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教》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教》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心教》读后感 1
人的成长过程是自我完善,自我探究的过程,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必须不断探索与练习,才能让自己拥有宁静的生命力,让孩子在言行之中受到影响。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联结孩子的渴望,成了我心中一门重要的功课。想要完成这样的功课,身兼教师与父母的教育者两种角色应该要先联结自我的渴望:能体验自己的价值、能接纳自己犯错、能感受自身的意义、能自由地选择并为自己负责,就更能爱自己与爱孩子了。
在看了李崇建老师《心教》一书,我颇有感触。书中即直面了当下的教育问题,又系统地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有爱、有智慧、有时效。提别是读到这篇《孩子的优秀是暗示出来的》。这篇中提到了德威克做的一次实验,在实验中,被称赞“很努力”的孩子的成绩平均分上升30%,而被称赞“很聪明”“好棒!”“好厉害”的孩子反而平均分下降了20%。这让我联想到了,本学期我们的'教研主题《如何丰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老师丰富而准确的评价语言可以很好的给孩子以暗示,给他们指明方向。使学生不放弃,不迷茫,也不盲目的自大。在“资优生”遭遇挫败之后,他们的应对更加重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
最后借用书评的几句话,这本书呈现了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影响力,唤起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觉察、情绪转化,进而达到欣赏自己、爱上学习的效果,释放出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可以帮助你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同时也能获得自身的疗愈、成长,提高爱和教养的质量。我相信这就是作为一名老师和妈妈的所希望的。
《心教》读后感 2
寒假里,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手捧《心教》,沐浴着冬日的暖阳,品味着为人师、为人母的慧心岁月。文字勾勒着画面,凝聚着智慧。且让我再一次翻阅《心教》,细数流年岁月,书写心灵碰撞的感受,引领方向,一路与爱相伴,从心开始。
我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在教学生涯中,感受到孩子们千奇百怪的内心世界。新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不再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唯有走进其内心,方能教育得始终。我在自己的兴趣与好奇的推动下,想要用一种新的角度陪伴孩子成长的渴望愈加强烈。正如《心教》前序中所说:“改变,来自渴望。”我开始自学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件。让我能用更专业的心理学角度解读曾经的困惑。当我看到《心教》封面上书写的“用萨提亚模式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方法对了,孩子就优秀了……”是的,都是我所渴望探索的内容。迫不及待,走进《心教》,感受里面的心世界。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如何优雅地教出好孩子——尊重是教育的开始”让我感受颇多。其中“优雅”、“尊重”是这句话的点睛之笔。时代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清晰的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更是关键,是根基。说到“优雅”,让我想起了那个陪孩子写作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后导致去医院做支架的妈妈,还让人想到那个深夜楼上传来怒吼声:“什么关系?到底什么关系?是互为相反数的关系。”深夜还在陪写作业,深夜孩子怒火心中焚烧。我们所期待的“优雅”去哪了?
自从“优雅”和“尊重”一起离家出走后,陪伴就多了些许“恐惧”、些许“怒吼”、些许“焦躁”。
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灵沟通,结束父母与孩子的冲突对抗,需要我们大人先将“优雅”与“尊重”请回家。察觉自己的姿态,不应该是高高在上,不应该是口是心非,不应该是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的天性。尊重意味着接纳,拥抱孩子的坏情绪,正如书中所说的5A(觉知、承认、允许接纳、转化、自我欣赏)是你与孩子的沟通最真诚的开始。
写到这里,不由的让我想起曾经接到的一位家长的电话,这位家长相当着急,着急孩子不会与同学相处,焦急孩子上课不会听讲,焦急孩子回家不写作业,焦急孩子撒谎,焦急孩子私自拿同学的东西,焦急孩子放学不想回家……是的,他家孩子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都不是孩子的问题,至少不能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孩子。问题的.根源就在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上。孩子六岁前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成长,父母陪伴少之又少。六岁后开始进入校园,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工作也很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寥寥无几。逮到孩子就是一通大道理模式的教育,或者无时无刻不在与“别人家的孩子”相对比。孩子厌倦了妈妈的说教,开始不想与妈妈沟通。放学不想回家,书包丢在门口就“逃走”。久而久之,何谈优雅,哪来的相互尊重。一个渴求爱的心灵,常常通过外在的事件去证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所有的行为都来自心灵的渴望。后来,我建议家长慢下来,降低期待,不谈学习,接受孩子的现状,尊重孩子的成长轨迹,陪伴孩子快乐成长。一个孩子,能接触到自我的价值,体验到爱人与被爱,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个体,认为生命是有意义的,愿意为自己负责,又何需担心孩子的功课呢?
