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4-08-07 20:45:10 金磊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秋故事》读后感(精选17篇)

  春秋时代,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秋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春秋故事》读后感(精选17篇)

  《春秋故事》读后感 1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春秋故事,它告诉了我许多历史故事,故事的内容十分有趣,我很喜欢看“唇亡齿寒”这个故事。

  在公元前655年,晋国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碧,说她们要去虢国,灭了他们,让虞君借给他们一条道儿,虞君瞧了瞧他们送的宝贝,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虢国和我们相互帮助,如果把他们国灭了,我们也保不住。”虞君不听,把道借给了他们,晋国使者灭了虢国,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

  晋国的'晋献公给虞君一所房子,另外送他一副车马和一对玉碧,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但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也不要做晋国的官。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能像虞君那样不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不然像虞君那样,后果自负。

  《春秋故事》读后感 2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闭上眼,我仍久久难以忘记春秋时期那一场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战。

  寒假里,无意间打开那本沉睡多年的《春秋故事》,使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交织复杂的春秋战国时代。

  千金一笑这个故事,无疑为日后一场场血淋淋的大战做出了铺垫。它讲述的是昏暗无能的周幽王为得到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但为此痛失江山的故事。我们可千万不能像周幽王一样,玩物丧志,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是这个道理。

  在管鲍之交这个著名的故事当中,鲍叔牙以宽广的胸怀劝谏公子小白让齐国曾经的敌人管仲担任相国,使得齐国日渐昌盛,富强。这个故事歌颂了兄弟之间深沉真挚的.情谊,告诉了我们为人应该大度,要懂得宽容他人的道理。

  五张羊皮这个经典故事,从古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但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它讲述的是秦穆公足智多谋,招揽天下有才之士,获得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等人才,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原大地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应该胸怀大志,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并不断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道理。

  卧薪尝胆,身为《春秋故事》中的最后一章,毫无争议是一部压轴戏。其中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国,不惜拿柴草当褥子,吃饭前先尝苦胆。在一番漫长的隐忍等待下,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一雪前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事业上,应该坦然面对失败,永远不放弃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春秋故事,真是剧情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可谓是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这本《春秋故事》,不但将其完完全全记录下来,而且笔触幽默,语言不失生动。它是中华民族一颗闪耀的瑰宝,更是中国上千年文化的传承者。

  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读一读《春秋故事》这本书了呢?

  《春秋故事》读后感 3

  中午,我在书柜里找书看,无意间翻看到一本《春秋故事》。

  《春秋故事》是林汉达的作品,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候国的兴旺衰弱,弱肉强食,以及治国之道。

  书中有一身武艺,办事周到的颍考叔;有文武双全,细心胆大的曹刿;有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百里溪;有任人为贤,合并诸候的齐桓公,还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贤荐贤的鲍叔牙。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管鲍之交。管仲从小就和鲍叔牙是朋友,长大了又一起做生意,一块儿打仗。因为家境贫困,管仲总是占鲍叔牙的便宜。有人说管仲“揩油”,可鲍叔牙说:“管仲家里穷,我和他是朋友,我乐意多给他一些。”

  到了战场上,管仲进攻时,能在后则后,退兵时,能在前则前。人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管仲很勇敢,他是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而这样做。”正是由于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相惜,他的'行为感动了管仲,也感动了后人。

  每当读到这里,我常为鲍叔牙的这种宽广的胸襟和知人善任的高尚品质而感动,他不计较个人私利,知贤荐贤,竭力举荐管仲,执掌齐国政事,自己甘居下位。管仲才有了用武之地,辅佐齐桓公称霸天下,名垂千史。鲍叔牙对管仲的知交知心,令管仲不得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想想古今中外,很多人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欺骗朋友,出卖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知音是何等难求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他没有一个知已的朋友,当他受酷刑时,无人救赎。他多么希望有一个象鲍叔牙一样的知音啊。

  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真正的朋友。请珍惜自己身边真正知心的朋友。

  《春秋故事》读后感 4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古时的故事总能给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阅读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

  中国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个朝代叫周朝。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有个大臣想:“天王既然项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

  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他们把小姑娘买了下来,取了个名字叫褒姒。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献给周幽王。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褒姒,她进了王宫一次笑脸也没开过。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来。天王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

  有一个人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他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犬戎’骊山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儿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烧得满天通红,让临近的诸侯见了,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么些兵马一定会笑了……最后,犬戎真的打进来了。他们点烽火,诸侯们都以为是在耍他们,于是都没有去救就这样亡国了。

