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三篇
《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作者是美国作者洛夫。本书主要讲述了当前儿童与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的社会现象与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以及这一现象带来的危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一
《林间最后的小孩》这本书讲述了现在的生活里孩子都没有时间大自然里去玩,也不可以建造树屋。渐渐地,孩子们不喜欢自然环境了,每天都投入到电脑、视频和游戏中,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很向往大自然。现在,人们推出了一种新的屋顶,叫“绿色屋顶”,它更环保,希望大家能使用的故事。
我觉得人们应该让孩子们到大自然里去玩耍、嬉戏,去感受大自然的风光,而不是让他们整天在自己的家里玩游戏、看电视。希望人们能让孩子去发现,去探究,去采集标本……那可比在家里好玩多了。
在我们周围,很多孩子也迷上了躲在家里玩游戏,我希望大家都能去户外游玩,能在森林里嬉戏,让我们的欢声笑语洒满每一块草地。让林间不再只剩最后一个小孩。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真是受益匪浅。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二
当今,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危险的地步!尤其在中国,应试教育、互联网、电子产品时代几乎使我们成为与自然彻底决裂的新物种,再加上城镇化的浪潮,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独生子女缺少伙伴的家庭土壤,自然界的儿童已经成了濒危物种。
农村孩子最缺的是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城市孩子最缺的是农村孩子的大自然。失去自然的童年,也就失去了童年的本质。
童年最好的教育一定是让孩子在整个世界玩耍和学习实践相结合,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启发、讨论......培养孩子的学习力,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每一位成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处世,无不深深的刻着童年的烙印。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一旦脱离了自然,也就失去了灵性。人类在大自然中的体验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大自然给予我们温暖、坚强、包容、力量......同时,大自然也给予我们严寒、恐惧、凶恶、报复、凶残...大自然给予我们每个人最完美的人生。天人合一,缺失自然的生命会不断枯竭,乃至退化、绝种。科技越发达,自然越重要。
大自然不仅滋养我们的精神,同时也承载着我们的生命。儿童时期怎样面对自然,以及将来他们怎样教育自己的后代面对自然,将会决定我们孩子未来的生活、工作、家庭、人生和事业等所有的形式和形态。
接触大自然最好的方式不是旁观,影视...而是亲自感受体验。一旦父母的思想观念限制了儿童的户外活动和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正是孩子未来人生可怕的开始!
自然的,绝非人工的。种植、园艺、户外活动、散步、露营、钓鱼、狩猎、远足、挖泥土、采集标本、登山、观海、探险......这一切都是必须亲身经历的。凡是从小缺失的,日后必定加倍甚至数倍补偿。
孩子们一定要在自然里自由玩耍,随心所欲,而非人工的。人一旦失去自然,人就失去了本性。人与自然的接触和联系,对心理、生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大自然和食物、睡眠、运动一样同等重要,大自然是人生路上每个阶段的.加油站。
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自然是有灵性的,与自然对话,是医治身心健康最有效的良药。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的快乐是孩子身心健康获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社会越浮躁,人类越要亲近大自然。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三
《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是一名美国人,理查德·洛夫,其著有7本关于家庭、自然和社区的著作。他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文版的序言中写到:“20xx年一项对16个国家的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中,87%的母亲表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孩子玩耍互动,也有54%的母亲表示希望自己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浑身搞得很脏......”可能最有趣的是以下这个数据: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的确,当我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想我是震惊的,继而又是痛心的。人类与自然的日渐疏离,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日渐现代化的社会的崛起,那清澈见底的小溪、生机盎然的森林,一望无际的原野却等同的在一点点的流失。人类成为了蜗居在钢筋混泥土丛林中的动物,围绕身边的是大量的工厂废气、汽车尾气、嘈杂的噪音;成为了高科技产品的奴役,被它一点点的蚕食,自己却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还记得之前看过的一则电视广告中,一辆SUV沿着一条美得令人窒息的山溪疾驶,而在后座上,两个孩子正盯着车载显示器看电影,全然不觉窗外的美景。当看到这一场景,一种百感交集的心情油然而生,是痛心、是失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一种岌岌可危的地步,而这种关系可能会触及到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理查德在也在书中指出,儿童与自然的脱离有一些直接的后果。例如:它会造成感官的逐渐退化,造成例如肥胖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病态。间接地,它则损害着儿童的道德、审美和智力成长。
孩子们在学校中学习世界各地的雨林,但是却不了解自己身边的森林,作为教师和家长,面对这一现象,是否想过那些生硬的黑体文字究竟有没有使孩子们的知识有所充盈。对于孩子们来说,一头初生的小羊羔,一只河里的小蝌蚪,一块怪异的大石头,带给孩子们的想象和探索空间是巨大的。他不会像电子产品会“偷走”孩子们的时光,不同于老师课堂上生涩的讲着那些没有眼见为实的东西,她会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在陪伴中疗育那些可能有点不如意的孩子。有时,自然也许会带给孩子们恐惧,但敬畏其实自有深意。
让孩子们在自然中学习、在万物中成长,是中国的硬是教育下面临的重大挑战。理查德在书中给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包括种植和园艺之类让孩子亲近自然的传统方式,更多地带孩子走进自然,户外活动、散步和露营,野外垂钓和野外动物观察,等等。这也得到教育理论的新支持。
加德纳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起初提出的7个智能:语言智能、逻辑和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之外,又补充了第8个智能“自然探索”或“博物学家”智能。这是指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自然界的各种事物,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对物体进行辨析和分类的能力。
我们需要重建与自然的联系,归真返朴,正本清源;需要不断地走进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动物和植物。网络和现代化设备并不是说不可取,而是应当是我们更密切的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桥梁和枢纽,而不是封锁和屏蔽。我们都需要走进自然,花上一点时间去嗅一嗅路旁的小花,听一听小溪的涓涓流水,在自然的怀抱中感受其雄浑与壮美。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贯穿一生。”
【《林间最后的小孩》读后感三篇】相关文章:
居在水乡园林间散文10-06
班班林间鸠寄内欧阳修诗词12-28
最后一块拼图的学生读后感04-18
最后一片叶子英文读后感01-06
最后的醒悟作文09-09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11篇04-12
最后的抱怨的歌词10-19
小孩退烧最好的办法11-18
小孩满月的祝福短句03-31
最后的最后,你还是将我错过爱情诗歌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