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读后感(精选13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种变量,不同的事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由何帆著作的《变量》这本书呢?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变量》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变量》读后感 篇1
罗老师的跨年演讲,我始终觉得对我来说主要的作用在于推荐书,在听完全版的罗胖跨年演讲后,我就好奇地买了他重磅推荐的《变量》这本书。
《变量》是何帆今年出版的书,据他自己说,要写到2049年,对此我表示好奇,也很八卦地准备观察下去,看是否坚持得到30年,也许,很多读者都是这么无聊地基于这个原因看下去。
这本书用了小趋势的概念,小趋势应该不是本书作者先提出来的,按照美国未来学家马克,佩恩的定义,小趋势就是占人口1%的群体出现的变化。但是作者认为,先有大趋势,再有小趋势,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
作者通过几个不同的.故事来阐述小趋势中的变量,看得出来,成书很新,书中含的故事和案例都很新,延禧攻略都位列其中,作者试图通过每一个故事的解析来说明在观察时代带来的小趋势时,要剥离那些无关紧要的变化,而是关注重要的变化。这样,才能找到变量的密码,
读完觉得这本书更像是面对面类似的节目,通过观察找出背后隐藏的规律,通过纷纭的现象找出同理,今年的规律和道理是小趋势,明年是什么?想来作者在忙着选题和分析吧。
《变量》读后感 篇2
读何帆的《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最初是源于罗胖2019年跨年演讲中的年度推荐,其次是出于对何帆做出的准备在30年时间每年写一本书一共写30本书来记录中国未来30年发展的宏愿所折服。无怪乎在本书的最后,何帆用"七条规则"来诫勉自己,公之于众几乎是宣言,我想也是自我激励,毕竟,人生能有几个30年呢?
书的第一章以"怎样观察一棵树"来告诉读者,何帆的观察视角、方法和写作范式,像观察一棵树一样细致地观察中国的变化,通过观察嫩芽和新枝,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把握大主流,并不断把目光拉回母体,以便读者更好地感知中国这棵大树的生命力。这种观察方法是本书作者的独创,用30年时间去观察中国的变化,从小变量中寻找发展趋势,多维度多向限来考量这些变量,应该能够更加透彻地去了解中国,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幸遇到的一切。
当我们自下而上、由表及里、从微观到宏观、从叶之末梢到树之根系,来看待我们所处的时代洪流时,身在一隅,放眼大局,我们才活的透彻、明白。本书五个章节,总结2018年的五个变量,从慢变量中看发展趋势,就像拍摄历史纪录片的摄像镜头,忽远忽近,总能清晰地呈现浓缩的时代特征。
第一个变量——技术赋能。
技术唯有与市场匹配,才能成为生产力,技术只有在市场的应用中才能成长、革新。而技术的应用场景需要寻找,适合的舞台才能有技术的发挥空间,才能真正实现技术赋能。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拥有核心技术固然重要,发展应用技术,解决技术发展路径问题才是王道。
极飞在新疆建设农业无人机基地就是一个技术赋能的典型案例。3000多架无人机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从8月到10月,历时两个月,在3800亩棉田喷洒落叶剂,打过两遍,10天之后,棉田的叶子纷纷脱落,只剩下绽放的棉铃,大地一片白茫茫,采棉机威风凛凛开进棉田大显身手,好一派梦幻般的农业景象。这似乎可以证明,在看起来距离新科技最遥远的地方,新科技的应用场景反而最多,无人机切入农业,可能会影响到农业全行业的链条,农业即将发生一场革命。
云迹从制造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看到的是更大的市场规模和可培育的市场应用场景。通过让机器人学习,机器人学会上下楼梯、坐电梯、敲门、取货送货,能够大大降低劳动力用工成本。机器人也要通过面试才能入职,应用场景如酒店、养老院。未来已来,5G时代将是一个引爆点,网速的提高会带来物联网的极大突破,到那时,我们身边的机器人会越来越多。
随着服务机器人的应用成熟,当服务机器人普遍进入家庭,当体力活儿和重复的家庭劳动被机器人替代,或许会引导家庭关系的改变,搭伙儿过日子的婚姻基础可能不复存在,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将成为过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纯粹。
拼多多又是技术与市场匹配的成功创业企业代表。吴晓波曾说:"拼多多的身上,流着腾讯的血,穿着阿里巴巴的鞋,挥舞着段永平式的斧头,的确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中国搏命少年,"拼多多就是让消费者拼团购买,然后给最低的折扣。
福特汽车的流水线应用技术,就是技术的性格与美国的市场性格匹配的最好例证,福特汽车能够真正崛起,促使美国成为"车轮上国家"的革命性创新并不是发动机这样的技术,而是流水线应用技术。
以上种种案例可以证明,在创业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找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择,二是适应,三是改造。大部分技术都是已有技术的"混搭",技术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懂得如何把一种新技术拆解,然后再把它组装起来,就能够解决看似复杂的技术问题。就像搭积木、拼插式的乐高玩具,能够适应市场环境的技术才能生存下来。新技术一旦被赋能,并且能够带动更多的组织变革、生产变革甚至制度变革,就能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在信息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最终能胜出,要靠我们的传家宝——"群众路线"。
