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2-06-17 16:21: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的教育》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8篇)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

  刚开学时经同事介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的著作《人的教育》。有关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几年前就学习了许多,今晚再一看,感觉也没什么可读之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读。因为我认为只要是书,它都有读的价值,既借之,则读之。

  当我读到这位教育家的生平时,从中读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读并且也很让我佩服的一句话,不是福禄培尔说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罗说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不重视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我反复地把这句话读了几遍,的确让我振奋。

  因为谈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当前学生家长(这里指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都丢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虽然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却也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总是只顾挣钱。他们这些做家长的哪里知道孩子们在他们面前和在爷爷奶奶面前的影响和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有些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学坏行为直接与家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巴普罗也有一句话证实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他的这句话具有片面性,他是这样认为的:“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为儿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他在这句话中只讲了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在儿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

  我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六年级有一个男生,在上几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好的,然而这两年由于父母离婚,双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问孩子的事,把一个孩子丢在亲戚家。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熏陶”,已经染上了一些恶习。父母不在跟前,作为亲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严,倒至这孩子经常逃学,即使来到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学习,不是上课捣乱就是找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他的班主任对他无招可用,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刀枪不入”了,这难道不与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

  因此,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则,就是一种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2

  一、认识作者

  福禄培尔(FredrichFroebel,1782—1852),德国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其教育理论以德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福禄培尔的一生的贡献主要在学前教育方面。他曾经详细地研究了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并在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建立了一套幼儿园教育体系,并组织幼儿园教师进行训练,大力倡导幼儿园运动,在教育史上开创了幼儿教育的新纪元,被誉为“幼儿教育之父”。1826年写了《人的教育》一书。

  二、《人的教育》主要内容

  《人的教育》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培尔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作者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是“总论”;第二章是“幼儿期的人”;第三章是“少年期的人”;第四章是“学生期的人”;第五章是“整体的概观和结论”。

  (一)第一章是“总论”,阐述了作者教育的基本理论。

  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福禄培尔把人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一是幼儿期;

  二是少年期;

  三是学生期。

  论教育的两个原则:

  1、“教育适应自然发展”原则。

  在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中,“教育适应自然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在他看来,教育适应自然的发展,在于反对违反自然的人为干涉的教育,使人像自然那样按照其本性发展。

  2、“自动发展”原则。

  福禄培尔关于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的“自动”发展的原则。福禄培尔认为,这种“自动”发展是个体利用自我能动的力量,通过内部表现于外部和外部表现于内部的两个阶段实现的。福禄培尔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动”发展的教育原则,还在于反对旧教育对儿童的束缚。

  但福禄培尔并没有因此使儿童的发展绝对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总之,在他看来,不同的教育手段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福禄培尔认为,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机构,应当把外部世界以及作为外部世界处于密切联系的学生自己呈现在学生面前。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按照自觉的内在联系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二)第二章是“幼儿期的人”。

  幼儿期任务:智育—情感的激发、自制习惯的养成、由观察事物引向图画和对数目的认识。途径:游戏和说话,“游戏是人在这一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同时是人的整个生活、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的样品和复制品。所以,游戏给人以快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同周围世界的和平相处。一切善的根源在于它、来自于它、产生于它。”

  (三)第三章是“少年期的人”。

  少年期任务:学习(使外部的东西称为内部的东西)。途径:实例、语言、游戏、家庭生活。“这个阶段儿童的游戏总是带有独特的、与儿童的内心生活相适应的性质”,“在这些游戏游戏中得到充分滋养的绝不仅仅是身体的,或者说肉体的力量,也在不断增长地、肯定地、可靠地显示出精神和道德的力量。”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生活对儿童来说就是他的生活的楷模,会对他的生活发生强烈的影响。父母应当让儿童学会分担家庭中的事务,不应拒绝孩子帮助做事的自发要求,而应加以支持和肯定,让其自然良性地发展。

  (四)第四章是“学生期的人”。

  1、各门教学科目。

  (1)宗教。

  福禄培尔认为,宗教是人的心灵的反映,宗教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使之认识人与上帝的关系,永远信赖上帝,并且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宗教应当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优先地位。

  (2)自然常识与数学。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应当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应当让儿童在观察和接触自然的过程中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自然常识。

  数学在自然教学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既属于人又属于自然,是人与自然、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思维与感觉之间的媒介;它是思维的产物,同时又反映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其数、形、量三方面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因此,福禄培尔认为,没有数学的教育是站不住脚的、不完全的。

  (3)语言。

  福禄培尔认为,宗教和自然分别属于内部与外部两个不同的世界,而把这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语言。三者组成了一个不可分的统一体,其共同的目的是把内在的本质揭示出来,而语言的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语言和数学一样也具有双重性,它既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又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如文字、语音等。福禄培尔进一步指出,书写和阅读练习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学习书写和阅读,人才会成为具有人格的人,儿童才会成为真正的学生,学校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学校。因此,儿童必须在阅读和书写上花费一定的功夫。

  (4)艺术。

  福禄培尔指出,人除了追求宗教和自然以外,还要追求人的自我表现,即表现人的内心生活,这便是艺术。艺术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使人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按照艺术表现的材料和方式的不同,福禄培尔将艺术划分为音乐、绘画、雕塑三种。他指出,儿童在幼小的时候便表现出了艺术才能的萌芽,如通过颜色和绘画等表现自己的要求,因此,艺术教育应从小进行,作为学校的正式科目。

  2、关于学校和家庭的问题。

  福禄培尔十分重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认为二者的协调一致是学校教育首要的和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与家庭两者所拥有的共同生活分为10个方面:宗教意识唤醒和养成;身体的锻炼;自然及外界的观察;诗歌的掌握;语言的练习;由简到繁的手工练习;线条练习;各种颜色的辨别和着色练习;游戏;讲述故事、寓言、童话等。

  福禄培尔指出,上述所有活动分散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之中,分散在人类的一般生活中。为此,应当让儿童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安排他们从事相应的家务劳动。福禄培尔把劳动称为“劳作浴”,认为学生经过劳动的洗浴之后,不仅身体得到锻炼,而且精神活动得到加强。