  这个简短的故事含义深刻。周幽王不考虑后果导致亡国,所以,我们要做事先考虑后果,三思而后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春秋故事》读后感 5

  《春秋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前天,我从书柜里把它拿出来,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

  这本书将烽烟四起、称雄称霸的春秋时代展现给我们。书中有渗透儒家文化的论辨故事,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还有激烈角逐的战争故事等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特点,有性格各异的君王,如:知错就改的鲁宣公、胸怀大志的楚庄王;有忠诚睿智的'大臣,如:善于进谏的晏子、一心为国的祁奚;也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如:主动请缨的平民曹刿、敢于责备国君的杜蒉。这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璀璨的明星。

  在这里我最喜欢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他们成为霸主前都吃了很多苦,但他们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最终继承了伟业。

  是的,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是这样,我们更要这样。

  《春秋故事》读后感 6

  友情是珍贵的,也是美好的。他不仅仅出现在我们身边,书里也有许多我们学习的榜样。

  今天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这本书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的兴旺衰败、弱肉强食、治国之道……

  在书中我“认识”了文武双全、细心胆大的曹刿;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百里奚;还有卓越的政治家管仲和知贤荐贤的鲍叔牙……管仲和鲍叔牙是要好的朋友,而成语“管鲍之交”这个典故就出在这儿。管仲和鲍叔牙两个好朋友一块儿做过买卖,大家都认为管仲揩油,而鲍叔牙说:“朋友嘛,应当互相帮助,有的帮助没有的”。一起打仗,大家认为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却替他解释是因为有老母亲要奉养。管仲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正是因为鲍叔牙对管仲的相知相惜,才感动了管仲,也感动了后代子孙。

  每当我读到这里,都会被鲍叔牙的这种行为而感动。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直在帮助理解和关心管仲。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宝贵的友情。

  《春秋故事》读后感 7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春秋故事》,书中所有的希望与绝望、兴盛与衰亡、勇气与牺牲,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真情实感,其中,令我最深刻的莫过于《唇亡齿寒》了。

  故事主要讲了身败名裂的百里奚只得在祖国虞国当大夫。晋国想吞并虢国,虞国是必经之路,于是晋国便赠给了虞君一对玉壁与一匹千里马,虞君被这些礼品迷惑,同意借道。宫子奇想劝阻虞君,被百里奚阻止。最终,晋国灭了虢国之后,顺手也灭了虞国。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是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忽略了以后的长远大计,那就会被社会所抛弃,所淘汰。历史上的“苏联解体”便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在出现新的技术,如机载雷达,预警机等决定性武器时,苏联却依旧一味的.追求机动性,这虽解决了近忧,但远虑却越积越多,终于,苏联承受不住,轰然解体。

  纵观虞君的一生,不能发现,虞君不识大体,爱贪小便宜却不听劝阻,这都是虞君亡国的重要因素,如果他在宫之奇的劝告之下回心转意,如果他是个贤明的君子,如果……,其实很多次,他都能活下来,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吃一堑,长一智,不要走虞君的老路,成为社会的失败品,而是努力学习,创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

  我喜欢《春秋故事》,它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少一份斤斤计较,少一份贪欲,才能真正的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像虞君,不知何为小利,何为大利,最终因目光短浅而亡了国又害了己。前人用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目光不可太短浅!

  《春秋故事》读后感 8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发兵6万,向楚国进攻。楚昭王,逃到别国去了,楚国从来没败的这么惨。阖闾让太子建当楚王。伍子胥为了替父兄报仇,痛恨着楚平王,可是楚平王已经死了,怎么办呐?他请求阖闾让他去刨楚平王的坟。阖闾说:“这点小事,你自己瞧着办吧。”伍子胥打听出楚平王的坟修在东门外的寥台湖。他就带着士兵上湖边去找。白茫茫的`一片,谁也不知道坟在哪儿。正在这时,来了个老头儿。他对伍子胥说:“昏王知道自己仇人多,怕将来有人刨她的坟,他做了几个空坟。他又怕做坟的石工泄露机密,把石工,全杀了。我是当时做活里头的一个,碰巧逃了一条活命。我也正要想替被害的伙伴们报仇。”伍子胥就叫这老石工,据说楚平王的尸首是用水银制过的。打开棺材一看,尸首没有烂。伍子胥见了,当时怒气冲天,立刻把他拉出来,抄起钢鞭,一气打了300下,打的骨头也折了。他流着泪,越骂越气,把尸首的脑袋砍了下来。伍子胥对阖闾说:“必须把楚王杀了,楚国才能算灭了。”但阖闾打听不到,楚昭王的下落,心里很不痛快。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到生前应该好好对人,否则害人终害己!就像楚平王,还点防人。

