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五猖会有感

时间:2022-09-14 12:56: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五猖会有感(精选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五猖会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五猖会有感 篇1

  对我们中学生来说,鲁迅先生是活在课本中的一个人物,即使如此,也抵挡不住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佩,碰巧在这段时间老师让我们读《朝花夕拾》,这无疑是最易完成的一项作业。

  在自家的院子里,坐在椅子上,看着爷爷扫着地上的落叶,想起了这本书,便拿出来翻阅。看到序章,心中莫名有了一种激动,是啊,马上便能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了,我怎会不激动呢?

  就这样慢慢的翻着,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大概了解了这本书一章章的内容,再细读,也看得更透彻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五猖会》,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正当大家都在欢天喜地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要求“我”必须把《鉴略》背完,才能去看五猖会。以至于鲁迅背过去看会时心情一直开心不起来。我想当时这一定给鲁迅先生的心灵留有一些不满和恨意吧。只不过因自己年纪尚小,不得不屈服于父亲的“逼迫”。

  在父亲的“逼迫”下,鲁迅虽然完成了任务,但却收获甚微,他并没有理解所背篇章的意思,后来全忘了,反而深深的记下了“父亲”当时“逼迫”自己的那一幕,其实,父亲当时的做法给鲁迅带来了非常深刻的伤害。

  反复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对鲁迅是非常同情的,同时对他敢于表达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又十分佩服。我应该向鲁迅先生学习,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读五猖会有感 篇2

  《五猖会》中的“我”一直渴望去迎神赛会,而那次父亲却要“我”背出一字也不懂的《鉴略》,被逼迫的“我”只好将《鉴略》读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我”像梦似的到父亲那儿将书背完。工人们都为我喝彩,而我却没有了兴致。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表达了当时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隔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摧残。

  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愤怒于鲁迅父亲的封建教育,同情于鲁迅的痛苦,也庆幸于我父亲的快乐教育理念。

  我的父亲虽是一名朴素的农民,但他从不信崇“棍棒之下出孝子”。

  当时父亲对我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他的父母。因为爷爷奶奶十分信崇“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时候的父亲是个调皮鬼,因此父亲常常挨打,也在那时候他下定决心,不让他的孩子受这个苦。

  第二个原因是他自己。在我生下来的时候,父亲非常兴奋,十分喜欢,所以他从来不舍得骂我甚至打我。

  也正因为如此,每当我犯错被母亲责备时,他总会当“和事佬”。

  小学时,我十分淘气,有一次,因为我想和同学去城里玩,而母亲怕我出事就不让我去,可我偏偏不理解母亲的心意,执意要去。母亲因此十分生气,一直在训斥我。我也不知从哪里借来的胆子,一直在和她顶嘴。这一举动成功的惹怒了我的母亲,当时拿起扫把就要打我,我还是觉得自己有理,不肯服输。但颤抖的身体出卖了我的害怕,我紧闭着眼,等待扫把落在我身上。奇怪的是,等了很久都没有感到疼痛,我好奇的睁开泪水朦胧的眼睛,从捂着脸的手缝里侦查“敌情”,发现父亲那庞大的身躯正挡在我面前,我恍然大悟。那时的我还以为父亲也认为我是对的,就更加肆无忌惮。当我与母亲再次吵时,父亲却一把把我按在椅子上,跟我说:“你现在还小,就和同学去玩,你妈是怕你出事,才不让你去的。”可我还是不理解:“和同学出去玩,有照应,为什么不放心?”父亲说:“你看啊,你同学也是和你一样大,两个人都还没有成年,有什么可以照应啊,等你上了初中,你妈就肯定会同意了……”最后在父亲的指导和教育下,我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并向母亲道了歉。

  小学时,父亲不会强求我写作业,只会稍微提醒一次“作业写好没,没写快写。”他从来都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父亲在我初一开学前说过:“现在你吃的所有苦,将来有一天,他们会转化为甜来回报你。”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里,也因为这句话,我有了学习动力,努力拼搏。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并不赞同以前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为我所接受的现代教育而感到庆幸,也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欣慰。

  读五猖会有感 篇3

  《五猖会》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父亲要求我必须背完书才能去看五猖会,多年以后鲁迅先生仍然十分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我去背书?

