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百年读后感

时间:2021-07-06 19:14: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管理百年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理百年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管理百年读后感

  管理百年读后感1

  管理的历史很显然不是只有这一百年,只是在这过去的100管理得到了更深的认识、实践和学习并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正如作者克雷纳所告诉我们的,管理没有终结答案可寻,惟有恒久的问题存在,管理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因此他就要带我们对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进行批判性的回顾。虽然这是个极其严肃的课题,但这本书却是用轻松甚至略带诙谐的笔调,将这百年的管理历史清楚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并且明确的指出了诸多管理名人和理论的可取和不足之处。

  对于所过去的管理百年,克雷纳将他们概括为“有趣, 创新和进步的100年”。因为在这百年里涌现了无数的管理名人和各样理论,有对过去的创新、补充以及批判,但无论怎样他们的出现,都使人们对管理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使管理的实践更加有效。从泰罗以秒表计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到摩登时代福特的T型车装配线生产,到斯隆对组织的思考和管理,到诸多研究者对人对劳动者的探索,到在二战中吸取教训寻求企业发展,到著名的麦卡锡营销4P组合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激励模型理论,到对源于军事的战略的研究和运用,到在面临组织危机时对管理理论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到曾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在西方的风行,直至各种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兴起。

  不难看出,这些理论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些理论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代的难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也被一一的展露出来,就如科学管理中对人性的忽视和流水线生产对人机械化的控制等。但我想也正是因这些隐藏的不合理让人们对管理有新的认识和补充,并催生了新的理论,就像霍桑实验对人关注的开始和组织的发现与发展。这也同样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学习管理,了解管理历史的重要原因。而且作者也在最末了一章中也讲到,仅仅只有那些高层学习研究管理是不够的,仅仅只有一时的管理知识而不会吐故纳新是不够的,仅仅只会学习只能坐在办公室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也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的同时更当学会思考,有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并实践应该是更能让我们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的方式。

  在这本书中还有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在里面找到的仅有的与中国相关的便是很久以前的《孙子兵法》。虽然我们的工业发展比西方晚了很多,我们的管理学也还是个年轻的学科,但我想这不会成为我们在这方面发展的阻碍。书中讲到的日本企业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没有本土的理论,但却用锐利的眼光发现了甚至未被西方认可的戴明理论的价值并能加以实践。所以说,我们也同样需要学会大胆的运用对我们来说合理有价值的理论,自己缺乏理论并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适合我们的理论。

  世界在不断地更新,管理也在不断地更新,我们人更需要被不断地更新。

  管理百年读后感2

  管理百年作为一部编年体的书籍,他以西方世界百年来各大公司的发展以及其CEO的努力为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叫做管理的婴儿从出生以及逐渐长大的故事。

  管理问题在现在看来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严肃问题,并且在一些企业中,管理者往往也是严谨刻板的形象。而且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管理也是一种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形象。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却以一种轻松略带诙谐幽默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管理在百年来的发展,从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并且明确的指出来诸多管理方法以及管理名人的可取之处和不足。

  从泰罗以秒表计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到摩登时代福特的T型车装配线生产,到斯隆对组织的思考和管理,到诸多研究者对人对劳动者的探索,到在二战中吸取教训寻求企业发展,到著名的麦卡锡营销4P组合理论和麦格雷戈的X—Y激励模型理论,到对源于军事的战略的研究和运用,到在面临组织危机时对管理理论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到曾帮助日本经济复苏的戴明质量管理理论在西方的风行,直至各种管理模式的实践和兴起。这期间各种管理思想和体系不断交替出现并且推陈出新。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他们之间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不能否认它们对这个时代来说的意义。每一个管理理念体系的出现,必定是符合时代潮流发展,以及是对前人管理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智慧与努力。 在这么多管理体系与管理名人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泰罗以及他被称为“秒表科学”的管理思想。泰罗作为那个时代最具管理思想概念的管理学家,他对于管理便像是耶稣对于这个世界的创造一般。他的诸多管理理念即使是现在也是被广泛的使用,即使他在那个时代失败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创造了一个让历史进步的学科。

