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

时间:2022-10-19 10:16: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精选7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精选7篇)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 篇1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是牛津通识读本系列之一,作为政治学入门书籍,该书用极其简练的语言介绍了(西方)政治的历史、现代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建立、政治实践、政治科学等内容。此书虽为“通识”读本,却并不是那么平易近人。语言高度凝练,内容却几乎无所不包,且观点倾向较为明显,适合积累一定政治学知识后再阅读。因此作为入门读者,此处只是捡一些细枝末节谈启发。

  一、由政治与哲学的不同联想审慎

  本文提到了政治与哲学的不同。“在政治中一切都是真实的……人们真的流血,真的死亡。政治艰难地支撑着一个平常的世界。”“而那些将人的经验化解为观念、眼界、知觉元素、价值观、主流、文化等等的哲学家们,他们将摧毁这个平常的世界。”

  有老师讲过,哲学的最高美德是智慧,但学政治的人必须记住,政治的最高美德是审慎。这提醒我们,尽管政治与哲学有所交叉,却是两个不同的分野。政治作为人类生活框架的支撑物是无比现实甚至严酷的,施密特甚至说“政治的最高形式是杀人”,因此审慎使用权力无比重要。在政治中,任何东西都不是纯道德的,也不是纯经济的、纯精神的。哲学是形而上的部分,尽管政治哲学探讨政治应该拥有何种价值,这种探讨也应该建立在对政治的事实把握之上。

  二、由政治的本质理解政治家的技巧

  作为服从的道理和反抗的缘由的集合体,政治是需要说服的。如果不需要说服立场不一的人,而是用暴力实现统合,那便是专制。本书认为代议制民主中的政治家需要具备寻求众人都能接受的立场的技巧,将相互冲突的利益协调起来。比如高明的政治家对一部分听众发表一种意见,却能让另一部分听众听不出他本来的用意,这种技巧能使见解、态度大不相同的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会,而肤浅的人只觉得他们立场含混、不确定。

  因此,聪明的记者会去分析政治家的讲话,解码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信息。而政治家决定一项政策时不仅要有可行性依据,还要找到在听众听来确凿的理由。其他人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政治家则必须考虑言论的影响,既是为了规避风险,也是为了更好说服。

  三、从正义看待务实

  作者认为政治是驾驶国家这艘航船的艺术,需要凭理想指引方向,其中最有用的导航工具是正义。“正义就是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虽然难以完全实现,而且不同时代含义各异,却可以作为一种理想。我们也不能认为正义只存在于某个尚未到达的远方,“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公正,而且我们的社会在某些基本的方面已经实现了公正。如果这不是事实,我们就无从认识公正。”这有点类似于“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我们追求更好的社会,也要知道更好的社会正在实现。借用某位学者的话说,“当外国不敢打中国、当中国不再有饿殍、当饿殍有了上国衣冠、当有了衣冠的部分人变成衣冠禽兽,这就是河清时与太平时了。”仰望星空,并不意味着要飞到星星上去造天堂,那是乌托邦。我们知道美好不在别处,让星光照亮我们的脚下、眼前,这便是务实。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 篇2

  不同于一般口水式的畅销书,本书从大脑神经作用、身体情绪反应等普及型常识,讲述“边界”不清给我们日常工作生活带来的不必要压力。

  所谓“自我边界“,就是有能力区分自我/他人、与我相关/与我不相关的事物。多问一句“这是我的问题嘛”,能快速帮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保持的距离/边界。

  这样我们既不会为过度付出而忧桑,也不会为他人的反应而忧虑。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只能对自己与自己的言行情绪负责,而无法对我们的言行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或者说他人对我们的言行所产生的反应负责。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对自己所能负责的言行/情绪,采取有效的行动。如果出现别人对我们的言行反应,对我们产生影响,这才是我们的问题。

  而搞清楚边界,认识到我们不过是通过他人的防御机制了解他人,就能轻松做到“理性的距离感”或者“客观的第三人视角”,也就不会为无能为力的人/事消耗精力。

  即便那是我们最亲密的爱人、子女、父母、闺蜜,也是如此。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 篇3

  这本书告诉我们该如何运用边界心理学理论来进行情绪管理。边界是什么?就是区分“我”和“你”的那一条界线。正因为有了边界我们才能划分出问题的归属权。对于本该由别人负责的问题,我们才不会有愧疚的情绪出现。《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个人边界模糊,最直观的结果就是会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或者把自己的问题丢给别人,从而就变成依赖者和被依赖者,成为了自己或者别人的压力。但是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不是超人,他人的问题带来的压力加在我们的身上,成为了愤怒、伤心、焦虑等情绪的来源。

