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刻拍案惊奇》的读后感800字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刻拍案惊奇》的读后感8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刻拍案惊奇》的读后感 篇1
翻阅这厚厚的古典书籍,心不禁变得空灵起来。从午后的阳光下直看到夕阳西下,才发现脖子酸的直不起来了。书里面的内容吸引着你,紧紧抓住你的好奇心,让你欲罢不能全身的毛孔都张开着。
作者的题材很广泛,具有一种很浓烈的烟火味道。我最喜欢的是表现男女婚恋的题材。作者并没有像以往一般,虽对男女恋情给予肯定,赞扬如《孔雀东南飞》,却大多有情无欲,从不敢涉及“礼教之大防”的问题,大多数的描写都仅仅限于“发乎情止乎礼”,而作者却不回避这个问题,柏拉图式的恋爱虽然存在毕竟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远,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真实,更容易打动人心。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有血有肉,带上了一层淡淡的人文主义色彩。
比如《静观尼昼锦黄沙弄》里面,尼姑对爱情的渴望,尼姑庵里的女尼和男人厮混她只做不知洁身自好,等见到自己心爱之人又毫无保留的与他同赴巫山云雨,这一幕类似于京剧里陈妙常对潘生动心。作者对静观的所作所为确无鄙薄之意,对她不仅十分喜爱,称许其为“德性温淑”。可以看出作者对男女情欲不仅肯定其有,而且承认其合理性,哪怕采取不被舆论认可的方式。文中对女性所具有的正常情感,予以鲜明的肯定倾向。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新思想萌芽的标记。他不赞成没有爱情的结合的同时肯定有爱的结合,这比起那些老封建压制爱的结合,制造无爱的婚姻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宣扬古书里时时流露的“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那一套条条框框。
当然作者没有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的思想依旧会打上他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天命论因果论还是浸透在他心里,成为抹不去的印迹。绝大多数的文章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尽管他对社会生活不满意,如《乌将军一饭必酬陈大郎三人重会》中的反映。但是故事的最后总是以“劝善”式的说教结尾,让人觉得犹有残缺。
《初刻拍案惊奇》的`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作为作者观察社会的思维结晶,不可谓不用心。然而对于近500年后的我们来说,许多思想已经过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明末社会环境的理解及思考。明末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人民思想出现前所未有的开放,这一点在书中的故事里得到明显的体现。文中出现了数名正面的盗贼,而黑暗的官员也可以被批判;女性贞节问题可以得到宽恕,对爱情的追逐开始超越礼法;人们开始主动追逐利益,商人地位较以往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是在金钱面前,原有的文化氛围开始迅速的崩塌,官职,名声,信誉甚至妻子都可以被金钱衡量。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一篇中,富人欲与有夫之妇同宿,竟拿银子与妇人的丈夫商量,而丈夫拿了银子回家对自己的妻子说:“如今这混账世界,你就是守着清白,也没人给你造牌坊,倒不如同意了他,落得和同些。”这样的事情,在之前的社会中是不可能出现的。我们很难用好或者不好概括这样的社会,但是这样的情况一定是当时社会疯狂追逐财利的一个代表。在变革中的社会一路往前看,鲜有人关注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是不是我们当下的问题?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了追上世界学习外国的工业化商业化社会,可当我们蓦然回首,却发现一些有中国特色的美好习俗和思维认知,已经开始被遗忘。
阅读《初刻拍案惊奇》时,这种感觉更是明显。那中秋的月饼,元宵的赏灯,那七夕的祈月,端午的风筝,历经500年前的风云流转如今早已意兴阑珊,除了现代的商业化,哪里还剩下几许热情?倘若与再远些的唐宋相比,是否更为渺茫了?还记得今年直到正月初六夜空中才第一次听到震天雷,“嘭”,“嘭”,“嘭”,隔着相同的时间间隔,单薄的炮声不断重复着自身。但这种工业化生产的“年”的代表物,毕竟也因城市的过度工业化而逐渐消逝。炮声越来越淡,那种儿时的“年味”,又剩下了多少?
览古而思今,是阅读古书的目的。作者对文笔高超的驾驭能力完美地表达了他的思想,也便于了我们读者的理解思考。但是,这本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让人拍案称奇的文字上,对历史的思考,才应该是我们阅读这本传世作品的中心。因此我推荐大家来阅读这本小说集,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加以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