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

时间:2022-08-08 13:28:3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33篇)

  按照周一良先生的说法,其人“于史学最致力中国上古史及清初史地”,趣味博大似钱大昕,注意修史方法及史学史如章学诚。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通史》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33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源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仅此六十四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

  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未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

  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

  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用一句谚语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4

  我还未曾将中国通史看完,而且暂时看得不多,因为我觉得这要细看才能有所收获。一直读下来,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九章“秦汉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老师说,历史是有联系的。学好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联系。所以,在我们正着迷于秦汉时期的中国发展时,也要看看,此时此刻世界是怎样发展的。

  我们都知道,经过多年复杂的斗争,到战国晚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然而,秦以残暴的手段对待人民,在人民中播下了反秦的火种。秦朝就因为嬴政的暴政迅速走向灭亡。与秦的兴起大体同时,在南亚次大陆曾出现了孔雀帝国。相传,阿育王原来也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但好在他之后学会了忏悔,派人四出宣扬佛教,并建筑了大量的佛塔。但由于其内部名族纠纷多,最终也走向灭亡。孔雀帝国和秦帝国都曾威震一时,也都昙花一现便瓦解了。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种整体的世界发展中看出些什么呢?

  秦亡后,汉朝迅起。秦在客观上为汉的统一扫清了道路。汉朝对于秦留下的东西是批判的传承的。例如秦是焚书坑儒,而汉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西汉屹立于东亚的时期,雄霸于西地中海的罗马共和国的骎骎东来。公元前27年,屋大维实际成为拥有一切大权的罗马君主。罗马的历史由共和时代转入帝国时代。在屋大维统治罗马帝国的时期,西汉的政权逐渐落入外戚王氏手中,公元25年,刘秀即位称帝。刘秀出身汉的宗室,所建皇朝仍然称汉,建都洛阳。史称东汉或后汉。然而,历史总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221年后,统一的东汉帝国被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代替。同时,世界的另一端罗马帝国已由极盛点逐渐下落。公元一至二世纪是四大帝国并存时期。此后它们延续的时间虽然不同,但都失去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愕然发现,历史的发展有多么的相似啊!

  我觉得中国通史真的很好,他并不是粗略的讲真个历史故事讲下来,而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不同角度来阐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以此延伸到各领域。我会坚持读下去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5

  我读了《中国通史》后,我深有感触。

  《中国通史》记录了从远古时期到中华民国的名人故事。从中我敬佩许名人:文天祥、孙中山、岳飞、苏轼、史可法等。从中我学到了坚贞不屈、做人要像山里的石头,不要像河里的石头。许多人生感悟。就是从这里学到的。

  比如文天祥:他是一名忠臣,当宋朝被攻陷,他被俘了。有许多人来劝他投降,有权力大的马黑,有前朝的丞相赵炎。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敌人见来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对文天祥是严型烤打,文天祥在狱中1000个曰日夜夜始终没有屈服,并经常用自己写的《过零丁洋》来勉励自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世组忽必烈对他佩服的五体头地,亲自来劝降,遭到拒绝后,第二天被杀害,年仅28岁。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先生是革命的创始人,他推翻了清朝,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把中国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统治。他先后发生了武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等多次武装暴动,虽然均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清朝腐朽统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悌,望大家好读书,读好书,在书里找到乐趣。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6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是从结绳记事,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

  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

  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

  明朝的农民起义,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上学的时候,可能会说,因为有这门学科啊。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

  说起前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

  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却不是连贯性的,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7

  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进步。

  历史的定义与价值—-摘自《中国通史》

  一切可以说明社会变迁的事都取他;一切事,都要把他来说明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就是进化。所以:“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的过程者也。”历史的定义既明,历史的价值,亦即在此。

  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共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须追溯到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总的来说,历史就是既定的事实,就是帮助人们寻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学科。

  个人感悟

  全书概括讲述了中国从上古到现代几千年的历史变迁,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以及现代史。上古史是秦朝以前的历史,中古史是秦朝至明清的历史,近代史则是鸦片战争以来到晚清,现代史则是自辛亥革命而始的。我最喜欢看的还是从上古史到中古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是人类发展稚嫩,纯朴又智慧的时期。人性并非自始如此复杂,人类社会也并非从来此般混乱不堪,我现在有些理解读史的悲凉了,总是像一部有着精彩过程却悲惨结局的电视剧,烂尾是每个朝代逃不了的结局。人生是否也会如此呢?一种能使人持之以恒地追求的目标和责任,大概才会使人更坚定的活,否则只是像一只一直在被压稻草的骆驼,迟早会瘫倒的。每个人都值得关心,每个人都应该有价值追求。

