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时间:2022-07-11 17:48:1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精选22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精选22篇)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

  最近,我学习了《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非常的有感悟。

  《布鲁克林有棵树》故事的主要内容讲:弗兰西一个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的贫困的十一岁女孩;一个经常挨饿、整天吃发霉面包的女孩。可却是一个拥抱伟大梦想的女孩。

  弗兰西是一个这样的女孩,她的身世很不幸,她的母亲不宠爱她;她的父亲也过早去世,总是受到别人的嘲笑……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弗兰西也是个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丰富,热爱读书,在弗兰西身上,我仿佛看见小时候的自己,那个也曾生活在穷困中,却无限热爱生活和热爱读书的小孩,那个永远心怀梦想的小孩。

  读完《布鲁克林有棵树》心里很复杂,不知该如何表达,我仿佛也如弗兰西一般从那无尽的贫苦中脱离出来,似乎终于可以开始暂新的生活。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2

  儿子的语文老师要求儿子假期读几本书,其中一本《布鲁克林有棵树》,给他买到后,今天我一天把它读完了,好感动!

  书中主人公是一个贫穷而快乐的小女孩弗兰西,她必须熟悉回收站每一种废品的价格,因为只有通过卖废品她才能得到一点点微不足道的零用钱;她必须知道如何买到完整的廉价发霉面包,因为只有发霉的面包才能为他们节省那么一点点的生活费用……她生活的条件那么差,环境那么恶劣,但弗兰西却有自己的办法使自己快乐起来,她能在平凡中发掘快乐。她卖废品得到的零用钱是稀少的,但她却如视珍宝,她会小心的计划,一些存钱,一些去买自己喜欢吃的小零食,虽不经花,但她却乐在其中;她买的廉价发霉面包味道固然不好,但她却会缠着妈妈做独特的美食,品尝着这廉价却饱含快乐的食物;她每到周末都会去图书馆借书,虽然图书管理员对她的态度不好,她却不放在心上,每次借完书,她就坐到家门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浓浓树荫里,她在这里看着书,做着白日梦。这样的时刻,让她超脱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顿,她享受着、快乐着,“就这样,她拿着一本书,守着一碗零食,独自一人在家,看着树影摇曳,任下午时光溜走,这是一个小女孩所能达到的化境。她就这样看着书,与世界和谐共处着,心里头快乐着……”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养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个坚强的小女孩,在贫穷而温暖的家庭的支撑下,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大门终于为她打开……她得到了更多的快乐!

  她告诉我们,要学会寻找快乐!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3

  这是一本关于成长的书,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贫穷地区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在生活中,总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的身世或许很不幸,他们的父母或许不宠爱他们或者过早去世,他们总是受到别人的嘲笑……

  弗兰西就是一个这样的女孩,她的童年如同打翻了的五味瓶:母亲偏爱弟弟,深爱他的父亲过早去世,家境贫寒,在学校受人轻视。她就如那棵长得郁郁葱葱的天堂树,顽强地在贫民区生长着。

  她是一个坚强的人。

  整本书就如同一首歌,一首古老而又婉转的民谣飘荡在夜空里,在心中的湖面上平添几分涟漪。它不是阳春白雪,只能在华丽的宫廷中歌唱;它或许是下里巴人,在贫民窟肮脏的街道上、破烂的衣衫旁,高亢地唱着生命的歌。

  弗兰西是一个孩子,但是她饱尝了大人们为生计奔波的艰辛:卖垃圾、购物、打工……是这些让她成长起来的。她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同时这种性格使她受益终生。

  其中有一段令我记忆犹新:弗兰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学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为他们玩泥巴馅饼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肮脏、沾满泥巴的弗兰西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鄙夷:“这些人这么肮脏的活着,实在不应该。”但弗兰西勇敢地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个。他的胳膊和我一样脏,请不要吃惊。你不用跟他说。跟我说好了。”

  护士很吃惊:“我真不知道我们说的这些话她居然都懂。”

  为什么弗兰西应该不懂?难道穷人家的孩子就没有“知书达理”、“有文化”的权利吗?这个护士出身于布鲁克林,可是当她飞黄腾达以后,她选择了忘本——这也是人性的一大悲哀所在。

  我在思考着:“布鲁克林有棵树”,这里的“树”指的是什么呢?是那棵天堂树吗?不是的!这棵“树”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滋长在穷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种在贫民区中也可以顶天立地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需要有多么优越的条件,只要你的心中有这样的一方土地,书就会茁壮成长,抵达天堂——这就是天堂树。

  我们的心中,是否有这样的一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4

  每个人的成长是不同的,不同的成长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对于我们来说成长是无比的重要,然而这本书就形象的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贫穷地区的小女孩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总是受到别人的欺压,总是受到别人的侮辱,他们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长如同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一个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的贫困女孩,一个经常挨饿、整天吃发霉面包的女孩,一个整天被别人嘲笑、捡拾破烂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却是一个拥有梦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这部小说中独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兰西。

  她的成长令人感到吃惊,她做过了大人们所做过的事情,如:捡破烂、购物、打工……她的家境非常贫寒,父亲很早过世,而母亲非常偏爱弟弟,所以弗兰西很少感受到家人的爱,在家里就是这样,然而在学校里同学们更是瞧不起她,总是受到同学们的轻视。她的成长就如同那棵长得郁郁葱葱的天堂树,顽强地在贫民区生长着。

  弗兰西非常的勇敢,她会勇敢地去面对一切,不怕困难,对于别人的轻视,则会让她变得更坚强,古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弗兰西就如同这样,弗兰西把一切挫折变为动力,让她慢慢的成长,让她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同时这种性格使她受益终生。

  我觉得整本书的内容就如同一首现代诗,既有悲伤的部分又有高兴的部分,又教给人一种哲理,但这首诗绝大部分都在讲悲伤,所以让人看了又有同情,又有悲恨,又有悲伤,想为弗兰西改变命运,让人越读越有味道。

  读了这本书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段落是:“弗兰西的星期六,是从去垃圾回收站开始的。和其他布鲁克林小孩一样,她和弟弟尼雷会在外头捡些布头、纸张、金属、橡胶等破烂,藏在地下室的箱子里,上着锁,或是藏在床底下。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弗兰西会慢慢走,边走边看排水沟,希望找到烟盒的锡纸,或是口香糖的包装纸。回头她会将这些放在一个小罐子的盖子里头熔化。垃圾站收没有熔化的锡球,因为很多孩子会将铁垫圈放在中间抵重量。有时候,尼雷会找到一个苏打水壶。弗兰西会帮他把壶嘴弄下来,熔化出其中的铅来。垃圾站的人怕苏打水公司的人找麻烦,不敢回收完整的壶嘴。壶嘴是好货。化掉后,能卖五分钱。