  想要设立自己的边界该怎么做呢?边界把个人空间一分为二。对内,我们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要不要读大学、做什么工作、是不是结婚、要不要生孩子,这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是我们自己该负的责任。其他的人包括我们的`父母,他们可以给我们提意见,但听不听在我们,我们没有必要按别人的意见去生活。对外,我们也不需要过度干涉,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给别人的问题提意见,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往往会期待,期待别人会按照我们的意见去做,这完全没必要。提完意见,剩下的就交给当事人自己去处理就好了,我们就不用管了。遇到事情先想一想,这个问题是我的吗?该由我来负责吗?这可以避免别人将问题推给我们,我们也可以接受不必要的压力。边界设立好了,剩下的就是去尊重他。人类都有一种主人公错觉,会觉得自己是主角,觉得周围的事物和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发展去反应。我送了你一件礼物,某宝上女朋友都感动哭了的那种,你就应该高兴啊;我给你报了钢琴班,你就应该认真去练钢琴啊;休息日不去相亲,我怎么抱孙子。这些事本意是好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造成困扰,这就是对他人边界的侵犯。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解释边界理论。

  边界模糊不清,是我们的常态。那么如何有效排解边界模糊带来的情绪呢?运动是不错的方式,像跑步、游泳、健身,利用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激素的释放,让我们产生良好的感觉。想象力也是有效的方式,比如当我们愤怒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报复的场景,在想象中释放情绪,毕竟这不会伤害到谁。还有深呼吸,它可以通过改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来让自己放松下来。充足的睡眠也有帮助,毕竟一个人睡眠不足,你要求他理性思考是挺难做到的。

  当然《自我边界》这本书不光是介绍如何去控制情绪,他还提到了比如压力的成因,我们该如何抵抗压力,以及在面对人际关系以外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守住我们的个人边界。“边界”这个概念可能太理论化,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不太可能完全做得到,但是了解了这个概念,也可以帮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 篇4

  我们对世界了解得越多,越投入,我们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对我们的未知的了解,就越是清醒、详细和清楚。神秘未知的事物总是令人着迷,持续吸引着人类的注意力。这些我们不知道或不了解的事物激发着我们的兴趣,而我们无法知道的事情更令我们心驰神往。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这种对于未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了科学和哲学两大研究领域的进步,已知领域越来越多,未知领域的各种神秘越来越少。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理性是有边界的,一些未知领域的事物我们无法理解,是因为超过了理性的边界。这本书解答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理性的边界?这些边界为什么不可逾越?哪些是理性的边界的真实案例?书中从不同的领域包括科学、数学、语言、哲学等角度列举了部分案例来证明理性有边界的。

  作者是美国科学家诺桑·亚诺夫斯基,美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纽约城市大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教授。他继承数学大师塞缪尔·艾伦伯格“范畴论”的衣钵,并在量子力学、哲学和语言学方面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获得了美国科学和数学界的多个奖项。亚诺夫斯基在这本书中,用其丰富的数学知识,解读了量子的奇异性、相对论的意义、混沌理论的诞生过程、无限大的不同层次、无法用正常方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正确但无法证明的事实,为我们展示了理性的极限。作者在案例的讲解中,先是用日常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问题简单的阐述,然后用相对容易理解的哲学观点来分析,最后以大量抽象的数学推理过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作为结束。书中发问:倘若物理规律的参数发生些微变化,将会如何?答案,已经揭晓。如果引力再强一些,恒星会更快地坍缩成黑洞,没有时间形成生命所需的碳、氧等重要物质;引力再弱一些,恒星和行星就不会聚集,核合成过程不会发生,同样没有生命必需的构造单元。如果地球再靠近太阳一点,生命所需的所有水分都会汽化;相反,轨道再远离太阳一点,地球上的水就会冻成冰,生命仍然不可能存在。因为书中充满了大量的数学证明、推理过程,这部分内容读起来非常深奥,需要有一定的数学知识背景才能看懂。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读懂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一、什么是理性的边界?

