里就像任何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就连以前喊着要让她做三少奶的觉慧似乎也淡忘了她,他是内疚的,他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他是应当受到谴责的。第二十八回中觉慧又在梦中梦见她,他俩在枪林弹雨中私奔他俩向着自由逃跑——但这有何用处?纯情的鸣凤宁愿以死殉情也不愿给别人做小,她的刚烈令我折服。

  作者想借鸣凤的盛开陨落来控诉吃人社会的残酷。但我转念又想,鸣凤的死于她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于她身边的人也是意义不大的,她的纵身一跳只是让这条无休止的道路上又多了几滴鲜血,她没有明白生命的意义,她不知道她生存着应当勇敢的斗争,她不知道她生而不是奴隶的,她不知道她可以选择活的方式要比她选择死得到的意义要多些……悲夫,吃人的社会逼死了我们的鸣凤……

  一如鸣凤,自序中作者提到的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负和玩弄而饮毒而终的他的大哥觉新,因旧的婚姻观念而被逼死的美貌善良的梅,因抗不过迷信观念,难产而亡的大嫂瑞珏,还有那许许多多的未知名的冤魂——

  鸣凤啊鸣凤,今夜你还在梦中哭泣吗?当时的你并非无路可走啊,你才十七岁便选择了陨落啊,你让后来人如何去面对你一脸的困惑。

  《家》读后感 篇2

  家是什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结婚,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莫过于“觉慧”,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敢于做出反抗。即使他爷爷不许他外出,他也并没有就此放弃了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看书读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极少存在家庭的明争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万事兴,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和家人合伙商量解决,小孩子也有发言权,有时还能提出一些家长不能相处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对错的唯命是从;和那封建社会的那种“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封建专制家长,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荆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家》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而今天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最好的条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满足,应该回报他们。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

  不管怎样,今天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读后感 篇3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家》这部小说是巴金为他的哥哥写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觉新的原形,懦弱和无奈,但他哥哥三十几岁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爱过一个少女但父亲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去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他爱他的妻子,但终因别人的鬼话不得不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忍受着这一切不义的行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渊边,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条新的路,只顾着向深渊走去,这和觉新是一模一样的。而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虽然他哥哥是这样的不愿意死,因为他写了三次遗书,又撕了三次,但终于写了第四次,字里行间控诉着“我不想死”,但终究还是走进了深渊。与觉新一样,觉新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最后在压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进行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此外《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其实,巴金写觉新、觉民、觉慧是想体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他写梅琴、瑞玉、鸣风,也是想体现那个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样的约束和封建。鸣风倒没什么原形,只是灵感来自于巴金家后来一个叫翠环的丫头,寄饭在他们家,当有一个远房亲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严词拒绝,后来她快乐的嫁给一个农夫,虽然很贫穷,但只有无价的快乐和幸福。鸣风是从这迸发出的.灵感从而塑造了这人物,由于封建礼节约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而最后出嫁的婉儿,也是这场悲剧是一个替代品。

  可以说这整本书说的都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被封建礼教约束的悲剧。

  合上《家》的最后一页,思忖良久,感慨颇多,最终写下这篇文章,借以抒情。闭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为自己做主的觉慧,他苏醒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成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饱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敢反抗。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支配人。《独立宣言》中曾这样阐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觉慧“自己把幸福拿过来”正是对自己权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后才能得到完善,社会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出现像觉慧这样叛逆者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弊端加以发现而去反抗,社会才能得以进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对,去反抗,去呐喊的觉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和鸣凤的爱情。即使鸣凤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爷相爱的,即使鸣凤知道,他们的爱是没有结果的,就算她知道,觉慧的爱摇摆不定,随时可能离开的,但她依然深深的爱着觉慧。其实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虽然这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惯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头。不,也许是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反抗”这个定义,但当她和觉慧相爱时,这种情绪就产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愿意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你,做你的丫头,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鸣凤对觉慧如此深不可测的爱,给了她难以估计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就在那一天,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鸣凤脑海中浮现……她揩了揩脸上的泪水,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复平静……)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这条路的选择,也许她永远也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但是,也许她明白,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

  再者带给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觉新了,《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觉新形象的塑造,觉新是这部小说中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对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对他的同情。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牺牲品,是一个没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论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观念。;另一方面,处在“长房长孙”的他深受就道德与伦理的毒害。他的内心充满着不安与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还记得觉新与觉慧的对话“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对他说?你真笨!”觉新抱怨觉慧道。

  “笨?我正要叫爷爷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

  觉新明白这些话是对他发的,他听起来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说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纵然诚恳地向觉慧解释,觉慧也不会相信他。

  觉新是真诚的爱着兄妹们,但是,他所固有的,受旧思想,旧文化所毒害的觉新难免会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觉慧有所冲突。就在这一刻,他们的矛盾爆发了。由内心中的矛盾演变为了激烈的争吵,不是觉新不忍让弟弟,也不是觉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旧潮流的对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边要门当户对,一边却讲婚姻自由;一边人生而平等,一边却父母为上;一边是中国的5000年封建遗风,另一边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真可谓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仅有家里的感情社会纠葛。《家》,不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还有着社会政体之间,东西文化的发展与对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的讨论。

  读罢《家》,内心感慨颇多。思绪沉重,难以提笔,由以此文,抒发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向巴金致敬。

  《家》读后感 篇4

  这个故事的开篇有一场大雪。呼啸的风,狂怒的雪打击着路上的行人,一切都显得毫无意趣,正如原文所说:似这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在这风雪里一起往家走,他们听着凄厉的风声却不似旁人一样怅然麻木,因为这俩位有“新思想”的青年是积极的,他们想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初读这一段,你很难不被两兄弟这种乐观上进的情绪所感染,他们的力量在作者巴金描述风雪的笔触下是那样的鲜明动人。可当我读完这本《家》,回顾此处却不禁胸闷,觉民和觉慧的“敌人”远比他们想象的可怕强大,这个开头比起讽刺更充满了巴金先生的感叹。

