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精选14篇)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最主要的便是讲述了在战争中“迷惘的一代”的人物的生活与思想变化。小编有看过一次,似乎还没有全领悟其中的内涵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1
很喜欢看老电影《乞里玛扎罗的山》、《太阳照常升起》等美国老电影,后来才了解原作者是大家熟悉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他是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61年以62岁高龄自杀身亡。他以自己硬汉子的形象也以作品中主人公的硬汉子形象而着称。中国人比较熟悉他的作品当首推《老人与海》,然后有《永别了,武器》,以及《战地钟声》等。所谓“迷茫的一代”就是从海明威这里而起。
说实话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迷茫的一代”为什么不能积极起来面对人生与社会,就像我一直不太明白如此成功的一个硬汉子何以用自杀来了结自己。
《太阳照样升起》具体剧情我就不用介绍了,大家可以直接去看他的同名小说作品。其主要人物和其他作品一样是个男人,中间穿插一些奇特的情感纠葛。《太阳照样升起》因故我只看了前半部,就觉得改编的很成功,人物刻画非常细腻。同时在电影中就可以感受到海明威的特殊品味。这集中体现在男主人公那软中带硬的形象,充满了可信的人格魅力。
这个影片让我想起来许多外围的东西,比如海明威的自杀,一战后迷茫一代的形成。影片开头就是一战的残酷场景,然后就展示一群美国老兵在战后法国的生存状态,主要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看了这部影片就不再迷茫为什么会有迷惑的一代。而且直接参战的海明威的心灵创痛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它们发生的根源。
海明威对于人类的绝望,含蓄的哀伤,心理上不能愈合的创伤,都直接来自残酷的战场。连爱情都不能挽救他,实际上是连爱情他们都抛弃了。与残酷的死亡相比,爱情能有什么作为呢?能够创造出这样角色的作家本人,让人神往。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其实都有他自己的身影。可惜,这个人主动离开了我们,用的是一管枪。
为什么海明威要取这样一个看似乐观的名字来作为他作品的名称。“太阳照样升起”,他在用这样的话来劝说过自己多少遍,忘记过去忘记过去,但看来他还是不能忘记。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2
1926年,还藉藉无名的海明威推出了首部长篇《太阳照常升起》,个人以为是他最好的长篇之一,虽然在当时算不上石破天惊。之前,他也有过一系列短篇投石问路,纵然水波不兴,也成为长篇准备中的练笔,使长篇处女作丝毫没有生涩的痕迹。当然这也有巴黎的良好催化作用在其中——饥饿与贫穷的磨练,良师斯坦因小姐的指点,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恩恩爱爱、相濡以沫。
起初并不明白科恩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所起的作用。他显然不是一个应该被忽略的人物,开首就是一篇科恩小传,将其人交代清楚:就读于老牌名校——普林斯顿大学,曾是大学拳击冠军——身强体壮,出身富有的犹太家庭——身家清白,为人厚道,对女人尤其心软——要么被女人抛弃,要么被女人捏在手心。看起来并无不妥,中产阶级的普通一员,却无值得大书特书之处。看到后来发现苗头不对,他与书中正派的主人公及其寓公朋友总是格格不入,就象牛栏里那头想与公牛处好却被孤立的犍牛。后来我恍然大悟,科恩是作为一个未曾受过创伤的参照物而存在。所谓受过创伤,就是吃过战争的苦头,象巴恩斯被战争阉了就是一个直接的象征。
科恩压根不明白这里面的游戏规则,他跟那帮人处不来,极少喝醉,又特别较真,将逢场作戏的阿施利夫人当作女神,随时准备为心上人作出奋力一击,而他确实这么做了,又傻乎乎地直言斗牛可能会令人感到乏味。总之,他所做的一切都不入那帮身怀战争创伤、经常烂醉如泥、到处寻欢作乐的寓公们(哪怕是破产者)的法眼。而他只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大好青年,战争象一条河,泾渭分明地将他拦在另一边。
受伤的区别于未受伤的,最本质的一点是,什么都没所谓了,日常生活乏味难耐,沉醉于酒精、斗牛等一切刺激之物方是正途。就享乐主义的角度而言,本书可以成为上世纪二十年代巴黎咖啡吧指南和潘普洛纳斗牛的专业解说。有文化的中产阶级仿佛是特别脆弱易溃的群体,在战争创伤这个合理的理由下,他们以往遵循的一切土崩瓦解,又自行形成了一套易于接受且互相认同的准则。
就比如家庭有重大变故,孩子就不能够做一个正常的好孩子。实际情况是,破碎家庭亦有健全的孩子,神经大条的未必是文盲,而解甲归田、如常生活者比比皆是。而巴恩斯最终发现,即便他没有受伤,如美少年斗牛士罗梅罗那样生猛,与阿施利夫人也撑不了多久,这才是致命打击。
因为垮掉的是主流,所以科恩便成了不合时宜的怪物。反之,如果科恩是主角,那斗牛是乏味的有望成为名言。其实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他们也就是他,想必能够和谐相处。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3
