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活十讲》有感

时间:2023-08-29 17:40:28 秀雯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生活十讲》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生活十讲》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生活十讲》有感 1

  生活本来就是一本精彩的书,当我们站在时间的洪流里,需要学会思考,需要学会欣赏,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让我们用心去读懂生活这本大书。

  最近,我们“泰享读”教师读书会读书二组的老师们正在读台湾知名画家、诗人蒋勋的《生活十讲》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衣食住行、社会伦理、艺术文化等皆囊括其中。

  作为一名老师,读到其中跟教育有关的内容,总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涟漪。张老师对书中第一章相关内容印象深刻。《新价值》这一章中讲到:我们评判一个学生,是坏学生、坏孩子,因为他的分数不够,可是他对人性可能已经有很丰富的理解;我们评断一个好学生、好孩子,也是用分数,却不代表他有能力面对情感和伦理的种种课题。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法律系的高材生不表示不会犯罪。读着这段文字,不禁让人想到了最近网上热议的北大经济系学霸弑母后逃亡3年案。这个众人眼中的完美学霸,居然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杀人恶魔。这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的教育评价体质,只注重分数,众人眼中的`学霸,是因为他的分数出众,可是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连基本的人性都泯灭了,这样的孩子能堪称完美吗?但是,我们现有的教育体质很大程度上还是只能培养出会考试的机器。《生活十讲》中说:我们应该是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最好的文学,最好的电影,让他们在里面自然地熏陶,而这些,是不能考试的。如果,我们的教育真的能发展到这一步,那该多好。

  吴老师读了《生活十讲》作者在文中提到这样一段话很有感触:现在这个时代,人们有那么多事情要做,仿佛最不重要的就是吃饭了。一天最重要的早餐,有多少人是在路上匆匆解决的,更不用说要花几个小时准备一顿饭了。

  其实,食物中是充满回忆和亲情的。异乡的游子,到哪里都会怀念妈妈的味道,他想念的不只是食物,更是母爱和乡愁。每次回家,我们常常感受到父母忙忙碌碌得做了一桌的好菜,他们的爱,他们的思念,他们的不舍都饱含在这一桌美食里,千言万语都饱含在食物中,他们不期待你大富大贵,但一定要吃好,不要亏待自己。正如作者在文末写的:在新食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缓下自己的脚步,少吃一点,吃好一点,并且学会等待,等待花开、等待果熟,等待不同季节的不同食材,等待一道食物用繁复的手工步骤细心料理。

  读《生活十讲》有感 2

  阅读完《孤独六讲》和《品质四讲》,就接着看了《生活十讲》,每一本都很精彩,每一本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经过了作者的叙述,思考,读者看到的却是高于生活的人生历练。

  全书从生活的十个方面进行阐述:新价值、新官学、新伦理、新信仰、谈物化、创造力、文学力、爱与情、情与欲、新食代。每一个方面都是独树一帜,读起来很有愉悦感,深深地被作者独特的观点感动、同化。

  全书的内容有一个理论的核心:一切都是以人为本,要去探求内在的部分,探求那个“因”,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核心,接纳所有的观点,同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框架、思想框架去形成自己的观点。像情和欲这一章,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情欲的减低来自对情欲的了解。好像作者就这样非常地坦诚,非常地真实,非常地人性化,向读者一点点地论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作者表达任何一个观点时,都会先申明不同于他的其他观点并不是不好,并不是错误的。这样的接纳态度为读者起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即接纳所有的一切,同时选择专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看完这本书后,对我的最大影响如下: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之余,在看到别人如何热烈地、激情彭拜地过生活之后,还是回来安安分分地,更加坚定地做着自己,成为着自己。非常感谢蒋勋老师,让我发现和成就了不一样的自己。

  读《生活十讲》有感 3

  上个世纪90年代,蒋勋在台湾的一家电台主持一个名叫“文化广场”的广播节目,节目每周一次,每次大约一个小时,谈论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现象。这个节目做了十年,是当时台湾颇有影响的收听节目。2008年,有人根据当年的电台录音,将节目内容整理为“生活十讲”。今年5月,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生活十讲》,按照蒋勋自己的话说,“希望当年谈的事件现象”,“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能够沉淀出一种清明”。