  巴金先生在序言里写:生活不是一场悲剧,它是一场搏斗。他要展开给读者看的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让我影响深刻的人物有两位,一位是高家的长房长孙高觉新。觉新的人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个阶段的觉新是很幸福的,他还没有卷入残酷的命运,在那个时候,觉新是很出众的。“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豆环境中渐渐地成长……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花香很感兴趣,大手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继续研究,他还小到德国去留学。”可见觉新在少年阶段是同他的弟弟们(觉民和觉慧)一样积极的,他也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正文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但命运却同觉新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进入自己人生的第二阶段:因为长辈们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失去了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荒谬的是这段婚姻竟然是由抓阄来决定的,这可怕的做法可谓摧毁了觉新的一生。出国留学的梦想化为泡影,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不得不承担起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必须得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最开始的他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

  觉新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使这个青年更加疲惫,觉新无疑是茫然的,无助的,最后这个原本憧憬美好未来的青年畏缩了,原本温暖如冬夜里的篝火的家化身成一只巨大的手把他从光明的地方拽走,无数的眼睛在他的头顶上监视他,仿佛他不留神就会把他撕碎。可是这一切无法逃避,作为高家的大少爷,他要撑起这个家。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按她们希望的那样活着,“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他无助地在这个大家族里周旋,觉新采取的是“无抵抗主义”,这绝不是他的初衷,但却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

  觉新在面对事情时过多的选择了忍耐,他屈服于旧传统。为此他的修学梦碎,他心爱的梅小姐另嫁他人,深爱的妻子惨死郊外,甚至连最后一面都不能见。他忍耐的旧传统给他的打击更使他畏惧屈服,这样的恶性循环让觉新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任凭懦弱的自己被黑暗的社会蚕食。觉新的悲剧是有黑暗的旧传统社会的铺垫,但在我看来,他的懦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是巴金先生给我们的一个例子,是一个顺从于“生活就是一场悲剧。”的人。他是不同生活搏斗的,在这生活的激流里,觉新只有被吞噬的份。

  觉新的弟弟觉慧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作为高家的小辈在学堂里汲取着新的思想,与懦弱的哥哥不同,他是敢于同生活搏斗的,他追求个人反抗,人权平等和人道主义,他不屈服与封建家长制,敢对当家的大哥觉新怒吼,“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幼年时期,他虽然过着少爷生活,却乐于与家中的下人接近,他对这些穷苦的人怀有深厚的同情。“五四”时期,他和二哥觉民从《新青年》等先进的杂志中接受了科学与民主。他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军阀专制,他抨击旧家庭,旧伦理道德,甚至与婢女鸣凤的相爱。觉慧身体力行地反抗者封建的枷锁,但他也不能幸免于悲剧,他被纯洁的鸣凤吸引,由衷的称赞鸣凤,“你真纯洁,只有你才像这轮皎洁的明月啊。”他喜欢这个可怜卑微的女孩,赞美鸣凤没有因为婢女的身份而丢失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在文中,鸣凤对于自己信赖和深爱的三少爷觉慧仍是不敢靠近的,他们的感情在那样等级分明的社会中不得不隐藏起来。服侍了高家六年的鸣凤要被嫁给冯老太爷,忙碌的觉慧却没有察觉鸣凤的改变,他在窗边吻了鸣凤,她流着泪叫了句“三少爷”,花园里平静的水面响起两三声哀叫,从此便是天人永别。

  有人因为这段情节诟病于觉慧,对此,我是不认同的。觉慧是典型的五四青年,他的身上既有新青年的上进,也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他的幼年浸染在可怕的纲常名教中,即便他是激进的,但他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弱小的,在他心中民主和平等是头等大事,他为此奔走忙碌而忽略鸣凤,间接导致鸣凤自尽,对他而言其实是在同命运搏斗时留下的伤口。换而言之,这样的伤痛是必然的,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不得不遭受的。假若觉慧和觉新一样懦弱,在鸣凤自尽的打击下觉慧就该如他大哥一样屈服。可他没有,鸣凤的死教他更深的领悟了封建旧传统的威力,也坚定了他同生活搏斗的决心。鸣凤的死,让觉慧这个人物更加立体,读者能看见的是这个新青年身上的献身热忱和小知产阶级的弱点。我认为这就是巴金先生序言里所说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的动荡。觉慧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让他的搏斗染上了一种那个时代才有革命英雄色彩。

  《家》中特点鲜明的人物还有不少,比如这个大家庭的创建者和统治者高太老爷,他是这个家里阴霾,代表着家长制和封建深渊;有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高家五叔;有从小裹脚的淑珍,她的小脚成为母亲夸耀的东西,也成为哥哥姐姐嘲笑的资料,是这个家里,年幼的封建社会牺牲品;还有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来的琴小姐,她入女校,有盼着读大学,是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梅表姐的新女性。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这个家。

  这个家,是矛盾着的,是新旧交错的,是爱恨与共的。它远不像开篇里那场风雪中作者笔触所描写的那样温暖,引人向往,而是充斥着斗争和爱恨,有着新思想和旧传统的相互厮杀。但正是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推动着社会改变,从一个又一个家开始直到影响整个社会。巴金先生用高家反映整个社会,痛斥封建纲常对人的毒害,展现这个不顺应时代潮流的封建社会如何分崩离析。巴金先生在历次重印的序言中反复说,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诚然,我们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封建遗留思想,但好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我们需要继承的是觉慧这一代新青年的积极,乐观和勇敢的品质。要像他们一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勇敢的超前迈进,不胆怯,不懦弱,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阳光普照大地时,总有黑暗的角落;社会再文明,总有迂腐的危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学会用五四精神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守护和温暖自己的家。

  《家》读后感 篇5

  《家》作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国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标志着巴金思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家》主要讲述了拥护新思想的青年人与封建大家长的斗争和以高觉新为代表的既接受新思想又逆来顺受,奉行“作揖主义”的矛盾群体在社会转型期中的艰苦挣扎,以及封建家长制的不断没落。

  《家》里的感情激流之所以特别能扣动人们的心扉,那是因为作品里许多悲惨的情节,大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浸染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恨。看过《家》的人以及了解巴金先生生平的人都隐约感觉到《家》是巴金老先生根据自己青年时期的背景经历写成的,高觉慧的身上有巴金先生的影子,而高觉新则是巴金先生因破产自杀的大哥的缩影。

  其次,在情节结构方面,小说擅于把众多的人物、自相的矛盾和纷繁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富有时代特点的生活画面。

