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精选3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但有许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这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我认为任何人都该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叙说中感受这本畅销20余年的心理书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还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为几大类,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个实例引发的思考。一个女财务分析师因经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医生求助,但他们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无意当中的一个问题解开谜底“你喜欢吃蛋糕吗?”因为这位分析师喜欢将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样,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难的事,导致她整体速度极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们止不住先尝甜头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这种习惯如果不在童年时养成,长大便无法改善。所以导致拖拉,中国的许多学生会产生这种行为,往往是因为贪图一时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们至关重要,家是人们的第一所学习,也几乎决定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发展趋势。有许多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上教育,而是发泄怨气和不满。这样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会成为问题少年。所以,父母应当学会关爱孩子,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孩子的疑惑。让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忙于工作无心照顾孩子的家长也会使孩子不懂自律,无法无天。毋庸置疑,父母的爱,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时能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长大后内心才会拥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认真倾听
在我们六年级之前,常会拉着父母不断地说话,没完没了,滔滔不绝,往往父母会不理睬或假装倾听,实际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选取性第倾听。但应对青春期的'孩子,这些方法明显不适宜。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个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用心倾听,是一种爱的行为,能从孩子口齿不清,语句不通中品味更伟大的不同,从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发掘不平凡之处,将个人想法放在一旁,尽可能低体会说话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为什么人人都爱逃避问题?是因为我们心智还未成熟,本书作者点明了一个人们从来不敢说的,也不愿承认的话:几乎人们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但我们不能逃避它们,而就应勇敢滴应对自己的问题,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掉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它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条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来罢,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被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3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是客观存在,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学会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练就一个强大的内心是我们唯一可选的路。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面对糖的诱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很大的助力。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而我们却又想极力规避这种痛苦。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社会、政府、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许多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我们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灵的痛苦呢?或者说,我们是否能把心灵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则是最好的人选,他们的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种决定。在全知全能的状态下做决定,远比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要经历更多的痛苦。譬如说,两位将军各带一万名士兵外出作战,在一位将军眼里,一万名士兵不过是战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将军看来,士兵不仅仅是作战的工具,他们个个都是独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么面临生死关头,哪位将军更容易做出决策呢?也许你认为心智成熟的'人,绝不会成为前面那位将军。但很明显,答案就是前者,因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经历的痛苦。类似上述情形,也会发生在企业主、医生、教师、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这种情况,做出影响一生的选择。但容易做出决策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决策者。最好的决策者,愿意承受其决定所带来的痛苦,却毫不影响其做出决策的能力。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学会推迟满足感,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4
汉代著名文学家刘向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用在我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上,真的是无比的贴切。从最初被那么多名人名家的评论所吸引,到读第一部分的“自律”的惊奇,读第二部分“爱”的警省,第三部分“成长与信仰”的反思,第四部分“恩典”的生命豁达,这本书如一束强光,照进了我灵魂的最深处。
若能,请自律
想想人生真的是苦难重重,人一睁眼便面对无数形形色色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未读此书前,我天天被学校的各种事务烦恼得不能自拔,读了此部分才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原来在于自律。
自律说说很简单但要坚持却绝非易事,要坚持好自律四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由此我想到了最近两周我的状态,当我读完此书时,我就列出了文章的提纲。因为我觉得写这篇文章有难度,而面临开学有许多小事务,于是我就把写文章这个相对有难度的事情放在了最后。结果,从8月20日开始了连续的加班,到今天组织教师学习、设岗、分班,我的天啊,转眼就到了交稿的时间了。若是此前我能把时间打紧一点的话,先完成读后感,现在岂不是轻松了许多?
因为贪恋一时的快乐和满足感,而将难的事情推后,这是许多人都会做的。人都有避难的情绪,此种情绪是不能放任的,人只有勇于承担责任,认清事实,寻求解决的方法,其实所有的困难只所以会成为困难其根源来自于个人的不自律造成的。
我想,我将告诉身边的人:若能,请自律!
若爱,请真爱
爱是什么?真爱又是什么?是对爱人的忠诚,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对父母百般的孝顺,对同事的团结,对他人的友爱……
读了第二部分,我才豁然开朗原来爱是这样的: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我想到了我自己,一直我认为对孩子倾洒了无数的爱,我想他们向着我心目的样子发展,女儿我希望她大方得体而又活泼可爱,儿子我希望他能能屈能伸有男子汉气概。可是由于我过多地干涉他们,他们并没有向着我想像的样子去发展,反而产生了许多矛盾,有时也让我无比焦虑。
读了书才明白我对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爱,因为我的意识与潜意识的目标并不一致;再者,爱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爱孩子就要为孩子作长远计,而不在于朝夕。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只有真正会爱自己的人才能去爱别人,爱需要付出努力,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只有明白爱的真谛,才不会在付出中生出不甘的情绪,才会真正有内心的充实与满足,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
读罢方悟:幸福原来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真我的满足,若爱,请真爱。
若成长,请坚定信仰
谁都想快速的成长,但成长靠什么呢?靠的是坚定的信仰。要想有坚定的信仰就必须放弃落后的、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在脚下,抛弃狭隘的人生观,同时改变我们的惰性。
想想自己走过的三十多年的人生路,一直没有找到一生要奋斗的方向和信仰,常常想:当老师为了什么?你有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吗?反思自己,我坚定了自己以后的从教之路的信仰:
用读书与写作充实自己,用读书与写作提升我的学生们,我们一起在读书与写作中共同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如果想要达到这个信仰,我必须要不断的坚持自律,学会爱自己,爱已达人,这样才会更好的成长。
心智若想成熟,人若想成长,请坚定自己的信仰!
若懂,请恩典
人生最幸福的事是什么?莫若你在乎的人能懂你。于千万人之中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这是上天多大的恩赐啊!
我们之所以能具备爱的能力和成长的意愿,不仅取决于童年时父母爱的滋养,也取决于我们一生中对恩典的接纳。
我们接纳自然万物的恩典,山川大河,日月星辰,鸟鸣虫叫,这都是自然的恩典;我们接纳亲人朋友的恩典,温暖的怀抱,体贴的问候;我们接纳儿女们给予我们的全身心的信任的恩典,一颦一笑尽显爱的温暖;我们接纳工作中同行之人的恩典,一句指点,一句叮咛,让我们心情挂念。
因为我们相知相惜,所以我们互相懂得,因为懂得所以也请我们把恩典给自然万物和身边的亲朋好友。
初读时的惊疑,再读时的惊艳,三读时的惊叹,从未想过一本书能带给我如此多的感受,恍然间,它已经如一束强光直入我的灵魂深处,向着心智成熟的方向我又进了一步!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5
在给父母讲座时,我会放一张图片:夫妻两个在吵架,孩子在旁边无助彷徨的坐着。
我会问家长一个问题:“你们希望孩子回忆父母的画面是亲密的、恩爱的?还是冷漠的、对立的?”
所有家长都回答是前者,但实际上却表现的往往是后者。
父母永远是孩子的榜样,而且孩子越小父母在孩子心中越是权威,因为所有孩子都是爱父母的,因为这种爱而无条件的相信父母。
我们经常会见到孩子为人处事方面很像他的父母,这是因为孩子爱父母而潜移默化的受到父母的影响,吸收了他们为人处事的行为和观念。
但却有一种现象,孩子和父母的行为恰恰相反,比如父母其中有一个脾气非常暴躁,经常打骂爱人孩子,甚至有不良嗜好,而孩子却出奇的脾气好,对谁都好,甚至好到让人受不了。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明白了,这种好只是一种畸形的好。因为他们小时候,父母没有给到他们正向的榜样,他们只是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别人的`需求,把自己认为的爱当成是正确的爱。所以,他们会用自认为的爱去对待别人,其实这是一种自私的爱,这种爱的动机实际是“恨”。
作者把这种人叫做受虐狂或虐待狂。也就是说,他们既是虐待别人的人,也是被虐待的人。
我想起我的婆婆,我结婚之后跟她相处了7年,07年她去世了。她给我的感觉是又可恨又可怜。
她就有很强的虐待性,比如,她看到家里的摆设不舒服了,她立刻就会召唤我公公来搬动这些东西,公公动作慢些她就会开骂;我们刚结婚的时候,她把油盐酱醋都是锁起来的,如果做饭的时候缺了什么,我必须得张嘴跟她要,类似的让人感觉有些变态的做法还有很多。
而她同时又经受着“被虐待”的经历。比如,她会说很难听的话刺激她的儿女,或者在儿女跟前互相拆台,所以儿女们都不愿意到她跟前多呆。我是一个比较中立的人,所以,我的姑子、侄儿、外甥,都比较喜欢跟我聊天儿,导致出现一种现象:他们回来以后,不进婆婆的家门,反而先去了我那个家。这让婆婆很是不舒服,她曾经无数次的抱怨过孩子们对她不亲。
婆婆16岁就嫁给了公公,她的姐姐被送人,兄弟们四分五裂,她的父母经常吵架。这就是她的原生家庭。
她自己没有得到优质的爱,自然就不知道怎样爱别人。现在我就能明白,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有着她没有得到想要的爱的仇恨,连她自己也不知道,这种仇恨成为了她的潜意识,所以她就会虐待最亲的人同时也在虐待自己。
我的爱人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他们的婚姻都不幸福。他们也都不会经营家庭教育孩子,所以孩子们也各自在为父母的不会爱而买单。
实际上,我走出来学习,就是因为处理不了家庭矛盾了,人生走到了无望的地步。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走出来,我的家现在一定已经不存在了。
所有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但是,错误的爱带给孩子是终身的伤害,甚至这种伤害会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生活了将近20年,活生生的缺爱导致心理畸形的例子就有很多,我自己也曾经是这种畸形的爱的受害者。所以自从从事家庭教育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使命:
让来到我生命中的所有的人都学会爱,学会真正的爱。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父母怎样“爱”,孩子也会传承他们的“爱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真爱呢?