  弗兰西和尼雷两个人把破烂装进一口麻袋里,一人拎一只角,在街上拖着走,沿着曼哈顿大道,路过茂吉街、藤·艾耶克街、斯塔格街,最后来到斯科尔斯街。这都是些丑陋的街道,名字倒是很漂亮。每条偏街陋巷都会有衣衫褴褛的小孩子钻出来,汇入破烂大军,前往卡尼的垃圾站。他们去的路上,会遇到空手而归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已经把破烂卖掉,钱也都花得一个子儿都不剩了。现在,他们大摇大摆走回来,还嘲笑起其他小孩来。”这两个自然段形象的表现出了弗兰西与弟弟尼雷一天艰苦的生活,他们是多么的可怜,他们毕竟是孩子啊!现在的孩子没有一个向他们一样的可怜啊!

  这本书,似乎让我感觉到弗兰西的言行动作仿佛都在我眼前闪过,让我体会到了穷人家孩子的种种坚韧不屈的精神!有时候我还总是思考“布鲁克林有棵树”这里的这棵“树”指的是什么?是那棵种在弗兰西家的天堂树吗?我想不是的!这棵“树”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滋长在穷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种在贫民区中也可以顶天立地的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我们的思品书上曾经提到过,书上说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使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因此我们更应该向这本书的小主人公弗兰西学习。

  我觉得这种精神不需要有多么优越的条件,也不需要他人的教育,只要自己的心中有这样的一方土地,“树”就会茁壮成长,努力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勇拼搏……我想在我们的心中是否也应该有这样一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5

  弗兰西,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一个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的贫困女孩,一个经常挨饿、整天吃发霉面包的女孩,却是一个拥抱梦想的女孩。

  弗兰西是个有思想、乖巧懂事的小孩,她心思慎密,情感丰富,热爱读书,在弗兰西身上,我仿佛看见小时候的自己,那个也曾生活在穷困中,却无限热爱生活和热爱读书的小孩,那个永远心怀梦想的小孩。

  “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每个星期六晚上有一本干净的绿色记事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削好放在那里随时派上用场。还要金褐色的碗,里头总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叶子,或是一些浆果,还有书……书……书……”这是弗兰西在图书馆借书时的思想活动,读来触动我心弦,我相信,书中自有弗兰西渴望的一切,在书中,她能体会到现实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粮对于物质匮乏的补充和润泽。

  回到家,弗兰西坐在太平梯上看书,呼吸着暖暖的空气,看着树影舞动,读着书,吃着零食,饮着冰水。——多么幸福的场景,相信这一刻,女孩一定做着梦,梦中的一切是那样美好。“她发誓长大后努力工作,好好存钱,将自己喜欢的书全都买下。”——这也曾是我儿时的愿望,儿时的我渴望长大后有能力将喜欢的书全部买回家,这样就是最幸福的生活了。如今每当被物质和利益所困扰时,我便想起儿时的愿望,原来我们心底最初衷的只是想要快乐而已,何必让这些带来不快的物质利益取代了简单的快乐呢,于是便捧起书本,享受那一份快乐。

  星期六的晚上,弗兰西可以睡在幽暗的前屋,不必睡到自己没有窗子的房间里的小床上。她坐到前屋窗口。她不想睡。她听见当铺老板陶莫尼先生刚度过一个花天酒地的纽约之夜,乘坐一辆双人出租马车回来了。他应该经常去传说中的那些地方,如莱森韦伯饭店、沃尔多夫饭店这些地方。弗兰西决定日后有机会自己也去。有朝一日,她会穿过只有几个街区外的威廉斯堡大桥,到纽约市中心,看看这些漂亮的地方,从外头好好看看。这是一个女孩对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的美好向往,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而不是消极和抱怨。小说没有描述小女孩长大后的故事,但我相信,一个始终拥抱梦想的孩子,会实现她所梦想的一切。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布鲁克林有棵树》的书。书中的主人公——弗兰西一家生活穷苦:妈妈打扫三幢出租公寓来抵消每月的房租;弗兰西与她的弟弟尼雷靠每周捡垃圾所卖的钱来补贴家用;爸爸则在工会部做侍者,来维持他们的生活。虽然生活穷困,但弗兰西与尼雷还是上了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们下课后去打零工……是呀,在他们那时,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宽裕?他们常常挨饿,生活在清贫之中;他们常常受苦,却又坚强地挺了过去;他们也很懂事,很体谅自己的父母……

  暑假里,他们靠自己的能力,找了一份较好的工作。当他俩第一次领薪水回来,骄傲地把自己努力赚来的钱交给母亲时,一直十分坚强的母亲凯蒂却偷偷地哭了。孩子是长大了,懂得感恩了,有了自己的主张。不过不管怎样,孩子们都忘不了父母对他们的养育之恩……

  读到这,我深深地被弗兰西和尼雷的孝顺之心所打动!

  是呀,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无以回报!

  其实,感恩也是件容易之事。即使是一封信或一句感谢的话语都可以!因为感恩它不论你的礼物是“贵重”还是“寒酸”,主要看的,是你到底拥不拥有那颗真正的感恩的心!

  记得我九岁那年,除夕,我精心写了一封“感恩之信”。我先是模仿制作邮票,浅粉色的小卡纸中央有一只可爱的小老鼠(因为那年是鼠年),它穿着胸前有福字的红衣,肩上还扛着一枝含苞欲放的荷花,煞是好看。我认真勾勒线条,精心涂色,直到惟妙惟肖,这是我献给爸妈的新年画。

  当然,不能少了亲笔信!我找来信纸,千思万想,用自己现有的词句组成了一封新年信!写完后,我把这些装入信封,塞进爸妈的枕头下,等待他们的关注。

  第二天,爸妈动情地向我致谢,谢谢我的新年礼物,还夸我长大懂事了!后来,据妈妈这个“知情人士”透露:当晚,他们从枕头底下抽出这封信满怀喜悦地读着。读完后,他们感慨万千,两人像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一样絮絮叨叨聊了半夜,当然了话题全是我。至今那封信还被爸爸妈妈锁在保险箱里珍藏着呢!

  瞧,感恩就是如此简单!不过现在我们的条件可比弗兰西那时好多了,但我们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到底会不会懂得真正的感恩?