  再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里的青年大都有见月伤怀、感花流泪的时代忧郁症,但作者却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写出了他们绝不相同的风情神采,从而表现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免不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鲜明,充实饱满的典型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使典型形象不断丰满起来,《家》——不是以跌宕起伏取胜,而是从各个细节,各个侧面去塑造人物的典型性,让每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从纸上走出来,归位于真实环境中的各阶层人群。

  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是《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作品通过不同性格的反比,相近性格的类比,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中的自比,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在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写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现的多么明晰。又如,写士娼出生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刻画同是卫道者的不同面目和心态,入木三分。

  《家》在刻画人物方面最显著的特点,还在于对于人物心理、情绪的剖析和内心活动的挖掘。这方面充分体现了巴金心理描写的才能。《家》的心理描写,主要采用了四种方法:

  一是有浓郁抒情色彩的长篇独白。最精彩的是描写鸣凤投湖前哀诉无门的心理活动。作家透入鸣凤的内心看她起伏的思绪,又投过鸣凤的内心看周围的世界。这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独白,清晰的展示了这个美丽、善良、真诚、纯洁的少女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其变化活动的脉络,揭示出她即将告别人世时最为恸人的情绪和心境。

  二是人物之间倾诉衷肠的大段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独白式的自语,而是在特定情势下急于让人了解的倾诉。比如,梅对瑞珏带泪啼血的诉说。这个绝望的青年寡妇对知己敞开了她那心死意灭、凄凉酸楚的内心。

  三是梦境、幻想等潜意识的展露。写鸣凤死后觉慧做了一个梦:衣着华丽的鸣凤,已成为富家小姐,仍爱着自己,但她父亲要把她嫁给一个中年官吏。他俩划着小船逃走,但风急浪高,难以前行,鸣凤的父亲又开着汽艇追来。鸣凤被抢走,小船破碎,自己溺入水中。这个梦意味深长地显现了隐蔽在觉慧心灵深处的思绪。梦中的大河、巨浪、小船、汽艇都含有象征的意义。

  四是动作、神态等细微变化。作家不直接写人物的内心,只描写他的外在表现,从中反映心理的变化。比如写觉慧因参加学潮遭祖父囚禁,他在天井的梅花旁“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上,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这情不自禁的动作,使他得到一种毁坏的满足,表现出他内心极度的愤怒、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茫然的反抗情绪。

  《家》中的这些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者的美学理想。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

  其中,“觉新性格”已成为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高觉新,用巴金先生的原话说“觉新在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这介绍觉新的第一句话就奠定了觉新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或许愈是如此,愈让人觉得深刻,他的前程断送,他的幻梦破灭,让人为之扼腕,更为之气愤,因他的懦弱,因他的逆来顺受。“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可是后来回到自己的方间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头哭”,这样委屈自己的一个人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气,而正是这样的性格特质也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高觉新是高家唯一一个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是一个旧家庭里暮气十足的少爷,一方面又是一个接受新知识的青年。而正因为他本身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当他处于分界点上而又无法把握平衡时,便会给他招来更多的痛苦和挣扎。当旧家庭和新思想发生冲突时,他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受到长辈的讥讽和压迫,又要忍受兄弟的责难和不解。正是因为这种不幸,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紧接着所谓的祸不单行的事情在高觉新的身上发生了。梅在唤起了他的痛苦记忆后,因为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心力交瘁而死。诚然,无法再寻找到另外的幸福,只能在自怨自艾中香消玉殒。封建制度这个罪魁祸首将责任推到了觉新头上,觉新为了他早年的懦弱坦然的接受了,他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反抗,他痛恨自己,他向梅忏悔,我们暗自窃喜,觉新终于觉醒了,我们由衷的期待着他与封建家庭决裂,然而我们始终没有等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心爱的人接连死去,只是让他轮流替换着后悔罢了。自始至终,所有的读者都被觉新无奈的矛盾牵绊着。总之,觉新是一个渴望进步但又缺乏斗志的新旧重叠的少爷。

  《家》之所以能刻画出生动丰满的人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巴金熟悉他描写的那些人、那些生活。他曾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在坚实深厚的生活基础上,独具匠心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怎能不血肉饱满、栩栩如生?

  除人物塑造的特点外,《家》的情节结构也很有特色。全书头绪虽繁但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以高家内部为主,又穿插着青年们的社会活动。高家内部以觉新三兄弟的遭遇、命运,特别是婚姻爱情为主要线索,又交织着其他人物、事件、习俗,构成一幅严谨而又丰富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反抗和斗争。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场,或着重提到,主要情节线索初见端倪,或埋下伏笔。此后各章,波涌浪叠,不断掀起浪峰,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觉新初步觉醒,觉慧出逃终篇。显示出大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长。

  巴金是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他为青年而写作,他的语言散发着青春的新鲜气息。《家》能赢得无数青年读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满抒情气质的语言。它的语言,有别于鲁迅的清峻简约,也不同于茅盾的细致缜密,更异于老舍的幽默机趣,其主要特色是清丽、流畅、明朗、自然。《家》的语言渗透着作家浓烈的爱憎之情,真挚的感情随着流畅自然的文字跳荡,扣击着读者的心扉,使读者情不自禁地为书中人物的命运痛苦或快乐,忧郁或悲愤。

  《家》读后感 篇6

  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觉新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两位至爱的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前,看着她"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像纸一样地白",他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已无法挽回那陨落了的年轻的生命。寂寞的荒庙中又有谁能陪伴那孤独的生命?