  读通史仿佛在看心电图,跌宕变化是一个健康正常的状态。此前我偏狭的反感明清末期的闭关锁国,不思进取,以至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从而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笔。然而现在,却觉得不该如此猛烈的指摘这段历史。作为国人,固然深爱脚下的土地,不过也包容自己的同胞。华夏文明仍能存活至今,世界都允许了它个别的困顿和暂时性的衰退,这已经证明它具有最独特和顽强的生命力。社会复杂性发展必然产生负面现象,只要一个朝代的人民会反思,会进取,历史还是会前进,文化还会被源源不断的创造。

  我们现在的每一刻也是历史。我们现行的各种制度,各种政策,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源头。治理疆域广大的中国,从古至今并非易事,当下西北,西南,台湾,香港出现的等等问题,外交上的争端,我们都可以翻阅历史,寻找蓝本。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可能一概而论,然而总的方向是一定的,那就是不能在任何时刻掉以轻心。看似和平安定的年代,可能潜伏危机;看似享乐安逸的生活,可能将要与人差之千里。

  《中国通史》这本书看一遍并不够,记不住,也未必都看得懂,还是要当作教科书多查找、捧读,一点点的融会贯通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8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件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件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件;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根除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南下入主中原的目的就是获得财富、荣华富贵,但是这又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乱华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期之秀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诸如统治技术的原因,不过这却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打仗时期的政策系统,就不适合于和平时期了。

  另外,汉代王莽王朝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被作者提出,他说王莽之前人们对于朝政、社稷的看法还是很乐观的,很相信如果社会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就改革政策来解决它。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9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0

  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跨越了五千年岁月的历史长河,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传承这份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久远的岁月在慢慢的消逝,而我们需要去倾听来自历史的声音。而承载历史声音的载体是史书,《中国通史》这套书则是为我们了解和传承古老的中国文明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通史》一书则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宏观的向我们全景再现了古老中国的发展史,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中国通史是以更加开阔的角度将近现代公认的几位史学大家的观点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了一起。这对广大的读者来说史料极为的详实,而且文风十分的优美,这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去阅读去倾听来这份自历史的声音。

  读这部《中国通史》更多的是一种震撼,在感受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的同时,能更加直观的吸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岁月是独具魅力的,而本书的三位作者更是将中华文明独特的魅力向我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说三位史学大师的专业与严谨,每一位都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享受。他们分别是:吕思勉、张荫麟、蒋廷黻。这套书是集三大家之精华,内容上与同类史学著作相比则是更加的精炼,尽管语言精练但丝毫不影响本书的专业性与严谨性。

  中国通史,博古通今的典范之作。通过阅读这套书你会发现中国五千年的沧桑巨变与兴衰成败,我们有过辉煌,也有过沉默,更有过屈辱。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敦促我们上进,在我们五千年的发展史里,我们有过无数的英雄。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与辉煌代表着过去。一部中国通史系统的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从文明之初的民族形成到国民革命后的中国,从东西方文化的初次交流到近代的列强入侵,每个时代独有的特色都在本书中一一呈现。历史的脚步慢慢的远去,而岁月长河里的每一次大事件尽管我们不曾经历过,但我们会通过传承世代铭记。

  一部通史,博古通今通天下,这就是《中国通史》独有的魅力。五千年时间的长河,古人们创造的奇迹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留在了我们的心里,我们要传承这份历史与文化。历史始终按着它自己的脚步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可我们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对于过去的那些人和事我们要批判性的继承。而本书的意义则在于对古今联系,我们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看待,历史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而本书则是那些大事件的载体。读史最大的意义则在于以历史的高度博古通今。

  大师的著作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看过去,他们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著作,更是一种历史的传承。他们让我们听到来自过去久远岁月的声音。《中国通史》史学界的典范之作,通史在手博古通今通天下,历史的声音你值得倾听!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1

  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

  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吕思勉,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吕思勉史学代表作品有《吕著中国通史》,《秦汉史》,《隋唐五代史》等等。

  一个民族开始有它的形成的起源,太古的社会文明开始是混乱的,在后面结合各类不同的民族的文化,采人之长,以补我之短,,经历长久的时间,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民族。

  本书通过的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等来讲述了各个朝代的精彩的社会文明,古代的强大的帝国和帝王们之间的纷争,一个朝代崛起,一个朝代的灭亡,农民的起义推翻暴政的朝代,百家争鸣思想文化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近代史的封建社会的注定要灭亡的重大历史事件等等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是非常悠久,历史的岁月总在不断流失,年轮刻下历史的印记,各个朝代的帝国的辉煌和腐败。这些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才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2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览古今大事,方可展现华夏文明。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书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可以使我们了解历史上许多有意义的事。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间断的古国,因此我们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更加有韵味。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描述了从上古到现代的社会文明,它通过描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科学、思想等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彩社会文明的变迁。