这本《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巴恩斯在大战中受伤,此伤让他不能与他所爱的女人过正常的生活,而且更要命的是,他爱的这个勃莱特又天性活泼、热爱生活。勃莱特和巴恩斯很早就认识并且相爱,但就因为上述原因没有结婚。小说开始的时候,勃莱特已经经过两次不幸福的婚姻,正准备结第三次婚,小说的故事也就在这个时间段里依次展开。
首先从这个小说框架里,我们就可以想像巴恩斯心里应该具有的复杂滋味,内疚、隐痛、妒疾、失意、孤独、无奈,还有空虚、屈辱等等。而这种种复杂滋味也就是海明威要隐匿下的那"八分之七"。读这小说如果没有先认同一下巴恩斯的感受,那么你去读这小说中巴恩斯与其它人的所有的酒桌前的闲言碎语都会觉得平谈无味。而这小说中有八分之一又是由这样的"闲言碎语"所构成。
当然,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我是想说只要学会"听话听音"就能看懂那些"闲言碎语",从而也就能读懂这本小说了,不过你可能会问,读懂是一回事,喜欢又是另一回事。下面就说一下,海明威的小说真正让读者热爱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海明威小说的魅力首先是在他对人心的洞察力上,这表现在他的角色塑造上,他的角色正象是人们都知道的就是一个“打不垮的人”,这个“打不垮的人”的本质不是拒绝向命运低头,而是拒绝自己的命运被别人操纵。与上帝认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无损勇敢和坚强。但是任由别人插手自己的命运,这就不可忍受。这些人总把手插在你的钱袋里,把脚踩在你的肩膀上,把路上修在你的土地上,或者总是要求你为他们的事业献身,然后赏给你一个你再也无法享用的东西。只有在这种人面前,这个"打不垮"的形象才真正的金光闪闪,具有真正的价值。
在这篇小说里,围绕着这个"打不垮"的形象塑造的其实是三个人,一个是巴恩斯,一个人科恩,一个是勃莱利的最后一个男朋友罗梅罗(他是一个斗牛士)。在巴恩斯身上,我们首先看到一个安于命运的人,这是个被天意命运"打败了"的人,但他是"败而不垮"。他的形象只有投射到那个追求勃莱利的犹太人科恩身上,就会显现"打不垮"的真谛。
科恩这个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生活得意的人,但是他最后不仅垮掉了,而且垮掉的丑陋无比。他虽然把巴恩斯揍晕了,把罗梅罗打得爬不起来,但是在勃莱利、巴恩斯和罗梅罗他们眼里,他却一败涂地。他最后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情奴隶,他不是被命运击败的,而是被勃莱利这个人击败的,而勃莱利之所以能击败他,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可以轻易被什么人都可以击败的、一个可怜的家伙而已。
正是从他身上才反衬出巴恩斯对生活的认识,对打不垮的精神的认识。而罗梅罗这个人,海明威用他与科恩(前拳击冠军)的决斗把那种"打不垮"的精神展现的更确实。决斗那一段写得简直太精采了。一个是斗牛士,一个是拳击手,斗牛士用斗牛的那种不屈精神面对拳击手的凶悍。最后的结局是:拳击手比公牛难斗和斗牛士比拳击手顽强,也就是说“打不垮”的本质不是凶悍而是顽强(海明威最喜欢的两个主题“拳击”和“斗牛”在这本小说里发生了撞击,只不过这个拳击手有点菜)。从这里看,海明威对人性的洞察力就很让人着迷。
另外海明威讲故事的技巧也是非凡的。科恩这个人的心理在这个小说中被他从头抓到尾,仅仅这一点,就非常不简单,小说中对科恩和勃莱利之间发生的事没有一点正面的描述,但是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事却让读者感到非常清晰,就仿佛海明威在小说里全都讲过。而这只是因为他在描述科恩那些怪异的行为时描述的非常真实。
最后把海明威关于"冰山理论"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如果一个散文作家充分了解他所写的东西,那他就可以省略他和读者都了解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写得极为真实,那他会强烈地感觉到那些东西,就仿佛作家已经讲述了它们。"(摘于《午后之死》)上面这句话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极为真实"。
海明威绝不仅仅是一个打不垮的汉子,而是一个无论生活还是写作中都散发着既聪明又老练、既谨慎又判逆、既认真又玩世不恭魅力的男人魅力。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4
《太阳照常升起》是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为故事背景的。和我们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相比,在那个时代人性受到了更多的压抑。作为九十年代末期出生的我们,对那个年代的认识基本是空白的,而《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片子让我开始了解那个时代。
故事分成四段:疯、恋、枪、梦。按时间顺序应该是“梦、恋、疯、枪”,“梦”是“疯”和“恋”的前奏,诠释前面“疯”、“恋”所产生的疑点。
疯:周韵饰的房祖名他妈因一个梦而去买了双鞋丢失后成美丽的疯女人,然后一系列的疯狂举动—最后悄然失踪。为了儿子的正常生活、为了追随“阿辽莎”,疯妈异常地穿上四兜军衣同儿子来一场儿子并不知情的告别!嘱托儿子去迎接下放改造的新人,自己选择悄然离去……画面上只出现河面漂浮的军衣、裤和那双失而复还的鞋。让潺潺流水带走一切痛苦,留下无尽思考!