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此刻,这本书读了1/3,但是我似乎明白了作者为什么把书名定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就是一条心智慢慢成熟的路,一条寻求真爱的路。
就像作者说的,爱是无法定义的。所以,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一起在寻求真爱的路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6
正如书本开篇所言:人生苦海无边。斯科特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因为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我们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其实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第一是不愿去面对,其次是不知道它如何解决,那么我想《少有人走的路》在第一步就可以给你非常好的指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自律,自律的四个原则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实践这个原则,需要勇敢面对,敢于面对自己的痛苦,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千万别想是因为别人怎么样所以才导致自己的问题。
在还未读完时,我就留了些时间让自己平复心情,接受心灵上的痛苦,而不是逃避痛苦。发现和治疗是需要缓冲的,建议读这本书的时候,不必要把自己逼得太紧,留给自己缓冲的空间让自己平复并正视这些心理问题,等完全接受了再往后读,你会有心灵上巨大的突破与震撼。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时,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虽然逃避现实的痛苦和不幸,是人类的天性。
接下来首先要推迟满足感,就是通过推迟满足感培养自己的自制力并养成习惯。其次勇于承担责任,勇敢的说“这是我的问题,应该由我来解决”,不要希望问题自行消失。再者需要实事求是,忠于事实,我们越了解事实越能进行自我反省,迎接挑战,更容易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心理问题就会处理的得心应手。最后,保持平衡,是指需要把自律原则保持平衡,又要富有弹性,该放弃某些东西时及时放弃,保持平衡,不论是情绪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成熟的心灵必须保持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面对恐惧也要充满勇气,坦然面对,克服畏缩心理。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我们只有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能让心智更成熟。
人生一世,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该为何人、何事负责,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无法逃避的问题。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如何安排时间,应由我自行负责,而且只有我本人才有权处理优先次序。当我们力图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组织时,就意味着我们甘愿处于附属地位,把自由和权力拱手交给命运、上司,为远离责任带来的痛苦,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实则是在逃避自由。世界不断变化,冰山来了,冰山继而消退;文化出现,文化随即消失;技术有限,技术又似乎无限……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处于更新和调整中。我们必须学会尊重事实、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这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反省内心世界的痛苦,审视自己的问题,尊重事实,不逃避,直面问题所在,积极利用自律的原则进行心理问题的调整,最终让我们有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7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在读《少有人走的路》之前,我不知道“勇气”为何物,也许它就是与生俱来的无知无畏吧!心智成熟的旅程是非常漫长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还会让你们觉得有一点点不舒服,但请你们不要回避。
这是一本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关于心理学的书。打开书第一印象最深刻的只有短短几个字:“人生苦难重重”。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读这种哲理性的书籍,但是这本书让我想去了解它,像每个人都需要真正走进自己内心一般。读下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不成熟且又是心理问题中最大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不可以拒绝成熟。那些从没有人走的路,走的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很多人会因为别人而丢了自己,太多名利干扰,世事纠纷,面对现实,保持最初的澄静最为难得吧。很多时候的人们,都活在了时代的潮流里……
“是则是初心,只恐难留驻”。这本书在大体上可以分三个方向:自律,爱以及成长。在我人生的路上,这本书给了我莫名的参考指标,想要成为优秀的自己,便需要不断进步,不断吸取教训,保持初心,以最大的努力,最真诚的热爱,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危堂榜新颜,要以名自律”。书中写道: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局部的自律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完整的自律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自我而言,因做不到自律自觉而浪费掉大把大把的美好时光。就简单说一下每天早晨的起床吧,每天早晨闹钟一响,首先关掉它,然后再睡几分钟,才会磨磨蹭蹭的起床。虽然是小事,但很认真的说,我没有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的朝阳,在我慵懒的背后,是无尽的推迟满足感。它给了我短暂的快乐。在未读这本书之前,我竟一直觉得这每天的慵懒都很快乐,慢慢便也成为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今当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便决定要学会自律,学会掌控自己的时间。我想自律不仅仅是自己负责,更是对人生的负责。书里面也把自律细分为四个部分: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而来的自由才最自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承担着很多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要做一个责任担当的人。尊重一切具有真理的事实,保持平衡,我想是保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与爱的平衡,所以书的第二部分写出了爱。爱是原动力。迄今为止,不曾有谁给“爱”下过真正令人满意的定义。心中有爱,行为习惯便也会是一个充满温暖的人。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给的爱也有极大的关系。溺爱不利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我特别感谢父母,感谢那些呕心沥血的老师,感谢那些对我有过帮助的陌生人,感谢一切爱的源泉,爱的灌溉,爱的成长。
我们要成长。成长也意味着成熟,不再是一个童言无忌的孩童。成熟似乎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它代表了青春的流失和梦想的褪色。但是,走向成熟是人生的方向,况且,一种持久的平和的幸福人生离不开成熟。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应对苦,应对饿,应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盼成长就要应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应对,然后去慢慢成长。
请你们也翻开这本书吧,打开这本书,也就意味着走进自己的心里。勇敢面对现实,面对自己,你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意义。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8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它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事实上,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首先,你愿意这样,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第二,孩子感受到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
第三,对孩子倾听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似乎有着某种口音的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说出了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你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有可能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独特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说话,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
第四,对孩子了解更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
第五,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而且动作流畅、敏捷。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9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有两本,但是只读完了一次。不过听完樊登老师的解读,我感觉自己真的白读了:我只读出了自律的部分,却没有明白最伟大的一个字:爱。
爱真的太伟大了,她允许、包容、倔强又理智。她让人生在无常中多了一点涟漪,也让这点涟漪照亮了这个世界。话说回来,这本书是通过自律这条路,来讲述了爱是什么,怎么去爱。
关于自律,我是从不久前才开始理解的,也是从点滴开始做起。三年前,我开始健身,不断的健身,让自己的shenti一直不停的突破;一年前,我开始写作,到现在也有两百来篇了吧;不久前,我开始练习演讲与分享,接受别人的反馈,提高自己的'技能。我天天听樊登读书会、学习PPT、早起跳绳准备健身餐、晚上又去健身与更新公众号,然后早睡。
在别人看来,我是极度自律的。其实我自己知道,我只是选择了另一种想要的生活方式罢了。
书中说自律的四个原则,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自律并不是绝对的自律,而是要平衡需要、目标与责任,找到平衡点,保持人生这辆车一直行驶在对的方向上。而爱是什么?爱就是不断扩宽自我界限,完善自我的意愿。孔子讲仁爱,“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就是仁爱。
自律是通往,而爱,恰恰也是自律的养分。通过不断的完善自身,通过理解来走向仁爱的道路。这样的人,少有,且值得珍惜。
我有一良友铁钉,一直保持写作。最近一件事情发生在她身上,公交车上因为善良被骗了一千元。有人笑她笨,这都能被骗;有人说她善良,但是是吃亏的本源。她当然也生气,不过求仁得仁,何怨乎?