  其实,想必在中国许许多多的人小时候多会有此经历,可大部分人却都已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把这些忘却了。当他们看过《五猖会》后又会大叹:咦?!我小时候似乎也有这样的经历!而他们现在可能正像小时候的父母对自己一样对待他们的孩子!!

  的确,造成这种后果的不是单单的某个人,而是中国古往今来教育文化的积淀!其实鲁迅先生的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自古以来(特别是现在)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甚至一直学习。

  又再读了几遍《五猖会》以后,发现中国教育似乎从很早以前就买下了这颗种子。这是一种很难再改变的思想观念,在文章中鲁迅先生觉得可能是《鉴略》很重要父亲才会让我背,这没有什么,但是为什么偏偏会让我在那个时候背呢?鲁迅先生当时的反应是这样描写的: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而后又梦似的就背完了。最后导致了在上船之后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鲁迅的父亲肯定没有想到那时鲁迅的想法,现在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我觉得家长是最该换个角度想想孩子的问题的了。一些家长会说:哦,鲁迅为什么能成功?就是因为他受到了这种教育才会成功的。我觉得就是因为鲁迅先生的这种敢于向封建不好的思想作斗争的品质才是导致以后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我想告诉大家有些看似正确无误的想法和行为所造成的结果却会适得其反,要真正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和家长都需要成长,我们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的优良传统需要学习也有一些不好的思想需要抛弃,希望大家可以深深体会。随着时间和阅历的增长,我们的教育方式会更加成功。

  读五猖会有感 篇4

  读过《五猖会》与《风筝》后,对着同一个作者的两篇文章,和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颇有一番见解。

  《 五猖会》记述的是鲁迅儿时在乡间迎赛神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表现的是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鲁迅自己小时,不愿意让弟弟玩风筝,甚至踩掉弟弟的风筝,晚年又明白了“游戏是儿童的正常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道理,从而,写下这篇文章来忏悔。揭露的是封建沉浮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天性的扼杀,也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这种封建社会的憎恨。

  “我”小时候“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改要数赛神会的时候了”可“我”家住的“偏僻”,等到“赛神会行列经过时”已经是下午了,能看到的新奇人物也就“极其寥寥”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等着赛会的行列来的时候,尽管只能看到寥寥几个人,可是依然感到高兴。看不到隆重的队伍,买一个便宜的纪念品,也是不错的,花一文钱,买一个“吹嘟嘟”,也能高兴的玩上玩两三天。

  这表现的是“我”纯真的童年,和我那极易满足的好奇心。比起我们现在简简单单的童年,和永远也不满足的渴望,这真是天壤之别啊!现在孩子的童年,无非是高科技和数码,他们不知道什么是“无常”,却也知道什么是游戏中的“怪物”。这就是时代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今的青少年,大部分都缺少一个纯真、有趣的童年,有的都是现代社会教育,却忘了用传统文化来熏陶心灵,当今传统文化较八十年前的旧社会相比,相差甚远,很少有人能看到迎赛神会的景观,也没有当时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也就面临很大的威胁。

  “我”想到关东去看五猖会,可父亲却让我拿起了《鉴略》,“我”高兴的心情,瞬间也就湮灭了。当“我”将无趣的书儿背完了。起初的高兴也不能恢复,虽然去了,可五猖会的热闹,对“我”似乎“没什么大意思”。“我”至今“还诧异我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这是作者对于“封建教育,是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的亲身感受。试想一下我们当今的社会,是很和谐。但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有所欠缺的,当今中国,很少有明智的家长,能让孩子自由、健康的成长,青少年以学习为己任,客人们还没发觉,青少年在几年至几十年的学习中,慢慢抹掉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纯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直不起腰。