  读完了《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我想自己会明白许多,也会学到许多这本书中主人公的优点,例如:凯蒂的坚强、弗兰西和尼雷那真诚的孝顺之心等等,最重要的是我懂得了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我们的亲人、朋友……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7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挨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读完《布鲁克林有棵树》心里很复杂,不知该如何表达,我仿佛也如弗兰西一般从那无尽的贫苦中脱离出来,似乎终于可以开始暂新的生活。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喊着金汤匙出生,一辈子都享受着富贵与荣华,从不必为生活担心什么;有些人却出生于极贫穷家庭,连一顿温饱都是奢求。每一种成长方式都给我们不同的体验与感受,《布鲁克林有棵树》就是这么一部描述成长的小说,跟以前看过的《安琪拉的灰烬》不同的是《布鲁克林有棵树》描述的不仅仅是那贫苦低贱的生活及生活在其中的人对于生存的绝望与恐惧,《布鲁克林有棵树》描述的更多的是不向命运低头,不向贫穷妥协的奋斗的精神。这与《平凡的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总是受到别人的欺压,总是受到别人的侮辱,他们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她的成长如同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一个十一岁的小女孩,一个生活在布鲁克林穷人区的贫困女孩,一个经常挨饿、整天吃发霉面包的女孩,一个整天被别人嘲笑、捡拾破烂的的小女孩。她的的身世是如此的不幸,但她却是一个拥有梦想、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小女孩。她就是这部小说中独具特色的小主人公——弗兰西。

  她的成长令人惊讶,虽然弗兰西只有十一岁,但却做了几乎大人所做的所有的事情,她捡垃圾,购物,打工养活家庭……她的生活过于早熟,她单薄的肩上过早的承担了家庭的责任。然而生活却也从不眷顾着她,深爱着她的父亲早逝,母亲却又偏爱着弟弟,甚至是学校里的同学老师都看不起她,除了她早逝的父亲及茜茜阿姨,她几乎得不到其他的爱与关怀。她的成长就如同生长在贫民窟的那棵树,不管人们如何砍断它的枝桠,如何焚烧它的根部,只要有土,它就会坚强的活下来,生长着。

  弗兰西的坚强、毅力真的让人折服,她从不因生活的困苦而低头落泪,或是感到羞耻,她为她所拥有的胜过而骄傲,因为这样的生活给了她坚毅的心,给了她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在她的生活中除了书她没有其他的朋友,她也不需要其他朋友,因为弗兰西身上有种其他人所没有的乐观精神,她相信自己的双手可以改变目前的生活,她相信知识,相信教育的力量。同样她也不会去嘲笑别人的贫穷,她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因自己的处境相对优越就去歧视,欺负处在跟她曾经相同处境中的人,她善良富有同情心,乐于帮助穷人,光是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就很难找到朋友。所以,书,成了她唯一的寄托,成了她最好的朋友。

  还记得弗兰西的梦想:“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每个星期六晚上有一本干净的绿色记事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削好放在那里随时派上用场。还要金褐色的碗,里头总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叶子,或是一些浆果,还有书……书……书……”这是弗兰西在图书馆借书时的思想活动,读来触动我心弦,我相信,书中自有弗兰西渴望的一切,在书中,她能体会到现实不曾有的美好生活,以及精神食粮对于物质匮乏的补充和润泽。

  读书,接受知识的熏陶,这是弗兰西的梦想,也是最重改变她命运的矛与盾。读到弗兰西毕业的那里,很受感动,我与弗兰西一样高兴,终于毕业了,拿到了第一张证书,这是家族里面的第一张证书啊,之后,她将凭着这份证书,凭着她的知识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读完整本书,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我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的奋斗目标又究竟是什么,我前进的动力又究竟是什么。也许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听到各种各样的看法评论,每个人最初的梦想都会变质,不再如当初那样坚持,突然我想让自己回到弗兰西的那个时代,每天当手在为生活而一刻不停的忙碌时,脑袋可以空下来思考事情或是天马行空。那时的目标就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就在前方亮着,让你来不及去思考除了奋斗以外的其他事情。

  有时候我还总是思考“布鲁克林有棵树”这里的这棵“树”指的是什么?是那棵种在弗兰西家的天堂树吗?我想不是的!这棵“树”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滋长在穷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种在贫民区中也可以顶天立地的精神!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8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的贝蒂.史密斯写的,它讲述了弗兰西长大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弗兰西出身于布鲁克林,一个著名的贫民区,总是饥一顿饱一顿。可她却因为妈妈每天给她读的几页莎士比亚,从而慢慢地爱上阅读,坚持阅读。其他孩子都在玩耍、打闹,她却在一旁坐下来静心阅读,不受外间打扰。正应了培根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她因为阅读,积累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果然,她考进了大学,毕业后又去当了电报员,一步步地改善着家里的条件,也让一家人搬出了贫民窟。

  弗兰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外祖母在弗兰西出生之前就教育她妈妈,孩子要有想象力。比如外祖母让弗兰西在六岁以前相信圣诞老人,还让凯蒂每天给弗兰西讲民间想象故事,培养出了弗兰西丰富的想象力。正是想象力,让她在没有食物的日子里想成“北极探险”,并期待着有“救援”到来。贫穷的生活并没有让她倒下,反而让她拥有了乐观向上的态度。读完这本书,封面上这句话“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这不就是让我们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吗?

  书中的弗兰西坚强、善良,面对艰辛的生活永不放弃。读完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换位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以及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可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换位思考很重要;不要自暴自弃,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度过每一个困难。

  这是一本关于少女成长的书,读完指的每个人思考。虽然我们很普通,只是地球70亿人中的一个,但只要你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坚持阅读,就一定会活出自己的人生!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9

  作者见蒂.史密斯(1896—1972)是德国移民的女儿,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布鲁克有棵树》是她的主要作品。

  本书的内容和书名一样,朴实无华,读起来感觉就像是一个朋友,将她成长的故事在自己耳边娓娓道来,非常的亲切。

  这是一个温暖丶有力量丶令人感动的成长故事。

  弗兰西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祖辈是典型的新大陆移命,连着几代人都在白手起家的美国梦中挣扎,母亲做清洁工,父亲酗酒,时常无业,到死也没有留下什么财富,因有弟弟妹妹,她还不得不辍学,早早打工赚钱养家……

  用消极悲观的观点看,弗兰西没理由幸福快乐,然而她始终保持着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通过坚韧的性格和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受更多的教育,最终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祖母睿智,茜茜热情,凯蒂坚韧。这是人生中很值得阅读的。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0