  (一)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一个好孩子,就像栽种一颗小树,从幼苗到参天大树,需要的是用心、勤快的浇水,适时的修剪、打理,它一定不负众望,成为出色的人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孙京媛说过:“做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质,独立解决困难,自信面对挑战,远离恶习,主动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这样为孩子铺下一条成功的路,赢在起跑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生活中成长,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每一个点滴事例,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有爱心、有孝心,善意地对待周围的人。这样,孩子将来踏入社会,才会更好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事物。

  我国谚语也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做孩子的引路人,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家长应该从自己做起,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以及学校里的状况;在学习上,家长应做到和孩于同步学习,和孩子一同成长。要从精神上多给孩子们一些激励,为她们加油,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而且很不平坦道路上,给于加倍的温暖和关爱,使她们有战胜失败的信心和勇气。

  (二)学校教育: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兴趣是一种动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愿意去做。既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终生成就的源泉。兴趣是儿童对某种事物探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望,孩子就会从内心的深处去研究喜欢的事物,才会乐此不疲。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有了动力和信念,学生在学习中才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让孩子尝到甜头。还要对孩子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3

  作为一个初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教师,我不禁怀着对教育事业挚爱的热忱,同时心里也诚惶诚恐,面对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我能否扮演好教师的身份。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是我的指导老师推荐给我的,当时看到这么厚厚的一本书,随意翻了几页,发现并不是什么教学实例与教育理论的结合,而是纯理论的一本书,真的怀疑自己是否有耐心看下去。但当我静下心来看这本《人的教育》时,我觉得老师的推荐是真知灼见的。

  福禄培儿是19世纪上半页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是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的教育理论主张的拥护者和追随者,并与裴斯泰洛齐一样充满着对儿童深刻的爱。福禄培儿创立了“幼儿园”这个新型的学前教育机构,被看作是幼儿教育的开端。在《人的教育》中,他认为人和自然的发展法则相同。他把儿童成长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过程,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所以教育内容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他把儿童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婴儿期,第二童年期,第三少年期。婴儿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照料儿童,发展他们的外部器官。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发展外部器官和发展语言,还要重视儿童的游戏、艺术教育和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少年期是学校教育时期,主要是向少年传授知识,陶冶他们的意志,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曾经以为在师范校园里学习了3年,对于自身各方面的内涵都有了很大的补充,应该修炼得八面玲珑了。但当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学生的那一双双渴望新知的眼睛,听到学生那五花八门、新奇古怪的问题,我也懵然了。福禄贝尔就在书中告诉我“父亲、教师和儿童的教导者们,你们不要以‘关于这个自己还不知道’,‘这一点我自己还不知道’等话来回答孩子。你们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传授已经掌握的知识,而是启发孩子去获得新的知识。

  你们应当在自己观察事物的同时引导孩子一同观察,并使观察到的东西留在你们自己的和你们所照管的孩子的意识中。”学生把老师看作是《十万个为什么》,认为老师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当他们感到疑惑时,就兴冲冲地跑来。而当我也不能解答时,我不再胆怯,不再说:“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而是俯下身,看着学生:“你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你愿意请老师当你的助手,一起去寻找它的答案吗?”学生听了我的话,会很兴奋,他会积极地思考,用各种方法去找寻答案,并愉快地及时地告诉我他新的发现。

  “如果你什么事情都不懂,那么可以像孩子那样去做,去求救于父亲和母亲,与孩子一起当孩子,与学生一起当学生,与他们一起去接受”,福禄培儿的话让我想到一直在提倡的“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教师与孩子同样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扬帆起航的技能。同样,在学习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习方法的传授。

  可是学生有时候提出的问题真的会让你头大,他们会问“人造卫星是男的还是女的?”、“青蛙为什么是四条腿,而不是两条腿?”诸如此类跟课文内容不相符的问题,以前我会狠狠地瞪着那个学生,看着他慢慢地低下头。可是福禄培儿却说道:“让少年儿童的眼睛和感觉作为你的向导指引你前进吧!因为你会知道并从中得到安慰的是,单纯的、自然状态的少年对于不完全的真理和错误的观念会感到不可容忍和无法忍受。对于少年儿童提出的问题要冷静地、认真地加以对待,从这些问题中,你和这些孩子都会得到教益,因为它们产生于天真的头脑。”确实,当了快三年的老师,我感觉自己的心天真了许多,我会蹲在地上,像小时候那样去观察蚂蚁来来往往地搬家,也会侧着耳朵去倾听小鸟并不清脆的叫声,猜测它在说些什么。

  记得三月份的时候,在课外活动课时,我与学生一起去放风筝。孩子们欢呼雀跃着:“老师,老师,你看,我的风筝飞得好高啊!”有的着急地跺脚:“老师,快来呀,我的风筝不肯飞。”我跑来跑去,满头大汗,可是一点都不累。看着风筝在空中高高地飞翔,这才明白了福禄贝尔提倡的“教师应当像孩子们中间的一位父亲,弟兄们中间的一位兄长那样与他们同往,一起到野外去,让他们仔细观察和理解自然或四季向他们显示的景色。”

  在福禄贝尔的墓碑上刻着一句从他的主要著作《人的教育》里摘下来的字句:“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我想:作为一名立志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的教师,我愿意追随这样的话“来吧,为我们的学生生活。”

  在乡村中生长,不仅形成他孤独的个性,同时也是使他喜欢和大自然接触,使他沉浸在大自然中,不断的思索。同时他认识到游戏对儿童创造力的开发和发展的重要性。他所创办的学校里专门设有一个大教室提供给儿童做游戏,外面还有一个花园给孩子们种花和一些其他植物。就这样,他开创了幼儿园—一个孩子们在家长和老师的关怀下自然成长的儿童花园福禄贝尔的思想对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影响之深远