恋:梁老师是众多女人仰慕的对象,但梁老师清高矜持的个性压抑了自己。老唐的处世哲学则不同,时不时和林大夫偷一把,帮梁老师写检讨书洗清罪名,这些都体现出在那个特殊背景下的适者生存法则。梁老师弹唱美丽的梭罗河,老吴高唱万泉河,两手歌体现的格调完全不同,在唱高调的时代,梁老师无法适应自然被淘汰,最后选择上吊自杀,他死还面带笑容……
枪:其实枪可以代表尊严,黄秋生的自杀其实也是姜文小小的陷害,姜文不仅没有道歉,还叫他招认,姜文抢走的是黄的尊严,甚至连物化的枪也要要走,黄最后选择用自己母亲送的东西,用不可能被夺走的生命,换来最后一丝抵抗与守护自己捍卫自己。黄秋就说了一句“枪可以拿走,但带子留下,那是我妈送的”,我就知道他要自杀了。
梦:全片的开头,也是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大漠里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在行走,都是去见久别的爱人,但等待这两个女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身怀六甲一言不发的周韵,一个正在不停讲述自己和老唐恋爱史的孔维,她们在一个分叉口分道扬镳。周韵向右走,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的结果却是她丈夫战死沙场的噩耗。孔维向左行,走到一个“尽头”牌下见到了自己的爱人老唐。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是的,压抑的年代过去了,太阳照样生起,太阳照姜文的模样升起。但曾经的太阳却一去不复返地湮没了,曾经的纯真爱情,曾经的理想与激情,曾经萌动的青春岁月,都伴随着新的冉冉升起的太阳而彻底湮没了。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5
太阳底下有无畏的狂欢,也有无望的孤守。
生命被照耀,无比绚烂,然后寂灭。看似无常。
惟有太阳一笑,天就亮了。
一场情感的狂欢
姜文的电影从来就不缺冲劲,健康向上,张扬着生命的无法遏止的成长,像春雨下滋滋作响疯长的禾苗。《太阳照常升起》首先是一场生命的狂欢,肆意铺张的爱欲情仇,也只有用电影中浓得化不开的色调才能表现。
爱欲如酒,可以醉人。疯妈活在爱的空想里,与其说是疯了,还不如说是醉了。她的阿辽沙何曾死去,用疯妈自己的话讲,三个弹孔就想要他的命,她不信。用白色圆石垒成的“洞房”(确实是又像洞又像房)是疯妈内心的家园,她以与现实隔绝为代价来坚守,虽然里面的陈设经不起一声咳嗽的震荡。一旦疯妈醒来,正常了,我们却没有欢喜,只能接受她无声地消失,像河水中流过的鞋子和衣服,她去了她梦想的地方。
梁老师一曲动人的“美丽的梭罗河”,打动了所有女人的心。林大夫甘愿抛弃尊严,让色色的领导摸屁股,为的就是得到梁老师的感激。那张扬的欲望透过林大夫圆满的屁股,拧成投过衣服的清水,欲望无邪,这才是天理,管你是46岁,还是36岁。
情仇如枪,搞不好会出人命的,老唐的话没错。唐妻从南洋辗转千里来到新疆,支撑她的不过是一个情字。趟过沙漠里的雪,来到靠近太阳的山顶,巨大的手掌上写下的“尽头”二字,正是对爱情的礼赞。然而老唐与林大夫若有似无的暧昧(他的被下放也许就与此有关),还有他“占着茅坑不拉屎”的顽劣,让唐妻的出轨更像是一种报复。当小队长说到她的皮肤不像天鹅绒时,无异于触动了老唐爱情里最柔软的禁区,于是枪响了。情变了,但对于情的坚守却不会变。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6
这本书是海明威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在看这部作品之前,我只看过《老人与海》这本经典读物,他的语言风格给人的感觉就是简洁,他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复杂的内容和情感,能用一句话描写,绝对不用两句话来概括。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巴黎为背景展开,内容围绕了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在战争中落下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纠葛展开。
这一代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太阳照常升起》这部小说着力表现了“迷惘的一代”在失落和绝望中放浪形骸,向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寻求刺激和慰藉的生活状态。而作者也因为这部书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什么是迷惘的一代,主要是一战到二战期间出现的美国一类作家的总称,海明威也在散文里提到过,其意为战后的士兵,他们迷惘、彷徨,价值观不适合战后的世界。有点类似于战争综合症!
