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1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王晓春老师。他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细致地点评。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老师研究了解学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与细心。教育是一门艺术,好比春风化雨,需要教育者们用教育的智慧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这样才能静待花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于班上一些“异样”的学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他们。每个老师都会碰到个别特殊的学生,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具有其独特性。对于此类学生我们老师应当先撇除“偏见”,以一颗正常心来接纳教育他们。教育工作应当从研究学生做起,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虽然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性格、兴趣爱好等。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学生,他们内心深处都有其最柔软的部位,也会为之所动。想要教育改变一位学生,教师应花心思细心地去观察、了解学生,用最真诚公正的眼光对待每位学生,这样你会发现每位孩子都有一颗稚嫩的`心。对于班上的“特殊”学生,教师更要用养花人的耐心与细致去呵护培育,带刺的玫瑰也有一颗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爱去浇灌呵护。
正如老舍先生《养花》文中写道的:“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教育学生何尝不是如此,每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属性和喜好。老师好比辛勤劳动的养花人,应当根据每朵花的特点进行施肥培养。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绽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绽放花期会稍微漫长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耐心等待。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2
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
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
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
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
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3
与孩子一起读书学习已经成为我的习惯。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孩子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孩子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教师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4
暑假期间,我在家认真地拜读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籍。顺着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读下去,一切都让我感受到豁然开朗,读书中使我深深地领悟到读书不但能学到无穷无尽的知识,还能使我心中的烦恼消失,真是一种金钱买不到的无价之宝。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头活水,能增长知识,读书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学生。人们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句话说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教学中鲜活的案例,让我受到无穷的启发。
从这本书中的每个案例都让我深切感觉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用一颗真心、全身心地去爱每个学生。《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就如池塘和水,教师心中没有真心的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只有去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只要教师心中有了爱,爱能产生无穷大的力量。不过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爱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师们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与爱心都重要”不能够倾注了爱或智慧。
点评案例1的标题中说道,老师们都倾注了爱,太宠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学生光得到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身边也比较多,我们班有个女孩子一直特别娇气,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学完特长回到教室和同学玩得十分的开心。快要上夕会课时,她就安安静静得走到办公室,低声细语地对班主任说老师我不舒服头晕,我要打电话给妈妈来看我。打了电话后走出教室,十五分钟过去,爸爸来到办公室和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带她到医务室看医生,结果没什么问题,就是喉咙有点发炎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孩子就说我特别不舒服。想爸爸带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两天,每天老师打电话探望,学习那下了,利用课余时间补,像这样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现了多次。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家长感动,令身边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家庭的教育。还是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对一个个活波聪明可爱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个孩子,用心关注“优秀生”更要关注“潜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多给他们创造表现的学习机会,能使每个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5
教师只有读书,才能拥有不竭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职业智慧,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寒假读书:《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读后感。
为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学校组织教师阅读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该书为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著,本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老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短小,可读性强;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思路独特,发人深省,读后令人深受启发。本书既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又是教师进行案例研究的范本,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课堂上,作为教师最讨厌那些坐不住或者不时做小动作说话的学生。虽然对他们多次提醒,反复教育但仍不见起色,真是恨铁不成钢。《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的案例30讲的'是黄老师向王晓春老师求教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看了王晓春老师的支招,我觉得受益匪浅。其实,原来是我们没有把握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王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有两种: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收敛的,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散漫的。现在有不少学生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教师最头疼的。而无意注意的规律是:哪里声音大,哪里色彩鲜艳,哪个人动作怪异,什么事情新鲜好玩,他就会往哪里看,这种情况小学生中表现很突出。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他们生理、心理所处阶段出发,灵活多样的采取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一种方法集中连续实施的时间不能太长,以免使学生感觉厌恶、疲劳,分散注意,从而出现讲话、做小动作的现象。以一种方式为主,伴以其他方式交替进行,降低学生的紧张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多以身边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子介绍,甚至穿插一个故事,一个笑话,绝对不能单一化,从而有效的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替,穿插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松紧结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但读到这儿,我已经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6
近期,我阅读了教育专家王晓春老师所著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此书汇集了100个小学教师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作者积40余年教学经验,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这五个部分,就当前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进行点评和剖析。
这本书中的案例真实,极其贴近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文章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鉴的操作经验;案例点评注重科学,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阅读了之后给了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的标题之一,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给了老师,我们就要把每个孩子铭记在心,放下姿态,蹲下身去,亲近孩子,主动和他们交流。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除此以外,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反复提倡的是教师的科学精神与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则案例中,一个学生不讲卫生,教师对他进行个别教育,通常会采取两种方式,“告诉他:你太脏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须把自己整干净(严厉地或者温和地)。”第一句话是向孩子耳朵里输入教师评价,第二句话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输入教师指令。这两种方式,王晓春统统称之为“干涉式教育”,并且评价说,“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师一张口,教育架势就摆出来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属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
王老师指出大量的案例中存在的教师非专业化的反应,比如碰到钉子就急躁,遇到失败就沮丧,稍不称心就埋怨,怨气冲天,顾影自怜,工作情绪化。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不正是我的写照?每每看到这本书里面那些鲜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愤懑就会少点,虽然教育生活中总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让我们再次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思考,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7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xx少年”、“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有感07-07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09-01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03-09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25篇)10-24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700字04-1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精选6篇)04-15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通用48篇)04-23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范文(通用9篇)08-30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书心得体会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