  作者在书中探寻一些无法解决的数学和物理学问题,在探索各个领域的终极问题时,我们不难发现认知的种种局限性。亚诺夫斯基把种种局限性汇总后,发现众多不同方面的局限性拥有相似的模式。这些局限表明,我们对自身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朴素直觉是错误的。我们对宇宙及其性质的思考方式必须升级。每个物体都有一个客观定义,这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假设,但它需要被重新评估。我们、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科学和数学,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从而提出了理性的边界的存在。书中对理性的边界解释为4种情况:

  (一)物理的限制。理性不允许存在特定的物质对象或者物质。本书开篇讲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国际象棋棋盘中摆放多米诺骨牌的小实验故事,最后到复杂的量子力学,让我们看到某些特定的物理现象运用计算机也是无法实现的,宇宙的物质世界受到了理性的束缚和限制。

  (二)思维构造的限制。理性不允许存在某些特定的概念和思维构造。这里的思维构造可以指语言。书中举例提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语言,诸如“我在说谎”;“这句话是假的”等;让我们认识悖论和自指悖论,在超级烧脑的逻辑思维中我们认识到了什么叫做语言悖论。同时,这种语言悖论还能延伸到数学领域的数学悖论等,他们不同于物理限制,他们是人类思维构造的限制,导致了这些语言悖论和数学悖论的存在本身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必须保证我们的思维构造本身没有矛盾,才能用它来描述我们的物质世界。

  (三)可行性的限制。第三类限制有别于前两类限制,没有前两类那么绝对和根本。不是说物质或者思维构造根本不存在,相对它们存在的可能性极不可行。例如,在书中提到了某些计算机问题,需要数万亿世纪才能解决,虽然计算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从可行性的角度考虑,这个时间长度超出了人类可以接受或者行为的能力。

  (四)直觉的限制。这类限制是指我们研究者自身的人直觉的缺陷导致的限制。不能否认的是在认知世界、研究世界的过程中,和人类自身的认知存在密切的关系。我们看到的世界取决于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实验的结果取决于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我们得出的问题的答案也取决于我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直觉有限制,就很难去突破。

  二、什么是理性?

  不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哲学研究,什么样的推理过程能确保我们不会得到矛盾或者推导出虚假的事实,我们要能够总结出哪些推理过程会导致坏结果。这是理性在探寻世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几千年来哲学家们提出了很多理性的原理并讨论了它们的性质。还有很多区分人类理性与动物推理和计算机推理的尝试。然而大部分思想家都认为理性拥有一种性质:不能用理性推导出矛盾和虚假的事实。无论何时,只要我们假设某些概念然后推导出矛盾,我们就立刻知道假设是错的。宇宙就是不会允许矛盾。一种性质不可能既是真的也是假的。类似地,如果我们推导出了为假的事实,我们就知道某些假设或推导过程是错误的,我们的推理就是毫无价值的。

  理性就是一系列不会导致矛盾和谬论的过程和方法论。任何不会将我们指引到矛盾或者谬论的过程都是正当的理性。假如我们得到了矛盾或者谬论的时候,我们就逾越了理性的边界。通过定义理性的边界,我们重新定义了理性。

  三、时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古典哲学家齐诺(Zeno)表示我们对空间、时间和运动的常规认识需要做更深入的分析。量子力学已经教会我们,知道者和被知道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物理学的这一分支向我们展示,世界比此前设想的关联更紧密。研究者发现,我们对于无限的简单直觉是错误的,需要修正。相对论表明,我们对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的认知是错误的,需要更正。

  由于我们不知道什么会导致错误,什么不会导致错误,所以我们对理性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时间。曾经被认为合乎理性的东西将来可能会被发现导致矛盾。实际上,纵观历史的长河,曾被认为是科学的东西后来被发现是谬误,这种情况已经出现过许多次了。相反情况,一些观念刚开始被认为是愚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成为理性和科学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也发生过很多次。所以,我们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得到与理性、科学和数学有关的更多经验,也就更加了解理性的边界。我们更加了解错误的直觉以及导致谬误预测和矛盾的过程,于是理性的边界和定义也就变得更加清晰。

  四、什么是理性之外的世界?

  我们的物质世界充满了逻辑、理性、推理的科学世界,但是我们的思维世界除了我们刚才说的理性之外,我们还有情感和感觉,这些非理性的东西。当我们运用自己的感觉和情感时,我们就已经突破了理性的束缚,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最难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台计算机那样理性的运转,也就不会有人际关系学了吧,生活也变得单调起来。

  当我们搞明白什么是理性和理性的边界之后,我们一定也很想知道理性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提醒自己要在理性范围之内研究这个世界,防止出现矛盾和谬论,任何逾越理性边界的物质和思维都要持有谨慎态度。但是我们的研究处在理性之内,会不会错过什么?理性之外的世界对我们都是未知的,理性之外的世界就一定是不合理的,矛盾的吗?