  《风筝》与这篇文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风筝》是以另一种形式来阐明这些道理的,只要是以“我”对弟弟玩风筝的态度和做法来体现的。当我看到弟弟做风筝时,气急败坏的将风筝踩烂,因为“我”认为风筝是一种低俗玩物。

  “我”的想法,可谓是荒谬至极。玩具并没有低俗高雅之分,当每个孩子玩起玩具时,所表现的都是他们最纯真、最可爱的面貌。人们也会在玩玩具的同时,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童真,也会忘却身边烦恼。

  好在鲁迅晚年才明白了这一点,对自己曾经的做法,发出了最真挚的忏悔。想和弟弟再一同放风筝,可弟弟却“和我一样,早已长满了胡子”。

  童年一去是不会再回来的,只有抓住童年,在童年中体会童真,人生的第一阶段,才算过的值。

  读五猖会有感 篇5

  《朝花夕拾》是一部经典,它里面的故事往往会引人深思。《五猖会》是其中的一片散文。

  《五猖会》主要介绍了庙会的形式、活动等。鲁迅还写了一件事,是小时的鲁迅想去看庙会,正在等着看庙会时,被父亲强迫去背书。他十分不解,所以看庙会也没了兴趣,鲁迅深深的记住了这件事。

  我对鲁迅的父亲的做法十分反感。我认为父亲应当给孩子适当的自由,同为孩子,我很清楚在最兴奋,最开心的时候突然在头上泼了一盆冷水的感觉。作为孩子的父亲,不应该用父亲的名义来拘束孩子。

  我很幸运,有很爱我的父母,他们并不是不对我拘束,而是不会强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所以我很开心。记得小时候,我一个人看店,因为调皮浪费了家里的很多钱。父亲他没有不由分说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他把我带到房间里面,没有怒气,语气温和,语重心长地教育了我,没对我骂一个字,可是到最后我从房间里出来脸上却是火辣辣的,比打我骂我还让我要羞愧,脸上没有一丝的不满意、不甘心,若有所思地想了想,以后却是再也不敢做这种事了。这是对灵魂的教育,不是肉体上的。

  我有一个同学,平时只能在学校碰到,平时没见他出过家门。他就处于一个不幸的家庭,他非常不快乐,他的父母逼他读书,没有自己的时间。有一次他犯了错,不仅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还被禁足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不应该是囚禁孩子的工具。真真正正的爱不是强迫,而是有严有宽,不要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了不快乐甚至是痛苦。

  读五猖会有感 篇6

  《五猖会》这篇文章,先是介绍了“迎神赛会”鲁迅先生诉说自己对真正“迎神赛会”的渴望。通过对名著《水浒传》中的文字,我们就能看出,这会实在是很吸引人,这回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有一段将过程简略地说了一下,我就感觉,这会还真是热闹,连我也想去见识一下真正的“迎神赛会”了,光是这一段,就让我有了一种被吸引的感觉了。“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了这是我儿时罕逢的一件盛事&&”从这句中便可感出鲁迅家乡的会是多么简陋。“我跳着笑着,催他们要搬得快&&”这句就可以看出鲁迅儿时对这会的期待与渴望。

  后面一部分说了父亲要我背书的事,然而为什么鲁迅先生知道读书的好处,却还要坚持自己五岁时不爱读书的观点呢?因为他只是在死记硬背,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揭露了孩子们学习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根本不比玩好,不但对孩子没有任何意义,还会搅乱孩子们的生活,打击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孩子们的心情受到影响。所以,鲁迅先生讨厌这样的学习。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学习,学到真东西