  最令我印象深刻和最有意思的是《衣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此书中,吕思勉便详细描述了古人的饮食习惯。从“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食草木之实。”到烹调方法的出现,再到茶与酒的兴起,展现了中国饮食的进步;再到后来外国饮食的输入,中国的饮食越来越丰富。其中,还提到了“家”一词的由来:猪是女子所蓄,猪即豕,无自卫能力,因而不得不造一间屋子给它住,这种屋子为女子专有,称为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饮食中可以体现出我国的许多精髓的东西。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纪录片大火便可看出人们对美食的看重,也可看出中国美食的多样化。外国人来到中国,也是最先被中国美食吸引。

  食之后自然是衣,衣最重要的是两方面:一是材料,二是裁制的方法。古人著衣,大多是麻丝、羽皮、草,如今我们穿的大多是木棉。衣服的裁制方法是黻,此物在后来是著在裳之外,以为美观。古代著衣有“湘绮为下裳,紫绮为上襦”,亦有“衣不帛,繻袴”。衣服初兴,并非以蔽体为目的,直到后来著衣成了习惯才逐渐蔽体。中国衣服无论在什么朝代,都是大同小异,有同样的中国特色,不同的朝代特点。穿衣最大的压力来源于社交,服饰本有一种社会压力,不同场合、不同等级著衣自然也不同,穿衣看场合这一点直到今日仍是不变。中国服饰独具特色,虽至今日为了简单化,大多数的人已不著汉服,但是这一文化仍深入人心,汉服的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得上。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当今急速发展的社会当中,许多人可能丢掉了中华最本质、最美的东西。当我们被快餐文化包围的时候,是否能想起,有那么一本书,它能带你挖掘华夏最本质的东西、能让你慢下来,细细体会中华文化的美。能让我慢下来、静下心来、细品中华美的便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择一阳光午后,寻一静谧之地,品读《中国通史》乃人间美好之事。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 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4

  假期里,我读一套书名字叫《中国通史》,深深吸引着我,感受很深!下面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是一套以绘画为主按照中国历史朝代变迁的顺序,以图画佩带文字讲述几千年的历史,按时代先后的顺序有图画表示出来,让我每天倒要读上三个小时爱不释手。我知道了人类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荣,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类使用石器从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发展,这样的时期叫做“石器时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隶社会的开始还有大禹治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奴隶制度是一种残酷的剥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发展西周的兴盛与衰落文化,社会生活,

  知道春秋战国认识屈原墨子。庄子。孟子道学派。知道了秦汉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还有残忍的焚书坑儒,还有中国的骄傲: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还有魏晋南北朝等等好多的历史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要多读好书,知道历史故事让我们受益很大让我知道自己的国家是多么伟大,我们的民族多么自豪,我会继续读下去继续回味。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5

  这个寒假,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这本书说的是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刘备和曹操。我喜欢秦始皇的原因是:他不但统一了中国,而且还修了长城、统一了货币、长度、重量和文字。还有他修好了长城之后,他派了大部分的兵马去守长城,免得被匈奴侵略。我喜欢刘备的原因是:他是一个爱民如子、除暴安良的好君主。他身边有智勇双全的关云长和赵子龙;有出谋划策的孔明;还有英勇善战的张翼德和黄汉升。很可惜,最终蜀国还是灭亡了。我喜欢曹操的原因是:他智力超群,在动荡不安、群雄割据的汉朝末年,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他的努力之下,占据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广袤地域。

  我最不喜欢的人是秦始皇和曹操。因为秦始皇修长城时暴力对付民众,搞得生灵涂炭,修完之后留下了无数的骨骸,让人触目惊心啊! 曹操是一个重军事,轻政治的人,搞得民间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其实,政治和军事同样重要。

  《中国通史》让我懂得了许多中国的历史知识,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我初步知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不要整天无所事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为祖国的繁荣安定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6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国通史》上至唐尧,下至明清、民国,历经三千余年,这其中的朝代更迭,风云人物的兴衰,个中滋味谁能评说。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演绎着一部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恢宏诗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叹着时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伟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不过不是感慨着过去,而是想象着未来。

  从过去到未来,流淌着历史的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动,当然也有的泛起一两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澜,但随即与流水同去。可能是这个缘故吧,人们常常对着历史,抚今追昔,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这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不过,历史的长河毕竟是向前流淌的,永远不可能倒流。人们读历史,凭吊历史,感慨之余,总会深化着对今天,对明天的思考,这也是我读《中国通史》最深的体会。

  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镜子,但历史这面镜子,并不是一览无遗地折射历史之光的,这是由于,往事如烟,越远越不真切,再加之写史之人的个人观念,几千几百年后,就不免镜面如雾了。对此,现代大文豪,爱国主义战士鲁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只是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细来。”这就是说,历史是面好镜子,只是使用时,需擦去镜面上的雾气。