  这本书讨论的话题看起来是一个哲学的话题,但是作者却用科学的分析、严谨的推理帮我们找到一个理性的答案。虽然我们仍无法准确的判断哪些科学可以超越理性的边界,虽然不是所有的发问,都有答案,但是却引发了我们的无限遐想,我们坚信科学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探索,都是对客观、理性问题的一次次挑战。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 篇5

  最近冬奥会中青蛙公主--谷爱凌获得了2块金牌,一块银牌并且由于高颜值和学霸背景受到了大家的热捧。当我们了解她的背景后,发现她并非是只关注于滑雪运动,而是爱好非常广泛,包括钢琴、骑马、打篮球、长跑等。

  本书是比尔盖茨在2020年的推荐书籍。本文的作者David Epstein通过深入的研究体育、音乐、科学发现等众多领域,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规则明确、反馈迅速),专长通过深入刻苦训练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成就。而在相对恶劣的学习环境中(规则不明确,反馈有很大的延迟),通才会更有机会。通才通过融合多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文章中引用了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弗里曼。戴森的话说明了通才和专长:我们既需要钻研细节的青蛙,也需要富有远见的鸟。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展望延伸到地平线的数学远景,它们为哪些能统一我们思想、把诸多不同领域的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而欣喜;青蛙生活在天空之下的泥土里,只能见到长在周围的话,它们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雀跃,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数学世界是既广袤又深邃,因此需要鸟和青蛙共同探索。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 篇6

  我也很喜欢美国名师雷夫·埃斯奎斯的这句话:"我不能拯救你的灵魂,但我可以为你创造机会,让你自己拯救自己。"假期里有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儿子离家出走了,我规劝了他,要善良的爱孩子,不要等出了事再来找老师。

  向明霞老师说的:学校教育是有责任边界的,学校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也代替不了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一定要和社会、家庭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效作用于学生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一定努力学习如何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搭建一个平台。"你孩子上课不听课,不写作业,领回家好好说说他吧!"一老师说道,如果按照老师告诉家长的话,家长没文化,只能用辱骂和拷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势必造成孩子心里的创伤,学生不听课好像不是家长的责任,这要我们教师好好反思,如何引导孩子听课,写作业,让我们想想古语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吧!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当学生非常喜欢某个老师的时候,一定会特别喜欢上他(她)的课,并发誓要把这门课学好,否则会对不起该老师。那么,这个"亲"的缘由是什么?肯定不是靠表面上甜言蜜语"哄"得学生开心,也不是靠简单的小技巧、华丽花哨的表演吸引学生眼球,更不是天天挂在嘴上的"我都是为你好",而是老师所具有的较高的专业素养。我们要理解这个"道",就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把握,以及对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恰当运用、对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的理解。我们教师只有真正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了知识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把固化在文字中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本地和本校特点,利用社会的、家庭的、生活的,乃至教师自身和学生自身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使之成为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才能更好的和社会、家庭结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有效作用于学生的成长。

  孩子假期离家出走了,好像和老师没什么关系。这就是典型的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他把属于家长的照顾孩子的责任推卸给学校,假如学校要对所有离家出走的学生,生病的学生、意外的学生全方位照顾的话,恐怕老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正常的生活规律都打乱了。家庭教育在孩子心理健康和道德修养方面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毕竟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要理解好学校责任的边界:学校该承担的责任必须要承担,但有些不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不能大包大揽,把家长、社会等应承担的责任也承担起来。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 篇7

  本书的作者是宗毅和小泽,宗毅是广东芬尼克兹节能设备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 CEO,先后在国企和私企工作并有过几次创业经历。在各种打击磨砺下,他总结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出了裂变式创业模式。另一位作者小泽是国内知名财经作家、自媒体人,原创作品《座山雕是一位顶级 CEO》曾获得超过百万的阅读量。

  《裂变式创业:无边界组织的失控实践》结合芬尼公司的成功创新实践经验,详细讲述了宗毅独创的裂变式创业模式,并对传统企业转型拥抱互联网提出了解决思路,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裂变、自主进化和混搭是本书内容的重点。裂变,是指用人民币投票的方法选出成长性好的项目、能力强的团队,并通过创业团队投资入股的方式打造出具有狼性的创业团队。自主进化是指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避免整体危机。混搭是指将共享模式、社群粉丝以及眼球经济等互联网手段运用到传统企业管理中,为企业长久发展注入创新基因。

  一、裂变

  裂变创业模式是一种公司内部的创业形式,能够通过利益绑住公司所有人,并成功调动员工积极性。

  1. 解决项目的来源问题

  宗毅首先举办了一场裂变创业大赛,芬妮的员工可以自行组队,选择优质项目参加路演来赢得大赛观众的支持。与传统大赛的投票不同,裂变创业大赛的票是货真价实的5万元人民币,最终获得人民币数目最多的团队获胜。这种方法将个人利益与项目成败深度绑定,会迫使投票人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选票,最后选出的人往往是成长性好的项目、能力强的团队。