  读五猖会有感 篇7

  《五猖会》为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第五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透露了另一种意义。 主要记叙“我”对儿时急切盼望观看迎赛神节的急切心情及父亲逼“我”背诵诗经时“我”的痛苦感受《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揭露了封建制度对儿童的摧残。《五猖会》通过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感受的强烈对比揭示了新民主主义代表的新生力量和现实封建体制下思想余毒之间的矛盾。 鲁迅先生字里行间透漏出对旧社会封建体制的强烈不满。因为小孩子对于文言文难以理解意思,而且很难被,就算背过了也是记不长远的,况且,只背古文,这不是有费孩子们的脑细胞吗?用我自己的话说,这简直是一种摧残!对孩子天赋的扼杀。《五猖会》指出愚昧的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抑与摧残,相比之下我们现在有个和谐民主的国家,对儿童的爱护和教育都有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努力学习才不会辜负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五猖会》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 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前夜预定好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陆续搬下去了。儿时的鲁迅笑着跳着,催他们搬得快些。忽然,工人脸色变得很谨肃了,小鲁迅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他身后。父亲叫他把书拿来,他忐忑着,拿着书来到父亲面前。父亲教他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背出来就让他去看会,否则不准去。这犹如一盆冷水浇在了鲁迅的头上,他读着,强记着。 太阳升得很高了,鲁迅才有把握走进了父亲的书房,梦似的就背完了。父亲这才答应让他去。大家同时活动起来。工人们把他抱起来,仿佛在祝贺他的成功一般,但鲁迅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这一切对他都失去了意义。 这篇文章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我们的大人,真该反省反省了。

  读五猖会有感 篇8

  鲁迅通过回忆儿时盼望看五猖会,准备出发前激动、兴奋的心情被父亲要求背诵《鉴略》而情绪大转折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旧时家庭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的极度不满。确实,鲁迅先生儿童时期,其父亲那次要求儿子背诵《鉴略》的行为,是对儿子儿童天性的残忍扼杀。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小鲁迅对五猖会有多期待和向往,文章开头说:"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作为儿童的鲁迅当时肯定也不例外了,尤其他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作者常存着这样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可见作者对观看迎神赛会的好奇和渴望有多强烈而又有多失望。

  也许你会问,家住得偏僻,不会跑去跟着队伍观看吗?文章第四段中说: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的。读到此处,大家便明白儿时的作者为什么不能一饱眼福观看一回迎神赛会了。

  然而,对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又贪玩的孩童时期,对于越禁止的东西,就越渴望去看看。所以小鲁迅甚至希望自己能生一场大病,好使自己也能参与赛会,扮演一个"犯人"的角色。可见,小鲁迅对观看迎神赛会的渴望之强烈和备受封建家庭教育所束缚而感受到的压抑。

  有压抑就有释放。小鲁迅终于遇上了一场迎神赛会"五猖会",这场迎神赛会与以往不同,小鲁迅可以跟着大人一起前去观看的,这太难得了,小鲁迅非常高兴。文中说:"要到东关看五猖会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虽然这句话是成年后的作者所说的,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小鲁迅的激动、兴奋心情。"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那时的"我"肯定是脑子里满是五猖会盛况,前所未有的欢快和兴奋。

  可是,偏偏这个时候,父亲要求小鲁迅背诵《鉴略》,背不出不准去。作为父亲,要求儿子背诵《鉴略》是没错的,表明父亲很重视儿子的启蒙教育,但是,要求背书的时机却是值得思考的。为什么他要挑孩子最开心的时刻要求其背诵枯燥深奥难懂的《鉴略》?这不是很让人扫兴吗?

  父亲这个行为副作用是很明显的,当"我"顺利通过父亲的考核后,"我"对观看五猖会的心情全没了。"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了。"读完这些句子,我内心感到无比同情和惋惜!