继续保持正念,一直坚持前行,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学习与享受这段人生,也就够了吧。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0
第一次知道《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是在朋友圈中看到一位朋在读,因为朋友对此书赞赏有加,我一直很好奇这倒底是本什么样的好书呢?恰巧单位开展“品味阅读.分享经典”读书活动,书目中居然遇到了这本让我好奇的书,果断挑中了它,开启了好奇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来自美国心里医生斯科特.派克。全书主题是探讨什么叫做真正的成熟,他指出人生苦难重重,人们要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问题,不要逃避,只有直面问题,心智才会成熟,如果选择逃避问题,心灵便会停滞不前。并道出人一生的成长过程就是心智成熟的过程。而自律、延迟满足则是成长过程和解决人生问题的主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苦难最重要的方法。
何为自律?自律指的是自己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心态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是有困难不去解决,等着事情自动解决的呢?比如孩子学习习惯不好,父母不去想办法去改正,而寄希望于孩子某天会开窍,长大了就懂事了,就自然而然就会了;比如家庭有矛盾,不去想办法如何去沟通解决,而是“像房间里的大象”明明问题存在却当看不见,等着问题自己解决;比如单位存在生产经营瓶颈,不去想办法求转变,而是等待政策,等待上级出招去解决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揍孩子对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是不懂得自律和延迟满足感的父母。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与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寄希望吼一声就能起到培养孩子的作用,就能立竿见影见到效果。他们对孩子大吼大叫还因为自身不稳定的情绪,这些情绪包括愤怒,无奈,内疚,恼火,情绪不稳定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这样的家长把自己的责任与孩子割裂开来,认为一切都是孩子的错,是孩子不听话,才会让自己发火。而有耐心的父母自律的父母则能陪着孩子一起去面对困难,面对苦难,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何为推迟满足感?延迟满足是提醒我们想要改变现状或达成某个目标,就得下定决心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书中讲了一个关于延迟满足的案例:
一位30岁的来访者想纠正总是拖延工作的恶习。咨询师一直找不出让这位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变得如此糟糕的原因,当咨询师问来访者是否喜欢吃蛋糕时,来访者回答说:“喜欢。”当咨询师接着问“你更喜欢吃蛋糕,还是蛋糕上涂抹的奶油?”时,她兴奋地回答说“当然是奶油啦!”
咨询师接着又问,“那么,你通常是怎么吃蛋糕的呢?”
来访者不假思索地说:“那还用说吗,我通常先吃完奶油,然后才吃蛋糕的。”就这样,他们从吃蛋糕的习惯出发,找到了她造成现状的原因。原来这位来访者在上班的第一个钟头,把容易和喜欢做的工作先完成,这相当于蛋糕上最好吃的奶油,而在剩下六个钟头里,她就尽量规避棘手的差事。这像那剩下的`不好吃部分。
于事咨询师建议她,在上班第一个钟头,要先去解决那些麻烦的差事。在剩下的时间里,其他工作会变得相对轻松。考虑到她学的是财务管理,作者就这样解释其中的道理:按一天工作七个钟头计算,一个钟头的痛苦,加上六个钟头的幸福,显然要比一个钟头的幸福,加上六个钟头的痛苦划算。
这位来访者完全同意这样的计算方法,而且坚决照此执行,不久就彻底克服了拖延工作的坏毛病。
延迟满足就要学会“忍耐”,但不是指单纯地自己学会等待,或一味地压制我们的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和更大幸福感的能力。
反之,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我们现在的每一次选择决定着今后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人们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就成就了我们的人生。不管你现在是什么状态,或是多么地糟糕,以后的人生走向,依然可以自己选择。因为不论什么时候,那块生活的蛋糕都在,你永远可以重新决定,是先吃奶油还是先吃蛋糕。
在人们的心中总是存在着两股力量,潜伏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自己。一个是病态的,一个是健康的。病态的自己它总是不想让我们付出任何辛苦,它在坚守着熟悉的、陈旧的过去,害怕任何改变和努力。它只想不惜任何代价地享受舒适,逃避痛苦。而另一部分神奇的力量则是积极的,喜欢改变和进步,向往新的,未知的领域,正是这股力量在推动着我们的心智成熟。这两股力量每时每刻都在较量着,都在想控制我们的生活和人生。
虽然心智成熟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当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突破自我界限,放弃落后、陈旧的自己,把陈腐过时的认知踩到脚下,就会不断地增进对世界的新认识。
假如你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获得更大的胜算,相信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够带给你一些不一样的认知,甚至能够启发你的智慧,推进你心智的成熟,并给予你无限的勇气和信心,助你达到人生的新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1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 ,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因此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当然,心灵成长的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它都是伴随着当事人的痛苦。回想一下,当你第次踏入校园 ,身边没有了家人的保护,都是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你的心中都是对新环境的害怕和无助。但是也有兴奋和期待,认识新的人,和他们交流,使自己更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时候,只要你顺利度过了刚开始的不适应期,努力改变自己,你的心灵就在新的环境中获得了成长,你终于明白,伤别离是人生一苦。
心灵成长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找回幸福或逝去的幸福。我们曾经都很单纯,以为世界上都是好人,以为我们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对我们好。但当我们受到伤害后,我们就比淮都害怕,比谁都提防,终日生活在恐惧中,这不是真正的心灵成长,真正的心灵成长是我知道世界和我们自己都是不理想的,我只能做好自己。只能耕耘好现在,别人对你怎样和结果如何都是你所无法掌控的,只有这样你才能释然,从而回归幸福。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扉页中所说:现代社会人类最大的'病痛是“心灵的沦丧”。心灵沦丧的我们物质越来越丰富,却越来越感觉不到幸福:相处的技巧越学越多,婚姻关系却越来越难搞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针对这些问题,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式,它无需高深的哲理,更与医学技术无涉,你只需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就能找到久违的快乐与满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2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撰写的一本通俗心理学著作。这本书分为四大章,分别是:自律、爱、成长和信仰、恩典。对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前两章:自律和爱。
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是——“自律”。自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通过自律,我们就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如何以坚毅、果敢的态度,从学习与成长中获得益处。人生的问题和痛苦具有非凡的价值,只有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才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我们教育自己和孩子自律,也是在教育我们双方如何忍受痛苦,获得成长。
自律背后的原动力是——“爱”。爱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是一本爱的指导书,帮助我们学习爱与独立,以及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使自己和他人感觉到进步。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他人。”我们对孩子的爱经常会进入误区:创造最优越的条件、过于关心照顾孩子、一味地付出甚至“牺牲”等等,殊不知这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而任何意义的自我牺牲和放低姿态都算不上爱,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传递爱与信念才是最好的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并且自我完善的。这是通往幸福的有效途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共勉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3
《少有人走的路》是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的作品。派克是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心理治疗大师。他治愈了成千上万名病人,他以其人生智慧和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在全球畅销。读着这部心理学著作,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感觉最深的'是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书中讲述了耶稣、孔子;讲述了对圣经的认识与了解;讲述了爱、心灵的探索,心智成熟的旅程,读后深受启发。
一个人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里健康更为重要。一个人的自然年龄不可逆转,但心里年龄却由自己左右。保持健康的心态,就会使生活充满快乐并且与他人分享,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心里健康,还要时刻关心家人、朋友、同事的心理健康,以博大的爱帮助他人敞开心扉、消除烦恼、解除忧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正确认识世界。
读了这部书,我再次体会到: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常言到:佛在心中、主在心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是多么有趣的事情。
感谢作者,引领着我在自己的心灵中旅游,在愉悦中认识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4
不同于其他心理书籍大部分是科学分析和症状的解释,本书里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看法,但却让人读起来感觉很温暖,且可以从中获取力量。书中阐述了爱的本质,让我区分了真爱和坠入情网。他们有相似的地方,但是真爱可以发生在任意两个身份的人身上,而坠入情网只是在情侣身上。爱可以让爱的人和被爱的人获得持久的能量,动力,勇气,而坠入情网后的感觉却是空虚。虽然它们都有自我界限的部分塌陷,但爱让人感受到的是塌陷后的向外延伸,向世界更多的探索。坠入情网常常让人提起兴趣,有利于进一步获得真正的爱,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爱。爱可以给我们心智成熟的动力,让我们勇于探索世界,并向往更广阔的天地。这种感觉曾经在数学老师身边体验过,是很奇妙,当时感觉自己变了一个人,不再害怕和仿徨,而是勇于应对外界的世界。
书中还举例了几种影响心智成熟的心理病症,如“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消极型依赖人格失调”,并大量列举了作者所见过的患者的情况,指出了他们内心深层恐惧的东西。书中让我知道了“懒”是一切都原罪,“懒”会阻止我们心智的成熟,但这并不是最邪恶的,邪恶是阻止他人心智的成熟,并否认光明的存在。而我们一生都要于“懒”作斗争,它存在于人生的各种阶段,即使是心智成熟的人也不能完全将它驱逐。心智成熟的路必然要不断探索和付出,但也只有拥有学习意愿的人可以完成。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5
这本书开篇就说道:“人生苦难重重。”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自律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
一、“自律”就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书中有一句话“你不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斯科特.派克对自律的理解更加宽泛和深刻,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自律。面对问题,智慧的人不会因为害怕痛苦而选择逃避,他们会迎上前去,坦然承受问题带给自己的痛苦,直至把问题彻底解决。
“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痛苦,是自律的根本。当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我们要拿出足够的勇气主动的、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和心灵就会不断成长,心智就会不断成熟。
由此想到,来参加读书会的这些同伴们,大家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家庭条件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有太多太多的不同,但有一点相同,每个人都是为了“主动解决问题”而来,有的是解决教育孩子的问题,有的是解决家庭危机的问题,也有的是解决自我智慧修养提升的问题。大家抽出时间,坚持读书,在读书会中畅所欲言,主动抛出问题,积极地交流问题的解决办法,勇于面对困难,自我反思,不断地从问题和痛苦中获得智慧,这不正是“自律”的表现吗?