  我依然记得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当歌唱家,我曾梦想在舞台上唱歌,台下数不清的观众为我鼓掌。在读书的时候,我不顾父母的反对选择了音乐,我喜欢唱歌,唱歌时候的我最自在。现在的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虽说没有成为歌唱家,但我未来在从事音乐这方面的工作,我也就当实现了半个梦想吧。大多数的人一生会有梦想背道而驰,最终走向一条平凡之路。梦想的实现与否有很多因素,你是否努力的去做,你是否能够承担没有实现梦想的后果等等。可是只要人活着,梦想就不会结束。你可以随时努力的奋斗,去实现。有的的人觉得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是遗憾,可是我觉得你错过了生活才是最大的遗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你的经历,是你人生中不了缺少的经验,是不可错失的美好记忆。就像书中所提到的“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书中提到的树是臭椿树,这是一种少有的连水泥地上都能长起来的顽强的树。而书中的主人公弗兰西生命就如这树一样。她的卑微,苦闷,忧愁,努力就如树干一样长向天空。她由贫苦的女孩成长为成熟的女人,蜕变的痛苦只有她自己明白。

  母亲偏爱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贫寒,在学校饱受鄙视。面对这样坎坷的人生,她却始终保持那份尊严,怀揣着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最终人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中国有句古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弗兰西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他会勇敢的去面对这一切,不惧困难,不惧轻视。她会把种种挫折转化为动力,这些挫折随着她成长,使得她养成坚韧的性格。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弗兰西和弟弟尼雷在上学前要去打天花疫苗,但是因为他们玩泥巴而忘了洗手,手臂上十分肮脏,沾满泥巴的弗兰西受到了医生和护士的鄙夷:“这些人这么肮脏的活着,实在不应该。”但弗兰西勇敢的反抗着:“我弟弟是下一个,他的胳膊和我一样脏,请不要吃惊,你不用和他说,跟我说就好了。”护士很吃惊弗兰西居然能明白他们说的意思。经历了那么多挫折的弗兰西怎么会不明白呢!书中提到人们通常对待自己贫困的背景通常有两个办法:“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走出社会底层的人,通常有两个选择。脱离当初环境后,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这个环境之后,永不忘记自己的出身,对残酷拼搏中不幸落下来的人充满同情,充满理解。”但是未必所有人都有这种同情和理解。上面提到的护士,本来自己出身贫寒,却附和医生辱骂穷孩子。而后来弗兰西处境改善后帮助了某个穷孩子。人与人的差别就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弗兰西遇见一个当兵的男孩,他们相恋,她不再感到孤独。可最终还是被那个男孩骗了。谈及孤独,我深有感触。曾经我很害怕一个人,我害怕孤独。现在的我渐渐地享受孤独,享受孤独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一个人的时候我可以清晰冷静的思考。每个人都会孤独,可是人必须要学会享受孤独。这是一种极致体验。

  弗兰西在约会时曾许下愿望:愿我能够一直这样,穿白裙子,拿着红玫瑰;愿我们一直能像今晚这样挥金如土。是啊,即使在清贫的岁月,也不能失去对幸福美好的向往,那些摆脱平庸的梦总能编织我们简单的生活,为我们简单的时光点缀希望。

  书中的臭椿树有个美丽的英文名叫tree of heaven,也叫天堂树。弗兰西就是这棵天堂树,顽强茁壮的成长,并且郁郁葱葱。这棵天堂树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一种滋长在穷困孩子心中的精神,一种在贫民区中可以顶天立地的精神!这种精神不需要有多么优越的条件,只要你心中有这样的一方土地,树就会茁壮成长,抵达天堂。

  我认为这本书很贴近生活,有快乐有悲伤,生活不就是这样。在生活中,总有一部分的人,他们或许贫穷,或许常常受到嘲笑,或许身世不幸,或许饱经磨难。这本书能够引起过共鸣,它讲述的成长温暖不失励志,这是超越悲欢的成长。宫崎骏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与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每个人都会成长,成长的路是每个人都不可以拒绝的道路。成长是一场谁都代替不了的修行。无论是弗兰西还是我,还是其他人。我们都要去面对困难,去经历成长。在这场漫长的修行中,我们都会去改变,我们会像蚕蛹一样的破茧成蝶,我们会学会如何去经历风雨,如何去顽强拼搏,如何去创造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成长的过程我们会经历无数的坎坷,会受到无数次的伤痛,学会与自己的伤痛和平共处,这就是成长的意义。就像书中说的:“别忘了苦难也是好事。苦难磨练人呐,让人性格饱满起来。”所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不同的成长方式都给我们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也许生活不能事事公平,不是人人都有如意的生活。不能说我们总要多热爱生活,但总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和珍惜的心。日子是一贫如洗的,但是坚强与爱会弥补苦涩。读完这本书,心里暖暖的。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1

  《布鲁克林有棵树》实在是一本好书,它太让我着迷了,我真后悔怎么没有早一点看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弗兰西生活在布鲁克林。她的家境清贫,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不偏心但却死了,我觉得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肯定早就崩溃了。然而弗兰西没有,这个酷爱阅读的小姑娘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顽强地活着,她就像家门口的那棵天堂树,被人砍倒了又活了过来,而且变得更高、更茂盛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中的“树”,既是指那棵天堂树,也是指弗兰西。这部书是贝蒂·史密斯最杰出的作品,它屡屡得奖,还曾被改编成电影《天堂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笑着面对生活,这样,生活中不顺心便都会消失了。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2

  茜茜,一个漂亮,温情的女人,一个如火的女人,在婚姻中,她知道什么该珍惜,什么该忘掉,如她劝导凯蒂忘记约翰尼的缺点,只记住他的优点。这在当代婚姻中也很适用。茜茜没上过学,却热衷于帮凯蒂弄到《圣经》和《莎士比亚全集》 。

  艾薇,上过小学,有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能绘声绘色地讲许许多多的故事,她很自信自己的孩子会接受完整的教育,每人会有三个毕业证书,她坚信教育改变一切!

