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读后感

时间:2020-12-12 10:21: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5篇)

  《岳阳楼记》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是范仲淹写的,名字叫做——岳阳楼记。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盛誉。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一段描写出了登上岳阳楼,端着酒杯对着风,在观赏美景中,心胸开阔,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精神愉悦的境界,充分体现了岳阳楼的美和神奇。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一段,我感受到了范仲淹心中的忧愁。

  因为它的意思是: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是什么原因呢?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君主担忧。这样看来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不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这也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心情。

  《岳阳楼记》让我知道了岳阳楼的美,也让我懂得了“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岳阳楼记》读后感2

  深秋的一天,我慕名来到位于洛阳以南四十公里万安山下的范仲淹墓,凭吊这位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文学家。望着松柏掩映的石碑古冢,穿越千年变幻的历史风云,一种莫名的感慨油然而生。

  了解范仲淹是从《岳阳楼记》开始的。范仲淹以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千古绝唱的《岳阳楼记》,在史册上留下了关心国家命运,情系百姓忧乐的光辉形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能有如此高尚的思想境界,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高度概括,是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经典,实在难能可贵。坚守这样的文化信仰与精神追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正是当代青年热爱祖国、奋发有为所应有的担当吗?

  我没有到过岳阳楼,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早已使我心向往之。透过《岳阳楼记》酣畅淋漓的文笔,那临江的春色,秀美的风光,八百里洞庭的浩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彷佛尽收眼底,如临其境。“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真切地感受到,范仲淹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正是自然界万类霜天竞自由,天人合一的和谐欢畅,是荣辱皆忘的博爱与奉献,是社稷民生的繁荣与平和。看如今,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加重视环境建设与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全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

  居安思危,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范仲淹始终坚持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为黎民百姓谋福祉。他为官清政廉洁,体恤民生疾苦,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不改青云之志。个人的荣辱得失,他一直置之度外,虽穷困潦倒,其心系天下社稷的胸襟、超然物外的洒脱,忧国忧民的情操,像一面镜子,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令人敬仰。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范仲淹终其一生践行自己的崇高理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神圣的使命感与荣辱观,如今已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无价之宝。理想,是一面旗帜,有了这样的精神,中华民族一定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久久地凝视着范仲淹墓碑上那渐渐模糊的字迹,咀嚼范公留给我们的《岳阳楼记》,一任自己的思绪飘得非常远、非常远。我想,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应该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岳阳楼记》读后感3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已对人生价值的评估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优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忡忡,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请在外,却能把心灵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读后感)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4

  圣人和我们凡人就是不一样。

  我若是面对“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景象,肯定会像“迁客骚人”一样情绪低落,面对“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景象,则肯定会像他们一样心旷神怡。我无法跳出俗人心理,做不到异于“二者之为”,修炼不成“古仁人”。

  我又想,如果真有一位范仲淹先生所说的“古仁人”站在我身边,则何如?当我因浊浪排空而情绪低落时,他表情凝重。我问他:“您在想什么?”答曰:“忧吾君。”我大佩服。待到我因春和景明而心旷神怡时,他先生依然表情凝重。我问他:“您在想什么?”答曰:“忧吾民。”我特佩服。赶紧溜走,害怕自己的俗气污染了圣人。

  此种人似乎只能敬而远之。

  由此看来,大家不愿当圣人,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拿着劲儿活着,太累了。

  以愚之见,如果大家真的把范仲淹先生的观点落在实处,会严重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把美景道德化,政治化,太可怕了。

  触景生情本属人之常情。范仲淹先生的意思是应该避免此种人之常情,要灭“情”入“理”。然而这种“理”并非理性和理智,而是“天理”。这不是将正常情感升华,而是压抑它。所以《岳阳楼记》有一股“存天理灭人欲”的味道。

  我如何判断范仲淹先生的“理”属于“天理”呢?