  中国的历史,悠远漫长,有五千年之久。中国的历史看上去风云变幻,其实它总是在昭示着一种必然性,那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在不断进步发展,刀耕火种,驾辕铁犁,火箭卫星等等,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的历史,到现在廿一世纪,这其中的荣辱心衰,又有谁能诉说的尽。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常是流血来推动,来验证的,特别是近现代,我们仍记忆犹新。历史的血迹,展示着历史发展的残酷性,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倍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读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要知道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的经济现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国际问题争端上,还显得太软弱,像现在的南海争端,与我们的大国身份不相符。经济上去了,我们可不能就只顾享乐,要知道这样下去,是要挨打的,会给后人留下骂名的。

  因此,我们只有以史为鉴,努力自省,发扬中华民族的韧性精神和进取精神,加快国家的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界民族的强者。

  历史的脚步,尽管有些沉重,但终究是向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们应当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7

  闲暇之余,读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此书是历史爱好者的良好入门读物,从婚姻到军事,从政治到科技,涵盖社会的各个方面,读来受益匪浅,引人深思。自己本身对历史感兴趣,但仅存的那点历史知识荒废多年,《中国通史》使我又重燃了历史兴趣,趁着假期,游历了书中提到的一些地方,感触颇多。

  中秋节,去看了人祖庙,国庆节期间又游览了太昊陵,跟随伏羲氏的脚步从天水追到周口。祖先不畏艰难险阻,为了生存和繁衍,战胜大河的泛滥,融合不同的族群,迈着艰难的脚步,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国家。

  从关西到豫东,从关中平原到华北平原,祖先在这片土地留下太多的脚印。工作地和家乡分处陕西和河南,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父亲",一个美曰"中华民族的母亲",每年都要沿着连霍高速在"父亲"和"母亲"之间走上几趟,不曾留意过沿途的风光,总觉得太过乏味,审美疲劳的黄土,普通甚至略显破败的村庄,跟那些雄奇的雪山、美妙的瑞士风光相差太远。然而,仔细品味,这一路,并非这么简单。沿途四个古都,西安(咸阳)、洛阳、开封、郑州,短短五百多公里,中国八大古都有其四,再加上宝鸡的周秦故地,中国宋之前的王朝都城几乎全部囊括其中,这是一条了不起的路线。再往前追溯,天水的大地湾遗址、西安的半坡遗址、渑池的仰韶、偃师的二里头、郑州商城遗址,一连串的大遗址,在史学界都曾引起轰动。这是祖先走过的路,在这条线路中我们会清楚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这段路程是丝绸之路的东线延伸,正是有了从长安向东的这条路,才使得向西的丝路走的更远。这是文化交融之路,佛教东传与中国文明西渐均是由此路流转。天水麦积山、洛阳龙门,中国四大石窟,这段路程有其二。沿着这段路再向东,便是孔孟之乡,姜尚、管子、老子、庄子均是在这条线路上进行生长和活动,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多半都分布在这条线路上下,知道血脉从哪里来才会明白灵魂向哪里去。

  伏羲生于天水葬于淮阳,连起了东西文化的土壤,夏从西向东统一散乱的部落,商从东方崛起取代西方的夏,周盛于西岐,从西方伐商,取而代之,又被从东方迁徙至关外的秦取代,起于东方的刘邦又攻破西方的秦,随后历经几百年混战,一直到西方的关陇集团崛起建立隋唐,东方的赵氏又在混乱中建立宋朝,至此,东西方文化、政治的更替告一段落。近一千年历史基本演变为南北方的抗衡,北方的元被南方的明所破,生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人入关又打破南方建立的大明,然后南方的革命志士又将最后一个王朝葬送,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启新的篇章。

  吕思勉在《通史》指出近代中国有两种潮流潜伏着,一曰南方势力的兴起,一曰全国皆兵制的恢复。"作历史的人,一定要认此为划时代的大转变,是毫无可疑的","在中国,受世界交通影响最早的是南部,和旧文化关系最浅的是南部,所以改革的源动力,全出于南方;南方始终代表着一个开明的势力".这种判断,从近当代中国史的发展可以得到印证。然而,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放思想。如若北方能够解放思想,打破藩篱,则照样可以引领发展,在中国历史中独领风骚。

  "民族是论文化的,不是论血统的",吕思勉先生在《通史》中这样认识民族,实是高论。中国历史,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交流融合,最终都接受了汉文化,当然,汉文化也不断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才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中国文明,中国文明才有了永不断流的活水,成为了世界上未有间断的原生大国文明。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中国文明与西方的交融从陆路转入海上,逐步发展至天上、网上,文明的冲突也伴随着交流途径的转变,由内而外全面转移,一直持续到当今。