  反思现实,我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借此机会,以史为鉴,我想给现在的大人们提出一些建议,在您们重视我们的学习教育的同时,也要学会重视我们的成长规律,贪玩、爱热闹是童年不可或缺的色彩;打压、扼杀儿童天性的教育方式不值得提倡。

  当您既想放纵儿童的天性,又想让孩子学习,两者不误时,您可以这么说:"如果你把作业写完,我就奖励你玩一会。"请不要在孩子玩得最开心的时候,粗暴地打断,让他们回去写作业。

  方法用对了,它就是一种鼓励,而不是一种打压,这样,家庭教育才会事半功倍。

  读五猖会有感 篇9

  一个令鲁迅向往的盛会,一个儿童稚嫩的童心,一本扼杀了儿童天性的《鉴略》,《五猖会》的故事令读者引起一番思考。

  《五猖会》主要讲了五猖会在童年鲁迅心目中是一个盛会,在鲁迅准备观看赛会时,却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鲁迅的心情由此发生了逆转,背完到达赛会现场时,鲁迅已对赛会没有一点期盼、渴望了。

  这个故事上演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封建思想习俗扼杀了儿童天性的不合理。正如文中所说““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这也正揭示了封建社会思想及习俗的不合理,以致于后来鲁迅在童年所背诵《鉴略》只记住了前四句。这篇文章深刻地揭露出旧社会时期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表现出鲁迅对传统思想的大胆批判。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仅联想起当今社会的教育方式,其中有许多优良的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式,对待任何事情,都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样的过程中让自己一点一滴地不断进步。

  读五猖会有感 篇10

  《朝花夕拾》中,鲁迅说他最喜欢看五猖会了,不让他去,可怎么行呢?

  虽然说五猖会都是游手好闲的人去凑热闹的,但鲁迅却盼望着能去看,赛会上的各种活动,都使鲁迅感到有趣。但五猖会在东关,在离鲁迅家很远的地方,所以要提前准备。一大清早鲁迅家的工人就开始搬东西了,鲁迅也兴高采烈的催促着他们快搬。忽然父亲把他叫过去,教他读《鉴略》,让他把《鉴略》背下来,背不出就不许去看会。鲁迅当时只有七岁,这对他来说是多么大的一个挑战啊!但为了去看五猖会,鲁迅还是背熟了,他背给父亲听,父亲高兴地笑了。一个七岁的孩子把《鉴略》背下来,却不懂得什么意思,那么背了又有什么用?当时鲁迅的父亲说《鉴略》有用,概括了从古到今,可他却没有想到鲁迅这个年龄什么也不懂,就算背了也不理解啊!难道一切都是白背了吗?这值得鲁迅的父亲好好反思一下,也值得某些父母好好反思一下。

  读五猖会有感 篇11

  在大家看来,鲁迅先生才华横溢,是个言之坦率的人,但谁曾知,鲁迅先生从小便是在父亲的封建教育下成长的。

  《五猖会》便讲述了鲁迅儿时,在父亲的教育下发生的事。这篇文章开篇写了从前的迎神赛会的壮观场景,先写了作者童年时期看赛会,接着又写了《陶庵梦忆》中的赛会,最后写了作者自己见过的较为盛大的赛会,和现在的赛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后面的部分描写了“我”在父亲的强迫威逼下背书,最终成功把书背下来,得以去看五猖会。

  看过这篇散文之后,我从这一字一句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强权教育的厌恶,以及对这种扼杀孩子天性的教育的强烈谴责。鲁迅先生以细腻而突变的心理表达了对封建强权教育的腐朽与反动的控诉。之所以后来鲁迅先生在五猖会的现场时,对于鲁迅先生似乎都没有什么意思,是因为父亲强迫的教育方式,使原本对五猖会充满兴趣的鲁迅心情逆转,从而使鲁迅先生也觉得看五猖会也没什么意思了。孩子们的童年本该是充满色彩的,充满童心,是爱玩爱捣蛋的。但是在鲁迅的童年中,父亲的封建教育给鲁迅的童年带来了阴影。

  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从不应该用强迫,用威逼,用打骂去让孩子好好学习,乖乖听话,这不仅不会起到听话的作用,反之可能会“弄巧成拙”的效果。当今社会的封建教育已经少之又少,我们理应庆幸,生在这个解放社会,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