二、培养孩子的自律,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
书中这一观点,我特别赞同。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是众多父母的心愿。但事实上,我们能看到身边很多孩子不懂得自律、自制和自尊。尤其到了初高中阶段的青春期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他们的父母大多数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经常一言不合就鸡飞狗跳,他们只会把满腔的怒火发泄到孩子头上,不是打,就是骂,根本不愿意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合适。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父母没有把本该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上。
孩子从出生到十七八岁,这漫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能投入足够的时间“陪伴”在孩子左右,尤其在孩子规则意识、行为习惯、处世方式等形成的关键期,给予必要的指导,恰当的敦促,来巧妙的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孩子才能会学会自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孩子的每一个暑假,在漫长的无人监管的六十天里,如何指导孩子制定计划,严格执行,控制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养成自觉学习、阅读的好习惯,这都需要父母动脑筋想办法,花费时间引导孩子加强自我管理。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以忙为理由,放任孩子不管,或把孩子寄放在长辈、亲戚家里,孩子的自律能力较难养成。
培养孩子的自律不是一日之功可以完成的,需要父母大量的精力和耐心去培养,而且越早意识到越好。父母需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正确的榜样,让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良好的熏陶,很难想象那些缺乏起码的自制力、生活邋遢、行为不检的父母怎么能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在投入足够的时间的同时,父母无条件的爱和长期给孩子的安全感至关重要。注意是“无条件的爱”,那是一种宠辱不惊、细水长流、不带任何控制欲望的爱。当孩子面临痛苦和困难时,父母真心实意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去经历痛苦和折磨,并时刻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给予的坚强后盾,这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懂得选择进步而不是落后,懂得将自尊自爱作为人生的起点,这是培养孩子自律的根基。
三、自律的原则之一:推迟满足感—先苦后甜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中提出自律有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这里先谈刚刚共读完的第一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有足够的`自制力积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享受更大的快乐。推迟满足感,通俗地说就是“忍耐”,它既是自律的原则,也是自律的表现。
著名的“糖果实验”表明:那些善于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的成功机会。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这样的规律:自律的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前几天接触了今年高考考上清华大学的一个文科女孩,她说起自己学习经验,“延迟满足感”这一点在她身上充分体现:比如,在所有科目的学习中,她会在难度最大的数学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优先解决自己的棘手的问题,高三一年的错题本就整理了七大本,而且错题积累一日不间断;
在学习地理、历史等科目时,她自认为自己的记忆力不如他人,背诵并不擅长,于是她想办法画图、做表、简笔画等极尽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有时候这种画图和总结比一目了然的记忆会麻烦很多,经常加班熬夜,看似很苦,但她对知识结构的记忆和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延迟满足感”是一种能力,刚开始要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但在这个过程中,以极强的自制力坚持过来,就会发现,自律能带给人发自内心的平静和享受。就像这个清华女孩说起自己的经历,一脸的自信和满足!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6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
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
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7
《少有人走的路》出到现在应该已经4本了,我仅且读过1、2两本。内容相比于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更好读懂。作者『斯科特·派克』是一名心理医生,书中通过大量的心理治疗案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时至今日,内里的很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但是我从书中学到的却已经成为习惯性的技能。
《身体语言密码》写的是如何看懂别人,《少有人走的路》教的是如何看明白自己。而我也是从《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学会了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清楚、处理和家人的关系,去理解每件事发生的原因。
举几个有趣的例子:
1、催婚这个事,年年过年都会刷爆朋友圈,但是我基本没为这个事烦恼过。一方面,我想的明白。二来,我对这个事处理的比较好(也感谢我明理的爸妈)。
结婚不合适是可以离婚,但是我并不想给自己留这样的遗憾,也不想为了满足别人而让自己随意做出结婚的决定,结婚是要选择和自己同床共枕的人,为了父母的一时开心,委屈求全,然后换来的可能是长久的.痛苦,这种险我可不敢冒,所以为了我自己下半辈子的安心生活,我宁愿现下把矛盾留给我和父母,反正我也经常在外工作。过几年顺其自然结婚了,大家都好。
在我和我爸妈说这个事的时候,我会先想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至少我的父母肯定是为了我好,他们希望我早点成家,生活安稳,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我好,所以我也抓住为了我好这个点去沟通。
一方面表态,我并不是不找,我自己也在努力,其次,我们家有一些因为父母催导致的不好的结果,我也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跟他们说我自己的想法,我不是不婚主义,我不接受他们逼的原因何在,如果他们真的逼紧了我只能过年都不回来了,反正工作了。
2、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发生过个一个故事,有一会我们寝室A的一个室友突然身体难受,我跟室友B有点焦急,都想打救护车了,然后去门外商量。当时情况紧急脑子一热,我就冲着室友B说:现在这个情况,你说怎么办吧。突然他就炸了,冲我吼了一句。(说啥我没记住)当时我一懵,然后把刚刚的话重新说了一遍,但是我改了下主语,说的是:现在这个情况,我们怎么办?瞬间他的情绪就下来了,然后我们就开始商量怎么处理这个事。
说『你说怎么办吧』的时候,我把责任都推给他了,所以他很生气。但是说到『我们怎么办』的时候,立场就从我&他,变成了我们,这是我们共同需要处理的事。这个时候我们是一个战线,所以他的对抗情绪就没了。
了解别人固然重要,但是了解自己更重要。我们这辈子必然拥有我们自己,所以要好好爱自己。
而且,当你能更好的了解自己,了解情绪,了解情绪的本质,其实大家都一样。
所以一定要我推荐一本书的话,我会优先推荐《少有人走的路》,因为它帮我建立了三观,教会了我如何幸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8
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和收获莫过于理清了两个概念“心灵”和“精神”。
心灵需要精神生活,精神也需要心灵的指引——内心深处的智慧,对生活的敏感,以及对整个社会乃至全世界的热爱。在精神生活中,我们追求意识、觉醒和至高的价值;在心灵世界里,我们体验最美好的经历和最沉痛的感情。这两个方向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调,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是互相吸引的。
在这段话里可以明晰的看到作者将“心灵”和“精神”做了辨析,心灵指向的是感性,精神指向的是理性。精神在理性的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心灵则只关乎你是不是一个有血有肉鲜活的人。
我们的精神生活是需要追求的,毕竟我们谁都不想浑浑噩噩的生活,“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所以我们不断丰富自己的脑袋,学习知识,练习思考的能力,想要早日悟出人生的真谛。但是“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过度的理性审视就变成了思虑过重,陷入到痛苦的深渊。
所以还要关注自己的心灵,遵从自己的'内心,同时要回归真实的生活,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中点滴的快乐与忧伤。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力量。在心灵的层面不讲求逻辑,不是你拿更多的钱找更好的心灵医生,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打开自己的心扉。
对于心理问题,普遍的观念还是要“解决”讲究的是疗效,而本书提出一个概念“关怀心灵”。关怀心理的重点在于看待日常生活的态度和对幸福的追求,而不是具体的心理问题。每个人的方式可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点。关怀心理是一个连绵不绝的过程,他的目的不在于“矫正”某种瑕疵,而是“照料”生活中的大事小情。
所以对待生活中的问题,也要采取一种智慧的解决方案,有些问题是我们目前不能解决或者暂时不能解决的,那就暂时放一放,比如你现在回想一下,五年前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有些问题不必“根除”,总之一句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或者暂时忍受不能改变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19
很少有人走的路这是一本很受欢迎的心理学书籍,它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情、成长和宗教以及魔力。这本书告诉我们爱的本质是什么,帮助我们学会爱,学会独立,并告诉我们如何变得更有能力和理解父母。归根结底,它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心智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心智成熟之旅。人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而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相当漫长的。人们可以拒绝任何事情,但他们永远不能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是在逃避问题和痛苦。避免问题和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每个人都有避免问题的倾向,所以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有缺陷,很少有人真正健康。因此,作者斯科特·帕克尖锐地指出:几乎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但程度不同。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但生病的时间不同。所有逃避现实的人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所有成熟的人都是从直接面对问题开始他们的人生旅程的.。