巴恩斯在一战中颈椎受伤,失去了性能力,既幸运又不幸的与在巴黎任记者的英国女士阿施利相爱。如果巴恩斯没有失去性生活的话,应该是幸福快乐的生活,然而这不符合海明威的剧情设定,这本就是讲述“迷惘的一代”的故事。阿施利夫人追求享受,没办法,巴恩斯只能借酒消愁。之后两人和朋友一起去西班牙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然后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我无法想象巴恩斯的心理承受了多少伤害,无法给心爱的人幸福,就应该成全,看似合理又透着古怪,他撮合她和别的男人约会、成为别人的情人,这得是多痛苦。这种精神伤害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
海明威塑造的这个英雄,感觉不是他的风格,但细细思来,又符合他的一贯手法。巴恩斯不是英雄,但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精神创伤,依旧没有被打垮。他是一个被命运打败的人,但是他败而不垮。这是本涉及多主题的小说,首当其冲的是战争的生理与心理,其次是“迷惘的一代”的描写。这是海明威的成名作,这本作品不以情节取胜,而在于着力表现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所发生的变化,展示了这代人的心理历程。人生目标已死,他们在毫无节制的酗酒和纵乐中品尝内心的绝望。最后如海明威自己所说的冰山,无论如何它都是悲伤的,太阳会照常升起,江河会流入大海。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7
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者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展开,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其实看完这本书我不太清楚这本书讲了什么,没有特别鲜明的故事性,甚至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转折。好像是一种记录,记录了一群人的交织在一起的爱恨,一场狂欢,狂欢之后的落寞。
分为三部,第二部应该是高潮?斗牛士,酒吧等等,是经常出现的元素。书中的人物并不复杂,杰克(我),科恩,比尔,迈克尔,布蕾特(一位,呃,神奇的女性,一位异性吸引力很强的女性)。
看的时候不太懂作者想表达什么,后来参考了迷惘的一代。书中确实给人迷茫的感觉,忘我狂欢,而后落寞,寻求嗜血的刺激,如同斗牛士,也是书中的一群年轻人。
参考一点百度,主题无疑是战争在生理、心理、伦理等方面对“迷悯的一代”所造成的严重损害。这部“情绪结晶式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在于着力表现这一代人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于宣泄他们的情绪,展示他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心理发展历程,并由此深入挖掘和直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一代人所有的梦想、信念和单纯都已被战争和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人生的目标已经死亡,他们在毫无节制的酗酒和纵乐中品尝着内心的绝望和悲哀。
小说中的杰克(我)集中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征:他虽然头脑冷静、性格沉稳,但他已变得漠视一切,不再相信任何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不再相信诸如亲情、友情、爱情、宗教信仰等等这些传统的希望之源,唯有纵酒宴乐能给他带来一时的快慰和解脱,即便是富有闲情雅趣的旅行,也每每成为豪饮的借口。
酗酒是这部小说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话语题材,这不仅是因为这伙饱经磨难的才子们常常“借酒浇愁”或“以酒会友”,在酣饮烂醉中暂且忘却伤痛,或借此来发泄心中的愤慨,更因为这种酗酒行为本身就是对美国政府当年所颁布的“禁酒令”的公然蔑视和对抗,对父辈所遵从的宗教文化和道德说教的讥讽和反叛。小说中唯有自命清高的科恩从不酗酒,因而与他们不是“一路人”。责任感的缺失、“对什么都无所谓”,是“迷悯的一代”的另一特征:杰克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对工作毫无激情,总是漫不经心;尽管他偶然也去教堂,却怀疑上帝的存在;他从不愿过问任何是非纷争,即便对能够出手相助的事情,他也漠然置之,袖手旁观。例如,在对待科恩与布雷特之间的情爱问题上,他始终无动于衷,科恩为情所因而痛不欲生,他却不屑一顾,反应冷淡。布蕾特则常常随心所欲地玩弄男性于股掌之间,尤以挫伤有钱男人的自尊为乐。她的未婚夫迈克尔对她更是放任自流,他自己也置事业与家庭不顾,常常举债酗酒,长醉不醒。海明威在感同身受地记述和批评“迷悯的一代”追求享乐、灵魂空虚的精神状态的同时,对这一代人也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和理解,并希望世人能以此为鉴,放眼未来。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8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起来最好的时代,生活稳定,没有动荡,但大家所经历的时间都一样,千篇一律,毫无波澜,状如死水。你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没有办法,资讯的发达早就将世界的神秘感抹去。郁闷,无聊,每天上学放学,毫无以外的重复让我们厌烦,所以会感到迷茫,偶尔无助,许多想法不能实现,莫名其妙的忧伤会让人觉得整个世界都与自己作对。有喜欢的女生,幻想和她去私奔。大脑里面每天就像上映一幕幕电影 。和父母吵架,和同学打架,和老师顶嘴,每个人都觉得没人理解自己,全世界最最独特的灵魂却裹在最难看的校服里。听最激烈的摇滚,看最艰深的书籍,总是试图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相……
时间慢慢流逝,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回想起十几岁的日子,会有一丝不舍,觉得再也回不去了——那美好的青春时光。
当我们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前进,青春时光会慢慢变得像泛黄的老照片一样美好。可是还有一些人,他们的青春却夹杂着战争,动荡,杀戮,饥饿,歧视,恐惧还有死亡。
有一个美国青年,名字叫做巴恩斯,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和他的朋友们厌恶这场帝国主义战争,却找不到出路。巴恩斯和朋友们一起,在政府"拯救世界民主 "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 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了人类空前的自相残杀,发现战争远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事业,所谓"民主 ""光荣""牺牲"等等,都是些骗人的东西。巴恩斯经过二十多年成长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以及理想的生活目标在这场战争中土崩瓦解,而新的尚未建立起来。巴恩斯和周围大多数青年一样,用怀疑、否定的态度看待这场掠夺战争,他们憎恨、厌恶它,但又不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他们心灵空虚,无所适从,乃至消极遁世,放浪形骸……