  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强大自我,沿着祖先的脚步战胜困难,是一个新的命题。如何继承并发扬、丰富我们的文化,是每个中华子孙都应该思考的疑问。仔细想来,我们当下面临的困难,与我们祖先经历的生死存亡相比,并不足为惧,只要上下一心,我们依旧会像祖先一样披荆斩棘,浩浩前行。

  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个体如沧海一粟、如一叶扁舟,但正是我们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构成了我们以前的历史,也将构成以后的历史。不管有意无意,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我们都在书写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尽职工作,多思古今,多虑国家,安心而行。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8

  至此启书拜读,两月已。

  此书其宏,非其书本厚,而以其精要之内容和索要之功能。虽历八十余载,亦可为知真史之参,鲜受偏思之影响。

  其一也,史实,以其博识务求已定之论准确,未定之论仅表以看法;其二,也文化思想分析之赓续主线,整书无不透露着文化之主线,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元清四朝及最后东西洋之分析皆是思想之引导;其三也,鲜有迎合与私情,尊重事实,不过多的强植观点,摆事实而启发思考。

  然末,吕先生以民国之社会为优达,一为身处民国无法预知未来之事,其书付梓于34年(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之初);二为其历经清末之无能与各不平等条约之患难、拳乱、军阀之乱,得以安定实为不易,必是幸福的。

  思先生历新中国成立八年而仙去,其心是否欣然,可为一念也。

  读此书,决非一遍便可知其精要,只为粗略,须反复读;

  读此类书,非一本书便可知史之深广,须联系读。

  如是,可知史之一二,以助了解已往,可知我民族何来,又何如此;以助解释现状,知向前迈进。

  读此书,静虞开始是甚痛苦的,一是史记暗示以枯燥(然此书非也),二是书中夹杂简繁与古今话,读之是有拗口,时有识字不清而断续(可辅之以字典),三是时间断续,刚入境时,奈何事务却可不断打断,接续费时,甚是痛心。

  此书已毕,思之续之以何?手边现存组织行为学、传播学各一册,均为极厚的,但却都是可以接续通史的,传播学教人何以有效传播文化、增强影响力,组织行为学教人何以有效掌握组织过程中的方法技巧、提高工作效率,都是我们需向西洋人学习的,当然必需结合民族之“道、和、易”的思维,后可迈步向前。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19

  在《中国通史》的世界里游历了一番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感受到了在长江与黄河的孕育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你吃饭用的筷子,过年长辈给你的红包、压岁钱,你在课本上见到的汉字……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传承,它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

  在《官制》一章,吕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我感触颇深,也十分赞同这个观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越来越兴旺发达,很多老人却还认为:女人就应该好好待在家里。可是女人不是一样能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吗?这只是有的人不能与时俱进罢了。

  我觉得《语文》一章十分有趣:“中文构字,旧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又说:“转注是增加字的一种方法,假借是减少字的一种方法。”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转注”是有相同意义的几个字,“假借”是有多个意思的一个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有着如此大的学问。

  诸如此类......

  吕思勉先生用自己毕生的学问,写出这本《中国通史》,把中国文化展示给了每一位读者,他让我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国大地的风光,让我在战场上看到了战士的勇敢与坚强,让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们穿着长袍,下棋、评茶、奏琴,聊着更多的往事……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0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它拥有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了无比骄傲和自豪。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四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始就说到:悠悠岁月,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仅此几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浪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写照,不是吗?

  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咱们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激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让我们明白了许多的故事……

  来吧!让我们一起阅读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一起阅读古人的智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在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中国通史》。

  在漫长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与成就,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与挫折。《中国通史》这本书追溯历史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文明的脉搏,讲述了我国五千年来的巨大变化。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帝王们的治国之道。

  我发现有一些帝王深得所有人尊重与爱戴,而有一些帝王则遭到了人民的唾弃。这是为什么?我继续细读,便也明白了。前者为人民服务,以身作则,勤俭节约,能够谦虚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的帝王,自然深得民心;后者只知一味的向人民索取,骄奢淫逸,使民不聊生,人民必将反抗、起义。

  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以最简单的来讲。一个领导如果兢兢业业、爱国爱民,努力为人民服务,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他一定就会受到人民的爱戴;相反,他如果压榨人民来换取自己的“好日子”,那他一定会被人民所唾弃,总有一天他会得到应得的下场。

  “民无信不立”,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而不在于帝王。我们也要多读经史,可以吸取更多的知识与营养,当我们踏上历史旅程,也许会发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2

  我喜欢历史,书成了的了解历史的方法。《中国通史》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武昌起义*清朝,从仓颉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开发了第一条铁路,从夏朝以前的禅让制到后来的世袭制……

  在中国历,大的有两个时期: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在汉文帝时期,那时国家富裕,人民安乐,没有贪污、腐败现象。外国都不敢来侵略,只是偶尔小小地打扰一下我国的边界,他们是怕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国家了,统统俯首称臣,而且还每年都送一些他们的特产进贡给我们的皇帝。在汉朝时候的中国,可是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很发达的一个阶段,那时的外国还都是落后的奴隶社会呢!