在这本书的开头,有人说生活充满了艰辛。生活是一系列的问题。解决生活问题的第一个办法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谨慎、积极的态度解决生活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延迟满足、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四个方面。
其中,延迟满足意味着不寻求暂时的舒适,重新设定生活中快乐和痛苦的顺序:先处理问题,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避免问题和痛苦反映了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直接面对问题可能是痛苦的。这个问题不会自行消失。如果不解决,它将永远存在,并可能导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这将持续更长的时间。例如,我现在正在写这篇博文。事实上,它已经拖延了很长时间。我总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完成,这让我感到不安,但如果我不写,我就永远不会拥有它。当我面对现实,写下有趣的游戏和小说时,虽然我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心理建设,但当我冷静下来写作时,我感觉很简单。也许我需要绞尽脑汁。没有简单的玩法。当我写完时,我感到很高兴,好像我放下了一个负担。事实上,类似的事情经常发生。有时我们可以直接面对问题,以一种专注的态度解决问题,有时我们可以冲破障碍,拖延和混日子。你越舒服,就越不愿意用心去处理,也就是说,你不愿意推迟你的满足感。也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苦难,死于幸福。
我记得有一次实验中,实验者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一块糖果,告诉他们现在可以吃了。但是如果你能等到明天早上,你就可以得到另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些孩子忍不住马上吃东西,但另一些孩子却忍不住。他们坚持到第二天早上,并得到第二块糖果。之后,实验者跟踪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不懈的孩子取得了成功,长大后成为了杰出的人。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0
《少有人走的路》是心理医生派克根据多年的从业经验,在目睹了各式各样的人生苦痛、困扰后写出的一本书。“人生苦难重重”,是开篇的第一句话,也是本书带给我的一个最大启迪。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索达吉堪布《苦才是人生》这本书中,我记得索达吉堪布说人生本来就充满痛苦,快乐是暂时的、无常的,一切痛苦的根源来于自我的执着,那本书中我接受到的是用“无常”的角度去接受苦难。
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我对痛苦的人生普遍性又有了更深的感悟,不管是自己“心生”的痛苦还是外界带来的痛苦,面对痛苦要有一个全盘接受的态度,并不是只有你一人的人生充满痛苦和挑战,这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面对的,逃不掉的。接受它,释然了,才不会陷入绝望和逃避,才能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做出更多自由的选择,并坦然接受选择的结果。
接受了“人生苦难重重”,并不意味着问题的消失,也不意味着面对痛苦时那种无力、沮丧、焦虑的感觉没有了。面对痛苦,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方向——自律,即以主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自律包含推迟满足、承担责任、忠于事实和保持平衡。其中先苦后甜,延迟满足,是指“重新设置痛苦和快乐的次序,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孩子应从小养成这种习惯,如果成年后弥补通常是事倍功半。
说到延迟满足,不得不说一说在读书会上大家谈到的,被歪曲的延迟满足,有人认为延迟满足就是在物质需求上“知道你想要,偏不给你,你不想要了,我再给你”,以此让孩子知道东西是来之不易的,不能把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可以即时享受,要有条件获得等等,也有人在孩子的精神需求上搞延迟满足,即使可以肯定、赞赏孩子,也要给予沉默甚至打压孩子,以此让其更坚强、不骄傲,避免其自我感觉良好而沾沾自喜。
我认为这两种延迟满足,只会让孩子忽视自身需求,压制需求。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在精神上求认同、求赞赏的渴望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不应用这种所谓的延迟满足造成心理上的扭曲。作者主张的延迟满足是指面对懒惰和贪图安逸的人性时,例如我们的问题拖延症,延迟满足可以让我们及时看清人性弱点,及时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养成自律的习惯,避免问题像山一样衡桓在心,阻碍心灵成长,心智成熟,当我们接受了痛苦的现实,并能有效的处理痛苦,我们对痛苦的承受力自然便增强了。
面对问题和挑战应敢于承担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你是否评估过自己的责任呢,你是否把问题中他人该担负的责任,完全揽到了自己身上,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痛苦?或是把问题都推到他人身上,忽视了自身的责任,而让别人活得很痛苦呢?所以面对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责任所在进行评估,整件事情中,我负有哪些责任,其他人负有哪些责任,在局势中哪些是可掌握的,哪些是不可控制的,在觉察中保持平衡,让我们可以做出更适合的决定,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除了在责任中找到平衡,我们还需要在肯定自己与否定自己之间找到平衡,也是在接纳自己和修正自己之间找到平衡,在忠于事实的前提下,不断对固有的思维进行觉察、质疑、修正。作者在文中举了一个帮人修车的例子,来说明只要你愿意试着去做,你也可以做到,但通常我们要么直接放弃,这事超出另外我的能力范围,要么抱着等待问题自己消失的态度,置之不理。看了这个小故事,我也拿起工具,仔细研究了下二宝坏了一段时间,一直等着周末找修车的地方修理的滑板车,最后我在工具箱里找到了和螺母对应的工具,自己修好了滑板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耐心,你就可以解决一些自己知识、社交、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自律是我们面对人生痛苦和问题的一种方法,但面对人性中的懒惰和童年已形成的策略,要做到自律是需要毅力和勇气的,作者认为爱便是自律的源动力。我们来自于不同的原生家庭,当我们组建了家庭,我们的家庭也是千差万别的,千差万别的夫妻、父母、孩子,没有一种方法和工具是通用的,只有从爱的根源出发,我们才愿意去关注自己、关注对方,愿意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心灵地图,找到自己的频率,再帮助我们的伴侣、孩子找到他们各自的频率,然后像不同的琴弦共同奏出和谐的旋律。
真正的爱是一种自我拓展,是帮助自己和他人实现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不是自我牺牲也不是对他人的控制。说到爱,我曾自责自己无法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掌握不好自由与放任、限制与控制的界限。孩子上小学后,越怕限制和控制了孩子,反而没考虑到中国教育体制的实际情况,不但没有帮助孩子走好自由的路,还忽视了父母应承担的责任。
如作者所说,婴儿时期,父母对孩子通常是无条件的爱和满足,这时的婴儿通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到了幼儿时期,父母对孩子的爱通常变成了有条件的爱,对于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会不接纳和生气,这会让孩子了解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也是孩子形成自我界限的一部分方式。
作者说“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无原则的`接受,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回想自己在孩子成长阶段对自由理解的一些偏颇,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适当管束不等于限制,适时的干涉也不等于包办,在家庭教育方面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并给予孩子恰当的管教、批评、提醒、帮助、敦促,这是每个家庭需要不断摸索的,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管教方法。当一种旧有说话方式、思维方式、关注方式不再起作用时,不要再一味坚持,应该思考、改变、调整,既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盲目地坚守执着。
作者提到真爱的本质,是自我扩展而非自我牺牲,也让我更理解了付出的意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个人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需求”,我们为孩子所做的,其实也是满足我们肯定自己的需求,而非都是自我牺牲,“自我牺牲的抱怨,潜意识蕴藏的更多的是一种恨,渴望得到发泄”。
你是否有很多有惊无险的意外,是否有很多机缘巧合的惊喜,你认为这只是偶然好运吗,有没有想过这是一种在背后护佑着你的强大力量呢?如果真的有,你现在是在拒绝这样的恩典,还是已经做好了接受恩典的准备?在信仰和恩典的章节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作者提出的“内心的上帝”,蕴藏在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那强大神秘的力量,想接近它,需要我们放下自以为是,心中的浅薄,不断地去学习,去质疑传统宗教、文化、父母和童年经验等狭窄的人生参照系。成长的路上我们并不孤独,那个强大的力量可以给我们足够多的好运,只要我们多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少用臆想去控制大脑,便能迎接恩典的降临。
如果说心中的爱是上帝,那么人性的懒惰就是魔鬼,它是爱的对立面,阻碍我们成长,阻碍我们接近内心的上帝。我们发出成长的意愿,是受到爱(内心上帝)的召唤,所以我们才愿意忍受痛苦、放弃幼稚,走向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1
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里疾病的根源。”