  《春秋故事》读后感 9

  卫宣公十九年(公元前700年),卫宣公去世,太子朔继位,史称卫惠公。但是卫惠公的老师却满心的仇恨。

  卫惠公就是那个和自己母亲一起设计陷害前任世子的公子朔。阴谋取得巨大的成功:他的亲哥哥公子寿和前任世子伋子一死掉,朔的前景一片大好。

  虽然还有两个竞争对手,是公子顽(也就是昭伯)还有黔牟,但都是没娘的孩子,实力实在不值一提。

  终于,公子朔顺利通过了用哥哥们的鲜血渲染的权力之路,成功“上市”了。

  卫惠公的老师左公子洩和伋子的老师右公子职却在怀念着自己的学生。认真遵循老师教诲的寿和伋,以生命成全了兄弟亲情。而眼下,淳厚者已经死去,卑鄙者登上高台。这一点卫国上下都忿忿不平,老师们的血仍未冷,要有所作为。

  终于等了三、四年的时间,老师们发动政变,把卫惠公给赶下台。但可惜没有捉住,让卫惠公跑到舅舅家——齐国去了。

  斩草不除根,这就留下了一个大祸根。

  两位老师把伋子的弟弟黔牟扶上了台。卫国的民愤渐渐平复下去,国内局势开始平静下来。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八年后,齐襄公率领着诸侯联军,挟天子号令讨伐卫国,将黔牟赶走,卫惠公又复位成功了。

  重新掌权的卫惠公毫不犹豫地杀掉了左、右公子。热血老师的一怒,终究敌不过狗血的政治联姻。

  老师讲一讲人生的道理是可以的,但是要搞政治实在是不行。在春秋那个乱世,不卑鄙、不狡诈、不勾连,仅凭着同情与冲动是做不成大事的。

  所谓的仁心和正义,怎么可能打败野蛮和狡猾?

  现在来看,两位老师真是眼高手低,做事前期没有铺垫、后期没有善后;不够周全;不会制造舆论,最终失国失家失性命也怪不得他人了。

  前期没有铺垫、后期没有善后指得是没有把周边国际形势考虑清楚、国内实力也没有提升。

  整件事情幕后最大的动力是来自于齐国。齐是大国,当然有实力和借口帮助自己的外甥卫惠公复位。

  在当时,国与国之间的实力还没有完全拉开。两、三个小国的联盟,就足以与齐国取得平衡。

  在卫惠公第一个统治时期,两位老师基本上没有任何外交动作,可以理解为不方便。但在黔牟在位期间,八年时间那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外交努力,构建一个小国联盟,这就不对了。

  如果埋头搞好国内建设也可以呀,搞搞改革提升一下民生也行啊。可惜也没有,几年前什么样,几年后还是什么样儿,没有一个坚实的武力基础的权力都是纸老虎,一吹就倒、一戳就破、一碰就碎。连自己保全不了自己,还怎么去改变世界?

  不周全说得是,没有把事儿给办得圆满。为什么不把卫惠公杀掉,留下了一个大祸根。对付君子可以讲仁义,对付流氓当然靠武力,更何况卫惠公还是一个有文化、有心计、有统治经验的流氓?

  不善于制造舆论,就是要和周王室搞好关系。当时周王室啥都缺,缺人、缺粮、缺尊敬,这黔牟上台之后,同样也没有下功夫搞好关系。这一点,如果有良好的国际关系,抓住齐国干涉卫国内政入手,这话题都是现成的。一来二去,形势就完全不同了。

  可惜,老师们都没有任何动作。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老师,只知道解决自己的眼前的这些事儿,赶走卫惠公就万事大吉。

  虚假的胜利掩盖了真正的危机,只求居安,没有思危,结果所有的.胜利全部推翻。也让想看到人性的局部胜利的看客们,无奈地看到卫惠公重新上台,并完成了自己三十一年的稳定生活。

  听话的好学生殉道了,不听话的坏学生上位了。站在了人生的巅峰,回馈给老师狠狠的一刀。从这点上看来,这两位老师真的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

  《春秋故事》读后感 10

  这两天我看了一本书——春秋故事,它告诉了我许多历史故事,故事的内容十分有趣,我很喜欢看“唇亡齿寒”这个故事。

  在公元前655年,晋国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碧,说她们要去虢国,灭了他们,让虞君借给他们一条道儿,虞君瞧了瞧他们送的.宝贝,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虢国和我们相互帮助,如果把他们国灭了,我们也保不住。”虞君不听,把道借给了他们,晋国使者灭了虢国,一顺手把虞国也灭了,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

