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读后感(通用10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读后感 1
我从小就爱看书,尤其是兴趣书,所以我在订书的时候就特意订了《兴趣语文》。
书里的内容很丰富。有我们爱看的'笑话、谜语、绕口令、小故事、走迷宫……阅读时,爱不释手。解题时,百思不解。回味时百看不厌、乐在其中。
《兴趣语文》中共分六个栏目,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小作家池塘”,因为那里有笑语,还有我最喜欢的漫画。谜语都是由对联而来的,我常常拿这些谜语让同学们来猜:“兄弟七个,一个模样,老大老二,高高在上,五个小弟,隔着大墙,总是打架进出忙忙”。“猜猜看,哈哈猜不出来了吧,谜底就是算盘”。每次同学猜不出来的时候,我就显出一副得意的神情,然后扮演“救世主”说出答案,都同学们开心。在“阅读精品屋”中的经典名著时,有《木偶奇遇记》中的小木偶匹诺漕。它不是真的说谎,而是因为它很调皮。在“趣味语文馆”中,我学到了很多古诗。
在兴趣语文的尾页写着,兴趣数学,我下次想看一看兴趣数学,应该和兴趣语文一样有趣。
读书让我的生活更加精彩。
语文读后感 2
闲暇之余,我开始读《跟著名师教语文》系列丛书。第一次读,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小嘴常开是指学生在学校过程中要充分表达的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感、所叹。而他的课堂教学艺术确实非同一般:引导不着痕迹,轻松但不失深邃,上课如领学生登山,把自己巧妙"藏"起来更让我由衷的崇拜。
语文要学习两方面的本领: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赵景瑞老师做得就很巧妙。如赵老师在作文课上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卖菜的阿姨错把两角钱当作一角钱找给了他。
归途中他才发现多了一角钱……讲到这里不讲了,问学生:"假如是你发现多找了一角钱,你会怎样做?会有什么行动?请写出来。"学生进入角色后,亮出了许多有差别的行为,反映了不同的认识水平,从中评出最佳做法,让这位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充当卖菜的阿姨,全班观察他的`表演,然后写出一个小片断。将真知化为行动,又化为作文,知行合一,人文一致,一举两得。
在我看来,他们仿佛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他们的话成了提醒,时时刻刻告诫我不要怎样,要怎样,怎样才能怎样。就这样,我们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在从未相逢的情况下,开始了一次又一次促膝长谈,成了交心的朋友。看来作为年轻老师的我,真要多向这些名师学习啊!平时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摸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创设恰当的情景来让生多读,在读中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之路很漫长,但我相信只要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能够走出困惑,收获成功!
语文读后感 3
阳光洒在身上,在这个漫长的冬日,我翻开了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先生的《我怎样教语文》,我应该怎样教语文?带着疑问,细细品读……
还未品读,封面上的文字“深入浅出的大师经典,历久弥新的语文教学实用心法”就已让我非常期待。《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精编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多年教授语文的心得,从教学指导、阅读方法、写作教学和写作提升四个方面,系统展示了教育大师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技巧,解答了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比如,语文教学应该有怎样的理念、阅读是什么、怎样阅读、写作是什么、怎样写作等。教学案例丰富详实,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精辟而实用的指导。
书中的教学实例虽然大多取材于三四十年代的语文教学内容,但所讲的有关教学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书中没有艰涩难懂的文字,大多是像拉家常的一样话语,可读了却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许多不曾明白的或者困惑的问题突然之间在此找到了答案。大师的语言,三言两语便能切中肯綮,便可指点迷津。
叶老在文中强调,“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深刻的感觉到现在学生缺乏的就是阅读能力。多多阅读,多多写作。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多鼓励学生阅读各类书籍,让学生随时动笔,课后的小练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叶老在文中说到“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我就想着在课堂上要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怎样教语文》第一章第一篇是“认真学习语文”。叶老对语文怎样教,如何学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在鞭辟入里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做出了本真、朴素但最根本的明确阐述。这一篇文章共有5个小标题。
分别是:学习语文很重要、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学习语文要练基本功、认真不认真,是学得好不好的关键。所讲内容其实就是学习认知、学习要求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就是两个方面:阅读和写作,前者是吸收,是进,从外到内,后者是表达,是出,从内到外。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吸收和表达两件事。
“学习语文目的在于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
学习语文要练的基本功有四:识字写字、用字用词、辨析句子、文章结构。所有的.要求是“正确”,字要念得正确、写得正确熟练、用词用得正确贴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要合理正确、文章思路要清晰。还强调:“要多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多写,还要多改。”