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但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但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而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但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己的观点,因此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作品中不乏精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我想这本书,它给予我们最多的是勇气,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人生悲喜参半,它告诉我应以勇气,以责任感,直面属于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人生问题,而不是逃避他。只有直面自己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才能超越自己,自己的心智才有可能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2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医生,里面讨论了我们心理现象中一些比较本质性的问题。书中提出,我们能够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解决自己所有的心理问题。他所写的这本书很通俗,没有特别深奥的语言,也没有特别有趣动人的故事,仅仅是平凡的语言和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他讲述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学道理。使我们能够从书中体会到生活中的另一个自己。
文章的开篇就提到了我们的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中成长的,了解到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当我们了解到人生的苦难时,或许我们会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与快乐。在书的第一部分讲到了自律,人生其实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是具有非凡价值的。自律可以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
而在第二章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爱是自律的原动力。在现实生活中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爱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中。在书中作者讲到了自己童年的例子,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为他制定好了人生的道路,上了最好的学校,可是后来作者最后厌倦了这种生活,勇敢的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爱过于压抑了他的自身发展,这种过分的爱被称为依赖,它与真正的爱有着相反的作用,只有真正的爱才会成为自律的原动力,指引我们走向心智成熟的道路。
在第三部分中讲到了成长与信仰,我们对于人生都有各自的认识,有着或广阔或狭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虽然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但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这里所讲的信仰,在我看来更多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有许多人称自己并没有信仰,只是及时行乐罢了。或许是他们暂时的没有了解自己内心深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他将生活在一个黑暗的世界里。大多数人无法体验到自己的潜意识思维,以及对世界的真正看法和整体的观念。从人的一生看来,这些都是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的,有时我们需要改变一下人生的地图,要建立与现实相适应的信仰与世界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增进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就必须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我们只能说,在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从而走上心智成熟的道路。
在第四部分里讲述了一种不为人知的神奇的力量。生活中总有许许多多的事情发生,有些只是我们头脑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有时候却对事情本身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神奇的力量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给予我们帮助。但我们未必在生活中都能注意到这一神奇的力量,或许就仅仅是归于运气好之类的。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的不仅如此,如果用心去发现生活,你会知道他的存在。
《少有人走的路》让我们知道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这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恰恰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3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本意是为了鼓励那些漫漫苦路中上下的求索的人,这并没有毛病。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想,你很快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成功虽有相似性,却也有不可复制性。可见都走一样的路必定不会有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另辟蹊径。沉舟侧溿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就是告诉大家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要吐故纳新,敢于接触新的世界。一味的墨守成规,就会被时代抛弃。还记得“闭关锁国”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吗?是列强的坚船利炮,是人性的'欺辱与不平等。
当然,这个观点不仅适用于中国,更符合于世界。达尔文,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他的《进化论》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就是进化,而进化的本质则是生新。只有出现了新的事物,打破了旧的体制,这才算得上进化。太深的留恋是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仅是双脚,还有未来。勇敢的走过去,人生最大美丽才会赫然显现……
俗话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已经充分为我们证明:到达终点不是只有一条路。很多时候,人们不是没有选择,而是害怕选择。但是如果你不选一次,你怎么知道结果如何?后事无人知晓,那么当下跟着自己的心走又有何不可?
不要因为大路人多就尾随而去,焉不知人多拥挤,试问你何时才能到达终点?而小路风光正盛,曲径通幽,结局如何尤未可知!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4
暑假期间,经老师推荐,阅读了这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少有人走的路》。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M·斯科特·派克,一名杰出的心理医生。读毕,便觉着要是不为它写一篇读后感,心里总是痒痒的,像是欠了什么似的。
全书分为“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四个部分。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部分中的“过时的地图”。这一章主要写了一个男性电脑技术员,三十多岁,因妻子带着两个孩子离去而向作者求助。男子坦白:失去妻子并未让他痛苦,但失去孩子却让他无法接受。在他的心里,孩子的意义远远大于妻子。作者在书中提到,他读书时曾因为打架、斗殴等罪名三度入狱,他却毫不在意:“那些老师都是伪君子,和警察没什么区别。”他头脑灵活,却频频更换工作,他总说:“你不能相信任何人。”这个男子的心病就是心灵地图过了时。
原来,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总是违背对他的承诺,甚至忘了他生日,却不认为有多严重。父母的漠不关心,让他的童年充满阴影,开始认为父母是不可信任的。于是,一切的根源便从这里开始。“不相信任何人”,这是他的心灵地图。即使妻子温柔贤惠,可那样的心灵地图始终充斥他的每一根神经,他不愿敞开心扉,再一次信任他人,因为他胆怯与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害怕再一次受到伤害。
不止书中,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父母过时的心灵地图:要给孩子最好的,捧在手心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晚上为孩子收拾书包,吃饭靠喂、吃菜靠夹,早晨还背着书包一直送到校门口。这样的父母表现看来不放心,实际是没有勇气修订过时的教育心灵地图。这样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社会的“巨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寄生虫一样的生活,成为一个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妈宝男”、“妈宝女”。最近一档很火的综艺节目《变形记》里的一个女孩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十六岁的大姑娘了,吃饭还要靠姑姑来喂,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花父母的钱也觉得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
同样,一些我们常说的“直男癌”也是这个这样。这一类男性保持着封建的传统的观念,只忠于自己过了时的心灵地图。“女人不就应该呆在家里好好带孩子吗?要那么高的工资、那么好的工作干什么?”“女人要什么化妆品,素颜才最美。”“什么?发烧?多喝热水。胃痛?多喝热水。扭到脚了?多喝热水就好了啊!”这些经典语录便是他们所信仰的心灵地图。即使他们找不到女朋友,也从不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只会抱怨现在的社会风气败坏,没有他们心目中所谓的“好女人”了。殊不知,这些过实的观念组成的过时的心灵地图,才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真正的绊脚石。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正视自己,忠于事实。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要想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就要有勇气面对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学会自律吧!只有通过自律,完全地牢牢地控制住自己,才能克服现实的痛苦,产生修订心灵地图的勇气,逐步成长。
然后,是最重要的坚持。尽管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是请别灰心,阳光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终有一天会破茧成蝶。正如老师常常说给我们听的一样: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最后,“什么?还有一步?”也许你会这么想。别紧张,一生还长,做一次自由的深呼吸,然后好好调整继续前进的姿态,忙碌的蜕变过程中千万别忘了身边重要的人。邂逅更好的自己的同时,牵紧他们的手,回忆起从前的点点滴滴,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妙的幸福呢?