  凯蒂不管是体格还是内心,都是强大的。任何困难都不能击垮她。她自立自强,任何劳动和付出她都能承受,但她受不了别人的施舍,约翰尼的去世给她很大的打击,也让一贫如洗的家更是雪上加霜,面对麦克加里蒂酒馆老板的馈赠,她婉拒,艾薇提议去慈善机构领救济金,她说还不如关紧门窗,打开煤气,让全家一起去死。这个外表瘦弱的女子该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凯蒂的思路一直是清晰 的:她纵容约翰尼,她对弗兰西的怜爱,她对尼雷的娇宠。约翰尼死亡通知书上她拒绝写酗酒,只写肺病死亡,她让约翰尼死的有尊严,因为她潜意识里也知道他酗酒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让他无法承受,让酒精来麻醉自己,在他得知凯蒂怀了第三胎后,他彻底戒酒了,至死再也没沾一滴。她给弗兰西和尼雷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凯蒂的坚强还体现在当约翰尼死时,她一家谁也没掉一滴眼泪,下葬后,母亲背着儿女痛哭,儿女跑到无人的大街上发泄痛苦,但见面时却都心照不宣,微笑面对,他们从没见过妈妈流泪,唯一的一次是他们第一次每人领到五块钱薪水,摆在妈妈面前,他们看到“眼泪在她眼眶里打转”? ?。凯蒂生劳瑞时,不停地问弗兰西时间,她以为死神会再次光顾,阵痛让她面如死灰,可她咬破嘴唇不吭一声,她不想让弗兰西感到恐惧,不想让她爱的人看她受苦打发弗兰西去买东西,尼雷去艾薇家借宿。这伟大的母爱是无法用语言描绘的。

  约翰尼有英俊的外表,不凡的舞姿永远干净整洁的服饰,响彻布鲁克林街区的歌声,还有挺直的脊背!他穷困但他却把欢乐带给他认识的每一个人!他心思细腻,他对弗兰西无尽的宠爱,他为可爱尼雷感到自豪!尽管他早早离开了,但他留给弗兰西无尽的财富:他叫她小歌后,带弗兰西和尼雷出海让弗兰西上她梦寐以求的学校,她毕业典礼上的鲜花和他亲笔写的贺卡!他也有性格缺陷,懦弱,面对残酷现实的迷茫,还有酗酒,但他不粗俗,买醉是为了逃避!酗酒的人往往让人讨厌,可是他死后,却有很多人送来鲜花:他工作的地方送的,他朋友们送的,酒馆老板送的,警察送的……他毕生追求尽善尽美,他的优点遮住了瑕疵。

  描写外祖母玛丽.罗姆利的笔墨不多,她从未进过学校,不认识字,但却是个了不起的老太太,她大度,睿智,豁达,看问题全面,善于思考,为了不让女儿们受到更多的来自粗暴的父亲的伤害,她拒绝孩子们说德语。她头脑里有一千多个故事和传说,有祖国的歌曲和各种民谚;品行上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她知道人类有可怜的弱点,也知道各种残酷的力量;她是神秘的,有讲故事的天赋,对一切的信心,对弱者的同情;她让凯蒂每天给孩子们读一页书——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鲁克林的出租屋这么大;她希望孩子们了解神话故事,仙女,小精灵,侏儒等——他们不住在凡界,却住在人们心中;她希望孩子们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她希望孩子们得相信天堂,不是有上帝和天使的地方,而是人们梦想的地方;她还希望女儿们懂得储蓄……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奥地利女人!

  弗兰西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她是不幸的,但她却又是幸运的,她有个睿智善良的外祖母,性格坚韧的妈妈,温情博爱的茜茜姨妈,热情想象力丰富的艾薇姨妈,她们一路陪伴着她,指引着她……这就是罗姆利家族的女人们,她们是渺小的,但她们的'品格却是高贵的!

  谨希望每个人都养个孩子,种棵树,写本书!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3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母亲偏爱弟弟,父亲深爱着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关于城市

  布鲁克林是纽约城一个人口密集的地区,它集朴素、简陋、庸常和可爱于一身。在无数人心中,“布鲁克林”这个词本身和难忘的早期家庭体验联系在一起,渐渐成为一种化身,象征着人生早年的贫困,象征着邻里生活,象征着青春本身。同样,它也象征着渴望、追求,象征着对外面精彩世界的梦想。

  关于尊严

  没有人希望自己贫困,但贫困未必一无是处。它可以磨砺性格。这部小说中有个地方十分耐人寻味。苦水中泡大的弗兰西和尼雷一起谈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反而表示出同情来,说可怜的劳瑞没有了那苦,也就体会不到那苦中的甜了。相信从困境中走过、后来又超脱了困境的很多读者对此都有同感。人可以受困、受苦,却不可以失去骨气和乐趣。

  关于成长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吸收父母的精神传承。弗兰西的坚强像妈妈。这坚强让她超越前人:外祖母连字都不识,母亲仅上完小学,弗兰西则要去上大学。她的坚强,让她超越困难,实现家族的美国梦。如女作家佩吉奥伦斯坦在评论此书时候说的那样:“生活并不公平,可是总能应付过去。”

  这是一部纪念年轻时光的纪念碑式作品,作者似乎是想给自己的青春一个交代,要把成长一寸寸铺开在我们面前。由此感言:“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踩着人生的烦恼,预览未来的美好。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4

  这是第一本毫不犹豫打五星的小说。

  看完后,很想先说两个字:想哭。

  这本书,我在工作之余,虽然利用时间碎片,却很紧凑的读完,可以说一有空就立马想要知道故事中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

  弗兰西和尼雷的父母,分别代表两个性格,做派,价值观不同的两个家族。爸爸家族的有4个兄弟,样貌皆俊俏不凡,可惜两个已经夭折:妈妈家族里善良慈爱的外祖母和性情暴戾的外公,却养育了3个坚强如铁,乐观通达的女儿。

  爸爸约翰尼,阳光,帅气,能歌善舞,可以说是无数少女心中的梦想;妈妈凯蒂,漂亮,能干,精锐,有曼妙的身材。

  在布鲁克林这个肮脏,浑浊的地方,在命运总是给这个家庭刁难的地方,他们却活的如此乐观顽强,就像布鲁克林的天堂树,即使生活用烈火试图烤焦它,它也能绝处逢生。

  爸爸酗酒,在三十几岁突然离世,虽然妈妈和姐弟两人表现得波澜不惊,但却着实让我心里惊了一下,太意外。爸爸生前甚是疼爱弗兰西,他如此善良又自责,他多想演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但苦恼的生活却一次次将他击倒,直到最后灵魂和肉体全部离开。

  往昔的生活花卷一幅幅展开,怀念的时光也逐渐拉长。在爸爸回忆的歌声中,姐弟俩乐观坚强的长大着,仿佛他们小小的心早已穿盔戴甲,坚不可摧。和布鲁克林大多数孩子一样,他们从小就在和饥饿,贫穷,肮脏的环境抗争,残酷的生活总在他们的努力中看到转机,或许这是因为玛丽外婆,艾薇姨妈,茜茜姨妈的帮忙,也或许是两个孩子天生就有的顽强,但我更是觉得这一切都是妈妈凯蒂的功劳。