  福禄贝尔提出,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他认为“人作为一种理智生物,与其他事物一样坐车是不完善的,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顺应人的本性去继发于推动它有意识的和自觉得完美无缺的表现并加以发展,从而达到这一目的”在福氏看来,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和推动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相统一,为了达到这种统一,福氏便强调了劳动与其他各种活动的教育意义,并给予高度评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很少能见到真正适应儿童自然天性的教育,虽然在社区和学校,经常会让孩子们在校花园里种植植物,甚至是设置一个供儿童公共游戏的场所,组织他们做手工等,但是,又有哪一个教师家长会支持鼓励孩子挖坑爬树,满脸泥巴的在打闹嬉戏。

  作者认为,学校的任务是“脱离了狭隘的家庭圈子进入到广阔的世界的儿童,由以往对客观事物的仅仅是表面的,非本质的观察进入到包括对学生自己在内的客观世界的本质的观察,从而获得关于事物内在本质和事物内部倾向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正是由于学校担负着这样的任务,福氏更是深刻的了解到教育适应自然天性的重要性,从这一原则出发,不是毫不在意的纵容儿童的胡闹,也不是可以的压抑与镇压儿童爱玩的天性,而是应该向园丁修剪葡萄枝那样“十分耐心的,小心的顺应植物的本性”。“儿童就像饥渴的小苗需要水分和养料一样,天然渴望在适宜的环境里自然而茁壮地成长。他们需要活动和认知,需要兴趣得到唤起和培植,他们要主动地发展自己。”而我们的教师,就应当承担这样的引导角色,依照儿童天性积极引导,顺应儿童天性,从而结出最美好的果实。

  当然,人的教育离不开学前这一阶段,作为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幼儿教育之父,福氏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从这点来看,福氏自身的经历就显得尤为深刻,福氏曾说过“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知道他将来要重新离开人家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幼年时遭遇的不幸与挫折使福氏清楚认识到“假如儿童在这一年龄阶段遭到损害,假如存在于他身上的他的未来的生命之树的胚芽遭到损害,那么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最大的努力才能成长为强健的人。”所以不光是福氏,近现代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哲学家都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福氏的教育被视作是人的真正教育的开始。

  福氏在书中强调,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可分割,两者应当相互补充,他相信幼儿教育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他创办幼儿园的主要目的就是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

  福禄倍尔是在其教育理论系统中,尤其强调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作用,在他看来,游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因为儿童的创造性主要是通过游戏表现出来的,为了让儿童积极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他设计出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他称这套活动玩具为“恩物”。不仅如此,为了发展儿童的创造性,福氏还强调了劳动等各种活动的教育意义,二十的经历使他更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交流,因此他还主张建立儿童园地,供儿童种植和培育各种植物。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4

  读完本书突然发现我计划写的故事已经不符合一个好故事的标准了,于是正在写的故事被迫停了笔。这也是读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的益处。及时叫停,免得笔下平庸,平庸就是死亡,浅薄就是误导,不够标准的文章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站在作者的角度,换位思考。我知道,他思考这个故事很久了。一个由童年追风筝开始寻找的故事。作者内心深处最渴望表达的东西十分清楚:这个主题对表现时代是否有深远的意义?是否把握了时代脉搏?是否将以往的生活经历与故事中的想象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然后,他把和主题相关的想象力充分发挥至最大,尽全力让故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这本书的最精彩之处在于想象力和真实生活之间看不出痕迹,这是作者高水平的体现。

  在书里,想象力构成了故事的精彩和骨架,生活阅历填补了故事的血肉和细节。想象力和生活阅历各占了一半。而想象力来源于他深刻的思想,作者本人的职业是个医生,头脑冷静逻辑思维缜密,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很多人误以为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早年在阿富汗的生活阅历让他的大脑筛出了精彩的场景,对话,人物观察,书中一一被派上用场。

  追风筝的人成为近年来国际文坛上杀出的一匹黑马。作者向全世界的人讲诉阿富汗不为人知的历史,那里发生了些什么,我们不曾在电视上广播里看到或者听到的故事。

  在好莱坞编剧圈子里,影响深远的当属“英雄之旅理论”,书中提到了一个好作品的十二个组成部分。

  普通的世界

  冒险的召唤

  对冒险的拒绝或抵触

  与智者相遇

  穿越第一个极限

  测试,盟友,敌人

  接近深层的洞穴

  严峻的考验

  得到嘉奖

  回去的路

  复活

  满载而归

  追风筝的人把这些内容发挥到了极致。一直拽着你跌宕起伏,特别是他踏上回乡之路,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过程,被关起来,挨打,到签证的不顺利,以至于索拉博在洗浴时割腕自杀,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又是那么精彩纷呈。

  每次,他遇到的困难都是巨大的,但是最后都克服了,书中的几个精彩之处读得你泪流满面。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使故事不露声色,真实可信,尤其是油罐车里的逃亡描写让人过目难忘。

  长篇将是文学的最终归宿。长篇的好处在于可以囊括发生的战乱。阿富汗,因为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因为拥有石油,因为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因此而多灾多难饱经风霜。作者的初心是“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他实现了这个毕生的愿望,达到了他的目标。

  《灿烂千阳》《群山回唱》和《追风筝的人》成为他最畅销的三本书。也成为一个出版史上的奇迹。他的书在全世界畅销,位居畅销书排行榜高达一年之久。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5

  《人的教育》这是一本著名的监狱著作。书的作者是福禄培尔,他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也是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人的教育》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著作。在书中,福禄培尔提倡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压制儿童的发展和强制性教育,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还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是教育要顺应自然。他主张让儿童在最早期的时候就不受干扰地自然的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了身边的小事园丁修剪葡萄园这件事来当做例子:“葡萄藤应该定期被修剪,但是修剪了之后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当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好比是园丁在修剪葡萄藤,一定要去顺儿童的天性,细心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的教育和压制孩子!对于这一点,作者还看到了儿童的个性发展,一定要去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一点。和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也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好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在书中提到福禄培尔认为,对于儿童来说的话,儿童学校教育的主要时期是学生期,他将带着信仰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感受着他的另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是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学习的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绝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本身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就应该做到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语文学习应该寻找一种能和学生谈话的轻松,态度的平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这门学科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自己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个标准答案中体会一次次独立思考。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一样多。对于学生成长来说,语文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成为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起幸福成长,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不断地这样提醒我自己:“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6