走群众路线,就是关注消费者,利用好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和市场红利,用强大的市场力量打造全球人工智能的试验场。淘宝就是走了群众路线,微信支付通过提供免费微信服务让群众得实惠进行了一场潜移默化的支付方式革命,当中国人民不再使用大量现金交易,世界都开始震惊,这是中国的骄傲。
第二个变量——新旧融合。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如何相得益彰?当互联网大军进军传统汽车行业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凸显出来了。互联网大军近几年在商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们在谈笑间战胜了传统的批发零售行业,不动声色地击破了垄断的出租车行业,长驱直入杀进水草丰美的金融行业,返程的时候顺手灭掉了已经没落的新闻出版行业。但却攻不下汽车行业的城堡。互联网行业的利器一是数据,二是技术,三是资本。
当互联网行业深入传统行业的腹地,才发现这些武器是有局限性的.。互联网行业善于应用大数据,但传统行业的优势是小数据,就像擅长长枪的遇见了短矛,陆军遇上了海战,互联网行业进军汽车行业不成,迅速与传统产业联姻,才保全了实力。汽车行业是工业化的代表,是传统产业最坚固的阵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攻守之势,在这座城下逆转。传统定义了创新的底线。
海尔的成功转型,就是新旧融合的代表。海尔从一个造冰箱的制造业企业,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在内部孵化众多创业项目的平台型公司,从做企业到做创新平台,层级不同的平台下面又长出来很多"小微",成为海尔不死的细胞。海尔选择的是从一个封闭的科层制组织转型为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从一个有围墙的花园变成为万千物种自演进的生态系统,"去海尔化"使海尔实现了无边界发展。
旧的不一定是过时的,旧事物中同样蕴含着创新的基因,创新不是简单地弃旧扬新,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教我们平衡、妥协和取舍,并保持谦卑与敬畏,在旧事物中重新发现新思想。
第三个变量——自下而上。
何帆在本章中讲到中国城市发展自上而下已不可持续。过去,土地买卖天价交易、房地产业野蛮生长、基础设施日新月异,这种自上而下、政府主导、飞速发展的城市化,让中国的城市发展硬件设施甚至比发达国家更胜一筹。但是在2018年,土地流标、房地产业纷纷改旗易帜,一线城市上演人才争夺战,这些都预示着,自上而下靠政府推动的城市化大规模扩张进程已经不可持续,一旦一个国家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它的城市就会收缩,联合国预估中国的城市人口将在2050年出现下降。
城市因为人的聚集才成为城市,人民是创造城市的原住民。当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不可持续,自下而上的力量就会浮出水面,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在技术变革的时代,一个城市如果想要保持活力,就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根源于民间,在社区,在乡镇企业,在菜市场。这是一种由市场诱导的,源自人民对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所激发的创造力,也是基于在丰裕物质基础上的精神追求。
在2018年,这种自下而上重塑城市的力量反而对美感有更强烈的渴望。基层的力量更容易获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赋能,它们更有活力,更能塑造美好的东西。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店铺、街角咖啡屋、茶艺馆就像艺术品一样,它们展示商品,靠实力,也靠颜值。重塑城市的人,重塑的是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他们不仅创造美,还传递爱,让人真正体会到烟火尘世的人情味。城市里会爆发一场颜值革命,互联网为引发各种小而美的创新提供了条件,过去的城市是单核的,只有一个中心区,未来的城市是多核的,去中心化带来了更丰富的城市生活。
一个城市中的老城、旧城和城中村可能更容易在这场"颜值革命"中获益,它们蕴含着一种持续演进、自我繁殖、自我更新的能量,它们也是保护城市发展的"湿地"。
第四个变量——重建社群。
我们必须建立一种社群生活,才能更好地发现自我,只有当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平等、和谐,这就是托克维尔定律。我们可能会在职场上摆棋布阵、龙争虎斗,但回到社群就会卸下铠甲、回归本我。这种重建社区趋势背后的力量,有丰裕社会中的精神需求变化,有择邻而居的新生活方式的选择,同时也有沟通工具升级的助力。
走进何帆展示给我们的社群,我想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上的是范家小学,没有升学的焦虑和鸡飞狗跳的陪读经历,每个孩子都那么阳光、自信、满怀感恩;我们居住的小区是聚龙小镇,在小区里的信用良品店自己拿菜、称重、付钱、订购,不需要服务员,如果忘记带钱,写在小黑板记下就行;我们度假的地方是北戴河边的阿那亚小村,在这里开拓滋养我们的第二人生,我们可以在阿那亚找到人性的释放,在这里,每个人都把社会角色放下,专心做一个友善乐群的村民,在这里,美好的东西会被放大。
这样的一个个社群不会成为孤岛,他们会连成一片,给人们带来慰藉和希望,慢慢改变我们的社会,让我们活的更加漂亮。
《变量》读后感 篇3
寒假期间,阅读了罗振宇推荐的《变量》一书,读后很受启发。这本书由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何帆教授所著,200多页的内容让我读后感觉意犹未尽,现将相关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小趋势与慢变量