  2. 解决股权分配问题

  获胜的创业团队成员必须掏钱持股25%左右,剩下的75%的股份由芬尼的两位创始人以及其他高管和投票人出资。这样,所有人就成为一根绳上的蚂蚱,为了共同的利益共同前进。而芬尼的两位创始人各持股25%是为了承担大部分风险,抵消创业失败的损失。通过这种持股方式,裂变式创业打造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用利益捆绑住了所有人。

  3. 解决权力更替问题

  设立《芬尼基本法》对公司总经理的任期进行了明确。该办法的核心内容是:公司总经理为五年一大选,大选获胜可连任,但最多连任一届,卸任的总经理可以参加其他裂变公司的竞选。定期更换总经理的制度设计,减少了不必要的内斗,让管理层能够聚焦企业发展,确保企业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二、自主进化

  主要是指打破原有“科层制”组织的稳定结构,采用自组织的方式让企业的组织形式能够具备自主进化的能力。

  1. 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组织结构

  宗毅所采取的是分布式结构,每个裂变的子公司和总公司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就像网上的结,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直接隶属关系。即使某个公司出现问题,不会因为个体的灭亡而导致整体的瘫痪。而且,裂变大赛的获胜者成立的子公司,也都采取单品策略,只做一个细分市场的产品,极大地降低了市场风险。

  2. 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每个裂变大赛的胜利者首先要成立的不是子公司,而是项目事业部,由总公司和其他公司给予强力支持。当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时,该事业部才能够脱离孵化期,由事业部变成公司,彻底独立。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如果在孵化期内项目运转不成功,就可以及时止损把损失降到最低。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式,能够保持机动性,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更重要的是,裂变模式产生的子公司大多都是沿着芬尼公司的产业链向上、向下延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整体呈现做强做大的趋势。

  3. 打破管理的边界

  一是打破等级的界限。裂变式创业打破了层级之间的界限,只要有能力,谁都可以当老板。为了深化这种平等,宗毅还在公司内部组织过“扯淡大会”,参加这个会议的人员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思维活跃的年轻员工以及产品粉丝,要求在6小时之内,运用头脑风暴讨论超过20个议题,最后提出方案,落地执行。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往的不平等界限,让年轻员工无所顾忌、竭尽全力地参与到了企业的成长之中。二是打破监督的界限。裂变公司的每个人都是股东,自然也就会互相监督,也就不需要更多的监督组织。

  三、混搭

  混搭是指借用共享模式、社群粉丝以及眼球经济等互联网手段,帮助传统制造业向新型互联网制造业转变。

  1. 共享模式

  利用互联网整合思维,通过天使客户的共享,减少门店投入,缩短生产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2015年,芬尼的裂变团队复制了优步模式,设计出一套全新的营销模式:发展天使用户,让房子成为体验店,让用户成为粉丝和销售员。芬尼首先将原来的渠道成本补贴给用户,大幅降低了产品价格,从而吸引到第一批天使用户。之后,他们开发出的 App 就可以发挥作用了,能够像打车软件一样打开搜索界面,附近使用本产品的家庭就会全部显示出来。如果对方在线,你就可以跟他进行交流。只要打开 App,就总会有一家体验展示店在你身边。

  2. 社群粉丝

  要做好社群经济,首先要学会经营粉丝。宗毅策划了一个叫做“芬尼粉丝走天下”的活动,把回馈用户的体验旅行做成广告。参与的人群包括用户、经销商、员工、媒体以及摄影师,由于挑人的时候规定,参加活动的人必须喜欢发朋友圈和写微博,所以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广告的成本,都会为企业带来价值。按照这个思路,宗毅亲自带队,自驾穿越了美国66号公路,经过七天的极致旅行,所有人都成了芬尼的铁杆粉丝,而且得到了媒体自动自发的传播,为芬尼做了一次有效宣传。

  3. 眼球经济

  关键在于制造事件,吸引眼球。宗毅采用发动粉丝捐建充电桩的方式,途径17个县市,行使5750公里,举办了6场大型公益讲演,修建了21个充电站,打通了从北京到广州的电动汽车充电之路。这件事情还被拍成了电影,达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此外,宗毅还策划了“互联网大篷车东南行”、超级幼儿园等等吸引眼球的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大大提高了芬尼的曝光量。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理性的边界读后感-读后感01-22

历史政治生物对口专业08-05

板块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是什么09-23

情感边界语录04-09

边界的解释及造句06-27

自由的边界作文11-17

关于政治历史的手抄报03-21

洛夫《边界望乡》赏析12-06

洛夫诗歌《边界望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