  因为如果不是“天理”,就需要论证,就需要说明这样做的充分理由。可是你看,范先生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不打算做任何论证的。为什么这样做就合理?为什么只有这样才算“仁人”?古代究竟有多少“仁人”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据我看孔夫子也没做到)假如一个社会真的人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会出现何等怪异的局面?这些,范先生都置之不论。无须论证之理,如果不是假设,就只能是“天理”了。

  《岳阳楼记》是一篇比较典型的“传道”型文章,作者很少在“说服”上下功夫,他是在“宣讲”,在“代圣人立言”。据我所知,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之前并未亲身到过岳阳楼。那就是说,文中的景色描写和游客心态描写,都是虚拟的`。这和孟子虚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是同一种办法,表现了占领道德制高点者异乎寻常的自信——我已经真理在手,剩下的任务只是用尽可能吸引人的办法加以传播,不必拘泥什么真实性和逻辑性的。

  很多人都认为“文革”是反对孔孟、破坏传统文化的。这是一种相当片面和肤浅的看法。其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说法,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思路是很相似的,相承一脉。而范先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克己思路,与文革中的“狠斗‘私’字一闪念”也是血脉相连。“文革”中甚至要求每个人都“心里装着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民”,这是比范仲淹先生更彻底更激进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文革”的有些理念,确实是反孔孟的,例如“造反有理”,但是从整体上看,如果没有儒家文化做支撑,“文革”是发动不起来的。“文革”在很多方面不但不反孔,反而是把儒家的一些理念推向了极端,要认真往全民落实(六亿神州尽舜尧)。

  《岳阳楼记》我初中就背下来了,至今未忘。真是写得漂亮,堪称绝唱!重读此文,愚以为范仲淹先生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跟什么人走,做什么样的人。树立一种道德高标,不是不可以。然而作为现代的语文教师,对此事只可提倡,不可强求。我一向认为基础教育没有培养圣人的任务,它是培养合格公民的。

  而从角度说,这种“传道”式“宣讲”式的文风,则不宜提倡。按这个路子写文章,倘不具备范仲淹那样闪光的才华,则不但会弄得“假大空”,而且将充满陈词滥调。

  《岳阳楼记》读后感5

  五月十九日晚,本人有幸参加了在潮客汇举行的“丰顺县悦读会第二期活动”。本期活动由丰顺电视台的副台长朱明海先生赏析范仲淹的作品《岳阳楼记》,真的是收获多多。

  说实话,本人对古文一向不“感冒”,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句、段、篇,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构造的意境等等总是很难理解和把握。初中的时候学习这篇文章,老师讲了很多,到最后,我能做到的是:为了应付考试,把全篇课文背下来了,把词语解释背下来了,把重点句子的译文背下来了,但并没有感受到它的“美”,反而觉得“累”。真的是“古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这次重温《岳阳楼记》,在朱台长通俗易懂、饱含深情的解说下,不时与其它名篇《醉翁亭记》《琵琶行》等作对比,再加上他偶尔带点幽默和调侃,渐渐领略到文中有如他所说的“三美”。第一美“文字之美”,如用“衔远山,吞长江”来形象、生动地说明洞庭湖的浩大无边。第三自然段全部用排比句,表达满目萧然的景象,作者悲伤的心情。第二美“性情之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贯穿始终。第三美“内涵之美”,用“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来劝慰滕子京,也劝慰自己。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情怀,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我想,那么多人喜欢《岳阳楼记》,爱上《岳阳楼记》,更多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内涵之美”吧,两个名句,胜过千言万语,劝慰了多少不得志之人,也激励了多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人。聆听了朱台长的精彩品读赏析,我也喜欢上了这篇古文,喜欢它的各种“美”,美的东西谁不喜欢呢?

  除了朱台长的品读赏析之外,还有古文朗诵《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琵琶行》,琵琶演奏,视频欣赏,讨论发言等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让走进悦读会的文友们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岳阳楼记》,领略《岳阳楼记》,爱上《岳阳楼记》。这就是悦读会的魅力所在,她会带领每一个人走进文学领域,让你爱上文学,爱上诗词歌赋,不断提升自己,感染身边人,回报社会。

  朱台长说:“好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一品再品。”是啊,好的文章,无论你研读它多少次,每一次都可以读出不一样的感受,有不一样的收获。读好文章,还可以修心、养性、怡情,让人乐观、豁达,激励人积极向上。我们应响应悦读会的活动宗旨:愉快地阅读,快乐地成长。多读书,读好书,多分享,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做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8篇)04-07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15篇)01-22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15篇11-01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15篇)10-23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15篇10-21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7篇)10-12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7篇10-12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25篇)07-26

《岳阳楼记》读后感12-31

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