  当瑞珏的声声苦叫从窗里飞出,闯进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使他们阴阳两隔,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在门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最终"拦住了最后的爱"。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民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

《《家》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家》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6篇)】相关文章:

家读后感最新范文800字02-09

德伯家的苔丝英文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08-12

走进小说世界优秀范文:《家》读后感02-28

感悟经典《家》读后感12-20

家的读后感800字02-11

老舍《柳家大院》读后感12-25

德伯家的苔丝英文读后感(精选4篇)08-14

走进小说天地:巴金《家》读后感03-08

范仲淹的《鱼家傲》读后感12-23

家演讲稿范文03-16

《家》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6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家》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6篇)

  《家》读后感 篇1

  《家》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写的一3部关于批判迷信,旧制度,旧礼教,鼓舞人们勇敢地向腐朽与落寞作斗争的影响深刻的小说。书中大胆地刻画了鸣凤,琴,梅,瑞珏,许倩如等诸位性情迥异的女性形象,在这几位女性中作者又用独运的笔端让鸣凤,梅,瑞珏以及其揪心的悲剧收场,在其中我对鸣凤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极深。

  从第二回鸣凤出场到二十九回为止,作者比较细致地刻画鸣凤的笔墨不过十三处,但这仅有的十三处笔墨却让我合上书久久也不能忘却鸣凤及和鸣凤类似的这些女子们,下面重点围绕作者的笔墨展开我眼中鸣凤人物形象之剖析……

  一,鸣凤出场

  在第二回里作者就安排鸣凤出场,在此之前仅交待了觉民觉慧二人。鸣凤在觉民觉慧下课后喊他二人去吃饭,作者接着就来个人物肖像描写。“瓜子脸庞”,“苗条的身子”,“明亮的眼睛”,“脸颊上的两个酒窝”。简单几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纯情少女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加了句“觉慧笑了笑,看见她的背影在上房里消失了,才走进自己的房间”这是作者的暗示手法,上来就给读者一个提示,提示觉慧与这位婢女的不同寻常。

  鸣凤第二次出场是在这天夜里,琴和觉民在房间里谈心,觉慧在堂屋里自我发泄,他不自觉地叫鸣凤去倒茶,然后在鸣凤端茶前后就有了二人精彩的相遇。觉慧在鸣凤出门时故意将两只脚放开站在门中央堵住她的路,“三少爷,让我过去”“三少爷,太太要我去做事,去晏了要骂的”鸣凤低声说。“你告诉太太你在我这里有事要做”觉慧笑着淡淡说。“笑”字在这里用的太妙了,一位三少爷为何要对一位普通的婢女言笑,为何又逗她开心?为何为了安慰恐惧的婢女用了“淡淡地”一词?作者经过两次出场,一次暗示,几句细节描写已经向读者坦白:三少爷喜欢上了婢女鸣凤!

  三少爷喜欢上了鸣凤,那鸣凤是什么态度那?是欣喜,是恐惧,还是什么?接着读下去,作者又安排第四回用全篇的笔墨采用鸣凤自述身世和精细的心理细节描写又向读者进一步描绘出她的善良,她对主人的忠心,甚至她的屈从,还有她迷人的身体,加之她对自己的担忧。到此回结束时鸣凤又想起了觉慧,她一想到他心灵就舒展开来,内心也感到了一丝温暖,她甚至在盼望觉慧向她伸手,但她似乎又意识到有些不太现实,她意识到她的婢女身份,她有些退缩,但毕竟是她也已经喜欢上了三少爷了!

  二,花园折梅

  作者第十回之安排之描写是最浪漫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十分巧合地让觉慧和鸣凤在早晨的花园里相遇,又巧妙的只安排他二人相遇,于是最令人动情和羡慕的情景戏剧般的到来了:觉慧先是凑上去帮她折梅花,在鸣凤将要离去时觉慧鼓足了勇气把她叫住,接着鸣凤十分羞涩乖巧的跟着他到了不受外人打扰的花园的山洞里,他们开始面对面坐着只用眼睛望着彼此,鸣凤因恐惧被人发现而意欲离去,觉慧大胆地抓住她的左臂使她坐下,并说“我不让你走”,他接着说“是不是现在你不喜欢我了?”后来鸣凤伤心地哭了起来,且边哭别说自己的心里话说给觉慧听,觉慧把她的手拿到自己的膝上人抚摩……这些都是作者独到的细节描写,觉慧爱上了鸣凤,觉慧为了表示自己的真心也说了下面的话“我有办法,我要太太照我的话做,我会告诉她说我要接你做三少奶……”太精彩了,这是两人爱的宣言,这是两颗热烈的心碰撞的击鸣。我感叹作者有如此细腻之笔端,运笔安排之神力,在此时或许只有淙淙的山洞溪流在静静的为他们作证吧,读到这里不禁拍手叫好!鸣凤又说了一些,所有这些都是她为了三少爷的一个承诺,为了她的那份期待已久的爱情。鸣凤已经深深深深的陷进去了……她认为只有他可以救他,她认为他可以接她去做三少奶……她美丽背后还带着些许的单纯……

  三,窗前立誓

  再有对鸣凤比较细致的描绘时已经是第十六回了,晚上鸣凤听婉儿说要在她俩中间挑一个去给冯老太爷做姨太太,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在房间里探讨起来了,恰巧觉慧经过鸣凤窗下时给听到了这件事情,觉慧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问个究竟,就在跪在鸣凤窗下的椅子上小声的跟鸣凤探讨起来。觉慧激动的问“假使有一天人家当真把你选去了,那又怎么办?”觉慧想要鸣凤的一个誓言,看作者是怎么写的“鸣凤痴痴地望着她,半晌不说话,忽然眼里淌下泪来,她也不去擦它们,却把心一横,十分坚决地说道:我不去!我决不去跟别人。我向你赌咒!”

  呜呼,这就是我们善良的鸣凤,淳朴的鸣凤,她已经抱定要和觉慧永远在一起的信念了,她已经可以为了爱情大胆的说不了,她在那夜给了觉慧这么一个承诺,这轻轻的一诺,包含了这个柔弱的女子多少的勇气和爱恋,包含了这个多情单纯的女子多大的信心和意念……真为之动情……

  四,投湖殉爱

  当作者的笔勾勒到第二十六回,我知道悲剧终于要来临了。她被周氏给唤去并被告之她被老太爷选中了要去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去了,鸣凤伤心地哭,绝望的哀求周氏希望能放过她。周氏同情她但又帮不了她,因为周氏也是老太爷的一颗棋子而已。到最后鸣凤不哭了,她累了,她无力去哭了,她希望平时待她可以的周氏可以救她,但她失望了,这是她求助的第一次破灭。

  她从周氏那出来,又燃起了第二次求助的欲望,她要去找曾给她许诺的觉慧,她要去找她最爱的男人去救救她,她想进他的房里跟他说求他救她,但刚要跑进去的瞬间觉慧房里的灯熄灭了,她的求助第二次破灭了。

