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时间:2021-01-28 08:01: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

  一直以来,我都对这个在撒哈拉大沙漠走出来的奇女子情有独钟。阅读她的文章,总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了解她的经历,让我对人生的意义豁然开朗。这个奇女子,就是《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三毛。

  三毛是个热爱自由、热衷于幻想,并且不愿与任何繁复妥协的人。当三毛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大沙漠时,她蓦然感受到了那份属于前世的乡愁。从此,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去那片荒凉的土地,不惧黄沙漫天、风声四起,不为做个女探险家,只为了圆一个心愿:“那里有属于我前世回忆的乡愁”。

  于是,三毛来到了撒哈拉,来到了这个叫做阿雍的小镇,住进了一个小而破的房子里,《撒哈拉的故事》由此展开。尽管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有的只是漫漫黄沙和骄阳的炙烤,但三毛和荷西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开始自己动手装修房子,为了省钱,甚至用装棺材的木板箱子来做家具。很快,他们就将自己的家装饰成了撒哈拉最美的房子,一个美丽圣洁的殿堂。于是,他们结婚了,最能知晓三毛心意的荷西,送她了一副骆驼头骨!这对富有生活情趣的夫妇,带着一双慧眼,探寻着撒哈拉的故事,正如同三毛所说:“这一次直渡撒哈拉,我们双双坠入它的情网,再也离不开这片没有花朵的荒原了”。

  三毛的文章,永远都像是在用一种很温暖的口气,向我们娓娓道来她在撒哈拉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华美的辞藻,却有富有征服力的语言,字字珠玑,打动人心。“人,真是奇怪,没有外人来征服你,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价值。”多么富有哲理的语言啊,但细细品味,又是多么符合我们的心理啊:那么多人总是会感到自卑,究其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可假如被许多人虚伪地称赞后,即使你做的并不完美,却也会在别人的言语下滋生傲慢情绪;“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这话使书外的我感同身受,生命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又何必惶惶终日,或是平平淡淡度过这一生,我们都应明白一个道理:既来之,则安之。

  三毛征服我的,不仅是她那孤独自闭的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情感历程,也不仅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流浪故事,还有她那些自然天成的真性文字,以及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正如同她自己所言,她是灵魂骑在纸背上,红尘不悔追梦人。

  正是她那份敢做敢爱的真性情,才造就了她妙笔生花传天涯的极致人生。

  而这份绽放在沙漠中的美丽,还在每个读者心中延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2

  开始深层次的去了解三毛源于老师的推荐,源于《撒哈拉的故事》。

  我是个不爱读书的人,尤其是小说之类的,但是《撒哈拉的故事》改变了我,是她影响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习惯,拓宽了我的视野,懂得了人情世故,是是非非,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潜移默化的促使我的成长。

  美

  一个人的美到底来源于哪里?是外在的浓妆艳抹还是内在的修养和气质?如果你知道三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无论是从现实生活中还是从她的书籍上的图片,不难发现,三毛是个不折不扣的“村妇”形象,不烫不倦的头发,素面朝天、不施粉黛的面容,但是谁又能说三毛不美呢?她让我觉得一个女人的美绝不来自于好的装扮,不来自于临水照花的娴雅气质,而是来自于内心独自面对的勇气,是一种对待事物的平和心态和自信的表现。即使在沙漠那种恶劣的环境下,三毛依然能够乐观的面对生活,在荷西面前能够毫无掩饰的表露自己的一切,我觉得那就是一个女人所应该拥有的最本质的东西。什么是美?自我就是美。

  爱情

  爱情是没有国界的,爱情是无期的,爱情是无条件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个傻瓜放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不要,而跑到除了沙子还是沙子的沙漠去呢,我想只有三毛了吧,还有为了追寻爱情而一直追随三毛的荷西。我很是佩服三毛的敢想敢做,更钦佩荷西为爱而放弃一切的意志,这不是言情小说,而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他们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诺言,在酱醋油盐的平淡生活里有的只是默默地追随和依恋,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成长经历,却使两个人在异国他乡扎根生长,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一旦选择了就无怨无悔的赋沙漠以生气。