  读五猖会有感 篇12

  读到《五猖会》一篇时,好奇心喷涌而出。五猖会,一个活动,总该着重写写五猖会的情景吧,可是,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放在了描写父亲让“我”背《鉴略》以及记忆中五猖会的情景上。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是鲁迅的抗议之声,看似是对父亲的不理解,其实更深成次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思想习俗的不满。本应是高高兴兴地去观会,却被父亲的命令弄得兴致全无。怪不得,他梦似的背完了,面对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却提不起兴致。

  儿时的鲁迅与其他孩子一样,喜欢凑热闹,对于一年一度的五猖会自然十分欢喜。一大清早,工人们就开始搬东西。而鲁迅笑着、跳着脸上写满了喜悦,躯体虽然在家中,但心早已飞往了东关五猖会的现场。父亲让“我”背书,嘴上虽不能发表什么抗议,但心中一定在表达对封建教育的不满。封建教育最大的失败就是将孩子们的天性一点点地蚕食鲸吞了,使孩子们只会人云亦云,尾随人后。让孩子过早地被“之乎者也”纠缠。

  文章描述了作者与父亲之间一场微小的冲突,作者对五猖会的热切期盼和父亲的阻难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对孩子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可能父亲是无心的,但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可能让孩子刻骨铭心,永不忘记。

  五猖会,并没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却让我印象深刻。此乃吾读《五猖会》之感。

  读五猖会有感 篇13

  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却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职搅得索然无味,从开始的急切兴奋、到后来的扫兴痛苦。相信所有的.人都为此而感到惋惜,遗憾,气愤。

  中国人人皆知的文学大家—鲁迅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被人压迫,得不到自由的环境的人,在那种思想封建的环境中,他儿童的玩兴,天真的稚气,可爱的童心都慢慢的,如一块冰在滚烫的热水中逐渐痛苦的溶化掉般慢慢的被扼杀了,如此残酷的环境扼杀的不仅是童心,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风筝》和张爱玲的《弟弟》中原来那些活泼敏感,天真乐观的孩子,因为冷酷的环境变得麻木,变得怪异,让人感到“寒冷的悲哀”。

  说实话,以前我很少看鲁迅的文章,进一步说是我不大喜欢他的文字风格,其中一些在我看来怪辟陌生的词汇使我和鲁迅想表达的思想产生了隔阂,以致我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尽管我曾经试图去细枝末节,一字一节地去研究它,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一无所获,可这时我片面的想法,现在的语文课本上愈来愈频繁的出现鲁迅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眼,渐渐的我开始喜欢他的风格,朴实的笔触中隐隐透出几分风扬,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用委婉的方式诉说着一个个令人愤慨的故事,他那娴熟的笔触,夹叙夹议的风格,字里行间透露的讽刺,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读五猖会有感 篇14

  《五猖会》前半部分写了赛会的热闹,喜庆的场景,但大部分场景都是作者从别人那里听说来的,而他自己去赛会的次数则是屈指可数。虽然他无法常去赛会,但是不难看出,他常常和人打听赛会的知识,从言语间可以看出他对赛会的喜爱和向往,即使大部分他对赛会的知识都是向别人打听来的,过了这么久,也依然能写出赛会的样子,细节,甚至能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眼睛好似能见着一片片乌泱泱的人头,以及一座座高大的庙会,和一尊尊形形色色的石像。耳朵好似能听见周遭嘈杂的人声。就像作者把赛会放进书本,等待读者去逛。书本后半部分写了,作者难得可以同家人去逛五猖会,高兴得又蹦又跳,却不想作者父亲临时变卦,要求作者背书,什么时候背好什么时候去,作者无奈,死记硬背,终于成功去了赛会,只不过本以为永生难忘的五猖会没几天就忘了,倒是那背书的时候,作者回想起来却还是犹如作日一般。

  这后半部分更是表达了作者对赛会的执着,死记着,硬背着,为了能去赛会,连这种最没有效率的方法都用上了,连我这个书外的人似乎都能清楚地感受到他的心情,我都在替他着急,感到周围的空气都分外沉重。接着是最后的一小部分,作者热爱赛会,但是为什么没有记住自己热爱的五猖会,反而是记住了自己认为无关紧要的背书?