学习语文要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认真”是我们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的一种态度。我们经常说:只要你认真了,再差都会有进步。这里的“认真”,是真的认识到踏实学习的重要,是真的做到从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入手,是真的养成了积累的一点一滴知识的良好习惯……认真朗读,认真听课,认真书写,认真写作,认真说话,认真积累……所有的“认真”加在一起,就是美好的语文人生,温暖的学习人生。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大师的这些语言浅近,语气温和,娓娓道来的深刻见解和真知灼见,对我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语文读后感 4
寒假期间读了文学博士、作家叶开写的《对抗语文》一书,受益匪浅。其中“苦读与悦读”这个篇章让我印象最深,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在这个篇章中,叶开说:“小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有自己热爱的故事结构,等小孩子真正养成爱读书的兴趣之后,然后可以慢慢地把他们引向其他的书。”想想自己班里的孩子,很多孩子不是很爱读书,究其原因是孩子没能养成爱读书的兴趣,处于“苦读”中。而想让孩子做到“悦读”,首先就要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所以,我打算以后这样进行尝试:
一、“名人”示范效应,营造浓浓氛围
大多数的人都有追星心理,当然不一例外我们的小学生对名人也会有欣赏甚至崇拜的心理。作为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并相机向学生讲述古往今来名人们的读书故事,如:岳飞“临窗听读”,匡衡“凿壁借光”,陈毅“吃墨就书”等等。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向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读书格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这些名家名言让学生在无形之中认识到读书的意义,激发了学生遨游书山的兴趣。
总之,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灌输读书理念,激励他们要向名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从而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榜样带动,讲讲读书的.乐趣
1、教师榜样带动。教师们都很想把全班学生都领到书籍的海洋中去,培养起对书籍的兴趣,让书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其实这些完全取决于我们教师自身,同时也完全取决于书籍在教师个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如果一个教师他自己就喜欢读书,从阅读的过程中受过益,他再把自身的这些经历讲给他的学生听。
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要亲身说法,多讲一些能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典故,多向学生谈谈自己读书时的感想和收获,多讲讲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迪熏陶。
2、本班学生榜样带动。我们的班级里肯定都会有许多爱读书,读过很多书的同学,让这些学生来讲一讲自己读书的故事,在书籍里获得的哪些乐趣,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书籍是精神的食粮,是快乐的源泉,是智慧的钥匙”。如:有的学生讲通过读书知道了百家姓,有的学生讲楚汉争雄的故事,有的知道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听了这些新鲜有趣的故事,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阅读产生很高的期望,也能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心理。
三、相机表扬,树立榜样
小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单纯依靠教师口头上命令式地要求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倘若给学生找一个身边的榜样楷模,那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有了赶超的动力和愿望。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到一个成语:“三顾茅庐”,正当我刚要讲这个成语故事时,班里有一位同学在下面小声地讲了起来,我就让他讲给大家听,结果出人意料,他不但讲清楚了故事里的人物,就连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的性格都讲得那么清楚,这让我大吃一惊,也很惊叹他的课外阅读之广泛,我及时地抓住时机,并在全班表扬了他,树立了榜样,同时借此机会又给同学们讲了一番读书的意义。
四、定期展示成果,培养成就感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
1、比赛
可采用讲故事比赛、朗诵美文比赛、课外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趣味游戏
平时抽出自习课的时间搞一些成语接龙的游戏,或者成语故事表演等,学生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获得知识。
如果一个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爱上了阅读,那他将受益终身。那么,让我们共同携手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吧,让阅读深深浸入学生的血液,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地习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更有深度。
语文读后感 5
《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他忍辱负重,努力工作,花了一生的精力。这是一部伟大的历史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曾被鲁迅誉为“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伟大的哲学家培根说:“读历史是明智的”,唐太宗也叹了口气:“以铜为鉴,可以穿衣服;以古为鉴,可以看到兴衰;以人为鉴,可以看到得失。”《史记》生动地展示了宏伟的社会画面,也塑造了大量生动的历史人物,让我们从历史中理解真相,揭露丑陋的行为,赞美高尚的道德。