  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人的教育》一书。本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分别论述了学前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他一生活动的主要方面。这本书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对我们小学教育有很多的启示。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理念。

  在本书中,福禄培尔阐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今后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福禄培尔把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年龄范围划分为幼儿期、少年期(少年早期)和学生期(少年后期)三大发展阶段。在他看来,受教育的人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必然会按照自己的使命显示出自己必须实现的各种功能。学前教育在人的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期是人的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书中写到:“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不管这未来生活是纯洁的还是污浊的,是温和的还是粗暴的,是勤劳的还是怠惰的……他(她)将来对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对社会和人类、自然和上帝的关系,按照儿童固有的和天然的禀赋,主要取决与他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

  如果儿童在这一年龄段遭到伤害,假如存在他身上的他的未来生命之树的胚芽遭到损害,那么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努力才能成长为强健的人,必须克服最大的困难在其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和训练的道路上避免这种损害所造成的畸形。所以,他把学前教育有机地列入整个人的教育的过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开始,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培尔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给父母和家庭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要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我觉得作为儿童的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去学习了解一些育儿方法,避免错误教育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给美好人生造成伤害,给人生成长造成障碍。

  对儿童的教育应顺应自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教学中一定要顺应少儿的天性,耐心的指导,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儿童。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千方百计保护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他们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书中还说道,游戏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这对于我们小学教育来说,游戏也是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因为游戏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游戏能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一个能干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坚持游戏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能干的、坚忍不拔的、能够以自我牺牲来增进别人和自己幸福的人。福禄培尔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设计出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以及配套活动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这套教具对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他还主张为儿童创设活动条件,如让孩子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植物,组织他们手工制作等。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开展更多的兴趣活动,让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教师要引导他们做有意义的事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福禄培尔作为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学说的重大价值早为外国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体系,不仅需要研究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我国教育的经念,而且需要研究外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外国教育的经念。这本教育名著,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大影响,对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很有指导性,非常值得一读。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7

  我是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师,平日里耕耘在教学一线,忙忙碌碌的,用在阅读上的时间就少了,但是对书本的渴望却越积越多。在上一学期我有幸参与到特级教师黄咏梅工作室中,工作室开展的“阅读阅快乐”活动点燃了学员们阅读的热情,也激发了我挤出时间来阅读的源动力。在指导老师黄咏梅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我看到了《人的教育》这本书,我一下子就被书名深深吸引住了。有个发自内心的声音对我说一定要选它,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为什么呢?身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该关注的不正是人的教育吗?书名引发了我教育理念的共鸣,利用假期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这部教育名著,可谓“收获满满”。

  一、了解了福禄培尔的生平事迹,拓展了眼见。

  福禄培尔是19 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出生在德国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自幼丧母,父亲整日忙碌无暇管教,继母对他也很冷漠。因而福禄培尔的童年是孤独、寂寞的。童年的遭遇使得福禄培尔对儿童教育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推动他创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幼儿园,并探索、研究及实践了一套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写下了著名的教育论著《人的教育》,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理解了福禄培尔教育的核心理念,教育要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

  通读《人的教育》全书,可以看出福禄培尔是一位虔诚的徒,他认为既然人性是神性的派生,而神是全智、全能、全爱的,所以人性也是善良的,天生就有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性善论的观点。基于人性本善的认知,福禄培尔得出了教育的基本规则,教育要尽量顺应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不能去破坏儿童的天性,除非这种天性遭到破坏,否则不应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规则认知在今天依然有着广泛的、强大的影响力。

  三、《人的教育》一书对现代德国教育的影响深远。

  德国是资源缺乏的国家,在欧洲国家中人口最多的,科技发展很高,腐败水平低。许多跨国公司的总部像大众、戴姆勒(Daimler)、西门子(Siemens)和宝马都位于德国。它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群体。德国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完美的系统著称。可是对于儿童,严谨的德国人似乎多了些宽容,他们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甚至于对于那些在常人眼里的“问题”儿童,他们也能找出孩子闪光的一面。德国的儿童教育能达到今天的高水平绝对有教育先行者福禄培尔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福禄培尔在他的教育实践中非常强调情感教育,并把“教育适应自然”作为其一以贯之的重要原则。

  福禄培尔把对人的教育和对自然物的栽培进行类比后指出,在对待自然物方面,我们的做法常常是正确的。很多人都知道,如果需要动植物健康茁壮地成长,就必须给它们提供适宜、宽松的环境,要反对揠苗助长,要反对粗暴的干预和意志的强加。但是,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人们却会走上完全相反的道路。尽管人与动植物的成长遵循的是同一条法则,但人们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喜欢把他们当作橡皮泥,认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随意地塑造,结果是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天性背道而驰。为此,福禄培尔呼吁,教育者在教育孩子时要适应孩子的本性,让他们遵循其规律自由地成长,就像我们对待花园中的葡萄藤一样。

  五、我们倡导的“生本教育”可谓对《人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当我读到这一段文章自然而然的联系到我们今天在教学中倡导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从“教育适应自然”和“生本教育”的观点看,教师的使命是什么呢?就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为学生的生长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是为学生的生长提供专业的好老师。如果说学生的天性就是与生俱来的种.种禀赋,那么,教育就要为这些禀赋的生长提供外在的自由。外在自由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从词源学上讲,希腊文的“学校”(school )本身就是从“闲暇”(shule )中派生出来的。在希腊人看来,到学校上学就意味着从日常琐事中抽离出来,有充裕的闲暇,可以专注地体验和沉思,在这种体验和沉思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生长。