《变量》对于小趋势有这样一段论述“在小趋势里面的人觉得这是一片海,在小趋势外面的人则觉得这是一滴水。不过,这些群体虽然人数相对较少,但更为团结,观念更一致,更喜欢尝试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同气连声,彼此鼓励和支持,形成了一个线上和线下的立体网络,这样就能成倍地放大其力量”。这让我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首先,作为教师,要率先发现小趋势,进而引导自己的学生提高学习的预见性;同时,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要培养学生的自身特长,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让这些慢变量逐渐成长,进而成为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主流。
二、“群众路线”与赋能
书中对“群众路线”的意义的描述是“一种整合了工程师红利和市场红利,专注于应用技术的快速应用,再从应用技术反作用于核心技术,用强大的市场力量诱使核心技术与自己一同演进的战略”,对于教育事业而言,我们也应该坚持走“群众路线”,让更多的家长和群众认同我们、理解我们,只有拥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才能在育人之路上越走越远。同时,我们需要学会“赋能”,极飞公司在无马拉松人地带找到了无人机应用的广阔空间,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为更多的普通人赋能,并进一步创造出新的.需求,组建一个更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
三、新与旧
何帆教授认为,我们目前处在一个新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一个旧的时代,新旧势力在冲突和融合中发生变化。教育工作中,新旧思想此起彼伏,但沉下心来,仔细思考,我们可以察觉到,原来新与旧之间并没有一条清晰的界限。有时候,老兵不死,只是穿上了一身新的军装,而新兴思想也正在积极向传统文化学习。
教育工作,需要吐故纳新,也需要坚持优良传统,我们应该让学生差异化发展,但是也应该教授每一名学生在分工的基础上有协作;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身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好哪些是我们需要坚持到底的,哪些是我们需要改变创新的,进而真正实现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变量》读后感 篇4
中国已经不再具备廉价劳动力优势,但仍然拥有大量的工程师资源,适于开展“劳动力密集型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同时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适于开展“市场引致型的研究与开发”(P102)
2018年年初,我所在的公司要做一个电商项目,我一直坚持想要做“精品电商”。
我对“精品电商”的“精”的理解是,能帮助消费者,找到同价位下,最好的商品——这其实是帮助用户节省了选择的时间成本。
我不知道大家对于小米有没有这种感觉,当想要买个东西,不知道怎么选的时候,如果小米有,我就直接买小米的了——反正小米的东西不错,我买了也不会错。
曾鸣老师在《龙行天下》这本书把中国称为“穷人的创新”,这是因为过去中国人均收入不高,价格,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敏感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企业,做的产品都是极高的性价比的,我们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到国产的和进口的产品的区别。
但时代变了。
中国人现在有钱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我们快由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了。
物质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然后物质生活提升一定带来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
所以我们看到,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价格不再是决定他们选择的唯一影响因素了,我们会更加关注这个产品的颜值,更关注这个产品好不好用,更关注这个产品能不能提升我的形象气质等。
很开心的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不再把目标定位做“最有性价比的产品”,而把目标定为做“最好的产品”。
我们的上一代,可能会觉得贵就是好,可能会觉得进口的产品更好;到了我们这一代,可能会觉得进口的和国产的都一样;可我很惊喜的发现,到了95后,00后,他们会觉得,国产的也可以很好。
我可以是苹果的粉丝,我也可以是索尼的粉丝,但我现在同样是小米的粉丝,是大疆的粉丝,尤其是大疆,这真是一个另中国人自豪的世界级企业。
需要借助外物去试图凸显自己价值的,往往是极度的自卑所致。
“风口不重要,潮流不重要,洋流才重要。”
中国的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味的贵,我买不起也打动不了我,比如iPhone Xs Max,虽然我是果粉但我觉得不值;而一味的便宜,更打动不了我了,比如我不会选择9.9包邮的数据线,而会选择29.9的有MFI认证的数据线。
三
小众才是主流
发展初期看大趋势,发展后期看小趋势。在未来时代,小众才是主流(P31)
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
得到的2019跨年演讲中有说到,2018年的春晚,淘宝的流量超过了2017年双十一的15倍。
我们经常对真相一无所知。
我在看书的时候,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觉得读书真有用——那时,我是一张白纸,接收到任何的知识都能让我非常大的进步。
第二个阶段,我觉得读书不那么有用了——我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我开始能分辨一些好坏,我开始有自己的价值观,我甚至会开始因为自己多懂了一些知识而瞧不起那些不懂这个的人。在这个阶段我是恐慌的,我觉得书读的越多我越不开心,因为我觉得“我懂得太多了”,这都是些啥?