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份“真、善、美”。爱是无价的,也是无法衡量的,是一种天生的本性和需求,因此大人千万不要用“爱”与“不爱”要挟孩子,那会适得其反。也千万不能以满足期待的方式证明爱。要让孩子懂得,“爱”与“期待”不同,你的期待未被满足,并不代表你不被爱。
滋养人的内在情感,让一个人更有价值、意义、自由、懂得爱与接纳,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与爱相伴,从心开始。让我们携手前行。
《心教》读后感 3
成为一名教师后,我就有了别的职业所无法体会到的幸福感,这来源于我那56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们。
这一年多的相处,我越来越发现,我是童话里的爱丽丝,为什么呢,因为我每一天都仿佛进入了奇异而童真的世界,孩子的内心世界,有太多的意想不到,有太多的柔软和震撼,孩子的一言一语,一个眼神,都能像春雨滋润内心,这种弥足珍贵的年纪,是很值得令人呵护的。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从每一词每一句中,我时常会联想到我们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和苦恼,虽然我已经忘了我是如何回答他们的,但其实我的初衷是,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看,和孩子有着相同的体验,你才会更好地理解孩子。
我记得那是发生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班小琦的水杯摔在地上打破了,那天晚上放学回家过后,他的妈妈给我打电话说,小琦因为杯子破了痛哭不止,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其实,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总觉得有些安慰的话是无关痛痒的,没什么作用,于是我告诉他的妈妈,明天我会找孩子谈谈。
第二天,我把小琦叫到了办公室,他的情绪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糟糕,于是我开口问他:“那个杯子是你最喜欢的,它摔破了,所以你很伤心对吗?”他点点头,我说:“我给你讲一件事吧,你看,这是老师的笔筒,好看吗?”他点点头,我接着说:“可是在这之前,我也摔坏了一个喜欢的笔筒,我当时很难过,我也很懊恼我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粗心,所以我理解你当时的心情,可是,不管我再怎么难过,笔筒还是摔坏了呀,后来我又买了一个新的笔筒,我觉得它也很漂亮,但同时,我也告诉我自己,一定要好好爱惜,所以你看,它现在被我保护得很好,我也越来越喜欢它了。”小琦听完以后笑着说:“其实我也买了一个新的水杯。”他边说便向我描述水杯的样子,我知道,孩子的苦恼总是去的这么快,当他走的时候,我嘱咐他,给杯子穿件棉衣,他听了哈哈大笑,第二天我就见到他给杯子买了杯套。
我也不知道我的方法是否有效,但是通过李老师的书,我明白,我的初衷是没有错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和他有相同的经历和体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更能和孩子有更好的沟通。
书的最后,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善待,人之初,性本善,我在他们最童真,最丰富的年纪里,看到了来自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书还需细细品读,因为文字还只流于头脑,但是我明白,在教育的世界里,我也只是一个小小体验和探究者,我还需继续做一个“爱丽丝”。
《心教》读后感 4
读完《心教》一书,深感其以独特视角探讨教育的本质与真谛,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全书以“心”为切入点,强调教育应以培育健康心灵为核心,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与路径,以下是本人对该书的几点主要感悟。
首先,书中提出“心育优先”的教育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指出,知识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若忽视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塑造与滋养,教育便失去了其最根本的意义。在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家长和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分数、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情绪管理、人际交往、价值观念等“软实力”的培养。《心教》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始于心,让孩子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学会关爱他人、理解社会、悦纳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人生观。
其次,书中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理念引发深度共鸣。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天赋、兴趣和学习方式。《心教》主张教育者应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用心观察、理解每个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让教育顺应而非压抑孩子的天性。这种尊重差异、挖掘潜能的教育态度,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再者,《心教》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作用,认为两者应形成合力,共同营造利于孩子心灵成长的环境。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阐述家长如何通过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树立正确榜样等方式,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滋养孩子的心灵。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教育并非单靠学校或教师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家长、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
总的来说,《心教》以其深刻见解和人文关怀,揭示了教育应回归本源,以培育健康心灵为首要任务。它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更给出了诸多实用的教育方法和建议,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阅读此书,使我更加坚信:唯有用心去教,才能真正抵达孩子的心灵深处,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心教》读后感 5
阅读《心教》,我深受其对教育本质的独特解读与深刻洞见所触动。该书以“心”为轴线,阐述了教育的核心目标应是培育健康、完整的心灵,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以下是我对《心教》核心观点的提炼与感悟。
首要感触是《心教》倡导的“心育优先”理念。作者强调,在当今社会过度追求学业成绩的氛围中,我们亟需回归教育本源,重视孩子内心世界的`塑造与滋养。知识技能的学习固然是教育的一部分,但若忽视了情感智慧、人格发展、价值观养成等关乎心灵成长的关键要素,教育将失去其深远影响力。《心教》提醒我们,教育应始于心,使孩子们在求知的过程中,同步提升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技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其次,书中提出的“尊重个体差异”原则令我深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质、兴趣特长、学习风格及成长节奏。《心教》主张教育者应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用心观察、理解并接纳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提供个性化引导和支持,让教育适应孩子而非强迫孩子适应教育。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促进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再者,《心教》还强调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作用。作者指出,家庭是孩子心灵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情感陪伴、言传身教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则应在传授知识之余,营造包容、关爱的成长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孩子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砺意志。家校合力,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心灵成长的良好生态,方能实现教育的最大效能。