  更多在本书阅读中的收获数不胜数,无法一一列举。我在阅读中趟过了书籍的长河,在静思中感悟了教育的真谛。阅读是与古老的睿智的作者用书籍去沟通交流;阅读是对灵魂的一种洗练,阅读还是对教育先知思想的传承。阅读是幸福的、阅读是快乐的,这样的幸福与快乐真是多多益善。带着阅读的幸福与快乐,投身于不平凡的教育事业中去,“余愿足矣”。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8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了解了孙老师眼下的幸福。教育的目标是让人幸福。确实,人是追求幸福的动物,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终极目的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所以,如果一个人感到幸福了,教育就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如果大多数人都感到幸福,那教育就实现了社会的价值。所以,教育应该是要能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的。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把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找来进行测试,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学习成绩这些指标都差不多。让这些学生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奋斗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结果只有3%的人写出了清晰的目标、详细的计划。13%的人写出了大概的目标和计划,还有84%的人没有目标没有计划,还没有想过呢。

  10年过后,研究人员又把这些人找到一起进行调查分析,居然发现什么了呢?那3%写出过清晰目标和详细计划的人,其收入是那些没有目标没有计划的人的收入的十倍;写出了大概目标和计划的人,其收入是没有目标计划的人的两倍,差别非常明显。

  哈佛大学的这个研究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中学阶段特别需要一种职业生涯的意识,要学会训练,学会论证,学会计划。这点从小就应该有所锻炼。

  我比较欣赏德国人的做法。德国的孩子说,爸爸,明天我要去滑雪。德国的父母很可能会这么问,你的计划呢?孩子说没有计划,德国的父母就说,没有计划的事不要做,做事一定要有计划。孩子就得做计划。一做计划就会发现有的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有目标有计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学生来说特别重要特别值得警醒。在中国,很多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没有详细的计划。甚至连父母也想不太清楚。不过可能有些父母觉得想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这个目标太模糊。什么意思呢?清晰的目标应该是要明白你要走什么路,你怎么能够实现你的目标,你每一步该怎么奋斗。

  因此,确立目标做好计划是以孩子为主体,家长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各种各样尝试的机会,在尝试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兴趣所在。家长首先要发现孩子有什么梦想,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梦想或愿望,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实现,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一个人只有知道怎么样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才会有干劲,也才会有信心。但是,家长过早地单方面替孩子确立人生目标,特别是职业目标,这是很危险的,容易限制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成长留下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9

  《让人幸福的教育》是我所看的教育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一本,孩子已经5岁了,在对她的教育方面我要做得更好。为了更好的让书中好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今后教育行为,我做了反思,以强化自己的教育意识。

  阅读本书后,我信奉的教育格言如下:

  1、在认识教育这项工作的价值方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一个品行端正、有良好教育和技能的孩子,伟大意义需要所有的做父母的人反省的。

  2、在学习教育的知识方面:教育者要有效地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教育孩子仅仅有爱是不行的。

  3、在培养孩子的智力方面: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4、在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方面:在孩子道德和品质教育中,应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的办法,而尽量少地使用人为的惩罚。为孩子创造一个有爱、有同情心、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做一名善良、宽容、积极乐观、有同情心、公正、民主、整洁、勤劳、节俭习惯的父母,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5、在培养孩子的心理方面:坚持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乐观的心理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用适时地肯定和赞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6、在认识和发现孩子的潜能方面:随时留心观察孩子,了解她的潜能和特点;对孩子表现出有潜能的方面,即使我不希望她选择这方面作为发展方向,也不要完全取限制她,至少她可以拥有这方面的爱好;不否认每种潜能的价值;对她暂时表现出的不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对于孩子在语言方面、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己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的加以开发、培养;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这是决定孩子的潜能十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关键。

  7、在尊重孩子的权利方面:给孩子说话的权力,自尊的权力,机会均等的权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力,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有权得到的公平。

  8、在培养孩子的情感方面:首先懂得爱、懂得感激和回报,让孩子在感恩中体会到友谊、爱的快乐,让孩子用一种豁达的胸怀去包容仇恨,用快乐去化解仇恨,抓住一些特殊的经历培养必要的肃穆和敬仰,生活中要刻意地隐藏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要对适时地对孩子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信任。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0

  《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摘取印象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

  第一编"教育时评"中指出,教育也需要适度惩罚,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批评与惩罚一定要建立在尊重与爱的基础上,因为惩罚的目标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读到这些,我懂得惩罚是高难度的教育手段,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学会赏识教育,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但学生犯错时,必须有适度的批评与惩罚,但批评一定要在尊重与爱的基础上实施,不能有任何歧视和侮辱人格的成分,在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欣然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这样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否则,一定会适得其反。

  第二编"我的成长历程"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自由是童年的天使",孙云晓老师与记者的对话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但当今社会大多数的父母却剥夺了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的一致观点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激烈竞争但是社会,社会选拔人才的标准不变,父母老师的压力就不会减轻,对孩子的要求就不会降低,功利主义教育观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威胁就不会消失。还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

  总之,读过《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慢慢转变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核心,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幸福地生活。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1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份子,在学习过这些案例后我深有感触。这些事故哪个不是惊心动魄,哪个事故都对自己的家庭和我们的企业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和损失。有一句名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次“身边是教育身边人”事故案例的学习,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做一个对自己负责,对同事负责,对企业负责的管理人员。经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分析,我们认为要搞好安全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牢固梳理“安全第一”的思想,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作为每一个职工,应当树立起“安全为了自己”的主动安全观,从个人的幸福家庭幸福这个角度,主动地想着安全,从小事做起,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

  第二要坚决杜绝违章行为。事故的发生,绝大多数都是认为造成的,说到底就是违章造成的。违章是安全的大地,是事故的根源,只要我们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遵章作业,规范操作,事故就会远离我们。

  第三要学习掌握好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光有安全意识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去学习安全知识,在时间中多掌握安全技能,并把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三不伤害”。

  第四要把安全工作落实在现场、落实在行动中。安全有规程,操作有标准。要将各项安全规程、质量标准化标准、现场各种安全措施等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落实到本职岗位中、落实到现场。工作再忙,任务再紧,都要对照标准,规章作业。

  以上就是我对这次“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事故案例的学习心得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牢记教训,吸取经验,做好安全工作,落实好各项规章制度,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里,为企业安全生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2