到第三个阶段,我觉得读书让我变得无比渺小——2018年的从成长之一,是让我懂得了每个人都不容易。当我不断读书学习,到了一个度后,我才发现自己竟然如此的无知。
《老路的商学课》在介绍课的时候,说人的认知水平可以分成四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和知道自己知道。
绝大多数人都停留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层次,我现在其实努力在朝着第二层次:知道自己不知道在走。
很多人问我,“小众才是主流”,这句话怎么理解。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角度,我自己有两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是,中国的人口是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我们以为的'主流可能实际上是小众。
中国13亿人口,1%就是1300万,如果你做了一个有1300万用户的产品,可能你会觉得不得了,我们的产品火了。可是,可能光中国,就有99%的人不知道。
这让我开始反思。交互设计中,过去我最反感的就是“新手引导”——我一直觉得最好的交互就是不要任何的新手引导,用户就自然而然的知道怎么用。
但,我真的有那么了解用户么?我工作这么多年,早就习惯用互联网思维思考问题,我真的了解那些非互联网用户的思维么?
第二个角度是,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就会有细分。过去我们关注的是80%的用户,强调产品先满足80%的用户体验。而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垂直化、小众化,开始关注那20%的用户的需求。
不只是软件,硬件也是。过去苹果一年只会推出一款iPhone,而从iPhone 6开始,就每年两款,当到了2017年,有了3款,未来甚至还传言说要做个带触控笔的。
iPhone出现成功的让触控笔消失了,但我们看到带有触控笔的产品如三星的Note系列手机也卖的非常好。大部分用户,是不需要触控笔的;但少部分用户,比如文字记者、速写师等特殊的人员,对触控笔还是有需求的。
所以未来,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专门针对小众用户而研发的产品的出现,又或者,现在已经到来了。
四
传统与创新
创新无止尽,但传统定义了创新的底线。传统教我们的是如何平衡、妥协和取舍,并保持谦卑与敬畏。(P146)
过去,我们认为互联网无所不能,但书中讲到的和我看到的一样,互联网始终攻不破造车这一领域。
2018年,我深入了解并开过三辆典型的电动车:特斯拉Model S、蔚来ES8和荣威ERX5。当然我开过很多更低价的电动车,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这些电动车价格是多少的,我都很心惊胆战。
我个人是一个风险规避者,我飞无人机的时候电量还剩40%就会开始返回,我每次坐飞机会给自己买至少1500万的意外险,每次开车前会很认真的看看胎压等。
我开电动车的时候,没有哪一次会不担心续航。
可能每个人对车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我不是说电动车不好,我很喜欢电动车的加速感,我很喜欢电动车的安静,我很喜欢电动车内充满着科技感的设计等等,但这些都无法掩盖我对续航的担心。
我觉得,如果我一边开车一边还得担心电量的时候,我始终都无法享受驾驶的乐趣,即便ES8的那个机器人不停对我眨眼睛和给我讲笑话。
我同时也是国内最早的共享汽车的用户,我记得有次出差回来,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的时候已经比较晚了,我跟我们CTO想着开一辆共享汽车走,然后当时取车的时候只有一辆只能坐俩人的小车。
车况很差,开在路上的时候,不知道哪里会发出各种奇奇怪怪的声音,感觉车随时会散架似的,CTO一路申请非常严肃,然后一直到了目的才松一口气。
如果是过去,我可以说我认识大部分的汽车品牌,可是现在我可能说不上来了,光国内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我就已经数不过来了,其实我一直很担心,这些成立才一两年的公司,造出来的车,质量会好吗?
我没用过,我没有深度用过,所以我不做任何评价。
只是,2018年我买了一台胶片相机,这是一台1978年生产的相机,到2018年,40年了,所有功能都完好无损,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淀与厚实。
谦卑与敬畏。
五
多核城市
过去的城市是单核城市,未来的城市是多核城市(P164)
我关注上海房价时发现一个很奇怪但又不奇怪的现象:某些小区,在内环、中环和外环的价格竟然差不多,而同样都是外环或者中环的一些小区,不同位置的价格可能相差非常大。
地段、地段、地段。每个人都会这么强调。
可是在未来,如何去评价地段呢?
时光退回很多年以前,远到浦东新区还没有成立以前,你会觉得浦西的虹桥好还是浦东的陆家嘴好?当然我不知道当时虹桥和陆家嘴具体是怎样的,说实话现在的我也并没有那么关注房子。
我在想的是,未来的人是怎么样的。
在北京和上海已经出现了,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都要跑到最市中心去逛街,可能现在身边不远就有繁华的商业区以及豪华的商场。
多核城市,去中心化,一定是必然。
2018年去东莞出差的时候,从深圳开车过去的,当时的感觉是,在东莞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感觉比深圳到东莞还要远。另外我一直没搞懂的是东莞的市中心到底在哪里?
这本书中也说到了,似乎东莞没有市中心。
广州和深圳、南京和苏州、济南和青岛等等,到底哪一个城市是这个省的中心城市?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中心带来的自上而下的力量和影响在不断的减弱。
城市如此,企业亦是如此。
我在东莞工厂参观的时候,发现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就是一个无论多么大的工厂,大到一家工厂有好多的厂房,上百上千的员工的工厂,他们都只做一件事情。
我只做包装、我只做数据线、我只开模等等。
我很好奇为什么?工匠精神?