  作为一个管理学家,他是成功的,因为他成功的让人们意识到了管理的重要与伟大。而作为一个管理的实施者,他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在于他对于管理方法过于理论化的狭隘定义。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除非工人们从思想上对自己和对雇主的责任问题发生了完全的革命,除非雇主们对自己本省和对工人们的责任发生了完全的思想革命。否则,科学管理不能存在,科学管理也不可能存在。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工人和雇主必定要完全与其身份相吻合才能真正的有科学管理的产生,那么这么做的最直接表现便是,工人必定只能是工人,而雇主也一定要是雇主,这只能是机器与控制中心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泰罗管理思想的狭隘之处。而事实上,由现在管理体系看来,管理不能是刻板的,而是存在着许多人性化的设置,这是为了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实施的基础。

  从西方的管理看中国,如果说泰罗的思想在国外只是受到了抵制,那么在中国必然是受到反抗的。中国作为一个讲求重视人际关系的国度,其管理的精髓在于如何调和工人与雇主之间的矛盾,打好关系,形成文化才是管理实施的基础。而那些有效的管理方法,只是一种在基础上完善的方案而已。

  我曾在一家酒店做过一段时间的跑菜员工作,而那里的管理标准是十分人性化的,它并没有规定有多少的工作标准,而是用一种很普通的方式来激励员工——考核优秀员工,并发放奖金。这极大的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标准的遵循。而且一个楼层推选一个队长,带领手下员工进行日常的一些细致工作,而其上还有一名总领班,用于管理整体大方向的问题。而这些东西实施的基础便是,这些领班队长,必然是人缘最好的几个,员工对他们也是十分信服。

  管理百年中,并没有对中国企业进行分析,而事实上在管理发展的这百年来,中国的管理体系尚处于一种蒙昧的时代,但我觉得这并不能反映太多的问题,并不是中国人做企业不如外国人,而是我们的体制与现状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限制。我们拥有被世界诸多名牌大学MBA课程选为必读书目以及被“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分为宝典的《孙子兵法》,以及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凭借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相信在不就的将来中国管理文化必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读管理百年,理解的不仅仅是一种对历史以及管理知识的浏览,更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启迪,人类一直在进步,管理发展从未停下脚步。

  管理百年读后感3

  最近读完了《管理百年》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管理学从1900年到2000年的百年发展史。阅读的过程中一直有两个问题萦绕在脑海:为什么需要管理?管理的目的和核心是什么?

  第一,为什么需要管理?

  首先,基于资源的稀缺性,不管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还是自然资源管理都具有稀缺性。因此需要有效地配置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其次,人不是机器,由人组成的组织是复杂的,需要管理者将不同的人组成一个有机体,并能高效的运作。如果人是机器那就不需要管理者了,只需要程序员将指令发送给机器,机器就会百分之百的执行。

  第二,管理的目的和核心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优化配置经济要素资源,达到经营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用力少,进攻多,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耗费,取得最大的工业效果(摘自《南怀瑾的商业智慧》,我个人比较赞同)。用两个词概括:高效率,高效用。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之道,唯在用人。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柯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到“先人后事”,先找到合适的人,再考虑制定公司的战略方向。

  读《管理百年》,对管理有以下感悟。

  第一,管理学理论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景象。

  并没有一种管理学理论是一统江湖,放之四海皆可行的。“百家争鸣”的同时也会是“鱼龙混杂”。正如《管理百年》结尾所说,尽管管理学思想曾经提供了一个健康的答案,但现在它已经成了混乱和问题的制造源。

  第二,管理思想与实践的差距是挺大的。

  《管理百年》按时间顺序讲述了1900年到2000年一百年以来的美国主要管理思想,从“秒表的科学”到“学习型组织”。但现实世界中这些管理思想是并行的,肯定还有不少工厂依然使用摩[]登时代的管理思想,也有挺多公司是学习型组织。此外,各个国家,各个企业之间管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

  第三,不管是管理企业还是管理人,都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管理百年》里有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但切不可生搬硬套,拿来就用。要根据企业的真实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有时甚至需要改良或创新。

  第四,官僚主义是永恒的话题。

  无论你在哪个时代,哪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官僚主义者。他们看重自己的职位胜过管理公司,他们看重自己的利益胜过公司的利益。

  第五,管理者,尤其是CEO对公司的发展事关生死。

  公司是由一群管理者组成的有机体,企业的组织构架图显示了企业的汇报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员工更多的是对上级负责,多于对公司负责。老板更看重哪个项目,员工也相应地往这个项目多投入资源。所以管理者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杰出的管理者可以让企业起死回生或重回领导地位,如果IBM的郭士纳,GE的`杰克韦尔奇,但也有不少企业在CEO中毁于一旦,《从优秀到卓越》书中有不少对照公司就是如此。