  《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确实是太深奥了,看起来挺费劲的。只有这题目让我还有所感悟。一看到题目我就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一个个在家被家人们的爱包围着,他们不懂得自己要有责任感、自己要自立、自己要乐于奉献、自己要胸怀大志……,怎样让这样一群小皇帝、小公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让他们成为大写的人。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肩负起神圣的职责,引导、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那么,如何将这些大道理深入浅出地告诉学生、并不断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言行素质呢?我认为,首先从“人”字的写法理解“大写的人”就是脊梁挺直、堂堂正正。然后是着重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成就大写之人。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教给孩子怎样做人?首先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永驻爱心的人。那这种爱心如何培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许多教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爱但又缺乏爱心,事实上,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评价孩子的爱心,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爱心,从而放大并培养孩子的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可以进行爱心教育的资源,并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给生病在家的小朋友以打电话问候、亲自看望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等,使孩子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新生入学时,请学生帮助照顾安慰;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和新同学一起做游戏;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逐渐萌发爱心,体验奉献爱心带来的快乐,学会关心同伴。

  2、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有时我们老师仅仅注重了对孩子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却忽略了教学活动本身对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作用,失去了教育的良好契机。比如让孩子互相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流和交往,在活动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唤起其具体的情绪情感,既能体验到游戏活动的乐趣,又能得到爱的教育。 在语文课中,我引用儿童文学故事对孩子进行感化教育,通过教师的讲述、提问和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让孩子理解和接受。如《孔融让梨》、《游子吟》等课文,让孩子以作品中的形象为榜样,从中也让孩子识别父母、长辈的爱心和抚养的艰难,工作的辛苦,教孩子要体谅并帮助父母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对亲人、同伴给予关爱。

  3、和家长一道培育孩子的爱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在他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家长普遍更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品德爱心的培养。有些家长怕孩子吃亏,受人欺,对孩子消极引导,如“他打你,你就打他”;有部分家长自身缺乏同情心,给孩子负面影响;又有部分家长只知道给孩子爱,而不教孩子如何去关爱和帮助别人。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多数孩子在关爱方面表现较差。因此,我们是指导,要转变家长观念,引起家长高度重视,使他们认识到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注意随时利用身边的小事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只重视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是不行的,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社会性教育,使他们从小善良,对人关心、体贴。这样不仅能使孩子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总之,让爱在孩子心田发芽,茁壮成长,为写好大写的人的捺打下基础,这也为他们将来成为有爱心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3

  我们只要一提起法律,就会给人一种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其实,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纪律一样,都在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正是因为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我们这个社会才会变得有条有理,正是因为由于法律的存在,才使我们的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我们应该感谢法律带给我们的一切。

  法律和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知法,也要会用法。我们虽然还只是学生,但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司法生活,别人也是不可侵犯的。“与法律同行”从表面意思看是:和法律一起行动。最简单普通的例子就是过马路了,“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法律规定的过马路的基础,人人都知道,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样,法律就起到了它的作用。如果发生了交通事故,当纠纷的出现也意味着法律的到来。它可以合理解决事故,甚至可以让一切平息。是的,如果没有人违反法律,我们世界上就不会有许多事故的出现,也就不需要用法律来制裁。

  宪法是法律的根本,宪法素质如何,法律素质也就会跟着宪法而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听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它的内容却很明确具体,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社会交往中,体现在国家治理中。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你置身于什么地方,都必须遵守相应的规则,在各种规则中,它们依靠的就是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认可的,由国家治理保证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法治社会的建设要求便是弘扬社会主义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力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个人都遵纪守法,形成守法光荣,违反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诚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法律是青少年行为的尺度,是青少年权益的保障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从小学习法律,养成向上,向善,向美的优良品格。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4

  一个很小的族群,却创造了惊人的经济和社会成就:美国三分之一的百万富翁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当中,有25%是犹太人;马克思、爱因斯坦……为什么人口数只同我国上海的犹太人其天才却多如繁星?全世界的人们一直都十分好奇,希望知道犹太人能够如此优秀的秘诀是什么?

  然而,实际上,其中毫无“秘密”可言,犹太人与其他任何种族的差异都不大,与中国人还些相似。关键在于犹太人之所以成为犹太人,与他们的家庭早期教育有极大关系。在犹太人的整个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追求高成就的动力,使孩子有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的强烈愿望。犹太人皆遵循的价值是:追求真正的财富——知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一个犹太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猜一个谜团:“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钱或者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当孩子无法回答时,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会伴随你的一生。” 犹太父母如此教育孩子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教导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犹太父母懂得用书本来武装自己孩子的头脑,给他们以丰富的智慧;通过人性与科学的结合,使孩子更能体会到智慧所体现的魅力所在,以独特的教育方式结合教育理念,使孩子们透过现象更深一层地认识教育的本质。知识源于书本,知识更活用于书本,教育子女更要从知识中演变成智慧,体现出智慧本身的重要性。因此,犹太家长们从小便培养孩子们读好书的习惯,使他们知道书中赋予他们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另外在培养方法上崇尚个性,鼓励创造;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口才。

  这本书让我更多地了解了犹太民族,了解到了犹太民族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如何优先追求子女教育改变自己和孩子的命运。 其实,最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揭示的家庭教育的具体做法,从而彻底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

  教育为什么会如此沉重?教师的压力为何如此不堪重压?家庭教育或家庭学习环境的营造才是孩子教育成败的关键!当下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作为是目前教师教育引导孩子遇到的最大障碍! 如果我们在督促教师加强教学技能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提升的同时,也加大家庭培养孩子能力的培训,家校通力合作,教育的曙光才会出现。否则,割断了家校的联系,单方面要求教师要教育孩子成才,只能是空想而已。最终耽误的是孩子的一生,给家庭带来无数令家长头疼的后续问题!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5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侯说过,“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自从我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这本书中看到这句话,它便成了我的座右铭。无时无刻不激励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本书开篇介绍了周总理小时候随伯父来东北进一个学堂学习,一次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总理坚定而凝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很多,要是大家都象周总理这样,我们的祖国将有很多的人才,到时候,我们的祖国将成为文化泱泱大国,每个人都学富五车,受到人们的尊敬。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班上的同学,有的为老师而读书,只完成老师不置的作业,而自己不去复习;有的人为家长而读书,家长让他怎么样,他就怎么样,可是家长一走,他却一溜烟不知跑哪去了。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你们不要为家长老师读书,而是为自己的前程,为我们的祖国而勤奋学习。”。