当然不是,而是这是能最好的降低风险的方式。
每一条流水线的搭建都是有着非常高的成本的,但是时代变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我们谁都没办法判断,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所以工厂只做一件事情,工厂与工厂之间抱团取暖,即便未来趋势变了,我也能很快的适应。
做一件正确的事情,然后等待时间的回馈,似乎顺理成章。因为中心在哪?趋势在哪?不知道,人,是一切。
六
教育本质
但他们是我见过的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P222)
虽然本书的最后一章,更多的是在讲重建社群方面的内容,但就范家小学这个案例,我会深刻去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回想我自己的成长,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因素会影响到他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的家庭、他的同龄人、他遇到的老师、他读的书、他看过的电源、他听过的音乐等等。
如果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因素有可能有从A到Z一共26个之多,那么教育,准确的说,他在学校的学习,可能只是这26个字母中的其中一个。
所以如果让这1/26发挥最大的价值呢?——那就是尽可能的造车对其他25个因素的影响。
从小到大,我们会用考试成绩来给学生排名,所以会让学生觉得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得第一,带有目的性的学习,而忘记了学习的本质。
从小到大,我们所有人都上着完全相同的课程,可是每个人,真的有必要学习完全一样的东西吗?
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些问题,但正如白岩松老师在18年12月24日的那场《对白》演讲中说的,教育改革最难的地方在于,我们不能拿一两代人做小白鼠,教育只能缓慢的渐变。
所以我从学校毕业很多年以后,我开始思考教育的本质,我会开始思考以后我如果有了孩子,我会去怎么教育他,不让他走我以前走的弯路。
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学科中,最重要最重要的两门学科,就是数学和历史。数学让我们成为理性且有逻辑的人,历史让我们知道过去并看懂未来。
互联网现在发达成这样,我想要任何的知识都能很快的搜索到,所以教育好坏的评价,我觉得不应是教会学生多少知识来评价,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很多学校宣传的时候,会以名师来做宣传,我们有多么多么优秀的老师,不可否认,一位好老师对学生能有着一生的影响。
可是,我所理解的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去名师化的,应该是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各自不同的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成长为老师希望所成长的样子。
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无限的放大。很开心的是,这一天已经在慢慢到来。
自信,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东西。
以上是我在读《变量》时的一些感想,再全局的看一下这本书,这本书一共分成5章,作者提到了5个变量:
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
每一个变量,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可能我上面中有涉及到这些,可能没有。
但上面的5个变量,我读完本书再看到这几个关键词,我能清楚的知道书中对于这5个词深入的分析内容。
《变量》读后感 篇5
翻开这本书,不禁惊叹于身为一名经济学家的何帆具有如此强大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储备,何帆首先从如何观察齐鲁平原上的树入手,告诉我们窥见真相的全貌的方法是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快变量韶光中间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表象,也是我们唾手可得的信息,而慢变量则是给中国经济带来阻力的工业化,城市化,创新技术,找到了小趋势,我们才能有信心,何帆为我们找到了全书最重要的一部分:五个变量,分别是: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上而下,重建社群。
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中美贸易摩擦引起的中国外部环境的恶化,那么中美关系可以修复吗?可以,作者认为中美未来都会遇见挑战:“人工智能的到来”
首先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家新技术初创公司的CEO,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技术的研发?那可能是一个误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除了极少性突破技术外,大部分技术的应用都是已有技术的混搭,何帆用此详细的叙述了无人机在新疆的应用。事实上,一个“混搭“技术需要通过选择——适应——改造。寻找应用场景从而适应市场环境。
在介绍新旧融合这个变量的时候,何帆用到了一个词“老兵不死”出自麦克阿瑟的著名演讲《老兵不死》,在演讲中,麦克阿瑟是怀着伤感的情绪来表达一个老兵的哀鸣,如同苍老掉队的孤雁,亦或是如如草原上垂垂老矣的孤狼,而在这本书里的一部分,变量之新旧融合则想表达:面对着兵强马壮,如狂风般袭来的互联网大军,“老兵”—海尔和一汽们并没有被打的丢盔弃甲,而是依靠传统制造业多年积累夏利的技术优势,流程管理优势和生产工艺优势,穿上了新的“军装”,展开了绝地反击。比如,海尔依靠创造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依旧屹立不倒,一汽红旗通过新的电动汽车重新杀进战场。
第四个变量—自下而上,何帆想表达的是在城市化中自上而下的力量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但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如今,一些信号,土地流拍,房企改名和城市收缩已经表明,这种短短二三十年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如果我们吧目光投向在一些相对不是那么受到关注的城市就会发现,哪里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正在悄无声息的进行着。何帆用很长的篇幅描写了东莞的城市形态和子义乌打拼的林哥的故事。我看到了这两个城市有着共同的特点—活力和生命力。
《变量》读后感 篇6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有了新的推荐读物《变量》。对于我这个文科生来说,听到这个名字感觉还挺有趣的。顾名思义,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一个可以改变的数。它能作为其特定种类值中的任何一个保留器。而这本书的作者何帆,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拥有20多年的政策研究经验,游历50多个国家,一年写300本书,是一位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对细节又及其敏锐的学者。所以,通过20多天对变量的了解,真的是获益匪浅。