  晋国的晋献公给虞君一所房子,另外送他一副车马和一对玉碧,晋献公还要重用百里奚,但百里奚宁可做俘虏,也不要做晋国的官。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能像虞君那样不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不然像虞君那样,后果自负。

  《春秋故事》读后感 11

  在寒假里,我读了《春秋故事》这本书。

  这本书的主要讲的是,历史上的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也就是战国时期的故事。周朝刚建立的时候“周天子”把全国分成很多块,封给自己的亲信和大臣,这些人受封后称之为诸侯。他们所在的地方被称为诸侯国。开始的时候诸侯们个个替“周天子”把国家的`好好儿的,还定时上交贡品。全国是一幅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一些诸侯就有了称霸中原的野心。“周天子”逐渐管不住诸侯们,周王室便慢慢衰弱了。

  在这争夺天下的战役中有着许多的名人故事,如:“借道亡国”、“晋景公之死”、“卧薪尝胆”。等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特别是“卧薪尝胆”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

  公元前496年,勾践的父亲越国国王允常逝世,吴国趁机攻打越国,新任皇帝勾践用计谋,不但把吴军打得落荒而逃,还把吴王阖闾打成重伤,还没回过就死了。夫差继位后,发誓为爷爷报仇。便日日夜夜加强练兵。勾践知道了,便想先发制人,一举拿下吴国,结果吃了败仗,被吴国围剿,只剩下五千个士兵了。为了重振家园,勾践只好到吴国为奴,几年后夫差把勾践放回吴国,勾践回国后,每天睡在干柴上,还在头上挂一个苦胆,每天尝一尝,时刻告诫自己不忘国耻,慢慢的越国也强盛起来,这时勾践大举进攻吴国,一举灭吴。从这个故事中我感受到,一个人做一件事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可以做成功。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看看这本书哟!

  《春秋故事》读后感 12

  在历史的岁月长河中,有这样的一些故事:退避三舍的宽容,晏子使楚的'智慧,卧薪尝胆的刻苦……这些事迹值得我们铭记,这些人物值得我们敬佩,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崇敬并去践行……然而,最令人无法忘怀的是那饱不忘饥的精神。

  晋文公,名重耳,晋国人,春秋五霸之一。逃难后,手下狐偃对他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中,我多少也许有点儿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就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旧衣破鞋,还带着做什么呐?”耳重听了,脸红了,原来他未得富贵,先忘贫贱,早已得意忘形,忘记了之前贫贱的生活。

  之后,重耳励精图治,饱不忘饥,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可是,他是怎么成功的呢?是完全靠着狐偃的提醒吗?不,他自己也很愧疚。自己曾经苦过,如今离富贵还有一步之遥呢,难道就能轻易忘形吗?

  我们也是一样。难道当你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时,你就毅然离去,不再高攀了吗?难道你明明可以更上一层楼时,你却只贪图当下的小便宜吗?为什么奇迹总是很少?是因为你可以继续向奇迹的灯塔航行,却只想着以前的努力,从而得意忘形了。

  这些历史带给我们的品质不光需要崇敬,还需我们践行!

  《春秋故事》读后感 13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春秋故事》中的故事《一鸣惊人》。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庄王白天打猎,晚上喝酒,对国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还说,谁敢进谏,就杀了谁,大臣们对他很不满意。有个叫伍举的人对庄王说:“我想让大王猜一个谜语。”“你说吧。”吴举说:“楚国有一只大鸟,三年了,不飞也不叫。”庄王说:“这不是普通的'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去吧,我明白了。”

  从那以后,楚庄王认真治理国家,楚国也渐渐强大起来。最后,楚国成为了一鸣惊人的春秋五霸之一。从以前花天酒地,听不进大臣们的谏言,还随意杀进谏者,到后来听伍举的谜语后醒悟过来,努力治理国家,楚庄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楚庄王知错就改,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英雄,比如警察、医生、消防员,平时他们很平凡,很少上电视,站在我们背后鲜为人知,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们总是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之中,其实他们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春秋故事》读后感 14

  《春秋故事》是林汉达主编的一本历史故事书,它主要讲了发生在春秋时期一些能人志士和君王之间的事情。里面流传下来的很多成语故事如唇亡齿寒、一鸣惊人等都已经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整本书里讲了二十四个历史故事,让我映象最深刻的有:如暗箭伤。子都十分嫉妒颍考叔,便放了一支冷箭,射死了颍考叔。朝廷上下都诅咒那个射死颍考叔的人,后来子都实在忍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好自杀。真的是看人不能看外表啊!