  我非常喜欢《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结晶,还把历史长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诉了我,让我不能不去喜欢。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3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4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中国通史,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书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曾经令万人空巷,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国历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此书主要分十一个部分,分别是:史前神话传说、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两宋时代、元朝时代、明朝时代、清朝时代与近现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隋唐时代的《杨坚建立隋王朝》,因为文中的隋文帝勤俭节约,把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当时他们储存的粮食一直到隋王朝灭亡20年还没有用完。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虽然不用像他一样功成名就,但是要努力不要花不必要的钱。

  读完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昭君出塞》等。知道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狄青、李清照和李自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5

  这些日子,早课读了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下编。

  先生写的通史原是作自修教材用的。通史分上下二编。上编以文化为题,以科目为纲,涉及民族,宗教,政治,艺术种种。下编以政治为题。由上古始,安年代先后,写到民国当时。通史不拘一朝,旨在国之变化,非论一姓兴亡。吕先生学问自不待言,其文笔尤为可亲,所著通史体例亦有别于编年、纪传之固例。甄别史料,论述有章,臆其所志,概非只是考究之详尽、论述之深刻,而是求学者之通达。

  为何要读史?一者,读史可以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经史一也,由史而悟道,于是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又者,读史乃是传承。史者,文明在焉。史在国在,史败则国亡。生于斯,长于斯,不知其史,是不自知,是亡其国。先王之道不可弃也。读史里头有每个国人应担当之责任。

  吕先生是明了三民主义的。我虽不才,志向却与先生一样。民族,民主,民生,民为邦本。天下为公。先生说的是。国之未来,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我国人里的每一人。

  于是想起李中堂的一首诗来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6

  提到中国历史,许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中华上下五千年,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上千五千年是怎么组成的。对于此,有一本书在其开头就给出了答案,它引用了《汉书律历志》、《史记五帝本纪》来向读者详细地说明这一由来,它就是《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着实是一本耐读的书,毕竟其作者阵容也是三位史学大家。

  比如书中讲到孝文帝的改革,介绍了历史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讲了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到最后的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投身其中,仿佛置身于当年之景,极大勾起人的求知欲。

  其上部书,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下部书则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这本书描述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学和学术领域的发展不同类别。

  《中国通史》在秉承史书严谨的基础上也带有几分趣味。

  首先,这本书到处到处都是新知,看了这本书你才知道,陪伴了我们大半个童年的还珠格格竟在这本书中找不到一点蛛丝马迹,并且司马懿不是一个法师,李白也不擅长打野,才知道“既生瑜何生亮”只是一个笑话。

  其次,这本书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对社会分析极有自己的观点,可谓“成一家之言”。书中给出的几个观点颠覆了教科书所带给我们。

  以汉武帝为例,教科书中的他是无比光辉。而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大致是:汉武帝并没有大的谋略。汉武帝只是不喜欢多作为而已,不像那个始皇帝,横征暴敛,做的很多,给人民的负担加的很重。其实在私有财产制度之下,人人都要谋生,你只要不去扰累他,他自然会休养生息,日臻富厚。而在接下来一章里,他又说:“武帝生平溺于女色,他大约是个多血质的人,一生行事,全凭一时感情冲动,安能有深谋远虑?”

  读到此,汉武帝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是否被颠覆了呢?

  再者,读《中国通史》着实需要强大的历史功底,书中引用了大量史书原文,繁多的古代地名,制度,不了解历史背景看起来只能是一脸大写的迷茫。

  比如在十一章《实业》中,讲到农业的时候,一段话里面就引用了《汉书艺文志》《管子》《齐民要术》《周官》《农桑辑要》《农书》《农政全书》这七本书的内容!为了读这一本书,我在百度中徘徊再徘徊,还是诸多不解。

  老话说:读史使人明智。书中介绍了很多经验教训。

  其中财产一章中,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史的叙述,着重说明了中国历代社会改革思超的主流。

  西汉末年王莽结合儒、法两家思想进行改革却完全失败,根本原因是国家是阶级时代的产物,统治者总是要剥削人民,因而引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彻底完成有利于人民的社会改革。

  读过《中国通史》后,再纵身于历史长河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那平静的溪流,而是新的波涛汹涌的壮阔。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7

  利用了假期的时间,我阅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记载了从史前前史到战争前的清朝。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在中国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探索的历程。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可原始生物出现在地球已有33亿年之久是由黄帝统治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火是由北京猿人发现的。由西侯度村发明的西侯度文化。