与巴恩斯和他的朋友们相比,我们的成长简直散发着遥不可及的光芒。老狼、朴树用歌声吟唱青春,许多人都在用文字记录我们的成长。
而他们,也有海明威用一部《太阳照常升起》来描绘了那一代人的青春与迷惘。
这部小说描述了一战以后,一批美国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一战以后一部分年轻知识分子对现实的绝望。女主人公勃瑞特是英国人,战争中失去了亲人;男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中因脊柱受伤而失去了性爱能力。杰克和勃瑞特真心相爱,但无法结合。战争给他们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留下了创伤,他们对生活感到迷惘、厌倦。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在西班牙,勃瑞特拒绝了犹太青年罗伯特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勃瑞特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她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小说还描写了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他自以为富有英雄气概,对生活抱有浪漫幻想。他追求勃瑞特,但是勃瑞特不喜欢他,觉得他的生活观念是陈旧的、虚妄的。
作者海明威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他就是那些青年当中的一员。有人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主人公有作者的影子。可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每一个大师不管写多少本书,故事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的人生。真实经历也好,从现实出发的想象也罢,每一个文字都是从作者的内心流出的。海明威所描述、记录的,是他眼中的时代,是他周围与他一样的年轻人的青春。
1924年夏天,在巴黎觥筹交 错的酒吧里,海明威曾被一位著名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女士指着鼻头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文学流派有了自己的名字。(它不是一个有组织和共同纲领的文学团 体,但它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和民族,在世界文坛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随后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献辞写在了《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上。作者是迷惘的一代,书中描写的是一群相同经历、迷惘的青年。阅读到某些段落,真的很难区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如果我们读书之前不去想什么背景,主题或中心思想,我倒宁愿认为,这本小说就是海明威在纪念自己的青春。
"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这么迅速,而我并不是在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书中随处可见这样令人感慨的好句子。在海明威这部早期作品中,那种惜字如金的简洁风格,充满画面感的视角转换以及被人大为推崇的所谓"冰山体"写作,虽然表现得还不够充分成熟,但仍有着较为明显的个人印记。那种"八分之一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冰山"文体,初读可能难以进入情境,但坚持读下去,紧凑的情节又会让你欲罢不能。
小说的结尾笼罩着浓重的悲观主义色彩和哀伤情调。巴恩斯唯有在幻想、彷徨和迷惘中,求得一丝安慰。
我们的生活千篇一律,没有意外的惊喜。青春的荷尔蒙使人躁动不安,充满幻想。平静如水的日子里不如去翻一翻书,读一读海明威笔下的青春,就让你的泪水或欢笑随着情节一起起伏。我们很难过上另一种生活,利用小说去体验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青春,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管原因为何,书中流露出的相同的迷惘,总会时不时地引起你心灵的共鸣。
或许合上书的一瞬间,你会豁然明白:一代人来,一代人去,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惟有大地永存,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9
这本《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有人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没有他的短篇写得好,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我不知道,反正谁都有随便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我只相信,如果一个故事能用一个短篇可以写出来,海明威是不会把它写成长篇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故事用一个短篇写不完,那他就会把它写成长篇。这样说的意思是:与其说他的长篇是长篇,还不如说一个大号的短篇。那么普通所说的长篇与短篇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仅仅是篇幅上的差别么?当然不是!短篇与长篇的区别是它的结构更为紧凑、主题更为单一。如果说长篇象是个十连发的散弹槍,短篇小说就是个"单打一",这样一说,其实海明威的这种拉长了的短篇就象一个射程长,精度高只有一发子弹的大狙了,他小说的篇幅无论多长,那主题都会把它的前后洞穿。
在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巴恩斯在大战中受伤,此伤让他不能与他所爱的女人在一起正常的生活,而且更要命的是,他爱的这个女人又天性风流 、热爱生活、向往自由 和享受,她叫勃莱特。勃莱特认为巴恩斯非常可爱,巴恩斯更是对勃莱特爱之入骨,他们很早就认识,但是现实却让他们无法在一起生活。小说开始的时候,勃莱特就已经离过两次婚,这是两次都是不幸福的婚姻,而且还都是巴恩斯只能眼睁睁默许的,然后正想结第三次婚,小说的故事也就在这个时间段里依次展开。首先从这个小说空空的框架里,我们就可以想像巴恩斯心里应该具有的复杂滋味,这里有内疚,有隐痛,有妒疾,有失意,有孤独,有无奈,有苦恋,有空虚,有屈辱,有等等禁锢了精神并使之痛苦的东西,而这种种复杂滋味也就是海明威要隐匿下的那"八分之七"。读这小说如果没有先认同一下巴恩斯的感受,那么你去读这小说中巴恩斯与其它人的所有的酒桌前的闲言碎语都会觉得平谈无味。而这小说中有八分之七又是由这样的"闲言碎语"所构成。
