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雀与少女的读后感
最近新看了个故事,名字翻译过来叫《金丝雀和少女》,乍看上去是个普通的爱情故事,但是仔细想想还是很有意思的,让我一瞬间思维发散得太开,于是想来掰扯掰扯。
故事的一开始,一位又聋又哑的姑娘在春天爱上了一位偶然相遇的,常年在海上的年轻人。而这位姑娘的宠物就是标题里的金丝雀,本来只亲近少女一人的金丝雀却对年轻人也亲近起来。姑娘单方面对年轻人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恋情中。
故事分了四个季节来描写,悲剧的原因却在刚开始就说了——「だが、彼女は目だけでしかその心を語りかけるとができなっかた。」心里波涛汹涌的情感在少女这里却只能通过眼睛来传达她的感情。
春天过去,年轻人又要出海了,少女找到年轻人,死死地盯着对方,她想用眼睛传达她的思想,她用眼神向年轻人表白,希望他安全回来,然后他们便在一起。
先不说这是个如此明显的FLAG,少女这个如此复杂的心理独白,很明显就没能让年轻人明白。一方以为自己传达到了,一方会错意了却觉得自己get到了点。于是少女深深地相信对方明白了她的意思并且答应了她,回来就要和她在一起。然而在点头的年轻人只是以为少女是在请求他安全回来。
结果海难的消息传来,少女茶饭不思,她终于选择了走向大海,沉入海底。金丝雀也和她一起葬身海底。
但实际上命硬的年轻人实力拔旗,被外国人的船救下,活着回来,得知了少女已死的消息。他为此而感到有些悲伤,但在这之上也别无其他了。
时间到了秋天,喝醉了的年轻人来到海边,却见到了之前不见踪影的金丝雀的尸体,飘在海上,仿佛还在动一样。年轻人就这样忘我地追了上去,也消失在海里。
最后,负责搜索的人似乎看到了少女死死盯着人看的眼神和金丝雀的叫声。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以下分几个部分来讨论一下这个故事的有意思的地方——
标题和表达和感情线
这明明是个年轻人和少女的故事,标题却叫《金丝雀和少女》,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强调金丝雀呢,还是我自己自作多情。但即便是作者无心地举动,也是有一个十分精巧的巧合。
正如故事开头所说,少女既听不见也不能说,根据文章里的多处描写,可以说这只金丝雀其实可以看做少女的另一个“分身”,它代替不能言语的少女来表现、表达她的心情和想法。
比如说故事开始,金丝雀除了少女之外不接近任何人。年轻人出现后,金丝雀开始亲近他,而此时的少女正处于对年轻人萌生好感的阶段。当少女陷入爱河,金丝雀的动作变成了频繁地用翅膀拍打年轻人的脸颊。在少女以为自己表白成功、婚约结成的时候金丝雀在两人肩头跳跃,用美妙的声音仿佛是在表达祝福。少女悲伤消沉的时候,金丝雀与她一起彻夜不眠......
再加上少女自杀时金丝雀的同进退,基本上可以说金丝雀就是少女,少女就是金丝雀,她们就是一体的。
再连上这个悲剧来看,少女以为的约定只是个误会,这个感情的故事里,年轻人的感情并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最起码在她以为的男女之情上并没有参与进来。
所以说在标题里没有年轻人的一席之地也是理所应当。
从头到尾都是少女的单相思,和她传达不出去的爱恋。
金丝雀就是她努力想要表达的象征,她自己的代表。
所以说这个题目其实又可以叫《少女和她的单相思》,只是这么说对读者又太直白对少女又太可怜了,即便事实就是如此。
而日本对体察人心的要求很高,即便从语言上也很能说明这一点。
日语在会话中常常省略主语,省略动作执行或接收的对象,比起直接说出来,它要求说者和听者在会话语境中自己体察出句子里指的对象是谁,表达了什么心情和情绪等等,这些统统都不会明说,人们都寄希望于对方一听就懂。
有时不仅仅是语言,表情、举止等等都包括在“不言而喻”的范围内。
少女也希望年轻人能直接通过眼神明白她的心,然而在这并没有成功,但年轻人还是点头了。
这里反向表达了对体察人心的要求,即使不能明白对方在表达的意思,在日本的环境下,大部分人也会选择附和的话、点头示意,表明自己明白了,从而让对方放心。
所以此处只是将这个无法理解却假装理解的情景强化了而已。
履约和死亡
同样是误以为死亡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一个标准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金丝雀和少女》却隐隐透露出一种诡异和毛骨悚然感。
罗密欧是为了爱,自己选择了死亡。
这个故事里的年轻人却不是,但他还是走向了死亡。
这样一想是不是甚至有点恐怖片的氛围了呢?
在原文里,少女走向大海是因为她坚信自己所爱之人已经和大海融为一体,而自己听到了大海的呼唤,是年轻人在呼唤她走向大海,和自己融为一体。她认为自己是履行了和年轻人“在一起”的约定,于是她微笑着像受到召唤一样走向海洋。
虽然年轻人并不知道少女在分别之时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他却点头了,相当于在不知道内容的情况下与少女产生了一个约定。他虽然并不爱着少女,最后却也像像少女所说的“融为一体”,最后还是履行了这个约定。
而日本人对履约这一行为有种相当程度的执念。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一旦约定结成,在他们的观念里,履行约定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当一个约定没被其中一方履行,“天经地义”就发挥了作用,就像故事里的年轻人一样,仿佛冥冥中受到了牵引,在最后,还是履行了和少女的约定。
同样的契约精神还能体现在过去日本人强烈的忠君思想,如今的日本社会也能反映这样的精神,比如“爱社精神”,大多数传统的日本人选择一家公司入职仿佛就像选择主君一样,许多人在一家公司一呆就是几十年,从刚进入社会到退休。在公司作为“企业战士”为公司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被视为是常见的事。而日本公司的年功序列制,即在公司在职时间越久,职位越高,工资越高,也可视作他们对人的“忠诚心”的一种重视。
年轻人在海上看到了金丝雀的身体,正如前面所说,金丝雀基本就可以看作少女本人,而就文面上来看,仿佛就像是金丝雀在引诱年轻人走向死亡一样,也就可以视作是少女,在引诱还活着的年轻人一同与她走向死亡。
按照通常逻辑来说,如果是我们,看到自己的爱人迷迷糊糊地就要沉入海底,必然会想方设法提醒他,保护他,让他清醒。而本文里却可以说引诱爱人走向死亡的正是怀有爱意的人。
少女的恋情是落空的,她付出的爱意并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同时她还为履约付出了生命。
年轻人并不爱少女,她无法付出对等的爱意,但在“天道”(或者说作者眼里),他至少也应该一命还一命,将这份缺失的巨大“人情”还上。
这个故事在我眼里其实并不是一个爱情悲剧,更像是一个表达与误解的,更像是有欠有还的,
日式人情故事。
所以说,届不到的爱情,和不明就里就结下的约定,大部分是很难有好结局的。
你猜如果两人死后还能见上一面,年轻人在得知一切原委后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