  这本书读的过程中,几度让我感动落泪。一个家庭,一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以说是贯穿一生。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却用一生的顽强教会了孩子什么是尊严,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苦是甜是生活,什么又是成长。她鲜少表达,却内心又极富爱和情感,对丈夫热烈的情感,和对孩子无穷尽的爱,都在这个平凡的小镇故事中一幕幕上演。

  这本书,它会告诉我们很多生活的答案。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5

  《布鲁克林有棵树》这本书是丰富的,有意义的,它告诉了我读书、阅读的磅礴力量。

  这本书讲了:二十世纪初的纽约贫民窟——布鲁克林,小女孩弗兰西和她的家人生活在这里。家里收入原本不高,父亲去世后,弗兰西更是只能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母亲偏爱弟弟,在学校受轻视,弗兰西只能默默地忍受生活中的无奈拜为,然而弗兰西并没有因此颓废,反而从阅读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以考。最后,知识改变命运,她考上了大学,和妈妈搬出了布鲁克林,挣脱了贫困的束缚。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读书的重要性。在小说中,是阅读让她增长了见识,是阅读让她考上了大学。

  弗兰西很喜欢上学,因为上学能让她学习。妈妈美给弗兰西正常上大学的机会,她便自己去努力。下午上班,晚上上课,用努力弥补自己少上的高中。弗兰西作文总是写得很好,是因为她爱读书,书中积累的知识丰富了她。她曾坦白说:“我从没见过白羊,只是书中说它苍穹如弓,我才这样写的。”可见阅读的知识让她开阔了眼界。

  所以,读书很重要,知识能改变命运。让我们多读书,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吧。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6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命运。

  在二十世纪,纽约的贫民窟布鲁克林生活着一家人,弗兰西在生活中体会了各种艰辛。虽然这样,她仍乐观地面对生活,仍然努力学习。最终,她们家的经济得到了改善,弗兰西也考上了大学,当了电报员,最终搬离贫民窟。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阅读的力量。因为从小就阅读,弗兰西说出的话十分优美,这让她从小就与众不同。在学校她饱受轻鄙,但扔保持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新年。阅读让弗兰西充满想象力,面对苦涩的生活,她的想象力和乐观总让她活的轻松。阅读让她考上好学校,最终找到工作。

  就像书上的一句话:“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观,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我们可以靠知识积累和阅读活出自己的人生。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7

  天堂树,不择环境,它何时何地但能萌芽,成长。——题记

  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不同的,有些人含着金汤匙出生,注定一辈子都能享受着富贵与荣华,不用为生活担心什么;有些人却出生于极贫穷家庭,连一顿温饱都是奢求。主人公弗兰西就属于后者。

  弗兰西,一个11岁的小女孩,拥有着花一样的年纪,却被贫穷的家境逼得不得不提早成熟。“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她的身上毫不违和,她学着大人的模样,捡垃圾,购物,打工养活家庭……

  可命运不公,小女孩用单薄的肩膀扛下了家庭,上帝却并没有被她感动,反而变本加厉,让唯一深爱着她的父亲早逝,有着骨肉之亲的母亲却又偏爱着弟弟,甚至是学校里的同学老师都看不起她,她几乎得不到其他的爱与关怀。

  我想,如果我是弗兰西,肯定是熬不过去了,但幸好我不是,因为这个小女孩用自己的坚强与毅力,活出了旁人意想不到的人生。她从不因生活的困苦而低头落泪,或是感到羞耻,她为她所拥有的而骄傲,因为这样的生活给了她坚毅的心,给了她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

  说实话,小弗兰西对书的热爱,对梦想的坚定,惊艳了我。

  她对人生的达观,更是令我不禁想起了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他们都是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在困境中涅槃重生,最终达到了他人意料之外的高度。小弗兰西就像在乌台监狱里关了一百多个日夜后,来到黄州时的苏东坡,兴许,家庭就是小弗兰西的“乌台监狱”,而梦想和书籍就是她的“黄州”。

  天生的贫穷是很难改变的,但幸好只是物质,不是精神。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所馈赠的一切,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这是小说的结语。

  小说结束了,但弗兰西的故事还未结束,她会如结语所说的那样,过着充实自在的生活。

  那我呢?我的梦想又在何处呢?这是看完书后我对自己的提问,亦或是现在的我对将来的提问。梦想,我想过很多次,也换过无数个梦想。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确实,我没有一个像小弗兰西那样坚定的梦想,或者说,我不知道我的努力读书是为了什么。那夜,我思索良久,找到了自己的“黄州”。我想当一名律师。为什么想当?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前路不会再虚无缥缈,我会像小弗兰西一样,追梦,哪怕身处“乌台监狱”。

  我的心中种下了一棵天堂树,一棵在何时何地都能肆意生长的天堂树。

  天堂树在昏暗中成长,但幸好,她的头顶是一整片浩瀚星空,为她照耀前方,哪怕光很小。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8

  在布鲁克林的街区中,有一株高高的天堂树伫立在一片低矮脏乱的平房中,树枝生长在阳光下像是一柄巨伞。如果你从树枝间望去,你会看见一个女孩在树枝间读书远远望去像坐在一片绿云中。她的名字叫弗兰西。

  《布鲁克林有棵树》讲述了居住在美国布鲁克林贫民窟内的小女孩弗兰西的成长历程。书中用一个个温馨的小故事,通过载取去弗兰西的生活片段,串起了弗兰西的成长历程。

  但我这次想讲的并不是弗兰西,而是她的妈妈凯蒂,我最初对凯蒂的印象并不好,她是一个强硬,有点不近人情又偏爱儿子的妈妈。但等到我到了高中再读这本书,我对她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再一次打开这本书时我看到了一个被艰苦的生活磨去了柔情的女人,凯蒂给我的感觉像一块立在海边的礁石,一次又一次经受着海浪冲刷、留下崎岖不平又满是普通的表面。是的,凯蒂不断面对着一波接一波的挑战。我认为凯蒂是悲剧的,尤其是在她表现着所剩不多的一点柔情中时,我更为她感到悲伤。凯蒂并不是一个对生活感到绝望的人,相反,她还很有生活情趣,弗兰西家穷得买不起咖啡,她就用莴菊代替咖啡豆磨出了又浓又苦的“咖啡”。当家里一连几天都没钱买食物时,凯蒂就和孩子们玩起了名为北极的游戏,假装自己和孩子是在北极等待救援。在凯蒂的这种生活智慧中,弗兰西的童年可以说是充满乐趣,但其实贫民窟的生活很艰苦,疾病与犯罪在这里肆虐。弗兰西一家,如淘金者般在这条污浊的淤泥河中不断筛出了点点幸福的金色碎片。他们对生活是充满了爱和乐观的。