  管鲍之交中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很好的朋友。他们两人一起做买卖,上战场,不过总是鲍叔牙让着管仲,甚至到最后,公子小白当上了齐国的国王,管仲以前都想杀死公子小白,鲍叔牙还是推荐他做大官。两人的.友情真是深厚啊!

  在一鼓作气中,鲁国看着齐国3次又进又退,好笑极了。但是在春秋时期,人们都很讲礼仪。鲁国不进攻,齐国也不能进攻。在第三次打鼓时鲁国一下子一鼓作气,干掉了齐国。我觉得虽然我们要讲礼仪,但是也不能不变通。

  《春秋故事》里不仅有许多好玩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我认为里面好的君主都是爱惜人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后来成为霸主的。而那些能人异士都是才华了得,品格高尚。谦虚,聪明,勇敢,顾全大全……

  《春秋故事》读后感 15

  《春秋故事》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讲述了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的兴旺衰败,弱肉强食、治国之道……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唇亡齿寒》。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要通过虞国去征讨虢国。大臣荀息说,因为虞国国君贪图财物,所以我们可以送玉石和骏马,晋献公同意了。荀息便带着宝物去见虞王,果然,虞王禁不住诱惑,没听虞国大臣宫之奇的劝告,让了路。后来,晋军一鼓作气灭掉了虢国,又顺手把虞国给灭了,虞王也成了俘虏。从此,虢、虞两国在列国中永远消失了。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把目光放远,不能鼠目寸光,图一时之利。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明确我们的立场,分清敌我,保护好我们的盟友,只有相互依存,才不会让别人有可趁之机,才能让我们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千万不能像虞王那样,不听劝说,目光短浅,否则失去的就是一个国家。

  《春秋故事》这本书中,还有更多的中国历史和典故,让我们了解到几千年前的文化,也让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

  《春秋故事》读后感 16

  大家都知道,春秋是个乱世,前几天,我读了《春秋故事》一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春秋时期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其中,“千金一笑”这个故事让我印象很深。

  “千金一笑”这个故事发生在两千七百多年以前。那时的周幽王不理朝政,只顾吃喝玩乐,还十分好色。有个大臣叫褒王向,他劝天王好好管理国家,爱护百姓,不要如此放荡。周幽王听了大怒,把褒王向下了监狱。

  褒王向的家人知道褒王向放不出来了,便为大王找了一位美女,把她归入褒家,娶了个名字叫褒姒。褒家将她送到了宫中。

  周幽王见褒姒如此动人,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马上放了褒王向,可褒姒不喜欢宫中的生活,自从进宫她一直没有笑过。周幽王便下令:谁能让娘娘笑起来,赏谁一千两金子。后来就有了“烽火戏诸侯”一幕。

  这只其中一个小故事。如果你想了解后来发生了什么事,请去每一本《春秋故事》,林汉达著,它一共编入24个故事,它不会让你失望的。

  《春秋故事》读后感 17

  《春秋故事》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众多诸候国的兴旺衰弱,弱肉强食,以及治国之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特点。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最好的朋友,他们一块儿做过买卖,一块儿打过仗。买卖是合伙的,鲍叔牙有钱,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本钱少的`管仲倒多拿一份。有人说管仲“揩油”,可鲍叔牙说:“管仲家里困难,等着钱使,我乐意多给他一些。朋友,应当互相帮助。

  说起打仗,更把人笑坏了。一出兵,管仲能排在后头他就排在后头,退兵的时候,能跑在前头他就跑在前头。人家说他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说“管仲很勇敢,他是为了家里的老母亲而这样做。”管仲听见这些话,就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只有鲍叔牙!”后来,在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时,鲍叔帮公子小白,管仲帮公子纠。管仲为了让公子纠快点儿继承王位,朝公子小白射了一箭,恰巧射到公子小白的腰带,小白连忙装死,骗过了公子纠,和鲍叔一起赶在公子纠之前登上了王位。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后,想杀管仲,鲍叔却极力劝阻,说管仲的能力在自己之上,并推荐管仲当宰相。后来管仲果然在齐国做了一番大事业,带着齐国走向了繁盛。

  想想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欺骗朋友,出卖朋友,甚至是最好的朋友。人与人相处,就是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谅解,多一份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拥有真正的朋友。请珍惜自己身边真正知心的朋友。

【《春秋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春秋历史的成语故事10-09

春秋故事读书笔记范文05-25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10-30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23

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大全05-21

《春秋故事》读后感(精选14篇)08-30

春秋的作文09-21

关于春秋战国时的成语故事(精选11篇)10-12

《春秋》阅读答案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