  在文章中三毛从没有提及与荷西有什么不愉快的情节,他们永远生活在冒险的快乐之中,但是我从来就不相信他们的爱情中没有羁绊,也许他们并不向对方表露,因为身在异国,值得依靠的也就只有彼此了。在三毛的经历中,曾经的失去也许是她平静的接受这段沙漠爱情的根源,所以,对于过往,淡漠比深究来的更加实在,眼前的才是值得珍视的。

  生命

  三毛曾写道:“生命,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地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在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地事。”在我二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没有体验过生老病死,也没有感受过人们所谓悲喜交加,生活就是这样,跟烧水一样,开了自然就沸腾了。我不知道生命对于三毛意味着什么,人间的戏剧化情节似乎都曾发生在她的身上,悲伤的、激情的、探索的……

  记得<死果>中三毛对荷西说,也许我本身一直就有结束自己的欲望。也许是对于生活已经没有些许的追寻,在地球的另一片国土上,面对陌生的面孔已没有了曾经探寻的欲望,从撒哈拉到美洲之行,看得越多,对自己的生命越是一种冲击。生命诚可贵,可是当淡漠一切的时候,生活的价值也就只是观日升日落了,不要去追究三毛的离去,对于一个洒脱的人,在命运的问题上也是一样的,难道不是吗?

  我想每个人对三毛的评价都是不同的,但是就《撒哈拉的故事》而言,不能否认,三毛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在异国的所见所闻,而是她的体验让她自己收获了什么,她的笔尖给读者带来的什么。

  现实不需要太多的作家,就像只有一个三毛就足够了,可是偏偏我们都是生活的作家,只是没有用文字描绘出来,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活的体验,用心感触高于一切。美貌、爱情、生命,先天的、后天的,该来的、不该来的,还有什么比现实更重要,所以,请记住,不要粉饰,用心去感受生命里的每一个瞬间,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而且,来的更加实在。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3

  三毛的作品让人感觉很真实。从真实入手,围绕真实生活写作。

  开篇,是母亲寄给三毛的一封信,信中和所有母亲相似的对女儿生活的担心,挂念。其中,提到全家人为女儿第一篇刊登到联幅上的“沙漠中的饭店”而兴奋不已。能看得出来,家人以三毛为荣。十分赞同她的写作,也支持着她的生活方式。

  看到题为沙漠中的饭店,原在想,沙漠中有饭店不是很正常么,以这入手,会写得出什么。但是,资料另我为之一震,原来“饭店“是她自己的家,她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能把家里寄来的粉丝煮成好多菜色,还做了紫菜卷,她的丈夫误以为那是复印纸卷的,甚是搞笑。他们的日常对话,能感受的`到真实却不乏幽默。国界的区别,没有阻碍他们,反而使生活更加充实。

  在撒哈拉这个除了满地黄土还是黄土的地方,他们结婚了,经过繁琐的手续。他们最后戏剧性的等来了结婚。我想,每个女生都期望自己穿上婚纱,风光得结次婚,但是,三毛夫妻那天穿得很普通,荷西没有西装笔挺,三毛也只是穿了简单的衣服。婚礼简单中的简单。没有一个血缘亲人在场,但是他们似乎也不大在乎,或许他们的心早就约定一齐。对于结婚礼仪只但是是个形式,三毛是个并不喜爱繁琐的人,追求自己的简单。个性自由,更不拘于小节。

  不得不佩服三毛这个人,她各方面都会一点,可谓玲珑八面。她在当地当有时候是一个“小医生”,由于当地思想极为传统,许多妇女得病之后宁死也不愿去医院,只正因医生是个男的。看到这,实在可怜那些落后地区的妇女,她们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学习的权力,辛苦一辈子,脑袋却没有一点知识。甚至当地女性连数数都不会,不知道自己的年龄,可怜可悲啊。但是,三毛对那些周边妇女的帮忙很大,她用自己各式各样的药,帮别人治点小病。