《史记》中生动生动的历史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对人谦虚、善良、孝顺父亲的.虞禹;受人尊敬、勤政爱民、为治水而不入的大禹,深受大家的喜爱;还有残忍、沉迷于酒色、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最终失去了江山的商周王;只是为了赢得美人的笑容,点起篝火,不惜一切代价戏弄诸侯的周幽王,“宫中美女一破脸,惊尘溅血千年。这是周幽王堕落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国越王勾践。“这是周幽王堕落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最终战胜吴国越王勾践。知识渊博、见识渊博、始终以祖国兴衰、人民疾苦为思念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以“愤怒抒情”的方式创作了《离骚》,名垂千古。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永恒,映射着未来。读完《史记》,让我读出历史的真相,读懂一点历史发展的规律。读历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把理解历史作为把握人生的关键。明智的人不仅要忘记过去,关注未来,还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未来。从历史的角度看,圣贤真正的精神在哪里?我认为这是阅读史记的最大意义。
语文读后感 6
早就听说过于永正老师的大名,只是还没有读过他写的书。初拿到他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我就被封面上的照片所吸引,他笑容可掬,虽已满头华发,但身上散发出阳光、亲切的气息,那是洗尽铅华后的泰然自若。
他的文字如淙淙流淌的小溪,平和清丽,时有山泉相和,时不时在心灵之中激起几朵浪花,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省自己。我虽在教学生涯中走到第九个年头,上过无数节语文课。但对于怎样教语文,仍是出于懵懂无知的状态。读于永正老师的文字,让我感到惭愧的同时,也吸纳着丰富的营养。
这本书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关于作文教学。
那么,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呢?一个个方块字?词语?课文?故事?于老师认为,语文教育不能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本身也具有人文性,把人文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归根结底,小学语文根植于听说读写和良好的习惯,这些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读”和“写”更是“常”中之“常”。读不仅仅是读课文,还要读大量的优质的课外书。朗读是小学语文的法宝,于老师一再强调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老师备课时要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读,由读流畅到读出感情再到有自己的感悟。于老师列举了很多课堂上的例子,无论是学生询问关于词语的意思,还是句子的意思,于老师都会拿出他的法宝,引导学生读,结合上下文去读,一遍不行,两遍……只到学生理解为止。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明之处,他不慌不忙,不着急给学生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和等待。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再读一读,自然而然的便理解了。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合我的课堂,引领学生读的少,读的不到位,上课时太着急,沉不住气,引导时没有方法,唯恐学生不明白,讲解的难免会多一些,拓宽学生思维的时间就会少一些。这样看来,真是做了不少无用功。
于老师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重情趣即是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理性,多情趣;重感悟即是老师留给学生自己读书、领会的权利;重积累不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生活的积累和感受。正如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所言:“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好比在天上布云,云布得越厚,雨下得越大;又好比在口袋里攒钱,钱攒多了,就不愁花不出去。”重迁移即运用,即是孔子提出的“学而时习之”,知识要学以致用,才是活的。读和写的迁移至关重要。重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运用语言的习惯。学习习惯也即是养成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其中的微笑教学、幽默、示范无不体现出于老师的教育机智和教育智慧。这些都是我在今后要注意和不断修炼、改进的地方。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亮点在朗读上,教师的朗读和学生的朗读都可能成为教学中的亮点。并引用张田若先生的话:“语文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节课,师生所能读得入情入境,这节课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于老师还谈了导入的艺术、解词的艺术、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等,于老师结合自己课堂上的事例,似是在侃侃而谈,一个个小小的事例中蕴含着于老师大大的智慧,于老师不仅爱动脑,而且爱动口。
说到于老师的动口,基本上都是“夸口”,逮着学生的.优点使劲夸,小题大作的夸,夸的学生乐滋滋,信心满满。
在作文教学中,于老师就大量运用他的夸功,对作文写的好的学生夸,对作文中有几个词语、几句话写的出彩的学生夸,对于上一次写一句话,这一次写两句话的学生更是狠狠的夸。“良言一句三冬暖”,喜欢被人夸奖是人的天性,小孩子更是如此,于老师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夸的学生劲头十足。
于老师除了夸学生,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付出的行动。他认为小学生之所以在作文中说假话,是教科书和老师的要求不当造成的。比如题目中动不动出现“有意义”“难忘”“有趣”等字眼,让学生无从下手,只好胡编乱造。他亲自示范,写下水文成了他引导学生写作文的法宝,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写起。从他两次抱花让学生观察,把妻子买的礼物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察……我分明看到了一个对教学爱到如痴如醉,童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师者形象。他有些匠人的精神,大师的风范。
读完这本书,如琼浆在喉,甘甜爽口,久久回味。感觉于老师就在我们身边,那样亲切、慈爱的召唤着爱的回归,让我们看到语文就在我们的手边、脚边、在我们的语言中,在我们的笔尖下轻轻流淌着。召唤我们用一颗柔软的心感受,用爱心滋养,用耐心守候,静待花开!