  她回到自己的房里,痛苦的哭着,伤心地哭着,这么一个弱女子这么一件巨石自己一个人扛着扛着。就这样她过了一夜。第二天她又想到了那个曾许诺给她幸福和家庭的男人,她必须要对他说,因为明天她就要去给别人做小老婆去了……她鼓足勇气冲进他的房间,他在忙在写他的文章,他没有时间搭理她,他打断了她的话,他还贪婪的夺走了她的初吻,后来觉民回来了,鸣凤还没来的及说觉民就回来了。她的求助欲望第三次破灭了。

  她带着觉慧给她的一个吻绝望的朝着花园深处走去,她站在湖边回想她受过的苦,她流过的泪,她想她那场朦胧的爱情她的男人曾给她的承诺,她的卑微的身份又必须去给人家去做小老婆让一个老头子吞噬自己的身体而没有一个人去救救她,爱她的男人也不能!她绝望了,她听到有人在呼唤她,但接着又消失了,这是她幻想的第四次破灭。

  她彻底绝望了……她懒洋洋的站着,纵深一跳。凄惨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她去了,在这个无边的黑夜里……她殉情了……

  作者用四次情节的起伏安排最终使她选择了冰冷的湖水……

  五,鸣凤鸣凤

  刚烈的鸣凤走了,但她只成了一个牺牲品,那个公馆里就像任何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就连以前喊着要让她做三少奶的觉慧似乎也淡忘了她,他是内疚的,他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他是应当受到谴责的。第二十八回中觉慧又在梦中梦见她,他俩在枪林弹雨中私奔他俩向着自由逃跑——但这有何用处?纯情的鸣凤宁愿以死殉情也不愿给别人做小,她的刚烈令我折服。

  作者想借鸣凤的盛开陨落来控诉吃人社会的残酷。但我转念又想,鸣凤的死于她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于她身边的人也是意义不大的,她的纵身一跳只是让这条无休止的道路上又多了几滴鲜血,她没有明白生命的意义,她不知道她生存着应当勇敢的斗争,她不知道她生而不是奴隶的,她不知道她可以选择活的方式要比她选择死得到的意义要多些……悲夫,吃人的社会逼死了我们的鸣凤……

  一如鸣凤,自序中作者提到的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负和玩弄而饮毒而终的他的大哥觉新,因旧的婚姻观念而被逼死的美貌善良的梅,因抗不过迷信观念,难产而亡的大嫂瑞珏,还有那许许多多的未知名的冤魂——

  鸣凤啊鸣凤,今夜你还在梦中哭泣吗?当时的你并非无路可走啊,你才十七岁便选择了陨落啊,你让后来人如何去面对你一脸的困惑。

  《家》读后感 篇2

  家是什么?家是王维《杂诗》中“来日绮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那轮明月;家是马致远《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家是崔颢《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缕缕愁思;家是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那夜半歌声;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似箭归心;家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家,是灵魂栖息的港口,是心灵停泊的港湾。它在我们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亲切温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说《家》中高觉新一家却是每天都在明争暗斗,是为了争夺那点家产,正面以笑脸对着家人,转身却是在暗地里说对方的闲话……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一种是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觉新”来说,他就是那些逆来顺受孝顺子弟,他“父亲”自作主张让他和现在的“大嫂”结婚,他心中虽不愿意,因为他爱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为自己的爱情去争取,只是惟命是从,结果最终还是和自己所爱的人分开了。思想前卫反抗封建的莫过于“觉慧”,他积极参加学生会,参加游—行,敢于表现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敢于做出反抗。即使他爷爷不许他外出,他也并没有就此放弃了学生会的工作,而是在家看书读报,了解当天的时事新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统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再看看今天,家家户户和和睦睦,极少存在家庭的明争暗斗,都是民主制度,家和万事兴,有什么事情说出来和家人合伙商量解决,小孩子也有发言权,有时还能提出一些家长不能相处的解决方法,并不是一味的不分对错的唯命是从;和那封建社会的那种“我是长辈,我说了算”的封建专制家长,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会是不断的在进步,像《家》里面的“觉民”、“觉慧”那样,有着先进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行为以及家长的封建思想意识,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去奋斗。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并不是说我们也要反封建社会(现在我们不是在封建的社会里),而是勇敢的反对社会上错误的腐—败的思想意识,要敢于开拓创新,坚持遵纪守法,相信科学,坚持科学真理,反对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来说吧!文章中的“鸣凤”是一个丫鬟,她喜欢了“三少爷”,但后来她被“老太爷”卖给“冯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愿,但她身份低下,无选择的权力,最后跳湖自荆再比比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在的社会人人平等,不分贵贱,没有主仆之分,一视同仁,而且每一个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会那样,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随便给有钱人家的公子少爷老爷当作礼品或物品用金钱买卖,完全没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们充分的展现了封建社会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识把人们一个个逼上了绝路:大少爷“高觉新”终日思念“梅”;“鸣凤”因被—迫婚自尽;“觉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时医治,最终死了。当今社会,新的思想意识层出不穷,现在的思想是开放的,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新的资讯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我们面前,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灌输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识;变封建为开放,变传统为创新,变专制为民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会中,不敢像我们那样开放,不敢创新,没有民主;但现在有了,还有了互联网,有了电视,有了计算机,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让我们了解最新资讯的渠道,这一对比,证明了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提升着。我们可以向《家》里面的“觉民”、“觉慧”学习,接受更多的资讯,敢想敢做;还要以《家》中的“觉新”为借鉴,不要一味的盲目的顺从,否则到头来还是苦了自己,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

  《家》描写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后的日趋没落。通过一个家族的分崩离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全面崩溃的现实和趋向。而今天我们的家,家里面我们成为了中心,父母长辈为我们而日益忙碌操劳,我们经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连家务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为父母分忧,甚至还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给最好的条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们的意见,宠爱并且溺爱我们,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满足,应该回报他们。看了《家》以后,我们为之反思,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应感觉到庆幸,感到快乐,感到幸福,并不断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来回报父母长辈们为我们的付出呢?

