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随笔》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默生随笔》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1
读完《爱默生随笔》,让我更深刻的了解爱默生,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
爱默生在这本薄薄的书中论述了爱情,友谊,礼物,自助等主题,这些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然而,让我感触深刻还是那节“论美德”。
文中说道“真正的美德是以公众的利益为旨的。一个做事只为自己着想的人是不道德的。”结合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多少医生护士、多少平凡人民前往一线付出了多少心血,让我们感到无比心酸以及自豪。然而那些已患上病情自己肆意妄为想着要到处感染别人或者不听劝阻到处乱跑的人,我有时甚至感到这些人如此可怜,因为他们心中恰恰缺少的是“美德”。
假如一个人一心向善,那么他就拥有了大自然所赋予的全部力量,于是就强大无敌。然而,一旦他偏离善途,他就会失去自己的力量与援助。他的生命将会一点一点逐渐地萎缩,变得越来越渺小,变成一粒尘埃,一点渣屑,直至绝对的恶带来了绝对的死亡。
也许你会说,人类受到灾难的威胁,那不过是因为意外,我们不用杞人忧天般去担心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我们不必做过多的担心,但只要发生了一次,那么就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发生。并且,如果在灾难中我们逃不过这些打击,那么我们的心中就会有所畏惧。
这些灾难与打击其实也不是时时刻刻在发生,所以那些法则的运用在我们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每个动物的自然形态都是命运所规定的既定模式。鸟的喙、蛇的颅骨也决定了它们无法突破的局限之所在。世间的任何事物都会被各类条件所约束,十全十美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当我们离“粗茶半盏,藏书满架”的`境界越来越远时,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永远被定格为历史。谁不向往着那山高水远,风轻云淡的生活。
正如,美德是无形的,但却又融一切于其中。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2
《爱默生随笔》的作者爱默生是一位塑造了美国人心灵的思想宗师、散文家和诗人,被尊为近代“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他那种对大自然的挚爱和对精神的推崇,恰恰是今天的大多数人所缺乏的;他注重亲身体验,倡导凭直觉认识真理,足以让我们这些早已被理性与教条禁锢的地球村村民茅塞顿开。他尤其强调人的自助,这种曾促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理念,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家、诗人。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因为大多是说理的文字,浮躁的心灵只能获得浮光掠影的印象。
我只能承认自己理解力还不行,有些句子显然读不懂。否则的话我只能怪译者,因为这本书实在翻译的太别扭了。这本200多页的书看到80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必竟艾默生的成名之作不是我这个初中生所能参透的。
有人这样评述:语言简练到位并且富于诗意,完全可以把它当作诗来读。当我们离“粗茶半盏,藏书满架”的境界越来越远时,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永远被定格为历史,谁不向往着那山高水远,风轻云淡的生活。
这篇读后感只能用粗略的认识来填满了,显然我的认识只是这本书的不多的一部分,爱默生的观念不是一下子就能体会的,更多的倒是有一种哲学的意味。不过唯一能感觉到的是爱默生坚持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认为改造首先应该从个人着手,这显然是很正确的。
爱默生的语言深奥、雄辩而富诗意,其中蕴含的睿智令人折服。爱默生被誉为“美国的精神先知”,它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上所有思考的灵魂;属于今天,同时也属于过去。
这,便是一个中学生读完《爱默生随笔》的感受。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3
“每天的琐碎经验总是在向我们证实着某个古老的预言,并把我们听而不闻的语言和视而不见的迹象化为实物。”就如同我现在敲击键盘一样。三分之一的人生,不算经验丰富,却悲喜参半;每一次成长,都百味夹杂。
小时候能待在外婆家门口的大院,拖着扫帚当车头,五六个一伙,没有终点,一股脑的转圈,就走遍了全世界。现在海陆空如此发达,却偏爱待在狭小的空间,埋头于电脑、资料、手机,许多不可触碰的新鲜事物一网打尽,我们却沦陷在孤独里。如果爱默生活在当下,不知他是否还会写下“人就是那个被制服的巨人,尽管软弱,可是他有与大自然交流的习性,从而使他的身体健壮起来。”不论是孩子从小接受的环境还是教育,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已经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保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一开始就树立围墙,我们不能说对与不对,更别说人与自然。没有信任何谈信赖,没有信赖一切交流都失去真诚的意义,所以雾霾、地震、台风...还有许多生物远离这个世界,当然也有许多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有各种公益和自发性的善举,那又怎样?这不该就是我们的本能吗?现在却成了稀罕之举,不免有些悲凉。
“这个世界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教育每一个人。”岂止是教育,我想更多的是体悟。身体行动去接触并感知世界,哪怕只是世界的一角,不变的道是一样的;而这个道是需要悟的。自身本是愚钝之人,三十而立之年却依旧离悟甚远,但我始终相信坚持是唯一的途径,“没有历史,只有传记。每一个心灵必须亲自汲取全部教训,必须重温全部课题。”在人生这场修行课上,每一步都必须脚踏实地,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踏出,就像小时候下雨天光着脚丫走过狭窄的田埂一样,不管回家的路还有多远,路上的伙伴还有多少,雨点是否会变的更大.......不慌不急,朝着家的暖灯,就可笑着前行。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4
如果说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智者的话,爱默生也绝对是。他的文字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如译者序里所言:“爱默生是美国文学和文化本土化的积极推动者之一。他的观点有助于打破当时的神学思想和外国教条的束缚,建立民族文化,集中体现时代精神,为美国政治上的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理论根据。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
不仅如此,他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适合于当今世界,适合于我们。比如,他在《幸福的真谛》中说道:“有三种人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满足:一种是富人的欲望,他总希望得到更多的财富;一种是病人的欲望,他们总是希望能够再活得长久一些;还有一种是旅行者的欲望,他说:‘除了这里,我愿意到任何的地方去。’”
比如,他说“怎样和并不合适的伙伴们在一起相处呢?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就是要做到不受他们的影响,让他们把疯狂全部消耗光——他是他,我是我。”
比如,他在《如何走向成功》里说:“一盎司的力量只能够换来一盎司的梦想。”
在本书中,爱默生在前面几章谈论了诸如“幸福的真谛”,“从容应对生活”,“做独特的自己”“智慧拯救灵魂”,“积极思考的力量”等富有真知灼见的篇章。
后面谈到关于读书的话题,也是我的最关注的话题。比如:“读书的正确方法”,“不能错过的作家”,“在历史中阅读”,“心灵的交流”和“用心聆听世界”。喜欢阅读的人们可以着重读一读,不无裨益。
接着,他又分四章来谈论人生的“雄辩之趣”、“悲壮之美”、“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
最后,爱默生以他的角度谈论了一些为人所熟知的人物,有:柏拉图、莎士比亚、歌德、蒙田、米开朗基罗、梭罗、弥尔顿和拿破仑。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更进一步了解这些伟大的人物。
译者说,爱默生的作品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所熟知的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追求金钱与时尚的美国,还有着自然、沉静的一面。确实如此。
【《爱默生随笔》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爱默生散文读后感04-10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范文08-10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范文07-11
培根随笔的读后感600字范文07-11
蒙田随笔优秀读后感08-15
过往随笔范文11-04
夏洛特的网读后感随笔04-14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07-11
骆驼祥子读后感高分随笔03-07
过往随笔作文范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