  说起当地女性的可悲,其中有个小故事是娃娃新娘,听到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小孩子过家家酒,小女孩成为新娘,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只是游戏,但三毛叙述的是一个真正的娃娃新娘。女孩才十岁,就在所谓的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素未见面的青年男子。十岁,在我们眼中那是最单纯,最开心的时刻,不用忌讳做错什么,是每个父母心中的宝。但是沙拉威可怜的女孩才十岁,就被“卖”为人妻。故事中,不时写到女孩的无奈,三毛的“愤怒”她极不忍心看到这样的场面,却也为止无奈。

  故事中还提到了三毛与丈夫因寻化石而落入险境,在危急关头,三毛的急中生智,她过人的胆量得以体现。还有沙哈拉威女生的洗澡的故事,很好笑,却不免让人深思。还有一个为爱追求得疯狂的可怜男子。让人可怜又可恨啊。

  三毛与丈夫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虽然住在贫困区,但家里的装饰,都是由自己辛苦布置起来。用棺材板制成桌子,书架等。但确实是充满艺术。他们在精神上追求,不拘于物质的消耗。不富裕,甚至说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世界却是丰裕的。正本书一向让人沉静于淡淡的真实喜悦之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4

  一向对三毛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大抵是心下羡慕有人能够活得如此洒脱不羁,爱她对待生活的态度,一向寻求自然与单纯,从台北到德国,从撒哈拉到美利坚,她的一生似乎都是一个传奇。

  对于三毛所有作品都是钟爱的,如果必须要选取,那还是会选取撒哈拉里的三毛。如一朵艳红在沙漠里绽放,沙漠的热度和躁砺让她显得那么饱满、奔突,她满头的黑发和遮挡于后的眼神,有着生命最亮眼的光芒。这段故事记叙着她与荷西的幸福,记录着琐碎的烦恼、忧愁、快乐。同时也带给我从未体验过的沙漠风情。三毛说她第一次见着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了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我想以前甚至是此刻,有很多人正因《撒哈拉的故事》,而爱上沙漠,开始对流浪产生憧憬。从她的小说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遥远而又新奇的世界,我们能够想象她在沙漠里一步一步行走的模样,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不曾想象过一个现代人在荒凉的沙漠里会是什么样的生活。必须不是像她所写的那样浪漫,必须有许多艰辛和阻碍,而她居然凭着一时的冲动就拎着少少的行李就去了撒哈拉,因此从中我们还能够读到三毛对于沙漠的渴望是内心洋溢而出的一种对生活超逸不俗的态度,她的浪漫奇想总是能够为枯燥艰辛的沙漠生活制造无限情趣,就连痛苦也好似扎着蝴蝶结的。在三毛的笔下,她还原了一个女生的本性——天真,热情,心中充满了爱与感恩。一个女生,和自己心爱的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贫瘠,甚至是落后的地方,却从未对生活失望,我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信念支持着这么一个瘦小的身躯。我想正正因不知道和许多的无法解释,因此我们会心生羡慕。

  人们常说,文字如人,三毛的文字,向来都是质朴,感人。阅读她的书,仿佛你是在跟她交谈,而不是在读她的书,就像别后的友人在向你诉说着她远行的故事,不加任何修饰。看的时候舒服,放下时却是如此的感动。

  三毛曾说:“如果选取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正因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我想往往过于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化的人,容易选取决绝的方式去到达超脱和升华的境界。但是不管怎样说,她一向都在追求她生命中定义的完美与幸福,三毛的心里一向深埋一份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支撑着她,正如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味道。

【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相关文章:

《亚马孙遇见撒哈拉》读后感04-13

关于成语故事的读后感范文(精选11篇)05-31

范仲淹的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12篇)12-01

关于寓言故事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04-26

关于成语故事的读后感(精选3篇)05-30

《鲁迅爱书的故事》读后感范文12-26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说课稿3篇11-12

再读三毛:撒哈拉的落花02-10

《撒哈拉的变迁》阅读题及答案11-18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的读后感范文(精选24篇)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