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时间:2021-04-10 19:29: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范文

  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从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从登第之后,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 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们深思的地方呢?

  二、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朱熹始终把德育放在领先的地位,把德育与智育融为一体,既教学生以知识,又教他们怎样做人。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还拟订了许多道德教育规范:如“五教之目”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他把封建道德作为至纯至上之物,要求大家去遵守,如果谁违反了着中封建道德,就应该是异端。

  三、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来,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他认为青少年思想单纯,最易受社会上各种思想影响,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他认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礼仪守则和规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会形成习惯,长大成人后就能遵守伦理纲常而不违。可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所在。

  朱熹的上述见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带规律性的东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鉴之处。朱熹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朱熹逝世50多年后,宋理宗为其幼年读书处赐额御题“南溪书院”,悬挂大门上方。清康熙帝也御赐“文山毓哲”匾额。历代对朱熹的赞誉不胜枚举。说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内的理学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后半期,就是到了今天还有其积极的意义。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长沙岳麓书院导游词3篇02-22

岳麓书院的导游词(五篇)03-20

稽山书院尊经阁记文言文09-09

项链读后感范文04-06

励志读后感范文06-29

最新史记读后感范文04-20

《巴金繁星》读后感范文04-18

路遥人生读后感范文04-18

励志文章读后感范文04-07

关于《泰戈尔诗选》读后感范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