  第六,创新VS保守。

  我想这是企业要权衡的重要方面。创新当然会担当更多风险,但一旦取得成功,就可以占先机,甚至形成垄断型优势。保守是稳健型,风险也小,但很可能会被对手远远甩在身后。在公司内部,也会有创新派和保守派,要看公司具体如何权衡这两股力量。举个例子,某公司CIO,很有创新精神,大刀阔斧进行革新,鼓励创新,提拔能人。任何人只要有创新想法,都可以给他发邮件。如果他觉得项目可行,就会任命此人担任项目经理,开展项目。奈何公司中保守派占大多数,他的创举得罪了很多人,无奈被裁。也是该公司,制造厂的某经理,特别保守,深怕出错。十几年来一直在捣鼓把A系统换成B系统,再把B系统换回A系统之类的事,十几年没有创新和进步。管理方法也是老式的家长制,一言堂。提拔员工不是看能力,而是看在公司的年限。她不喜欢的人,永远不会受到重用。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很聪明,干活也很快,但他干完活就会闲着。老板看他不顺眼,也不让他加入新的项目。那个人呆了一年就郁闷的走了。但人家现如今,已经成为某公司的CTO了。

  第七,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

  现在整个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人才的流动率也越来越高。很多优秀的企业都想出各种奇葩的方式来留住人才:比如Google,Facebook等。而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古语“道不同,不相为谋”。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阐述了这个企业的愿景,发展方向,工作准则等。它可以吸引认同其使命和价值观的潜在员工。这个过程就是:使命/愿景吸引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员工,大家一起工作实现使命/愿景。有句话叫“志同道合贼有效”!这样,员工在这家公司就不是“打工者”的心态了,而是“主人翁”心态,大家一起做事业的心态。《管理百年》最后一章“管理的状态”提到:在管理思想和实践中,价值变得日益重要。人事和公司价值观的问题显然与激励、忠诚方面的问题相联系。书中对价值观作用的阐述:价值观有两个重要作用:企业清楚表达出自己的价值观,可以使潜在的应聘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选择。价值观也为个人的职业目标与组织目标相匹配提供了一个框架。

  第八,学习型企业。

  现在世界快速发展着,技术更新迭代很快,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而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也应该不断学习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该书研究了在日益复杂和快速变革的世界,企业及其他组织如何培育出适应这个世界的能力。他指出,对一个组织来说,愿景、目标、联盟和系统思考都是很关键的。圣吉为管理者提供了工具和观念框架,以帮助他们了解组织问题背后的结构和动态变化。“世界的内部联系越来越多,企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充满变化,工作也就更加具有学习导向。”圣吉写道。圣吉指出,学习型组织有5个组成部分:系统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

  第九,基业常青—长寿企业。

  其实企业与人真的有许多相同之处。对于人,活到100岁时很不容易的,而对于企业,能经历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其实也是少数。正如《管理百年》书中讲到:那些百岁老人通常都崇尚节制、谨慎、中庸的生活,长寿企业也是一样的。皇家壳牌公司的研究团队找出了四个关键特征。长寿企业是“对环境敏感”,“团结,有强烈的认同感”,“忍耐”和“财务保守”(这些结论得到《基业长青》的肯定)。

  第十,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思想。

  《管理百年》是西方的著作,因此主要介绍的是西方的管理学发展。书中有稍微提到日本的管理思想,中国的管理思想,只提到了《孙子兵法》。

  中国没有赶上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后东落西升,因此现代的管理学都是以西方的思想为主导。但中国有着8000年的人文历史,在8000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的思想瑰宝,这些思想虽未冠上“管理”之名,却是可以运用到管理上的。《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是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他师从南怀瑾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南师辞世后,彼得·圣吉特地从美国赶到太湖大学堂,发愿要把南师的学问和著作进一步传到西方去,传到世界去。他说,中国文化对西方乃至全世界是很有帮助的,尤其这个时代和未来,世界充满了危机,非常需要借鉴中国传统文化诸多宝贵的思想与经验。就拿管理学来说,如果只是寄托于规则和利益管理,而不是以各自的内心观照和修养为立足之本,就不是真正好的管理。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崛起,更是文化上的复兴,届时肯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哪一天,世界管理史上大篇幅的描述中国独特的管理思想,那才是中国现代管理真正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