  不管怎样,今天的我们比过去的他们要幸福,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没有奴役、没有饥饿……尽管生活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是我们已经比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好了很多,很多,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家》读后感 篇3

  《家》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生动地展示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忽然封建势力的没落,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家》这部小说是巴金为他的哥哥写的,并且以他哥哥及他的事为原形,巴金的哥哥就是觉新的原形,懦弱和无奈,但他哥哥三十几岁就服毒死了。巴金的哥哥也曾爱过一个少女但父亲用抓阄的方法决定去和另一个女人结婚。他爱他的妻子,但终因别人的鬼话不得不把待产的孕妇送到城外荒凉的地方,忍受着这一切不义的行为。他知道他已走到深渊边,但就是不愿意去走另一条新的路,只顾着向深渊走去,这和觉新是一模一样的。而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

  虽然他哥哥是这样的不愿意死,因为他写了三次遗书,又撕了三次,但终于写了第四次,字里行间控诉着“我不想死”,但终究还是走进了深渊。与觉新一样,觉新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最后在压迫下痛苦的死去。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觉慧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进行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此外《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其实,巴金写觉新、觉民、觉慧是想体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他写梅琴、瑞玉、鸣风,也是想体现那个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样的约束和封建。鸣风倒没什么原形,只是灵感来自于巴金家后来一个叫翠环的丫头,寄饭在他们家,当有一个远房亲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严词拒绝,后来她快乐的嫁给一个农夫,虽然很贫穷,但只有无价的快乐和幸福。鸣风是从这迸发出的.灵感从而塑造了这人物,由于封建礼节约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而最后出嫁的婉儿,也是这场悲剧是一个替代品。

  可以说这整本书说的都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被封建礼教约束的悲剧。

  合上《家》的最后一页,思忖良久,感慨颇多,最终写下这篇文章,借以抒情。闭上眼睛,首先想到的是要为自己做主的觉慧,他苏醒在五四思潮的冲击下,成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的家族中。他饱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敢反抗。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追求。他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只有自己才是自己行为的支配人。《独立宣言》中曾这样阐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觉慧“自己把幸福拿过来”正是对自己权力的追求啊!

  法律只有在不断的修订后才能得到完善,社会只有在不断的改革之后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出现像觉慧这样叛逆者的形象,对于社会的弊端加以发现而去反抗,社会才能得以进步。不去迎合,不去逃避,不怨,不屈,而是自己去面对,去反抗,去呐喊的觉慧令我印象深刻。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和鸣凤的爱情。即使鸣凤知道,婢女是不能和少爷相爱的,即使鸣凤知道,他们的爱是没有结果的,就算她知道,觉慧的爱摇摆不定,随时可能离开的,但她依然深深的爱着觉慧。其实她一直明白,做下人的便要好好侍奉主子,自己一辈子的命运也是掌握在主子手里的。(“虽然这其间流了不少的眼泪,吃了不少的打骂,但毕竟是很平常的”)下人的惯有思想操控着她,使她并不抱有反抗的念头。不,也许是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没有“反抗”这个定义,但当她和觉慧相爱时,这种情绪就产生了。“我只求你不要送我出去。我愿意一辈子在公馆里头服侍你,做你的丫头,时时刻刻在你的身边”。鸣凤对觉慧如此深不可测的爱,给了她难以估计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就在那一天,鸣凤带着觉慧轻轻的一吻和“再过两天”的承诺,在湖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着在黑暗中发光的湖水,往事一幕幕在鸣凤脑海中浮现……她揩了揩脸上的泪水,凄楚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不久,湖水又恢复平静……)这就是鸣凤反抗的爆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她没有屈服,却把生命献给了真挚的爱情。这条路的选择,也许她永远也不明白究竟因为什么!但是,也许她明白,她是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等不可转让的权利而死,她是为了反抗封建家长制而死!

  再者带给我深刻印象的恐怕就是觉新了,《家》的艺术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觉新形象的塑造,觉新是这部小说中最见艺术功力的人物形象。在他的身上,既存在着作者对他的批判,也充溢着作者对他的同情。他是处于时代转折点的封建家庭和礼教的牺牲品,是一个没有着“青春”的“青年”。一方面,他在理论上接受“五四”的新思潮,新观念。;另一方面,处在“长房长孙”的他深受就道德与伦理的毒害。他的内心充满着不安与矛盾,有着“哈姆雷特”式的矛盾。

  还记得觉新与觉慧的对话“你对爷爷说了些什么话?你为什么不先告诉我,就跑去对他说?你真笨!”觉新抱怨觉慧道。

  “笨?我正要叫爷爷知道!我要叫他知道我们是‘人’,我们并不是任人割宰的猪羊。”

  觉新明白这些话是对他发的,他听起来有些刺耳,刺心,但是他也只好忍受。他说不出他的苦衷。他知道他纵然诚恳地向觉慧解释,觉慧也不会相信他。

  觉新是真诚的爱着兄妹们,但是,他所固有的,受旧思想,旧文化所毒害的觉新难免会和受新思潮支配的觉慧有所冲突。就在这一刻,他们的矛盾爆发了。由内心中的矛盾演变为了激烈的争吵,不是觉新不忍让弟弟,也不是觉慧不理解哥哥。而是新旧潮流的对撞,思想上的水火不容。一边要门当户对,一边却讲婚姻自由;一边人生而平等,一边却父母为上;一边是中国的5000年封建遗风,另一边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潮。真可谓是冰炭不相容啊!

  《家》,不仅有家里的感情社会纠葛。《家》,不仅有人物的不同境遇。《家》还有着社会政体之间,东西文化的发展与对撞。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的讨论。

  读罢《家》,内心感慨颇多。思绪沉重,难以提笔,由以此文,抒发自己最真诚的情感,向巴金致敬。

  《家》读后感 篇4

  这个故事的开篇有一场大雪。呼啸的风,狂怒的雪打击着路上的行人,一切都显得毫无意趣,正如原文所说:似这风雪会长久地管治着世界,明媚的春天不会回来了。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在这风雪里一起往家走,他们听着凄厉的风声却不似旁人一样怅然麻木,因为这俩位有“新思想”的青年是积极的,他们想要把握自己的人生,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初读这一段,你很难不被两兄弟这种乐观上进的情绪所感染,他们的力量在作者巴金描述风雪的笔触下是那样的鲜明动人。可当我读完这本《家》,回顾此处却不禁胸闷,觉民和觉慧的“敌人”远比他们想象的可怕强大,这个开头比起讽刺更充满了巴金先生的感叹。

  巴金先生在序言里写:生活不是一场悲剧,它是一场搏斗。他要展开给读者看的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我们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