  当我不想做作业时,当我听到同学玩时的欢笑声,当我没做完作业就放下笔时,我的脑海就出现周总理坚定而凝重的声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又拿起笔,认真地做作业,自觉地学习。

  同学们,我想说“请你们好好学习吧,为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朋友们,加油吧!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学习吧!”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6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偶然机会得到西安交大李德昌老师的专著《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因为之前已读过李德昌老师的著作《新经济与创新素质――势科学视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创新》和《信息人社会学――势科学与第六维生存》,深感震撼。势科学是李老师集原创、新颖、逻辑、哲学于一身的大学问,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相互联系与相互统一都具有普适意义。由于工作时有繁忙,拿到该书却读读停停,虽将读时的感受和想法在书页上时加批注和乱划,但并没有专门整理。因为势科学涉及的学科很多,知识及水平有限,加之融会贯通能力也稀松平常。要给予全面的介绍和评价实属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写点想法,权当抛砖引玉。

  1、信息人假设揭示了信息社会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质

  信息人假设的观点既不同于“经济人”(假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社会人”(认为人不是机器和动物,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的活生生的、以社会性交往为生活之依赖的“社会人”)、“自我实现人”(认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乃是“自我实现”,即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的潜力),也不同于“复杂人”(假设人是极其复杂的,不仅人的个性因人而异,而且还因时、因地、因地位和人际关系等各因素的变化而异)和“文化人”(组织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人)假设。信息人的信息需求表现在六个维度:货币、权力、知识、情感、艺术和虚拟抽象Ⅲ。虽然不同文化熏陶、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个性、不同专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们在不同信息维度方面的倾向和追逐各有差异,但大多数人们在追逐某些维度的信息时并不排斥对其他维度信息的向往和占有。当然,从群体社会的相对性考量看,不同维度的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等位面或等效面。作为信息人,信息是其生存的必备营养要素,信息使其产生自信,信息使其具有活力,越有信息越有身份、越有地位。笔者觉得信息人假设更符合当今信息社会下的信息作用机制。因为信息社会充斥着大量信息并有许多冗余,拥有信息并使之有序化是信息社会成功人士奋力追逐的目标,这既是人们应对复杂社会状况、不确定性环境的有效途径,也是人们消除自身内在焦虑紧张和不确定性的重要举措。

  2、势科学理论揭示了信息的本质及其作用机制

  对势科学理论,从自然科学看,就是发现、寻找和探索自然界的“势现象”、“势机制”、“势科学”,而从社会科学看,就是摹仿、营造和推广社会活动的“势规律”、“势结构”、“势形象”。如果说在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及前工业经济的物质文明中,势=差别÷距离,势即梯度、即斜率、即导数、即负熵的话,那么到了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的信息文明中,势=差别×联系(差别×联系=差别÷距离,距离和联系是反比),势即信息、即有序、即结构、即和谐。笔者觉得作者对势的概括与表述揭示了信息的本质,将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整体直觉思量的势概念与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比例”逻辑考量的势内涵统一起来。当然,作者在这里描述的信息是除去噪音、废话等冗余的有效信息,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特别指出的是作者给出的势定理――“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揭示了信息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从根本上阐述了信息化社会加速发展的现实,恰恰也是由信息的作用机制导致的“差别不断扩大而联系不断加强”,从而使信息势不断增加,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增强。

  3、管理过程是不断生产管理信息量,营造管理信息势的信息动力学过程

  从势科学视角来看,管理的本质即产生更多管理信息,营造更强管理势,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揭示管理信息生产的内在规律,从而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和不同的管理过程中生产管理信息量、营造管理信息势。管理团队中成员个性越凸显,之间差异越巨大,通过常沟通与强联系越能使其提高团队凝聚力、增强团队管理势、提高团队竞争力。据此,可以认为:管理过程是应对信息不确定性的过程,也是管理人才和管理组织的成长过程,而无论是应对信息不确定性,还是促使管理人才和组织的成长,都是一个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管理过程即信息动力学过程,管理势就是将具有差别的管理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企业管理就是追求一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或一定产出下的投入最小或一定投入与产出下时间最少或效率最高。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的对称化管理,突出管理要素之间的差别,加强要素之间的联系,实现管理信息势最大化。

  4、教育过程的本质是通过集约型教育生产教育信息量,营造教育信息势

  从势科学视角看教育,教育即“生产人才”、“生产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事业与产业,只有在充分尊重个性化的文化沉积与平等开放的环境氛围中才能孕育出教育信息强势。在自然经济、农业经济及前工业经济的传统社会下,知识量少且之间的关联度小,所实行的传统教育是一种“点性知识”和“零散知识”传授、解惑的线性教育,传统的线性教育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特点和教育要求。而在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的现代社会下,信息爆炸、知识翻番、联系紧密,需要实行一种“面上知识”和“立体多维知识”教与学互动结合的非线性教育,非线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不再受“叠加原理”支配。今天学到的“1”和明天学到的“1”,加上之间的联系,就会产生非线性作用,就可能出现1+1>2的局面。根据势科学理论,要使教育过程实现信息量最大,即信息势最大,就必须使教育过程中教育要素之间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而差别最大联系最紧的要素就是对称化要素。因此,实施对称化教育是实现集约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如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对称化教育、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的对称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称化教育、直觉与逻辑的对称化教育、具体与抽象的对称化教育等。

