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城高二读后感
雪城读后感(一)
用了好几个小时把《雪城》看完了,这是一部中篇小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讲的是有钱有闲情的舞蹈研究者岛村三进雪国,与认识的艺伎驹子和一位纯情少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其实吧,开始没读懂,相言之字里行间的意思也只能会意,作者笔下描绘的雪国,缤纷亮丽,银妆素裹,很漂亮,有一种悠然的意境,却在寒冬里有显得虚幻而又美丽,浓艳而又淡泊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好多都带有日本性的文字,书中出现很多艺伎,和服,清酒等很多具有日本的文化,这让我看得晕了!文中的驹子是一个艺伎,是为了师傅的儿子看病筹钱而去为伎的,但她并不喜欢他儿子,却喜欢岛村,但岛村是有妻儿的,为此两人做着朋友,感情却很好,故事情节挺凌乱的,结局说实话我都没懂,之前说了是三个人的纠结,岛村不喜欢驹子,但是呢,却对在火车上第一次遇见的木子很有感觉,觉得是个干净的女子,文中也多次用干净来形容她,她们接触不多,驹子和木子认识,但驹子不喜欢木子,雪城养蚕制丝,文章以蚕房着火,驹子和岛村去救火,而木子从蚕房二楼摔下而结束。其实吧,我也没具体弄明白,我估计你也被我绕晕了,嘿嘿!我觉得我的读后感水平很差,都不知道怎么个逻辑了,让你见笑咯!给我意见我再努力改正吧!感恩节,谢谢有你,感谢一切陪伴!
雪城读后感(二)
本书作者开篇说:“信息量是第一本的10倍以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200个以上。”通读完全本后,也确实有这样的感受:本书不再纠结于罗斯差尔德家族,不再幽默重彩地渲染这个家族的一手遮天。
但是,金融还是那么的重要。无论写得都谁,他必然都与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是因为就读于这所财经类大学,所以对于银行投行这种与金融息息相关的行业格外留心。近期市场营销的老师也给我们布置了一篇论文《金融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稍微岔开一点儿话题,说道这篇论文,那真的是很有一种挫败感。
完成得实在是太差太差。论文开头应该是以摘要、关键字开始,中间用一二三四类似的小标题提炼概括自己所写内容,以让别人对自己的行文逻辑一目了然,文章末尾更是该将参考文献一一例举出来。可是这些我一个都没有涉及。只是从网上随意的复制黏贴、拼拼凑凑地当做任务式的交了上去。所以,当老师现看现评全班论文时,真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
为什么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总是这么松呢?为什么中国的“差不多”先生总是到处存在呢?
老师说,中国人的这种心态真的是特别严重,什么事都马马虎虎,从不精益求精。而人家国外可不一样,尤其是德国,德国的产品总是最耐用的。
你说这要是到了国外去读研究生,以此种态度,如何能面对文化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呢?国外的学习可不是中国这样随随便便走人情,蒙混过关就可以的。不及格就是不及格。Deadline就是Deadline,一点商量余地也没有。
所以就要想啊,国外怎么这么不近人情味的?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治学,他们的心智才是成熟的。
继续回到这本书中,由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同意德国开始谈起,引出了历史遗留悬念:普鲁士明明离兼并奥地利帝国只剩一步之遥,为什么突然就放弃了呢?因为俾斯麦用尽了他的金融关系。通俗点讲,也就是没钱了。没钱这仗还能打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有时候,适时的暂停反而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最大化。就好像以前看开心辞典的时候,小丫总会问要继续吗?如果继续,赢了你就可以得到你最想要的,输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人生就是要输得起放得下。显然,俾斯麦输不起,所以只能放下。
俾斯麦身后的金融家是布雷施劳德,与罗斯差尔德家族保持者密切的书信往来,甚至不惜倒贴金钱以求维持与罗家的商业关系。银行家总是有银行家的世界。
虽说外国的人情味儿不如中国浓,但()不代表没有啊。只是形式完全不一样,我想相比之中国人对权力的热衷,外国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他们更直率也更聪明。
身在高位的人总是特别能折腾。相较于生活在战火硝烟四起,物资极具缺乏情况下的普通民众而言,银行家可谓心花怒放。战争永远是他们圈钱的最好时机。所以一系列的措施出台实行:流通股买卖,限制高利息等等。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银行家不是那么能折腾,我们现在学的基础知识不就简单多了吗?何必有这么多内容需要把它变为自己的常识呢!
诶,只能说学金融是一条不归路啊。不仅需要精准的判断,而且还要时刻跟上它变动的步伐,甚至是要以判断超过它。
学无止境,与君共勉。
【雪城高二读后感】相关文章:
雪城恋作文08-29
粉红的雪城作文09-14
坪城的雪散文08-29
雪城行桥美文06-26
雪城行桥的经典美文04-21
雪城行桥的美文02-03
雪城大学申请条件01-12
雪城大学入学条件04-18
雪落彼城散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