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画》读后感
《如画》是徐玲关注农村儿童的重要作品。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如画》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如画》读后感1
徐玲曾经以“流动的花朵”为题创作过一部小说,讲述那些跟随务工父母进城,被城里人歧视,但努力想做“本地人”的儿童的故事。时隔数年,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日益完善,社会主题开始从“逃离”变为“归来”,而徐玲对农村儿童的“家园”问题,也拓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形成了又一部关注农村儿童的重要作品《如画》。
“如画”既是书名,也是故事中主人公的名字。“江山如画”与小女孩美善人格“如画”意象的重叠,深刻地映现出徐玲纯正的儿童本位观与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的理想主义情怀。由于对童年问题的持续关注,徐玲一直在不断扩容她的儿童文学价值视野。从“小家”走向“大家”,从“家庭”走向“家园”,这是她新近对儿童文学价值本位的开拓。
故事讲述了如画跟随爸爸从城里返回乡下的过程。爸爸的创业道路虽然艰难坎坷,但他用勤劳的双手实现着重建家园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系列成人形象贯穿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以支教身份来到银树谷的郝校长,为了将贫穷落后的银树谷变得富裕文明,来了就没有离开;从北京来的画家,用艺术的慧眼与五彩的画笔绘制出既有传统、又有自然的生态银树谷;还有小林书记,以及从城里来的房东爷爷奶奶等。正是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成人的存在,才有了如画、如歌、大槐等新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可能。在儿童文学中,成人形象是儿童形象的逻辑前提,徐玲对新成人形象的`创建,既是她自我人生价值观念的外化表现,又是她对儿童文学价值关怀深化理解的产物。
儿童文学的叙事究其深层结构看,都是“在路上”的故事。《如画》设计了一次不同寻常的孩子“在路上”,它的特别性在于将孩子的自我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勾连了起来。徐玲完成了一次“宏大主题”的叙事,这种叙事风格在当下的儿童文学中并不多见。在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中,作家们对乡村的发展尤其是乡村儿童的境况,倾注了更多的忧虑与批判性反思,但对于乡村和乡村儿童生活的重建却一直未能真正抵达。这次,《如画》用最纯粹的儿童文学笔法,率先作出了尝试,意义不言而喻。
徐玲的创作一直属于冷峻而暖亮的现实主义基调,她勇于直面现实,从来不放弃努力与攀越。她把其个人的精神气质,毫无保留地通过作品传递给千千万万的孩子。她与孩子们一起,将这种能量放大,成就了“如画”这样“大时代”中不平凡的“小孩子”。
这个“如画”的世界是由所有的“归来者”共同建造的。那些辛劳的农民工,曾背井离乡,受尽歧视与磨难,但“无根”的存在一直是不争的事实。新时代新农村建设的惠农政策,正在急切召唤着他们的归来,重建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园。徐玲以一个女孩“如画”的切身经历,为所有“农村”身份的儿童展示了巨大的可能,而孩子正是创造新生活的主人。从“流动的花朵”“留守儿童”到新家园的建设者,这就是“如画”形象内涵的特别价值所在。
《如画》读后感2
三年级暑假,我得到了《如画》这本书。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更重要的是我感觉不是很喜欢它,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在高高的书柜上任其生灰尘。直到临近开学,在妈妈的提醒下,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才拿起来翻开,认真地看起来,没想到一拿起它就放不下了。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小女孩如画展开,写了她有一个哥哥叫如水,他们是双胞胎,跟着爸爸妈妈来到江海城,如画很喜欢这里。她以为她会一直在这里学习生活,但就在她们在城市快乐生活了五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如画又被带回农村乡下,哥哥和妈妈则依然留在城市。懂事的如画虽然觉得很委屈,但她还是跟着爸爸回到了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银树谷生活,尽管刚回家时有过失落、自卑甚至是对哥哥的嫉妒、抱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家乡的人、事、物的接触,如画渐渐喜欢上了有山、有水、有故事的银树谷,喜欢上了家乡的一切,而且在这过程中变得自信、快乐,甚至是感谢她的爸爸将她带回家乡。