  在这生活的激流里,让我影响深刻的人物有两位,一位是高家的长房长孙高觉新。觉新的人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个阶段的觉新是很幸福的,他还没有卷入残酷的命运,在那个时候,觉新是很出众的。“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豆环境中渐渐地成长……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花香很感兴趣,大手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继续研究,他还小到德国去留学。”可见觉新在少年阶段是同他的弟弟们(觉民和觉慧)一样积极的,他也在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正文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但命运却同觉新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进入自己人生的第二阶段:因为长辈们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失去了自己青梅竹马的恋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荒谬的是这段婚姻竟然是由抓阄来决定的,这可怕的做法可谓摧毁了觉新的一生。出国留学的梦想化为泡影,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不得不承担起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必须得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最开始的他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

  觉新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使这个青年更加疲惫,觉新无疑是茫然的,无助的,最后这个原本憧憬美好未来的青年畏缩了,原本温暖如冬夜里的篝火的家化身成一只巨大的手把他从光明的地方拽走,无数的眼睛在他的头顶上监视他,仿佛他不留神就会把他撕碎。可是这一切无法逃避,作为高家的大少爷,他要撑起这个家。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按她们希望的那样活着,“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的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他无助地在这个大家族里周旋,觉新采取的是“无抵抗主义”,这绝不是他的初衷,但却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

  觉新在面对事情时过多的选择了忍耐,他屈服于旧传统。为此他的修学梦碎,他心爱的梅小姐另嫁他人,深爱的妻子惨死郊外,甚至连最后一面都不能见。他忍耐的旧传统给他的打击更使他畏惧屈服,这样的恶性循环让觉新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任凭懦弱的自己被黑暗的社会蚕食。觉新的悲剧是有黑暗的旧传统社会的铺垫,但在我看来,他的懦弱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是巴金先生给我们的一个例子,是一个顺从于“生活就是一场悲剧。”的人。他是不同生活搏斗的,在这生活的激流里,觉新只有被吞噬的份。

  觉新的弟弟觉慧是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作为高家的小辈在学堂里汲取着新的思想,与懦弱的哥哥不同,他是敢于同生活搏斗的,他追求个人反抗,人权平等和人道主义,他不屈服与封建家长制,敢对当家的大哥觉新怒吼,“你们的思想是新的,行为却是旧的。”幼年时期,他虽然过着少爷生活,却乐于与家中的下人接近,他对这些穷苦的人怀有深厚的同情。“五四”时期,他和二哥觉民从《新青年》等先进的杂志中接受了科学与民主。他参加学生运动,反对军阀专制,他抨击旧家庭,旧伦理道德,甚至与婢女鸣凤的相爱。觉慧身体力行地反抗者封建的枷锁,但他也不能幸免于悲剧,他被纯洁的鸣凤吸引,由衷的称赞鸣凤,“你真纯洁,只有你才像这轮皎洁的明月啊。”他喜欢这个可怜卑微的女孩,赞美鸣凤没有因为婢女的身份而丢失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在文中,鸣凤对于自己信赖和深爱的三少爷觉慧仍是不敢靠近的,他们的感情在那样等级分明的社会中不得不隐藏起来。服侍了高家六年的鸣凤要被嫁给冯老太爷,忙碌的觉慧却没有察觉鸣凤的改变,他在窗边吻了鸣凤,她流着泪叫了句“三少爷”,花园里平静的水面响起两三声哀叫,从此便是天人永别。

  有人因为这段情节诟病于觉慧,对此,我是不认同的。觉慧是典型的五四青年,他的身上既有新青年的上进,也有五四青年的历史局限和弱点。他的幼年浸染在可怕的纲常名教中,即便他是激进的,但他个人的力量始终是弱小的,在他心中民主和平等是头等大事,他为此奔走忙碌而忽略鸣凤,间接导致鸣凤自尽,对他而言其实是在同命运搏斗时留下的伤口。换而言之,这样的伤痛是必然的,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们不得不遭受的。假若觉慧和觉新一样懦弱,在鸣凤自尽的打击下觉慧就该如他大哥一样屈服。可他没有,鸣凤的死教他更深的领悟了封建旧传统的威力,也坚定了他同生活搏斗的决心。鸣凤的死,让觉慧这个人物更加立体,读者能看见的是这个新青年身上的献身热忱和小知产阶级的弱点。我认为这就是巴金先生序言里所说的爱与恨,欢乐与痛苦的动荡。觉慧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让他的搏斗染上了一种那个时代才有革命英雄色彩。

  《家》中特点鲜明的人物还有不少,比如这个大家庭的创建者和统治者高太老爷,他是这个家里阴霾,代表着家长制和封建深渊;有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高家五叔;有从小裹脚的淑珍,她的小脚成为母亲夸耀的东西,也成为哥哥姐姐嘲笑的资料,是这个家里,年幼的封建社会牺牲品;还有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新起来的琴小姐,她入女校,有盼着读大学,是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梅表姐的新女性。正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这个家。

  这个家,是矛盾着的,是新旧交错的,是爱恨与共的。它远不像开篇里那场风雪中作者笔触所描写的那样温暖,引人向往,而是充斥着斗争和爱恨,有着新思想和旧传统的相互厮杀。但正是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推动着社会改变,从一个又一个家开始直到影响整个社会。巴金先生用高家反映整个社会,痛斥封建纲常对人的毒害,展现这个不顺应时代潮流的封建社会如何分崩离析。巴金先生在历次重印的序言中反复说,反封建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诚然,我们至今仍能看到许多封建遗留思想,但好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我们需要继承的是觉慧这一代新青年的积极,乐观和勇敢的品质。要像他们一样,无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之中,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勇敢的超前迈进,不胆怯,不懦弱,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阳光普照大地时,总有黑暗的角落;社会再文明,总有迂腐的危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学会用五四精神的光芒驱散现实的黑暗,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守护和温暖自己的家。

  《家》读后感 篇5

  《家》作为巴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中国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标志着巴金思想、艺术的最高成就。

  《家》主要讲述了拥护新思想的青年人与封建大家长的斗争和以高觉新为代表的既接受新思想又逆来顺受,奉行“作揖主义”的矛盾群体在社会转型期中的艰苦挣扎,以及封建家长制的不断没落。

