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贞观政要》读后感分享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贞观政要》有感范文(通用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贞观政要》有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贞观政要》有感 1
《贞观政要》有这么一句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这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李世民在他最得力的诤臣魏征死后所发出的感慨。
进入八月以来,由于诸多的因素影响,不能随意离开,柴米油盐天天离不开,有空下来看看清代的历史,虽然没有看完,但也看出满族人虽然没有汉族人那么长的历史和文化,他们却是善于学习和传承的一个民族。
一路走来,他们都是非常的艰辛。努尔哈赤用十三副铠甲和三十个部下举起了反抗的大旗,灭了九部,兼并建立了建州,之后就是南征北战,步步为营。皇太极是随着自己的父亲在烽火中成长,他不是长子,也不是父亲钦点的接班人,所以在继位这个问题上,皇太极是用尽了办法获得了帝位后又要让逼死大福晋的儿子多尔衮等三人成为自己的开拓疆土的得力健将。顺治帝自小就由叔父在夹持中长大,而且是在满城风雨中入主中原,六岁登基,14岁就亲掌大权,这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年幼就大胆改革吏治,清除了多尔衮长时间来的威胁,把满族和汉族成为一家,缓和了民族的矛盾,为满族成为统治者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为了自己的爱侣的离去而遁入空门,英年早逝。
在汉族人民强烈反抗奴隶制和努尔哈赤的八旗贵族的'奴役的严峻形势下,努尔哈赤及时推出了“各守旧业”和“计丁授田”的政策,接着就是重用汉族官吏,在各贝勒的势力强大,又难以挑选合适的嗣子作为继承人的时候,努尔哈赤实行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这都是当时的一个创举。顺治也是一样,在八旗改革中把自己的三旗定位上三旗,这在当时年幼而又没有什么实力的情况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否则皇位就有可能不保,但顺治却能普施恩惠,对八旗大臣大加赏赐,同时又裁培扶植忠于朝廷的其他大臣。扩大了议政王大臣的成员和权限。这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读《贞观政要》有感 2
从《贞观政要》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李世民是一个十分注重修身之人,堪称历代君王之典范。他对自己提出了许多超乎寻常的要求,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偶有松懈也能迅速纠正,励精图治、勤勤恳恳,因而开启了贞观之治,创造出一个光辉耀眼的时代,为其后三百年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赢得身前身后名”,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首先学习他忧国忧民的真情怀。在《贞观政要》中,李世民反复提及自己的忧虑和恐惧,他说自己何德何能,竟能享受如此洪福、盛景和礼遇!担心自己愧对天地和百姓,更害怕一着不慎导致国破家亡、身败名裂,于是坐卧不宁、废寝忘食,真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在古代并不多见,大多数君王都是健忘症、乐天派,所谓“无知者无畏”吧,他们不愿意居安思危,想太多事情,每天都是歌舞升平,不相信也不害怕灾难,更不必说敬畏历史、敬畏百姓了。譬如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的唐明皇李隆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潜在的危险,爆发了安史之乱,差点身首异处,本是咎由自取,却连累了天下苍生,岂不是可叹又可恨。回到现在,反观诸己,我们有幸生活在前所未有的和平岁月里,是否就不需要忧国忧民了呢?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么多名言警句,是否能引起我们一点点的惶恐?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来说,每个人都肩负着照顾家庭和建设社会的巨大责任,一家老小、一方百姓都期待着你为他们带来幸福、祛除疾苦,你能不能扛得起来?有那么多的问题等着你解决,怎敢“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其次要学习他自律自控的'意志力。李世民说:“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又说:“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这些话历经千年,言犹在耳,依然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适度的欲望或可以刺激我们发奋进取,但过度的欲望就很容易变成一个不受控制的恶魔,使人丧失理智,奢侈浪费、荒淫无度,甚至产生邪恶的念头、做出邪恶的事情,就像沉迷于酒池肉林的商纣王,不但不听劝阻,反以残杀忠良为乐,耗尽民力、失去民心、激起民怨,无异于自掘坟墓,必然会众叛亲离,永远被钉在耻辱柱上,被人唾骂。因此,修身的关键就是要驾驭欲望,使欲望服从于志向、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正如魏征上奏的谏言:“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既要驾驭欲望,也要防止懈怠。“懒惰为万恶之渊薮”,每个有非凡作为之人,一定是非常勤勉自励之人,李世民经常处理公务直到三更,一大早就爬起来听取朝议,连卧室、屏风都贴满了各种奏章、名册,一有空就讲经读史、笔耕不辍,既日理万机,又手不释卷,被誉为比秦皇、魏武还要发奋,岂不让那些习惯于安逸玩乐的普通人感到惭愧?李世民说:“我要让我们大唐的恩德福祉流芳百世,泽被四方,使数百年之后的人读到大唐的历史,无不为我们灿烂辉煌的业绩而赞叹不已。”毫无疑问,他做到了!