  紧跟着就是家天下时代的夏朝,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大禹死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国最早有奴隶制的社会。夏朝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前后经历了471年,可以说如果没有夏朝就没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光辉的文明历史。然后夏朝被商朝所灭,商人传说是帝尧之子的后代。

  由汤建立的商朝经历了317代31王直至被周所灭,商出现了刑罚、监狱、农业、手工业,还有大量的青铜器物和早期货币,还发现了甲骨文,商在世界文明史上有重要的位置。我知道后面就是周朝,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大变各时代和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他历经了八百多年。而后东周六国涌现了很多人才,给中国史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大文学家教育家孔子,老子等都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秦国、汉朝、东汉、三国时期、晋朝等历朝历代都有在推动着中华民族前进。

  我知道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修建了万里长城、知道了刘邦建立了汉朝,还有杰出人才司马迁写的《史记》,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三国时期,也有许多杰出人才比如诸葛亮、司马懿、曹植、孔融等。还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宋朝诗人王安石、司马光、朱熹,书籍《宋词》。画家李松年。元朝是由蒙古人统治的吴承恩的《西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清朝英雄郑成功,蒲松年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慈禧太后与洋人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硕大的北京城留给了外国人、洋鬼子还有战争,都是我们中国人民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的耻辱。从历史文明萌生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八国、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先以亚洲东部这块神奇的土地为舞台,演绎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我作为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好好学习,把五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8

  看完了中国通史,给我六下印象最深的3个朝代已说了2个,最后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清朝之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朝代,秦始皇的脑子聪明的难以想象,竟然能统一全中国,可见他的头脑有多聪明。可是,秦始皇也有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使用民力,做什么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还是没有度过被灭亡的厄运,可是,虽然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伟的,并且,秦朝还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秦兵马俑,可见当时秦朝的发达与鼎盛。秦朝急政暴虐,从而导致了迅速的灭亡,着也让人感到有积分可惜。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着一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如过我门没有统一,现在的我们就回是一盘散沙,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门在一起,才可一抵挡住外面的攻击。

  着就是我读过中国通史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后来看看中国通史,你就会对没个朝代更加的了解!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29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中国通史》这本书,里面的故事大多是关于古代著名人物的事迹,和著名的一些战役及我们中国从以前到现在的发展与变化。现在,就让我来给大家简略的介绍一下吧!

  在这本书里,讲了三国时期、唐朝、晋代,其中我最喜欢三国时期的故事,里面有诸葛亮把司马懿险些烧死、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孔明借东风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孔明借东风,一次,曹操来犯东吴,大都督周瑜准备好了火船,想火烧曹军,可老天爷就像是在和周瑜作对,使周瑜的计划落空了,因为这个,周瑜生病了,他的下士鲁肃向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来到了周瑜的床旁边,答应可以向老天爷借三天东南风,周瑜听后大喜,病一下子全好了,过了几天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大败曹操。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心里面感慨万分,想说一些话:《中国通史》这本书,写得非常好。里面的故事就像一座船,载着我们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这本书还是一座楼梯,可以让我们更快的走向成功。这本书更是一架崭新而又漂亮的飞机,载着我们在知识的蓝天中飞行。这些用处极大的知识,这不正是我们这新一代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吗?

  听了我的讲述,大家是不是心动了呢?那就快买来去看看吧!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0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1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历史著作而言,仅影响深远,卷 浩繁者,就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至于《二十四史》,则更是浩如烟还非一般人能看的了。

  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历史了。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大潮中,人们都忙着去发家致富,换思维,赶潮流,文史艺术性的东西自然被冷落了。

  不过作为教师,受职业性质的限制,无暇他顾,工作之余,偶尔“旧病复发”(从小喜爱文艺),翻看一点文史之类的东西。

  近日看到一本《中国通史》,(课外阅读经典丛书之一),颇受启迪。其实这本所谓的“通史”,并不是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著作,而是本能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历史故事。该书文字简练生动,明白如话,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叙述了上至远古传说,下至“五四”运动中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对于一部文明史,虽然挂一漏万,倒也略见一斑,好像把气象万千的上下五千年浓缩成一个五光十色的玻璃球,岁小巧玲珑,却熠熠生辉,融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对于青少年朋友,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中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性格突出。如尧舜禅让的高风亮节,姜太公助周灭商的聪明睿智,伍子胥、勾践的“隐小愤就大谋”,屈原的爱国情怀,刘项争霸,三国割据;唐代的“贞观之治”,宋代的“安史之乱”,成吉思汗的“威震四海”,康熙皇帝的“平定三藩??,还有那一位位起义领袖,一个个草莽英雄——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千百年来,教育着人们,激励着后昆,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这几年小学阶段及有专门的史地教材,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比较贫乏的,让小学生读这本“通史”,很有必要。该书虽简单,但作为“史”,毕竟是按朝代顺序排列的,有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跟着历史电视剧不同,所以建议青少年朋友,尤其是小学生,不妨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2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