本书作者认为未来30年,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我们已经进入一片没有航海图的海域,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将挑战我们的认知。在过去的30年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最重要因素的变量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技术创新。当然,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三个变量都没有停止。而且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中国的GDP超过美国只是时间问题。按照普华永道的预测,2030年的'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这是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当我们观看未来的时候,也不能忘记历史。
因此,作者提出了两模一感。其中,两模指的是长河模式和大树模式。当然,这两这也是有区别的。其中,长河模式更适合于往前看,对历史进行复盘,描述一个更长的时间内的历史演变。而大树模式呢,是从多维度来看的。通过观察嫩芽和树枝,并不断的把目光拉回母体,帮助我们去观察母体的生命力。而那一感则指的是历史感。拥有它,能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与他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也与历史的进程息息相关。
在20xx年,作者找到了5个新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我觉得趋势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就跟《万历十五年》一样,通过一个横切面,来看未来的一些发展走势。而且这本书层次简单分明,我也很期待后来的29本。
《变量》读后感 篇7
翻开《变量》这本刚刚出版的书,不禁惊叹于身为一名经济学家的何帆具有的强大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何帆首先从如何观察齐鲁平原上的树入手,告诉我们窥见真相全貌的方法是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
快变量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表象,也是我们唾手可得的快信息,而慢变量则是给中国经济带来助力的工业化、城市化和技术创新。找到了慢变量,我们可以找到定力。找到了小趋势,我们才能看到信心。何帆为我们找到了全书最重要的一部分:5个变量,分别是: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
大国博弈是何帆找到的第一个变量。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国际环境的变化尤其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引起了中国外部环境的恶化。那么中美关系能够修复吗?可以,作者认为是中美未来都会遇到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到来。”
技术赋能。首先,我们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家新技术初创公司的CEO,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技术研发?那可能是一个误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除了极少数突破性技术外,大部分技术的应用都是已有技术的“混搭”——把已经存在的'技术用一种别人未曾想到的方式重新搭建起来。何帆因此详细的叙述了无人机在新疆的应用。事实上,一个“混搭”的技术需要通过选择-适应-改造,寻找应用场景从而适应市场环境。
在介绍新旧融合这个变量的时候,何帆用到了一个词:“老兵不死”,出自麦克阿瑟的著名演讲《老兵不死》。在演讲中,麦克阿瑟是怀着伤感的情绪来表达一个老兵的哀鸣,如同苍老掉队的孤雁,抑或如草原上垂垂老矣的孤狼。而在书的这一部分,变量之新旧融合则想表达:面对着兵强马壮,如狂风般袭来的互联网大军,“老兵”—海尔和一汽们并没有被打的丢盔弃甲,而是依靠传统制造业多年积累下来的技术优势、流程管理优势和生产工艺优势,穿上了新的“军装”,展开了绝地反击。比如,海尔依靠创建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依旧屹立不倒,一汽红旗通过新的电动汽车重新杀进战场。
第四个变量-自下而上,何帆想表达的是在城市化中自下而上的力量已经逐渐浮出水面。但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的城市化实质上是一种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如今,一些信号,土地流拍、房企改名和城市收缩已经表明,这种短短二三十年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模式已经无法持续。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在一些相对不是那么受到关注的城市就会发现,那里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正悄无声息的进行着。何帆用很长的篇幅描写了东莞的城市形态和在义乌打拼的林哥的故事。我看到了这两个城市有着共同的特点——活力和生命力。
什么是重建社群?简单的说,就是将当代社会中一个个“独立”的人再绑在一起,通过社群来增强彼此的认同,重建信任和亲近关系,消除自私、偏见和戾气。可是,与其他几个变量比起来,为什么何帆会把重建社群作为2018年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变量呢?我的理解是,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媒体的兴起,有越来越多负面的社会现象出现在民众的眼前。而越是在灰暗的背景下,重建社群的努力就显得越鲜亮。
这5个变量: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和重建社群就是整本书的核心所在。身处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我们在工作中更应该紧跟时代的脉搏,寻找属于自己的“小趋势”,同时,坚持学习,毕竟,未来最成功的人一定是终身学习者。
《变量》读后感 篇8
最近在家整理书柜,发现家里居然私藏了一本何帆老师的《变量1》,随手翻看了几页,觉得挺耐看,没多久就读完了。看完最强烈的感觉是读《变量1》如同看罗胖的跨年演讲,想一直追下去。
最吸引我的有两点:
一是何帆老师作为学者的扎实知识功底,旁征博引,纵观古今,恰到好处。
二是这本书的取材方式,走访国内外,采访不同的面孔,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所感所想,从中提炼慢变量和小趋势,与艺术家采风获取灵感如出一辙,突然发现这就是我一直梦想做的事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中有两段,我现下感触最深的话:
1.“历史感是一种通过知识的积累、长期的思考、细致的观察、突然的顿悟形成的直觉。只有拥有了历史感这双特殊的慧眼,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生活在历史之中,你对活在当下的感受才会更加真切。”用我自己的话说,才能让自己感觉活得明白些,深邃些,万一哪天我真能顿悟了呢。
2.“阿那亚的`村民大多有自己的第一人生,他们到阿那亚是为了过自己的第二人生。没有第一人生,他们就赚不到钱支撑第二人生;没有第二人生,他们又觉得第一人生太枯燥,第二人生是用来滋养第一人生的。”
读到这儿,感觉很好诠释了我自己的行为模式,我喜欢工作的时候不着家,在家的时候不考虑太多工作的事情,不喜欢两者之间相互牵绊,才能在两个场景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并很舒服地扮演这个角色,所以,一直以来,我从不排斥长期出差做项目,对我而言,做咨询工作是一个项目,回家过家庭生活是另一个项目,如果让我长期待在一个城市里,两个项目混为一体,一个项目都无法全心全意付出,那么,得到必定打折扣,心里总会对自己不满意,我需要这种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的切换,才能达到身心平衡和愉悦。