看了《如画》,我想了好多,想想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对于条件还相对落后的农村,我们小县城的孩子就读环境是相当不错了,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有那么多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们不愁吃,不愁穿,学习用具也不用愁,只管读书学习就行,但仍有好多城市孩子不懂得珍惜,不认真读书,还总是让老师、家长伤神。而对于农村像如画这样的孩子们,她们只希望在她们的家乡也能有城市一样的生活、学习环境,这点我感受比较深。我有两个小表妹也在农村,一到寒假或暑假,她们差不多都在我家度过,并央求我妈妈让她们和我一起上各种兴趣班,甚至有时连周末都会来,爸爸笑称我家是“幼儿园”,妈妈是“园长”。
看过《如画》,我懂得了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学兼优、自信、快乐的人,将来才有能力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将来才能让自己过上好的生活。
《如画》读后感3
我认真的读完了《如画》,而且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从文章中我看到了祖国对美好环境的迫切追求。地球是所有人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存在每个人的意识中。
整篇文章围绕着绿色所写。绿色代表着活力,象征着生命力,对于自然界中的绿色,很容易让人想到森林、草原等一些绿色植物。可如今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造成绿色植物的严重破坏,导致荒漠化。蝴蝶、小鸟、鱼儿的生存环境不复存在,空气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山川秀美,景色奇异。可是,近来人类造成的大气、水质、噪声、食品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开发自然资源等,使得严酷的环境问题,步步紧逼的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类生存环境,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果不加以重视,它很快就要让人类陷入困境。
我们只要时刻切实的保护环境,加强治理环境的措施,相信地球村将依然是我们美丽的乐园。可以想见:未来的马路上全是很环保的汽车;有清洁型尾气零排放汽车;有新型无轨电车;超级电客车和蓄电池混合动力汽车。在一尘不染的世界中,人们开心、快乐的生活。不用空气净化机、不用吸尘器、不用氧气制造机……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绿色融入生活。我非常愿意生活在“江山如画”中所描写的环境里,我们人类愿意认真的保护环境,相信不久的将来,整个世界,将会是我们所期盼的乐园!
《如画》读后感4
《如画》以一个女孩的视角描写了从城市到乡村的许多小故事,主人公女孩如画随父母从遥远的银树谷,来到江海城,她本以为她会永远生活在这里。可是,有一天,她的爸爸要带她回到家乡,让妈妈和哥哥留在江海城……
初到乡村的如画还念念不忘那远在天边的江海城,可过了1年,她喜欢上了银树谷村,还热爱这里的一切。观看这本书,作者通过一部作品,即将“流动的花朵”与“留守儿童”两个需要特别关爱的群体,和“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两种并行不相悖的人类追求完美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我更加了解了乡村的美。
是城市好还是乡村好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读了《如画》这本书,我才明白了。城市和农村各有各的好处,我更喜欢乡村,尤其是这本书上的乡村,作者把描写的像银色的姑娘,银色的树叶,银色的房屋,到处都是银色的。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主人公如画见证了银树谷村的变化与发展。从冷清到热闹,从狭窄到宽阔,从黑暗到明亮,从贫穷到富有,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
有人说,农村生活是很苦的,我以前也这么认为,直到读了《如画》,我才明白了,原来农村生活并没有那么艰苦,反而更加快乐,更加自由。清新的空气,翠绿的树木,蔚蓝的天空,构成了一幅田园风景画。
读了《如画》,我真正明白了“城市幸福”与“乡村幸福”的差别所在,城市虽比乡村好,但乡村也有自己的特点,《如画》这本书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读了《如画》我知道了乡村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一点都不比城市差,正是有了这本书,我才改变了对乡村的看法!
【《如画》读后感】相关文章:
《如画》读后感范文10-31
如画读后感(精选5篇)12-08
《如画》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01-07
《如画》读后感(通用7篇)01-05
如画读后感范文(精选7篇)12-09
春天如画07-23
如画的秋天「精选」08-27
诗如画05-22
家乡如画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