语文读后感 7
自己看过的书不算太多,作为一个刚刚毕业不久的学生在学校看过最多的书也就是小说了。无论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心灵鸡汤”还是“快餐式”的书都看得很少,直到离出校门开始工作的时间越来越近我才开始发觉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都不够,既然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补不回来了那就再多看书吧,而能够“速成”我教育智慧和教学能力的只有各个名师的经典教学和深厚的教育智慧沉淀的课堂了,于是我准备好好地去观摩一下。
吉春亚老师在这本书中倡导的“语文味”不只是简单的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而是在教学中经历对语言的感悟、品味、应用和拓展的过程。语文味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表现在教材恰到好处的语言切入点处,表现在语言背后的意蕴之中,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和转换中,表现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也表现在让学生用笔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过程之中。吉老师认为不同年段的孩子语文学习内容应有所侧重,其“语文味”的内涵随着年级的递升而变化。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读;中年级的“语文味”,是在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上,侧重于表达能力方面培养的启蒙性实践;而高年级的“语文味”,则侧重于文本如何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表达自己的情感方面的引领。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想要自己之后的步子迈得更稳那就踏踏实实地掌握好现在应该掌握好的每一块内容。
我也特意找过吉老师的教学视频,她的语文课充盈了魅力;她的课堂用语犹如涓涓溪流,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丰厚的文化底蕴,她是一位非常爱看书的名师,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学的心,饱览群书,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偷懒”呢!
语文读后感 8
阅读过程中,几度感动到红了眼眶。想从几个小方面谈谈自己的收获。
首先是语文学习。语文是极其美好的,从唐宋诗词,到散文杂谈,文字总能给予读者一些力量。当今社会唯分数是图的教育背景下,很多老师背弃了语文的美。其实,追求美和应试教育不完全冲突的。我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起孩子对文字的喜爱和对美的鉴赏能力之后,何尝需要担忧他们日后的发展?语文的民主教育是秉着长远眼光,做踏实之事,孩子们得以在此过程中养出爱阅读,爱思考的好习惯。
然后是师生关系。在我看来,学生看待老师应是亲近而不失尊敬的,老师对待学生应是关爱而不失权威的。师生之间的互相反馈总是动人的,夏老师提供开明的环境,丰富的资源,创新的点子,自然会有学生报之以细心的准备,新奇的创意,温馨的构思,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互相感动着的课堂氛围令人惊叹。
最后是中国教育。其实相较于应试教育,民主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综合能力的锻炼远比单纯背诗做题难。大部分老师是达不到民主教育的要求的,他们对课本中的`文章尚不能理解且拥有自己的理解,平时也不会持续阅读思考精进自己,更懒得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更融入。民主教育,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南方周末前几年的新年献词中有这样的话,“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教育工作者应互相扶持,共同为开明向上的教育努力。为应试拼命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也有存在的理由,而我们应大力倡导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的教育方式。加油了,各位老师们。
语文读后感 9
这本书是“读书会”里的书友推荐的。看到好几个书友对此书评价甚好,便在搞活动的时候将作者的系列书籍都买了回来。读罢,深感此书买得值。
本书作者夏昆,是四川成都的一名高中语文老师。翻开夏老师的书,满是久违的感动,因为他在教育之路上所做的一切正是我多年来深深期盼的。在高考的大洪流中,夏老师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成绩的前提下,教授学生诗词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汲取知识、启迪智慧,同时也给学生上讲台授课的机会,在换位思考、互动学习中让学生变得更加独立、自信,可谓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且夏老师真正领悟了教育的真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对善良的追求、对美好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做心地善良堂堂正正的人;教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考试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学习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考试……
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块敲门砖,我们很多人的教育方式却把它当作了全部。绝大多数学生在高中三年的铁笼里沉闷、压抑地当着考试工具,没有半点青春的自由和快乐,也渐渐在学校和家庭双重高压教育的奴役中失去了自己,失去了对美好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导致太多学生一进入大学,就开始沉迷网络,男生打四年的游戏、女生看四年的韩剧,逃课睡觉、考前突击、日混一日、拼凑抄袭毕业论文……还有多少人静下心来去读书、去钻研知识?只是肆意地挥霍着自由的光阴与青春,然后毕业悄然来临,茫然沦为蚁族、啃老族……
高中三年乃至从小开始的奴役式的教育与大学四年放纵式的生存现状,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吗?为什么学生上了大学转变会如此之大?为什么所谓的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能力并没有多强?这确实与我们从小以来的教育方式有关。孩子只知道读书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考大学或者为了好找工作,全然不明白读书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为何?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不仅仅是为了那一张文凭,是格物致知,是修身养性,是在人类有限的社交活动范围内通过浩瀚的书海与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对话,获取更多的智慧,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若明白了这些真谛,学习自然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效率必将随之提高,学习方法也会随之改善,应付考试便也是水到渠成,又哪需要那么多奴役式的题海战术?又怎会让大学四年的时光悄悄溜走?又怎会三十而立还整天抱着手机,不去努力提高自己?这些道理是孩子从小就应该被潜移默化教育引导的。
夏老师在《中国最美的语文》一书中,同时讲到自己每晚会给儿子讲睡前故事,从开始的童话故事到后来的诗词故事、古文故事,他的优美、风趣、浅显易懂的讲述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种子从小播撒在了孩子心中。尤其是他周末讲完诗词故事后,还会让孩子把诗词意境画下来,这种“诗画同源”的教育方式着实有趣可行、值得借鉴。他们父子间这样美好的亲子时光也让人羡慕、赞叹。反观身边的少儿教育,有多少父母能放下手机,每天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保护、激发孩子美好的天性?身边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补习了……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陪伴、教育孩子成长?身为老师,又该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夏昆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让我们从现在起,努力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做出改变,让孩子在欢声笑语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最最重要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教万教,教子做人!