  尽管弗兰西一家都很乐观,但他们的乐观是不同的,弗兰西和他弟弟的乐观,是源于孩童的无知,他们的爸爸约翰尼的乐观是源于他的安于现状,只要还能维持现有的生活,偶尔条件改善一下他就满足了。所以,凯蒂和他们是不同的,这也是我认为凯蒂是一个悲剧人物的原因。她对生活的用心点缀更像是一种对自己目前艰苦命运所下的战书。在故事中,她和所有人一起大笑,但她很清楚自己所处环境的糟糕,以及自己未来的艰难生活。她不甘在贫民窟度过一生,但无论是自己还是约翰尼都完蛋了,约翰尼选择用酒精麻痹自己为生活的每一天美好的东西,而满足,虽然这也让她得以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情感慨地选择和这样艰苦的生活搏斗。

  凯蒂的悲剧始于她对于约翰尼的爱,从他看见她的第一眼,凯蒂就不顾一切的爱上了约翰尼,即使当时凯蒂的好朋友在与翰尼交往,但凯蒂还是想方设法的去追求约翰尼,最终与她的朋友绝交。凯蒂卑鄙吗?也许吧,但我只看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孩,怀着内心炽热的激情将自己作为燃料投入到了轻率的爱情之中,为了她的爱情,她什么都不要了,也什么都没有考虑。当初凯蒂充满热情的样子,与后来那个干练的妇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唏嘘不已。事实证明,她最后为这种轻率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翰尼富有才气却十分软弱,在酒吧做着临时侍者,甚至没有固定的工作。凯蒂不得不靠整天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来维持全家的身体,他们的相遇无疑是浪漫的,他们克服阻碍在一起的过程也像一个童话一样。但现实,毕竟不是童话,而是充满了冷酷的幽默感。小说先以弗兰西家在贫民窟中的生活开头,在中间你插叙的方式,叙述凯蒂与约翰尼相遇的过程。巨大的反差说明了现实的残酷,没有物质基础只凭着一腔爱意的感情到最后真的会让人幸福吗?等到激情消退,面对家中面黄饥廋的孩子和灰头土面的自己,还会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后悔吗?或者这种爱情太过罕见太过难得,所以我们才追求它,期盼它,希望它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最后,我不禁对她在约翰尼死后嫁给麦克舍思警官的选择感到了理解。书中的故事很现实,给当初泡在美好结局的糖罐子里的我,给了很大的震撼,原来生活中还有这些苦难,还有这些困难要面对,只不过生在这个时代的我并没有遇到罢了。

  我相信等我走过的人生更长的道路,有了更多的阅历后,在一个静静的下午,我还是会翻开这本书,再次重新认识一遍这个叫凯蒂的母亲。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19

  一本关于成长的励志小说,文中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温暖质朴,令我久久回味!它的中文译名叫《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和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表面的东西。高贵的,是人的内心!小说主人公叫弗兰西,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尊严!在弗兰西身上无时无刻都存在着。命运与家庭似乎皆不眷顾她,妈妈偏爱弟弟尼雷,甚至安排弗兰西中途辍学供钱让弟弟读高中,而忽略了本来成绩优秀的弗兰西。弗兰西没有认命,也没有气馁,她自己挣钱报读了临时大学,自学考取了比弟弟更加优异的成绩。她的尊严永远高人一等!

  弗兰西在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也尊重着每一个人。弗兰西改善生活环境后,特意回到贫民区的糖果店,付给了老板所有所谓中奖礼品的钱,叮嘱老板要不着痕迹地给穷孩子们中奖机会,让孩子们得到惊喜和快乐,弥补了自己当年多么渴望却从未得到过中奖礼品的遗憾。她的爱心与善心令人感动!

  弗兰西的坚强成长,终于令母亲敞开心扉:“尼雷不如你聪明,不如你懂事。他性格孤僻,不喜欢读书,如果不让他上学,他永远都只会是一个坏孩子。而你不一样,你会思考,你会拼搏!妈妈从不担心你,你的心里驻着一棵树,一棵天堂树,属于布鲁克林的那棵树。”

  结果的确令人意外!原来妈妈是爱她的,只是爱的方式是如此的别样,不同。

  童年的不幸,并没有将弗兰西击倒,反而使她拥有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她对待每一件事的态度都是不逃避、不惧畏,勇敢地面对各种挫折和坎坷。小说里,弗兰西在成年的那一天,对自己温柔地说了一句话:“再见了,弗兰西。”是的,她明白。她知道自己终有超凡脱俗的一天!即使这过程是多么的艰难。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所馈赠的一切,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这是小说的结语。轻轻地合上这本书,感动!在我的心里一点一点地涌起,慢慢地将我包围,让我充满了力量。

  哦!原来,布鲁克林有棵树……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20

  生命的光彩在于个人对生命的态度,你若有好的心理,那么将会很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对生命不抱有希望,便一生一世无成,致使荒废。

  主人公弗兰西生活在一个布鲁克林的贫穷家庭。但一家四口一点不受贫穷限制,每天都有有趣的事情发生。母亲凯蒂偏爱弟弟,在心灵上无法与弗兰西沟通。父亲在世时一直任劳任怨,对生活有很大希望。弗兰西感情丰富,热爱生活。他们一家认为有一份美好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才会被打开。

  生命是美好的,不能因为一些事情而让生命去补偿,那么自己的一生就几乎没有价值了,只有用自身的努力,美好的信念而改变成就美好的人生,这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在我们的成长中,一定要坚强,不能有困难就退缩,这样被导入一种不正常的方法,长大后的自己也会像现在一样。所以不管是大事小事,都要有解决它们的两把刷子,不然,社会上有那么多事,照这样我们将如一个无头苍蝇,没有目的地在社会上游荡着,不仅被别人看不起,自己也不会幸福。

  没有自己受过的苦,哪有自己挣来的甜。不经历成长,不坚定信念,就无法实现梦想。只有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奋勇拼搏的精神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21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作家贝迪史密斯的著名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西是个出生在贫困家庭中的一个普通小女孩。弗兰西在贫困的环境中依然不失对生活的向往。她乐观,积极,活泼,阳光,富有想象力。而《布鲁克林有棵树》一字一句的记录下了她那艰难而不失活泼的灿烂的青春。当你打开这本书弗兰西从10岁到16岁的美好青春将被你一览无余,你会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弗兰西与爸爸亲近与妈妈有些疏远,但最关心,最了解弗兰西的却偏偏是这位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母亲。弗兰西为了一家人的支出,放弃了自己的前途。辍学找工作来供弟弟尼雷上学,妈妈怕耽误了弗兰西的学习,坚持让弗兰西继续上学,后来弗兰西上了暑假大学,母亲十分激动。