再次要学习他闻过则喜的好态度。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被赞美,害怕遭否定、被难堪,而李世民却相反,他放下架子、主动求谏,喜欢言辞激烈的直谏,赞赏那些敢于坚持较真的铮臣,厌恶唯唯诺诺之人。他总结历代政治得失,感叹说:每个人的智慧和能力都很渺小,所能掌握的情况也很有限,要想正确地处理复杂的国家大事,必需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怎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更何况人非圣贤,很容易受到私心杂念的干扰,如果没有及时纠正,等小错变成大错,就很麻烦了。君臣之间本是共同体,理应相互扶持才能相互保全,上下一心方能长治久安,如果看到有问题却不指出来,害怕得罪同僚、触怒君主,只求明哲保身、高高挂起,这样的大臣要了有什么用?“危而不扶、颠而不持,何将焉用彼相哉?”基于这样的思想格局,所以李世民能一日三省、从谏如流、不怕批评、知错即改,不仅造就了唐王朝的丰功伟绩,也留下了他和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佳话。相比之下,许多党员干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明显不够,唯恐丢面子,唯恐伤和气,甚至变成互相吹捧,保全了个人私利,罔顾了国家大义,是否应该反思?“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利于病”,这句李世民经常用来自我告诫的古训,我们也要印刻上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下,“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轰轰烈烈展开,我们何不借此机会好好改变一下自己?向李世民等优秀人物学习如何“修齐治平”,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汲取开拓创新的正能量,一起创造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
读《贞观政要》有感 3
《贞观政要》是由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其内容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们关于政治问题的对话。
从《贞观政要》中可以看到当时一些关于政治、经济的重大措施,亦是集中体现了臣子敢于正义直言辅佐君王的精神。
据资料记载,《贞观政要》写于开元、天宝(唐玄宗)之际。当时的唐朝社会依然呈现出兴旺的径向,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颇为敏感的吴兢俨然感受到了时代发展衰退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吴兢深感有必要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楷模并提供施政指导,这便是吴兢撰写《贞观政要》的'初衷。因为吴兢的良苦用心和政治指导,《贞观政要》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和珍视,并作为他们施政的鉴戒。
一、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经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经典语段经常出现在《贞观政要》一书中,说明了唐太宗始终坚持广施济众的民本思想,也代表了自先秦以来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求谏纳听的思想:唐太宗广开言路,达到臣子屡屡直言进谏的效果(代表有魏征),与以往的封建王朝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唐太宗开辟大唐盛世的重要原因。
三、居安思危的思想:“居安思危”是唐太宗君臣交谈的一个核心话题,这种德治心理是唐太宗推行民本观,为君之道的心理基础。
读《贞观政要》有感 4
《贞观政要》是对史学记言体的创新,创作出的这样政论性史书,是反应“贞观之治”的政论专著,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每一篇都主题明确,主旨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贞观政要》中主要记载唐太宗在治国思想和政治决策方面的重要内容,比如推崇儒学,崇尚礼制,偃武修文,宽容执法,休养生息以安民生;采取怀柔态度,安抚边境少数民族,等等。书中还特别提出了以民为本、以德治国的政治方针,并将唐太宗君臣论证的风采犹如画面般展示在人们面前。如《君道》一篇讨论了为君之道的问题,对于“兼“偏信”、“草创”和“守成”等一系列为政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最终提出了安民与修身是为君的关键因素。让我对唐太宗“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因嗜欲以成其祸”认识的钦佩。
书中还写了一些有关任用人才的问题,列举了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的事迹,对唐太宗的知人善用进行了歌颂,并指出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巩固政权、安定民生和推动国民生产方面的重大作用。对于贞观年间的历史,尤其是在唐太宗言行方面的记述较为翔实,让我们有了一个充分了解“贞观之年”的途径。而今并无唐代的起居注、实录传世,这使得本书成为研究唐太宗言行的重要文献。相比较,它在许多方面的记载,要比《旧唐书》、《新唐书》等典籍更为丰富。
要了解历史就应该去读这些朝代的古书,这是让你深刻了解古代最直接的方法,是成长必读之物。
读《贞观政要》有感 5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全书十卷,分为四十篇,二百五十八章,约八万字。书中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王珪、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细致生动,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统治者决策运筹、执法行政的政治全景图,可以说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为后期研究唐初政治和李世民、魏征等人的政治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虽然书中在史实上有所失误,但由于叙事详赡,文字明畅,论述的又是统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甚至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
书中所记述的封建政治问题是全面而详备的。吴兢把君主作为封建政权的关键,他在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要想当好君主,必先安定百姓,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正自身。把安民与修养自身当作为君的两个要素,对于君主的个人修养,他以唐太宗为例,说明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这两点也是唐太宗成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书中提出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爱之如一”较为持平的民族政策,用人惟贤才的主张,广开言路的开明措施,尊儒重教的文化政策,仁德先行、省刑慎罚的统治策略,以及俭约慎行、善始慎终的人格要求。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在书中,吴兢还重点记述了人才使用问题。书中介绍了唐太宗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事迹。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对于人才,他提出了必须具有高尚品德,能够克己恭俭,正直廉洁等要求。为此,他不但采取了一系列选拔人才的措施,而且非常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和赏罚。通过唐太宗的努力,一批人才集中于初唐政坛,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大批人才的出现,也在巩固封建政权,组织民众生产,安定民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君明臣贤,上下一心,才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知贤用贤一直是古代政治家非常重视的问题,唐太宗君臣相得的实践,为此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佐证。《贞观政要》对此的记述,则把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向了深入。
《贞观政要》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是一部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历史著作。《贞观政要》既有史实,又有很强的政论色彩;既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记录,又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政治观点和成功的施政经验。《贞观政要》是现存记载太宗朝历史较早的一部史书,在史料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读《贞观政要》有感】相关文章: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07-25
《贞观政要》阅读理解05-02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11-30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08-19
贞观政要原文和翻译08-29
《贞观政要》文言文04-22
《贞观政要》阅读理解6篇05-02
《贞观政要》阅读理解(6篇)05-02
《贞观政要·李靖传》原文及翻译10-05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