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
莫为明日愁五更,《乡土中国》能排忧。开卷尽是玑珠理,笑对人生亦风流。
——题记
我一直笃信,不了解这个时代的人就枉为这个时代的人。而要了解这个时代就必须先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想法。有想法,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专爱重复别人;是要有常新的想法,而不是一味重复自己。因此,我在众多书目中选择了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
作者在书的前言中这样阐述自己出版本书的目的——“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书时,我又从头读了一遍。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越觉得可爱。我愿意把这不成熟的果实贡献给新的一代年轻人。”年轻人,是血性凝结而成的人,“闯”是他们灵魂的注脚,因此所谓“ 不成熟”的观点是最纯粹的,不被钱、名利和社会现实所羁绊。事实上这本书的确如此,由14篇小文章构成,短小,但绝对精悍,就像经验娴熟的老医生操着一把手术刀将中国社会解构得明明白白。
在《乡土本色》这篇小文中,作者以为,乡土社会是一种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常态是终老是乡,伺候庄稼的老农宛若半身插入了土里固定繁衍生息。曾经,我常常不能理解,为什么每次把姥爷从农村接到城里住,他总是没过两三天就想娃娃一样吵着闹着要回去。现在也就不难解释这个现象了,城市,是被混泥土死死包裹的'区域,将人与土地隔绝开来。住在城里的农民实际上与浮萍和蒲公英没有什么差别。举几个例子来说:下雨了,姥爷是闻不到泥土散发出来淡淡的馨香的,他只能看见雨水汇不断汇聚在下水道;闲散的时候,他只能坐在床上看着窗户发呆,这里没有土地让他劳作——排遣他的无聊时光;周围的人都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异于农村的熟人社会。
在《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中,有一个观点颇具意味,很值得人琢磨。他说,“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我们都能理解“游子”“中秋”意味着什么,是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是湖南人可能不能理解东北的“傻狍子”,东北人也可能不能理解湖南的“騃痴”。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既可以像绳索一样凝聚人心,也能像漏斗一样筛分出不同的社会群体。
我们可以通过《差序格局》和《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这两篇文章了解为什么贾家的大观园里面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但是苏秦铩羽而归的时候却是惨遭“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的世态炎凉。费孝通先生以为,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涟漪,一圈圈推出去。可以这么说,中国社会是富有伸缩性的网络,当你遭到社会唾弃或者穷困潦倒的时候,你就是一颗小石子,只能漾起一层水花;如果你春风得意,你就是一颗大石子,丢在池中,扬起水花无数。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需要以自己为中心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自然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敛。但“街坊”不是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富于伸缩的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努力厚薄而定。有实力的家的“街坊”可以蔓延全村,没势力的穷苦人家死后被卷上草席往深山里一丢,周围的人也没有任何感觉。
读完《家族》和《男女有别》后,我以为,沙贾汗和宠妃芭奴的爱情被西方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不是因为泰姬陵有多么恢宏,而是他们居然能在东方这样的差序社会中拥有romance。因为,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主轴是父子,夫妇仅仅是配轴。乡下的夫妇通常是没话可说,一大清早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没有功夫风花雪月。出了门依旧各做各的。工做完了,男子一般都不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向来是被嘲笑没有出息的。中国社会的家,除了生育功能以外,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接连理枝”。可以这么说,鹊桥密誓,应该是杨李爱情生活破裂的征兆,他们为了弥补这已经不稳定了的爱情,才不得已用密誓的方法做人为的补救。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的家,除了生育功能以外,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两性关系居于配轴,主轴是事业。
如果说西方社会是法治社会,那么中国就是礼制社会。在《礼治秩序》中阐明,维持这种礼的便是——传统。乡土农业社会是一个常态社会,稳定不变是它的特征,因此,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以抄袭来做自己的生活指南。越是有效的前代生活指南,就越具有一种魔力。因此,人们对传统产生敬畏之心。但是,现在社会是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障的。我们国家也就开始大规模推行法治社会建设。《无讼》中展示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矛盾: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很有可能在法律上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我曾在初一的时候洋洋得意地写了一篇《为隋炀帝平反》的作文,但最后分数惨不忍睹。我不能理解一个为帝国修建大运河,开辟疆土的帝王为什么在历史上被人诟病。《无为政治》这篇文章给了我答案:缺乏储蓄的农业经济受不住浩大工程的费用。横暴权力有了这个经济约束,不管怎么“专制”,也注定是无为的。
剩下的四篇文章,分别介绍了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教化权力和时势权力。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的一方面看,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的一方面看,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即同意;教化权力,是爸爸式权力,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四、时势权力,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时势造英雄”,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新的内容,这会引起名实的极大分离。在乡土社会中主要是以教化权力为主,也就是长老统治,而在社会的变动期间通常会出现时势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也就是专制和民主,在封建社会以横暴权力为主,在现代社会以同意权力为主。
总之,《乡土中国》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所得颇多。
【《乡土中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乡土中国》读后感03-14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06-30
乡土中国读后感04-13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05-22
乡土中国的读后感范文06-29
乡土中国读后感的范文03-19
乡土中国全文读后感04-11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例04-10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