  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都将弗兰西一家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睦睦的表现淋漓尽致。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这个了,爸爸去世两年多了,妈妈收到了来自妻子去世一年半的麦克布兰先生的求婚,放到其他人身上,应该不会有几个孩子同意吧?但这件事发生在弗兰西的母亲身上,一切却变得那么顺利。当事情发生后,弗兰西与弟弟尼雷最先想到的却是他们呢18个月大的小妹妹劳瑞。他们小时候吃尽了苦头,可不想劳瑞也这样。或许他们认为有了一个新爸爸,劳瑞也不用像他们小时那样受苦了,他们很懂事,他们尊重妈妈的选择,不会刻意排斥这件事,他们希望劳瑞和妈妈更加幸福,读了这件事我心中深深的感叹,深深的佩服,弗兰西的懂事。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 篇22

  如果从文学史的第一章看起,你会轻而易举地得出一个结论:文学就是为做感动文章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后来文学改弦易辙,一门心思地想着思想的深刻和如何深刻。然而德国移民作家贝蒂·史密斯的力作《布鲁克林有棵树》似乎又回到了老路上,依然做着感动的文章。

  作者贝蒂·史密斯是20世纪早期的德裔移民后代,史密斯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因为家境贫寒,她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十四岁便辍学去帮助母亲维持家庭生计。而《布鲁克林有棵树》中,小说主人公的生活,正是基于她自己的成长经历写成的。

  1941年,史密斯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两年后,《布鲁克林有棵树》出版。这部小说的节奏平顺舒缓,没有大的波澜起伏,平淡到毫不出奇,但正是这些简单、毫不花哨的文字却常常润湿你的眼角。每当你茶余饭后拾起它,读上几章,总会有一些些感动的心流注入你的心湖,荡漾起一圈圈涟漪。

  这正是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一本书,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它写了弗兰西一家子的故事。一个感人的大故事里镶嵌着无数的小故事,而所有这些故事都围绕着一个词:感动。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主人公弗兰西出生在布鲁克林一个穷苦的家庭,爸爸约翰尼是个酗酒的歌手,偶尔打些零工补贴家用,而妈妈凯蒂是个清洁工。

  弗兰西还有一个弟弟叫尼雷,小时候的弗兰西经常和尼雷一起在大街上捡垃圾补贴家用,日子尽管过的拮据,但一家人的收入还是能够勉强度日。

  对于弗兰西来说,在穷苦中生存是艰难的,更是令人羞愧的。只有知识才能使她忘掉生活的穷困,成为改变穷困的工具。

  她的这个根深蒂固的想法受益于她的外祖母,老祖母虽然没有文化,连字都不识,却建议弗兰西的妈妈给自己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讲述民间故事和童话,好让孩子虽然处于困境当中,也不至于沉沦。弗兰西姐弟在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却意外地拥有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她发誓长大后努力工作,好好存钱,将自己喜欢的书全都买下,这个想法是个巨大的安慰。就这样,她拿着一本书,守着一碗零食,独自一人在家,看着树影摇曳,任下午时光溜走,这是一个小女孩所能达到的境界。她就这样看着书,与世界和谐共处着,心里头快乐着。阅读的乐趣,就在于字里行间不期而遇的惊喜与共鸣。学习优异的她想读高中然后读大学,摆脱这个布鲁克林穷姑娘的身份。

  但是由于生活拮据,她和弟弟尼雷不可能同时继续学业,所以母亲凯蒂狠心让弗兰西放弃了学业,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尼雷。但是这并不是老套的重男轻女桥段,凯蒂告诉弗兰西,你比尼雷更要强,尼雷如果现在不学习,以后也不会重返学校了,但是你不一样,你无论在怎样的境地中你都会继续学习的。事实证明,凯蒂是对的。放弃了学业的弗兰西在工作之余自学大学课程,最终被一所大学录取,成为了家族中第一位考上了大学的人。

  “寒门难出贵子”,这或许是既定的事实,但是作为平凡人的我们,还是愿意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那给了人们奋斗的希望。就如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所说:“希望可以让人自由。希望,是生存的根本。

  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也许生活必不能事事公平,不能人人都有如意的生活。即使在清贫的岁月,也不能失去对幸福美好的向往,那些摆脱平庸的梦总能编制我们简单的生活,为我们简单的时光点缀希望。不能说我们总要多热爱生活,但总要有一颗懂得欣赏和珍惜的心。

  “让我生命中的每个小时、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充实实吧。让我喜、让我忧、让我冷、让我暖。衣衫褴褛也好,光鲜也好。让我真诚也好,狡诈也好。诚实也好,说谎也好。无论如何,让我的每一分钟都充实、幸福。当我睡觉的时候,也让我一直做着梦,不让我虚度人生的每一分钟。”

  《纽约时报》评论,如果错过了《布鲁克林有棵树》,你将失去一次重要的人生体验,有的人是苦难中的一棵树,他们长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却向着阳光默默生长,直到有一天他们会突破缝隙的桎梏,终长成了参天大树。在我看来女主人公弗兰西就是是这样一棵长在苦难中的大树。

  小说结尾处有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除夕夜弗兰西和弟弟在屋顶上聊天,他们聊到死去的父亲,聊到了小时候捡垃圾的生活。两人感慨妹妹劳瑞会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却不会像两人捡垃圾时那般快乐。当苦尽甘来之时,回首过去,我们发现那些曾经装饰了我们生活的梦想,竟都成为了现实。那些命中注定和无法逃脱的苦难、耻辱,都化为我们的过去,也铸成了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我看过很多关于成长的小说,比如《绿山墙的安妮》、《听见颜色的女孩》等,但没有哪一本像《布鲁克林有棵树》一样同时带给我感动和激励。弗兰西的故事现实得残酷,但又像童话一样感人至深,充满希望。

  我想,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很欣慰读到《布鲁克林有棵树》。“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相关文章:

《布鲁克林有棵树》优秀读后感09-25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600字07-26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精选14篇)12-01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650字10-23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精选24篇)06-17

读《布鲁克林有棵树》有感-读后感01-22

《布鲁克林有棵树》的读书笔记05-11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书笔记10-23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书笔记03-16

布鲁克林有棵树读后感(通用11篇)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