勇于修订自己的心灵地图吧!趁着咱们正年轻,一生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我们自己走。生,就要如夏花之绚烂。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5
八月的天气,闷热得让人心烦。此时的我正躲在家中,打开空调,手捧一本M·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沉浸其中。话说,当初看到书名时,让我想起的是鲁迅先生的那段经典语录:"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那么,这"少有人走的路"又会是怎样的一段"心智成熟的旅程"呢?细读起来,才发现,这是一部促进心灵成长的作品。阅读着这样直击人心的作品,伴着作者单刀直入的表达,我的内心被一次次的剖析,虽不忍直视,但畅快无比。本书的最后,作者说"实际上,帮助,帮助,帮助——它是这本书的主题。"而对于我,读到结尾,也有了另一个词牢牢地在我的心底里生根,那就是,爱。
因为爱,所以愿意坚持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作者的直言不讳让人叹服。"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主动要求自己,用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作者用如此残酷的字眼儿来描述自律,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它的非同寻常。大约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问题解决时,我们才会收获到更大的快乐吧。想想自己,自己并不是个面对问题就胆怯的人。还记得刚毕业那会儿,经历过班级工作的.出师不利,也经历过教学成绩的不理想,但这一切并没有让我失去信心,我用心地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主动报名参加各类培训学习,积极地参与各类课题研究,我努力地提高自己,慢慢地成绩有了起色,自己也渐渐地尝到了自我成长的甜头。我慢慢地学会了与学生相处,我的课也开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成绩和考核成绩也开始名列前茅。
曾经,大家都感叹我的幸运,甚至一度连我自己都这么认为。但是慢慢地,我终于发现,其实所有的幸运背后都是咬牙坚持。我曾经为了一节优质课连续几天彻夜难眠,也曾经为了课题的结题连续几个周加班到凌晨,午休时坐在讲台前批着学生的作业,放学后坐在办公桌前做着第二天的课件……不知道多少次这样的付出,才有了后来的收获。我曾把一切归于自律,但却忽略了它背后的原动力——爱。我爱孩子,爱教师这一职业,因为热爱,所以才会幸福地累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因为爱,所以选择改变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和班上的那些家长们。毋庸置疑,没有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如何来表达这份爱呢?我看到了班上很多的孩子一提起父母一脸的厌烦,让我也跟着心疼。接触之后才发现,这些父母通常是把爱挂在嘴上,一味地强调自己多么爱孩子。他们或是忘记了爱不光是事事满足,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和恰当的争论;或是忘记了爱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敦促,还要有及时的赞美和必要的鼓励。用作者的话来说,这或许不是真正的爱。"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真正的爱是行动,是一种意愿而产生的行动。"
我爱我的学生们,我愿意为了他们多花时间去提高自己,去学习他们的语言,去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也爱我的女儿,我愿意为了她去改变自己,做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自己。为了爱,我愿意冒险,我愿意成长,我愿意努力。
因为爱,所以勇于成长
"我们身上确有一种原罪:懒惰。在心灵进化的过程中,它始终与我们对抗,阻止我们的心智走向成熟。""懒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恐惧感。"想起自己当初加入读写团队时的犹豫与恐惧,担心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担心自己写作能力不佳,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原来一切都是懒惰在作祟。好在,最终我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懒惰,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团队是个有爱的大家庭。大家互相鼓励,互相督促,偶尔争论,经常安慰,我们收获了赞美,也经历了"板砖",但这一切没有让我们放弃,更是让我们更加爱上了读书,爱上了写作。
特别喜欢书上的一段话:"人生是一场冒险,你投入的爱越多,经受的风险也就越大。我们一生要经历数以千计甚至百万计的风险,而最大的风险就是成长,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胧和混沌状态,迈向成年的理智与清醒。" 因为爱,我愿意挑战自己,加入读写团队,强迫自己打破安逸,去读书,去成长。而在艰难的前行中,我也收获到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获得了别样的幸福和快乐。
合上书,思考还在继续,但原本烦躁的心却慢慢地变得沉静了下来。虽然外面的天气依然炎热,但我已分明感受到了秋风的凉爽与惬意。此刻我又想到了另一句话:"成功的路上从不会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不多。"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沿着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坚持走下去,一路向前,收获心灵的成长,去追寻人生的美好。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6
你一定不会想象我正在听一堂关于财务战略的培训课,而此刻却是左手一本书,右手一个本,一支笔。昨天卫老师带领大家的讨论太热烈了,我迫切地希望把读书会的一些心得加以整理。
哈哈,这本书你一定知道。是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我们一起走,走的艰难,走的不知所措,却也逐渐走出了自己的脚步。《少有人走的路》开篇直接点题,人生苦难重重,而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回避问题,逃避痛苦,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通过自律,解决人生问题,消除人生痛苦。
所谓自律,其原意是常人理解的自己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在本书中所理解的自律是升华的,不受外界约束和情感支配,根据自己的善良意志,按自己颁布的道德法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则。
看似简单的概念却引发了书友们的不同理解,而昨日读书会的一个词打开了我的一些思考——地图。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是一张地图,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地图。我们希望这张地图抑或完美,抑或有缺撼,都是属于自己的地图,都由自己来完成绘画。但现实中,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或成长环境的不同,工作性质的需要,尤其还会受到时代的变革、各种文化理念的演变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冲击,地图本身又需要不停修改。
当我们用已形成的地图,已形成的处事模式,已形成的潜意识理念对待世界、对待身边人和事的.时候,就会面临一些痛苦,而自律自然就成为个人成长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一旦用适合自己的自律规则去面对世界,面对生活,我们就拥有了一张属于自己的地图,这张地图会发生移动和变化,最终变得丰满而又充满力量。
让我们值得关注的是,现实中几乎没有一张地图是完美无缺的,通过自律不停地去修复属于自己的这张地图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所以这里我们再次回到参加该书会的初衷,大多数妈妈都是带着问题、带着希望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模式,甚至是如何能改变、改正孩子目前的不足和问题前来的。
我们和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妈妈和孩子各自拥有自己的地图,各自描绘和修改自己的地图,不能越界。在需要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相对成熟的颜料色彩引导孩子去绘制他的地图。彼此的努力加在一起绘成一张更加美丽的地图,这样的自律使我们的内心不再焦燥,也让孩子充满自信的同时获得真正的自由。
老师正在敲黑板,关于企业的本质,传统意义是以获得利润、企业最大化为目标,而现代管理中企业的本质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为社会创造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以客户和员工为中心。
哈哈,是不是听起来有些道理?当我们的目光不再紧盯着孩子的成绩,不再敏感地发现孩子的各种问题,而是聚焦自己的成长,甚至学着去帮助、影响他人的时候,共赢的效应自然而生。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7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习压力都很大,我们需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去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同时不断充实自我提供正能量,为此,我发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活得很好,周围人、事、物更和谐。
工作之余,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少有人走的路》,它是由美国心理医生M.斯科特.派克著作。在书中作者写到:“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先苦后甜,苦也是甜;先甜后苦,甜也是苦”。
我们总在说我们的子女,我们的学生,你们现在不吃苦,以后有你们吃苦的时候。其实,这个现象并非只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很多的成年人也是如此。比如书中说到我们上班总是先处理容易做的工作,然后剩下棘手的问题,即使处理这个问题只需要一个小时。我们通常选择花费七个小时去担心这个棘手的差事,然后在最后一个小时去完成它,而非最先处理这个问题,然后享受剩下的七个小时。
为何大部分人拥有足够的自制力,能避免一时安逸的恶果,却有相当数量的人不懂得推迟满足感,最终成为失败者?其中的原因,目前医学界尚无定论,但大部分迹象表明,在这方面,家庭教育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无法推迟满足感实际是缺乏自律。在我看来,自律就是自我约束,约束什么,怎么约束其实是没有实际的概念。而在作者派克看来,自律包含很多的内容,这本书帮助我深入了解了“自律”,并且让“自律”具有可操作性。自律应该是认清问题所在(尊重事实),以解决问题为首要(推迟满足感),不能趋利避害、逃避责任,然后做出取舍(保持平衡)。“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也让我们误认为我们很了解自己,而事实并非如此,正如作者派克所述,尊重事实,为自己画个清晰的地图,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反省自我并不断修正自己的位置。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8
在素质班的要求下,我翻开了一本以前从未听说的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是美国杰出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1978年首次出版,五年之后才出此刻畅销图书榜单上,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这本书创造了空前的销售记录,至今长盛不衰。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共分为四个部分:自律、爱、承载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性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作者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时间不一样而已。规避问题和逃避问题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视问题开始。可是心智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艰难的旅程。
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法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进取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坚持平衡。时间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你的态度,你要勇敢应对痛苦而非逃避。
人生是一个应对问题病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为解决问题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断成熟。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困难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突然想起我的一个习惯,比如说在吃一碗鸡蛋面的时候,最期待的往往是我最爱的鸡蛋,可是面我也得吃完。每次的选择都是把蛋留到最终,即使吃面的时候有点勉强,可是有蛋在后面等着我,所以最终的感觉大多还是满足。这不也是一个推迟满足感的过程吗呵呵……
很幸运有机会了解这本书,否则将会是我心智走向成熟的一个遗憾。我会慢慢学会自律,学会爱,学会独立,找到真正的自我,做自我的主宰,用进取平和的心态迎接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9
读《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看到一段话,主要意思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我的意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我们生孩子,是因为自己想要孩子;我们对人好,是因为想被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去爱别人,是因为自己需要去爱人;我们爱孩子,是因为自己想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如果我们常常对人说,你看看我对你多好、看看我有多爱你,那么,说明我们并不真正爱这个人,我们爱的只是自己,我们不停地提醒他人:看,我这个人有多好!我这样还不值得你来爱我吗?!
现在,我已经不再对学生说,我这样是为了你好,因为我现在觉得这句话是世界上最假的一句话。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自以为对学生“好”的时候,其实是想通过这种“好”,让学生考得更好、做得更优秀,然后我们也会被认为是优秀的。因此这种所谓的“好”,其实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想被人认为是“优秀”的需求。让我们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任何人来评价你的教学,你还会对学生“付出”那么多吗?你还会对学生那么“好”吗?发自内心、对学生无条件的好才是真的好,这种好,不用我们多说,学生也是能感受到的。
我研究教学,只是因为觉得地理教学还有点意思,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不研究教学,不研究如何将一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会不愿意听课、会捣乱,会没人听课,我的心情就会很差,我在课堂上就会度日如年。所以,我不断研究教学,想尽一切办法将课上得更精彩,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难道不是吗?当我上完一节精彩的课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不是很愉快吗?当我照顾好了自己的感受,学生也能从中获益。一个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老师,是很难教出一群快乐、幸福的学生的。
所以,亲爱的同行们,别再说“我怎么怎么努力,是为了你们”这样虚伪的话了。说实话,现在的我再听到这样的话,会脸红。
对儿子,我也要慢慢进化成绝不说这句话。是为他好、还是为我自己舒服,不用说出来,孩子天生就可以感受得到。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30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少有人走的路》
推迟满足感是自律的起点,只有学会先苦后甜,才能承担责任,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如果你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这一点做起来可能会容易一点,因为你的父母会在你小时候就教会你接受痛苦。如果小时候缺少这样的教育,那或许要走过一些弯路,才会回到正轨上。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只有足够爱自己,相信自己的人会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因为他们明白,这世上唯有自己和爱自己的人,不可辜负!