叨完,打卡,以此记录我读完xx年的第一本书。
《变量》读后感 篇9
我们的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中,历史向来都是一个“反转大师”,未来出现的一系列变化将挑战我们的认知,而我们更要像细致地观察一颗树一样观察历史,从每年长出的“嫩芽”中去感受中华文明这棵大树的生命力。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用河流来形容历史,那是因为文明的起源大多在河流岸边,长河模式作为一种历史观,会给我们坚定的方向感,因为我们知道河流不管如何最终一定会汇入大海。如果拉长历史的视野,你会发现所熟悉的那个过去的时代是极其特殊的,历代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描绘出了中华民族无数壮丽的画卷,那是个草莽英雄出没的时代,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但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旧的事物会被清除,新的事物也会落伍,寻找能够带来“反转”的“新新事物”,在迎接和拥抱新变化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在一个所有人都赞美创新的年代,让我们先向传统致敬。创新没有止境,但传统定义了创新的底线。”这段话出自本书的第三章“老兵不死”,通过讲述海尔的`老兵张天鹏的故事提出了“企业必死,生态永存”。在参加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之后,张瑞敏就预见了互联网行业的侵入,于是他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从邀请互联网企业请教自己怎么做到去海尔化,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摒弃原来那种圈定接班人的做法,变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生态系统。传统行业的老兵早已悄悄穿上了新的军装,而新兴的产业正在积极的向传统产业学习,新兴行业和传统产业的边界,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泾渭分明。
在更迭如此迅速地时代,不仅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个人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很少有人将各种主意、构思表露出来,并付诸于实践,这样做其实埋葬了许多初萌发的创新闪光点,习惯了用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实际上激发出一些创新构思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而真正利用这些构思所作出卓有成效的实际创造性的工作相对很难。由此来看,我们更需要在实际坚持理念中奋战到底。
怀念历史不如亲自去感知历史,与其说从历史中找到经验与教训,不如学会从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也许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未来冰山可能会浮出水面,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慢变量,把握这些,就是何帆老师这本书对我们最大的意义。
《变量》读后感 篇10
一个学者的视野越开阔,他的观点越谦卑。
哈佛大学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曾说,经济增长是和平时代的竞赛。这背后的额原因是:哪个国家经济增长更快,就能证明其制度更有优势,真正值得其关注的是中美关系出现了转折点,美国已经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赛对手,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增长会影响国民性格。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更乐观,更自信,更积极上进,更包容开放。
技术赋能: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个市场也都有自己的性格,只有当技术的性格和市场的性格匹配起来,才是真正的'佳偶天成。
新旧融合:传统行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这是任何一个新兴行业都无法替代,不能忽视的。有的传统企业已经学会了新兴行业的打法,它们就像老兵穿上新军装一样。会从一个别人想象不到的地方发起反击,我们也看到很多新兴行业正在拼命向传统行业学习,大量的老兵也在涌入新军。你不能锻炼自己的互联网思维,你还必修对传统保持足够的谦卑。
自下而上: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从长期来看,城市的发展应该是自发,自下而上的力量能够维护城市系统的多样性,提高城市的抗风险能力,同时激发出普通民众和基层社区的创新。
重建社群:这个变量背后的逻辑是: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只有重建了社群,我们才能更好的发现自我,人们只有在公共中学会如何彼此相处,一个社会才能更加平等、和谐,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提到,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是由同龄人组成的社群,并不是父母。
孩子是要和自己的同龄人一起长大的,他们更在意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社会地位,他们向同龄人学习得更多,对父母的建议只会择优而从之,老师之所以能够帮助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因为他们是老师,还因为他们是“孩子部落”的“酋长”他们能影响“孩子部落”的行为规范和游戏规则。
《变量》读后感 篇11
读完何帆先生《变量》一著,理性看待豆瓣6.2的评分,还是有惊艳之处的,一些见解足见作者诚意。惊艳之一惊讶文字的流畅性。之二惊呼作者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之三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之四是著作对现实主义的揭示。读完全书,感觉作者总能从细微处察觉大道理,哲学的、经济学的、管理学的'、数学的等等,用尽一切唯美的措辞讲清专业语境里蕴藏的原理和故事。回归书名,据我的浅薄理解,变量一词类似系统动力学范畴,有内生外生两层,但无论何层,其内外都是支持系统运行的组成元件。同时,变量也是统计学、计量学里的回归因子,因子相互关联、相互牵制,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所以书名以变量命名,就是希望把中国这台改革机器诠释起来,换言之,改革是因变量,而书中阐释那些技术、生态、人文、经济、服务都是自变量,而这些自变量又是一个个细粒度事件的因变量。可见国家机器合纵连横的复杂系统性能,内容之丰富,体现出中国发展之活力,制度因素之灵动。著中,老兵不死是真实的,老兵可以学习新事物实现创新,而新事物遭遇瓶颈,不妨从老兵那学习经验。这种新旧交替逻辑本质是旧瓶换新酒,前后一脉相承的。但凡改革都是先有积累再去应用场景试错,找出需求规律,创新便水到渠成。所以老兵与新事物本身并无矛盾,那些衔接二者中间变量总有个临界域能荡平沟壑,稳健降低熵值,而那些可以发现临界的老兵都成了不死传奇。
最后,从图情学分析《变量》著作,很难界定它的分类号,主体看像是一本F类型的经济学著作,但细到推敲层面又像是本B类的逻辑著作,而咬文嚼字的感受又给它披上I类文学的外衣。用发现的视角去读,《变量》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教会你“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也能写的如此科学、唯美!”