  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 篇33

  现代中国史学四大家是吕思勉、陈寅恪、陈垣、钱穆四位先生。这个暑假因为看了《秦时明月》的动漫,所以想要了解一下真正的中国历史,就迫不及待买了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拜读这位史学大家的经典。在前面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了解到先生所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抗日战争进行的如火如茶,先生为了满足大学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用简单易懂、精练上口的语言,写下这本堪称经典的通史。

  由于时间关系只看了上编。

  上编主要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管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十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部分。

  第一章婚姻,我了解到并不是古代社会一开始就是一夫多妻或者现在的一夫一妻。“人类的婚姻,是以全无禁例开始,逐渐发生加繁其禁例,即缩小通婚的范围,而成为今日的形态。”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由于家庭分工,男子地位逐渐变高,地位也就高于女子。进人谈到古代婚姻总会为女子鸣不平,说妇女地位太低,男女婚姻不自由。但其实是从宋代理学兴起,对人的束缚加紧,妇女的地位变低,婚姻也愈来愈不自由。婚姻在古代是两个家族的事情,个人价值时常被埋没,儿子长大娶妻父母就近于调谢,反有悲伤之意,不同于今日婚姻看做个人的事,是结婚者的幸福,多有欢乐的意思。我又了解到女子的离婚在后世较古代难,古代的财产带家族共有的意思更多,女子离婚后不怕穷无所归,后世的财产多为个人所有,所以女子离婚后家族多不愿抚养,理学以后,离婚女子又被贱视,所以后世离婚女子很凄惨。

  第二章族制主要讲家族、宗族的行横和发展。“人类愈进步,则其分化愈甚,而其组织的方法亦愈多。”从女系氏族,到后来的父系社会,都是血缘为基础,宗族制度越来越严,族制越来越复杂。姓氏的变迁也与族制有关、与婚姻有关。到后来选举制度重门阀、重家室,宗族观念更加强了。中国古代往往一个家族都在一个地方,故看到三国里面有“弘农杨氏”“颍川荀氏、陈氏”等这样的郡望。而到如今的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多以小家庭为主,族制在现代不被看重。第三章政体国家、社会的形成。从古代的氏族部落,到夏朝开始的奴隶社会,再到春秋战国的封建社会,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完善。中国古代政体的君主制色彩强烈,君主的前身是氏族的族长,所以继承法即氏族族长的继承法,母系社会兄终弟及,父系社会父死子继。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封建社会的概念。今人所说的封建社会不同于古人之说。古人所说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源于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宗法制,今人所说的封建制是指徒弟私有制、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本质不同,需多加注意。再说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君主专制也好,中央集权也罢,大体上都是愈来愈集中、愈来愈强烈,当然个别的分裂时代是有所下降,但大体是趋于,上升。一-直到清朝的行省、军机处的设立,君主制和中央集权都达到高峰。这些也就是近代中国改变政体的阻力如此之大的原因。

  第十一章实业、十二章货币连在一起说,也就是关于经济民生方面的。说起实业,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农业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农工商三者以农为要,以农为本,以商为末,重农抑商,重本抑抹。农业很重要,现有农而后人类得以生存,进而有工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科技、文化也大多与农有关。但农业的进化也是有很大阻力:讲究农学的人太少;土地公有,个人利益和公益冲突,;土地私有,兼并盛行,耕者无其田,大地主官僚则纵横阡陌。而工商业的发展则在春秋战国时期、两宋时期比较繁荣,宋朝商品经济发达,甚至有一种说法,若没有王安石变法的干预,中国在宋朝就能产生资本主义萌芽,说不定就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到明清,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但由于中国的经济受政治的影响太过强烈,萌芽-一直都是萌芽。至于货币,跟大多数国家一样,最开始的交易是以物易物,后来是贝壳、盐、羊等充当--般等价物,再后来经济发展产生货币。古代最普遍的货币大约是贝,后来多为铜钱。铜钱的样式也多有改变,比如秦朝半两钱,汉朝时汉武帝五铢钱,到后来王莽改币制,光武复五铢钱、董卓废五铢铸小钱。货币制度发展比较复杂,宋朝的时期产生交子,纸币出现,而后明朝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改金本位为银本位。晚清、民国时期的货币多样不提。

【《中国通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通史读后感05-08

《中国通史》读后感07-11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05-06

中国通史的读后感范文07-02

关于中国通史的读后感01-07

《中国通史》读后感(精选7篇)04-19

《中国通史》读后感450字10-20

《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08-27

《中国通史》读后感800字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