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目送读后感(通用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关目送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目送读后感1
《目送》是一本记录作者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目送》这本书籍共写了七十八篇散文,有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在七十八篇中,每一篇都让我感动到不已。
本书阐述了一位母亲的人生中的一段历程,看到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无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长度,不过短暂几十年,电光火石,仅是享受着自然吝啬地赐予。降世,成长,结婚,生子,入土,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怆,但一切,只能面对。太疼的伤口,你不敢触碰;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承受着压力,黑暗,你早已负荷;处在忙碌的弦上,你几近崩溃;铁铮铮的事实提醒着你,得向前看。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时就意味着你在珍惜时间,因为你不感觉无聊。
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种体现,如果学会享受,你就真正成为了时间的主人。时间的沙漏·也就不复存在。当然,也有一种世界,我们肉身触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轻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脏。任性道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目送读后感2
在这本书的魅力睿智的文字里,我看见了自己,在叹息作者的哀伤之余,也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我的母亲的那么伤情。我想,许多年之后,等我也是一位母亲的时候,是否也会如此,是否也只是目送?
珍惜可以挽留,不是吗?也许,我现在所做的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一句问候,一杯清茶,一个拥抱真的可以让那落寂消逝。也许,许多年后,我目送着母亲离去的时候,我仍然会悲伤、难过,但是,至少不会遗憾,不是吗?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妒门,消失在火焰中。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
目送读后感3
花一个下午,在午后温润的清风和阳光里,静静地浅读了《目送》,一个个看似没有多少交集的故事中,串出了几代人内心涌动的脉脉温情,轻轻撩动了我的心弦。
不太爱读散文的我,也被这温柔细腻的文字而触动了,像是母亲俯在孩子耳边的轻语,又像是一个过来人在叙述自己的曾经,深藏的感情在不经意间流露,涌进读者的心中。文章轻柔的笔触让我感到放松,渐渐生出兴趣想要去探寻,想要看看作为一个母亲,同时又作为一个孩子的作者,她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一副光景呢?
我潜进书页中探寻,“我”的孩子正当壮年,而“我”的母亲却已日益老去了,父亲也已经离去,“我”还有兄弟和朋友的陪伴。身边或亲近或疏远的人,不经意间结下的深厚羁绊,让人在复杂的感情中纠葛,却只是在淡淡的笔触中浅浅叙述。
有时是与陌生人擦肩而过,有时是面对亲友的离去,有时是与孩子的摩擦,一篇文章最后总会给我带来思考,结尾总是戛然而止得刚刚好,又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联想。读罢一篇文章,像是有一股热流在心房间悄悄涌动,长久不曾散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一行文字一下击中了我,我们还在接受着父母长辈的目送的年纪,他们在不断的长久的目送中,也许只等我们的一次回眸。看过《目送》的母亲告诉我,我还太小,读不懂书中的深沉。但我想,也许在我还稍显稚嫩的心中,也能略微地窥探到那大爱的一角。
像是春风轻轻拂过一般温润,是屋檐下一巢新燕的生机,《目送》中的文字总给我带来这样温馨的感触。作者笔下的母亲,虽然已经到了记不清事物的年纪,却像是回到了无暇的纯真年代的少女般,总是安静地露出笑容,“我”与母亲之间的氛围总是那么和谐安定,母女间相处的时光也变得漫长,仿佛定格在了最美好的一瞬。这也是书中最触动我的部分,每每读到像那孩子一样的母亲,总是会有一种道不明的感情,让人想要会心一笑,却又感到一股淡淡的酸楚。
书中的描写也让我触动,像是一根柔软绸带,轻轻诱出心底最温柔的感动。而文章中又总是为我的内心带来小小的震动,虽然不至于让我恍然大悟什么深刻的大道理,却会在不经意间开启我一扇心门,也许感悟就是这么简单,因为我需要去了解的.还有太多。好书就是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让精神世界变得充实,给自己带来满足感。
读过这么多篇文章后,我合上书,去回味那些温馨的、失落的、平淡无奇的、引人深思的事物,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在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中,光阴岁月就在指尖轻悄地流逝而去。
目送读后感4
这个暑假,我读了龙应台的《目送》。《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读完这本书,我感受颇深,尤其是《目送》《母亲节》这两篇文章,读完后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这些话出自《目送》,读来既令人心酸又无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逐渐长大了,也慢慢独立了,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那个向妈妈撒娇,动不动就问为什么的身影已逐渐远去,换来的是独自寻找答案,一个人作出抉择的背影。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我们承受父母不舍和不放心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在《母亲节》中,龙应台写到“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络里,‘母亲’是被他们归入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更有安德烈发了一篇“与母亲的经典对话”作为母亲节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看完后,我深深地责备安德烈,怎么可以这样伤母亲的心,但同时,我也反思。自己有时也对母亲的关心和唠叨产生厌倦,虽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有点讨厌,觉得怎么老是说一样的话,重复又重复。也会有跟安德烈一样的心理,但事后想一想,这是为我们好啊!
14岁的我读这本书或许还不能真正领悟、体会,但我知道,我总会经历的,随着我一次次的蜕变和成长,我会慢慢理解父母的不易和亲人的目送。
目送读后感5
《目送》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都在路上,父母却在不断的目送,而我们是否记得她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是否记得要感恩,是否记得那停留在手心的温度。
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雄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他飞翔,天使感恩上帝,因为上帝赐予他纯洁的心灵!而我们,感恩父母,因为她们赋予了我们生命,教会我们爱,教会我们成长!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我们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只能将这些温暖,这些爱停留在手心,紧紧的,紧紧的,握着。
当我们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烟头弹出时,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蹉跎时光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逃课上网时,当我们用很潇洒的姿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气对我们说上班不累,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顿饺子,总是以一种很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高兴。这可能就是天下父母心吧!这样的温度,停留在手心,很暖很暖。
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
父母所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爱,是温暖的港湾,是停留在手心挥之不去的温度!
【有关目送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04-15
《目送》读后感(通用15篇)04-23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04-17
《目送》读后感精选15篇04-23
目送好词好句12-11
目送好句摘抄09-19
目送读书笔记05-12
龙应台《目送》阅读答案01-05
目送好词好句精选12-10
龙应台的目送学习笔记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