《变量》读后感 篇12
《变量》是一本集记录,观察,预测为一体的纪实书。作者想通过树状形的方法论来观察中国在2018年的发展中所蕴藏的内涵和变量。书有五章,分别阐述了作者写书的立意,其后讲了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情况,新旧交替及融合的力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城市的建设需求,最后讲了教育的新芽萌发情况。针对这些事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提供了我们对与业务在不同场景下的解读。整体的阅读体验与吴晓波先生的视角和文笔大不相同。
吴晓波先生写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主要立意和出发点是在宏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对具体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及问题的解读和理解,从而更加的有历史感,会让读者读之感觉于我心有戚戚焉。而何帆先生的《变量》就是从微观和具体的行业中某一垂直领域的具体产品的应用的解读,从微观见长远,发掘的是现在看起来幼小,未来可能是大趋势的事物。因此二者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相以为鉴,从而是自己的对事物的看法更加的立体及实际。
相阅相悦,因为我们对于时间的每一次记录,都是在对过去的点滴检视和反思。汉娜·阿伦特也说过:除非经由记忆之路,人不能抵达纵深。同理,我们的国家为何在记史、写史、读史上有别于其他国家,而且几无遗漏。因为凡是过往,皆为序曲,通过读史、思史、鉴史,我们就会愈发的明白,个人在历史中的渺小和群里力量影响的宏大。虽然个人力量的渺小确实是一个限制性因素,但是我们却不必妄自菲薄,个人的力量在历史中,确实有关键的作用的。
从大处说,我们是需要史官记史写史,而从个人角度而言,我们写日记的目的'也在于此。日记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化历史记录本,虽然行文和表述因个人的语言词语水平有高下之分,但是其对于历史的意义却是一样的。通过日记,我们能从中寻觅到个人的发展和变化的历程,同时也是非常个性化的历史表达。
回到《变量》本书,其中对于主要领域中的垂直市场中的观察,如无人地带无人机,社群及社群的新模式,素质教育的变化及萌发地方,进而论述了主要变量潜藏的地方和我们应该关注的地方。虽然萌芽虽小,但是未来的潜力却是无穷的。同时也给在城市生活得焦虑不已的我们,道明了一个新的道路和方向。
最后,我提一个小问题,习惯于城市便利生活的我们,是否还保留对新事物感知的好奇心和自我突破的勇气?
《变量》读后感 篇13
何帆老师的写作脉络是想要写出像美国记者威廉曼彻斯特写的《光荣与梦想》这样的书,于是在罗振宇的推动下他就写了,而且从2018年起,每年写一本,一共写30年,讲述这个时代的中国故事。为了写好这些故事,他给自己制定了7条规则以诫勉自己。
1.未来30年用最多的精力,最大的热忱来写。
2.采访和观察由他自己和团队完成,写作由他自己完成,写不动了就指定接班人。
3.写平凡人做的不平凡的事。4.尽可能采用第一手资料来做研究。
5.坚持独立的个人观点。
6.保留自己对书稿的最终修改权。
7.书中不含任何植入、商业推广、宣传。
要想做好一件事,首先要有想法和点子,还要有热忱,时间和精力最大的投入,坚持个人观点的独立,深入做研究,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修改权,制定适应的原则并坚持做到,是最好事的最大保证。
【《变量》读后感】相关文章:
变量与函数达标试题及答案09-24
《变量》读后感08-17
变量读后感11-07
决定宝宝智力发展的变量因素08-24
《变量》读后感(通用20篇)05-24
变量与函数评课稿(通用10篇)04-12
读后感读后感01-03
有关赢读后感赢读后感读后感09-22
日记读后感_读后感03-07
远见读后感 - 读后感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