  《家》里的感情激流之所以特别能扣动人们的心扉,那是因为作品里许多悲惨的情节,大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其中浸染着作者强烈的爱和恨。看过《家》的人以及了解巴金先生生平的人都隐约感觉到《家》是巴金老先生根据自己青年时期的背景经历写成的,高觉慧的身上有巴金先生的影子,而高觉新则是巴金先生因破产自杀的大哥的缩影。

  其次,在情节结构方面,小说擅于把众多的人物、自相的矛盾和纷繁的事件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富有时代特点的生活画面。

  再次,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里的青年大都有见月伤怀、感花流泪的时代忧郁症,但作者却从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写出了他们绝不相同的风情神采,从而表现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免不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个性鲜明,充实饱满的典型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使典型形象不断丰满起来,《家》——不是以跌宕起伏取胜,而是从各个细节,各个侧面去塑造人物的典型性,让每个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从纸上走出来,归位于真实环境中的各阶层人群。

  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是《家》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作品通过不同性格的反比,相近性格的类比,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中的自比,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的不同侧面在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写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现的多么明晰。又如,写士娼出生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刻画同是卫道者的不同面目和心态,入木三分。

  《家》在刻画人物方面最显著的特点,还在于对于人物心理、情绪的剖析和内心活动的挖掘。这方面充分体现了巴金心理描写的才能。《家》的心理描写,主要采用了四种方法:

  一是有浓郁抒情色彩的长篇独白。最精彩的是描写鸣凤投湖前哀诉无门的心理活动。作家透入鸣凤的内心看她起伏的思绪,又投过鸣凤的内心看周围的世界。这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独白,清晰的展示了这个美丽、善良、真诚、纯洁的少女丰富的精神世界及其变化活动的脉络,揭示出她即将告别人世时最为恸人的情绪和心境。

  二是人物之间倾诉衷肠的大段对话。这种对话不是独白式的自语,而是在特定情势下急于让人了解的倾诉。比如,梅对瑞珏带泪啼血的诉说。这个绝望的青年寡妇对知己敞开了她那心死意灭、凄凉酸楚的内心。

  三是梦境、幻想等潜意识的展露。写鸣凤死后觉慧做了一个梦:衣着华丽的鸣凤,已成为富家小姐,仍爱着自己,但她父亲要把她嫁给一个中年官吏。他俩划着小船逃走,但风急浪高,难以前行,鸣凤的父亲又开着汽艇追来。鸣凤被抢走,小船破碎,自己溺入水中。这个梦意味深长地显现了隐蔽在觉慧心灵深处的思绪。梦中的大河、巨浪、小船、汽艇都含有象征的意义。

  四是动作、神态等细微变化。作家不直接写人物的内心,只描写他的外在表现,从中反映心理的变化。比如写觉慧因参加学潮遭祖父囚禁,他在天井的梅花旁“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上,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这情不自禁的动作,使他得到一种毁坏的满足,表现出他内心极度的愤怒、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茫然的反抗情绪。

  《家》中的这些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者的美学理想。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

  其中,“觉新性格”已成为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高觉新,用巴金先生的原话说“觉新在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命运就决定了。”这介绍觉新的第一句话就奠定了觉新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或许愈是如此,愈让人觉得深刻,他的前程断送,他的幻梦破灭,让人为之扼腕,更为之气愤,因他的懦弱,因他的逆来顺受。“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可是后来回到自己的方间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头哭”,这样委屈自己的一个人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气,而正是这样的性格特质也为他日后的不幸埋下了伏笔。高觉新是高家唯一一个的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矛盾体:一方面他是一个旧家庭里暮气十足的少爷,一方面又是一个接受新知识的青年。而正因为他本身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当他处于分界点上而又无法把握平衡时,便会给他招来更多的痛苦和挣扎。当旧家庭和新思想发生冲突时,他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受到长辈的讥讽和压迫,又要忍受兄弟的责难和不解。正是因为这种不幸,赢得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紧接着所谓的祸不单行的事情在高觉新的身上发生了。梅在唤起了他的痛苦记忆后,因为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心力交瘁而死。诚然,无法再寻找到另外的幸福,只能在自怨自艾中香消玉殒。封建制度这个罪魁祸首将责任推到了觉新头上,觉新为了他早年的懦弱坦然的接受了,他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反抗,他痛恨自己,他向梅忏悔,我们暗自窃喜,觉新终于觉醒了,我们由衷的期待着他与封建家庭决裂,然而我们始终没有等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幕,心爱的人接连死去,只是让他轮流替换着后悔罢了。自始至终,所有的读者都被觉新无奈的矛盾牵绊着。总之,觉新是一个渴望进步但又缺乏斗志的新旧重叠的少爷。

  《家》之所以能刻画出生动丰满的人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巴金熟悉他描写的那些人、那些生活。他曾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写不出这样的作品。

  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在坚实深厚的生活基础上,独具匠心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他笔下的人物怎能不血肉饱满、栩栩如生?

  除人物塑造的特点外,《家》的情节结构也很有特色。全书头绪虽繁但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以高家内部为主,又穿插着青年们的社会活动。高家内部以觉新三兄弟的遭遇、命运,特别是婚姻爱情为主要线索,又交织着其他人物、事件、习俗,构成一幅严谨而又丰富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反抗和斗争。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场,或着重提到,主要情节线索初见端倪,或埋下伏笔。此后各章,波涌浪叠,不断掀起浪峰,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觉新初步觉醒,觉慧出逃终篇。显示出大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长。

  巴金是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他为青年而写作,他的语言散发着青春的新鲜气息。《家》能赢得无数青年读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满抒情气质的语言。它的语言,有别于鲁迅的清峻简约,也不同于茅盾的细致缜密,更异于老舍的幽默机趣,其主要特色是清丽、流畅、明朗、自然。《家》的语言渗透着作家浓烈的爱憎之情,真挚的感情随着流畅自然的文字跳荡,扣击着读者的心扉,使读者情不自禁地为书中人物的命运痛苦或快乐,忧郁或悲愤。

  《家》读后感 篇6

  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觉新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两位至爱的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前,看着她"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像纸一样地白",他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已无法挽回那陨落了的年轻的生命。寂寞的荒庙中又有谁能陪伴那孤独的生命?

  当瑞珏的声声苦叫从窗里飞出,闯进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使他们阴阳两隔,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在门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最终"拦住了最后的爱"。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民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