当然,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我是想说只要学会"听话听音"就能看懂那些"闲言碎语",从而也就能读懂这本小说了,不过你可能会问,读懂是一回事,喜欢又是另一回事,读得懂就能保证人会喜欢他的小说了吗?其实我明白,你想问的是,海明威的小说真正让读者热爱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海明威小说的魅力首先是在他对人心的洞察力上,这表现在他的角色塑造上,他的角色正象是人们都知道的就是一个"打不垮的人",但是仅仅说他打不垮,那还不能完全解释他何以让人崇拜有加,其实这个"打不垮的人"的本质不是拒绝向命运低头,而是拒绝命运被一小撮人操纵。普通的人会认为,我们的命运仅仅是上帝安排的或自己创造的,但是却意识不到它有时是被一小撮人操纵了的。意识不到的人会乐于向命运低头(又能怎么办)。但是一旦人意识到了,那他就会气愤难忍,而海明威的这个"打不垮"的形象,也正是从这种认识中脱胎出来的。对上帝低头,对自己的选择认输,这无损真汉子的光荣,但是任由别人插手自己的命运,这就不可忍受。这些人总把手插在你的钱袋里,把脚踩在你的肩膀上,把路上修在你的土地上,或者总是要求你为他们的事业献身,然后赏给你一个你再也无法享用的东西。只有在这种人面前,这个"打不垮"的形象才真正的金光闪闪,具有真正的价值,才真的知道"自由 "和"独立"到底是什么东西。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10
得益于中国反盗版的不利,我已经看过数不清的电影了。虽然我肯花时间去看的电影都是有一定好评的电影,但是,按照我对它们的喜爱程度,还是可以再把它们分为三类:少数电影我看了之后仍然留在电脑上,过后还会再欣赏几遍;大多数电影虽然也很优秀,但都不值得我重看;还有少一部分是被宣传给骗了,看上几眼觉得没意思,我就开始往后拖进度条,如果全片都没什么亮点,可能几分钟就浏览完全片了。
除此之外,偶尔会有那么几部影片是我对他们充满期望,不论它们多滥,我都耐着性子看完的。这样的影片都是国产影片。国产片中能跟我电脑上充斥的美国大片一较高下的实在是少得可怜,我是多期望能在国产片找出点亮点来啊。
《太阳照常升起》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前天晚上,我花了一个多小时把它看完。之后心情极其郁闷,这一个小时干点什么不好,浪费在它上面真是太不值了。今天想想,还是写一篇观后感,缅怀一下我的失望,这样我那一个多小时就不算全浪费了。
两个多月前,我和同事拼车上下班。每天早晚两次,我都坐在锦江出租,司机斜后方那个位置。路上无聊,我就盯着前座的小电视看广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太阳照常升起》的预告片在里面反复的播出。预告片拍的相当不错,有秀美的南部山村、尽情歌舞的人们、奔驰的列车驶过、一块燃着的红布随风飘去……于是我对这部影片也产生了好感和期待。
谁知看了全片后发现,整个影片值得一看的地方,我原来都已经在预告片中看过了。
该怎么评价这位导演的,也许是江郎才尽了吧。我至今还记得同为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里面少年们的痛苦和欢乐、冲动与压抑,都激起了我的共鸣,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少年时代。《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后来的《鬼子来了》就只值得我看一遍了;《寻枪》是拖着进度条看完的。
《太阳照常升起》,看得出,比前几部拍的都要精致,不论是演员还是景点得选取,都是从前不能比的。恐怕这部影片的投资不在前几部一个数量级。但影片最重要的东西却缺失了,简单地说,影片既没娱乐性,也没思想性,最终成了一个精心制作的垃圾。艺术这东西要高于生活,但却不能脱离生活。有些艺术工作者,搞不出什么有新意的东西,只是一味的把自己每一部作品向着自己认为是艺术的方向再推进一步。最终却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也失去了观众的支持。
就以《太阳照常升起》中几个主要人物为例,妈妈是疯子、儿子是傻子、小梁人格分裂、林大夫花痴、老唐夫妇是堕落放荡的一对。这些人的故事如何可以引起普通“正常”观众们的共鸣呢?这就注定了影片不会有好的票房。
而乏味的故事情节不会因为颠倒一下顺序就变得充实,肤浅的思想也不会因为故弄玄虚就得到提升。这部影片注定也不会赢得多少叫好,就更不要提国际奖项了。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11
作者是美国知名小说家海明威。曾看过他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作品《老人与海》,被书中那个智慧的、不畏艰险的老人形象所动容。
这部《太阳照常升起》,其创作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文中所提的“迷惘的一代”即是参加过战争的青年们。此书系作者处女作,他因此踏入美国上流作家席位。
恕我直言,我本人不太喜欢海明威的作品。他的语言风格一贯朴素苍白,大量的平铺直述和干巴巴的文字削弱了我不少的阅读兴致,这次也是一目十行般囫囵吞枣就翻完全书。
买这本书的主要原因是她有个充满着希望的名字《太阳照常升起》,再就是书的封面有作者本人虔诚的题记:谨以此书献给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儿子。
合上书本,热热闹闹的精彩场景即刻被莫名的悲情占据,这就是作品的高明之处,也是作者惯用的写作手法。简单背后的沉重,浮华背后的苍凉,作者用朴素的场景力透战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直接震颤你的心灵。
书中的青年们,有着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思想,人在旅途,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价值观里各取所取。作者在小说中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十分和谐的社会,在这个几乎“极乐”的世界里,今朝有酒今朝醉,千金散尽还复来。情感上的创伤让他们在身体上自由自在,身体上的自由自在又让他们的情感稍纵即逝。
参与过战争究竟能将一个人改变多少?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它的悲情。
联想起曾看过一个退役老兵的电视访谈,镜头前老兵云淡风轻的话语隐隐散发出愤世嫉俗的影子。
书中这种“影子”毫不畏惧地张扬开来。
这帮“迷惘的一代”白天在众人面前狂妄自大、桀骜不驯,夜深人静的时候却常常忧郁烦闷、痛苦不堪。他们其实很想有所作为,用曾经战场上无敌的斗志。但社会不是部队,他们已经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每天都沉混在安逸享受中随波逐流。
通过这本书,也对作家海明威有了进一步了解。
海明威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得到过意大利政府颁发的象征着作战英勇的奖章。战争给他的生理上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伤害,以至于众多的不良嗜好和偏激的性格最终导致他引弹身亡。可见这部小说也是海明威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