  我能感受到作者字里行间透着的困惑,也算是作者对自己的反问。

  读五猖会有感 篇15

  《五猖会》本是一个迎神赛会,在孩子的心中,这是一个节日。但我们能从作者的语言中体会到更多的只是父亲对儿子的压迫,而不是对欢乐的正面描述。这足以体现父亲在儿子节日时对儿子做的那件事—先背完书才能去过节,对一个人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多大。

  确实,有时候,你一不细心,就会改变许多事。

  可能是你的一句无心之言,就让一个人走向了犯罪道路;可能是你的一个微笑,就能让一个人的心境阳光灿烂;也许你的一句善意的谎言,就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所以,请你要细心,谨慎你的一言一行,因为,所谓的“无意”,力量是巨大的。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那么,请注意自我的一言一行。因为在孩子们稚嫩的心中,您是阳光,您是大树,您是海洋,您用知识哺育着他们,塑造着他们。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心灵,请别伤害了他们金子般的心。

  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母亲),请用真诚的爱来帮忙孩子的成长,不娇纵,不溺爱。请给予他(她)良好的品德,杜绝一切恶习。同时,也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放松一下,不要象作者的父亲那样,过节时,孩子出去玩,还要先背书才行,使得孩子丧失了对生活乐趣的向往,即使时隔多年,还对这件事所带来的感受记忆犹新。

  也许,多年以后,你会为你当年某一天所说的一句无心之言而悔恨万分;也可能你会因为多年前的一句善意的谎言而露出会心的微笑。

  当我合上书,慢慢闭上眼睛,突然看到了绍兴蒙蒙的雨雾,迷人的节日,漂浮的小船,神奇的五猖会,厚厚的书本,困惑的童年。

  在绍兴,有一种祈福的节日,叫做“五猖会”。儿时的鲁迅,那样期待和渴望观赏五猖会,可正要出发时,却突然被父亲喊回去读“苦书”。从兴奋,到扫兴,流露着伤感和困惑。

  还我自由!哪一个孩子没有过这样的呐喊呢?不被理解的心灵,多么像一只笼中的鸟儿啊。自由是什么?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无拘无束我行我素,还是疯狂、胡闹和无礼?其实,作为一个单纯的孩子,自由,只是孩子的权利和本性。自由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夺去孩子的自由,无异于剪去小鸟的双翼,拔去野狼的獠牙,砍去大熊的利爪。于是,小鸟失去了天空,野狼失去了威严,大熊失去了凛义,孩子失去了单纯。还我自由!这怎会不是每个孩子呐喊过最多的话语呢?

  没错,被链条锁住,不分昼夜干活的矿工奴隶们,他们是怎么想的呢?被钢笼囚禁,麻木地撞牢笼的麻雀们,它们是怎么想的呢?甚至是被人提在手中,动弹不得的甲鱼,它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只有一个简单的词汇——自由!

  谁又何尝不是呢?当我本该在外沐浴阳光挥洒诗情,却被关在家里学习时,当我望着洒进房间的阳光时,当我听见楼下嬉闹时,当我对一沓厚厚的书置之不理时,又怎能不疯狂地渴慕自由啊!我知道父母有苦衷,都口口声声说为我们好,但你们真正理解过我们吗?请尊重我们,还我们自由!

  多么希望,眼前不再是书本,而是一张五猖会戏门票啊!

  还我自由!这怎会不是最铿锵、最有力、最亢奋的咆哮啊!

【读五猖会有感】相关文章:

读《五猖会》有感600字10-18

读鲁迅《五猖会》有感(通用39篇)08-23

《五猖会》阅读答案04-19

《五猖会》阅读答案03-07

《五猖会》的教学设计07-10

《五猖会》教学设计01-08

五猖会的好词好句06-02

五猖会佳句及赏析01-06

《五猖会》阅读答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