  5、创新的本质是信息势达到临界值时的非平衡相变与非线性分岔

  作者在书中开宗明义地给出创新的逻辑定义:“创新是系统信息势达到某个临界值时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并用传统文化中的势术语形象地描述了创新发生的逻辑过程:蓄势待发一势不可挡一势如破竹一创新分岔。创新的内在机制不但来自经典场论下信息势达到阈值时发生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而且也来自于量子场论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关系不对称而产生的量子化创新。现代创新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瑟夫?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以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显然,熊彼特仅给出了创新是什么,但没有表述创新怎么实现。而作者在书中则给出了由量变到质变、由线性作用到非线性作用的非平衡相变和非线性分岔的创新实现途径。在科学技术领域,创新的一个主要来源是学科之间的渗透、碰撞、交流和交叉,学科交叉渗透的本质是在更深层面上将差别巨大的不同学科联系起来,营造更加强大的科技信息势,催生更多的技术分岔和科技创新。

  通过读《信息人教育学――势科学与教育动力学》,有许多启示和感悟。势科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普适性,作者以势科学为基点,在教育、管理和创新等方面的见解开启了通向势科学的大门。但仔细思考,“势现象”、“势机制”、“势规律”在人类社会各种系统或活动中的表现却并不一样,有的明显一些,有的隐含一些。那么究竟哪些对象更明显?哪些对象更符合呢?在现代物理学中,对称性是指一个理论的拉格朗日量或运动方程在某些变量的变化下的不变性。对称性分为整体对称性和规范对称化(或局域对称性),如果这些变量随时空变化,这个不变性被称为规范对称性,反之则被称为整体对称性。数学上,对称性由群论来表述,对称群分为连续群和分立群。那么不同的对称性和对称群以及对称化程度与势规律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如何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与检验呢?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7

  历史和现实中影响较大的教育目的观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这两种。从价值取向上看,我国一直以来倾向教育目的观是社会本位为主。从各方面上分析,过去的教育目的观倾向社会本位是无法避免的。当然,教育目的观由社会本位到个人本位转变也是必然的,这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正如王坤庆教授所认为的,“对于教育目的的确定,唯一需要把握的教育精神乃是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事业,它的唯一出发点是人的发展,它的最高鹄的只能是人的完善。”所以,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但是也要承认因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阶段性。

  教育目的观的社会本位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种倾向与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等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对人的发展、人的自我实现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为人的发展是社会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 在人类,也像动植物界一样,种族的利益总是要靠牺牲个体的利益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因此,“个性的比较高度的发展,只有以牺牲个体的历史过程为代价”,但是,“人类的才能的这种发展,虽然在开始时要靠牺牲多数的个人,甚至靠牺牲整个阶级,但最终会克服这种对抗,而同每个个人的发展相一致”。这也是过去的教育目的观倾向社会本位无法避免的原因了。

  另外,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社交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求是从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的,也就是说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高等层次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实现。所以,要想人的实现自我能够得以实现,就必须要先实现人的最低层次需求。如果人的低层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人们就会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总体的经济与社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体现在有人把获取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当做首要、直接的目的,忽视了个人价值、创造精神等内心的发展需要。为了获取生活条件和物质财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个人的社会价值,所以也不奇怪为什么过去的教育目的观会倾向社会本位。

  从战乱、动荡不安的年代到和平、稳定发展的时代,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大国到现代化的工业国,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曲折,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完成了转变。但是不可否认,我国仍旧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的发展仍然无法摆脱对物的依赖所带来的片面发展问题。不过,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人的自身价值,而不再是只关注人的社会价值,教育目的观也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这一点可以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变化以及其对人的培养侧重变化可以知道,就以我国中学化学的教育目的变化为例,从大纲教学目的要求主要包括“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了解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到如今的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是,社会的发展程度还是极大地制约了教育目的观的转变。以2001年的课程改革开始,历经十几年的改革,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极大成绩,但是中间也历经“尴尬”,尤其是改革开始几年,最大的体现在于“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踏踏实实”。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所以说,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

  我认可,“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帮助人成为一个人,尽他的可能成为一个完全符合人性的人”。,也坚定不移地支持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我实现。但与此同时,我也承认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不同而教育目的观点而不同,并且认为以社会发展的最终态是以人的自我实现为目的。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8

  虽然当了十五六年的妈妈,但始终觉得自己算不上好妈妈,在女儿悦悦成长的很长一个时期,只要工作需要,不论心里多急,也把她撇在一边不管不顾的,因为处理的不够好,也落了不少埋怨。同时,对孩子的引导缺乏耐性,有时说着说着就火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她初一下学期有了明显的青春期逆反迹象,敏感而易怒时,我才猛然一震,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为此,近两年,只要外出,我都买两本与家庭教育有关的书读。今年寒假又买了两本;《像犹太人一样教育孩子》、《巴菲特给儿女一生的忠告》,读后,收获很大。

  这两本书的共性,都反映了犹太人的家教,其中前者是从犹太民族的角度来介绍的,后者是从一个犹太家庭的角度来介绍的,都在我的心灵深处激起了很多波澜。犹太人特别重视亲子教育,父母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游戏、读书,不禁母亲如此,父亲也是一样,所以说孩子的成长始终伴随着父母双方的呵护和引导。我觉得犹太民族家人间经常的沟通称得上是心理按摩,利于孩子的心智健康,犹太家庭不断强化的问题意识及家人间围绕问题展开的深入探讨,利于孩子明辨是非,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志向。边读我边警示自己,身处家中,就要静下心,履行好母亲的职责,多从理解的角度出发,少一些挑剔,多听女儿说,多发现女儿的长处,多一些欣赏和鼓励,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每每女儿将喜怒哀乐和我说完心无负担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儿后,我都有一种幸福感。同时我也有一种顿悟:为什么青春期远离父母陪伴的青少年问题多多?因为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的正确评价、引导和矫正。我很爱女儿,也在努力把这份爱传递给她,并引起她的共鸣,使她的身心都处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越来越顺利。

【《人的教育》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的教育读后感04-21

《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01-22

《人的教育》读后感3篇11-13

《人的教育》读后感 五篇03-19

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 对人最好的教育05-26

著名的教育论著《人的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01-30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三篇01-14

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读后感09-25

《人的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