还好,“迷惘的一代”实际很清醒,他们知道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昨日的混沌和胜利终将过去,明天的新太阳又会普照大地。篇首的经典台词非常值得我们经常吟诵:
“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处。风往南刮,又往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12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枝头的鸟儿唱:“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但是,看来我又要与此计擦肩而过了。
站在十字街头,人生迷茫的'路口,我真切地体会到失落的悲凉。过往的车辆提醒我:绝望。
其实,三个多月前的我并非此状。那时,我还是莘莘学子中的一员,每天念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跃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目标是在高考中挥下改变人生的一笔。普普通通,平平凡凡,日复一日,简单而又繁忙。但是现状并不十分明朗,我似乎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碰壁再碰壁,失望再失望。即使屡次仰天长啸,纵然每每对历届英才表示敬仰,现实总是向我展现它最残酷的一面,从不同情。之后,我决心奋起。早有“笨鸟先飞”的说法,那我就承认自己是笨鸟,下苦工,先明鸟而起飞。
但就在高二这个既非入门也不冲刺的尴尬阶段,上帝狠狠地绊了我一跤:我意外被查出得了病。当时我的感受用“晴天霹雳”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所有对前途的憧憬对人生的期望统统被这对死亡的恐惧所湮灭。
为了治病,我来到了外省一个陌生的城市。来来往往的都是冷漠的神情,绝不会偶有一张熟悉的面孔停下来关怀一句:“你还好吗?”我开始低着头走。
不幸中的万幸,我的病是可以治愈的。那时,同学的鼓励,家人的支持,让我保持着较为乐观的心态。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命保住了,病算是治好了,我仿佛看到了希望,一切又将恢复正常,我即将“大展宏图”。
但就在我准备回程的时候,却被告知需要留下来继续恢复治疗。这令我难以接受,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我要饱尝治疗带来的痛苦,还要被迫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的学习将受到严重影响,高中以来我的一切努力可能毁于一旦。
毕竟学习成绩是不能与生命同日而语的,倘若再得一次病,情况可能没这次这么幸运。最后,我只有妥协接受治疗。
我名副其实地生了一场大病。何谓“大”?开刀、化疗、放疗,我一一品尝了一番,那滋味,痛,并一点都不快乐。
也就是这样,我离优异的学习成绩越来越远。为了治病,家里的积蓄也……
相信我,身体上,心理上,我的痛苦已经达到地狱十八层,欲哭无泪了。我就好像游荡的魂灵,居无定所的心。说白了,也就是:一切全完了。
一次,母亲陪我到街上散心。我们走进一家百货商场。母亲受的苦并不比我少,照顾我,为我操心,眼角的皱纹,两鬓的银丝……也应当让母亲散散心,她已经好久没买新衣服了,我陪她逛逛女性通爱的服装,缓和缓和她绷紧的神经。我们走着。这时,母亲走到一件上衣前,看她的表情显然是对这件比较中意。只见她拉着衣脚笔划了一会儿,然后从它里面掏出标签,抬起大拇指看了一眼价格,就放回标签,表情僵硬地走开了。我们继续走着。后来,母亲又在另一货架前停下。此货架显眼地贴着“6。5折”的红色广告牌。母亲回过头来,微笑着对我说:“看看有没有适合妈妈的。”
霎时,我的心碎了,真的。
我责问自己:该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
凭什么母亲只能挑打折的衣服?
不该是这样!
什么昂贵的名牌,什么打折的杂牌,什么新款,什么换季,我好恨!
那天晚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母亲什么也没买,即使是打折的,也没舍得买,因为打了折也并不便宜。夜里,我翻来覆去,烦躁而无法入睡。过去常常听到“儿女欠父母的永远也还不清”之类的话。每当听到,我总是想方设法急于还债。那时“80后”的作家是何等的风光,我多少次也梦想着可以用手中的笔一鸣惊人,然后赚很多稿费,扬名立万。可我却是“90后”,经历过的是不同的时代,没有相同的感受。妄想成为作家,可是想了这么些年,也只是个“坐家”,仍然吃父母的,花父母的,如今居然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只能在打折的货架前挑选,我好恨自己!
这段时间来我整日怨天尤人,不曾为家里考虑,不曾为未来努力,真不该。我不该是大街上轻飘飘的双腿,事实上我肩上的担子很沉。想想自己买打折的衣服是为了给家里省钱,但是如果当我到了而立之年却只能给母亲买打折减价的衣服时,老天不会宽容我,我更是要给自己耳光。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物质主义,试问哪一位孝子孝女不想给自己的父母买好衣服,买好吃的?我必须站起来,从这道坎上站起来。
天无绝人之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是的,我远不及绝望的境地,我还拥有诸多幸运的因素,我还有完整的双手,牢记尽孝的心。
我的决心在这里。
今年我18,成年了。
上帝赠与我两件礼物,责任与重生。
明天,太阳依然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13
那些忧伤,那些故事,那些记忆,都将装入一座城堡里。我们会在离开时恋恋不舍,甚至偶尔回头张望,但,那城堡终不是我们最后所停留的地方,如同某位作家所说:“许多人在你生命中微笑而来微笑而去,却不具备任何意思。”不知道这句话用在这里合不合适,只是很想把它表达出来。
---------题记
漂亮的建筑,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的时候,只要能抽出时间,都喜欢把自己塞在里面,整排整排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喜欢文字的人,搜寻的身影,偶尔微小的低语声,座位上认真阅读的姿态,亮亮的灯光陪伴,时不时有图书管理员推着清理图书的推车从身边经过。喜欢图书馆这样的气氛,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无争的世界中,足以让人宁心安神。
找到一些自己喜欢的,有足够吸引人的标题,让自己融入在别人的故事里,悲伤也好,煽情也罢,看着故事的发展,跟随它喜怒哀乐,忘掉前一秒还在生活中继续的忧伤,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在这座建筑之外,都与现在无关。
然,时间到了还是要离开。白天出来的时候还是阳光普照,现在飘起了细细的雨丝,一向耀眼的灯光也显得朦胧。手上拿着雨伞,虽然到了秋季,夏天的气息却仍然没有半点要消退的意思,雨丝细无声的,索性不去撑开它.任雨水掉在脸上,有些凉爽,真希望能够再大一点,那样会让人感觉更舒适。脚小步小步的往前移,软棉棉的身体使得它也不听使唤了。终于来到站牌边,等车的间隙,看向刚经过的天桥,孤形的彩灯在雨丝中雀跃,在它对面也有一座同样的彩灯天桥与之相呼应。风雨过后的彩虹也是这个样子的么?