直面自己的问题,不逃避,不推脱,勇敢地面对,大抵就是承担责任的意义吧!但是将责任强加于自己或他人,也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去反省和调整。
而忠于事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让我们更明确自己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找到最佳解决方案,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调整自己过时的观念,都有助于我们承担责任,明智地解决问题。
自律是一件复杂而且艰苦的事情,而且需要把握好度。我们需要承担责任,也需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既要学会推迟满足感,但是又要过好当下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平衡。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是“放弃”,有放弃才会有新生,有放弃才会有成长。就如同我们放弃不用承担责任的自己,才会变得成熟,才能融入成年人的世界。固执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只会让自己每天都在重复前一日的烦恼,并且没有办法解决这些烦恼。
最后,仍然要强调行动的重要意义。为了能让自己的心智更加成熟,我已经开展了适合自己的一些行动,比如健身,比如读书和冥想,比如学习理财等等,或许我并不能在一年两年内把这些事情做好,但是能开始就是一种进步。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改变,也是我的行动之一。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31
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书中把自律写的很清楚,对我自己帮助很大,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是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大启发,也就是什么叫做成熟。面对放弃、面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尤其是父母如果不能延迟满足感,孩子长大之后会看到问题假装
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心理医生,书中把自律写的很清楚,对我自己帮助很大,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是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大启发,也就是什么叫做成熟。面对放弃、面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尤其是父母如果不能延迟满足感,孩子长大之后会看到问题假装没有看见,他会等到事情自己过去,作为父母要先要自身成长、自我强大。
书中写到真正的成熟包括自律和承担责任。自律的定义就是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
自律的表现就是延迟满足感,麻烦的事是积极动手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往后推,如刷刷微信,看短视频不断重复就是浪费时间。父母能做到自律孩子才会做到延迟满足感。
合理承担责任,保持平衡,既要承担该我承担的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我承担的责任。
终于事实,鼓励说真话,不能只忠于自己的幻想。自律的原则+投入、付出努力实现爱的有效方式,完美结合才能走上心智成熟的旅程,走上少有人走的路。
另外,书中还写了很多教育子女的内容,真正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强化自身成长的力量,亦成为他人力量的来源;爱自己和爱他人是并行不悖的两条轨道。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推荐大家有时间了看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32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条路,可以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导我们如何成为更有理解力的人。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它不仅仅是一本书、一条路,更是一种心灵和精神的指引。更是一种发自于内心的慷慨的行动。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成长和成熟。对待这些问题,我们或勇敢、或忐忑、或自信、或犹豫、或从容、或焦急、或谨慎、或突兀、或潇洒、或无奈……有太多的问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促使我们成长,走向成熟。然而很多事情,往往虽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却少有人能做到,也少有人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往往有的事情,多些沟通、多些勇气、多些自信、多些慎重就会变得迎刃而解。
成熟的人,应该是心态沉稳的人,做事理性的人,务实自律的人,知错而改的人。成熟的人,应该用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这四个原则来约束自己,做到静卧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心胸坦荡且以诚待人。
我曾经看过一本意林,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叫《成功在久不在速》。上面有一篇文章,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尤深:“我不会把自己看做是最好的,但我会把自己看成是最努力的;我不会把对手看做是最差的,因为我们都是一起走过来的。”即便是对手,也应该受到尊重,对手也有自己的人格权利,我们特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议论他们,闲谈莫论人非。
少有人走的路,在此希望,希望走的人会越来越多。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33
春节放假值班,闲下来阅读了我的生日书,《少有人走的路》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医生斯科特派克写的一部关于揭示人心智的心理学著作。
大多数人都存在心理健康缺陷,因为他们都有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总是不去应对问题和痛苦,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的不幸,甚至用各种极端的方式去麻醉自己,让自己不去想,营造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完美的虚幻空间,这无异于作茧自缚。“惟有痛苦才会带来教益”,应对问题我们不能因害怕痛苦而选取逃避,而是就应迎难而上,直至将其战胜为止。
书中第一篇谈到了“自律”,人生苦难重重,我们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唯有自律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方案。所谓自律,就是以用心的主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现实、持续平衡。对于推迟满足感,我们不要贪图暂时的安逸和一时成绩的满足,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工作时要先难后易,彻底克制自己拖沓的工作毛病,延长自己的满足感;而对于承担职责,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承担职责的勇气,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己的信心;对于尊重事实,对于各个行业都是一个严冬,我们要认清这个事实,结合我们自己的特点,找到属于我们的机会;最后就是持续平衡,一味的自律,就会变成压抑和束缚,我们要用一种平衡的自律方式去应对问题,张弛有度,建立正确的解决问题方式。
作为公司的“变革年”,我们更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意识。年的航运市场好比一座独木桥,我们没有退路,唯有奋起跨过。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要亮出我们的中谷精神。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34
看完《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后感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 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35
《少有人走的路》爱是身心灵健康。
“爱”这个题目,似乎令心理学家们感到尴尬,以致极少提起。这种情形有诸多原因,原因之一是,我们常常把真正的爱与浪漫的爱情混为一谈。
如果你说爱对方是不是就是两性之间的爱呢?并不是。就像我,我在讲书,我就非常爱直播间的每一位朋友,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希望我们每一们朋友都能身心灵健康,都能帮助别人。那这并不是情爱,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心理学家们不要吝啬你的爱,你可以对你的患者表示了你的爱,这并不是浪漫的爱情。
我们偏重于所谓“科学治疗”,认为它更加理性,更加具体,是可以测量的一种治疗方式,而心理治疗当然也应属于科学治疗的范畴。相对而言,爱是抽象的事物,是难以测量、超乎理性的事物,因此不能归入科学治疗之列。
专家们对爱闭口不谈,还有另一个原因:他们认为医生应同患者保持距离,这种传统的治疗观念根深蒂固。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对这一观念的信奉程度,甚至有甚于弗洛伊德本人。
根据他们的观点,患者对医生的爱都属于“移情”,医生对患者的爱则属于“反移情”,都是不正常的现象,它们只能带来更多的问题,应该竭力避免。
作者认为这种观点很荒谬。移情一向被视为一种不恰当的情感反应,但是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能连续几个小时倾听患者的心里话,既不随意打断患者,也决不妄下断言,他们能够给予患者从未有过的关心,大幅度减轻患者身心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爱上医生,完全是正常的反应。
如果你也想跟我一样,做自媒体内容变现、流量变现,并且做一名知识推广大使,实现月入上万甚至10W,不妨报名思涵读书荟每日共读营。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36
在阅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感慨于作者的敢于发声。他以一种无与伦比的诚恳将每个人深藏在内心深处的问题彻底剖开,让我开始在他的带领下,在学会沟通与理解的过程中,不断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自我和解。一种由身到心的洗礼让我觉得生活开始变得宁静而舒适,开始变得温暖而和谐,学习与交流、努力与享乐。
我始终能够不断地回忆起全书开篇的第一句话——人生苦难重重。是的,人生本就是一场旅途,虽然每个人都期待着阳光明媚一路繁花似锦,但真正的美好总是要在暴风雨之后才能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而能够帮助我们突破风雨、迎接彩虹的利器,便是自我的心智——成熟的心智让我们知道风雨之后总有彩虹的乐观积极,缺乏引导的心智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怀疑中不断内耗,最终距离真正的自我认知境界越来越远。
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可以选择成长,更可以选择不成长,这都是你的权力。在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飞速前进的当下,我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焦虑,家庭、工作、生活成为我们甜蜜的包袱。它沉重,却代表着我们对家庭的守护,它繁琐,但是却代表着我们对工作的热爱。我们知道它所带来的'一系列压力,却甘之如饴背起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包裹。
人生的道路很长,拥有无数个分岔路口,每一条路都可能把我们引向截然不同的人生。但是当我开始细细思考,我发现,无论年龄性别,所有的路不过两条,一条名为守株待兔,而另一条名为破釜沉舟。生活从不缺少美,却缺少能够经历风雨洗礼后以坚定不移姿态挺立的人,我想,我愿做那自我约束之人,以坚定不移的奋斗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做那个面对沉杂的挫折一次次袭来依旧温暖如初坚毅前行的人。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相关文章:
少有人走的路的高中读书笔记09-29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范文通用05-22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21
少有人走的路的读后感11-07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10-26
阅读《少有人走的路》心得体会8篇06-29
读《少有人走的路》有感12-13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范文04-27
走自己的路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