综上所述,《心教》以其深入人心的教育理念,呼唤我们在关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孩子心灵的呵护与培育,尊重个体差异,构建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以期培养出既有深厚学识又具健康心灵的新时代人才。这部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审视和改革现行教育体系的重要参考,值得每一位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深思与借鉴。
《心教》读后感 6
阅读完《心教》一书,我深感其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中的独特价值。这是一本以“心”为切入点,深度剖析教育本质、强调心灵引导的力作,让我对教育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提出的“心教”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上,更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人为本、以心为先的教育视角,使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完整的人,而非简单的知识容器。
其次,作者通过生动实例和深入剖析,揭示了“心教”的.具体实施路径。如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理解并接纳每个孩子独特的性格、兴趣和天赋;倡导情感交流,教师需以真诚之心倾听学生心声,建立互信关系,营造和谐、包容的教育氛围;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善良、公正、诚信等美德。这些观点既具有理论高度,又极具实践指导意义,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着深远影响。
再者,《心教》也警醒我对教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在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有时过于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怀与滋养。对此,我深感愧疚,并决心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内在成长,力求做到知识教育与心灵教育并重。
最后,读罢此书,我深感“心教”之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对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挑战,我们需要用“心教”来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坚定信念,抵御外界纷扰,帮助他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我价值。这不仅是教育者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的呼唤。
总结而言,《心教》一书以其深刻的洞见、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以及对当下教育问题的敏锐洞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更为我指明了一条以人为本、以心为本的教育之路。未来,我将努力践行“心教”理念,用心陪伴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助力他们成为有温度、有深度、有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
《心教》读后感 7
读完《心教》一书,我深感震撼,其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深入浅出的阐述方式,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读后的主要感悟:
首先,《心教》强调“以心为本”的教育观,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灵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作者指出,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需求、困惑与梦想,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激发内心的潜力与热情。这种以人为本的视角,使我认识到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关乎个体生命成长的全人教育。
其次,书中倡导“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心教》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拥有各自的性格特质、兴趣爱好与学习方式。因此,教育者应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尊重并欣赏个体差异,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让每个孩子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茁壮成长。这一观点促使我对教育公平有了新的认知,真正的公平并非平均分配教育资源,而是在理解和接纳差异的基础上,提供最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环境。
再者,《心教》提倡“情感教育”,强调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书中指出,情感连接是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同时,教育者还应引导学生认识、表达和管理情绪,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使之成为生活中的有力工具。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理智的启迪,更是情感的滋养,只有将情感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性化。
最后,《心教》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教育者和学生都保持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持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这一观点对我触动颇深,使我明白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当下,更在于未来,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新时代人才。
综上所述,《心教》以其深入人心的观点,刷新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将以更加全面、深入、人性化的视角去理解和实践教育,力求做到以心育心,用爱唤醒每一个灵魂。
【《心教》读后感】相关文章:
圣诞节早教暖心文案11-22
早教感恩节活动朋友圈暖心文案11-24
护理出科带教老师走心评语140句05-22
经典早教故事03-10
上早教和不上早教的区别03-01
简短走心的晒教资证发朋友圈的文案150句03-02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课改总结08-09
《爱,然后教》读后感07-26
《教海漫记》读后感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