回到家中,一切熟悉自在的环境使人更直观的面对自己的感受。脑袋充斥着一种疼痛以外的东西——大片大片的茫然,满满的像是要溢出来一样;心也跟着不知所措,整个人如同被抽离一般。
其实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并且早已做好准备,分开了的两个人总是要继续各自的生活的,纵使曾经美仑美唤,甜蜜无限。婚姻和爱情不矛盾的吧,然而,为何在知道后还是这般无助,像只脱群的小鸟,孤零零的停在一颗正在飘落黄叶的树的枝头上。不知要如何面对这困境,脑袋一片空白。
和往常一样,开门便会打开电脑,但是在人沉闷的时候,电脑只会让这种情绪更加严重。意识到这点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随之按下了关机键。用清水浇灌着无精打采的身体,如果水能将那些使人忧伤的感觉、让人忧伤的事都浇掉该有多好。
安静的躺下来,闭上双眼,却不能将思绪也闭上。于是随意翻阅白天的战利品,希望那些存在于虚幻里的故事能适时的给予调整。真的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总是容易被情绪左右,明明可以好好的,明明可以当作与自己无关。 想着想着,突然,放在旁边的手机开始轻轻的发出来短信的声音:
“还在哭么?”
“有什么好哭的,又不是水做的。”
“你给他发短信了?”
“不是你说要给他祝福么?我很听话的,要像我学习。”
“呵呵,你抱什么心态发的不用我说明吧,要开心哦。”
“什么心态?”
“我明白你的,早点睡吧。”
“心好痛,555555…… 这样开心了吧?我现在正无聊呢,你要是困了就别理我了,要不然我
发起短信来会没完没了的了。”
“不是哦,是怕你不开心,想刺激下你的坚强细胞,没事就最好了。”
不知道是自己容易转变还是所谓的虚伪,拒绝QQ上一些人发过来的消息,想要安静,却还是愿意用短信同他调侃。就算在他面前故作坚强也好,至少这样的问候轻松又不失温暖。
看着时间,确实很晚了,桌上放着吃到撑不下了的香蕉,又开始狂吃起来,美食的诱惑总是无形的。然后刷牙、洗脸,准备睡觉。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地球不会因为谁而停止转动,各自的生活还是会在不同的角落、不同的人身边继续演绎,只是一切都与彼此再也不可能有任何关联。将关于那段记忆里一切美好的,快乐的,悲伤的,统统放进一座不易发现的城堡里。告诉自己:相信都会好的,而且会更好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 篇14
窗外正下着淅淅沥沥地小雨,雨水打在窗户上。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图案。而我的心就如那汹涌澎湃的大海起伏不定,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静静地看着试卷上那夺目而耀眼的分数,我就好像一下子跌落在到无尽的深渊一般,想努力挣扎的站起来冲向光明的地方,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光明虽近在咫尺,可是我却怎么也触摸不到。曾经的我是多么自信,多么阳光。为何在上了九年级之后,耳边每天都伴随着父母的唠叨声,老师的教诲声,同学的责怪声……我想退缩了,说实话经过这几次打击,我突然感觉我也许就这样了,不会再有什么大的发展前途了,不会再有所进步了,可我不甘心啊,数十载春夏秋冬,不论严寒酷暑,风水雨打,每天坚持上学,还有父母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的希望,都使我感觉到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不放弃,不抛弃。在心里默默的鼓励着自己!!
有人说都我想的太多了,因为我总是会向身边的人倾诉说:“即使考上高中了,然后又考上大学了,四年后也许你可以找到工作,也许你每天像是无头苍蝇般横冲直撞,每天在大公司、小公司,不停在投送你的简历,到最后估计还是没有公司要你、选择你、重用你。到最后经历了太多打击后,你也许会对自己失望,也许会对这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为了什么而产生怀疑,到最后产生了消极情绪,每天在家浑浑噩噩打游戏,问父母要钱。有的则因为找不到工作压力过大,跳楼、跳河、自杀多的是。”说完我总是会撇撇嘴,然后长叹一声:“哎。”
记得班主任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想象你自己对困难作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对啊,现在的努力不正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吗。所以我要更加的努力,为了我,也为了爱我的人!加油!
【《太阳照常升起》读后感(精选14篇)】相关文章:
作文升起心中的太阳03-11
太阳总会升起作文600字03-10
升起心中的太阳初二作文-初二作文04-13
《太阳背后不是光》读后感04-16
太阳教学设计(精选4篇)04-27
【精华】太阳作文(精选38篇)04-22
精选写太阳作文五篇03-20
太阳公公作文(精选15篇)02-08
《太阳》的小学语文说课稿【精选】03-24
精选太阳作文合集七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