语文读后感 10
这段时间在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时至今日,已经读完,在这本书的开篇,于老师所说的"人生要留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看到了他对写作的执着,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怀有"作家梦",就如于老师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己写教学随笔,写教学反思,写"下水文",指导学生写作,并且随时随地他都能发现写作的素材,并且很好的利用,引导学生写作。他经常开玩地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睁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
我看到他对读书的执着,他教的每一篇课文,在课堂上,除了让每一个孩子读好每一篇文章外,还引导学生读课外书,做读书摘录。他自己也大量阅读,坚持阅读,读出人物的年龄,说话的语气,此时的心情,甚至读好标点符号。
他留给我的还有他对教育的执著。他始终秉持着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课上得很有意思,他的课堂就是孩子们所喜欢的课堂。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他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老师。于老师自己说道:"和孩子共处时间长了自己便成了孩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他把自己教成了一个孩子。他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
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显然于老师是成功的,他对教育的种种执著都源于一个字"爱":他爱教育事业,爱语文,爱孩子!他给我们留下了的这个大大的"爱"字,时刻激励着无数的语文人。
读于老师的这本《我怎样教语文》,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让我明白了怎样让人生留痕。
一、脚踏实地地做
于老师说:"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都说实践出真知,读于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不得有半点马虎。面对那几十个嗷嗷待哺的学生,我们要认真教学,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为"一日难再晨",她们拥有着人生最美的年华,理应接受实实在在的知识,对于课堂,我们不能有半点虚假,要让孩子明亮的`眼眸里看到真善美。对于备课,不能有经验主义,经历的不同、年龄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对相同的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深层次的理解。
二、简简单单地教
看于老师的课堂,简单到俩字"读写",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把文章内容揉碎了教给学生,学生能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我们平时总想着自己的课堂上有"亮点",于是大谈与文本相关的写作背景等等,却忽视了文本本身内容。就如北大教授漆永祥所说的,教师就一节课所讲内容应该重点突出,将关注点放在文本内容上,而不是其他。
于老师所说的简单教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就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看来缺少了"读",对一篇文章的学习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学生读的情况更多在于老师的指导,很多时候,很多老师都做不到这一点,当然包括我自己。因为迫于教学成绩的压力,过多的研究做题策略,反而忽视了语文最基础的东西,总是觉得光"读"怎能出彩?殊不知,"读"是需要真功夫的,是需要充足时间的,是需要真正"以生为本"的。
于老师说,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不正是语文所应该教和学的内容吗?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呀!所以亮点就是基本保底的部分。
写到这里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之前对于一篇文章的开头总是用过多时间放在背景和作者介绍上,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仔细想来,这样难免会哗众取宠,容易误导学生,将他们的注意力迁到文本之外,以后要将更多讲解放到文本本身上,更适应学生所需,教学目标也容易实现。
三、坚持不懈地思
于老师说:"我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写反思。多则长写,少则短写,不可不写。"反思的过程是又一次对自己教学的梳理,是对自己课堂得失的总结,是对自己专业化成长的提升。但是我们在上完课后,很多时候有思没写,或者是上过不思。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用笔记录下思考,在思考中进步。
轻轻合上这本书,于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荡"人生留痕".也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做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能有更大的收获,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语文读后感】相关文章:
语文读后感03-21
《语文》读后感范文06-09
《让语文回家》读后感01-06
语文的读后感作文05-10
语文报读后感03-01
《语文主题学习》读后感02-05
语文差读后感参考04-11
语文从书读后感模板04-07
语文从书读后感参考04-07
语文从书读后感通用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