  《生活十讲》以娓娓道来的故事展开“生活教育”,内容从新价值的建立,到认识自我,再到心灵生活的滋养要件,比如伦理、信仰、爱情、价值观、创造力等等。台湾与大陆的文化同根同源,同样的生活问题,在大陆似乎存在得更广泛、更深刻。笔者看来,这样的书对促进人们在这样一个商业化巨速运转的社会,如何转变观念,如何学会生活,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

  “有自信的人,充满富足的感觉,总是很安分地——做自己。”这是《生活十讲》封面上的文字,具有开宗明义的作用。作者认为,文化不是呈现在上层的礼教中,而是点点滴滴渗透在生活不知不觉的行为中,他从价值、伦理、信仰、文学、情爱、饮食等十个方面为我们讲述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怎样才能更好地做自己。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核心,《生活十讲》通篇都在关注人,关注人如何才能拥有健康的、多元的人性;关注社会,关注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健康的多元的社会环境,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目标。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个人自省与文化规范应该相互作用;物质和精神的快乐同样重要,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不能缺少神话和文学;爱是一生的功课,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学会用心,学会等待,学会放缓脚步,才可以重拾生命的信仰。

  虽然,作者一直在谈“如何学会生活”,但谈话类的节目,都有“说教”的意味。作为教授,作者对目前教育体制中出现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学校绝对不是训练一批考试机器的场域”,若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导向,升学为目标,谁还会谈人性、谈艺术、谈文化?其实,孩子们更应该接受最好的音乐、文学、电影的熏陶,而这些又不能考试。作者说,学校如果像养鸡场、养猪场,将是巨大的悲剧。但反观当下大陆的教育,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口号进行敷衍,大学教育也只是将就业作为培养的终极目标,年年加强的辅导员队伍也只是希望学生别去跳楼、别出乱子。

  作者认为,教育不是教书,而是一份救人的工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两只手机轮流响地忙着赚钱,学生也只能想着在毕业前赶快将腰包赚满,毕业后即可用“第一桶金”继续赚钱。“每个人都在物化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这样困在消费形态里的教育,最后只能垮掉。同样,作为家长,当自己在努力创造经济奇迹时,往往忽视对孩子的关怀;作为“回报”,孩子们会对这样的冷漠与疏离进行反叛。对此,家长们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作为美学家,作者认为“美是一种救赎”,这个“美”,可以是一句诗,也可以是一张画。“人生是一座桥梁,重要的不是目的和结局,而是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文学”。因为文学了解天地之心,呈现人生的`各个面向,有助于阅读者建立宽容、理解的生命态度。

  面对困扰青年人的爱与情,作者说,“爱是人类最大的课题”,所有的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绝大多数的主题都在谈论爱的问题,千百年来,没有结论,因此,我们要探讨这个主题时,要怀抱谦卑的心情。作者试探着总结到:“爱的本质是: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的。”“一纸婚约不能保障爱情,只有爱情才能保障爱情。”在《情与欲》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下孩子的启蒙教育中,“性”教育仍是一片空白。家长在诸如此类的敏感问题面前,总是含糊其辞;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却不教情教爱,因而引发了各种严重问题。为此,作者主张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严肃的情欲描写的书,比如《金瓶梅》、《西厢记》、《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红楼梦》等,使他们因此开始反省、思考,从而对人性的认识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作者说,“这是一个富裕的时代,商业的富裕提供了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很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一双鞋子、一件衣服,甚至一个人,拿钱就可以买到了。可是中间有一个东西,在容易购买、容易贩卖的过程中,遗失掉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就是台湾目前最大的难题。”十年过去了,这个遗失的部分恐怕也是我们今天的难题之一。《生活十讲》打开一扇扇观察、思考社会的门窗,让我们能反省来自内心深处的不解、苦耐、无奈与失望,从而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慢慢清澈起来,开始有意识地认认真真地做自己。

【读《生活十讲》有感】相关文章:

《生活十讲》读后感09-23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02-03

读《有效教学十讲》心得体会01-18

读《讲公德守法纪》有感10-19

读《北宋名家词选讲》有感03-28

居家生活讲安全教案(精选6篇)01-20

《班主任工作十讲》心得05-05

《有效教学十讲》读书心得体会01-29

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感600字10-31

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有感(精选40篇)07-19